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局部汗出的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三基本

中医诊断学三基本

《中医诊断学》1.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1)整体审察:人体局部与整体、内脏与官窍、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人体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

因此,在对疾病进行诊察时,不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要从整体上综合审察。

(2)诊法合参: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因而为详尽地获取临床资料,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从不同角度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进行综合,互参互校,四诊之间只能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

四诊合参,方可为正确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病证结合:中医对每一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识两方面。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高度病理概括,而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故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位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所以中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2.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就诊日期、病史陈述者、发病季节等。

(2)主诉:是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如“发热恶寒三天”。

主诉一般不使用病证名称。

如“发热恶寒三天”,不能记为“感冒三天”。

若病情复杂,其主诉中包括前后不同时间出现的几组主要症状,则应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如“心慌、气喘四年,下肢浮肿十天”等。

(3)现病史:是指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全过程。

包括发病情况、演变过程、诊治经过和现在症状四个部分。

(4)既往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

包括问过去一般健康情况、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及其他病史。

(5)个人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主要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工作性质、劳逸起居;性情、饮食习惯;婚姻生育史等。

多汗症证治经验

多汗症证治经验

多汗症证治经验作者:周宝宽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12期关键词:辨证论治;多汗症;医案中图分类号:R758.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32-02多汗症是指皮肤出汗异常过多的现象,属于中医汗证的范畴,是机体的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身体大量出汗。

分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种。

《素问》:“阳加于阴谓之汗。

”《景岳全书》:“汗发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

”《温病条辨》:“汗出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多汗症的病因病机为阳气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汗液外泄形成表虚不固证;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形成湿热蕴阻证;气血运行不畅,易挟寒湿,阻滞经脉形成气血瘀阻证。

治以益气固表、健脾除湿、理气活血、止汗[1~3]。

1表虚不固禀赋不足,阳气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汗液随气而外泄。

证候:畏寒,肢冷,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缓。

治法:益气固表止汗。

病案:赵某,男,17岁,于2009年5月13日初诊。

病史:汗多伴肢冷2 a。

自述素体虚弱,畏寒肢冷,无论白天黑夜,全身汗出湿衣,久治不愈。

刻诊:皮肤潮湿,肢冷,面色晄白,形体瘦弱。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西医诊断:多汗症。

中医诊断:汗证。

辨证:表虚不固。

治法:益气固表止汗。

方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

药用:防风10 g,炙黄芪20 g,白术10 g,白芍10 g,桂枝 5 g,茯苓10 g,浮小麦 15 g,麻黄根15 g,龙骨30 g(先煎),鸡血藤10 g,秦艽10 g,炙甘草10 g,大枣5枚,口服及足浴。

二诊:上方用7剂,汗出明显减少,内衣已不湿,畏寒肢冷症状减轻。

上方又用14剂病愈。

按:阳气虚弱,寒由内生,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卫外不固,腠理不密,汗随气泄。

方中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本草求真》),本方用之,取其擅补脾肺之气,俾脾气旺则土能生金,肺气足则表固卫实;白术益气健脾,助黄芪培土生金,固表止汗,黄芪、白术合用,既可补脾胃而助运化,使气血生化有源,又能补肺气而实肌表,使营阴循其常道,如此则汗不致外泄,邪亦不易内侵;防风走表而祛风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煎药时少加大枣,意在加强本方益气补虚之力;诸药合用,表虚自汗之人服之,能益气固表以止汗泄,体虚易感风邪之人服之,能益气固表以御外邪;桂枝辛甘而温,透营达表,外散风寒;芍药酸苦而凉,益阴敛营,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共调营卫;茯苓健脾渗湿;浮小麦、麻黄根固表止汗;龙骨敛汗;鸡血藤行血活血;秦艽祛风湿,清湿热,通络;甘草调和诸药。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湿淫证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暑淫证热、气虚、湿、神昏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渗漏湿液;皮肤湿疹、瘙痒;妇女带下量多,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2)客色:
人与自然是相应的,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
Ø
按五行理论,春应稍青,夏应稍红,
长夏应黄,秋应稍白,冬应稍黑,
四季皆黄,这些变化不十分明显,
要细心观察,才能发挥领会。
2.病色:
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可以认为除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色泽都属于病色。
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瘀血。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等情况。
人体体质分为:
阳脏人:形体瘦长 阴脏人:形体矮胖
阴阳和平:无偏盛偏衰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等情况。
人体体质分为:
阳脏人:形体瘦长
阴脏人:形体矮胖
阴阳和平:无偏盛偏衰
Ø
红舌:主热证。若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的,多属实热证;若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则属虚热证。
(四)舌诊的内容
1.望舌质
(1)舌神:荣枯和灵动
(2)舌色:
Ø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若淡白湿润,舌体淡嫩,多为阳虚证,淡白光莹,或舌体瘦薄,则属气血两虚。
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滞。
Ø
青舌:主寒凝阳郁和瘀血。全舌青者
是寒邪直中肝肾,阳郁而不宣;舌边
青者或口燥漱水不欲咽者,是内有瘀血。
(3)舌形
老嫩:老舌属实证;嫩舌属虚证。
胖大:多由水湿痰饮阻滞所致。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辨证鉴别要点

