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航天中心医院李红梅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
对这一类疾病的诊治中西医都感到很棘手。
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对这类疾病从辨证论治,而不只是辨病论治,往往取得一定疗效。
根据FUO起病多较缓,病程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有时为高热的特点。
符合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病因病机: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等因素而引起,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
其共同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过度劳累、饮食失调致脾胃气虚,气虚而虚阳外越、或气虚而阴火上冲;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生血,或因失血过多致营血亏虚,血属阴,阴血不足以敛阳而发热;素体阴虚,热病日久伤阴,或误用、过用燥药致阴精亏虚,阳亢乘阴而发热;寒证日久或脾肾阳虚,火不归元,虚阳外越而发热;外感热病,正虚邪恋,邪留半表半里,正邪相争而发热;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久则郁而化热;情志郁结,恼怒过度致气郁化火,肝火炽盛发热;情志、劳倦、外伤、出血致瘀血产生,阻滞经络而发热,亦有疮毒内炽,郁而发热,或湿热蕴而生毒,聚而不散,发为瘰疬、症瘕等。
以上病因病机中,气、血、阴、阳诸虚所致均属虚证,而邪留半表半里、气郁、血瘀、湿滞、疮毒等属实证。
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病,或互相转化,治疗中不可拘泥。
1诊断与鉴别诊断首先鉴别内伤、外感发热,以明确诊断。
(见表1)表1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辩证分型(见表2、表3)表2虚证发热的鉴别表3实证发热的鉴别2辨证治疗根据发热的病机治疗,是治疗内伤发热的根本原则。
对于治疗有几点注意事项,虽然内伤发热各型间病因病机不同,但其间常互相关联,可互相转化,或互相夹杂。
如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可发展为阳虚发热,症状由头晕乏力,倦怠气短,少气懒言,食少便溏,发展为畏寒肢冷,倦怠嗜卧,腰膝酸软,五更泻泄或完谷不化,治疗初以益气健脾,甘温除热,后加以温补肾阳;气郁发热,热邪伤阴耗津,则兼见阴虚的表现,症状可见发热,胸胁胀痛,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治疗上不仅要疏肝清热,并要滋阴壮水,因此治疗中不能生搬硬套,拘泥一法,必须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处理病情。
不明原因的低热怎么治疗?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
不明原因的低热怎么治疗?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小儿不明原因的低热怎么治疗?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发热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低烧,又称低热,指体温在37°c左右,不超过38°c,检查化验没有明确的异常指标,多见于体质虚弱、感冒后遗症、免疫力下降。
西医讲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总称为功能性低热。
这种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对患者和家属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一般的常规治疗,消炎退热、滋阴去火、清热解毒,很难解决根本问题,还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体质下降,而中医多认为本病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根本发热。
术业有专攻,王老师三代祖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专业治疗低热数年载。
对长期慢性不明原因的低烧低热,研究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对大部分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文献记载:《素问,调经论篇》:“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虚劳里疾,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医学入门,发热》“内伤劳役发热,脉虚而弱,倦怠无力,不恶寒,乃胃中真阳下陷,内生虚热、宜补中益气汤。
”辨证论治:营卫不和低烧:症见头痛发烧、汗出恶风、四肢酸疼、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桂枝汤加减,气虚外感不固者加玉屏风散1.风热内温低热症见:发热无汗,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药:银花连翘散加减,口干头晕者加葛根、芦根。
2.气郁低烧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納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热甚者加黄芩,兼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活血调经3.血瘀低烧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或自觉身体某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疼处或肿块,面色微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弦或涩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发热甚者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4.湿瘀低烧症见: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三仁汤加减,呕恶加竹茹,藿香,陈皮和胃降逆。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引起的发热,常伴随有头痛、失眠、焦 虑等症状。
