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考研沈从文专题复习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沈从文
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沈从文以“湘西人”这个主体,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
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世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区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并大量渗入作家的情感、情绪,把自己童年的记忆长久地带进当下的记述,从而有意增强了叙事作品的抒情倾向。
描写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一个翠翠以致造成的悲剧结局。
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
风俗描写注重本色,充满诗情画意,与故事、人物的情调合一。
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醇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着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
小说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使读者从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
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抒情主人公的确立、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描绘与人事的调和等。
男性形象大多诚实正直,勇武刚强,固执天真。
3.在真善美的人性中注入“神性”,采自少数民族中长期流传的情爱故事,加以渲染,贯穿了人类已有的纯真爱情、纯洁性爱的种种表现。
4.在写商业化都市时,讽刺尖刻地揭示出市民用“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无形地捆绑住自己,拘束与压制自己,以至于失态,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
5.用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通过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议论,开拓叙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说文化内涵的纵深度,制造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边城》
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边城》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本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沈从文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硐军人,很秘密地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暧昧关系。
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
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
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即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
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女儿一面怀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
为了住处两山多竹,翠绿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亊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容容地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皆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橫渡过小溪。
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沈从文
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沈从文以“湘西人”这个主体,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
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世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区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并大量渗入作家的情感、情绪,把自己童年的记忆长久地带进当下的记述,从而有意增强了叙事作品的抒情倾向。
描写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一个翠翠以致造成的悲剧结局。
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
风俗描写注重本色,充满诗情画意,与故事、人物的情调合一。
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醇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着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
小说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使读者从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
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抒情主人公的确立、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描绘与人事的调和等。
男性形象大多诚实正直,勇武刚强,固执天真。
3.在真善美的人性中注入“神性”,采自少数民族中长期流传的情爱故事,加以渲染,贯穿了人类已有的纯真爱情、纯洁性爱的种种表现。
4.在写商业化都市时,讽刺尖刻地揭示出市民用“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无形地捆绑住自己,拘束与压制自己,以至于失态,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
5.用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通过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议论,开拓叙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说文化内涵的纵深度,制造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沈从文《边城》知识点全掌握附考题
沈从文《边城》知识点全掌握(附考题)一、《边城》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山城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老人管理着小溪边的渡船。
他活了七十年了,从二十岁起便守在溪边,五十年来用船来去渡了若干人.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地背着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
有了小孩子后,军人看她无远走勇气,于是商量双双殉情。
男的首先服了毒.女儿一面怀了羞愧,一面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旁,待小孩生下,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长大成人了,一转眼,便十三岁了。