中医辨证鉴别要点

中医辨证鉴别要点展开全文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表证和里证鉴别要点:主要审查寒热、舌象、脉象。

鉴别项寒热舌象脉象表证发热恶寒并重舌苔少变化脉浮里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舌苔多变化脉沉寒证和热证鉴别要点:主要审查寒热、渴否、二便、舌象、脉象。

鉴别项寒证热证寒热恶寒喜热恶热喜冷口渴不渴渴喜冷饮面色白红赤四肢冷热二便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象舌淡,苔白腻舌红,苔黄脉象迟或紧数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同一症状,多有虚实之分。

鉴别项虚证实证气肺气虚气喘息短,自汗言语无力肺气实胸痞头眩,痰多气壅不得卧中气虚四末微冷,腹胀时减,痛而喜按不欲食,便溏泻胃气实中满,嘈杂,懊憹嗳腐吞酸,呕吐呃逆肠气实腹胀满,绕脐痛,大便秘结,或下利赤白,潮热谵语元气虚多虚阳上浮,颧嫩红带白,耳鸣虚聋,头晕心跳,或两手发战,或气不接续肝气实头痛目眩血血虚唇淡面白,心烦不寐,精神衰弱,津液不足,夜热盗汗,筋惕肉瞤,甚则手足瘛疭血瘀特点:痛处不移或大便色黑腠理:局部青肿疼痛经络:身痛筋挛上焦:胸膈肩膊刺痛中焦:脘腹窜痛下焦:小腹胀满刺痛五脏心虚多悲心实神志失常,喜笑不休肝虚目无所见,或阴囊缩筋挛,善恐肝实两胁少腹痛,多怒脾虚四肢不用,饮食不化,腹痞满,善忧脾实腹胀满便秘,身肿肺虚少气息微皮毛不泽肺实气逆喘咳肾虚头昏眼花,腰酸痿厥,大便虚秘小便失禁或不通遗精,五更泄泻肾实下焦壅闭,或痛或胀阴证和阳证鉴别要点:需从望、闻、问、切诸方面逐一比较。

鉴别项阴证阳证望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萎蘼不振,舌质淡而胖嫩,舌苔润滑面色潮红或通红,身热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闻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狂言叫骂问大便气腥臭,饮食减少,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恶食,口干,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切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脉象沉微细涩迟弱无力腹痛拒按,身热足暖,脉象浮洪数大滑实而有力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学》问诊-寒热、汗

