窃读记评课稿
《窃读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窃读记》教学实录及点评执教者:如皋市白蒲小学特级教师姜树华点评者: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郭学萍【教材分析】《窃读记》就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生动地重现了“窃读”过程的独有体会与繁杂滋味。
作者通过自语式的对白描写心境,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抒发内心。
人教版第九册第一组教材的主题为“我快乐写作”,《窃读记》就是第一课。
其撰写目的:一就是鼓励学生把握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爱好;二就是体会作者的语言艺术,自学作者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活动单导学”模式在本课教学中的运用,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促进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主动习得,主动提升,主动成长。
【学习目标】1.归纳课文内容,介绍课文的非政府结构,恰当定义文题;2.品味语言艺术,体会动作、心理描绘,能够存有感情朗诵;3.情节猜写,相机开拓,引起学生来到原著的写作冲动。
【活动过程】活动一:初读课文,认知窃读滋味1、朗诵全文,读准以下词语。
(不能念的,组内求教)屋檐自私唾沫腋下提振扶住脚尖饥肠辘辘2、小组讨论:打声给本文拟将个恰当的题目,并说说道理由(将文题写在黑色卡纸上)3、全班交流:各组对所拟的课文题目刊登观点。
师:同学们,读过《城南旧事》这本书吗?它的作者就是台湾女作者林海音。
林海音小时家境贫寒,却爱好读书,她就是怎样读了一本又一本梦寐以求的书的呢?使我们一起来到课文,倾听她的读书故事,恳请一名同学...“活动一”的自学任务。
师:每步要求听明白了吗?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按“活动一”中的具体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生:分组自学。
师:首先检查一下词语的自学情况,哪个同学读读活动单上的这些词语?提醒一下:别人在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倾听!【评测:倾听,就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质。
培育较好的倾听态度,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的确把握住倾听的方法,能够听见别人所抒发的意思,从而达成一致沟通交流的目的。
窃读记说课稿完整版
窃读记说课稿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窃读记》说课稿崔玮青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窃读记》——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教学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六方面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学内容:《窃读记》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第二十七课的教学内容,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的读书过程。
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用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做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天真的狡黠。
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临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
”……等等。
因此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说学情: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好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说学情分析。
从学生性格上看,预备年级学生活泼开朗,容易对新知产生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喜欢与同学交流讨论,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薄弱。
从语文学习方面看,已学过且基本了解散文的阅读方法,以及小说的阅读方法,也还不会运用和解读,本课的学习对他们的小说阅读以及散文阅读包括写作有着促进作用。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窃读记》说课稿
窃读记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这篇文章收录在新教材六年级上学期读书单元中,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谵。
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
选择这篇课文作为七年级的课外读物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2、说学情我所教的这个班级经过去年一年多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和阅读形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他们有一定的情感积累,但由于他们大多数家庭的文化素养不高,家中没有较多的藏书,所以没有多少课外阅读量,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乏。
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他们能够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对读书或者某一本书产生阅读兴趣就可以了。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圈划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重点:圈划并有感情的朗读窃读时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
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三、说教法(提问情境探究)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窃读记》评课
《窃读记》评课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充满激情,是否全身心的投入,会直接决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教师生动激昂的语言,犹如有力的重锤,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之钟,把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情绪,思维活动和参与意识调节到最佳境界。
课堂上,老师一直激情饱满,语言铿锵有力,学生一直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
尤其是经典名句诵读,感情把握到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热爱读书学习中。
教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
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的素养,尤其是其专业性的对文本的解读跟不上,又如何指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在今天的课堂上,能感受到她丰厚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字词教学还是课文内容的理解,她都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
如:在学生把“惧怕”的的“惧”写成“俱”后,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改正;“俱”字组词时,记住它的意思-----“都”,就不会用错了;“窃读”的滋味是怎样的?能不能抓住文中一句话回答;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快乐,读语句,说理由······建议课中还是要注重学生的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感悟,比只让学生找出来说理由效果可能更好些。
五年级上语文评课1窃读记_人教新课标-最新教学文档
五年级上语文评课-1窃读记人教新课标9月8日,听了刘芝燕老师执教的《窃读记》,有以下感受:1、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充满激情,是否全身心的投入,会直接决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教师生动激昂的语言,犹如有力的重锤,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之钟,把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情绪,思维活动和参与意识调节到最佳境界。