06 不明原因发热的预防与注 意事项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
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增强心肺功能,提 高身体抵抗力。
进行力量训练
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抵抗病毒 和细菌感染。
保持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 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
肿瘤性疾病
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常伴随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
药物热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等可引起发热,常伴随有皮疹、关节 痛等症状。Biblioteka 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中暑
由于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起的发热, 常伴随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引起的发热,常伴随 有心悸、多汗、消瘦等症状。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感染风险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
合理饮食
均衡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增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在流行病高发期,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及早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
观察病情
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伴 随症状,如持续高热、 寒战、头痛等,及时就 医。
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不明原因发热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患者治疗,改
善患者预后。
定义和分类
定义
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时间长、热型不规则、伴随症状不明显或缺乏特异 性,且经过常规检查和初步治疗后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发热。
分类
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和病因,不明原因发热可分为急性发热、亚急性发热和慢 性发热。其中,急性发热病程在2周以内,亚急性发热病程在2周至3个月之间, 慢性发热病程超过3个月。
中医 发热
一、内伤发热(一)虚证1.阴虚发热⑴时间: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⑵症状: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⑶治法:滋阴清热⑷代表方:清骨散加减2.血虚发热证⑴时间:与阴虚发热类似⑵症状: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质淡,脉细弱。
⑶治法:益气养血⑷代表方:归脾汤加减3.气虚发热⑴时间:上午发热,过午即止,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⑵症状:热势或低或高,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⑶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⑷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4.阳虚发热⑴时间:与气虚发热类似⑵症状: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⑶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⑷代表方:金匱肾气丸加减。
(二)实证1.气郁发热⑴时间:无定时,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⑵症状:多为低热或潮热,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⑶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⑷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2.血瘀发热⑴时间:午后,或夜间发热,⑵症状: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痛有定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⑶治法:活血化瘀⑷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3..痰湿郁热⑴时间:午后热甚⑵症状:低热,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⑶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⑷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三仁汤等4.食积中焦因小儿脾胃功能尚弱发病较多。
