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在中国农民起义中的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成因作用深入探讨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成因作用深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作用之强,都是世界史中所仅见的。
它们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独特的产物。
在中国封建剥削关系中,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田赋、杂税,还要服徭役。
不仅要受封建国家的剥削,还要受到地主的剥削,中间层次是地主(它包括贵族、官僚以及一般的中小地主)。
最上层是封建国家。
这种剥削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农民所受剥削量大小的伸缩性很大,它可以相对轻,也可以极重,主要取决于封建统治阶层的调节力量的大小。
在中国封建社会剥削结构中,农民所受的剥削可分为可控部分和不可控部分。
先看可控部分,这一部分主要由田赋、人头税以及法定的徭役等组成。
历代王朝,赋税定额及征收方式不尽相同。
但是,田赋和人头税是相对稳定的,相比之下也不那么重。
杂税和徭役则是由国家控制的一个可伸缩量。
在王朝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国库充实时,这个可伸缩量就较小。
但当国库亏空或有边患时,这个可伸缩量就会因横征暴敛而扩大。
他们除受封建国家剥削外,还要向地主交地租。
地租是国家不可控部分,地主对佃农的地租剥削率比国家田赋高得多,《汉书》《食货志》载,“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夹在封建国家与佃农之间的地主阶级,就充当了一个剥削放大器。
尤其是官僚地主更是有恃无恐,剥削无度。
越到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佃农人数骤增,地主剥削所占比重也越大。
其恶性发展,一方面造成农民失去简单再生产的能力,被推到饥饿死亡的边缘,封建统一大国赖以生存的经济条件被瓦解;另一方面,造成封建国家财政枯竭,难以维持庞大的国家开支。
唯独这个饱吸农民血汗的中间剥削层次,象肿瘤一样越长越大,最后吸干了国家机体的营养,导致农民铤而走险,国家全面崩溃。
封建剥削和压迫加剧的后果只是为农民大起义准备了土壤。
任何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都需要相当的组织力量。
因此,仅仅只有农民所受剥削压迫深重这一点,而没有把革命力量组织起来的要素,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仍是不可能的。
稍微具备世界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世界中古史中,很少看到中国封建社会那种每隔两、三百年发生一次的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而且这些大起义都发挥了摧垮旧王朝、使新王朝得以重建的巨大历史作用。
浅谈宗教对农民起义的影响[大全]
浅谈宗教对农民起义的影响摘要:总而言之,在对宗教在中国农民起义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宗教作为一种组织,作为一种信仰,它在中国的农民起义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但它作为一种唯心主义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宗教在农民起义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宗教农民起义宗教外衣谈起中国的历史都会发现历朝历代都有大小不一的农民起义。
而要探讨中国的农民起义,无可避免的,要涉及宗教问题。
因为农民起义往往利用宗教作为鼓劲和组织的手段,往往在他们的革命思想上披上宗教的外衣,采用宗教的组织形式,而世界各国历代的农民起义也都在宗教的外衣保护下进行的。
在这里,就宗教对农民起义的影响进行探讨,谈点浅见。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问的力量的形式。
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它自产生那天起就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人类历史、国际政治产生极大的影响。
从宗教学的角度,宗教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现自己不同于自然界。
宗教信仰是信仰的一种,宗教提出了解决人的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的方法。
与此同时,宗教宣扬的一些教义,对底层人民有一些诱惑力,使得历代好多人利用宗教来发动农民起义。
而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国历代的农民受到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政治压迫下,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没有人身自由。
他们有了要求“平等”、“平均”的思想。
而宗教具有某种“平等”、“财产拥有的痕迹”的教义。
因此,在阶级社会宗教使人们放弃现实斗争,是统治阶级剥削奴役人民的精神工具。
但也被剥削阶级也利用宗教进反行抗斗争,作为动员和组织革命队伍的工具、宗教对农民起义的准备、发动以及失败都产生重大的作用。
宗教信仰是人们对某种无法实现的社会愿望的寄托,有着非常强的凝聚力。
因此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宗教常常作为组织农民起义的一种旗帜。
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都是在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利用宗教在起义阶段准本,在发动阶段和起义初期宣传动员来发动农民起义。
李自成的宗教信仰探索农民起义领袖的信仰体系与意义
李自成的宗教信仰探索农民起义领袖的信仰体系与意义李自成的宗教信仰探索:农民起义领袖的信仰体系与意义李自成作为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不仅在政治军事层面上展示了卓越的才能,同时他的宗教信仰对其起义运动的推动与影响也不可忽视。
本文将就李自成的宗教信仰进行探索,并分析其在农民起义中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李自成宗教信仰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以及他所带领的起义运动。
一、李自成的宗教信仰背景李自成出身农民家庭,时代背景下的农村社会往往与宗教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探索信仰的人,李自成在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从小在乡间追随李道全等道士学习道教。
道家哲学的影响塑造了李自成对世界的看法,并为其后来的思想和信仰奠定了基础。
二、李自成的信仰体系构建1. 天地观与道教元素李自成在信仰体系中融合了道教的天地观念。
他相信天地运行有一定规律,人身具备与天地相通的灵性。
这种观念赋予了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在起义过程中指导他采取某些策略并做出决定。
2. 农民义和怀有天命思想李自成作为一个农民,深深体悟到农民的苦难和不公。
他坚信自己有义务振兴农民,并承载着上天赋予的使命。
这种天命思想激发了他与其他农民的共鸣,带动起义的蓬勃发展。
3. 信仰民间神灵除了道教信仰外,李自成还融入了对民间神灵的信仰。