课堂上,刘老师一直激情饱满,语言铿锵有力,学生一直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
2、教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
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的素养,尤其是其专业性的对文本的解读跟不上,又如何指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在刘芝燕老师的课堂上,能感受到她丰厚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字词教学还是课文内容的理解,她都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
如:在学生把“惧怕”的的“惧”写成“俱”后,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改正;“俱”字组词时,记住它的意思-----“都”,就不会用错了;“窃读”的滋味是怎样的?能不能抓住文中一句话回答;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快乐,读语句,说理由……3、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
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刘老师的课堂中有许多精心设计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的范例。
如:字词学习方法的指导;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出示发言要求等。
有几点想法与刘老师商榷:1、新课标强调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刘老师的课中有学生的快速读、默读等,如果再增加点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也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学生对窃读时作者内心感受的理解。
2、在教学中要突出学段特点。
每篇课文包含有许多训练点,我们要根据本年段本册教材及学生已有的基础定准教学目标,选准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时间。
如: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高年级怎样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体现出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一课标对高年级的要求。
窃读记讲评课评课稿
窃读记讲评课评课稿窃读记讲评课评课稿导语:《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当年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我就被书中的情节所感染,作者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朴实而又感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窃读记讲评课评课稿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以“窃读”为线索,以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的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临其境。
那生动的情节描写,那细腻的内心独白,深深的打动读者,吸引我们随着作者的心情起伏。
说实话,我觉得这样经典的名家名篇,在授课时是最难把握的。
难在哪里呢?一、寻找切入点难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窃读记》是一篇篇幅较长含义深刻的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但一节课只有40分钟,若想面面俱到,往往会流于表面。
从哪一点切入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和理解全文呢?严老师对教学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取其中的要点――作者窃读经历中的快乐和痛苦,引发学生思维的触发点。
通过品味词句,揣摩作者心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感受“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这一点严老师做的非常好,值得我们在教授类似课文时学习和借鉴。
二、“深”与“浅”的把握难名家名篇往往寓意深长,字里行间、娓娓道来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但不同的读者层所能够理解的深度是不同的。
我们教师往往会走两个极端,一种是将我们所体会到的、挖掘到的深刻道理倾囊而出,恨不能全部灌给学生,不管他们能不能接受。
另一种是低估了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仅仅浮于表面,蜻蜓点水、有隔靴搔痒的遗憾!在深浅之间怎样才能把握住平衡点,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这类课文时避不开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本课时,严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课文哪些方面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等,在文中划出重点词句,理解、品读。
《窃读记》评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因为我本身不是学语文方面专业的,而且从教时间也不长,让我来评课实在是有点底气不足。
我只能说是谈谈听完这堂课后我的个人看法,如有不妥当之处,还希望各位老师多多包涵。
我个人认为,今天黄老师的这堂课可以算得上是“教科书式课堂”。
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如,一、导入自然,解题巧妙教者以提问导入,由课题《窃读记》入手,紧抓“窃”字,让学生借用教具,探究“窃"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对难理解的词语进行了着重讲解,尤其针对“踮起脚尖”这一动作,邀请了学生上台示范,使得学生对该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形象,这一教学技巧是值得我学习的.接下来,在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教学。
探究学习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又使得学生对文章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更为透彻。
同时,教者还十分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做到了让学生“在读中悟”.最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背诵等方式进一步感悟“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这句话的含义,并启发学生理解读书的重要性,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
三、在教学中教者能巧妙地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引导学生由自己日常读书的情况出发,启发学生去想象窃读的情景,学生能更好的与作者产生共鸣,准确体会到作者很快乐,也很惧怕的窃读滋味。
四、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老师的语言严谨流畅,指示明确、到位。
从黄老师侃侃而谈的言语、自然大方的教态中可以看出,她基本功十分扎实,控场、应变能力也很强.唯一我觉得可以改进的是:朗读指导可以更具体一些,除了指名读,教师本人也可以师范读,让学生更明确的感知朗读的语气.。
《窃读记》语文教案教学评估
《窃读记》语文教案教学评估。
一、教案设计分析本教案设计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科交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采用“阅读--课堂话题引入--文学分析”三步法,将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阅读与对《红楼梦》的相关性分析结合起来,完成了对学生阅读兴趣与文学素养的启发。
具体来说,该教案针对历史、文化背景、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对《红楼梦》及其与《狂人日记》的相关性进行全面梳理。
同时,针对学生间的差异性,在阅读感受、批判思维与文学修养培养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指导,特别是通过对知识点的关联性和实例的举例,完善了与学生实际情况的贴合程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
因此,该教案具有教学思路清晰、设计合理、方法多样、活泼生动的特点。