二、外感发热1.风、暑、燥、火等温热之邪引起的发热较重2.阴寒引起的发热较轻微3.一般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4.表症发热:无汗,脉浮而紧,是风寒外束;有汗,脉浮而缓或浮数,是风邪袭表,营卫失调的太阳中风症;发热微恶风寒,口鼻咽喉干燥,为燥邪伤津。
中医应对外感发热
04
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案例 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情况
患者为中年男性,因感冒引起发热,体温持续在38-39℃之间, 伴有咳嗽、头痛等症状。
症状表现
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外感症状,如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等。
治疗方案解析
病因分析
根据中医理论,该患者发热为外感风寒所致,邪气侵袭肌表,导 致营卫不和,阳气郁闭。
拔罐放血
拔罐放血可以排出体内热毒,缓解 症状,对于外感发热也有一定的治 疗效果。
食疗与日常调理
多喝水
中医认为水是生命之源,多喝水 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
毒。
清淡易消化饮食
中医认为饮食清淡易消化有助于 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建 议多食用蔬菜水果、粥汤等食物。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气血流 通,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建 议选择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
发热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外感发热的病因主要包括风寒、风热 、暑湿等外邪。
病机
外邪侵袭人体,正邪相争,导致气血 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体温调节 中枢异常,进而引起发热。
发热的中医辨证
01
02
03
风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 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 渴喜热饮、苔薄白。
风热证
发热重、微恶风寒、有汗 或少汗、头痛、口渴、咽 干咽痛、舌质红苔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情况及时接种相 关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护理与康复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会流失大量 水分,应多喝水以补充
体内水分。
休息与保暖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发热在小儿病症中,发热病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
当人体的温度超过37.5摄氏度,并且在24小时中体温波动超过1摄氏度后,即被称为发热。
在临床中会出现病症来势凶猛,发展较快等的特点,发热严重的病患可能还会引发抽筋、抽搐等症状,这是极为危险的。
在临床中对小儿发热病症的治疗往往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水杨酸类的药物,但是这些药物在使用后会有较大的副作用,而且在小儿因使用药物得以退烧后,其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反而会存在一定的限制。
通过使用中医辨证这一方法来治疗小儿发热具有更好的效果,其不仅能够很快达到退烧的效果,还能够固化疗效,不会引发反复现象。
另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还能有效治疗处于37摄氏度到37.5摄氏度这一区间的小儿发热症状。
1.因积食上火引发的发热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这时就会出现一些家长总是担忧自己的孩子营养摄入不够的情况,进而就会给儿童食用过多的肉类辅食,但是在儿童这一阶段中,其脾胃功能还没有得到健全的发展,其消化能力无法达到成人这一状态,进而容易出现积食现象,当儿童出现这一现象后再被病毒或细菌入侵,那么就会导致小儿发热症状发生。
因积食上火引发的发热症状其主要特点在于小儿发热后体温可能会达到39.5摄氏度以上,通过使用中医中的“望”这一手法观察儿童可以发现,其舌为红色,且会显现出厚腻的特点。
通过使用中医中的“问”这一手法能够了解到近段时间中儿童出现了食欲不振、精神状态不好以及大便不通畅等症状,通过按压儿童的腹部可以感受到其腹部有一种胀感。
对于这一病症的治疗可以使用保和丸合大柴胡汤加减,并需要依据儿童积食的实际情况来酌情加减大黄,通常情况下会使用10到20克左右,在使用这一方式进行治疗时,必然要达成通泻这一目的。
在儿童使用药物退烧后,还可以使用六君子汤加减来对其身体进行有效的调理。
1.病毒侵体引发的发热这一类型的发热病症,可以查看到儿童会出现感冒、咳嗽、打喷嚏以及流鼻涕等症状,其精神状态较好。
中医内科指导: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1.辨证候之虚实在确诊为内伤发热的前提下,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由气郁、血瘀、湿停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
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者,则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表现,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辨病情之轻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病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轻症反之。
