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doc

合集下载

辩证

辩证
1.肝郁气结: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侯。
【证侯表现】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胸肋或少腹胀痛, 或咽有梗塞感,或肋下痞块,妇人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 不调,甚至闭经。
【证侯分析】本证多因情志不遂,肝的疏泄失常所致。肝属 木,主疏泄,以疏达为畅,今因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故见 精神抑郁、易怒,胸闷不舒,善太息。
【证候分析】痰的形成与诸多原因有关,如外感六淫,内伤 七情,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过逸少劳,过劳体虚等影响肺、 脾、肾的功能,致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停聚凝结为痰。
3.饮证:饮邪是由于体内水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 质清稀。
【证侯表现】脘腹痞满,沥沥有声,泛吐清水,咳嗽气喘, 痰多清稀,喉中有哮鸣音,胸闷心悸。
【证候表现】急躁易怒,头胀痛,眩晕目胀,口苦咽干,小 便黄,大便秘结。
(3)气闭证:是指邪气阻闭脏器、官窍,以突发昏厥或绞 痛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侯,属实证。
【证侯表现】突然昏仆或昏厥,四肢厥冷或见绞痛,二便不 通,并有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
【证侯分析】大怒,暴惊,忧思过急闭阻气机,或淤血、砂 石、蛔虫、阻塞脉络、管腔所致。
5.血瘀证:凡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停留于体内, 或血液运行不畅,壅积于脏腑、器官、组织之内,失去正常 生理功能者,均属淤血。
【症候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体 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症候分析】多由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而耗伤阳气,或 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偏盛所致。寒症包括表寒、里寒、实寒、 虚寒等证。
2.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导致机体的功能活动亢 进所表现出的以温、热为主的一类症候。
(一)表里辩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来自。1.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 浅在肌肤的证候。

中医基础理论--八纲辨证

中医基础理论--八纲辨证
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疲神乏力。 护治原则:温补阳气 亡阴证护治原则:救阴敛阳 亡阳证护治原则:回阳救逆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 的纲领。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
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 表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浮脉,苔
薄白。 表证护治原则:辛散解表。 里证临床表现: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
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 热,自汗盗汗等 护治原则:补需扶正 实证临床表现: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 躁,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 实有利,舌苔后腻等。 护治原则:泻实祛邪
阴阳辨证
阴阳是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是八纲的总纲。 阴虚症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五
心烦闷、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苔少津等。 护治原则:养阴清热 阳虚症临床表现:畏寒、四肢不温口淡不渴,自汗、
为主要表现,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 程较长。 里证护治原则:以合里概括。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寒症临床表现:恶寒、畏冷、肢凉冷痛、喜
暖、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 苔白而润,脉迟或紧。 护治原则:温以祛寒 热症护治原则:清热泻火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正邪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症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八纲各纲证候 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 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 的概念,临床表现,临床类型. 的概念,临床表现,临床类型. 2.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 掌握表证与里证, 掌握表证与里证 寒证与热证, 证的鉴别要点. 证的鉴别要点. 3.掌握阴阳辨证的具体内容,阳虚证,阴虚 掌握阴阳辨证的具体内容, 掌握阴阳辨证的具体内容 阳虚证, 阴盛证,阳盛证,亡阳证, 证,阴盛证,阳盛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 念及临床表现及鉴别. 念及临床表现及鉴别. 4.熟悉八纲之间的错杂,转化,真假及八纲 熟悉八纲之间的错杂, 熟悉八纲之间的错杂 转化, 辨证的意义. 辨证的意义. 5.了解八纲辨证的发展情况及研究进展. 了解八纲辨证的发展情况及研究进展. 了解八纲辨证的发展情况及研究进展 6.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 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 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
【重点与疑难点】 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重点: 一 重点 1.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 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 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 2.证候错杂,转化,真假的内容. 证候错杂, 证候错杂 转化,真假的内容. 疑难点: (二)疑难点: 1.虚实真假的正确鉴别. 虚实真假的正确鉴别. 虚实真假的正确鉴别 2. 对寒热真假的正确理解与证候鉴别. 对寒热真假的正确理解与证候鉴别. 3.正确理解里邪出表,里证出表,里病出表等 正确理解里邪出表, 正确理解里邪出表 里证出表, 概念上的差别. 概念上的差别. 4.理解 表虚 的疾病本质并非属虚. 理解"表虚 的疾病本质并非属虚. 理解 表虚"的疾病本质并非属虚 5.理解寒热真假并不属寒热错杂. 理解寒热真假并不属寒热错杂. 理解寒热真假并不属寒热错杂 6.应如何正确理解表证的病位? 应如何正确理解表证的病位? 应如何正确理解表证的病位