《中医诊断学》问诊-寒热、汗

中医诊断学
(二)有汗 指在疾病过程中当不出汗而汗出,或汗出较多。可表现为全身或 某一局部汗出。 1.全身有汗 1)表证有汗 主病: 表热证;外感表虚证。 机理: 表热证--热邪袭表,热性升散,腠理疏松故有汗;外感表虚 证--风邪袭表, 风性开泄,腠理不密,津液外泄故自汗。 兼症: 表热证--兼恶寒轻、发热重、头咽疼痛、鼻塞、流浊涕、 苔薄黄、脉浮数; 表虚证--兼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缓。
表半里的膜原部位,
律,一日一作,
疟邪入内与阴相争则
或二三日一作
恶寒战慄,外出与阳
相争则壮热
中医诊断学
二、问汗 一)含义 通过询问患者汗出异常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二)机理 外感:营卫失调,汗孔开合异常:
①无汗--寒邪袭表,寒性收敛,腠理致密,玄府闭塞,即卫阳被遏,营阴郁 滞.故无汗。 ②有汗--热邪袭表,热性升散,腠理疏松,故有汗;风邪袭表,风性开泄, 卫外不固,营不内守, 故自汗。
阳明腑 实证
头舌红身苔困黄重腻,,脘脉痞滑,数呕。恶,湿温病
两颧潮红、口燥咽干、 盗汗、舌红少苔、脉细 阴虚证 数。
微热
热势不高,持续不退 自觉发热,体温不高
兼有气虚、阴虚及气郁 的表现
气虚证 阴虚证 气郁证
中医诊断学
(四)寒热往来 1.含义 恶寒发热交替发作。 2.机理 邪正相争:正不胜邪—恶寒;正胜于邪—发热 外邪自表传里:相争于表—恶寒; 相争于里—发热 正邪交争半表半里—寒热往来 3.主病 半表半里证 4.类型 少阳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恶寒轻发热重
恶风发热
兼症
主病
无 汗 , 头 身 疼 痛 ,表寒证
脉浮紧等
微 汗 , 头 痛 , 咽 表热证

中医内科学——汗证、痿证

中医内科学——汗证、痿证

中医内科学——汗证、痿证1、痿证日久不愈肢体软弱无力可见A、关节肿大变形B、肢体瘦削枯萎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2、痿证后期表现为A、肢体关节疼痛B、肢体削瘦,软弱无力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3、痿证的病理特点为A、寒证为多B、热证为少C、虚证为少D、虚证为多4、患者发热后突发下肢痿软无力,咽干呛咳,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细数。

其辨证是A、肺热津伤证B、湿热浸淫证C、脾胃亏虚证D、肝肾亏损证5、治疗肺热津伤之痿证,宜选A、清燥救肺汤B、麦门冬汤C、二者均是D、二者均非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其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源在于五脏的虚损致筋脉失养。

痿证日久不愈,机体虚极,则可见肢体瘦削,软弱无力,甚则肌肉萎缩(B 对)。

关节肿大变形,是痹证的典型表现之一(A错)。

2、【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其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源在于五脏的虚损致筋脉失养。

至后期,机体虚极,则可见肢体瘦削,软弱无力(B对),甚则肌肉萎缩。

肢体关节疼痛,是痹证的典型表现之一(A错)。

痛与不痛也是痹证和痿证的主要鉴别要点。

3、【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其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源在于五脏的虚损致筋脉失养,故该病以虚证为多(D对)。

4、【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患者突发下肢痿软无力,可辨病为痿证;发热,咽干呛咳,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细数,可辨证为肺热津伤证(A对)。

湿热浸淫证,主要表现为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兼见手足麻木,足胫蒸热,或有全身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B 错)。

脾胃虚弱证,主要表现为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白或萎黄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C错)。

中医-汗证(多汗症)

中医-汗证(多汗症)

汗证简介: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及颜色异常的病证。

部位:全身科室:中医科 内分泌科症状: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汗腺分泌体味 自觉汗臭 臭汗 出冷汗 虚汗 睡觉后全身大汗淋漓 掌跖多汗相关疾病:下丘脑多汗症 汗腺癌 汗管棘皮瘤 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 大汗腺癌病因:汗证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汗证 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

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

若人体患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则为病理性出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营卫不和。

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致妄泄的作用,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扰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

症状病史:汗证症状_汗证有什么症状 汗出异常的证候。

见《医学正传》。

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

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诊断:汗证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汗证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第三章 问诊(2)

第三章  问诊(2)

