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系军阀的产生及发展没落
军阀割据的原因
军阀割据的原因
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军阀割据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军阀割据的原因。
政治原因是导致军阀割据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官僚主义、民族危机等问题严重,导致了政治的混乱和无序。
此时,各地的军阀们看到了机会,开始利用自己的武力和地位,掌控当地政治和军事力量,形成了一种割据局面。
经济原因也是导致军阀割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国家财政困难,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这种情况下,各地的军阀们开始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武力,掌控当地的经济资源,从而形成了一种经济上的割据。
社会原因也是导致军阀割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
这种情况下,各地的军阀们利用社会的混乱和无序,掌控当地的社会资源,形成了一种社会上的割据。
军阀割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历史经验,
加强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避免再次出现军阀割据的现象。
民国时期的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
民国时期的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数十年的动荡与混乱。
这段历史被称为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的时期,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本文将从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来论述这一时期的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政治派系的形成1. 清朝的衰败与辛亥革命:清朝的衰落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的统治,但也同时引发了各种政治派系的崛起。
2. 各派系的特点:在这个时期,由于外国列强的干涉和国内政治的动荡,中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政治派系,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军阀等等。
这些派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和对立。
二、军阀割据的形成1. 各地域势力的崛起:在民国时期,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地方军阀,他们通过武力控制一定的领土和资源,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2. 军阀的冲突与合作:各个军阀之间存在着不断的冲突与合作。
他们通过联盟或者内战来争夺地盘,这种内斗导致了中国的动荡不安。
三、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的影响1. 国家统一的难题:军阀割据的形成导致了中国的分裂状态,国家统一成为了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
政治派系的纷争也进一步加深了这一问题。
2. 社会动荡与经济停滞: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的存在导致了中国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停滞。
各个地区的冲突和割据使得人民无法安享太平,各种资源和资金的长期流失也让经济发展受阻。
最后,要让民国时期的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时期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需要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打击军阀割据的现象。
其次,应该推动政治派系之间的和解与合作,以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同时,在经济方面,应该加强对农业和工业的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的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这段历史教会我们,一个国家必须保持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才能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摆脱动荡和分裂的阴影,走向繁荣和富强。
中国近代军阀派系
护法运动
孙中山到广州
冯国璋入京做 大总统
第二次“府院之争”
• 段祺瑞主张用武力、以湖南为跳板统一西 南各省,解决南北争端。率先对桂系陆廷 荣开刀 • 冯国璋主张通过和谈来解决南北争端 。
• 段祺瑞联合奉系张作霖,想搞一次军事政 变逼冯下台。 • 段祺瑞和冯国璋的公开敌我对立使北洋政 府的根基动摇。这时直系和皖系胜败的关 键都在曹锟身上。冯国璋和段祺瑞极力拉 拢。 • 1918年10月,冯国璋的代理总统系先打起“恢复法统”的 旗号,驱逐徐 世昌,扶出黎元洪复任总统,恢复了旧国 会。 • 黎元洪上台提出要裁军,曹锟当然很气愤 。 但是吴佩孚倒是对裁军很是积极。 • 他裁的大多数是他看不顺眼的,像河南督 军冯玉祥 。
冯玉祥
(1882.11.6— 1948.9.1),民国 时期著名军阀、军 事家、爱国将领、 著名民主人士;原 名冯基善,字焕章, 原籍安徽巢县(今 安徽省巢湖市夏阁 镇竹柯村)人,寄 籍河北保定;国民 革命军陆军一级上 将,蒋介石之结拜 兄弟。
1917年11月下旬,桂系 在军政府内挑起争端。1918年2 月26日,拥护孙中山的程璧光被 刺。5月,桂系操纵国会非常会
议,用“总裁会议制”代替大元
帅制,
1918年7月孙中山到达上海
护法运动的意义。
• 1917年8月-1918年5月。
• 护法运动是辛亥革命以来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尾 声。它在反对北洋军阀的统 治,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方 面,具有进步意义。但是, 护法运动仅仅提出恢复临时 约法和国会,而且又是希望 依靠西南军阀来反对北洋军 阀,既没有触动当时社会的 根本问题,也没有发动广大 工农群众,所以失败了。
• • • •
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 法、恢复国会,联合桂军和滇军首领陆荣廷、唐继尧和海军总长程璧 光建立军政府,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 战争。军政府成立后,即刻宣布段祺瑞为民国叛逆,孙中山以军政府 大元帅名义颁布讨伐令,斥责段祺等阳托共和,阴行帝制,率领起义 的海军第一舰队奋起讨伐。 10月6日,护法战争在湖南爆发。
论湘军崛起于湖南的原因