二、教案实施分析从实施效果看,该教案一方面从实际阅读体验入手,设立了多样化的活动,如小组合作探讨、阅读笔记、课堂赛事、模拟写作等,从而增强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该教案将文本中的情节、冲突与思想分层分析,将其与《红楼梦》及其作者相关性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了进行文本比较、文化考察等方面的理解,拓展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到教学效果并非完美,问题主要存在于:(1)教师带课节奏较快,学生跟不上(2)针对学生的分层指导力度不够,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因此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充分了解教师所讲内容,导致了学习质量的下降。
(3)教材选用不够合理,未能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三、教学效果分析根据教学效果评估分析,该教案资源独特、设计合理,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水平。
从教学效果看,93%的学生表示喜欢《狂人日记》,74%的学生表示学习到了同《狂人日记》有关的文学知识及相关文化背景。
此外,一些学生还表示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22%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速度过快,而另外的20%的学生认为课堂难度较高,加之自己的基础较差,导致自己难以跟上课堂节奏。
小学语文《窃读记》课说课设计评课稿
小学语文《窃读记》课说课设计评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这篇文章收录在新教材六年级上学期读书单元中,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谵。
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
选择这篇课文作为七年级的课外读物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2、说学情我所教的这个班级经过去年一年多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和阅读形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他们有一定的情感积累,但由于他们大多数家庭的文化素养不高,家中没有较多的藏书,所以没有多少课外阅读量,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乏。
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他们能够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对读书或者某一本书产生阅读兴趣就可以了。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圈划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重点:圈划并有感情的朗读窃读时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
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三、说教法(提问情境探究)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窃读记》评课
《窃读记》评课记录董老师:石老师善于抓住文章的眼,以“窃”引领全文,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紧抓心理描写,体会“窃”的滋味李老师:《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
在教学本课时,石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哪些方面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等。
学生很快在书中找到许多,因为“窃”读的快乐和惧怕无处不在,作者其实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的描写里,充分的体现“窃读”的欣喜。
比如学生找到了开头写到饭店的香味,但放学后她“急匆匆”赶去的,不是饭店,而是书店,让人充分的体会到作者对书的喜爱,对“读”的迫切。
还有一处典型的描写“最令人开心的事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
这个描写显然是有违常理的,但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矛盾,细细体会有关的句段,学生很快得到“原来如此”的收获。
袁老师:在教学中能巧妙地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阅读感悟作者爱书之切的情感,品析作者细致入微的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石老师着向学生述说了自己相仿的“窃读”经历:将书夹在课本中,老师一来,就装模作样地将书一合,装作背诵课文的样子。
有了老师的提示,学生也情不自禁联想起自己“窃读”的情景,纷纷述说自己的“窃读”经历——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台下低头窃读自己喜欢的漫画,或将书放于桌斗里,又或晚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偷地看闲书……窃读的原因自然各不相同,窃读的情景也不尽然,各有奇招。
这样学生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准确体会到作者很快乐,也很惧怕的窃读滋味。
段老师:石老师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重视学生自学方法、交流展示技巧的引导,及时地给予纠正和鼓励。
郑老师:本节课,虽有许多收获,可也有许多不足:一、朗读不充分,朗读指导也不够具体,读书的方法过于单一。
《窃读记》说课设计-窃读记说课稿
《窃读记》说课设计|窃读记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这篇文章收录在新教材六年级上学期读书单元中,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谵。
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
选择这篇课文作为七年级的课外读物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2、说学情我所教的这个班级经过去年一年多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和阅读形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他们有一定的情感积累,但由于他们大多数家庭的文化素养不高,家中没有较多的藏书,所以没有多少课外阅读量,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乏。
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他们能够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对读书或者某一本书产生阅读兴趣就可以了。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圈划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重点:圈划并有感情的朗读窃读时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
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三、说教法(提问情境探究)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窃读记》的说课稿
《窃读记》的说课稿【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这篇文章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谵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2.选择这篇课文作为课外读物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说学情】这个班级经过去年一年多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和阅读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他们有一定的情感积累但由于他们大多数家庭的文化素养不高家中没有较多的藏书所以没有多少课外阅读量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乏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他们能够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对读书或者某一本书产生阅读兴趣就可以了【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圈划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说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圈划并有感情的朗读窃读时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2.