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优秀教案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范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范文

陆游《书愤》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方面进行赏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陆游的崇敬之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含义和背景知识。

2. 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书愤》,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探讨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4.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式、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美感,体会陆游的才华。

5. 情感教育联系陆游的生平,引导学生学习他坚定的爱国信念和执着的奋斗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字词、结构和表达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书愤》。

2. 写一篇关于陆游《书愤》的赏析文章。

3.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培养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书愤》的情况,考察他们对诗歌的熟悉程度。

2. 学生对《书愤》赏析文章的质量,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3. 学生在讨论和赏析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活跃性和创新意识,评价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以陆游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陆游的诗歌,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2. 开展一次以“学习陆游,立志报国”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从陆游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全文,了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书愤》,了解作者背景,注释诗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声朗读《书愤》。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4.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4.2 学生分享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齐声背诵《书愤》。

6. 作业布置6.1 熟读并背诵《书愤》。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陆游其他著名的诗歌作品,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示儿》等,进一步感受陆游的文学成就和爱国情怀。

2. 学生自主阅读陆游其他诗歌,分享阅读心得。

七、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书愤》一诗中,陆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语文实践1. 学生模仿陆游的诗歌风格,创作一首表达自己爱国情怀的诗。

2.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九、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书愤》教案汇总

《书愤》教案汇总

《书愤》优质教案汇总.doc教案章节:一、教案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书愤》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 《书愤》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对作品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探讨。

2. 将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书愤》的文本分析、作品背景、作者简介等。

2. 学生用书:《书愤》原文及注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案章节:二、教学过程1. 导入:a.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b. 介绍《书愤》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2. 文本分析:a. 让学生通读《书愤》原文,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b.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意象、修辞等。

c. 组织学生讨论和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3. 作品鉴赏:a. 教授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作品的结构、主题、情感等。

b.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细节和隐喻,探讨作品的深层次意义。

c.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章节: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 反思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思考能力。

教案章节: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诗意和主旨,领会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愤慨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感受诗人愤世嫉俗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志向远大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3. 诗人的情感分析和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中深层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陆游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书愤》,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人的愤慨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2. 写一篇关于《书愤》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3. 收集有关陆游的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诗人的风格和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书愤》的深入理解和感受,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并根据反思结果进行教学调整。

古诗词诵读《书愤》教案 (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

古诗词诵读《书愤》教案 (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赏析:此诗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示儿》
1210年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结束语: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
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进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
朝廷奸臣当道,作者报国无门。报国之难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2)二愤壮志难酬,“空自许”。“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捏卫祖国,扬威边疆,抵挡千军万马。
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酬、请缨无路。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二、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其人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及深层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诗歌,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学习列锦、对比、用典、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深入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书愤》,使学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书愤》,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人在创作《书愤》时的情感状态。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3 诗文翻译:提供诗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3.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3.4 分析:教师引导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总结:教师总结诗文的主旨和情感,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提供诗文的原文、现代汉语翻译和相关的研究资料,方便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文的背景、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6.2 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6.3 情景教学法: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演等形式,体验诗文中的情感。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第一步: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2 第二步:朗读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7.3 第三步:解析教师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7.4 第四步: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7.5 第五步:总结教师总结诗文的主旨和情感,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

2023最新-《书愤》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书愤》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④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范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范文

陆游《书愤》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2)了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陆游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树立远大理想;(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3. 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解释;2. 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3. 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相关资料(陆游生平、诗作鉴赏方法等);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2)教师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提问:请大家说一下对陆游的了解,以及他的诗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书愤》,理解诗意;(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僻词语;(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2)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3)举例分析陆游的其他诗作,进行对比鉴赏。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3)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文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背诵《书愤》,了解陆游的其他诗作。

6.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书愤》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陆游生平和诗歌特点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的表现,包括分享感悟和批判性思考;4. 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书愤详细教案

书愤详细教案

《书愤》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典故与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理解“书愤”的含义。

2.诗歌解读(1)学生自读全诗,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逐句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与表达技巧。

例:【第一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解读:诗人回忆年轻时对世事的看法,认为世事艰难,而中原地区的景色壮丽,令人向往。

【第二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读:描绘了战争中的景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

【第三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读:诗人自嘲自己曾立志守卫边疆,但如今已老,镜中的衰鬓先于斑白。

【第四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忠诚、勇敢的赞美,认为出师有名,永载史册。

3.分析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1)背诵《书愤》。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书愤》,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陆游的爱国情怀,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陆游诗集》2.《古诗词鉴赏词典》3.网络资源:陆游生平介绍、相关诗词解读等。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书愤》的字词释义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书愤》中较为生僻的字词和古文用法。

2.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书愤》的译文、注释、背景介绍等。

2. 学生用书:新课标配套教材。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2)简要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主查阅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书愤》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

(2)详细讲解《书愤》中的难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书愤》中的意象和修辞,进行创意写作。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古典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7. 布置作业:(1)背诵《书愤》。

(2)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研究《书愤》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书愤》与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如《将进酒》、《庐山谣》等,探讨其艺术风格的异同。

2. 文学鉴赏:介绍唐代其他诗人及其代表作,如杜甫、王维等,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七、课外阅读:1. 推荐阅读李白的诗选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诗歌创作。

《书愤》的教学教案

《书愤》的教学教案

《书愤》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学生能够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的愤慨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1. 《书愤》的诗意和情感。

2. 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书愤》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书愤》,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4. 展示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5. 讲解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6.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7.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愤慨和壮志未酬的情感,理解诗中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8.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9.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书愤》,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短文。