治疗原则实火宜清,虚火宜补。
并应根据证侯、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正如《景岳全书。
火证》所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
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
”切不可——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
内伤发热,若发散易于耗气伤阴,苦寒则易伤败脾胃以及化燥伤阴,而使病情缠绵或加重。
分证论治气郁发热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
本方疏肝理脾,清肝泻热。
方中以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
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血瘀发热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下,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千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本方有较好的活血理气功效,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剂。
方中以当归、川芎、赤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甘草调和诸药。
小柴胡汤治疗不明原因发热
小柴胡汤治疗不明原因发热更新日期:2010-03-02 点击:王志忠关键词:发热;病因不明;中医药疗法;小柴胡汤;临床运用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治少阳病而设。
本方临床除治疗伤寒少阳证外,还可用于治疗疟疾、感冒、黄疸及妇人产后,伤寒热入血室等病见有上述症状者。
笔者临床运用本方治疗不明原因发热,获效满意,现举3例介绍如下。
案1:胡某,女,45岁。
1986年12月10日始现恶寒发热,伴少许咳嗽,经西医用APC、青霉素、链霉素治疗3天未效,后加用激素治疗,病情仍不见好转。
体温持续在38.5℃~40℃左右。
家属请一中医投柴胡桂枝汤2剂,亦不见效。
12月18日邀余会诊。
诊见:发热已8天,持续不退,伴有寒战约2~3分钟,每日发作5~6次,伴口苦口干,时恶心。
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数。
辨证乃邪在半表半里证。
投小柴胡汤2剂。
处方:柴胡、杏仁各9g,半夏5g,黄芩12g,太子参10g,甘草6g,生姜2片,大枣4枚。
服药后热退身安,诸证悉除。
案2:杨某,男,38岁,1994年12月12日起病。
患者因外出受凉,当晚即感恶寒、发热无汗,全身不适。
自服感冒清后,晨起体温下降至37.8℃,中午体温上升至39℃。
经某医院肌注青霉素、庆大霉素治疗4天不见好转。
12月18日遂入我院治疗。
入院检查除发热外,无其它明显异样体征。
急查血象:白细胞10×109/L,中性0.8,淋巴0.2。
未见疟原虫,小便常规正常。
追问病史,诉每天中午壮热之前自感手脚有凉感,伴口干苦,不欲饮,胸闷不适,精神尚佳。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仍似少阳病。
试投小柴胡汤加青蒿1剂。
处方:柴胡、党参各10g,半夏、甘草各6g,黄芩、青蒿各12g,生姜3片,大枣4枚。
次日体温降至38℃。
守方再进1剂,热退纳增,痊愈出院。
案3:雷某,女,30岁,1996年2月25日起病。
始见头痛,恶寒发热,全身骨节酸痛,不咳,鼻流清涕。
在当地诊所静滴抗生素3天,未见好转。
发热中医是怎么辨证的中医辨证降发烧症状
发热中医是怎么辨证的中医辨证降发烧症状首页 > 中医文献 > 中医临床学科 > 中医外科发热中医是怎么辨证的中医辨证降发烧症状••发烧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症状,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伴随着发热。
中医对发热的诊治不是一概而论的,需要辨虚实、视病症来辨证治疗。
本文,小编就针对发热这一话题,为大家介绍发热中医是怎么辨证的。
中医认为发热有脏腑表里虚实之辨,下面我们就详细的来看一看具体是怎么分类的:一、外感发热,因阳气为邪所郁,故热必翕翕,脉必浮大,多兼头痛鼻塞等表症1.无汗为表实,宜发散。
2.有汗为表虚,宜解肌。
a.兼恶寒为表寒,宜辛温。
b.不恶寒为表热,宜辛凉。
二、内伤发热,从里达表,故热必兼蒸1.有实:a.如口渴溺赤,烦心自汗,脉洪大而发热,为火盛,宜清之。
b.胸满腹痛,嗳气吞酸,脉紧滑而发热,为食积,宜消之。
c.有痛如锥,喜忘如狂,脉牢濇而发热,为瘀血,宜行之。
d.恶心眩晕,漉漉吐涎,脉弦而发热,为痰凝,宜化之。
2.有虚:a.劳倦过度,饥饱失常,气短体倦,懒言少食,脉虚弱而昼热夜凉,为气虚,宜补其中。
b.思虑焦劳,吐衄崩产,不寐怔忡,面黄筋急,脉芤细而夜热昼凉,为血虚,宜养其营。
c.好色伤阴,水不配火,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夜分尤甚,饮食如常,眩晕时作,乾咳盗汗,颧赤足热,脉细数无力,为阴虚,宜补水匹火。
d.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於外,发热不止,身虽有汗而不任风寒,面虽赤而足冷,口虽渴而不能消水,脉虽洪大而重按则无,为阳虚,宜导龙入海。
三、凡诊发热,以手扪之1.轻举则热,重按不热,是热在皮毛血脉之间也。
2.重按则热,轻举不热,是热在筋骨间也。
3.轻手重按俱不热,不轻不重乃热,是热在肌肉间也。
四、热在五脏之分1.热在皮肤,日西尤甚,洒淅喘嗽,为肺病。
2.热在血脉,日中则甚,心烦掌热,为心病。
3.热在肌,遇夜尤甚,倦怠嗜卧,为脾病。
4.热在筋腰,寅卯则甚,筋缓善怒,为肝病。
5.热在骨髓,夜半尤甚,骨蒸如酥,为肾病。
发热中医辩证论治
发热中医辩证论治发热是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
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
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