他认为这些神灵可以给予他神奇的力量和庇佑,为他战胜敌人提供帮助。
这种信仰有助于激发士兵们的斗志和勇气,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信心和归属感。
三、农民起义中的宗教信仰意义与影响1. 凝聚力量与动员士气李自成的宗教信仰不仅是他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整个起义军队的凝聚力量。
通过深度融入农民宗教信仰,他成功动员了大量农民参与起义,并带领他们抵抗压迫。
起义军队相信李自成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神圣使命,这种信仰使得士兵们更加勇敢和坚定。
2. 宗教仪式与组织建设李自成在起义队伍中组织了一系列宗教仪式和庆典,以巩固军队的凝聚力。
这些仪式包括祈福、祭祀和道教仪式等,旨在通过宗教仪式的方式增强农民起义队伍的组织纪律性,增进队伍之间的信任和团结。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从古至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更是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社会矛盾和不平等逐渐扩大,农民遭受着重负和剥削。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系列农民起义的爆发。
太平天国起义是近代中国农民起义中最著名的一次。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了这次起义,其后发展成为一场动摇清朝统治地位的巨大力量。
太平天国起义吸引了大量农民的支持,其宗教教义和平等的理念对农民起义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太平天国起义最终被清朝军队镇压,这场起义结束了,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局势更加混乱,内外压力使得农民起义再次兴起。
这一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特别突出。
农民军队由于流动大、势力范围广,往往对清朝和外国势力造成了威胁。
其中最著名的是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是一个基层民间组织,起初它的目的是抵抗外国势力的侵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义和团的行为变得极端和暴力。
义和团运动最终被政府和列强剿灭,但它反映了近代中国农民起义的矛盾和复杂性。
农民起义的历史进程中,还有一些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的起义,如西南边疆的楚河汉界起义、湘军的起义以及川军的起义等。
这些起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农民的权益诉求,对社会变革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的爆发,既是对封建社会制度的反抗,也是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的产物。
在这些起义中,农民通过武装斗争和组织抗争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然而,这些起义并非都能实现实质性的改变,封建制度仍然笼罩着中国社会,农民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然而,这些农民起义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们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封建制度的脆弱,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动力和参考。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为中国历史的变革开辟了道路,并留下了重要的思想和经验。
黄巢起义中的宗教因素与民众信仰
黄巢起义中的宗教因素与民众信仰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发生于公元874年至884年间。
它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重大冲击,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宗教信仰对人们行动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黄巢起义中的宗教因素与民众信仰的关系。
一、黄巢起义的宗教背景黄巢起义的发生与唐朝晚期的政治腐败、民生困苦等因素密不可分。
而宗教信仰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时,道教和佛教成为了人们追求心灵安慰和抗争压迫的主要宗教。
在唐朝时期,道教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拥有大量信徒的宗教。
它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境界。
因此,道教对民众的鼓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黄巢起义中,一些道教徒信奉黄巢是朱聿键所预言的新天子,他们把起义看作是实现道教理想的进一步。
佛教在唐朝时期也逐渐兴盛起来,很多民众在佛教中找到了宽慰和希望。
佛教强调修行和解脱,它为那些受苦的人提供了安慰和指引。
黄巢起义中,一些佛教徒将起义视为扶危济困的事业,他们相信通过抗争可以为民众带来福祉。
二、宗教因素对黄巢起义的推动作用黄巢起义的兴起离不开宗教因素的推动。
宗教信仰给了人们希望和信心,激励他们奋起反抗。
道教和佛教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首先,宗教信仰使人们有了抗争的动力。
道教和佛教强调人的内心修行和追求美好,这使得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公和暴政产生了不满。
当信众看到黄巢作为“新天子”的领袖在起义中崛起时,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通过抗争改变社会的不公。
其次,宗教信仰为人们提供了合理化起义的理由。
道教徒相信自己的信仰是正确的,他们认为黄巢的起义可以实现道教理想中的社会和谐与长生。
佛教徒也将起义看作是抚慰苦难人民的行动,符合佛教中的慈悲和解脱观念。
最后,宗教信仰还为起义提供了组织和士气的支持。
宗教信仰形成了道教和佛教团体,这些团体能够提供鼓励和支持,并组织信仰者参与起义行动。
由于信仰的力量,黄巢起义在信徒们之间迅速传播,形成了庞大的起义军队。
宗教信仰对历史事件的推动作用
宗教信仰对历史事件的推动作用宗教信仰,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古老而深远的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人们心灵的寄托,更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在古代社会,宗教信仰常常成为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纽带。
以古埃及为例,对太阳神拉的崇拜以及对法老神权的信仰,使得整个社会在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中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秩序。
人们相信法老作为神的化身,其统治具有神圣的权威性,这种信仰使得民众愿意服从法老的命令,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宗教信仰为古埃及社会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