10. 板书设计《书愤》诗人:陆游诗意:愤慨、壮志未酬、爱国情怀、人生哲理意象:梅、菊、夜雨、孤灯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七、评价与反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提供积极的反馈,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八、拓展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书愤》以及陆游其他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拓展活动,如文学欣赏讲座、诗歌朗诵会或者参观陆游纪念馆等,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学习诗歌。

《书愤》教案(付卫平)

《书愤》教案(付卫平)

《书愤》教案(付卫平)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书愤》的作者陆游及其生平背景。

掌握《书愤》的文体特点和艺术风格。

1.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陷和个人命运的愤慨,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教学重点解析《书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分析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3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典故和比喻。

感受诗人情感的转变和抒发。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陆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比喻。

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变化,分享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愤慨和向往。

3.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书愤》的文体,创作自己的诗歌。

评价学生的创作,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陆游的生平图片和简介,引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4.2 讲解诗歌分析诗的结构、韵律和意象。

讲解诗中的典故和比喻,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愤慨和向往。

4.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变化,分享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愤慨和向往。

4.4 诗歌创作让学生模仿《书愤》的文体,创作自己的诗歌。

评价学生的创作,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4.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人的愤慨和向往。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情感和价值观。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他们的互动和思考能力。

5.2 诗歌创作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关注他们在模仿《书愤》文体方面的表现。

5.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5.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创作能力和课后作业,给予综合评价。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书愤》诗文。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中的情感表达。

练习书法,体验诗文中的书写艺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书愤》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

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诗中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的解读。

书法艺术在诗文中的体现。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陆游的画像和简介,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为什么会有“书愤”?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语言韵律。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解读诗文的情感表达。

3.4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诗中的情感表达。

3.5 书法练习学生练习书写诗文,体验书法艺术。

教师指导书写技巧,强调书写规范。

3.6 小结与拓展学生总结课堂学习收获。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诗文的背诵和理解情况。

评价学生的书法练习成果。

4.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和合作精神。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提供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文内容。

5.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5.3 书法用品提供书法练习所需的纸、笔、墨等用品,方便学生进行书法练习。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诗文《书愤》。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介绍介绍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陆游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书愤》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涵。

2.3 诗文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并进行背诵训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介绍陆游的生平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诗文《书愤》的兴趣。

3.2 诗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诗文,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情感等。

3.3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书愤》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涵。

3.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5 背诵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诗文的背诵训练,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4.2 诗文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诗文朗读和背诵情况,包括准确性、流畅性等。

4.3 学生感悟收集学生的感悟和心得,了解学生对诗文《书愤》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诗文《书愤》的文本、图片等相关资源。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陆游的生平介绍、诗文解析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6.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诗文《书愤》的解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6.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对诗文《书愤》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第七章:作业设计7.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诗文《书愤》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书愤》 教学设计

《书愤》 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对比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和抱负。

今天,我们要走进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去感受他那壮志未酬的悲愤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 11 月 13 日-1210 年 1 月 26 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书愤》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能够背诵并默写《书愤》。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书愤》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愤世嫉俗之意。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书愤》的诗意和文学特点。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书愤》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起学生对《书愤》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陆游的了解。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特点。

3.2 朗读与解析:让学生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3.3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诗人的作品,与《书愤》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其异同。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4.2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书愤》的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写作作品:对学生创作的诗歌或短文进行评价,关注其对《书愤》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运用。

5.3 知识测试: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书愤》的诗意、修辞手法和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书愤》的文本,包括原文和注释。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陆游的生平介绍和历史背景。

6.2 教具准备: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资料。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诗歌和散文,进一步了解其文学成就。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

(2)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文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增强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3)学会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书愤》。

(2)理解诗文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文背景的了解。

(3)诗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愤”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表达“愤”的诗——《书愤》。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书愤》,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背景。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重点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句子。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诗文默写练习。

(2)学生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2. 深入了解诗文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3. 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一篇练笔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和修辞手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

书愤教案-专业文档!

书愤教案-专业文档!

书愤教案【精华】书愤教案4篇书愤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三、教学难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爱国主义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文学主题便大放异彩,也同时涌现了一大批爱国诗人,上至为国沉江的屈原,至『忧国忧民的杜甫,再到抗击外敌入侵主张收复失地的辛弃疾、岳飞和陆游。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游。

幻灯片出现屈原、杜甫、辛弃疾、岳飞和陆游的图片。

(二)知人:学生谈陆游生平。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今天所要学的《书愤》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朗读诗歌:
(1)录音范读(音频材料):
(2)教师朗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
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3)学生朗读。

(四)课文内容理解。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书愤:书写悲愤(愤懑)之情。

2、幻灯片打出思** :
诗题为《书愤》,作者因何事而“愤”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生平进行分析。

明确:A早岁那知世事艰;
B 塞上长城空自许;
C 镜中衰鬓已先斑;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
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

艰者,难也。

“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

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

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2)“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3)诗人为何可以豪气如山,请举诗句加以说明。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

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4)颔联语言形式有何特点?这种表现手法在哪儿出现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

这种表现手法,在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还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颈联“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

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 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6)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

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
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板书:诗人之“愤”有四: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愤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3、诗人这种愤懑之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出来?
(1)对比:有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也有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2)用典:用诸葛亮之典故表达志向。

4、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五)学生跟着音频朗读,背诵诗歌。

(六)拓展思考: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 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幻灯片打出下列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 “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

“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

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
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陆游所遭受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的际遇不是他个人的遭遇。

因此,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象陆游一样的诗人的诗作,他们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

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七)作业: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爱情和爱国。

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1)《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2)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

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