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身热不扬、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
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早凉等。
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病因病机】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症状,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尤其是各种传染病、时行病、疮疡类疾病,内脏瘅(热)病类疾病等均可导致发热。
发热是机体受致热因素作用后引起的体温调节异常,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
其体温调定点较正常为高。
50年代曾有人从炎症渗出物中提取出一些外源性致热原,以此注入动物体内能引起动物发热,后又在多种传染性细菌、真菌和病毒中提取到,当这些外源性致热原进入体内后,就与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枯否氏细胞等发生作用,而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经血流运到下丘脑视前区和前部时,即提高了体温调定点而起发热反应。
目前此种致热原已被提纯,为分子量约14000道尔顿的一种蛋白质。
只以极微量(毫微克)注入动物静脉内即可引起动物发热。
发热初期,常有寒冷感觉甚至寒战,此时体温已升高,皮肤小血管收缩致皮肤温度低,刺激了皮肤的冷觉感受器而引起寒冷感觉。
皮肤小血管收缩,体热发散减少,加上肌肉寒战引起体热产生增加,于是体温迅速上升。
待体温升到最高时,皮肤血管乃行舒张,病人才有发热感觉。
【诊断标准】中医学以往一般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
临床对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发热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从湿热论治不明原因发热
从湿热论治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是内科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临床常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对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常常是临证治疗的难点,中西医治疗均颇为棘手。
笔者近年来通过对四大经典的研习和拜名师勤临证,结合临床,从湿热论治不明原因发热,常取捷效。
不明原因发热的定义自Petersdorf和 Beeson提出不明原因发热(FUO)的诊断标准,1992年 Kazanjian 和 Petersdorf对其诊断标准进行修改,至1999年,我国将FUO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数次高于38.3℃,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对湿热病因的认识《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
”这是最早提出湿热合邪为病。
湿为阴邪,重浊黏腻,湿与热合,则湿热裹结,湿郁热炽,热蒸湿动,弥漫表里,充斥三焦。
且湿热病的发生常与四时及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性相关。
湿热病的发生与四时之气相关后世医家对此论述甚多,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长夏阴雨潮湿,湿热交迫。
”吴鞠通云:“热湿者,在天时长夏之际,盛热蒸动,湿气流行也,在人身湿郁本身阳气,久而生热也。
”湿热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因素关系密切,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天气炎热多湿,天之热气下迫,土之湿气蒸腾,暑湿胶蒸,人身处其中,易患湿热病。
湿热病的发生与生活习性相关《黄帝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奇病论》曰:“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论述了湿热病由过食肥甘而致。
今人以车代步,过食辛辣,嗜食酒醴肥甘厚味,致脾胃受损蕴生湿浊,郁而化热,终致湿聚热生,胶结为患,而发湿热病。
湿热所致发热的病机和特点《湿热论》序曰:“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阳淫热疾,雨淫腹疾,即言湿热也。
二者感之颇易,治之颇难。
故治之有功,贵辨之确切。
”又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之谓。
发热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是
发热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是
中医药中有多种治疗发热的方法和药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草药治疗:中医草药可以用于治疗发热的不同原因。
例如,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薏苡仁、连翘、金银花等,可以帮助降低体内的热量,改善发热症状。
2.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体内的平衡,从而减轻发热的症状。
3. 中医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对特定部位的按摩和调理,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加体内的营养供给,有助于缓解发热引起的不适感。