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在当时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宗教信仰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核心,教会不仅在精神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还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在政治上,教会通过与封建君主的合作与博弈,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对政治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成为了当时重要的经济实体。
同时,基督教所倡导的慈善观念也推动了社会救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
在文化领域,修道院保存了大量的古典文化典籍,修士们的抄写和研究工作为知识的传承和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许多宏伟的教堂建筑也成为了当时艺术和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反映了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美的追求。
伊斯兰教的兴起同样对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在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的传播迅速统一了分散的部落,形成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的教义强调了平等、正义和团结,这种理念吸引了众多信徒,激发了他们的战斗热情和建设国家的决心。
在军事扩张的过程中,阿拉伯帝国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地区,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伊斯兰教对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穆斯林学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摘要: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并以拜上帝教作为宣传、组织的形式,团结广大群众入教,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拜上帝教的教义严重阻碍了太平天国的发展、腐蚀了太平军的斗志,拜上帝教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思想根源。
关键词:拜上帝教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失败的思想根源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农民革命战争发展到最高潮的一次农民大起义。
斗争的规模,战争的经历,政权的建设。
政策的实施都比历代农民大起义更为广泛、更加完备。
这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如何发生、发展,又是如何失败的呢?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我们看出,宗教思想一直贯穿着他的始终,本文试就宗教的因素来探讨太平天国运动成败的原因。
一、拜上帝教的产生和发展早在明代,西方天主教开始传入中国。
鸦片战争前,全国各地都建立教堂。
洪秀全因参加科举屡试不中,在广州得到一本传教的书《劝世良言》,读后深受感染即按书中之言,自行施行洗礼,成为基督教徒,并创立“拜上帝教”,宣传说服其亲友、邻人入教。
冯云山、洪仁轩等都加入“拜上帝教”。
为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写了《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书作为教义。
1844年,洪秀全、冯云山到广西贵县传教,农民百余人受洗。
冯云山又到紫荆山传教,将“拜上帝教”改名为“拜上帝会”,吸收众多教徒入会,这些人成为起义的生力军。
1847年洪秀全等带领会众到象州古乐村捣毁甘王庙,冯云山到蒙冲捣毁三圣宫。
这一行动引起地方士绅不满,地方士绅认为“拜上帝会”谋叛,起团练擒冯云山等送桂平县狱,会众等筹集数百串钱营救云山出狱,宗教斗争转成政治斗争(范文谰.中国近代史)。
随着地方团练与拜上帝会的斗争日益尖锐,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即将爆发。
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会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作为组织形式,以拜上帝教教义作为宣传鼓动形式,掀起了起义风潮。
“各教徒已感觉有联合一体共御公敌之必要,彼等已将田产屋宇变卖,易为现金,而将一切所有交纳于公库”。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讲 太平天国运动一、太平天国的农民为什么会以宗教形式作为发动起义的武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发生联系,影响较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唐太宗时(公元七世纪),有传教士来中国,出现了景教,公元九世纪排佛运动中受到株连。
明代(1581年)万历年,意大利利玛窦来中国,传播了数学,历法等科学知识,但清朝初年闭关政策后,实行禁教(康熙);直到鸦片战争战败,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允许传教士在五口通商地区建教堂,上帝第三次东来。
洪秀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基督教的。
太平天国的农民为什么会会以宗教形式作为发动起义的武器?1、因为宗教有人民性的一面,能够激发人的狂热情绪,而这正是发动农民战争所需要的。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生活中支配人的一种虚幻力量。
它所以能够支配人,是因为它具有“抗议”现实苦难的宗教革命性,又有属于“被压迫生灵”的人民性。
在“对现实苦难的抗议”这一点上,宗教与农民起义有共性,所以农民起义很容易用宗教作为反抗旗帜。
2、农民的局限性提不出科学理论。
再从农民阶级来看,利用宗教,也有其必然性。
如何把分散的、封闭的、落后的农民调动起来,必须有一种他们都能够信服的理论。
因为封建社会的农民长期处于分散、闭塞、落后的状态,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役,他们不可能科学的认识世界。
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使他们信天命,迷信偶像。
农民领袖由于阶级和时代的限制,无力提出科学的理论。
而没有一种适合农民思想的理论形式,是很难把农民从沉睡中唤醒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宗教就成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武器。
3、再从基督教看,其中有适合农民要求的成份——平等思想恩格斯:基督教只承认一切人的一种平等,即原罪的平等。
基督教教义中认为:上帝创造人类始祖亚当最初是正直的,并具有自由意志,但他滥用自己意志,和夏娃吃了伊甸园树上的禁果而得罪了上帝,从此有了原罪,并且遗罪于后代。
太平天国为什么用拜上帝教发动起义
答问提示
题目:太平天国为什么采用拜上帝教的形式发动起义?