论湘军崛起于湖南的原因一、社会环境(一)中小地主的窘迫境地自明清以来,商业逐渐发达,商业资本的活动在手工业、纺织业等行业有所发展,但由于湖南处于中国内腹,除少数大城市外相对比较闭塞,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相对于沿海地区受到的强烈的西方资本与文明的入侵,湖南的自然经济所受触动较少,在道光、咸丰年间,主要还是传统的土地兼并的矛盾占主要地位。
在当时,湖南境内土地兼并的情况是很严重的。
即以湘军最为集中的湘乡为例。
湘乡出卖土地的方法是一种“田不分售”的办法,据《湘乡县志》记载,“原额买入若干亩,售出必如其额。
有分买其十之四五者,少间必责全卖,否则坐拼滋讼,甚成命狱。
富户既少,原额价多,河清无期,作茧自缚,往往千金之家,负债一二百金,其始不忍以少价让多地,其继债息孽长,减价出田,应者无人。
不十年,尽售之,不足偿债。
”这种办法,是一种完全偏向大地主、大富商的作法。
因为将土地全部出卖,总价必然高,一般只有大地主、大富商进行接触,而大地主之间已经形成联手压价的默契,其他人则摄于其势力与气焰,纵然田主“减价出田,无人应之”,最终结局大多是以极低的价格出卖全部土地。
在湘乡周围的其他地区,情况也大都如此。
这种局面,不但使广大普通农民处于无地无业的境地,对中小地主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他们虽然不致破产,但生活是日渐窘迫了。
曾国藩的家庭,在其曾祖时还有数千金的产业,到他父祖辈时已经是个典型的中小地主了。
至少在曾国藩为官之前,他的家庭成员包括他自己都要从事一些农业劳动,乃至他为官之后仍然在家书中叮嘱诸弟要让子侄们种菜、养鱼、养猪,多多劳动。
而湘军的另一个巨头左宗棠家境或许更差些。
在左宗棠幼年时,家中共十口人,每年地租收入不过四十八石谷,最多也只算是个小地主。
左宗棠后来也提到他父亲“授徒长沙,先后廿余年,非修脯无从得食”。
生计之窘,迫可见一斑。
湘军其他将领如罗泽南、刘蓉、李续宾等,其经济状况也大都如此。
军阀割据的原因
军阀割据的原因
中国在经历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及后来的一些英、日联军入侵后,当时被西方
帝国主义统治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社会进入了空前的动荡之中,主流势力十分混乱。
称霸
欲望洋溢的军阀势力逐渐以古老的军事活动方式解决存在的社会问题,把征服工作当成他
们主要的社会职责,由此衍生出以军阀割据为主导的割据时代。
这一时期由军阀互相攻击、割据、易主,军阀的利益冲突几乎可以说是遍布整个中国,军阀政治的游戏逐渐成为当时
中国政治格局的一维。
军阀割据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三大方面:
一是战后社会动乱。
中国人民本着为了抗击外族而起义,经过多次内战、外战、政变,军事领导日益强大、野心膨胀,政治动荡不断,各派系燥热乱攘,给军阀创造了发展空间。
二是政府力量弱小。
清朝败落,交权给地方军阀,因而衍生出许多统治者,政府划分
的依据严格的说来,也存在不均衡利益的情况,军阀矢志形成自身联盟以对立更强大的权力,因此显得更有诱惑力。
三是共同利益。
失去统一政权,也促使中国九大势力(袁世凯、曾国藩、陈玄霸、刘
骏等)走向合作,从而形成一种多势力合作的共同利益关系,他们协同作战,实现了互利
的目的,并且为抗击外敌社会上和军事上而共同努力。
以上三大方面,决定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军阀派驻当地,不断割据、战斗,有的称霸当地,有的和他国结成联盟,甚至搞政变,社会动荡不断,所以,从上世纪末到中华民国成
立前夕,各种军阀割据在全国各地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割据浪潮,最终催生出了中国现代历
史上弥漫甚广的军阀割据时代。
湘西百年匪患覆灭始末(大解放第十回)
湘西百年匪患覆灭始末(大解放第十回)上一回讲的是,湖南和平解放之初,败退南逃的蒋介石集团并不甘心,随后发动潜伏在湖南的特务,发动颠覆新政权的米棉破坏。
之后,湖湘各界齐心协力,省委书记黄克诚南归乡土,快刀平商乱。
事实上,湖南解放之后,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残留在湘西的十万匪患。
湘西土匪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解放前夕,白崇禧南逃之前重金收买当地土匪集团,安插大量国民党残余部队,建立反共复兴基地,使得湘西土匪势力大壮。
黄克诚走马上任湖南省委书记,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清除匪患。
儒将黄克诚大解放第十回:仁手慈心,黄克诚民心有定;铁战湘西,绝匪患全境无遗湘西,湘、鄂、川、黔四省的边陲之地,境内高山连绵,地势险峻。
1949年,蒋介石为了保住西南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命令宋希濂将122军布置在大庸、溪口一线,同时收编了十几万土匪,编为三个暂编军、十个暂编师,盘踞在湘西各处,扼险固守,阻止解放军进军西南。
湘西有个叫张平的土匪头子,是个嗜杀成性的魔王。
一首民谣就是唱他——天见张平,日月不明;地见张平,草木不生;水见张平,浑浊不清;人见张平,九死一生。
安江镇,原叫黔阳县,因为商贸发达,也叫小南京。
解放前,土匪们盛传“打下安江就阔了”这样一句话。
1949年3月,黔阳匪首潘壮飞果真带领数千土匪,攻占了黔城,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整座城生灵涂炭,哭声载道。
潘壮飞三天以后进城,发现自己的亲妹妹也被轮奸了。
他自己是黔阳的,他的亲妹妹也在黔城。
国民党地方团队和散兵游勇,加上又受到国民党特务操纵,使得土匪遍布湘西各地。
秀丽湘西,却有割不完的大烟,数不清的枪,打不净的土匪。
剿匪是当前中心工作的中心环节,不解决土匪问题,任何社会改革、生产建设都无从谈起。
特别是湘西,剿匪更加紧迫和重要。
流金岁月《湘西剿匪记》湖南和平解放后不久,长沙城内就贴出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招生的通知。
当时住在兄长家里的陈昌远正准备考大学,就报名参加了,没想到这次机遇,让他从此就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湖南历史上的经济繁荣与衰退
湖南历史上的经济繁荣与衰退湖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
其经济的繁荣和衰退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通过对湖南历史上的经济发展进行回顾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湖南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湖南的经济繁荣1. 湖南古代的繁荣时期在古代,湖南曾经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就有着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特别是铜器和陶器制作技术在全国享有盛名。
湖南的冶铁业也相当发达,成为了中国古代铁器的主要产地之一。
另外,湖南作为南方重要的水网交通要地,水运贸易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2. 近代湖南的繁荣近代以来,湖南的繁荣主要表现在清末民初时期。
在湖南的经济中心长沙,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了湖南的经济中心。
湖南擅长的手工业如烟草制造、陶瓷、造纸和绸缎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同时,湖南的铁路和公路交通也得到改善和拓展,促进了湖南与外界的贸易往来。