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说教法】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cnteacher.)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说学法】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说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钟)由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格言进入题目解读由“窃读记”意思进入文本学习(同学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孩童时代那奇特的“窃读”生活吧首先看看题目窃字的原意是指什么窃读又意思连起来窃读记可以解释为……)设计意图:从读书的氛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二、整体感知(8分钟)快速默读全文找找“我”是用怎样的方法来“窃读”的试着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过渡语:好的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找看“我”究竟是怎样窃读的呢并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四人小组交流)假装问价钱来窃读贴在大人身边来窃读下雨天窃读饥肠辘辘的窃读三、品读赏析(18分钟)(过渡:通过刚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想出了许多方法来“窃读”那么有谁能很快找出课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窃读时心情的语句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1.圈划出描写窃读时心理活动、动作等词语或语句并简单谈谈你的体会追问: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的快乐和恐惧的请大家从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两方面入手圈划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在学生比较准确的说出自己的体会之后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年级语文教案 6 窃读记得奖
《窃读记》教学实录及点评赵秀慧【教材分析】《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生动地再现了“窃读”过程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
作者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用细致入微的动作表达内心。
人教版第九册第一组教材的主题为“我爱阅读”,《窃读记》是第一课。
其编写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二是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活动单导学”模式在本课教学中的运用,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促进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主动习得,主动提升,主动成长。
【学习目标】1.概括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组织结构,恰当表述文题;2.品味语言艺术,体会动作、心理描写,能有感情朗读;3.情节猜写,相机拓展,激起学生走进原著的阅读冲动。
【活动过程】一、独学检测1.由《城南旧事》导入师:昨天去图书室读书,我发现了一本书(举起《城南旧事》),(同学们说我读过)师:它的作者就是台湾女作者林海音。
简单介绍。
生介绍作者。
师:首先检查一下词语的自学情况,哪个同学读读活动单上的这些词语?提醒一下:别人在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倾听!2.字词检测。
3.读文检测,概括主要内容,中心句。
二、品读词句,亲历窃读过程自由读读课文1—4自然段,体会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
(画画、品品、读读)生:按照学习要求进行学习,教师巡视各小组,并提醒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都捕捉到哪些词句了,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我画的是第3自然段中的一句话:“从头来,再找一遍。
”从“再”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的决心之大,找不到那本书绝不罢休。
师:建议你把后面一句连着读,感觉更好。
生:“从头来,再找一遍。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师: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从她的朗读里,我感受到了作者不找到这本书誓不罢休的决心。
师:像她这样读读看。
生:“从头来,再找一遍。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窃读记 优秀说课稿
窃读记优秀说课稿窃读记优秀说课稿第一个板块:说教材《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林海音。
这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忙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冗杂味道,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和对学问的渴望。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在单元中起着以篇带篇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中“学问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看法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并把握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用词的精确生动。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冗杂味道,感悟对读书的喜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目标涵盖“学问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体会窃读的味道,感受对读书的喜爱,对学问的渴望。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沟通的学习特点,我预备采纳的教法是:我采纳了“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
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始终表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在学法上,本课拟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合作探究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自己探究感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
《窃读记》说课稿
《窃读记》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窃读记》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上饶县煌固镇黄塘小学的林露芳,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本次的说课活动。
——受益于书本,受助于同行,受教于专家是我的追求。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窃读记》。
《窃读记》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语文第七册第一组中的第一课。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村完小,我们的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条件有限不像城市那样有专门供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知识的地方,当然他们也就体会不了“窃读”的心情。
希望能通过选用这篇课文,利用多媒体资源,让我们的学生也能体会到“窃读”的乐趣。
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程序和应用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窃读》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