因为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为这可怜的孤雏取名“翠翠"。
翠翠出落得很标致。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掌水码头的名叫顺顺。
他的大儿子已十六岁,小的已十四岁。
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年纪大的像爸爸,豪放豁达,不拘小节。
年幼的气质近于白脸黑发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大的叫天保,小的叫傩送.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与过年。
端午时节,有赛船,有人在水里比赛捉鸭子.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天保和傩送皆是泅水划船好选手。
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便这样开始了。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
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上负点儿责。
翠翠在一个端午节的划船赛上,偶然与傩送相遇。
自那次相遇后的两年里,翠翠的心里一直装着一个人儿.而傩送的心里也萌发了微妙的情感。
这时,天保让父亲派人到翠翠家提亲.但是老祖父不能明白翠翠的内心,翠翠的羞涩使她也不能直接表白。
老人家想起了边城人特有的求婚方式,让天保在月圆之夜唱歌给翠翠,让他自己打动翠翠。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沈从文的作品主要以描写福建乡土风情为主,对于小城镇的人情百态、生活百味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揭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创作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福建犁地县为背景,通过描写小城镇上的各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福建小城的生活韵味。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屈家庄屈原庐生活的故事,在表现当地物产、民俗文化、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的同时,展现了小城镇的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以及个人、家庭之间的情感和社会问题。
在小说中,沈从文通过对屈家庄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小城镇上各种人物的生活态度和命运,塑造了一位又一位鲜活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小说内涵丰富,语言流畅,通过小说的叙述方式、节奏和符号的运用,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洞察。
小说在描写福建乡土风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情感、命运等基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二、《米》《米》是沈从文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福建乡村为背景,通过对于村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福建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
小说以米为主题,通过对于稻米生产、销售与生活风俗的描述,展现了福建乡村的生产生活、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
小说以充分的细节描写、丰富的图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揭示,表达了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
在小说中,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通过对于福建乡村生活的描绘和对于乡村人物的塑造,展现出了对于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于民俗文化的独特感受。
小说无论在题材选择、文学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文学影响沈从文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界和世界文学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生活情趣和深刻的人生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文学)【圣才出品】
第6章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京派”的特征
1.“京派”的概况
(1)定义:通常所谓“京派”,是指19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2)“京派”和“海派”之争
①1930年代初,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发生了一场论争,当时双方互相攻击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苏汶,后来又加进了鲁迅等人。
其实所谓“京”“海”之争,多少也有文人的意气和派性在里边。
②有些论者认为当年的“京”“海”之争,看似偶然,却从根本上反映了1930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在文学中的体现。
2.“京派”作家群的共性
表6-1 “京派”作家群的共性
3.“京派”作家的代表
表6-2 “京派”作家的代表
考点二:沈从文的“角色认知”及其两个文学世界
1.沈从文的文学理念
(1)沈从文既反对将文学纳入商业的或政治的功利圈,也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他有自己的文学理想,也看重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2)沈从文相信文学的功能不止于社会道德的观照,更在于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沈从文看来,所谓“生命的明悟”,“明白人生各种形式”,“激发生命离开一个动物人生观”,正是文学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2.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表6-3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考点三:《边城》细读
1.《边城》的艺术特点
表6-4 《边城》的艺术特点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
表6-5 沈从文的文学贡献。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一、关于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原名沈岳焕。
祖父曾任贵州提督,嫡祖母为苗族。
父亲年轻时就入伍从军,辛亥革命时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母亲是世家之女,从小就认字读书,对沈从文影响最深。
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沈从文6岁入私塾,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
1917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驻留,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
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
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