3. 当代的湖南经济现代湖南经济的繁荣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湖南的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湖南发展了许多重要的产业,如汽车制造、钢铁工业、电子信息等。
同时,湖南的旅游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增长,成为了湖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湖南的经济衰退1. 清末民初的经济困境清末民初时期,湖南经历了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困扰,导致经济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内部的农民战争和地方冲突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减少和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
外部的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湖南的对外贸易受到了限制,长期以来的经济依赖被破坏。
2.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困境在抗日战争期间,湖南作为前线省份,遭受到了严重的战争破坏。
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和破坏,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战争给湖南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挫折,使得湖南的经济陷入了衰退。
3. 20世纪50年代初的经济低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许多限制和困扰。
政治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合理。
论近代军阀的起源——湘军
论近代军阀的起源——湘军作者:李冬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2年第23期摘要: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为曾国藩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提供了契机,他所创办的湘军被著名历史学家认定为是中国近代军阀的雏形,而曾国藩也被认定为是近代军阀的鼻祖及始作俑者。
通过考察湘军独立的募兵制及筹饷制,湘军内部派系的矛盾,以及在后期湘军集团坐断东南,形成督抚专政的局面,可得出近代军阀起源于湘军的结论。
关键词:湘军;曾国藩;近代军阀;起源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32-04《新唐书•郑虔瓘传》中最早提到了“军阀”一词,其中所记:“郑虔瓘,齐州历城人,开元初,录军阀,累迁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金山道副大总管。
”这里的“军阀”含有褒义,“阀”指官宦人家旌表功绩的柱子,指世家门第,“军阀”代指有军功的军人世家,有显赫门庭之意。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军阀”一词变褒义为贬义,在《辞海》中该词的解释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由于写了《军绅政权》而声名远扬的著名学者陈志让在征引了军人、政客和学者各类人士的诸种观点后总括出的军阀定义为:“大凡这些有关军阀的定义都同意私军及控制地盘为军阀的两项基本特征。
”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论述,以为证明“湘军是近代军阀的起源”提供佐证:一、湘军将必亲选、兵必自招的募兵制为近代军阀的产生提供了军制基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为汉族地主掌权和曾国藩及他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由于此时清朝入关之时的威武之师八旗、绿营已腐朽不堪,不足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无奈之下道光帝仿效嘉庆时镇压白莲教起义募用练勇镇压的经验,于1851年1月21日发出上谕,云:“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隶籍湘乡,闻其在籍,其于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指湖南巡抚张亮基)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重托。
湘军内部三角斗争,谭、程两派相继败北,南部势力加速新陈代谢
湘军内部三角斗争,谭、程两派相继败北,南部势力加速新陈代谢湖南自驱逐北军出境后,湘军获得北军的大量武器,骤然发展成为南方的一支相当强大的武力。
但是由于个人权力地位之争,湖南内部也和云南、贵州一样,发生了新陈代谢的变化。
一九一八年年初,谭延闿在桂系的支持下回到永州,再任湖南督军。
他赤手空拳而来,自觉难于驾驭诸将,因此表示他本人不长于军事,不能有多大贡献,此行是为与士卒共甘苦而来,是为向三千万湖南人民赎罪而来,一俟驱逐张敬尧以后,当以督军一席让予师长赵恒惕,省长一席让予湘南民政处处长林支宇。
后来湘军发动驱张,实际指挥作战的是赵恒惕,谭以督军兼任湘军总司令,是个有名无实的空衔。
湘军驱张成功后,谭仍然死死抓紧督军、省长、总司令三颗印把子不肯放手。
以前“与畏公同进退”的谭氏僚属和旧友们,果然盼望到了“畏公三次督湘”的好日子,他们一个个“弹冠相庆”,于是湖南官场中出现了“元勋派”与“非元勋派”的高低等级。
“元勋派”是指随同湘军退到湘南,当过几年“叫化官”的一些人物。
“元勋派”中又以“马嘶团”最为得势,“马嘶”是因衡阳的马嘶巷取名,当年吴佩孚招待湖南代表住在这个巷子里,而充当代表的都是一些谭的心腹爪牙。
“马嘶团”又有“马头”“马身”“马肾”“马尾”“马蹄”等称号,包括督军署秘书长吕筹、政务厅厅长刘岳峙、矿务局局长萧仲祁、榷运局局长唐支厦等。
被称为“马头”的就是谭的幕僚长吕筹。
由于“元勋派”与“马嘶团”占居高位,把持政权,排斥异己,引起了谭系政客与湘军各将领之间的权力冲突。
这些将领自恃在湘南吃过两年的苦头,现在才抬起头来,他们哪一个没有亲戚朋友,哪一个不想替自己的亲戚朋友谋求优差美缺,可是优差美缺都被“元勋派”和“马嘶团”占为己有,因此忿忿不平,认为湖南的“天下”是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打下来的,而督军并无尺寸之功,不应享受胜利的果实。
同时,他们本身还存在一种“取帽子”]的心理,希望谭实践诺言自动下台,让赵恒惕上升一级,大家都可以达到“水涨船高”的目的。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 主共和国所进行的二次革命、讨袁的护国 运动、护法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 对中国人民的号召力日益减弱。历史已经 证明,资产阶级专政及其共和国方案,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行不通。
段 祺 瑞
奉系
张 作 霖
滇系
唐 继 尧
桂系 晋系
陆阎 荣锡 廷山
1、此期中国社会 出现了怎样的政治 局面?