辩证之八纲辨证

辩证之八纲辨证

辩证之八纲辨证中医主要辩证法:八纲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

即在通过四诊掌握辨证资料的基础上,对疾病类别、病位深浅、疾病性质、邪正盛衰等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里表、寒热、虚实八类证候的辨证方法。

表里反过来写为了记忆方便,便于区分阴阳。

(一)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根据疾病证候所表现的病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证与阳证两个主要方面。

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可隶属于阳证的范围;里证、寒证、虚证可隶属于阴证的范围,故阴阳两纲在疾病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张景岳:“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纲领。

”(二)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深浅及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表证是指六淫邪气侵犯肌表皮毛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里证是指疾病深入于脏腑、气血、骨髓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中期、后期或内伤杂病,具有病因复杂,病位广泛,证候繁多的特点。

邪在表者,病位浅,病情轻;邪在里者,病位深,病情重。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表邪入里表示病情加重,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情减轻,因而掌握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三)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

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由于表里病位和虚实性质的不同,寒证又有表寒、里寒、虚寒、实寒之分,热证又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之分。

(四)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虚弱,生理机能不足5所产生的证候。

实证是指邪气盛实,体内病理产物停留所表现的证候。

枟素问·通评虚实论枠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证是从正气的角度而言的,实证是从病邪的角度而论的。

在疾病的过程中,虚实可以互相转化,而出现由虚转实、由实转虚、虚实错杂的证候。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三、 寒热鉴别要点
寒热 四肢 舌象 口渴 二便 脉象
第三节
虚实辨证
虚实是概括正邪盛衰的一对纲领
一、 虚证
[致病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失养 [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气虚 血虚 阴虚 阳虚
二、实证
[致病因素] 邪气亢盛,正气不衰 脏腑功能失调,病理产物
三、鉴别要点
体质 语声 呼吸 病因 精神 舌象 病程 疼痛 脉象
八纲辨证
八纲
表 里
寒 热
虚 实
阴 阳
八纲辨证 在四诊资料基础上,运用八纲的理 论对病情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 出证候的思维过程 八纲辨证的作用 是一切辨证的总纲
第一节 表里辨证
病位
表里
病势
一、表证
[致病因素] 多感受六淫之邪 [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恶寒发热 ---- 外邪束表 卫气被遏 头身疼痛 ---- 邪阻经络 鼻塞流涕 咽干喉痒 咳嗽 脉浮 ---- 外邪袭表 肺气不宣 舌淡红苔薄白
二、里证
[致病因素] 外邪不解,内传入里 外邪直中脏腑 七情内伤
三、半表半里证
[致病因素] 外邪不解,尚未入里 里邪透表,尚未至表 [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寒热往来 ---- 正邪相争 胸胁苦满 口苦咽干----肝胆经气不利 心烦 ---- 邪扰心神 喜呕 不欲饮食 ---- 胃失和降 目眩 ---- 少阳风火相煽 脉弦 ---- 肝胆为病
第四节 阴阳辨证
阴阳是概括疾病类别的 一对纲领
一、阴证 属性范畴 ---- 寒证 里证 虚证 二、 阳证 属性范畴 ---- 热证 表证 实证
三、 阳虚证
[致病因素] 病久伤阳 年老体衰 [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畏寒肢冷 口淡不渴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面色淡白 舌淡苔滑 脉迟无力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辨证施护标准化程度不高
目前,中医辨证施护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医 院、不同医生之间的护理方案存在差异。
护理人员中医素养不足
部分护理人员对中医理论和技能掌握不够深入,影响了八 纲辨证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患者接受程度有限
由于患者对中医护理的认知不足和接受程度有限,可能会 影响八纲辨证在中医护理中的推广和应用。
脏腑经络理论基础
脏腑功能

