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伤发热

气虚发热

马××,女,74岁。1993年7月21日初诊。

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饮食衰减,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大腿放散。手心热甚于手背,气短神疲。然口不渴,腹不胀,二便尚调。舌质红绛,苔薄白。脉大无力。刘老诊为气虚发热。其病机为脾虚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李东垣所谓:“阴火上乘土位”所致。对于这种内伤发热,当用东垣“甘温除大热”之法。疏补中益气汤加生甘草。

黄芪20g、党参15g、炙甘草5g、生甘草5g、白术12g、当归12g、陈皮8g、升麻3g、柴胡6g、生姜3片,大枣12枚。

服五剂,食欲增加,体力有增,午后没有发热,腹中灼热大减。续服五剂,午后发热及腹中灼热等症均愈。

[按语]本案发热属“内伤发热”范畴。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阴阳失调所致。早在《内经》对本证的病因病机即有了深入的认识。《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阴”,在这里是“内”的意思,此为内伤气虚之发热证。有关气虚发热的机理,李东垣阐发甚详。《脾胃论》认为,饮食不节,劳倦,七情等所伤,均可损伤脾胃,使脾胃的元气下陷,导致下焦肝肾的相火离位,反上乘谷精的开发之位,干扰心包,袭及心君,将君火取而代之,从而燔焰焦灼,使“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气熏胸中”,导致发热。李氏将此病理机制高度概括为“阴火上乘土位”。因“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阴火盛,则更伤脾胃元气;元气虚,则阴火更上而不下,形成一病理循环。其治疗之法,当用甘温之药,以补为泻,以升为降。

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大热”的典型方剂。方用黄芪、炙甘草、人参(即保元汤)大补脾胃之元气,以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白术健脾除湿;陈皮和胃降浊;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降阴火;当归补血而润燥。加生甘草,在于补脾气之中而泻心火。诸药共伍,力使元气充盈,阴火下降,而发热随愈。

一、虚而不升,如肺气陷、升陷汤,脾气陷,补中益气汤,肝气陷,须自拟方,元气陷,举元煎加减,等~~,此种,脉多显不足之脉。

二、邪陷,风寒暑湿燥火,皆可内陷,亦可合邪内陷,治亦须升提,陷亦可深可浅,如陷太阴腹泻,传统则用痛泻要方,风寒湿陷足厥阴、手阳明,喻昌用逆流挽舟,败毒散,湿热陷阳明,即经方葛根芩连汤,风陷手阳明血份,时方槐花散加味。等等等等,此种类之多,可写专著,风热陷,河间法多可择用。如赵绍琴善用防风通圣。临床上诸多疑难病,皆须从此入手。仲师其实最善斯道,伤寒论中多有此条文。若正气不虚,此类显实脉,然脉有不静之势,多郁滞之象,且外证多假象,多有疲倦乏力沉重之象,容易错辨为虚证,然脉无遁情,故治此类证,须精脉诊。因此类种类之多,细究之下,七八十种不止,脉亦各别,不能枚举。

三、以上两种情况共存,更为复杂,需对上两种证,条分缕析,庶几可不错辨。笔者亦能力有限,在学习中。

四、以上三种情况存在的同时,兼气血阴阳虚损,或水湿痰饮瘀毒,辩治更难。指征的话,只能举些例子,如受风亦腹泻,不能排除内外相应,多为风陷,可兼脾虚。而虚证陷证,随病位不同,各有本脏现证,如肺气陷多有气短,胸中憋闷、寸脉软、短等,脾气陷、乏力、食减、腹泻,脉偏不足之象。

还有师兄所问已经触及学术最核心部分,以上论述,笔者自己尚有诸多疑问,与辩治疑似的地方,尚需临床实践验证,实乃笔者学识短浅有限,不敢随意乱写,待经验更成熟时再作专文讨论。因许多辩治要点,笔者尚不敢肯定,只能提供些思路。

五、补充:陷证一般都是正虚邪实同时存在,只是主要矛盾不同而分。故分两端治;而虚实同治,是正虚邪实都为患机体,不同时并调则不足以达到以平为期,如升阳散火汤。而治陷证说到底是治疾病的源头,因陷证几乎皆是表邪内陷所至,有时病情可迁移数年至几十年不等,连患者都不记得原始发病情况及诱因、治疗史,才有了我们医师诊察的技巧。形成了特定的治法。如果如仲师伤寒论中的病例,对发病原因、误治史非常清晰,即可准确推断疾病发展的脉络,从而随证解结。与现代在实际临床中治疗陷证的不同处。

血虚发热(再生不良性贫血)

于××,女,30岁。1994年1月3日初诊。

发热数月不退,热度时高时低。经某医院检查,血色素10g%,白细胞3500/立方毫米,血小板7.8万/立方毫米。脾不大。诊断为“再生不良性贫血”。患者精神萎靡,头晕、乏力,时有齿衄,食欲减退,动则心慌、汗出。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证属血虚发热,以益气养血法治之。为疏圣愈汤加味。

当归20g、白芍20g、生地30g、川芎10g、党参15g、黄芪20g、地骨皮12g。

服七剂,发热即止。头晕、乏力、心慌,皆有好转。仍动则汗出、齿衄。原方去地骨皮,黄芪增至30g、并加阿胶10g。连服七剂,精神、饮食大有好转,汗出、齿衄皆愈。上方出入进退月余,血色素升至12.6g%,白细胞4500/立方毫米,血小板12.3万/立方毫米。发热未再发作。

[按语]血属阴,血虚不能涵养,则阳气浮越于外,导致发热。《证治汇补》说:“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对血虚发热,治以补血为主。然补血之途有二:一是直接补之,如投四物汤之类。二是间接补之,主要指的是补气以生血,这是治疗血虚不可缺少的一法,多以补脾肺之气为主。这是因为脾肺两脏在生成血液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脾运化水谷精微,提供血液化生的原料,需经过上焦开发,在肺气宣发谷气的作用之下(如肺司呼吸的作用),使精微氧化变成血液。《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由此可见,如补生血之源,当补脾肺之气为主。黄芪长于补肺气,党参善于扑脾气,二药可作为益气生血的首选之品。圣愈汤即由四物汤加党参、黄芪而成,临床常作为治疗血虚证的代表方剂。加地骨皮者,在于增强其养阴清热之力。凡属血虚发热者,无论男女老幼,服用本方,皆有较好的疗效。

气阴两虚发热

张××,男,71岁。1994年5月4日初诊。

因高血压心脏病,服进口扩张血管药过量,至午后低热不退。体温徘徊在37.5--38℃之间,口中干渴,频频饮水不解。短气乏力,气逆欲吐,汗出,不思饮食,头之前额与两侧疼痛。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辨证属于阳明气阴两虚,虚热上扰之证。治当补气阴,清虚热。方用竹叶石膏汤

竹叶12g、生石膏40g,麦冬30g、党参15g、炙甘草10g、半夏12g、粳米20g。

服五剂则热退,体温正常,渴止而不呕,胃开而欲食。惟余心烦少寐未去。上方加黄连8g、阿胶10g以滋阴降火。又服七剂,诸症得安。

[按语]本案发热于午后,伴见口渴欲饮,短气乏力,不思饮食,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