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鸦片战争教案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篇一:高一历史: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2课鸦片战争(一)课标分析课标: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课标要求掌握的是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必修一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讲述战争的导火线,而对战前的中国与世界一句话带过,第二目中主要讲解过程和影响。
第三目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而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两部分的相关内容需要补充说明。
《鸦片战争》是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
初中的教材第一主要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和世界的概况,其中主要与政治和外交比较为主;第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第三,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第四,英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经过。
第五,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南京条约》。
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初中的教材更注重鸦片战争的爆发的整个过程,高中简略了战前中国和世界的比较,对于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淡化处理,重点在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三)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学生对鸦片战争概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和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
高中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要是学习中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鸦片战 争教案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和经过。
理解《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鸦片战争的相关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吸取教训,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反映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社会状况的图片,如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广州十三行等,然后提问学生:“这样一个看似自给自足的国家,为何会在 19 世纪中期遭遇一场来自西方的侵略战争?”从而引出新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1、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国际形势18 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此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中英贸易状况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工业制成品,但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在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不利地位。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3、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一阶段(1840 年 6 月 1841 年 5 月)英军封锁珠江口,北上攻陷定海,直逼天津。
清政府妥协,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第二阶段(1841 年 6 月 1842 年 8 月)英军扩大侵略,攻占厦门、定海、宁波等地,随后侵入长江,抵达南京下关江面。
4、《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篇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水平出发,配合较多的图片、故事、文献、动脑筋等资料,使学生很有兴趣地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此本课设计: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
可以说,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讨论发言更是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参与。
媒体的运用也是从这个目的出发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篇二【一、教学目标】?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最终5篇)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最终5篇)第一篇: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鸦片曾经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别名叫“福寿膏”,它真的能让人添福增寿吗?东星资源网准备了《鸦片战争》教案,欢迎查阅!《鸦片战争》一、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中英《南京条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
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茶叶、生丝呢绒、布匹(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篇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精选2篇(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影响,并能够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2.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询问学生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了解,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
2. 学习(30分钟)a. 分组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带着问题阅读,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b. 分组讨论并汇报,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3. 深化(15分钟)a.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并列出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b. 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并总结成笔记。
4. 拓展(15分钟)a. 课堂小组讨论,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b. 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作业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影响,培养了学生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的认同感,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但在学生独立学习的环节,部分学生对相关材料理解较困难,需要提前进行教师引导和辅导。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精选2篇(二)教案模板: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2.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事件和战斗过程;3.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2.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中历史《鸦⽚战争》教案设计 鸦⽚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是中国被侵略的开端。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中历史《鸦⽚战争》教案设计,希望⼤家喜欢! ⾼中历史《鸦⽚战争》教案设计⼀ 三维教学⽬标 ⼀、知识与能⼒⽬标 1.识记:鸦⽚⾛私;虎门销烟;鸦⽚战争;中英《南京条约》。
2.能⼒ (1)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
(2)通过创设情景、⾓⾊转换,学⽣积极发⾔,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主体性,培养学⽣分析与解决问题能⼒,提⾼学⽣语⾔表达能⼒。
(3)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设计,引导学⽣⾃主学习、探究,培养学⽣动脑与研究历史能⼒。
如本课设计三个探究问题,在每个问题下再设计⼩问题,引导学⽣⾃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张扬学⽣的个性,让学⽣在活跃的课堂、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4)通过鸦⽚战争爆发原因探究分析培养学⽣⽤历史主义、联系的⽅法分析历史现象能⼒和通过现象抓本质能⼒。
(5)通过阅读关于林则徐史料,分析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原因,培养学⽣辩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
⼆、过程与⽅法 采⽤“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以学⽣为中⼼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的活动作裁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义⽆反顾地反抗侵略英雄壮举,培养学⽣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
认识到今天幸福与安定是国⼈民不断抗争结果,从⽽珍惜今天幸福⽣活。
2.通过鸦⽚战争背景及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史实,让学⽣明⽩“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强”的道理。
进⽽确⽴积极进取的⼈⽣态度,树⽴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烧圆明园,认识到侵略者对中国⽂化摧残,也是⼈类⽂明史上的悲剧,形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使命感。
鸦片战争教案高中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高中教案教案标题:探究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原因和结果;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3.探讨中国如何从鸦片战争中吸取教训。
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2.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领土割让等;3.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烟草外销、财政危机、商品交易不平衡等;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社会动荡、外来文化的输入等;5.中国如何从鸦片战争中吸取教训:维新变法的尝试、思想解放等。
教学重难点:1.鸦片战争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的深刻分析;2.学生对于中国如何从鸦片战争中吸取教训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研究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通过小组分享和讨论,加深理解和整合;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如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领土割让等,进一步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深入探讨中国如何从鸦片战争中吸取教训,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学资源:1.相关课本材料和历史资料;2.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等,以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3.小组合作分享的素材,包括小组研究报告和分析结果。
教学评估:1.小组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对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理解能力;2.案例分析讨论:评估学生分析具体案例的能力和对于鸦片战争影响的理解深度;3.讨论交流:评估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包括对于中国如何从鸦片战争中吸取教训的观点和思考。
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以增加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整体了解;2.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探讨鸦片战争是否完全是中国的失败,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看待能力。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心得体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历史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这幅图片的了解和认识。
