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寓言与总需求决定理论
从蜜蜂的寓言看经济
![从蜜蜂的寓言看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672cb6096c85ec3a87c2c524.png)
从《蜜蜂的寓言》看经济在经济学中,有很多经济学原理都在一些寓言故事中体现出来了。
十八世纪初,有一个名叫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蜜蜂的寓言》一本书,讲的是一个蜜蜂王国的兴衰史。
最初,这群蜜蜂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结果整个王国百业昌盛。
后来他们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整个社会凋敝,最终被对手打败而逃散。
这部作品在当时被法庭判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但是200多年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中受到启发,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
消费的增加是储蓄的减少,在中国人的眼中,传统的观念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但这种个人的美德引起的储蓄量的增加、消费的减少却使得经济变得衰退。
增加消费有悖节俭的美德,但却有利于整体经济繁荣。
这就是“节约的悖论”。
这则寓言用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结论,总需求包括投资、消费、政府开支以及净出口等。
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加消费可以刺激经济。
《蜜蜂的寓言》中看出对于节约,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抑制消费和投资的节约,对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因而,每到经济不景气或偏冷的时期,政府的政策和舆论都朝着鼓励和刺激消费。
那么这种刺激消费的行为与我国政府在近几年提出的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又是不是相悖的呢?曼德维尔在300年前揭示的“节约悖论”出现在个人行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而我们又在现今社会中看到了“节约悖论”出现在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经济活动行为短期化中。
经济学中的有一个基本规律叫合成谬误,即当所有的局部都是正确的时候,全局往往会陷入错误。
“节俭悖论”即是一个证明,当社会上每个人都节俭的时候,国民收入往往会下降,从而最终导致每个人生活水平都会下降。
明白“节俭悖论”的内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崇尚节俭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适当消费,而不是一味的去节俭,这样对自身、对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节俭悖论”并不是要求我们要选择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我国是一个口众多的国家,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非常紧缺,非常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理性的选择是“有选择的节俭”,而不是一味的、不分场合的节俭。
宏观经济学-密蜂的寓言
![宏观经济学-密蜂的寓言](https://img.taocdn.com/s3/m/18028b80bceb19e8b8f6bade.png)
从《蜜蜂的寓言》看我国的扩大内需“合成谬误”:对个人(个体、局部)来说是正确的东西,对整个社会(整体、全局)来说未必正确。
合成谬误是一种错误的推理,它论证说:如果一整体的每一部分都有某种性质,则该整体也有此种性质。
很显然这是一个不能被大家公认的定理。
举个例来说:“如果这辆汽车的每一零件都质量很好,则这辆汽车的质量很好。
”这肯定是不行的。
说道这个问题我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一种理论“节俭悖论”。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
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这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是非常好的,也是一个明智而正确的选择,所以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很自然地就让我们想到18世纪曼德维尔出版的那一本书《蜜蜂的寓言,或私人的恶行,公共的利益》。
本书说的是在这个蜜蜂的国度里,每只蜜蜂的恶德在身上都表现出来。
但是当它们在疯狂地追逐自己利益的同时,整个蜂巢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后来,它们在上帝的感化下邪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变得善良、正直、诚实起来。
但是与之前相反的是,在整个蜜蜂的王国中,一磅贬为一文,昔日繁华的酒店渺无人迹,不再有人订货,全国一片萧条的景象。
这主要是想说出“私人恶德即是公共利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消费的增加就可以增加国民的收入。
这又与上面所讲的节俭悖论是一致的。
与此同时,这又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合成谬误”的含义。
节俭是美德,但是从蜜蜂寓言中的节俭悖论来看,整个蜜蜂王国就是因为最后的节俭才导致经济的萧条和退后的,这还能继续说节俭都是好的吗?但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用的一项措施。
所以说在局部是正确的时候,对整体来讲就未必是正确的了。
当然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储蓄可以减轻社会同伙膨胀问题。
第十二章案例
![第十二章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ac5dd4c2b160b4e767fcf99.png)
第十二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案例1“蜜蜂寓言”的启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的大危机。
经济的大萧条使3000多万人失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产,金融秩序一片混乱,整个经济倒退到一战以前的水平。
在经济大危机中,产品积压,工人失业,生活困难,绝大多数人感到前途悲观。
”持续的经济衰退和普遍失业,使传统的经济学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一直关注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英国经济学者,约翰·梅纳特·凯恩斯,从一则古老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从前有一群蜜蜂过着挥霍、奢华的生活,整个蜂群兴旺发达,百业昌盛。