01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共同
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经络系统
02
经络是连接脏腑、体表和全身各部位的通道,负责传输气血、
调节机体平衡。
脏腑与经络关系
03
脏腑与经络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体复杂的生理系
统。
脏腑经络在八纲辨证中应用
辨别脏腑病位
热证。治疗时采用清肺热、止咳化痰的中药,同时调整肺经经络,达到
治疗效果。
02
案例二
脾虚泄泻。症状表现为大便稀溏、食欲不振、乏力等。通过八纲辨证,
确定为脾虚证。治疗时采用健脾益气、止泻固脱的中药,同时调整脾经
经络,改善脾虚症状。
03
案例三
肝郁气滞。症状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通过八纲辨
证,确定为肝郁气滞证。治疗时采用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的中药,同时
护理效果评价
通过八纲辨证,护士可以对护理效 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提高护理质量。
八纲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关系
与脏腑辨证关系
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相互补充,脏腑辨证侧 重于辨别病变脏腑及病因病机,而八纲辨证 则是对脏腑辨证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
与六经辨证关系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阴阳阴证证治阳证证治辨阴虚和阳虚证治辨亡阴亡阳证治表里表证证治里证证治半表半里证治辨表里的寒热证辨表里的虚实证辨表里同病证辨表里出入在诊断上的意义寒热寒证证治热证证治辨寒热的虚实证寒热真假的辨别虚实虚证证治实证证治辨气血虚实证辨虚实的真假证阴阳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一般可以用阴阳两纲再加以概括,即表、热、实属于阳证;里、寒、虚属于阴证。

因此一切病证,都可以归纳为阴阳两大类。

阴证证治[临床表现] 精神萎靡,面色暗晦,身寒肢冷,卧喜踡缩,短气懒言,语声低微,喜静,不渴或喜热饮。

腹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舌苔润滑,脉象多沉迟细弱。

[病理机制] 凡体内阳气虚衰,阴寒亢盛均能引起阴证。

[治则方药] 用温法。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如肢体倦怠,手足不温,纳谷不旺,或食谷欲呕,呕吐泻利,脘痞腹胀,吞酸吐涎,舌苔白,口不渴等证。

如理中汤,大建中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

阳证证治[临床表现] 精神亢奋,面色发红,身热肢温,卧喜伸展,气粗多言,语声洪亮,喜动,口渴或喜冷饮,腹痛拒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降坚老,舌苔黄燥,脉象多洪数有力。

[病理机制] 凡体内阴液不足,阳气偏亢均能引起阳证。

[治则方药] 用清法。

清气分热(大热烦渴,自汗脉洪,或病后余热未清,心烦懊憹等证),用石膏汤,竹叶石膏汤等。

清营凉血,用于邪热入营,神昏谵妄,及热入血分(舌质深绛,脉数,烦扰不寐、吐血、衄血、发斑等)。

代表方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泻火解毒,多用于瘟疫、温毒及火毒,或疮疡热深毒重的证候(烦躁狂乱,热甚发斑,或头面红肿,或口糜咽痛等)。

代表方是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

清脏腑热,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发生热证、火证。

临床时应针对其脏腑所发生的证候,辨证施治。

如泻心火用泻心汤、导赤散;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泻青丸;泻肺火用泻白散;泻脾火用泻黄散;泻肠胃火用黄芩汤、清胃散、白头翁汤。