4.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在发热期间,可以适当调整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粥类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有助于减轻发热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选择,并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如果出现严重的发热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治验三则
不明原因发热治验三则标签:发热;中医药疗法不明原因发热属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中医治疗有其独特优势,兹举三则验案介绍如下,为临床提供借鉴。
1 亚急性甲状腺炎案例1:患者,女,55岁,2015年5月12日初诊。
近1个月来,患者体温波动在37.2~37.3 ℃,颈前部甲状腺区域肿胀疼痛,吞咽困难。
查体:甲状腺双叶Ⅱ度肿大,右叶为甚,触痛明显。
舌红,苔薄黄,脉数。
2015年3月10日甲状腺吸碘功能示“甲状腺吸碘功能低下”。
2015年4月21日彩超检查示:甲状腺形态饱满,体积增大,表面光滑,右叶厚2.4 cm,左叶厚2.1 cm,峡部厚0.66 cm,内回声分布不均匀,呈片状低回声,双侧颈血管旁淋巴结可见,较大者1.5 cm×0.7 cm。
彩色多普勒示:甲状腺实质内血供丰富。
超声印象: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回声不均,右叶较明显,亚急性甲状腺炎可能。
2015年5月4日甲状腺功能示: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35.30 ng/L,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7210 pg/L,血清促甲状腺激素12 μIU/L。
血常规示:C反应蛋白70 mg/L,白细胞10.34×109/L,中性粒细胞7.28×109/L,单核细胞0.87×109/L,嗜酸性粒细胞0.2%。
处方:黄连10 g,黄芩15 g,炒牛蒡子15 g,薄荷15 g,连翘15 g,金银花45 g,玉竹15 g,大青叶30 g,玄参30 g,射干15 g,桔梗10 g,升麻10 g,柴胡15 g,黄柏15 g,石斛10 g,莪术15 g,醋穿山甲10 g,蒲公英30 g,野菊花15 g,天葵子15 g,紫花地丁15 g,白薇15 g,青蒿40 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5年5月19日二诊:服药后病情平稳,体温37.0 ℃左右,口干,时有腹泻,舌质红。
守方加生石膏(先煎)60 g、煅牡蛎(先煎)30 g、滑石(包煎)20 g、青黛3 g、灶心土30 g、知母15 g。
内伤发热的辨证施治
W0 dJu l f nere rdtn ln s m dc e 2 1 , 0. N . d oma 0 tga dTai0 adWet Mein 00 V
・
临证 经 验
个月 , 低热 3个月 , 发现 颈部 淋 巴结 、 壁转 移。就诊 胸 时 临床 表现 : 低热 , 温最 高 3 . ℃ , 胁 胀痛 , 体 75 两 急躁
日温 : ……经 日老者温 之 , 日甘 温能 除大热 , 又 如补 中
易怒 , 全身疼痛 , 饮食差 , 舌淡暗有瘀斑 , 苔薄 , 脉沉涩 。
断为亚急性感染性心 内膜 炎 , 温反 复升高三次 , 用 体 应 抗生 素抗感染 , 配合 中药 治疗 , 得 良好 效 果 , 并 取 控制
体温正常 3周后 行手 术治疗 , 目前恢 复 良好 。中药 以 三仁汤为主加 减 , 服用 后 , 床症状 逐渐缓 解 , 其 胃 临 尤
部不适症状改善 明显 , 黄腻舌苔逐渐消退 , 欲改善 明 食 显 。此后该患者三 次体 温上升 , 均观察 到其 出现 黄腻 舌苔 , 食欲下降 、 胃部不适 , 大便溏 , 以三仁 汤为主给 均
予 清 热 利 湿 之 中药 后 , 状 明显 改 善 。 症
半 夏 6g 服用上方 后 , , 临床症 状逐渐 缓解 。该 患者未 接受西 医治疗 , 一直 服用 中药 , 以上方 为基 础加 减 , 均
目前 一 般 情 况 好 。
按: 患者高龄 , 阴不 足 , 气 阴虚 阳盛 , 虚火 内炽 , 故 见发热 。其病在 阴分 , 以午后及夜 间发热为主 , 故 手足 心热 。虚火迫津液外泄则盗汗 , 阴不 足 , 气 心脏失于濡 养, 则心慌 。该方 以生地 、 麦冬 、 五味子 、 炙甘草滋养 阴 精, 银柴 胡 、 骨皮 、 地 知母 清 退虚 热 , 牡 蛎既 固表 敛 煅 汗, 又能软坚散结 , 诸药相合 , 阴精 , 滋 退虚火 , 病则除。 通过 以上三则病例 的辨证施治 , 体会 了《 医学心悟
中医辨治不明原因发热1例
•106.北京中医药 202丨年1月第 40 卷第1期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 ,2021 ,Vol. 40, No. 1中医辨治不明原因发热1例唐珑赵文景(首都K科人学附栻北京中医R院肾病科,北京100010)通信作者:赵文景,E-mail: wenjingz@263. net【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中医;辨证论治D O I:10. 16025/j. 1674-1307. 2021. 01.029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病因繁多,其中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own origin,FU0)是临床 诊疗中的难题,约15%的发热患者难以明确病因[n。
FU0诊断困难,治疗棘手,无形中延误病 情,甚至发展成为急危重症。
中医辨证论治在FU0的治疗中卓有成效,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 FU0患者的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女,82岁,来自美国旧金山,2019年 9月24日因“发热30 d”初诊。
患者2019年8月2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夜间为甚,最高温度 38.7 T,伴寒战汗出、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查 尿常规:白细胞酯酶(LEU)3+、白细胞(WBC) 147个/HP,余检查未见异常,考虑败血症,泌尿 系感染,予补液及静脉点滴左氧氟沙星后发热未 减,期间曾受凉。
再次就诊,考虑发热原因不明,予口服泰诺林后发热缓解,停药复热,未予其他 治疗。