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崇尚节俭朴素,结果社会凋敝,经济衰落,终于被敌手打败。
凯恩斯从这则寓言中悟出了需求的重要性,并建立了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经济学上著名的“凯恩斯革命”。
这场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过去有一句老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还三年”如果真是如此节约,我们的纺织行业就会面临着纺织品卖不去,工人下岗,收入降低,导致和影响整个社会消费。
因此节俭对个人来说可能是一种美德,在有的时候我们还要提倡,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就不是美德,而是一种退步。
因为大家都节俭,储蓄增加,如果这部分储蓄不能及时转化为投资形成新的消费力量,那就会减少社会需求,对国民经济活动造成一种紧缩的压力,导致经济萧条。
国民收入也因此下降,就业减少。
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这种节俭更会加剧萧条,形成恶性循环。
讨论题:1、如何理解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蜜蜂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案例点评:根据消费与储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影响,凯恩斯得出这样一个与传统的道德观相矛盾的推论:按照传统的道德观,增加储蓄是好的,减少储蓄是恶的。
但按上述储蓄变动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内生产总值,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使经济繁荣,是好的。
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的悖论”。
节俭的悖论
![节俭的悖论](https://img.taocdn.com/s3/m/e8105798dd88d0d232d46a02.png)
在微观经济学中,S↑→个人财富↑,从这个角度看,节俭是美德。
而在宏观经济学中,C↑→Y*上升到Yf。
这便引出了消费致富论(越花钱,越有钱)、节俭的悖论。
18世纪初,英国医生孟迪维尔,在他写的讽喻诗《蜜蜂的寓言,或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里就主张:“增加经济繁荣的,是消费而不是储蓄。
”该诗的内容是说有一个社会,人们贪婪自私,追求浮华虚荣,所以无不奢侈浪费,以此炫耀自豪。
但是,整个社会反而兴盛繁荣。
忽然有一天,其中的公民决定放弃奢侈生活,国家也削减军备,大家都致力于储蓄,因此奢侈品无人问津,货弃于地。
依供给奢侈品为生的人无法谋生,结果弄得一团糟。
因此孟迪维尔认为:“节俭仅仅是美德,不能使国家兴盛……私人从事储蓄的确是致富之道。
”但是他认为:“实行这个方法,令国家也可以致富则是错误的。
”凯恩斯继承了孟迪维尔的观点,也认为:“私人致富之道,应用于国家行为之上,失业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凯恩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节俭是美德的观点,断言节约造成失业。
他说:“节约的目的是使工人解除工作……不论什么时候,你节约了5先令,你就要使一个人失去一天的工作……假定我们处于这样的极端情况,把自己的收入全部储蓄了起来,那就没有一个人再能找到工作。
”“节俭是美德”和“节俭的悖论”的争论体现了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的存在。
局部合成谬误整体↑ → ↑(个体)(总体)合成谬误:对局部是正确的,对整体未必正确。
例如:单个农民的大丰收,增加了个人的收入;整个地区的大丰收,出现了谷贱伤农。
单个厂商的涨价,增加了个人的收入;全体厂商的涨价,导致了通货膨胀。
局部整体↑ ← ↑(个体)(总体)分解谬误:对整体是正确的,对局部未必正确。
例如:整个国家消费旺盛,经济繁荣起来;个人的铺张浪费,增加了个人的负债。
整个国家厉行节约,经济萧条;个人的厉行节约,增加了个人的财富。
合成谬误、分解谬误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理论推导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则深刻地体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矛盾、互斥。
《蜜蜂的寓言》读后分享
![《蜜蜂的寓言》读后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a50acd10a300a6c30c229f6a.png)
2014-5-2
(二)对“诗歌”部分内容评论赏析
[G]众多蜜蜂当中的那些最劣者 对公众的共同福祉贡献良多。
(守财奴和红衣主教给国家带来的财富是一样的„)
2014-5-2
[M]可恶的骄傲则主宰着更多人„„
(我们最有益于社会的品质莫过于骄傲;无骄傲与 奢侈,则贸易停止)
2014-5-2
三、观点总结
《蜜蜂的寓言》
私人的恶德 公众的利益
• 读后分享Biblioteka 关于《蜜蜂的寓言》• 1720年出版,曼德维尔把人类社会比喻为一个 蜂巢:“这些昆虫生活于斯,宛如人类,微缩地表演 人类的一切行为。”在“这个蜜蜂的国度”里,每只 蜜蜂都在近乎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虚荣、伪善、 欺诈、享乐、嫉妒、好色等恶德在每只蜜蜂身上表露 无遗。令人惊异的是,当每只蜜蜂在疯狂追逐自己的 利益时,整个蜂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后来,邪 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向天神要求让他们变得善良、 正直、诚实起来。“主神终于愤怒地发出誓言:使那 个抱怨的蜂巢全无欺诈。神实现了誓言„„”接着, 在整个蜜蜂的王国中,一磅贬值为一文,昔日繁忙的 酒店渺无人迹,不再有人订货,全国一片萧条景象。 • 此书的雏形是1705年出版的《抱怨的蜂巢,或骗子变 作老实人》,写作风格为讽刺性散文诗体。 2014-5-2
2014-5-2
二、内容赏析
(一)句段赏析 “愈仔细探究人的本性,我们就愈加深 信:道德美德皆为逢迎骄傲的政治产物。” “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抵御阿谀逢迎的 妖法,无论他如何能力过人,如何洞察秋 毫,只要这种妖法施行得技巧高妙,适于 他接受即可。”
2014-5-2
“教育良好者会隐藏起自己的欢乐,并 且矢口否认自己的快乐,以这种手段去安 慰和平息我们的自私,从而躲避了我们的 嫉妒和憎恨„„”
11第十一章简单国决定
![11第十一章简单国决定](https://img.taocdn.com/s3/m/000d8ddf2cc58bd63186bd7a.png)
---利用社会上一切资源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的
最大量值。(即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均衡的国民收入(Equilibrium GDP) :
---总需求=总供给 时的国民收入。
实际的国民收入(Real or Actual GDP):
---由总需求决定的国民收入。
简单
只考虑商品市场 决定均衡收入
国民收入决定 均衡收入(产出)