辨阴虚和阳虚证治.一、阴虚证(即阴分不足)[临床表现] 虚火上炎,颧面潮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盗汗,多梦遗精,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绛无苔,脉细而数等。

中医实名词解释

中医实名词解释

中医实名词解释
中医实词的含义如下:
1.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其中,阴阳表示人体整体功能状态,要从整体去把握;表里表示病变部位深浅;寒热表示温度偏低于或高于人体正常温度;虚实表示正气和邪气的状态。

2. 气虚:指心脏搏动乏力,能量不足,可能是能源(人体所需各种物质)不足,也可能是能源转化障碍引起的。

3. 阳虚:是气虚加寒像,即日常生产的能量不足,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血气不足。

4. 阴虚:则说明储存的能源不足,正在透支。

5. 血气:代表日常产生的能量,透支的能量则称之为“火”。

6. 阴虚两重:则说明人体正在大量透支储存的能量。

7. 阴阳两虚:则说明日常生产的和储存的能量都快用完了,也就是“血气”和“火”都快用完了。

8. 气血枯竭:就是“血气”和“火”全部消耗殆尽。

9. 人体是一个大的代谢机体,就像管道一样,人吃进去食物后,脏腑将对身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吸收,把代谢后产生的废物排泄出去,如果废物没及时排出去,在体内堆积,就会形成胆结石、肾结石、囊肿、肿瘤等,这就是体内“多”了东西,所以这些症状在中医里都叫实症。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中医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辨证-
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其概念非常笼统,范围非常 广泛,可以说凡不就是表证(及半表半里证)得特定 证候,一般都可属于里证得范畴,即所谓“非表即 里”。
里证得成因
大致有三种情况: 1、由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 2、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
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出现得种种病证 。
久 虚 靡 低 按 不痛 烦热 寒 少苔 力
证病弱
息 微
胀满 午后 时减 微热
或 无苔
实 短 多 兴 声 拒 按之 蒸蒸 恶 质老 有

新 病
壮 实

高 气
按 疼痛
胀满
状热

苔厚 腻


不减
虚实之间得关系
虚实夹杂 虚实转化 虚实真假
阴阳辨证
阴阳辩证施概括证候类别得一对纲领,由于阴、阳 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得两个方面,故疾病得性质、 临床得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得范畴。
一、鉴别: 寒热
脉象
表证 里证
恶寒发热同 时并见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或 沉 无寒热
舌象
一般舌苔薄, 舌质无明显 变化
舌苔厚腻或 无苔,舌质变 化明显
表证与里证得关系
二、相互关系 有两种情况 转化 表里同病
半表半里证
在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病证 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 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
临床表现
各种虚证得表现极不一致 各脏腑虚证得表现各不相同 所以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 常见得有:心悸、脉结代;咳嗽痰少、颧赤盗汗;食
少、腹胀、便溏;眩晕、耳鸣、视力减退、月经 量少;腰痛、阳痿、肢冷。
虚证
辩证要点可归纳为两大类: 阳气不足——面色恍白,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形寒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二)热证
[原因] 多因人体受到热邪的侵袭, 原因] 多因人体受到热邪的侵袭, 或由于人体阴不足而虚火内生所致。 或由于人体阴不足而虚火内生所致。 [证候] 发热,面红,口渴而喜冷饮,烦躁, 证候] 发热,面红,口渴而喜冷饮,烦躁, 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舌质红, 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 脉数等。 黄,脉数等。
[证候] 证候]
脾胃气虚证: 脾胃气虚证:
证候:食少纳呆 口淡无味 腹胀便溏消瘦 四 证候: 肢倦怠面色萎黄 神疲乏力 少气懒言舌淡苔 白 脉弱 治疗:健脾益气( 四君子汤) 治疗: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四君子汤)
3、 阴虚证
[证候] 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 证候] 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 口燥咽干,,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小便黄短 口燥咽干,,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 数。 [治疗] 滋阴补肾(六味地黄汤) 治疗] 滋阴补肾(六味地黄汤)
2、里证
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
的证候。 的证候。
证候:胁肋胀痛 口苦纳呆 呕恶腹胀 大便不 证候: 调 小便短黄 苔黄腻 脉滑数 或身目发黄 发热 或见阴囊湿疹 或睾丸肿大 外阴搔痒 多见于肝炎、胆囊炎、皮肤病、妇科炎症— 多见于肝炎、胆囊炎、皮肤病、妇科炎症— 龙胆泻肝汤 治疗:清利肝胆湿热( 大柴胡汤) 治疗:清利肝胆湿热(茵陈蒿汤 大柴胡汤)
(一)寒证
[原因] 多因机体受到寒邪的侵袭, 原因] 多因机体受到寒邪的侵袭, 或由于人体阳气不足所引起。 或由于人体阳气不足所引起。 [证候] 不发热,面色苍白,四肢发凉, 证候] 不发热,面色苍白,四肢发凉, 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 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或 大便稀薄。舌质淡,苔白而润, 大便稀薄。舌质淡,苔白而润, 脉迟等。 脉迟等。