3.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封闭政策、英国的工业革命等,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4.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次鸦片战争,强调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的重要影响,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两次鸦片பைடு நூலகம்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
2.掌握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和结果,提高历史思辨能力。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结合现实问题,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客观评价,增强历史责任感。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力求创新,展示自己的独特见解。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讲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分析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痛苦和教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民族责任感。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一【教学内容】《鸦片战争》(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第四单元第10课,需1课时【教材分析】《鸦片战争》这一课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影响等内容,其中两个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为重点,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和“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为难点。
教材以19世纪初英国的对外侵略扩张讲起,作为一个导入,由此帮助学生进行一个回顾性的知识连接,帮助学生为本课的学习提供背景材料,并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疑问:英国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侵略扩张后,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为什么还要把中国作为他的下一个目标?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由此进入这堂课的重点问题: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简单讲述经过,对于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要引导学生分析条约的危害。
影响是另一个重点,要使学生明确,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接着在以列强侵略的不可满足性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简单的一笔带过,重点讲结果即《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并比较两者的内容和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有什么变化?接着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最后可以提出两个问题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总结:1、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启示?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总结,点明“落后挨打”“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进而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鸦片战争》这一课,对鸦片战争已经有深刻感性认识。
2、鸦片战争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又是中国屈辱史的开端,学生在平时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也接触的比较多。
3、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和素质都比较好,接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英《南京条约》,英、法、美三国提出的“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中国历史上鸦片战争教案3篇

中国历史上鸦片战争教案3篇。
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1.归纳法。
像鸦片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
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
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清陈澧“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_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_的武器炮和火箭。
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一节鸦片战争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2.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学生看书][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模板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1.2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3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2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3.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和平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1.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2.1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联系与区别。
2.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2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为何再次发动战争?2.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2.1分析鸦片战争后,列强在华利益的变化。
2.2介绍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3.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3.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要事件。
3.2分析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如天津之战、北京之战等。
4.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4.1介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4.2分析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5.1分析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影响。
5.2讨论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6.1对比两次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6.2分析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7.课堂小结7.2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8.作业布置8.1让学生结合教材,梳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8.2布置一篇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论文。
四、板书设计1.第二次鸦片战争1.1背景1.2过程1.3结果1.4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5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联系与区别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精选3篇)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精选3篇)鸦片战斗教学设计篇1鸦片战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综合多种教学手法。
1.归纳法。
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叙述法。
对鸦片战斗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叙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
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状况及缘由、鸦片战斗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4.影像资料帮助法。
为了加深同学对鸦片战斗的印象,可以通过影像等动态画面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5.争论法。
鸦片的危害,对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评价,都可以引导同学争论解决。
6.图文结合法。
要想把握好本课的内容,必需充分利用好地图,比如《鸦片战斗形势示意图》《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示意图》等。
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了解和熟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峻危害,并由此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斗的基本史实。
把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硝烟的壮举。
熟悉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培育同学搜集整理信息的力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看分析问题的力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分组争论的方法,使同学得出结论。
分析材料,学会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构建论据,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鸦片战斗爆发的缘由。
运用所学学问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合作探究分析鸦片战斗失败的缘由,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加深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理解,对此做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到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资本主义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熟悉到“落后就要挨打”,生发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斗、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头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媒体1.投影仪、电脑。
2.关于鸦片战斗的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
高一历史 鸦片战争教案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教案标题: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3. 探讨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教学难点:1.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深远影响。
2. 探讨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3. 学生参考书籍和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鸦片战争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鸦片战争有什么了解?请简单描述一下。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包括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要求、鸦片走私和中国政府的反应。
2. 解释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如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3.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深远影响,并列举相关事例和证据。
2.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历史意义与启示(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如何评价这场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2. 探讨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启示,以及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小结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的文章,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和启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查找更多关于鸦片战争的资料,拓宽他们的历史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对鸦片战争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辩论的表现。