。原因是:当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信是否一直继续下 去,因而不会马上充分调整他的消费。当收入下降时, 消费也不会马上发生相应的下降。只有收入的变动最 终证明是永久的,人们才会在这个收入上调整他的消 费。 根据这个理论政府想通过减税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减税而增加的收入(不能肯定是 持久的),并不会立即都用来增加消费。 持久收入假定理论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体现了一 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有以下 相同的几点。(略)
注意:与IS恒等式区别,恒等是: 计划(意愿的)投资+非计划(非意愿的)投资=储蓄(意愿的) 。
知识点: 均衡产出的决定: y=AD=AE 非均衡产出的变动: ---存货调节机制. 小写: ---表示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或收入、 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 结论:GDP如何决定? 由AE0决定---AE0是多少,GDP就是多少. 即 y= AE0
习题 5.某年投资小于储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下年总产出将( )
A、增加 C、不变 B、减少 D、不确定
五、其它消费理论 (一)长期消费函数——美国、 西蒙.库兹涅茨 C= cyd
cyd C APC c yd yd
根据长达70年资料发现: (1) 长期中,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且保持 不变。 (2) 长期自发性消费为0。
蜜蜂的寓言经济学观点
![蜜蜂的寓言经济学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af2d7a9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18.png)
蜜蜂的寓言经济学观点当我们观察蜜蜂的行为时,会发现它们展现出了一种高度有序和高效的经济系统。
蜜蜂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它们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以实现整个群体的利益最大化。
这种蜜蜂的经济学观点,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
蜜蜂的寓言经济学观点告诉我们,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蜜蜂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以整个群体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人的利益。
它们通过合作,共同收集花蜜和花粉,共同建造蜂巢,共同照顾幼崽,从而保证了整个群体的生存和繁衍。
这种合作的精神在人类社会中同样适用。
只有通过合作,人们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共同进步,共同享受收获。
蜜蜂的寓言经济学观点还告诉我们,分工和专业化可以提高效率。
蜜蜂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特定的职责和任务,比如采集蜜蜂、守卫蜜蜂、育儿蜂等。
每个个体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从而在整个群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种分工和专业化的模式,使得蜜蜂群体能够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提高了生产力。
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通过分工和专业化,提高工作效率,推动社会的发展。
蜜蜂的寓言经济学观点还告诉我们,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蜜蜂在采集花蜜和花粉时,会选择那些丰富而富有营养的花朵,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它们还会通过跳跃和摇摆的方式,将花粉从自己的体毛上摆脱出来,以便将更多的花粉带回蜂巢。
这种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蜜蜂能够稳定地生产蜂蜜和蜂蜡,并保证了群体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蜜蜂的寓言经济学观点给予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合作、分工、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些都是我们在经济活动中应该重视和遵循的原则。
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只有通过分工,我们才能提高效率;只有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从蜜蜂身上汲取智慧,将这些寓言经济学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社会。
《蜜蜂的寓言》的经济学影响及对我国经济现状的启示
![《蜜蜂的寓言》的经济学影响及对我国经济现状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95e3e03bb68a98271fefaa9.png)
《蜜蜂的寓言》的经济学影响及对我国经济现状的启示一、主要内容及写作背景《蜜蜂的寓言》是由出生于医学世家的荷兰医学博士和哲学家伯纳德·曼德维尔于1705年出版的《抱怨的蜂巢或骗子变作老实人》这一讽刺性散文诗的基础上,最终于1728年正式完成的。
由于其内容用了比喻讽刺的表现手法,所以该书于发行之初受到了读者的偏见与误解。
全书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在一个蜂蜜王国中每一个蜜蜂都像人类社会一样担当着律师、医生、神甫、士兵、大臣、正义女神(司法人员)等各种角色,虽然每只蜜蜂都虚荣、贪婪,但整个蜂国却繁荣安定。
当蜜蜂们开始反省自身,不再奢侈花销,却反而商品贬值……文章探究了社会本质。
二、主要观点《蜜蜂的寓言》其核心是西方思想史上总结出的曼德维尔悖论,即节俭悖论。
“追求个人私欲能推动社会公共利益”,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推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曼德维尔认为,如果从道德角度看奢侈、虚荣、自利等恶德的商业社会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以“公共精神”为基础的美德是不可能带来繁荣的,美德与商业社会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曼德维尔悖论只适用于当资源闲置,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但当资源稀缺时就不再适用了,例如我国1951年至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物资匮乏而取消市场交易实行行政配给制,这种制度下物资由国家垄断配给可以保证政治经济的安定,但如果这种特殊背景下加大货币供给、提倡个人消费则会导致政治经济局势的恶化。
由于曼德维尔的理论对之后的经济学有巨大的引导作用,因此被哈耶克认为是经济自由主义最伟大的和最初的创建者,《蜜蜂的寓言》可从经济学角度总结其理论。