第三节
问现在症
(四)寒热往来
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主病:主半表半里证。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少阳病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疟疾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二、问汗
问汗是指询问病人有无汗出异常的情况。汗为阳气蒸化津液 从玄府达于体表而成。 正常汗出具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 异常汗出,可判断病邪性质及机体阴阳盛衰。
第三节
(三)但热不寒
问现在症
概念:指病人只感发热,不觉寒冷。 主病:主里热证。 但热不寒的类别及意义 类型 壮热 特点 高热(39℃)持续不退 意义 里实热证
阳明潮热 日晡热甚,热势较高
潮热 湿温潮热 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阳明腑实证
湿温病
阴虚潮热 午后及夜间低热 轻微发热 微热 或仅自觉发热
阴虚证 气虚、阴虚证, 或小儿夏季热等
第三节
问现在症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指询问头身胸腹部位除疼痛以外的其他不适或异常感觉的 有无及特点。 主要包括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嘈杂、腹胀、 身重、麻木、乏力等症状。 这里只简述头晕、心悸两个症状。
第三节
(一)头晕
问现在症
自觉头脑有晕眩之感。 虚 证 气血亏虚:兼面白,神疲脉弱; 肾精亏虚:兼耳鸣,腰酸遗精; 肝阳上亢:兼腰膝酸软,头重脚轻。
实 证
痰湿内阻:头晕且重,伴胸闷呕恶; 肝火上炎:兼烦躁易怒,面红目赤; 瘀血阻络:头部刺痛,或有外伤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二)心悸 是指患者经常自觉心跳不安 。 虚证:心之阴阳气血亏虚所致。 实证:痰瘀阻痹心脉,或因阳虚致水凌心肺所致。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五、问耳目

中医学《十问歌》“问汗”——局部汗出

中医学《十问歌》“问汗”——局部汗出

中医学《十问歌》“问汗”——局部汗出
局部汗出是指身体某一部位的汗出,也是体内脏腑病变的反映。

询问局部汗出的情况及其兼症,有助于病证的诊断。

一、头汗
又称但头汗出。

指汗出仅见于头部,或头颈部汗出量多的症状。

若兼见心胸烦闷,口渴面赤,多因上焦热盛,迫津外泄;若兼见身重倦息、胃脘痞满,多因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迫津上越;若兼见四肢厥冷,气喘脉微,多因元气将脱,阴阳离决,虚阳上越,津随阳泄。

小儿睡眠时,常有头汗较多,若无其他不适者,属正常现象,俗称“蒸笼头”,因小儿为纯阳之体,睡时阳气聚会于头部,蒸津而外泄。

二、手足汗出
指手足心汗出的症状。

手足心微汗出,多为生理现象。

手足心汗出量多,则为病理性汗出。

若兼见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者,多因阴虚内热,迫津外泄;若兼见腹胀便秘,日潮热者,多因阳明燥热内结;若兼见口干欲饮,牙龈肿痛,肢体困重,便溏呕恶者,多因脾胃湿热内盛所致。

三、心胸汗出
指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过多的症状。

多见于虚证。

若兼见心悸、失眠、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若兼见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四、半身汗出
指患者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但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的半身常是病变的部位。

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患者。

多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

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

贾跃进名老中医治疗汗证的临证经验

贾跃进名老中医治疗汗证的临证经验

贾跃进名老中医治疗汗证的临证经验汗者,人体玄府排出之水也。

出汗过多则是一种病理状态,是多种因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中医定义汗证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

关于汗证,《素问·经脉别论》[1]云: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伤寒论》[2]对于汗证也已有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记载有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黄汗 5 种情况,在论治上分为营卫不和、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湿热互结、肾阳虚弱、水气互结、阴阳两虚等。

《张氏医通·杂门》[3]则按出汗部位论述,有头汗、手足汗、阴汗、半身出汗、腋汗等。

中医诊断学将汗证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汗证分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气阴两虚4种证型。

贾跃进名老中医在治疗汗证上也有独到经验,下面我列举一例贾跃进名老中医治疗汗证的病例分享如下:石某,女,63岁。

2017年9月13日初诊。

主诉:汗多7个月。

现病史:7月前,身冷感冒后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炎,以肺炎收住院。

出院后出现汗多症状。

现汗多,背部腰部腿部汗多,汗后身冷,怕风,胃腹冷,不思饮食,时呃逆,失眠。

汗后潮冷,二便正常。

舌胖苔黄,脉沉。

中医诊断:汗证(自汗)西医诊断:多汗症(继发性)。

中医辨证:脾肾阳虚治法:温阳益气固表。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桂枝10g、白芍10g、制附子10g(先煎)、干姜10g、五味子10g、生黄芪30g、炒白术20g、防风10g、僵蚕10g、生麦芽20g、陈皮10g、炒莱菔子20g。