中医护理学辨证

中医护理学辨证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八章辨证【重点难点】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一)表里证候的辨证,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趋向的纲领。

1.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

【特点】: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或痛,微有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2.里证指疾病深入于脏腑、气血、骨髓所表现的证候。

【基本特征】:多见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见于内伤杂病之中,病位较深、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基本特征是没有新起恶寒发热,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是审察病证的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外感病中,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者,属表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者,属里证。

表证多有头身疼痛及肺系的症状,脏腑症状不明显;而里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表证舌苔少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此外,辨别表证和里证还应结合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二)寒热证候的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1.寒证是感受阴寒之邪或阳虚阴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冷冷清清白划迟)2.热证由○1感受热邪○2阴虚阳亢○3七情过激,郁而化热○4过服辛辣湿热○5久病阴液损耗,所致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热喜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热渴红数二便结)3.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二便、舌象、脉象等对寒证、热证鉴别最为重要。

八刚辩证

八刚辩证

八刚辩证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

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与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加以分析,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

一、表与里:中医根据病位的深浅,将疾病分为表证和里证。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

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1、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

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

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

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2、里证:是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

它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疾病。

里证成因大致有三: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三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等因素,损伤脏腑而致病。

里证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

常表现为:壮热、烦躁神昏、口渴、腹痛、小便短赤、便秘或腹泻呕吐、舌苔厚、脉沉。

二、寒与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症与热症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

1、寒证:是疾病本质属于寒性的症候。

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的阳虚或阴盛而致。

《黄帝内经》把寒证分为外寒、内寒两类。

外寒是外邪入侵肌表所致;内寒产生于寒邪直中脏腑,也可在肌体阳气弱的情况下出现。

常见表现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第五章八纲辨证.doc1

第五章八纲辨证.doc1

第五章八纲辨证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指通过运用四诊方法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出现阶段根据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称为八纲辨证。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加以概括。

如任何一种疾病,从病位来说,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或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阳或阴两大类。

这样,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阴或阳、表或里、寒或热、虚或实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为治疗指出方向。

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统领其他六纲,即表证、实证、热证均属于阳;里证、寒证、虚证均属于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一般而论,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脏腑、气血、骨髓为内。

如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为表,筋骨为里。

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而对于外感病来说,其意义则尤为重要。

这是因为内伤杂病的证候一般属于里证范畴,故分辨病位的表里并非必须,而主要应辨别“里”的具体脏腑病位。

然而外感病则往往具有由表入里、由轻而重、由浅而深的传变发展过程。

所以,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它可说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理变化的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

了解疾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也是采用解表与攻里等治法的依据。

(一)表证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入侵时,病在肌表所显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或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症。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1、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纲领。