从经济学的角度,曼德维尔提出了:1.奢侈(消费)会推动社会经济。
“挥霍是一种高贵罪孽;而奢侈……那恶德虽说是格外荒谬万分,却在推动着贸易的车轮前进”。
2.劳动分工理论。
在蜂国,有国王、卫兵也有使用斧头和铁铲从事劳动事业的农民,还有骗子、寄生虫、皮条客还有小偷,造假币的、庸医和算命先生。
蜜蜂的寓言
![蜜蜂的寓言](https://img.taocdn.com/s3/m/c9a1ea6819e8b8f67c1cb9ae.png)
《蜜蜂的寓言》百乘之家,不蓄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礼记·大学》-一蜜蜂爱因斯坦曾说: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从很多方面来看,蜜蜂跟人类社会非常相像。
在蜜蜂的社会中,占绝大多数的工蜂每天早出晚归,一生都忙于采粉酿蜜。
采集花蜜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
一只蜜蜂需要采访1000多朵花,才能获得1<span lang="EN-US"style="mso-bidi-font-siz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Roman";color:#333333;text-decoration:none;text-underline:none">囊花蜜;它每天都要出去采蜜10多次,每次带回来其一半体重的花蜜,一生只能酿制出克蜂蜜。
要酿出一斤(500克)蜂蜜,工蜂需要来回飞行37000次。
工蜂没有生育功能,可以这样说,所有的工蜂几乎都是为了采蜜而活着;在忙碌的夏季,它们只能活短短的30天。
<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color:#333333;text-decoration:none;text-underline:none">蜜蜂历经千辛万苦,用它们从花中采得的<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color:#333333;text-decoration:none;text-underline:none">花蜜精心酿制成蜜,这就是蜂蜜。
《蜜蜂的寓言》的经济学影响及对我国经济现状的启示
![《蜜蜂的寓言》的经济学影响及对我国经济现状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b01ddc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5.png)
《蜜蜂的寓言》的经济学影响及对我国经济现状的启
示
《蜜蜂的寓言》作为一部经济寓言小说,传达了许多经济学的思想和观点,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劳动价值、分工合作、市场竞争、信用和社会责任等经济学理论,启示我们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市场竞争、生态环保等重要议题。
首先,小说中强调了劳动价值理论。
蜜蜂社会中每个工蜂都有自己的工作,每项工作都是以蜜蜂群体的收益为目标,体现出了劳动分工的优势、合作劳动的重要性以及劳动时间和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珍惜劳动,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将个人能力发挥到极致,才能创造更加繁荣和富裕的社会。
其次,小说中强调了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小说中,一只蜜蜂入侵了蚂蚁的领地,引发了一场蚂蚁和蜜蜂之间的激烈争夺。
这种竞争证明了市场竞争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的竞争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同时也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消费者福利。
最后,小说中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蜜蜂社会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同时也教育和启迪读者,使我们更加关注环保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总之,《蜜蜂的寓言》对我国经济现状的启示在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必须注重自身的技术创新和资源节约,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提高消费者福利,以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经济学说史之蜂蜜的寓言
![经济学说史之蜂蜜的寓言](https://img.taocdn.com/s3/m/ee49b8fb910ef12d2af9e7d4.png)
蜜蜂的寓言读后感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蜜蜂寓言是经济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
1720年,曼德维尔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蜜蜂的寓言,或私人的恶行,公共的利益》。
他把人类社会比喻为一个蜂巢:“这些昆虫生活于斯,宛如人类,微缩地表演人类的一切行为。
”在“这个蜜蜂的国度”里,每只蜜蜂都在近乎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虚荣、伪善、欺诈、享乐、嫉妒、好色等恶德在每只蜜蜂身上表露无遗。
令人惊异的是,当每只蜜蜂在疯狂追逐自己的利益时,整个蜂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后来,邪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向天神要求让他们变得善良、正直、诚实起来。
“主神终于愤怒地发出誓言:使那个抱怨的蜂巢全无欺诈。
神实现了誓言……”接着,在整个蜜蜂的王国中,一磅贬值为一文,昔日繁忙的酒店渺无人迹,不再有人订货,全国一片萧条景象。
曼德维尔在讲他的寓言的时候,至少忽略了两点:一、人们在寻求自己私欲的时候,既有可能是个体间的相互利用、交易、竞争甚至相互欺诈、掠夺,也有可能是没有节制地利用无人所有的资源,人们出于私利为他人生产时,既包含自己承担的成本,也包含看似免费的社会成本。
以“公地的悲剧”为例,为了使自己的收益更大,牧民会多养几头牛,他购买牛犊的成本是私人成本,但牛犊要长大,就必须吃草,这些草也是“生产”一头牛的成本,只不过这个成本是无需他本人承担的社会成本。
“公地”尽管能够“免费”承担养一头牛的社会成本,但其承担成本的能力总是有限的。
在其承担能力允许值以内,“免费”的假象一直维持着,让牧民以为“生产”一头牛的成本只是购买牛犊的费用和自己付出的劳动,直到“公地”因过度放牧而无力承担生产每头牛的社会成本,这个隐性成本才被意识到。
“私人的恶行”要想通过“看不见的手”转化为公共的利益,不能以暂时免于支付的社会成本当作私人的“收益”,损害社会成本的支付能力,使整个公共利益减少甚至衰竭。
曼德维尔忽略的第二点是:公共利益的总量并非私人在交易活动中获得利益的总和。
《蜜蜂的寓言》的经济学影响及对我国经济现状的启示
![《蜜蜂的寓言》的经济学影响及对我国经济现状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95e3e03bb68a98271fefaa9.png)
《蜜蜂的寓言》的经济学影响及对我国经济现状的启示一、主要内容及写作背景《蜜蜂的寓言》是由出生于医学世家的荷兰医学博士和哲学家伯纳德·曼德维尔于1705年出版的《抱怨的蜂巢或骗子变作老实人》这一讽刺性散文诗的基础上,最终于1728年正式完成的。