2、帝国主义国家 的“以华 治华“政 策出现了什么变化?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2.形成军阀割据的社会根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2.形成军阀割据的社会根源
为躲避兵火而举家逃亡的人民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2.形成军阀割据的社会根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3.军阀割据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二、短命的张勋复辟
1、直接原因: “府院之争” 2、根本原因: 封建势力的顽固
帝国主义势力的强大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两半”性质)
北京 段祺瑞
西南军阀
依靠
孙中山
利用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比较
领导者
二次革命
黄兴 李烈钧
斗争对象 袁世凯
护国运动
蔡锷 李烈钧
袁世凯
护法运动
孙中山 段祺瑞
领导组织 国民党
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
依靠力量 斗争结果
国民党
被袁世凯 镇压
多阶层 胜利
西南军阀 失败
改组政党参加竞选组阁 二次革命 重大斗争: 护国运动 讨逆运动 护法运动
历史趣谈晚清三大军政集团的环链关系 晚清三大军政集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清三大军政集团的环链关系晚清三大军政集团导语:所谓“晚清三大军政集团”,是指由曾国藩开创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袁世凯北洋集团(以下以“湘”“淮”“袁”简称所谓“晚清三大军政集团”,是指由曾国藩开创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袁世凯北洋集团(以下以“湘”“淮”“袁”简称之)。
三者是对当时朝政、社会乃至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群体势力,其间交错勾连,发展嬗变,承续更替,可以“三环链”喻指。
本文就其“环链关系”略呈浅见。
就三者的形成而言,“湘”“淮”时间上比较靠近,且源流上关联直接而又密切。
当年曾做过“湘”“淮”大员(如胡林翼、李鸿章)幕僚的安徽桐城人士徐宗亮,在其《归庐谭往录》中曾说:“湘、淮本系一家,淮由湘出,尤有水源木本之谊”(后来浙江慈溪人氏柴萼的《梵天庐丛录》中,也转录了有此话的笔记内容)。
这种说法旨在揭示其间的连带关系,无疑也提示出其形成时间的先后。
具体看,曾国藩自咸丰二年末开始借办团练练兵,咸丰四年(1854年)春湘军正式练成出征,至此可以说湘系集团雏形初备(当然,还说不上具有“完备”形态)。
而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在特定情况下形成比较快捷。
因“东援”需要,本为曾国藩幕僚的李鸿章奉幕主之命组建淮军,同治元年(1862年)开赴上海,并且他很快有了疆吏(出任江苏巡抚)权柄,这样“军政结合”,淮系集团就有了比较完备的形态,完成了“淮由湘出”的衍生分化。
从湘、淮集团各自初成的时间上看,前后有大约七年的时间差,而两者形成后共存“交叉”的时间则更长。
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孕育产生则比较靠后,自甲午战后的“小站练兵”初萌,嗣后逐步成型,时间上与其笼统地说承湘、淮两者之后,不如生活常识分享。
无湘不成军 抗战中的中央军主力大多是湖南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无湘不成军抗战中的中央军主力大多是湖南籍
导语:湘军退出历史舞台,一种说法是甲午战争中血洒牛庄成绝唱(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驻守朝鲜的淮军千里溃退撤过鸭绿江,清政府只能启用基于曾国
湘军退出历史舞台,一种说法是甲午战争中血洒牛庄成绝唱(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驻守朝鲜的淮军千里溃退撤过鸭绿江,清政府只能启用基于曾国藩"裁湘军,保淮军"政策裁撤得数量已经很少的湘军,试图赌一把,牛庄之战湘军战至最后一人,至此老湘军不复存在,清政府无心再战只得与日本议和);另一种说法则是淞沪会战中新湘军用鲜血写就了最后的悲壮(淞沪会战中湘军全军历经血拼,会战后就完全中央军化了,不再以“湘军”之名独立存在,从此再无“湘军”旗号,以后由三湘子弟为主体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全部是中央军,不再是割据一方的军阀“湘军”了)。
八年抗战,国民革命军历经22次大会战,淞沪会战于1937年率先爆发。
1937年11月8日,坚守上海三个月的中国守军开始全面撤退,惨烈无比的淞沪会战也临近结束,勇士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长城虽然最终被攻破,但是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更重要的是,迫使日军改“由北向南”的进攻方向为“由东向西”,从此让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日军陷入了江南地区茫茫的水网、稻田和丘陵之中,为实现国民政府“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指导原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淞沪会战的核心主力,毫无疑问是“几乎精锐尽出”的国民革命军中央军,能够上的基本上都上了;而地方部队里,桂系、粤系、川系、西北军、东北军也都有部队参加了这次大规模的战役。
但是湘军不一样,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末曾国藩与幕僚关系探析
清末曾国藩与幕僚关系探析[内容提要]曾国藩之所以由一名中下层汉族儒生地主崛起而为居功至伟的晚清封疆重臣和被誉为“同治中兴第一名臣”,是与其幕府僚属的谋划与用命分不开的,而他的幕府僚属的崛起又是曾国藩重用、保荐和提携的结果。
他们之间关系的紧密结合,源于思想意识上的共鸣和政治利益上的互补,他们作为中下层地主、官僚、士绅之间的“弱弱联合”造成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相对强势,对晚清政治格局的演变乃至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晚清曾国藩幕府僚属关系在复杂遽变的近代中国,颇具历史争议的晚清风云人物曾国藩与其幕府僚属因缘际会,结盟共事,其幕中僚属有“从公治军书,涉危难,遇事赞画者”;有“邂逅入幕,或骤致大用,或甫入旋出,散之四方者”;有“以宿学客戎幕,从容讽议,往来不常,或招致书局,不责于公事者”;有“凡刑名、钱谷、盐法、河工及中外通商诸大端,或以专家成名,下逮一艺一能,各效所长者”①,可谓人才济济,盛况空前。