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1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1.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2.沈从文的“乡下人”思考:表现人性的“常”与“变”(创作的总主题)3. 沈从文的文学观及主要文学贡献:沈从文的小说意蕴着独特的人性理想和文化追求,创作以人性为中心,但不同于五四以来的其他作家。
后者在追求人性解放时候,是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价值尺度,沈从文却是以自然文化为价值尺度,他称自己创作的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文学贡献:1.创造了寄予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及其与之对照的都市社会,以文学形式探讨健全的“生命形式”。
2.创造了极富诗意的抒情小说之体。
4.沈从文创作的两大题材1.乡土抒情,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传说。
表现:a.歌颂人性的极致——“神性”代表作品《月下小景》b.在原始与现实的冲突中,以忆往纪实的方式,凸显“现实人性”的尴尬,困境,悲剧与喜剧。
《灯》c.在“现实”与“梦”的混合中,以乡土抒情的形式,再造“未来人性”的理想图式。
《边城》和《长河》2.都市(以都市讽刺去演绎城市与知识阶级)《绅士的太太》5.《边城》1.思想内涵:a.乡情风俗,自然景致与人事命运浑然一体的优美境界,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片神土。
b.人物形象灌注了作者美好的怀旧,想象与企盼。
c.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对苗/汉,中/西,现代/传统文化冲突的思考和隐忧。
d.反映了在人事自然面前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悲苦人生。
“边城美”:1.内容上(环境〈自然与人文〉与人。
2.形式上美6.沈从文“文体作家”(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现实与梦境相混合的创作手法,主题情绪的投入,叙事抒情性的追求,审美意境的营构,情节的淡化和散文笔法的运用,风景风俗画的描摹。
7.《边城》主题《边城》是沈从文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
小说通过湘西边地纯情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写出了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湘西边地风俗风景的迷人可爱。
文学:沈从文作品赏析考试题(三)
文学:沈从文作品赏析考试题(三)1、填空题翠翠是沈从文在《》中塑造的理想人物。
正确答案:《边城》2、填空题沈从文的作品展示了“两个文学世界”,一是都市世界,一是()世界。
正确答案:湘西3、问答题什么叫“京派”(江南博哥)?“京派”的重要作家主要有哪些,能否说出其中的五位?“京派”作家对哪些文学流派很反感?正确答案:1.“京派”主要指30年代活跃在京津等北方地区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2.“京派”的重要作家主要有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萧乾、芦焚(师陀),或凌叔华、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
3.“京派”作家反感的文学流派主要有三个:革命的左翼文学、现代主义的新感觉派文学、商业化的海派文学。
4、问答题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哪两个文学世界?为什么在这两个文学世界中都有大量的性爱题材?正确答案:1.沈从文展现的两个文学世界是“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
2.沈从文对性爱题材的描写是他观察不同生命形态的重要角度,他要由此探讨不同文化制约下的人性的健全或病态;他是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
3.在他的湘西世界中,面对性爱的涌动,乡下人总是能返朴归真,求得人性的和谐;而都市人却用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绑住自己,压抑自己。
5、问答题《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何特点?正确答案: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讲究情节和结构,他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特点。
6、填空题1934年是沈从文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年,他写出了小说代表作《边城》和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两个散文集中的主要篇章。
正确答案:湘西7、问答题试述《边城》所展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正确答案: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遵从古礼的美德、无欲无争的人生。
8、问答题为什么说以“海派”来笼统地涵括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坛并不太合适?请举出具体的代表作家简要地说明当时上海文坛的主要情况。
正确答案:1.30年代的上海文坛很复杂,既有典型的商业化的流行文学、堕落的文学,又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前卫文学,还有张爱玲这样很传统又很现代的文学,更有富于使命感而受青年倾赖的左翼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二章 沈从文:建构人性的庙宇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二章沈从文:建构人性的庙宇第十二章沈从文:建构人性的庙宇第一节湘西牧歌的滋生与流变1923年,去北京求学“乡下人”的身份体认,屡次申说他“乡下人”的身份与立场。
1924,以休芸芸笔名发表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早期的作品尚显稚嫩1928,从北京去上海,,次年与胡也频、丁玲合编《红黑》《人间》杂志。
1930年之前,为沈从文创作第一个阶段,也是湘西牧歌的滋生阶段。
湘西回忆与都市境遇构成了这阶段创作的主要内容。
其中,湘西回忆展现了奇异而有着动人风情的湘西经验世界。
《夜渔》《在别一个国度里》《腊八粥》展现边域风情,《神巫之爱》《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渲染了少数民族对歌定情、盛大酬神的场景。
都市书写,以外在境遇的贫困潦倒、内在精神的孤独自卑呼应了湘西回忆的脉脉温情。
第一阶段的创作与成熟期美妙动人的湘西牧歌尚存在差距。
一方面,湘西回忆未免有民俗“展览”之嫌。
学习鲁迅,但平面化的、理想化的描述使文本世界“有趣”有余,而文化思考的深度和力量不足。
另一方面,都市书写则带有郁达夫的痕迹,但介入社会人生的深广度尚不能比肩,难以实现对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超越。
30年代后,沈从文还发表十几篇作家论,也对第一阶段的创作进行总结。
1933年他发表评论《文学者的态度》,倡导文学的独立性,反对文学与政治、商业结缘,引发了“京派”“海派”的论争。
沈从文的核心文学主张:我只想造希腊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湘西,代表着“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成为他建构文学世界的重要部分。
1930-1936年,为沈从文第二阶段的创作,《边城》即创作于这一时期。
恬淡自守与雄强进取作为理想的文化性格主导着湘西人的生命形态,沈从文时刻都以湘西牧歌对照都市人生的虚伪和腐朽,对生命的自在状态与文明扭曲人性两个问题保持着冷静的审思。
1937年,抗战爆发去昆明,长篇小说《长河》,创作第三阶段。
《边城》复习提纲
《边城》复习提纲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湖南人,原名沈岳焕,现代作家、历史学家。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被誉为仅次于鲁迅的“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
曾先后任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的教授。