由于其内容用了比喻讽刺的表现手法,所以该书于发行之初受到了读者的偏见与误解。
全书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在一个蜂蜜王国中每一个蜜蜂都像人类社会一样担当着律师、医生、神甫、士兵、大臣、正义女神(司法人员)等各种角色,虽然每只蜜蜂都虚荣、贪婪,但整个蜂国却繁荣安定。
当蜜蜂们开始反省自身,不再奢侈花销,却反而商品贬值……文章探究了社会本质。
二、主要观点《蜜蜂的寓言》其核心是西方思想史上总结出的曼德维尔悖论,即节俭悖论。
“追求个人私欲能推动社会公共利益”,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推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曼德维尔认为,如果从道德角度看奢侈、虚荣、自利等恶德的商业社会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以“公共精神”为基础的美德是不可能带来繁荣的,美德与商业社会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曼德维尔悖论只适用于当资源闲置,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但当资源稀缺时就不再适用了,例如我国1951年至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物资匮乏而取消市场交易实行行政配给制,这种制度下物资由国家垄断配给可以保证政治经济的安定,但如果这种特殊背景下加大货币供给、提倡个人消费则会导致政治经济局势的恶化。
由于曼德维尔的理论对之后的经济学有巨大的引导作用,因此被哈耶克认为是经济自由主义最伟大的和最初的创建者,《蜜蜂的寓言》可从经济学角度总结其理论。
从经济学的角度,曼德维尔提出了:1.奢侈(消费)会推动社会经济。
“挥霍是一种高贵罪孽;而奢侈……那恶德虽说是格外荒谬万分,却在推动着贸易的车轮前进”。
2.劳动分工理论。
在蜂国,有国王、卫兵也有使用斧头和铁铲从事劳动事业的农民,还有骗子、寄生虫、皮条客还有小偷,造假币的、庸医和算命先生。
案例1 蜜蜂的寓言启发了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
![案例1 蜜蜂的寓言启发了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5881f074b35eefdc8d3337e.png)
案例1 蜜蜂的寓言启发了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
这首诗描述了一群蜜蜂的兴衰史。
最初,蜜蜂们追求豪华的生活,浪费成性,结果整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它们在一个“哲学蜂”的劝说下崇尚节约,结果弄得社会衰落,终于被另一个蜂群所消灭。
这首诗因为宣扬“浪费有功”,当时被英国中塞克斯郡大陪审团判定为败类作品。
但在200多年后,这部作品却启发凯恩斯建立了以总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理论。
在凯恩斯之前,经济学家相信“供给决定需求”。
但30年代大危机时的供给过剩、失业严重使凯恩斯从供给转向需求,建立了以总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理论。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总供给水平是既定的,因此,国民收入水平的大小取决于总需求。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总需求不足正是引起供给过剩和失业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或称凯思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与净出口(出口—进口)。
因此,增加消费,哪怕是浪费性消费(诸如像埃及人一样建造金字塔等)也可以刺激经济繁荣。
这正是孟迪维尔《蜜蜂的寓言》的中心思想,不过凯恩斯用现代经济学概念表述了这一思想。
我们知道,居民的收入分为两部分,即消费与储蓄,消费增加则储蓄减少。
这就又得出一个推论,减少储蓄可以使经济繁荣。
但是,这与传统的“节约光荣”正好相反。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悖论:节约是个人的美德,却使社会萧条;浪费是个人的恶行,却使社会繁荣。
人们把这种似乎矛盾的结论称为“节约的悖论”。
当然,这种悖论是一种假象。
如果我们分开短期与长期,这个悖论就不存在了。
在短期中,总供给能力是固定的(资源与技术不变),因此,总需求大小决定了国民收入水平。
从这种意义上说,当处于30年代那样的萧条或衰退时期时,刺激总需求的确是重要的。
但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总供给还取决于资源与技术,这就要增加储蓄了。
2018经济学考研案例分析:蜜蜂的寓言
![2018经济学考研案例分析:蜜蜂的寓言](https://img.taocdn.com/s3/m/ef080600ff00bed5b9f31de8.png)
2018经济学考研案例分析:蜜蜂的寓言2018考研,经济学原理是考生复习经济学的基础,为了帮助考生复习经济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经济学考研案例分析:蜜蜂的寓言,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祝经济学考研的同学们一切顺利!蜜蜂的寓言从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大危机。
3000多万人失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产,整个经济倒退回了一战前的水平。
经济处于极度混乱之中,传统的经济学无法解释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理论界纷纷进行探讨,这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则古老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
这则寓言说:从前有一群蜜蜂,他们在一个蜂王的领导下,都过着挥霍、奢侈的生活,整个蜂群兴旺发达,百业昌盛。
后来,他们的老蜂王去世了,换了一个新蜂王,他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开始崇尚节俭朴素,结果社会凋敝,经济衰落,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凯恩斯在这则寓言的启示下,建立了他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由此引发了凯恩斯革命,从而建立了宏观经济学。
问题:1、分析凯恩斯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说明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构架。
答案要点:1、凯恩斯从这则寓言中悟出了需求的重要性,他看到蜂群的兴旺发达,正是由于他们的挥霍奢侈,创造了足够的需求,而当他们变为节俭以后,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所以经济衰落,凯恩斯认为我们的社会也和蜂群一样。
2、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的:(1)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国民收入决定。