可以说曾国藩的崛起,中国近代第一支军阀武装的建立,湘系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与壮大与曾的幕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而“曾幕”僚员群体的崛起及其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军事权力的增强,又是曾国藩大力扶植、支持的结果。
二者相互影响,荣辱与共。
在此种复杂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复杂社会关系,不仅成为研究曾国藩与其幕僚的重要依据,而且对于探寻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和晚清政局演变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社会意义。
一、曾国藩的崛起与幕僚的支持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一户殷实人家,依靠科举入仕,从此跻身清廷廊庙之上,曾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进京散馆到咸丰二年(1852)归乡守制的十三年中,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侍读、侍讲学士和礼、兵、工、刑、吏部侍郎,最终官居清廷二品大员,官职升迁之迅速,名望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
但事实①薛福成.薛福成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13-215.上曾作为一名汉族官僚,并未得到清廷重用和满洲亲贵的信任,在1853年之前,曾的仕途始终是天高云淡。
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
近代中国军阀统治时期与艰难的近代化之路摘要:军阀割据时期通常是指自1916年袁世凯之死到1928年东北易帜,共持续了13年的时间。
这短短的13年却对中国近代化历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地主阶级的军阀与缙绅相结合,组成了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军政集团,对中国20世纪初的政治格局乃至近代化发展历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文从近代中国军阀产生的独特社会历史背景、军阀集团势力强弱的更替以及1912-1928年间军阀统治对中国近代化的具体影响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军阀政治及其对近代化的影响做出了简要精炼的论述,揭示了在沉重的封建军绅政治因素下,中国近代化之路举步维艰的历史现实。
关键词:民国军阀近代化军绅政治正文:由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历史拉开了近代史的帷幕。
然而,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下,伴随着屈辱与抗争,近代史却是一段沉重伤痛的历史。
中国近代化之路为何布满如此多荆棘,而在这些荆棘中1912-1928年这段时间的军阀政权是发挥怎样的作用?带给中国近代化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对民国军阀政治作出深入的探讨分析,方能得出一些思路。
本人学识浅陋,所论、所思必有所纰漏、错失,敬请师长多多包涵、加以匡正。
一、近代中国军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民国军阀是20世纪初影响中国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义上归属“中央政府”领导,但他们在各地建立自己的势力并为扩大自己的势力采用各种手段,以军队作为主要政治资本,通过不断发展自身实力成为中国的正式主导政府(即北洋政府),但实质上军阀政府依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割据势力。
其主要势力早期为北洋军阀、滇系军阀、粤系军阀等。
后期则由桂系军阀、直系军阀、奉系军阀等取代。
学术界对军阀的定性和军阀割据的历史分期还存在着较大争议,这里主要对1912-1928年间的军阀统治作出讨论。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探究军阀对近代社会的影响,那么,对军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就要有所了解。
军阀政权作为军事割据政权理所当然地具有着地域性,而各个派系军阀的地域性最早来源于清末地方汉族地主征讨太平天国时的地方团练。
民国军阀史:湘军淮军如何起家,他们与北洋军阀又有些怎样的渊源
民国军阀史:湘军淮军如何起家,他们与北洋军阀又有些怎样的渊源#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我们都知道民国初年是一个军阀混战的时期。
从袁世凯小站练兵成为近代军阀兴起的标志开始,近代中国陆续经历了如护法运动、直奉战争、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等一系列军阀间的相互混战。
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自北洋后陆续出现了如奉系、直系、皖系、晋系、滇系、桂系、粤系、黔系、川系、疆系,以及冯玉祥的西北军,甘、宁、青的马家军等等等等各大军阀。
哪怕是后来蒋所代表的势力统一全国后,这种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哪怕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各军阀间的明争暗斗也从未停止过今天咱们开个小新坑,讲一讲民国时期各军阀势力的前世今生。
今天第一期,主角是北洋系的前身,开启了地方军阀自治先河的湘军与淮军。
民国军阀之所以地域属性那么强,其根源还在大清。
道光末年,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势力崛起。
此后十余年太平军将战火刮遍大清的十八省600余城。
而清廷由于八旗和绿营这样的官军系统严重腐化,根本没有战斗力。
于是大清朝廷决定启用团练制度来对抗太平军。
何为团练呢?简单说就是地方民兵,这种制度我国自古就有。
小说《水浒传》里团练使就一大堆,圣水将单廷珪、神火将魏定国投梁山前就都是地方团练使。
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也曾担任过团练副使一职。
到了明朝就没有单独的团练武装了,虽然会有类似的地方民兵,但统辖权归官军将领。