提示:
第一,农民阶级不可能创立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农民往往习惯在他们所知的现成的思想体系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因此,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喜欢用宗教或迷信的形式进行。
第二,洪秀全的时代,在两广地区有天地会的起义。
天地会没有自己系统的理论武器,只有一个“反清复明”的口号和一些仪规。
而“反清复明”的口号已经失去了发动和组织群众的作用,而天地会的组织涣散也是导致它不能发展为全国性大规模起义的主要原因。
第三,洪秀所在的广东地区是基督教最早渗入的地区之一,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洪秀全接触基督教又是在一种非常特殊的心境下,即他多次科举失败,使他对中国传统的一些思想观念产生怀疑,而原始基督教的一神教思想、不搞偶像崇拜的思想等与他当时的心境吻合,这就促使他选择了拜上帝教作为发动起义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
第四,拜上帝教也适应了农民起义的需要:“一神教”的教义有利于形成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原始平等思想,有利于发动群众;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有利于斗争的开展。
不过,也应该提出,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不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它虽然选取了一些基督教的教义,但更多的是中国传统的东西。
同时,拜上帝教适应了太平天国起义的需要,同时也给太平天国起义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最终成为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之一。
《太平天国运动》拜神运动,信仰与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拜神运动,信仰与斗争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太平天国运动无疑是一场波澜壮阔且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它不仅是一场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还涉及到复杂的宗教信仰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 19 世纪中叶,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的侵略掠夺,使得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并以此为旗帜,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
拜上帝教的核心教义融合了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元素。
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宣称上帝派他来拯救世人。
这种宗教信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对于那些深受苦难、渴望改变命运的农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它为农民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让他们相信通过跟随洪秀全,能够摆脱贫困和压迫,迎来美好的未来。
然而,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拜神元素并非单纯的宗教信仰,更多的是一种斗争的手段和组织的工具。
洪秀全利用宗教的号召力,将广大农民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力量。
他们以宗教的名义,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清政府的统治,喊出了“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口号。
这种以宗教为外衣的斗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斗志,让他们敢于起来反抗压迫。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信仰的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大太平军将士怀着对上帝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不畏强敌。
他们坚信自己的事业是正义的,是受到上帝保佑的。
这种坚定的信仰使得太平军在初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势力迅速发展壮大。
但是,随着运动的推进,太平天国运动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领导集团的盲目自信和决策失误。
洪秀全等人过度依赖宗教的力量,忽视了现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问题。
其次,运动内部的权力斗争逐渐加剧,领导集团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和矛盾。
再者,太平天国在占领地区实施的一些政策和措施,虽然初衷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偏差,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浅谈农村宗教问题
浅谈农村宗教问题农村宗教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宗教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力一直比较大。
传统的农村地区,宗教信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宗教的教派和信仰体系也相对复杂多样。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简要谈一谈农村宗教问题。
农村宗教是农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信仰在农村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这些宗教的传入与农民生活、观念和价值观息息相关,成为农民世代相传的一部分。
宗教为农民提供了精神寄托和安慰,给他们带来信仰的力量。
宗教还塑造了农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使农民更加注重公德和家庭伦理。
农村宗教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宗教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教派之间的冲突、宗教极端主义的滋生等。
一些地方甚至存在宗教非法活动和邪教问题,给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农民在宗教信仰中过于迷信,盲目依赖宗教寄托,对现实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和解决能力。
农村宗教问题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
宗教信仰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宗教活动对于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秩序维护起着重要作用。
适度发展农村宗教事业,可以促进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农村社会的内涵。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农村宗教的管理,加强对农村宗教人员的培训和引导,引导农民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防止宗教极端化和邪教的滋生。