凯恩斯理论认为,国民收入大小取决于经济中的总需求。
总需求有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所以,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
(3)消费倾向是比较稳定的。
因而,国民收入的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
(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5)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
(6)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根据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认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
《西方经济学》第七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七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b6a2fd9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0f.png)
《西方经济学》第七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与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
第一、二节是要说明在假设总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
第一节是一种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即不考虑总供给和货币对总需求的影响。
第二节引入货币因素,说明货币、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说明总供给与总需求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原理。
通过本章教学,要掌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为分析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总供给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乘数的含义与计算;总需求曲线的含义;三种不同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及其对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
教学难点:乘数的计算;IS曲线;LM曲线;IS-LM 曲线变动的影响。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一、国内生产总值(GDP)1、GDP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注意:(1)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
既包括本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也包括外国企业或合资企业在本国生产的产品与劳务。
(2)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
仅计算本年度产品价格总和,而不包括以前产出。
在某一年转手的以前建成的房屋的交易中房屋的价值不应计算在该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但在这一交易中所提供的劳务,即佣金,是该年的劳务,应计算在该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
(3)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 goods :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 :在以后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经过一些制造或加工过程,但还没有达到最终产品阶段的产品。
许多产品既可作为最终产品又可作为中间产品。
(4)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产品,而且包括无形产品—劳务。
(5)按照市场价格计算。
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如自给性产品、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没有价格,也就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GDP的缺陷:(1)很多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
蜜蜂的寓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蜜蜂的寓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b6c1b8bdddccda38366bafc5.png)
浅论《蜜蜂的寓言》中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张阳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3)班学号:P6 邮编:730124摘要:这个寓言它以为节约无助于整个经济发展,奢侈地浪费才是致富之道。
凯恩斯从中受到了启发,并成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理论(总需求决定原理)。
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是成反方向变更的。
消费是总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储蓄增加使消费减少,总支出减少,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反之,储蓄减少使消费增加,总支出增加,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关键词:俭仆、需求、投资、消费函数、有效需求、储蓄、储蓄函数、扩大内需、正文:18世纪初,一个名叫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英国医生写的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讲的是一个蜜蜂群的兴衰史。
刚开始,这群蜜蜂追求奢华的生活,大肆浪费浪费,结果整个蜂群百业兴盛、兴旺发达。
后来,它们改变了这种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俭仆,结果整个社会凋敝,最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蜜蜂的故事说的是“俭仆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俭仆悖论”。