2·八纲辨证: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概括病变的大体类型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八类基本证侯。

3.症: 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自我感到的异常变化及医者通过四诊等诊察手段获得形体上的异常体征.4.证:指证侯,是疾病处在一定病理阶段下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的高度病理概括.5.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的概括.6.证的分类:从部位来说分为表证里证,从性质上来说分为寒证热证,从邪正盛衰来说分为实证虚证,从类别上来说分为阴证阳证.<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表证是指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浅在肌肤的证侯,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

里证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病变所反映的证侯。

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

其特点是无新起的恶寒发热,病因复杂,病位广泛,起病可急可缓,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表证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出现。

表里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表里证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取决于邪正双方斗争的情况。

<寒热辨证>寒证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胜与偏衰。

阴胜或阳虚者,表现为寒证。

即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

阳盛或阴虚者,表现为热证。

即阳盛则热,阴虚则内热。

辨寒热就是辨阴阳的盛衰,也是辨明疾病性质的属寒属热,为治疗时是用温(热)药或寒(凉)的依据。

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证侯。

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阳虚阴盛,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侯。

寒证热证鉴别表足,实指邪气亢盛。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虚弱,脏腑功能活动减弱,抗病能力低下所致的各种虚弱证侯。

1气虚证:是指机体元气不足,脏腑机能活动减弱所表现的症状。

表现: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畏风,活动后诸证加重,舌淡,脉虚无力。

八纲辨证讲稿

八纲辨证讲稿

20
2.虚证
〔定义〕由于体内正气不足所形成的虚弱的证候。
〔成因〕1、先天不足 2、后天失养 3、疾病耗损
〔表现〕 脉细
皮寒 气少
“五虚”
①邪正斗争不剧烈
泄利前后 饮食不入
②实邪过盛,则可致亡脱
③正气虚久而无实邪,也可为虚
精选课件ppt
21
〔特点〕 根据发病特点分虚实
1.出者为虚 2.缓者为虚 3.弱者为虚 4.无者为虚 5.羸者为虚
假象 四肢厥冷
神昏面黯
苔黑
脉沉迟
真征 胸腹灼热
口臭气粗 干而不润 按之有力
佐证:咽干,渴喜冷饮,舌红绛精,选课尿件p短pt 赤,谵语等。
40
〔病机〕热邪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
〔特点〕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阳厥,热厥) 为热证的特殊表现形式
〔治法〕清热
精选课件ppt
41
2、真寒假热证(寒极似热证,阴盛格阳证,虚阳浮越证)
寒证
热证
精选课件ppt
17
三、虚实辨证
一、虚实的含义: 实――邪气亢盛(正不虚) 虚――正气不足(邪不盛)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二、虚实辨证的意义――辨别邪正斗争的盛衰 万病不离虚实,但不一定都辨寒热
三、虚实辨证的类型 1.实证 2.虚证
精选课件ppt
18
1.实证
〔定义〕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证候。 〔成因〕1、感受外来邪气(六淫,疠气,虫毒)
精选课件ppt
22
3.虚证类型
(1)气虚证 (2)血虚证 (3)津亏证
见气血津液辨证
(4)阳虚证(虚寒证) (5)亡阳证
(6)阴虚证(虚热证) (7)亡阴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人体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四时,昼夜等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扶正祛邪•护病求本•标本缓急•三因制宜预防为主•中医护理程序•1、中医护理评估•2、中医护理诊断•3、中医护理计划•4、中医护理实施与评价中医护理计划。

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药物应用护理及特殊护理等。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

“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

“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

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中,疾病总的类别,有阴证,阳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可分在表在里;阴阳的偏颇,阳盛或阴虚则为热证,阳虚或阴盛则为寒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的叫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

因此,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种朴素的两点论来加以分析,使病变中各个矛盾充分揭露出来,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的矛盾,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

[编辑本段]一、表里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

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证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