清朝的团练制度的恢复其实很早。
早在嘉庆年间,因为白莲教起义,八旗和绿营同样不堪用,所以就有大臣上疏请求重新设置团练乡勇,让地方士绅自行训练,以求自保。
当然这个费用自然是谁练兵谁自己掏。
而这些士兵自然也就谁给钱听谁的了。
所以在曾国藩成立湘军之前,团练制度在那时的清朝已经很普遍了。
即便是在湖南境内,他未来的儿女亲家罗泽南练兵也要比他早。
曾国藩丁忧在家的时候正好赶上太平军攻入湖南,于是他以湖南地区已有的团练乡勇为基础编成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
名字都叫湘军自然是以湖南人为基础,曾国藩是器的湘军超过八成的将领都是湖南籍。
从富得流油到家道中落湘军的财富到哪里去了?
从富得流油到家道中落湘军的财富到哪里去了?□编者按全省文物普查工作正在进行中,听闻涟源仍然能够看到成片的湘军故居,记者近日随同省文物局工作人员,一路看将过去,看着看着,就有了些许感慨和想法———七月的阳光,热辣而具通透力,似乎能让人间的任何秘密无处可匿。
但走在山水秀丽的涟源杨家滩一带,望着那一座又一座的清末老宅,兴奋却又迷惑。
兴奋的是,此地居然有这么多气势恢弘、保存尚好的湘军故居;迷惑的是,这些富得流油的湘军先人,他们的家为何都在一两代后就中落了呢?他们的钱后来都到哪里去了?清末的湘军,起源于对太平天国的抵抗和镇压。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是财富转移的方式。
这支军队经过无数血战,为当局赢得了一时的安定平稳,同时也掠夺了战争地区的大量财富,把江浙的金钱甚至美女,转移到了湖南。
用武力“扶贫”,使当时的湖南顿时成为全国的富省。
而在曾国藩的老家周边几县,尤显殷实。
曾国藩选用湘军将领,既重书生士人,又重同乡亲姻。
书生士人受过儒说传统教育,知书通经,有理性的忠诚,有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
同乡亲姻,有共同的乡土情感,有深厚的血缘关系。
湘军早期全是湖南人,“且尽用屋门口周围十余里之人”。
这样,湘军形成了以书生士人为主体,以同乡亲姻为纽带的军事指挥群体,其凝聚力和战斗力堪称登峰造极。
曾国藩和罗泽南在杨家滩所选用的李姓名将和刘姓名将,正是这样一批同曾、罗同乡联亲的书生士人。
李姓名将有李续宾、李续谊、李续艺、李光久等,刘姓名将有刘腾鸿、刘腾鹤、刘连捷、刘岳昭等。
这些人战后不少官封巡抚、总督等职。
“攻南京,发洋财。
”杨家滩的百姓,直到今天都还在传说着这样一句话。
史料记载,金陵破城后,湘军编制大乱,连各营长夫也都争先恐后参与抢劫,而主帅曾国荃意甚默许。
湘军打下金陵,火烧三天三夜(也有说八天八夜,后被一场大雨浇灭),大船大船的财宝,通过水路运回湖南,他们用掠夺来的钱财起屋、买田、娶媳妇。
当时湘军将帅纷纷成为豪富,动辄拥赀数百万,广置田产钱庄。
试论湘军的兴起[1]
将有的制度。
湘军将领从书生一步步上升为官僚, 其重要人物如
曾国藩、左宗棠、丁日昌等都做到总督、巡抚。清代定制,
兴盛设置总督、巡抚, 委以行省大权。在总督、巡抚之下
又设立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财政, 提刑按察使
司主管一省的弹劾与司法。两司虽为督、抚之下, 但不听
湘军要与外国侵略者真诚合作, 共击太平军。1862 年
初, 他制定出三路进攻计划: 曾国藩率嫡系湘军攻天京;
左宗棠率湘军一部入浙江; 李鸿章率淮军援上海, 图苏、
常。1864 年7 月, 湘军攻陷天京后, 烧杀淫掠, 无所不
作。/ 见人即杀, 见屋即烧, 子女玉帛, 扫数悉入湘
军。0[ 18] (P326) 不久, 清政府以镇压太平天国之/ 首功0, 赏
湘军的首领, 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地主阶级军事家曾
国藩。曾国藩, 字伯涵, 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出身地主
家庭, 自幼熟悉经史, 1838 年中进士, 他是道光朝有名奸
相穆彰阿的门生私党, 因而官运亨通, 自1843 年起, 累迁
侍讲、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
曾国藩崇尚程朱理学, 极力标榜封建纲常伦理。
术性的教练为次。他把训分为训营规、训家规两种, 而以
训家规即三纲五常的伦理居于首要。他的军歌唱道: / 规
矩要肃清: 有礼、有法、有号令0。[
8] (P236) 把礼教放在法律
和命令之上, 用一副无形的镣铐套在士兵的身上, 来驱使
他们为抗拒革命而卖命。曾国藩在日记里曾经透露过这
一个狠毒的伎俩, 说什么/ 用恩莫如用仁, 用威莫如用
军阀
皖系
首脑段祺瑞
段祺瑞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安徽合肥人,于同治四年(1865年3月6日)出生于六 安,数年后迁至合肥。其祖父段佩祖籍江西波阳,早年曾与刘铭传贩过私盐、办过团练,官至淮军统领。段祺瑞 1872年7岁,随其祖父在江苏宿迁兵营里读私塾。1879年14岁时因其祖父去世,家道中落,1881年16岁的段祺瑞 怀揣仅有的1块银元从合肥出发,徒步数10天2000余里,来到山东威海投奔任军中管带的族叔段从德,被收留在 军营中作司书。1882年17岁,父亲段从文在看望他的归途上,被同行的两人害死,段祺瑞请假奔丧未获批准。次 年时隔8月,1883年5月10日母亲因悲伤过度不幸去世,抛下大妹启英12岁,二弟启辅10岁,小弟启勋9岁,一连 串的打击与养家的重担,使他变得冷峻和坚毅。1885年段祺瑞20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 科。两年后,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1888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与其他四位同学 到德国柏林学习一年半年军事,后独自留在埃森克虏伯兵工厂实习半年。回国后到威海任随营教官5年。
从“都督”到“军阀”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过程。古代早已出现过的“军阀”一词,在近代重新被拾起并赋予 新的含义、加以新的运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
历史沿革
北洋政府时期 国民政府时期
主要战争 蒋系崛起
北洋政府时期
1、北洋军阀——袁世凯。北洋军阀的创始人是清末权臣李鸿章,袁世凯于1895年受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 并成为清廷的精锐武装力量。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民国实现第一次形式上的统一。袁世凯死后,旗下 的北洋军阀分裂,但北洋军阀派系仍控制着中央政府直到1927年。
近代的含义
近代意义上的“军阀”一词,是由梁启超从日本翻译而来的。据康有为的学生任启圣记载:“某年徐(徐 勤——引者按)在沪请天游同学三数人晚餐,余亦在座。余偶提军阀二字,徐高声说:‘军阀’二字,由梁任公 翻译而来。日本军人可称阀,概皆幕府子弟。若中国军人都是穷光蛋,何阀之有?只可称军人,不能称军阀也。”
国民革命军派系沿革—湘军
国民革命军派系沿革—湘军湘军。
国民政府时期的湘军由旧湘军演变而来。