著有《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部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中长篇小说。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由于他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和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建国以后致力于历史研究工作。
二、内容简介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三、精彩书摘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蛆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必反复来去。
渡船头竖了一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沈从文
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1902-1988 年),原名沈岳焕。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而这一文学世界是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观照的。
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他当然不可能是个原生态的“乡下人”,实际上从进入北京城之后,他就拥有了一个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身份,时时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了。
只有这时候,他才深切领悟了宗法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历史过程,接受“五四”启蒙思想,了解西方文明,动用丰富的乡村性生活积存,来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
沈从文的这种文化立场,在当时便显出不同一般。
他不是从党派政治的角度来写农村的凋敝和都市的罪恶,也不是从现代商业文化的角度来表现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下,他处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取的是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由此,沈从文的作品丰富了30 年代中国文学的多样、多元的特征。
沈从文创作宏富,作品结集约有80 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子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不够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字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之后,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现代文学(13章)+沈从文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3 No. 13
博达学院
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 人生,批判都市文明。都市、豪绅都是文明 状态,而乡野、卑贱都是自然状态。非都市 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是沈从文的创 作态度。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4 No. 14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9 No. 9
博达学院
三、沈从文构建的文学世界
沈从文创作宏富,结集作品约有80多部, 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钱理群等《中
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98年版)
最有影响也最有成就的主要是城乡两个作品
系列:“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24 No. 24
博达学院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 过溪越小山走去,则 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 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 宽约二 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 落底,却依然清澈 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 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 不能搭桥, 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 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 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 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 那 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 的,一面口中嚷着“慢 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 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 了。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 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 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 依然 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 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考研文学复习13第十三章沈从文
9、简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文体形态和文体结构。
10、简析《湘行散记》、《湘西》的思想特色。
11、简析《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三பைடு நூலகம்论述题
1.分析“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
2.简述《边城》的抒情诗特色与牧歌风格。
5、沈从文的短篇是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主人公是作家达士与七位教授。
6、沈从文的小说里有两个并存的世界:和。
二、简答题
1.简析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2.分析《边城》中翠翠形象。
3.分析《边城》中老船夫形象。
4.简析《边城》艺术风格。
5、简答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6、简析《边城》中的翠翠形象。
7、简析《边城》中的老船夫形象。
二轮复习13:第十三章沈从文
。
第十三章:沈从文
一、填空题
1、沈从文的代表作是创作于30、40年代的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
2、沈从文把表现看成是美的极至,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贯穿于他二十多年文学创作的始终。
3、1934年10月出版的中篇小说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
4、沈从文的长篇小说以沅水上游水码头吕家坪为故事发生的地点。
现代文学复习
• 《狂人日记》所采用的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 白的叙述方式,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显然 是一个首创;在小说结构上,采用日记体按照狂 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