水煎服,7剂。

二诊汗多明显减少,继续上方14剂后愈。

一月后查未再发。

按:自汗是由于阴阳失调, 膜理不固, 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汗乃津液所化, 为心之液。

《灵枢·决气》[1]篇说:“腠理发泄, 汗出淎淎是谓津”。

《景岳全书·汗证》“自汗者属阳虚,腠理不固,卫气之所司也。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1. 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患者的问询、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判断诊法:是中医诊察、采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等,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问询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月俞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的异常征兆,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一、全身望诊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中医辩证依据

中医辩证依据

中医辩证依据1.气虚: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

2.气陷:体弱而瘦,以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3.气不固证:病体虚弱,以疲乏、气短、脉虚及自汗或二便、经、精等的不固为主要表现。

4.气脱: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主要表现。

5.血虚:病体虚弱,以面、睑、唇、舌、爪甲的颜色淡白、脉细为主要表现。

6.血脱:有血液严重损失的病史,以面色苍白、脉微或芤为主要表现。

气脱证、血脱证、亡阳证、亡阴证,皆属疾病发展到濒危阶段的证候,且常可相互影响而同时存在,临床不易严格区分,诊断时主要是辨别何种亡脱在先。

亡阳、血脱、气脱均见面色苍白、脉微,忘阴、亡阳、气脱均有汗出的特点。

亡阴证有身热烦渴的特征,亡阳证以身凉肢厥为特征,气脱证以气息微弱尤为突出,血脱证有血液大量耗失的病史。

7.气滞证:以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为主要表现。

8.气逆证: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9.气闭证:以突发昏厥或绞痛、二便闭塞、息粗、脉实为主要表现。

血瘀证疼痛特点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

10.心血虚证:以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为辩证主要依据。

11.心阴虚证:以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辩证主要依据。

(血虚以“色白”为特征而无热象。

阴虚以“色赤”为特征而有明显热象)心气虚证:以心悸、神疲于气虚症状共见为主要辨证依据。

12.心阳虚证:以心悸怔仲、心胸憋闷与阳虚症状共见为辩证的主要依据。

(心气虚与心阳虚均可见心悸、胸闷、气短等症,但阳虚证有畏冷肢凉等表现,气虚证则疲乏等症表现明显)13.心阳虚脱证: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等表现为辩证依据。

14.心火亢盛证: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与实火症状共见为辩证的主要依据。

15.心脉痹阻证;以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与淤血症状共见为辩证的主要依据。

由于致痛之因有别,故应分辨疼痛特点及兼症以审证求因。

16.痰蒙心神证:以情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与痰浊症状共见为辩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出汗异常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出汗异常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出汗异常随着医学的进步发展,当今医疗面对的症状越来越多,为便于大家了解掌握,本文收集整理了临床症状出汗异常的相关资料以供大家参阅。

由于部分内容人类尚未掌握或其他原因暂缺,敬请谅解。

出汗异常简介:出汗是人体的体温调节方式。

当我们觉得热的时候,或者在做运动的过程中,出汗可以通过汗液的蒸发帮助机体把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

但是,汗出得异常也不是件好事。

部位:皮肤科室:体检、保健科 中医科 皮肤科 血液科 内分泌科检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清皮质醇(FC)总蛋白(TP)促甲状腺激素(TS (一)病史 病史中应详细询问发生出汗异常前的原因。

如是否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是否有神经外伤、服药史及患病情况。

如患血友病可引起血汗症,服氯苯吩喀可致汗液发红。

应询问家中有否同样患者,以排除遗传因素。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重点应放在是否有诱发出汗异常的皮肤体征。

如发现患者有鱼鳞病,则为局部无汗症的原因。

结核型麻风的斑状损害、除有局部感觉异常外,常有局部无汗。

慢性放射性皮炎损害,除有皮肤干燥、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外,常有局部无汗。

因此详细的体格检查,可找出发汗异常的原因,以明确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血汗症可进行血红蛋白的检查呈阳性。