北伐开始时的8个军中有三个军属湘军,即谭延闿第2军、程潜第6军、唐生智第8军,北伐开始后的贺耀组第40军、叶开鑫第44军亦出身旧湘军,陈渠珍独立第19师(中原大战后改成新34师),贺龙独立第一师虽系湖南土著,与唐叶贺等却不同脉,姑列于此。
如此算来,新湘军共分七支。
后程、叶两部解散,贺龙起义,湘军余四股。
谭部后有第18、第50、第53、第46等师,曾有第5军、第16军、第22军的编成,但第5军存在时间极短,第16、第22军都于抗战初期取消番号。
谭军基本于抗战中消化于中央军腹中。
谭部将领主要有鲁涤平、陈嘉佑、谭道源、张辉瓒、李韫珩等。
(1)程潜部。
程潜投奔孙中山,先后出任广州军政府陆军部次长、大本营军政部长。
1924年10月6 曰,被孙中山任命为建国军攻鄂军总司令,所部编为4个旅。
1926年1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6军。
1927年4月,所属第19师被蒋介石解散。
8月,第6军改称第18军。
10月番号撤销。
1927年4月,程潜在武汉重建第6军。
1928年8月,该军离散,大部投奔何键。
抗战期间,程潜先后出任第1战区司令长官、天水行营主任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出任武汉行营主任。
1948年6月出任湖南省主席、长沙绥靖公署主任,负责组建第14、第102 军。
1949年8月4日,与陈明仁率第1兵团在长沙起义。
(2)谭延闿部。
1922年,谭延闿投奔孙中山。
1923年7月16日,被任命为湖南省长兼湘军总司令。
1926年3月,代理国民政府主席。
自此,鼎力支持蒋介石。
4月,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
1928年2月,出任国民政府主席。
10月,改任行政院院1930年9月,去世。
1925年8月,谭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军。
1927年5月增编第13军(1928年1月改称第14军)。
北伐战争结束后,两军分别缩编为第18师、第50师。
1929年11月,扩编新编第20师(1930年2月改称第53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系军阀的起源与发展一、桂、粤以北便是湖南,古有“三湘八泽”之称。
湖南地处南北要冲,历来是南北军阀争夺的军事重地。
在中国近代史中,湖南是发生战乱最多的省份之一。
先从辛亥武昌起义谈起。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湖北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震动了全国,最先起来响应的,便是邻近的湖南省。
武昌起义以前,两湖革命党人已相约:若湖南首义,湖北立即响应;若湖北率先发动,湖南即日跟上。
可是,武昌炮响,湖南巡抚余诚格当天就得到消息。
为防止新军起义,余诚格收缴了新军的子弹,并将其调离长沙,另调受革命影响较少的巡防营入防。
湖南革命党人三天后才得知武昌首义的消息,故未能及时发难,后经过多次组织发动,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等才于10月22日领导起义成功,光复长沙,成立湖南军政府,焦达峰、陈作新出任正副都督。
但是,湖南革命党人缺乏政治经验,没有采取强有力的镇压反革命的措施,反而组织了纯然由旧官僚和立宪派参加的参议院,使之掌握了军政府的实权。
10月31日,参议院议长、立宪派首领谭延闿策动新军中的反动军人梅馨等举行军事政变,谋杀了焦达峰和陈作新,谭延闿自任湖南军政府都督。
谭延闿是个什么人?如何当上立宪派首领和参议院议长?这里还须作个交待。
谭延闿,字组庵(后改左庵),号无畏。
湖南茶陵人。
1876年出生。
其父谭仲麟曾任清朝总督、巡抚,是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
谭延闿自幼从安化名儒黄凤岐为师,熟习诗赋文章,且还善于骑射之术。
1904年,谭延闿进京参加会试,得中会元,被委为翰林院编修。
后回湖南长沙办“新学堂”,1909年,积极参与“立宪”运动,不久便以他的才学、名望、门第而被推为湖南咨议局议长,成为湖南立宪派的核心人物。
辛亥革命湖南军政府成立后,谭延闿又被推为参议院议长。
但是,他并不甘心只当一个实权不大的议长,于是,他利用革命党人的软弱,策动军事政变,使焦达峰、陈作新遭叛军杀害,革命军政府被颠覆,湖南处于一种无政府的混乱局面。
然后,他唆使党羽发起各种请愿活动,造成唯有他出任都督收拾残局不可的假象。
这位后来曾经当过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正是踏着革命党人的鲜血走上民国的军政舞台的。
谭延闿毕竟是个文人,当上都督以后,手下的将领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私下称他“谭婆婆”。
为了显示一下自己“文武兼资”的本领,谭延闿故意搞了一次校场骑射的表演,他跃马横枪,十发十中,使众将惊骇。
当然,仅靠这些走马骑射的小技是难以维持其统治地位的,谭延闿施展出各种本领。
首先,他知道革命党人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狡兔三窟,他于1912年加入了国民党,并担任了湖南国民党的支部长。
国民党首领黄兴(湖南善化人)回湘时,他为黄兴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俨然与革命党人站在一起。
另一方面,他也和袁世凯的御用工具“共和党”、“进步党”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熊希龄(湖南凤凰人)以结好袁世凯。
此外,他与湖北黎元洪、广西陆荣廷交结,以求自保。
对于省内的一些下野军人、政客,他也尽量收容,大都给以名义。
正是依靠这种八面玲珑的本事,谭延闿在湖南维持了两年的统治。
1913年3月,国民党首领宋教仁(湖南桃源人)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上海,孙中山决定发动二次革命讨袁。
7月,革命党人李烈钧、黄兴、柏文蔚、胡汉民等相继在江西、江苏、安徽等地起兵讨袁。
在国民党的压力下,谭延闿也不得已宣布湖南独立。
袁世凯派大军镇压南方的革命,当北洋军大兵压境时,谭延闿慌忙宣布取消独立,通电下野。
北洋军进入湖南后,谭延闿跑到北京向袁世凯负荆请罪,因有黎元洪等求情,谭延闿免受责罚。
湖南取消独立,谭延闿通电下野后,袁世凯任命海军中将汤芗铭为湖南查办使、湖南都督兼民政长。
汤芗铭,字铸新,湖北蕲水人,1885年出生。
其兄汤化龙是湖北省立宪派首领,后曾任民主党干事长、众议院议长、教育总长、内务总长等。
汤芗铭1903年中举人,1904年留学法、英学习海军。
1905年在欧洲加入同盟会,但因偷割孙中山皮包盗取志愿书,被开除会籍。
1909年回国后,出任镜清舰机长、南琛舰副舰长。
1911年武昌起义时,随海军统制萨镇冰至鄂镇压起义。
其兄汤化龙密函劝其归顺民军,适逢萨镇冰离职东下,汤芗铭在海容舰组织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海军总次长兼海军北代司令。
袁世凯上台后,汤芗铭即委身投靠,成为袁世凯的心腹,授海军中将衔。