农村宗教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社会问题,既有其积极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农村宗教问题的特点和意义,以及对其进行管理和引导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合理规范宗教活动,引导农民正确对待宗教信仰,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宗教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进一步发展。
民间信仰在古代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
民间信仰在古代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民间信仰是指在特定社会群体中流传的一种信仰体系,与官方宗教体系有所区别,更注重个体信仰、地方性信仰和民众参与。
在古代社会中,民间信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社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民间信仰在古代社会中维系着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纽带。
在没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现代宗教体系的情况下,古人借助民间信仰来解释自然现象、生活困扰和人类命运。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人们往往会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丰收和心灵的宁静。
这些信仰既是一种心灵寄托,也是人们共同信仰的纽带,使得社会群体得以团结和凝聚。
其次,民间信仰在古代社会中对道德伦理的形塑有着重要作用。
古人普遍认为神灵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所以人们会通过契约、誓言和牺牲来与神灵打交道,以求得善待和庇佑。
这种信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
例如,在诸子百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代中国的礼教伦理观念得以奠定,而这些观念都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道德观念。
此外,民间信仰也在古代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表达和艺术形式。
例如,在民间信仰中,人们会举行各种形式的节日庆典,包括祭祀仪式、舞蹈、音乐和戏剧等。
这些庆典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社会带来了盛大的集体娱乐。
而在宗教建筑方面,民间信仰也催生了无数的庙宇、神坛等,这些建筑不仅成为了古代人们表达信仰的场所,也成为了文化遗产并对后世的建筑艺术和工程学起到了影响。
最后,民间信仰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一定的平衡和调节作用。
官方宗教体系往往由统治者掌控,而民间信仰则更贴近人民生活和需求,对权力的滥用和限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某些时期,民间信仰甚至成为了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抗争的标志。
例如,在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复兴运动中,常常伴随着对传统信仰的重新塑造和追求新的宗教观念。
综上所述,民间信仰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人们精神寄托的纽带,还导致了道德观念的形成、文化艺术的繁荣,甚至对社会的平衡和改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被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的几种形式
中国历史上的谣与谶
其实,在中国,还有一种类似于宗教但又不 是宗教的形式经常在世道不济之时出现,那 就是谣与谶。‚谣言和谶语都是古人对语言 的一种称呼。如果是以民间谣、歌、谚的形 式出现,则称作‘谣言’,而如果这预言对 统治者有利,他们就换个名,或是中性的 ‘谶’,或是直白的‘符命’、‘天命’; 如果是不利于统治者的话,那自然就是叫 ‘妖言’了。但名称虽然不同,它们的预言 性质却没有区别,都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预 警或预告。‛
元朝末年的红巾军起义(白莲教)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加上民族压迫深
重。公元1351年,刘福通通过白莲教组 织信徒,发动了农民起义,全国其他地 方纷纷响应。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 ‚红巾军起义‛。在这次起义中,佃农 出身的朱元璋逐步强大,在消灭敌对势 力和推翻元朝后,建立的明朝。
农民起义在我国是一股改朝换代的风。几乎
被统治阶级利用异 教 运 动
宗 教 改 革 与 教 会 改 革
打 着 宗 教 旗 帜 的 人 民 起 义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太平道)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底
层人民。公元184年,太平道的代表人张角、 张宝和张梁兄弟,通过太平道,发动农民起 义。起义军头裹黄巾,于是被称为‚黄巾起 义‛。起义军声势浩大,连败汉军,虽然在 多方的镇压下失败,但也打击得东汉的封建 统治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 的过程中,袁绍,曹操,刘备,孙坚等一系 列的军阀,纷纷扩充势力,成了后来的受益 者。
时期 东汉末年 东晋末年 唐朝初年 五代后梁 北宋末年 元朝末年 明朝初年 明朝末年 清朝 清朝 近代(清朝)
起义名称 黄巾起义 孙恩卢循起义 陈硕贞起义 毋乙起义 方腊起义 红巾军起义 唐赛儿起义 徐鸿儒起义 白莲教大起义 天理教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
论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论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其中民间信仰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民间信仰是指人民自发形成的宗教信仰,它包括了诸如道教、佛教、儒教、拜神等各种信仰形式,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会从三个方面来探究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一、团结力量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中,民间信仰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关注着自己个人的信仰,还会通过举办仪式和组织宣传来团结人民的力量,帮助人民共同度过艰难困苦的时期。
例如在明朝时期,辛亥年间农民起义,各个角落都充斥着道教、佛教、儒教、拜神等各种信仰形式,并且许多领头人都是通过高高在上的调动民间信仰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这种力量的团结超越了阶层的界限,成为了人民面对强权的共同信仰。
二、丰富文化民间信仰也在中国历史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这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千篇一律的官方教育并不能代表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民间信仰的丰富多样才是真正的精髓。
例如从汉代起,拜神便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年过节都会有相应的祭祀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能感受到神佛与生俱来的神秘气息,也能感受到我们世世代代的民族信仰与传承。