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

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

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病情观察•注意观察寒热、汗、舌苔、脉象的变化,以区别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表寒证,无汗,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脉浮紧;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或有汗,苔薄黄,脉浮数;表虚证,恶寒或恶风,有汗或微汗,苔薄白质淡,脉浮细无力。

•2、生活起居护理•保持环境安静,病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忌寒凉闭汗或汗出当风,以免邪遏于里不得外达。

患者一般应注意休息,症状较重者应卧床。

愈后应注意经常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饮食护理•宜食清谈、细软、易消化食物,忌肥甘油腻、生冷之品,以免恋邪伤正。

表寒证,可用姜、葱、蒜、胡椒等作为调味品,以辅助药力散寒祛邪;表热证患者可适量饮用清凉饮料或食用水果。

要注意避免病人吃得过饱。

•4、用药护理•解表发汗药多属于辛散之品,不宜久煎,药宜加水浸透后武火急煎,沸后5—10分钟即可。

•药宜温服,服药后应静卧覆被并饮适量热粥(汤)以取汗。

•服药后应观察汗出情况,以微汗为宜,不可过汗以免伤及正气。

如汗出热退,表解身凉,不必再进解表药;汗出不彻,寒热不退,为表证未解,应继服解表药;如汗出过多,应停服解表药。

•年老体弱者发汗过多易出现虚脱。

“疮家”、“淋家”、“衄家”、“出血家”禁或慎发汗,阳虚或阴虚者禁单纯发汗。

1.表寒证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

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

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2.表热证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

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

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

热伤津而口渴。

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

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

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

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

(二)里证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

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

里证要辨别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在寒热、虚实辨证中讨论)。

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

一般地说,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

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

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

•1、病情观察根据里证中的一些常见证候给予相应的观察。

•2、生活起居护理病室应安静整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增减衣被。

注意休息,注意皮肤及口腔的卫生。

•3、情志护理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精神护理。

•4、饮食调护里寒者,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邪热内盛者,应适量饮用绿茶、西瓜汁、绿豆汤等,以清热生津止渴;阴液亏虚者,可多食滋阴养血等食品。

•5、对症处理(三)半表半里证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

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目眩。

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眩。

病机: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有胜负,故寒热往来。

邪犯半表半里,胆经受病,故胸胁胀满,口苦。

胆热而肝胃不和,故心烦,目眩,欲呕,不思饮食。

治则:和解表里。

常用方剂:小柴胡汤。

(四)表里同病(表里夹杂)表里同病是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

二是发病时仅有表证,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见里证,但表证未解,也称为表里同病,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标病,如原有内伤,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等,也属表里同病。

治疗原则为表里双解。

[编辑本段]二、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

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寒证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主证: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脉沉迟。

治则:温中祛寒常用方剂:附子理中汤•护理原则•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寒热喜恶,肢体温凉,口渴与否等情况。

•病人居处宜向阳、通风、洁净、室温应适度偏高。

平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忌冷,根据具体病情适当加盖衣被。

对病程长,病情较重的患者,要注意安定患者的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保持气机调畅。

•4.饮食护理•寒证患者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卒中寒邪所患的表寒证或里寒证,可用姜糖水趁热服下,或在食用的蔬菜中多加些姜、葱、胡椒粉等辛散之品,以助驱邪外出;虚寒证患者,可食用温补类药膳,以助阳散寒。

•5.用药护理•寒证多用辛温燥热药,应中病即止,以免辛热之品过用伤阴。

药宜温服(二)热证热证是感受阳热之邪(如风邪、热邪、火邪等)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热证和热证,表热证已在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热证。

主证: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脉数。

病机:阳热偏盛,故发热喜凉,热伤津液而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

热盛故见脉数。

治则:清热法。

常用方剂:白虎汤等。

•1.病情观察•观察发热,汗出、神志、食欲、二便、斑疹、出血、舌苔、脉象等。

•2.生活起居护理•应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凉爽通风,温度适宜,清洁卫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