二次革命爆发,汤芗铭受命率北洋军入湘镇压讨袁军。
谭延闿下野离湘,1913年10月,袁世凯任命其为湖南查办使、湖南都督兼民政长,独掌湖南的军政大权。
汤芗铭入主湖南后,成为袁世凯在湖南的忠实代理人。
他治湘三载,横征暴敛,疯狂屠杀革命党人和无辜群众,据他自己呈报上中央的,所杀已达一万一千余人,因而,有“汤屠户”之称。
他处处秉承袁世凯的旨意办事,尤其在支持袁世凯称帝方面,各省地方长官,唯他出力“最早最勇”。
他所办的报纸《大中报》,当时的人就这样揭露:“日日排二号大字,鼓吹君宪不遗余力。
‘一人有庆’、‘万寿无疆’、‘皇气郁葱’、‘圣德汪洋’等各种奴婢口吻,连篇累牍,触目皆是。
而掐名劝进,制造民意,亦无所不用其极”。
正因如此,所以时人又称他为袁世凯的“屠户干儿”。
由于他对袁世凯竭尽忠诚,所以也长期受到袁世凯的“特别超擢”和“异常信用”,1914年被授予将军府靖武将军,袁世凯称帝时又受封一等侯。
但是,袁世凯恢复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以梁启超为首的民主派进步党人掌握了反袁运动的领导权。
1915年12月初,梁启超的学生蔡锷(湖南邵阳人)在昆明联合各派反袁力量,发动了护国战争。
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人联名通电,宣布云南独立。
其后,贵州、广东、广西、浙江等省也相继独立。
袁世凯派兵镇压无效,帝国主义这时也表示不支持称帝,袁世凯在内外压力下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但仍想继续当大总统,又遭到各言反对,护国运动仍在进行。
作为袁世凯的亲信的湖南将军汤芗铭(当时都督改称将军),其时正陷于窘境,邻省黔、桂、粤已宣布独立,湖南省内各县亦独立纷起,计有五十余县之多,汤芗铭所能控制的仅有二十余县。
此外,在湘南靖县还有以程潜为总司令的护国湘军,与西面的护国黔军和南面的护国桂军互为声援。
汤芗铭的统治岌岌可危,自省以下各级官吏恐慌万状,纷纷潜逃。
进入5月份,同属袁世凯亲信的陕西将军陈树藩、四川将军陈宦也不得不宣布“独立”。
在此形势下,汤芗铭自知大势所趋,如再不宣布独立,就会地位不保。
于是,他通过跻身护国行列的长兄、进步党人汤化龙,与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得知革命党同意在他宣布独立后仍承认他的都督地位时,他才于5月29日宣布独立。
袁世凯得知亲信陈树藩、陈宦尤其汤芗铭宣布独立的消息,重病之中更遭到沉重的精神打击,6月6日便病死了。
故时人有“催命二陈汤”之说。
袁世凯死后,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的实权,以恢复旧约法和召集国会等为条件与南方所国军务院达成和议。
汤芗铭还想依仗黎元洪、段祺瑞继续当湖南都督,但程潜统率的护国湘军向长沙进逼,杀人如麻的“汤屠户”惊恐万状,便于7月4日晚逃出长沙,结束了他在湖南的三年统治。
汤芗铭其后投靠直系,直系兵败亦下野。
抗日战争中曾附敌。
晚年研究佛学,直至1975年初才在北京病逝。
二将汤芗铭逼离湖南的,是湖南护国军,其总司令是程潜。
程潜,字颂云,湖南醴陵人,1882年出生。
1900年,程潜入长沙岳麓书院,1903年入湖南将弁学堂,1906年保送日本留学,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科,同年加入同盟会。
1910年,程潜毕业回国,任陆军第六镇正参谋官。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程潜赴汉阳协助黄兴作战。
湖南起义后,任都督府参谋部长、都督府军务司司长、二次革命失败后,程潜逃往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
1914年参加李根源、李烈钧等组织的欧事研究会。
1915年10月回到上海,护国战争爆发后,被护国军总司令部任命为湖南招抚使。
1916年4月,率部从贵州进入湖南,攻克靖县,就任护国军湖南总司令。
7月,程潜率部进逼长沙,驱逐汤芗铭。
段祺瑞执政心后,即调整各省军政长官,以稳定北洋派,瓦解西南护国阵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现北洋政权下的“统一”。
对于湖南这样重要的省份,段祺瑞当然要加以控制。
7月6日公布的各省军政长官的名单中,湖南督军兼省长就是前四川将军陈宦(湖北安陆人)。
而梁启超则希望由黔军将领戴戟(贵州贵定人)出任湖南省长(戴发表任贵州省长),虽经奔走,但段祺瑞并不理会。
不过,对袁世凯走狗陈宦的任命,立即遭到湖南军民的强烈反对。
7月6日,程潜率军进入长沙后,与曾继梧、赵恒惕等湘军将领及各界代表协议,于7日举刘人熙为湖南临时都督。
刘人熙,湖南浏阳人,曾任广西道台,与陆荣廷有交,程潜等想通过他取得桂系的援助。
而陆荣廷也从广西的安全考虑,表示支持湖南抵制陈宦督湘。
这时,黄兴刚从日本回国,程潜等认为黄兴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7月14日,程潜等联名致电黎元洪、段祺瑞,要求任命黄兴为湘督,但黄兴力辞不就,推荐谭延闿或蔡锷出任此职。
7月20日,蔡锷表示愿意回家乡湖南任职。
段祺瑞当然不希望由护国军首领蔡锷出任湘督,于是,他选中文人出身,且当时在湘军中尚无很大实力的谭延闿。
由于上述的原因,谭延闿再度回湘主政,出任督军兼省长。
谭延闿吸取过去手下无兵的教训,开始着手整编军队抓军权,通过整编军队,他将赵恒惕等亲信给以重任,而对湖南境内其他军事力量如程潜的湖南护国军宣布解散,程潜被迫离开湖南前往上海。
通过党同伐异,谭延闿在湖南省内基本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也开始由政客变成了军阀。
当时,段祺瑞准备武力统一中国,一直打算大兵南下,解决西南地方军阀,只因“府院之争”,还无暇实施。
谭延闿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时时结好总统黎元洪,望他在朝中为自己撑腰;另外,他联络广西陆荣廷,结成湘桂攻守同盟。
在省内,他多次提出“湘人治湘”的口号,以收取民心。
1917年7月,段祺瑞利用张勋复辟,赶走黎元洪,重新掌权。
8月,段祺瑞决定武力讨伐西南军阀,因湖南必定是南北军阀争夺的主要战场,所以段祺瑞急于将湖南控制。
8月6日,段祺瑞以傅良佐为湖南督军以代替倾向桂、粤的谭延闿。
傅良佐虽是湖南乾城人,但他与段祺瑞有姻亲关系,更是段祺瑞手下的“四大金刚”之一。
这时,谭延闿仅剩下一省长名义,他一面向桂系陆荣廷求救,一面想组织力量与北洋军决战,但赵恒惕“丁扰”在籍不在军中,其他将领反对用兵,而陆荣廷的桂军一时也无法开到,所以谭延闿只得放弃抵抗,被迫离任。
1917年9月,孙中山南下广东,联合滇、桂军阀,成立护法军政府,并就任海陆军大元帅。
孙中山准备发动护法战争,讨伐北洋军阀;而段祺瑞也调动大军,急欲消灭护法军政府,于是,湖南便是南北争夺的主要战场。
9月13日,湘督傅良佐撤去谭延闿任命的零陵镇守使刘建藩。
9月18日,刘建藩和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林修梅联衔宣布湖南自主,与护法军政府一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