课文通过描述小时候在书店窃读的经历,表达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窃读”的心路历程。
这一组都是关于读书的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营造读书的氛围,体验读书的乐趣。
编者将这篇文章排在本册第一组第一篇与这篇课文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善用内心独白描绘心境,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谵。
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
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五年级上语文评课-1窃读记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语文评课-1窃读记人教新课标三月六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新学期备课研讨会,再次聆听了李平主任执教的《窃读记》。
李主任执教的这节《窃读记》从备课,试讲,再到今天所呈现给大家的课堂,都在追求“实实在在教语文”这样一个目标。
所以,这是一节“实在”的语文课,学生能在课堂上紧扣文本披文入情地进行扎实有效的学习,表达自己独特真实的读书感受。
这一目标的实现得益于整堂课运用了批注阅读的教学策略。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过程则是让学生反复亲历阅读实践,学习并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
课堂上李老师以“检查预习揭示批注、自主批注合作交流、借助批注精读指导”等环节,从批注的符号,批注内容、批注方式,批注的书写等方面,具体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在自主探究文本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也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如我们经常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但是怎么“动笔墨”、依据什么“动笔墨”我们并没有告诉学生。
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往往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而李老师的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自学提示,让学生明确了“动笔墨”时该用怎样的符号,该从哪些方面比如感受、表达方法等去思考,并且在交流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了“注解式”“感悟式”“补白式”三种批注形式,为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指明了方法。
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学起来好像就有了一个抓手一样,能真正走进文本,去品词析句。
比如:有个学生抓住了“跨、踮、钻”一系列动词体会到了作者读书之心切。
有方法指导,有真实读书感受,我想这应该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堂。
如果老师们都能在课堂上渗透这种批注的阅读方法,我想学生的收获是无限大的。
在我们学校很多老师也在实践着这种批注阅读式教学,刚开始学生批注的内容很浅显,但长期坚持,我们慢慢发现了学生的变化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们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窃读记》评课稿
——景星镇小学马志英
《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当年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我就被书中的情节所感染,作者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朴实而又感人。
我在单元导读中了解到,编者能把这篇文章放到本组教材将其作为一个专题其主要目的是:一、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要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2016年5月8日,听了老师执教的《窃读记》,有以下感受:
一、切入点准确恰当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窃读记》是一篇篇幅较长含义深刻的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但一节课只有40分钟,若想面面俱到,往往会流于表面。
从哪一点切入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和理解全文呢?老师对教学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取其中的要点——作者窃读经历中的快乐和痛苦,引发学生思维的触发点。
通过品味词句,揣摩作者心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感受“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这一点老师做的非常好,值得我们在教授类似课文时学习和借鉴。
二、“深”与“浅”的把握难
名家名篇往往寓意深长,字里行间、娓娓道来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但不同的读者层所能够理解的深度是不同的。
我们教师往往会走两个极端,一种是将我们所体会到的、挖掘到的深刻道理倾囊而出,恨不能全部灌给学生,不管他们能不能接受。
另一种是低估了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仅仅浮于表面,蜻蜓点水、有隔靴搔痒的遗憾!在深浅度之间怎样才能把握住平衡点,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这类课文时避不开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本课时,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课文哪些方面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等,在文中划出重点词句,理解、品读。
学生学习比较轻松。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严谨流畅,指示明确、到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能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评点,课堂互动很融洽。
从老师侃侃而谈的言语、自然大方的教态中可以看出,她扎实的基本功、对教学不断的努力和进取。
但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作者对阅读的渴望和窃读的快乐,是否应该先让学生谈一谈
我们从书中到底收获了什么?读书对我们的成长到底有多重要?窃读的“快乐和惧怕”是否应该有机的结合起来理解?惧怕后又去读,是不是才能更好的体现那份爱读书的劲头?对于作者为什么“窃读”这一点离学生生活较远,现在小孩生活条件较好,不会存在这种情况,是否能够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孩子去体会呢?
三、“情”与“意”的品读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这类名家名篇想要深入阅读体会,却又不能局限于学生的表面认识,怎样才能以学生的理解、体会为主体,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进入深层阅读,在字里行间去潜心品味作者的“情”与“意”呢?
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窃读的快乐与惧怕,当学生找到关键的句与词后,又能及时的抓住,适当的点拨,使学生能逐渐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窃读时快乐与惧怕交织的心情。
这种抓住重点词句以点带面的体会、品读的方法非常适合这类课文的教学。
老师走对了路。
如果老师在抓住这些点之后,能夯实一点,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多角度、更深入的理解透彻,再进行朗读指导,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例如;学生提到了“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一句话时,如果老师能及时引导学生从身体的饥饿到精神上的饥饿层层深入体会,再把阅读后填补了精神空白,那种饱足感谈透彻,那么想要朗读出这种“窃读”的快乐就自然而然了。
当然也为后面虽然惧怕着,却不放弃“窃读”,理解那种快乐与惧怕交织的心情,做个很好的铺垫。
对于同一节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的浅见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严艳,这位年轻的“老教师”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相信她在以后的教学中会越飞越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