众所周知,俭仆是一种美德,既然是美德,为何还会产生这个悖论呢?宏观经济学的开创人凯恩斯对此给出了让人们信服的经济学解释,他以为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节约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但从宏观上分析,俭仆对于经济增加并无什么益处:公众俭仆→社会总消费支出下降→社会商品总销量下降→厂商生产规模缩小,失业人口上升→国民收入下降、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社会总消费支出下降……。
1931年1月他在广播中断言,俭仆将促成贫困的“恶性循环”,他还说“若是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
凯恩斯的解释后来发展成为凯恩斯定理,即需求会创造自己的供给,一个国家在必然条件下,可以通过刺激消费、拉动总需求来达到增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收入的目的。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从1997年开始步入困难时期,而与此同时,据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我国市场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1997年下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占%,2001年下半年则升至83%,2002年下半年达到88%,几乎没有供不该求的商品。
蜜蜂的寓言与总需求决定理论
![蜜蜂的寓言与总需求决定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646cf6bb84ae45c3b358c50.png)
蜜蜂的寓言与总需求决定理论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这就是说,由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
总需求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
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这首诗所宣扬的“浪费有功”在当时受到指责。
英国中塞克斯郡大陪审团委员们就曾宣判它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
但在200多年之后,这部当时声名狼藉的作品却启发凯恩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和总需求决定理论。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信奉的是萨伊定理。
萨伊是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他提出供给决定需求,有供给就必然创造出需求,所以,不会存在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
这种观点被称为萨伊定理。
但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停滞和30年代全世界普遍的生产过剩和严重失业打破了萨伊定理的神话。
凯恩斯在批判萨伊定理中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这就是说,由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
总需求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引起30年代大危机的正是总需求不足,或者用凯恩斯的话来说是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把有效需求不足归咎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和资本边际效率(预期利润率)下降与利率下降有限度引起的投资需求不足。
解决的方法则是政府用经济政策刺激总需求。
包括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和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凯恩斯强调的是财政政策。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总需求分析是中心。
论《蜜蜂的寓言》
![论《蜜蜂的寓言》](https://img.taocdn.com/s3/m/cf472119a216147917112881.png)
论《蜜蜂的寓言》的是与非摘要:粗略学习了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后,对曼德维尔先生独特的经济学思想产生兴趣,曼德维尔以蜜蜂为对象,阐述了“或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的个人见解,试图肯定贪婪、挥霍、奢侈和虚荣等各种卑劣品格对经济繁荣的的积极作用。
当然,即使是经济学大师所言,也不尽为正确,也有对与错的两面性,下面,我将对《蜜蜂的寓言》的思想做简单的论述。
关键字:《蜜蜂的寓言》个人劣行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正文:一、《蜜蜂的寓言》简介在《蜜蜂的寓言·或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一书中,曼德维尔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自私贪婪的蜜蜂终日挥霍无度,但正是由于他们的骄奢淫逸是的蜂群繁荣昌盛、人人得以就业。
当这些蜜蜂变得勤俭节约时,蜂群反而呈现出商业萧条、民不聊生的窘境,甚至连军费都在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下不得已被裁减,是的无力御敌。
这个寓言告诉大家的是:人们只有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追求自己更好的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才能使社会生活舒适优雅、国家富于强大;如果人们道德高尚不为利益努力,就是不思进取,即使是社会风气良好,也不能使人民富足。
《蜜蜂的寓言》一书表达了一种社会德财不可兼备的思想理论,这种思想在一定的社会时期有一定的社会效用,但是。
它在包括当代的一段很长时期内无可厚非会受到社会主流思想的质疑与批判。
二、《蜜蜂的寓言》思想的是与非曼德维尔的经济学思想主要有四个内容,即人性自私论;个人劣行即公共福利思想;肯定贪婪、挥霍、奢侈和虚荣对经济繁荣的作用;自由放任和分公思想1、《蜜蜂的寓言》思想中有价值的方面曼德维尔认为,人的天性是追求私利,这种追求私利主要体现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上。
在生产上,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以在市场中盈利为目标,选择适合市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活动项目,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使市场多元化,丰富了市场内容、繁荣了市场经济。
并且,人们在选择具有利己性的经营项目时,不仅看重该商品或服务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也看重其是否到达市场饱和度,人们在符合以上两者的商品或服务中自由选择、自由竞争,使市场在个人利益的推动下健康、平衡地发展,这一点是正确的,也是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蜜蜂的寓言与总需求决定理论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这就是说,由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