出汗试验:适用于局部出汗功能障碍,于皮损部涂以碘酊、待干后,分别于皮内注射1:1000浓度的毛果着香碱液0.1-0.2ml,轻轻吸干针尖渗液、立即撒上薄层淀粉。

3-5min后,正常皮肤淀粉出现蓝色小点,表明出汗功能正常。

如皮损部无蓝色小点,则表示局部出汗功能障碍而无汗液排出。

病因: 1.小汗腺成人皮肤小汗腺有200~500万个,平均每平方厘米有143至339个。

手足掌最多,每平方厘米约有620个,大腿部最少每平方厘米只有120个。

小汗腺的活动受交感神经支配,主要是胆碱能纤维。

实验证明,局部注射乙酸胆碱可引起小汗腺大量分泌汗液。

局部注射肾上腺素也可引起汗腺分泌增加,排出少量汗液。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

小儿常有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小儿常有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汗证【归纳】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沉寂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

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天沉寂状态下,或稍作活动即汗出很多者为自汗。

汗证常有于婴少儿和学龄先期儿童,特别素来体质虚弱者,则更易发生汗证。

婴少儿睡后边部微有汗出,以及天气酷热,衣被过厚,激烈活动,乳食过急等以致的汗出,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为病态。

汗证为中医病证,在西医学常有症状“多汗”中有相关记录。

【病因病理】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

故凡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营卫调停,腠理固密,津液就内敛而不易外泄。

反之,若体质虚弱,阴阳失调,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腠理松懈,则常汗出很多,形成汗证。

其他也可因调护得宜,饮食不调,或胃肠道疾病的影响,均可以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诊断要点】1.小儿在沉寂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者称盗汗;白天沉寂状态或稍事活动汗出者称自汗;但头汗出很多则可称头汗。

3.需除外因传生病、风湿热、结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辩证分型】1.表虚不固症状:全身自汗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简单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纤弱。

证候解析:肺性情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测发为汗证。

动则气耗,故活动后汗出更其。

肺主皮毛,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屡次感冒。

舌淡苔白月永纤弱,均为表虚不固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自汗为主,遍体汗出,微寒怕风,时有低热,精神疲备,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解析: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够外固,营阴不行以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风,或伴低热。

营卫不和,源由正气不足,病后体虚失调,故见精神疲备,纳呆食少。

舌淡红苔白,脉缓,均为营卫不和之象。

3.气阴两虚症状: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神萎,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苦,或见花剥苔(地图舌),脉首饰。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手汗症的辨证论治导读手汗症虽不影响人体健康,但是却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困扰。

手汗症的症状就是手汗多,特别在夏天,手汗多得甚至会滴下水来。

中医并没有手汗症的概念,但有很多关于手足出汗的记载,而且十分注重辨证分型,对指导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作者张智华、陈鉴云、刘松林和邢颖等师从梅国强教授,总结归纳了梅国强教授对于手汗症的辨治理论、治则和方药,分析清晰,论证缜密,同时采用多个案例证明其准确性,不失为学习中医的案例参考。

手汗是临床常见症状,虽然以之为主诉求诊的病人不多,但有此症者多为此苦恼,甚者无论寒冬酷暑,手掌均可如水流沥,多在情绪紧张时加重,给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西医认为手汗症是汗腺疾病中多汗症之掌跖多汗,属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起的外分泌腺异常所致,可采取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但术后往往会出现代偿性多汗。

相比术后不良反应,中医在诊疗上立足整体,辨证施治,多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故而阴阳盛衰或失于和调均可导致汗出异常。

手汗属常见汗出异常症状,导师认为临床辨治手汗,理当首辨虚实。

实证中医认为脾胃主四肢,导师亦认为手汗症多与脾胃的病理变化相关。

1、阳明热盛证阳明热盛证有在腑、在经的差别。

《伤寒论》云:“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即阳明胃热(腑实)可蒸腾津液,导致手心出汗。

《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亦云:“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

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病也,必当下,宜大柴胡汤”,通腑之意同张仲景。

若同时兼上焦热盛,见面赤唇焦,口渴心烦等,当属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证,多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凉膈散化裁治疗;若仅为阳明经热势炽盛,无明显腑实之候,可用白虎汤加人参汤加减。

2、脾胃湿热证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手足汗》谓:“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张氏医通·手足汗》亦载:“脾胃湿蒸,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