三、促进生活幸福感民间信仰对个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对许多人来说,它给了他们一个安抚心灵的信仰依靠,帮助祛除心中的疑虑和困扰。
例如许多人都认为道、佛、儒代表的是三种不同的世界观,人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信仰来解决人生中的问题,这让许多人对于生活的困顿、压力和壓抑都提供了解决方案。
此外,民间信仰对于那些正处在求学、事业、婚姻等关键生命阶段的人们来说也起着非常大的心理支持作用。
综上所述,民间信仰一直扮演着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无论是在道教、佛教、儒教、拜神等有形的宗教形式上,还是在平民百姓中自发形成的信仰观念上,它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信仰对于促进人们的团结力量、丰富文化和生活幸福感都有很大的帮助。
宗教信仰的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功能机制
宗教信仰的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功能机制【摘要】本文探讨了宗教信仰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功能机制。
宗教信仰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具有凝聚作用,能够团结农村群众,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宗教信仰能够发挥教化作用,引导人们秉持善良道德,遵守法律法规。
宗教信仰还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规范作用,引导人们遵循传统文化和道德准则。
宗教信仰还能促进对农村社会的慈善事业发展。
宗教信仰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多方面贡献应当得到充分重视,需要强化其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其持续发展与创新,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宗教信仰、凝聚作用、教化作用、规范作用、慈善作用、传统文化保护、贡献、地位、持续发展、创新。
1. 引言1.1 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农村社会的治理工作举足轻重。
农村社会治理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秩序对于农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社会的治理不仅仅是一项基本政府职能,更是政府与农民密切联系的桥梁,只有在有效治理下,才能形成政府与农民互动融洽的关系,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农村社会治理还涉及到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如何有序地进行治理,对整个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在于维护农村地区的安定和谐,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1.2 宗教信仰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影响宗教信仰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农村社会治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宗教信仰在农村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凝聚作用,可以团结广大农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很多农村社会组织和活动都离不开宗教信仰的支持和参与,宗教团体也常常承担着维护社会正义、公平和道德风尚的责任。
宗教信仰对农村社会治理的教化作用也十分显著。
宗教的信仰教义和道德标准可以引导农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社会公德和道德水平。
浅淡宗教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的作用
浅淡宗教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的作用【摘要】拜上帝教这一宗教组织形式及其教义在太平天国运动发起及上升时期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伏下了祸根。
当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由盛转衰时,其消极作用逐渐占了上风,并且是导致太平天国的“天京之变”和最后彻底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拜上帝教;太平天国;作用太平天国自从1851年1 月11 日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到1864年天京沦陷,直到1868年遵王赖文光的最后失败,共历时18年,席卷了半个中国。
起义军全盛时期拥有雄兵百万,占据了清帝国的东南半壁,极大地动摇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
学术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政体、政权的性质,以及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已有许多的论述。
本文只就宗教在这次起义中的独特作用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的根本性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农民革命运动。
尽管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但决不是一次宗教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旨、路线、方针、政策及其领导集团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都远远超过了历代的农民起义。
因此,他的革命性与宗教性相比,前者远远高于后者的。
可以这样说,是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利用了宗教这种形式,导演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威武悲壮的人间话剧。
其次,宗教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既起到了巨大的进步作用,又带来了不少消极因素。
在太平天国胜利进军直到全盛时期,他起的作用基本上是积极的,消极因素是潜伏的,处于次要矛盾的地位,暂不为人注意,后一时期(从1856年杨韦事变之后)宗教的消极因素逐占上风,最终成为瓦解太平军斗志的毒素。
因此它是导致太平天国的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关于太平天国宗教的性质,太平天国的宗教起源于拜上帝会,因此又叫拜上帝教。
它借鉴了儒、释、道,又不同于儒、释、道,借鉴了外国的基督教、天主教,又带着浓厚的中国色彩。
是一种中西合璧、士洋结合的东西。
对于这个教,既不能简单地把它归好于革命的信仰,又不能把它简单的归于邪教。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与宗教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与宗教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农民起义。