2019年9月18日因夜间反复发热回国就诊 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
查尿 常规:LEU1 + ,W BC 2〜4个/HP,单次尿培养提 示屎肠球菌,暂考虑发热待查,泌尿系感染,先 后予厄他培南、阿奇霉素联合中药汤剂(具体不 详),口服6 d,发热未见好转,后收入肾病科住 院。
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病史。
否 认疫区旅居史。
查体:血压125/69 mmHg,脉搏 64次/min,呼吸18次/min,扁桃体II度肿大,无 脓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航天中心医院李红梅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
对这一类疾病的诊治中西医都感到很棘手。
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对这类疾病从辨证论治,而不只是辨病论治,往往取得一定疗效。
根据FUO起病多较缓,病程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有时为高热的特点。
符合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病因病机: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等因素而引起,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
其共同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过度劳累、饮食失调致脾胃气虚,气虚而虚阳外越、或气虚而阴火上冲;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生血,或因失血过多致营血亏虚,血属阴,阴血不足以敛阳而发热;素体阴虚,热病日久伤阴,或误用、过用燥药致阴精亏虚,阳亢乘阴而发热;寒证日久或脾肾阳虚,火不归元,虚阳外越而发热;外感热病,正虚邪恋,邪留半表半里,正邪相争而发热;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久则郁而化热;情志郁结,恼怒过度致气郁化火,肝火炽盛发热;情志、劳倦、外伤、出血致瘀血产生,阻滞经络而发热,亦有疮毒内炽,郁而发热,或湿热蕴而生毒,聚而不散,发为瘰疬、症瘕等。
以上病因病机中,气、血、阴、阳诸虚所致均属虚证,而邪留半表半里、气郁、血瘀、湿滞、疮毒等属实证。
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病,或互相转化,治疗中不可拘泥。
1诊断与鉴别诊断首先鉴别内伤、外感发热,以明确诊断。
(见表1)表1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辩证分型(见表2、表3)表2虚证发热的鉴别表3实证发热的鉴别2辨证治疗根据发热的病机治疗,是治疗内伤发热的根本原则。
对于治疗有几点注意事项,虽然内伤发热各型间病因病机不同,但其间常互相关联,可互相转化,或互相夹杂。
如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可发展为阳虚发热,症状由头晕乏力,倦怠气短,少气懒言,食少便溏,发展为畏寒肢冷,倦怠嗜卧,腰膝酸软,五更泻泄或完谷不化,治疗初以益气健脾,甘温除热,后加以温补肾阳;气郁发热,热邪伤阴耗津,则兼见阴虚的表现,症状可见发热,胸胁胀痛,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治疗上不仅要疏肝清热,并要滋阴壮水,因此治疗中不能生搬硬套,拘泥一法,必须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处理病情。
2.1虚证2.1.1气虚发热治以甘温除热,补脾益气之法。
方药:选用补中益气汤。
黄芪15g、党参15g、当归12g、白术12g、柴胡6g、升麻3g、陈皮9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自汗多可加浮小麦20g、牡蛎20g、以敛汗;汗出畏风可加白芍15g、桂枝6g以调营;大便溏薄可加扁豆15g、苡仁15g、山药12g。
以纳差、面黄肌瘦、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手心发热等脾气不足为伴随症状亦可用四君子汤加味。
党参12g、茯苓12g、白术12g、炙甘草9g、山药15g、扁豆20g、黄芪9g、粳米20g、生姜3片、大枣5枚。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每次9g,每日3次。
脾胃虚弱引起的伴见饮食不化,恶心呕吐,便溏,不思饮食,可用人参健脾丸,每次12g,每日2次。
中成药应用简便易行,但因组方固定,起效较汤剂缓慢,所以有很大的局限性,临床可配合汤药使用,或于服汤剂不便时替代使用,应用时根据病情可几种中成药配合使用。
针灸、选穴: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脾俞、丙俞.手法:平卧,或侧卧。
放松调呼吸,补法进针,留针半小时,出针。
2.1.2血虚发热治以益气养血。
方药:选用人参养荣汤加味。
党参12g、黄芪12g、白术9g、茯苓15g、当归15g、白芍12g、熟地12g、远志9g、五味子9g、陈皮9g、桂圆肉9g、酸枣仁15g、生姜3片、大枣5枚。
慢性失血可加三七粉3g、仙鹤草20g、茜草9g、棕榈炭9g;发热重可加银柴胡9g、白薇9g;血虚重可加枸杞子12g、何首乌15g,对伴有乏力气短,食少便溏,也可选用八珍汤加味。
党参12g、茯苓12g、白术12g、炙甘草6g、黄芪12g、当归12g、川芎9g、白芍15g、熟地黄20g、阿胶12g、生姜3片、大枣5枚,随症加减。
中成药:养血饮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或八珍颗粒,每次8g,每日2次。
针灸:取背俞、督脉及足少阳、阳明经穴。
选穴:膈俞、肾俞、足三里。
心悸加内关;失眠加神门。
手法:补法进针,留针半小时,出针2.1.3阳虚发热治以温补肾阳。
方药:右归丸。
熟地15g、山药12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杜仲9g、菟丝子9g、当归12g、鹿角胶15g、桂枝6g。
五更泻泄加五味子9g、肉豆蔻9g;便溏或完谷不化加干姜6g、白术12g;遗精腰酸加补骨脂9g、续断9g、芡实12g、金缨子9g;气短加人参6g。
还可选用肾气丸。
桂枝9g、熟地15g、山萸肉9g、山药12g、茯苓12g、丹皮9g、泽泻12g,随症加减。