总需求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
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这首诗所宣扬的“浪费有功”在当时受到指责。
英国中塞克斯郡大陪审团委员们就曾宣判它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
但在200多年之后,这部当时声名狼藉的作品却启发凯恩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和总需求决定理论。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信奉的是萨伊定理。
萨伊是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他提出供给决定需求,有供给就必然创造出需求,所以,不会存在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
这种观点被称为萨伊定理。
但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停滞和30年代全世界普遍的生产过剩和严重失业打破了萨伊定理的神话。
凯恩斯在批判萨伊定理中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这就是说,由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
总需求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引起30年代大危机的正是总需求不足,或者用凯恩斯的话来说是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把有效需求不足归咎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和资本边际效率(预期利润率)下降与利率下降有限度引起的投资需求不足。
解决的方法则是政府用经济政策刺激总需求。
包括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和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凯恩斯强调的是财政政策。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总需求分析是中心。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短期中,国民收入水平由总需求决定。
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都是由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
当总需求不足时就出现失业与衰退。
当总需求过大时就出现通货膨胀与扩张。
从这种理论中得出的政策主张称为需求管理,其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当总需求不足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各种支出和减税)与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总需求。
当总需求过大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各种支出和增税)与货币政策(减少货币量提高利率)来抑制总需求。
这样就可以实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经济稳定。
总需求理论的提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一场“革命”(凯恩斯革命)。
它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例如,如何看待节俭。
在传统观念中,节俭是一种美德。
但根据总需求理论,节俭就是减少消费。
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减少就是总需求减少。
总需求减少则使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衰退。
由此看来,对个人是美德的节俭,对社会却是恶行。
这就是经济学家经常说的“节约的悖论”。
“蜜蜂的寓言”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凯恩斯重视消费的增加。
1933年当英国经济处于萧条时,凯恩斯曾在英国BBC电台号召家庭主妇多购物,称她们此举是在“拯救英国”。
在《通论》中他甚至还开玩笑地建议,如果实在没有支出的方法,可以把钱埋入废弃的矿井中,然后让人去挖出来。
已故的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陈岱孙曾说过,凯恩斯只是用幽默的方式鼓励人们多消费,并非真的让你这样做。
但增加需求支出以刺激经济则是凯恩斯本人和凯恩斯主义者的一贯思想。
那么,这种对传统节俭思想的否定正确与否呢?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生产的目的是消费,消费对生产有促进作用,这是人人都承认的。
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分析是针对短期内总需求不足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刺激总需求当然是正确的。
一味提倡节俭,穿衣服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纺织工业还有活路吗?这些年当我国经济面临需求不足时政府也在努力寻求新的消费热点,说明这种理论不无道理。
当然,这种刺激总需求的理论与政策并不是普遍真理。
起码在两种情况下,这种理论并不适用。
其一是短期中当总供给已等于甚至大于总需求时再增加总需求会引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其二是在长期中,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资本来自储蓄,要储蓄就要减少消费,并把储蓄变为另一种需求—投资需求。
这时提倡节俭就有意义了。
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理论的另一个意义是打破了市场机制调节完善的神话,肯定了政府干预在稳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战后各国政府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申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总体上还是起到了稳定经济的作用。
战后经济周期性波动程度比战前小,而且没有出现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世界上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一切真理都是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只有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实就连“蜜蜂的寓言”这样看似荒唐的故事中不也包含了真理的成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