这场起义不仅带给中国社会巨大的变革与动荡,同时也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本文将以此为视角,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与宗教的关系,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与历史太平天国运动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的中国南方,是湖南农民洪秀全所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这场起义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因为其核心思想来自基督教教义的解读与融合。
洪秀全在接受基督教传教士的教育影响下,开始传扬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宗教进行融合。
二、太平天国运动与基督教的关联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信仰是基督教神学的一种变异,认为上帝是洪秀全的父亲,担任着领导抗清斗争的角色。
运动中的领袖被视为上帝的代表,拥有神圣的使命。
这种宗教色彩的特征使得太平天国运动与传统农民起义有明显的不同。
三、宗教信仰引发的社会动荡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色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与变革。
首先,在运动中,太平天国领导人借助基督教的名义,呼唤农民革命与救世救人的任务,为农民阶级树立了一个强大的信念系统。
其次,运动中的宗教特征使得太平天国士兵更有战斗力,他们相信只要忠于上帝,就能取得战斗的胜利。
最后,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社会中引发了宗教信仰的激增和对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冲击,使得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动荡。
四、农民起义与社会变革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打破了封建社会对于农民身份的桎梏,使得大量农民摆脱了原有的农奴制度,转变为太平天国军队的一员。
其次,太平天国军队在起义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军事制度,从而为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奠定了基础。
最后,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的自我解放意识与大规模的阶级斗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政治上的震荡和经济上的变革。
五、太平天国运动对后续社会发展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太平天国为什么要以宗教的形式起义
太平天国为什么要以宗教的形式起义
太平天国,是在满清统治后期的一次最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的半壁江山。
而太平天国的发展,其宗教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要借助宗教?
我们先从发起者来看。
首先,洪秀全,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
作为一个贫寒书生,想要推翻清王朝,必须借助中下贫农的力量,宗教,在当时的中国有着根深蒂顾的影响,也是农民普遍接受的思想形式,对农民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其次,当时清政府的严酷震压,使单纯的农民起义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宗教,恰恰为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
再次,在太平天国之前的白莲教起义,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西方宗教的传入,为太平天国运动提供了很好思想指引。
洪秀全将贫下中农梦想中的儒家大同,和道家皇帝理论,西方思想相糅合,使农民容易接受。
再从农民来看,当时,农民当时深受封建迷信的影响,对于神学教会有着盲目的认同;农民,一直以来处在严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下,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没有人身自由。
他们要求“平等”、“平均”的思想与太平天国所传播的宗教教义达成一致;加之当时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和当时洋务运动的影响,使得很多农民破产,陷入生存的边缘;传教徒对人民的欺压和清政府的软弱,更使农民失去了对清政府的信任;沿海地区一直深受外来思想的浸润,对新思想也易于接受。
无论从发起者还是从农民来看,宗教都必然作为太平天国起义的番号,作为太平天国反抗清政府的武器。
因此,宗教在太平天国的导引下,以星火燎原之势迅猛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在中国农民起义中的作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问的力量的形式。
”①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它自产生那天起就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人类历史、国际政治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它使人们放弃现实斗争,是统治阶级剥削奴役人民的精神“鸦片”。
但被剥削阶级也利用宗教进反行抗斗争,作为动员和组织革命队伍的工具、宗教对农民起义的准备、发动以及失败都产生重大的作用。
在封建王权统治下,不可避免的、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靠封建制度自身的调节,是无法解决的,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必然酿成农民起义。
而宗教以神的名义,以神的语言,以类似民谣、乡谚等直接表述民众社会理想的神学预言.唤起相当多的人为信仰而献身的宗教热情,从而掀起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在中国农民运动史上,宗教对农民起义进程影响的程度不同,有以下几种情况:1、借用迷信观念作为起义的号召。
如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带领戍卒前往服劳役途中,因遇雨误期、依秦法律要杀头。
在这生死关头,只好决计起义。
他们在占卜先生帮助下:事先往买来的鱼肚子里塞进一个帛条,上面用红颜料写着“陈胜王”三个字,、后又在附近祠庙中夜燃簧火,模仿狐狸的叫声.呼喊“陈胜王”。
戍卒看到帛条,听到“狐鸣’,大为所动、认为陈胜做王乃天意,因而愿随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和吴广打出起义旗号之后,又冒用已死的公子扶苏及名将项燕之名.以争取人心,使更多的人支持起义。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为推翻秦王朝立下首创之功。
2、宗教从总体上影响着起义的进程。
如汉末黄巾起义与道教就有着密一切的关系。
起义领导者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帝和后来的老子作为教祖),成了原始道教中一个流派一一太平道的首领,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他们理想中的太平世界。
张角利用太平道为旗帜,又派弟子们去各地传教,为起义作舆论准备,并用符水治病以进行传教,借此吸引和联络农民。
他们把适于参加战斗的道徒编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有六、弋千人,组成三十多万天兵天将,决定于公元184年农历3月5日“内外俱发,/\州三十六方并起”,举行大暴动。
张角起义军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响亮口号。
起义军很快成为燎原之势。
在张角起义的鼓舞下,各族人民相继奋起,随之发生了黑山起义军暴动、西北各族人民起义和张修领导的天师道徒起义。
天师道是西南流行的由张陵创立的早期道教的一个流派。
因为初入道的人要交五斗米,故俗你五斗米道。
天师道起初在巴蜀设二十四治(治:教区组织的名称),张修是巴郡一个教区的首领,在黄巾起义后也于同年七月率众起义.北上攻取汉中,为后来张鲁在汉中建立天师道政权开辟了道路。