针灸、选穴:肾俞、命门、太溪。
五更泻泄或便溏、完谷不化加中脘、天枢、足三里;遗精腰酸气海、志室。
手法:补法进针。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每次6g,每日3次。
2.1.4阴虚发热治以滋阴清热。
方药:秦艽鳖甲汤。
秦艽12g、鳖甲15g、地骨皮12g、柴胡9g、青蒿9g、当归12g、知母9g、乌梅9g。
盗汗重去青蒿,加煅牡蛎20g、浮小麦20g、五味子9g;失眠加酸枣仁20g、柏子仁12g、合欢花12g;发热重加银柴胡12g、知母12g、胡黄连9g;阴虚重可加玄参12g、炙首乌12g、生地12g;干咳、痰少、声嘶、咳血可加麦冬12g、五味子9g、杏仁12g、桔梗12g、百合15g、枇杷叶12g;大便干结加玄参12g、麦冬12g、生地12g。
眩晕,肌肉动,可加用白芍20g、熟地12g。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9g,每日3次。
大补阴丸,每次6g,每日2~3次。
或左归丸,每次9g,每日2次。
针灸:合谷、曲池、太冲、太溪、阳陵泉、巨阙、梁丘。
手法:补法进针。
2.2实证2.2.1半表半里2.2.1.1邪伏少阳,枢机不利治以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20g、黄芩12g、党参6g、半夏9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7枚、青蒿12g、地骨皮12g、白薇12g。
发热减退后柴胡用量减至12g。
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12g、沙参12g;大便秘结加大黄6g、枳实9g;胁痛、目黄去党参,加茵陈12g、郁金9g;若营血不和,发热重,可选用柴胡桂枝汤。
柴胡30g、半夏12g、黄芩12g、炙甘草9g、大枣3枚、党参18g、桂枝9g、白芍20g、郁金12g、枳实10g,发热减退后去桂枝,柴胡减量至15g。
中成药:小柴胡颗粒,每次1Og,每日3次。
针灸:外关、临泣、阳陵泉、悬钟、束骨、风池、胆俞。
手法:平补平泻进针。
2.2.1.2湿热秽浊,郁阻膜原治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方药:达原饮。
槟榔6g、厚朴6g、草果3g、常山9g、知母3g、白芍6g、黄芩6g、炙甘草6g。
呕吐加清夏9g、竹茹12g;纳差加砂仁6g、佛手9g;口苦、呕吐、胁胀加柴胡6g;腰背项痛加羌活6g;也可选用柴胡达原饮,柴胡12g、生枳壳12g、川朴9g、青皮9g、炙甘草6g、黄芩9g、桔梗6g、草果6g、槟榔9g、荷叶梗12g、常山9g,此方更加注重理气透邪之力。
2.2.2 湿热郁滞治以宣扬气机,清利湿热。
方药:三仁汤。
杏仁15g、蔻仁6g、苡仁15g、厚朴6g、半夏12g、通草6g、滑石18g、竹叶6g。
恶心欲吐加霍香6g、陈皮12g、竹茹12g;胸闷苔腻加郁金12g、佩兰9g;热势重加龙胆草12g、茵陈12g、黄芩9g、青蒿12g。
兼痰热者加金荞麦12g、鱼腥草15g、冬瓜仁12g、大贝母12g;兼有腑实加大黄5g、枳实6g。
针灸:中脘、天枢、足三里、太冲、内庭。
手法:泻法进针。
2.2.3 肝胆气郁化火治以解郁退热。
方药:加味逍遥散。
当归12g、柴胡12g、白芍15g、白术9g、茯苓12g、炙甘草6g、丹皮6g、栀子6g、薄荷4g。
气郁较重而胸胁疼痛者,加香附9g、郁金9g、青皮9g;发热重加地骨皮9g、青蒿9g、白薇9g;月经不调并有气郁血瘀者,可经前加泽兰9g、益母草15g;经血多加生地15g。
肝气郁结重可选用柴胡疏肝散。
柴胡20g、陈皮9g、川芎9g、香附9g、枳壳9g、白芍12g、甘草6g。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每次6g,每日3次。
针灸:期门、行间、阳羧泉、三阴交。
手法:泻法进针。
2.2.4瘀血内阻治以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6g、赤芍9g、牛膝9g、桔梗6g、柴胡3g、枳壳6g。
热重加丹皮9g、白薇9g,瘀重可将红花改藏红花3g,加地龙12g。
若见痛有定处,病程长可试用当归12g、红花9g、桃仁9g、柴胡15g、山甲珠9g、桔梗9g、浙贝9g、白芥子9g、川棟子9、白薇9g。
中成药:大黄蛰虫丸,每次6g,每日3次。
或血府逐瘀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
针灸:合谷、曲池、天枢、上脘、血海、交信、肝俞、心俞。
手法:平补平泻进针法。
2.2.5疮毒内炽治以清热解毒,清上泻下。
经验方:川贝6g、天花粉12g、穿山甲6g、皂刺6g、全当归12g、白芍6g、川棟子9g、陈皮9g、银花12g、蒲公英12g、野菊花12g、生地黄12g。
中成药:西黄丸,每次3g,每日2次。
注意:气血亏虚者慎用。
在表的疮毒易察,在内之疮毒常较隐蔽。
这类发热随疮毒所在部位、病情深浅、体质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临床治疗应随证施治。
其他疗法刮痧:适用于高热患者。
用光滑平整的汤匙或刮痧板蘸食油或清水,刮脊背两侧、颈部、胸腹肋间、肩肘曲侧等处,刮致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等有出血倾向的疾病或糖尿病、精神病、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皮肤高度过敏等病症的患者应禁止刮痧。
过饥、过饱、过劳、极度虚弱或过于消瘦者以及孕妇也应禁止刮痧。
刮痧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
刮痧后应饮一杯温开水,擦干身上的水渍或油质,30分钟内忌洗冷水澡,若己经刮出痧应间隔几天后再进行刮拭。
外治法:适用于高热、汗出、热盛病人。
银花酒擦浴:金银花50g,加水800ml,淡煎,去药渣取汤,加75%酒精300ml混合。
用毛巾或大纱布浸汤,由头面、颈项、胸胁、上肢内侧、腋下、手心,再至下肢髋部、腹股沟、大腿、下肢屈侧、双足擦浴,边擦可配合揉按。
石膏水冷敷:生石膏150g,加水800ml,煎汤取液,冷却后用毛巾浸湿,敷于额头、颈项、心窝、手足。
对于治疗有几点注意事项:2.2.5.1保护中焦脾胃首先不可任意使用苦寒泻火之剂,如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服生石膏,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用天花粉,尤其是对于气虚及阳虚发热,忌用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