• 《药》采用双线式,《风波》采用独幕剧式, 《涓生手记》手记体、《阿Q正传》传记体、 《兔和猫》采用寓言体,《孔乙己》则以酒店柜 台旁一个淳朴的学徒为叙述角度,《故乡》、 《一件小事》、《社戏》等都是采用第一人称的 叙述方式……鲁迅为小说形式的现代化作出了很 大的贡献。
• 如《阿Q正传》:阿Q的被压迫者的地位和他身上 具有的勤劳吃苦的劳动人民的优点,以及他要求改 变现状的愿望,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他一生 备受剥削,人格屡遭污辱,最后又惨死于冤案,这 样的命运遭际更加令人同情,他的死令人痛心。 • 但同时他身上确实又存在许多“无价值的”东西, 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欺软怕硬,他的狡猾 无赖等等,在小说里显然遭到作者的否定和批判。 • 小说正是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相互映衬下展开了艺术 描写,使作品读起来更加令人感到心酸,使那悲剧 性的东西更加令人深思。
前后期小说创作风格的变化
• 前期(从1928年9月写《灭亡》开始到1937年抗 日战争爆发):“青春的赞歌”,激情洋溢。以 《家》(写成于1931年,1933年发表)为代表;
• 后期(从抗战爆发到1949年全国解放):“深沉 的悲剧”,趋向写实,趋于冷静。以《寒夜》 (写成于1946年底)为代表 。 • 总的来说,是从“青春的赞歌”到“深沉的悲剧” 的变化。具体体现在:
由浅入深的过程
• 奴隶意识
• “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 ‘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 ‘吃’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 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不然,怎么随便一 纸‘勒令’就能使人家破人亡呢?”这就好比 在封建社会的衙门里看到犯人挨了打还要向 知县老爷谢恩的情景。 • —— 《一颗桃核的喜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讨论——沈从文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14岁入地方行伍,先后当过卫兵、班长、司书、文件收发员、书记等,军旅生活使他看尽残酷杀戮而产生厌恶心理,湘兵的雄武蛮强和沅水民风的淳朴自由,使他对于生命和自然有着特殊的认知和敏感。
这对于他之后的创作影响深远。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并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关照。
他勾画出全新的健全美丽的乡村生命形式,同时完成了对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的批判。
沈从文一生创作宏丰,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
早期有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基本主题初见端倪;30年代之后,创作了《龙朱》、《旅店及其他》、《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等,中长篇《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等。
历年真题:
1、论沈从文《边城》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25分(武汉大学2005年综合知识B卷)
2、30年代京派小说的总体特征;20分(武汉大学2001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
从08年至今武汉大学文学类初试都未曾再考过沈从文相关的题目,不过作为京派的代表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和他构建的湘西的乡土世界是值得关注的。
重点阅读作品:
《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复习侧重:
个人认为,对于沈从文的复习要掌握三方面:
一、“湘西世界”及其中的“常”与“变”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就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
这不同于鲁迅先生的乡土小说中对故乡的批判,沈从文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赞美和爱去回忆和描写湘西世界中的人与物。
他写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的“生命形式”,这里有对自身命运毫无意识的童养媳潇潇(《潇潇》);有水手与妓女的故事(《柏子》);有忍辱让妻子出外卖身的农民(《丈夫》)。
他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身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下等娼妓、童养媳、小店伙等等,都一律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和关注。
他赞美他的故乡的同时,又不得不感到悲哀,因为在现代文明的入侵下,湘西世界已经变了,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观”。
沈从文的小说很多是挖掘湘西的“常”态,“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看上来,竟好像古今相同,不分彼此”“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
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的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
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提到他们这点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
这就是他小说中湘西的“常”。
湘西的常与变在沈从文未完成的长篇《长河》中有更多的体现。
二、乡与城、过去与现在
沈从文一直自称“乡下人”,他始终以“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观照“湘西世界”。
他对湘西世界的人与物都是热爱的,但是当他以乡下人的眼光,调转过来观察商业化都市时,又是带着讽刺的。
《绅士的太太》写城市上层家庭日常生活,夫妻相瞒,乱伦糜烂;写知识
分子,则是《八骏图》中患上性压抑性变态的教授们。
沈从文将性爱当做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当这一主题出现在湘西乡村世界时,体现的是一种自然、和谐、健康的美,当出现在城市中,则是被压抑了的,变态的。
沈从文在他的散文中提出两种历史——统治阶级的书面历史和人民的无言历史。
然而随着现代文明进程发展,民族品德渐趋消失,人性堕落。
这也是他建造湘西世界的原因,他想要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探求人的重造。
这与五四时“人的文学”和“国民性改造”及后来的“美育代替宗教”的传统有继承关系。
三、《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其构建的湘西世界的典型代表。
小说讲述的是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翠翠以致造成悲剧结局的故事。
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
翠翠所代表的是沈从文塑造的一系列小女人,如《三三》里的三三、《长河》里的夭夭,这都是作者美好理想的化身。
《边城》带有牧歌情味,但又有很深的悲剧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沈从文从废名处继承而又发扬光大的文化小说,还极大影响了后来的汪曾祺。
作为“文体作家”,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独特的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都值得注意。
思考题:
1、怎样理解京派文学中的乡土世界
2、《边城》的审美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