从张角发动起义到黑山军的最后失败,历经二十余牟的农民战争;使东汉封建王朝受到致命打击。
3、一些农民起义不仅利用宗教,而且对宗教的内容进行大胆的改造。
例如佛教和摩尼教以及教义源于它们的白莲教都劝人慈悲为怀,规定不可杀生,不可杀人。
但是以白莲教为旗帜组织和发动起义的红巾军却与白莲教的教义相违,主张无情地惩杀反动官吏、豪绅地主和作恶僧尼、认为只有杀尽不平才能实现太平。
北宋的方腊起义中,方腊以摩尼教作为旗帜,汇集了成千上万摩尼教教徒作为起义队伍的骨干力量,在他的宣传鼓动中,既反对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三纲五常”,主张官兵平等,男女无别,也反对摩尼教中原有的不杀生等信条,而是提出“只有杀人,才能度人”、“‘只有杀人,才能成佛,,,“见官吏,公使人,皆杀之”。
除此之外,“还把摩尼教的教祖和某些经典都改变了。
本来摩尼教是崇拜最高神摩尼光佛,而方腊改为崇拜东汉末黄巾起义领导人太平道首领张角,尊张角为教祖。
这一改造倾向性是很明确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摩尼教的原来性质。
改造宗教作为农民起义的工具,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的做法更为彻底,更全面。
他吸收并改造了大量的基督教传统材料,套用了基督教的一些形式,如宣扬上帝创世、洪水没世,只有上帝是唯一真神,以洗礼作为入教仪式,定期拜上帝等。
同时也把中国自古以来以宗法观念为中心的封建思想和宗教迷信资料,包括托梦启示、截纬祥瑞、巫术、星占等熔踌进自己仓」立的为农民起义所用的中国化的新宗教—拜上帝会。
拜上帝会与基督教最大的差别在于:基督教主张教徒要顺服,而拜上帝主张抗争;基督教号召人们等候救主的降临,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来世的“天堂”,而拜上帝会要通过斩邪留正的暴力手段,实现今世的小天堂。
“陈胜王’,、“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农民进行起义是天意吗?这实际上掩盖了起义者的社会政治观念。
一些以宗教作为旗帜的农民起义之所以能发动起来,主要是由被压迫农民的切身利益决定的,是由直接反映这些利益的政治经济要求和社会政治观念激发和推动的。
而起义者所采用的宗教形式、传统迷信形式(如带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的民谣、预言)乃是用当时人民大众所能理解、接受的神的语言来强化这种要求,给起义所遵循的社会政治观念披上一件神圣的外衣。
恩格斯谈到欧洲中世纪神学时指出:“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
”②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着政教合一的情况。
中国历史上教权始终但群众在王权,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上受天命观的影响严重,在某些农民起义中,为了发动农民,也须给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天命观的外衣。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信天命,商朝开始萌芽,周朝建立,正式把天奉为有意志有人格的至上神,周武王认为自己受命于天,自称天子。
秦汉以来又盛行黄老神仙方术和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之说。
春秋时期创立的宣扬天命观念的儒家,到了汉代把推演阴阳五行、占星变、言灾异、迎神送鬼、求雨止雨等都作为儒术的内容,使天命观流传更广。
一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总起主导作用,被压迫群众不能不受统治阶级宣扬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身处封建宗法制统治下的中国古代农民,天命论是极浓厚的。
这就为起义的社会政治内容披上天命论或某种宗教的外衣提供了条件。
同时封建统治者都把农民奉天命起义叫做“妖贼’,、“妖巫’,,说他们是“诈称’,、“伪称”’天意。
由此可见,天命论乃是剥削阶级独占的意识形态,是剥削阶级赖以维系统治的精神支柱。
因此,天命论和宿命论所宣扬的人世社会一切受之于天,定之于命,乍一看来对一切信奉者都有效,凡信仰者机会均等,但阶级存在的本身,使天命论和宿命论的说教转化为关于统治阶级的特权受之于天,而被统治阶级的痛苦处境定之于命的意识形态。
这个转化是由宗教的性质决定的。
马克思说宗教是对人间谬误的天国申辩,是给人民身上的锁链装饰上虚幻的花朵。
天命论和宿命论仅仅是为不合理的剥削制度申辩的,有利于维护剥削阶级专制统治的观念。
之所以中国历史上许多农民会利用并能够利用宗教,是因为农民起义和宗教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在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认识水平低的情况下,人们在自然界盲目力量和社会上异己力量的压迫下幻想以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除痛苦,得到幸福,这就产生了宗教。
宗教中强调帮助人解除苦难,而处在个体生产、自然经济中又受剥削的贫苦农民,为摆脱苦难处境,在找不到别的出路时,往往容易把希望寄托于宗教。
2、许多宗教都以神学的语言宣扬平等思想,尽管宗教中新讲的平等是虚幻的,不能实现的,例如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初期基督教所讲的“原罪的平等”、“上帝的选民的平等”以后基督教中常说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都是如烟似云的缥缈之物.在阶级社会里无法实现。
尽管如此,以宗教语言提出的平等思想对身受压迫、思想受局限的农民仍有很大的号召力,’因为在极不平等的封建制度,处在残酷野蛮的封建压榨下的贫苦农民盼望出现一个政治上、经济上平等的社会。
起义农民有自发的平等要求。
加之起义领袖借用宗教中有关平等的教义,加进了反映贫苦农民社会政治要求的激动人心的内容,并以直接暴力手段争取今世的平等,这种经过改造的宗教平等思想一经提出,就有可能打动千千万万农民的心。
3、有一些宗教中提倡苦行,实行严格的平均主义,过极简朴的生活,这种禁欲主义思想,在农民看来,是对统治阶级所过的骄奢淫逸生活的否定抗议。
另外在物质条件低劣。
作战频繁的农民起义军中,也需要用这方面的有关教义和宗教感情来增强斗志.以利于军事上的胜利和起义军队的管理。
如方腊领导的起义军中就规定实行素食、裸葬;太平天国起义军中建有圣库,规定从上到下不得私蓄财产,实行男女分营制等。
4、一些宗教中强调要顺服,主张绝对服从宗教首领的命令,有的起义领袖为了便于管理比较散漫的农民起义队伍,利用此类教义来约束部队,维持军中纪律。
5、在宗教中,一般都宣扬教主的绝对权威,教徒们要信奉教主的思想。
为实现教主的思想而吃苦、献身,而参加农民起义的,习惯于小生产、家长制的农民,往往推出具有皇权主义思想的人作为起义领袖,在中国历史上大小数百次农民起义中,真正由农民自己作领袖的并不多。
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段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
”③,个体农民需要别人来主宰的这一特点,使得他们的起义容易披上宗教外衣。
然而也使他们浴血奋战夺来的短暂政权很容易落到那些接受剥削阶级思想、转到地主阶级方面去的起义领袖或地主阶级野心家手中,导致最后建立新的封建王朝。
历史上一些农民起义利用宗教而最终失败的事实表明,有时起义领袖自我陶醉于宗教、迷信之中,危难中等待神灵解救,最后落空而失败;有时,起义农民和宗教信仰在严酷现实面前碰得粉碎时,倾刻热情消退,队伍受挫;有时,农民对宗教中所说的平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起义过程中当他们发现反掉一个不平等社会,,又用自己的双手建立起一个新的不平等社会时.就心灰意冷,于是农民革命深深陷入难以解脱的自相矛盾;有时,在农民起义的后期.具有严重小农经济思想的起义领袖,封建宗法意识膨胀,逐渐走上皇权主义,起义所利用的宗教当中的消极因素日益突出,甚至象太平天国后期那样,表现为神学世界观,狂热崇拜领袖人物,企图依靠神权绝对命令控制局面等等。
总而言之,农民起义利用宗教,改造宗教是为了发动起义,在争取解放的斗争中,“他们没有科学的政治的语言来表明他们的造反的目的和方向,来证明他们造反的合理性,所以往往只能借助于宗教的语言”。
④因此,在没有先进阶级领导下的农民,从宗教和迷信观念中寻找他们的革命的语言和思想武器、又是他们的一个很大弱点,成为某些起义失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