2.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总结:对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影响和意义进行简洁明了的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学生归纳:引导学生自主归纳鸦片战争的特点和教训,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3.价值观引导: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民族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鸦片战争的知识,如写作论文、制作海报等。
2.运用地图和时间线,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鸦片战争的历史事实,培养学生对民族屈辱的历史的认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包括英国对中国鸦片贸易的需求和中国政府对鸦片的禁止。
2.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包括战争的爆发、战役的经过和战争的结果。
3.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签订《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割地赔款、五口通商等。
4.能够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认识它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4.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阐述鸦片战响。
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

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的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对国家利益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学生对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1. 情景再现: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还原鸦片战争的场景和背景,让学生亲身感受这场战争的残酷和对中国的冲击。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问答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或物品,使学生对鸦片战争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好奇。
2. 情景再现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起因,以及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同时,让学生感受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冲击和伤害。
3. 学生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进行讨论和交流。
每个小组挑选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4.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辅导他们对鸦片战争的影响进行一个全面的理解。
教师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向学生进行讲解:(1)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政治影响:鸦片战争导致中国政权的弱化,直接威胁到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
(2)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战争导致中国的国际贸易遭到破坏,中国的资源被外国侵占,丧失了独立发展的能力。
(3)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战争加速中国的西化进程,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总结归纳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总结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并思考这场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章,总结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通过详细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2.结合史料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两次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过程和影响。
3.在讲授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相结合,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和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是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3.注重评价学生的过程表现和关键能力,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情怀。同时,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和评价,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鸦片战争的战争场面、历史图片等的多媒体展示,引发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关注和兴趣。
2.通过设置引人入胜的问题,如“你们知道鸦片战争是因为什么爆发的吗?”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新课的思考。
3.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他们熟悉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
1.亮点一:情景创设的生动性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和历史剧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创设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情景。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和残酷性,增强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5篇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5篇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1教学目标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

04 鸦片战争影响与意义
对中国社会性质改变
社会性质转变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主权丧失
战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大量主权丧失,如领土、关税 、司法等。
社会矛盾加剧
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 锐。
对中国经济结构影响
自然经济解体
清朝军队装备陈旧,战术落后,无法 应对西方列强的先进武器和战术。
经济衰退
由于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经 济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农业生 产落后,商业和手工业受到严重限制 。
西方列强侵略扩张
01
02
03
工业革命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 方列强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生产力大幅提高,急需 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
03 民族英雄与抵抗斗争
林则徐禁烟运动
禁烟背景
01
19世纪中叶,鸦片贸易泛滥,严重损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导
致白银大量外流,危及清朝财政。
林则徐措施
02
严禁鸦片贸易,查封烟馆,逮捕烟贩,销毁鸦片,加强海防。
禁烟意义
03
林则徐禁烟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
的英勇斗争,展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
汇报人: 202X-12-18
目录
• 鸦片战争背景与原因 • 战争过程与重要事件 • 民族英雄与抵抗斗争 • 鸦片战争影响与意义 • 反思历史,汲取教训
01 鸦片战争背景与原因
清朝封建统治危机
政治腐败
军事落后
清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员贪 污受贿,导致政府效率低下,社会矛 盾尖锐。
必修一 鸦片战争教案

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教案标题: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2. 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教学重点:1. 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 掌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长远影响。
2. 理解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
教学方法:1.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成小组,共同研究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2. 视频观看与讨论: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思考和讨论。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事件的多重影响和复杂性。
教学资源:1. 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
2. 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地图和视频资源。
3. 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和展示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知识讲授(15分钟)1. 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包括英国对中国进行鸦片贸易、中国政府的反对和英国发动战争等内容。
2. 分析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包括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等。
三、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研究鸦片战争的一个方面,如起因、过程、结果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整理相关资料,准备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如《南京条约》的签订,要求学生分析该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事件的多重影响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沂水一中高一历史教案: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2、理解: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及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能力目标】⑴通过探讨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现和深层次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⑵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材料,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⑶引导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提升综合能力。
使学生认识两次鸦片战争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⑷掌握哲学原理:根本与直接原因、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等,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战争原因的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深切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2)中西方兴衰趋势的鲜明对照,了解国情和球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以增强世界意识进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
(3)通过感悟与体验,学会鉴别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
(4)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虚伪、贪婪和惟利是图本质。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5)联系香港的割失和回归,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牢记民族的灾难和屈辱,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其给中国带来危害难点:以世界整体史观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历史概念。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调研存在疑惑和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认定目标:教师打开自制的课件,演示有关鸦片战争的图片,播放电影《鸦片战争》开篇悲沉的背景音乐。
学生观察图片后回答:这些真实的图片、鲜活的人物使我们想到了中国历史的什么事件?此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过渡:鸦片战争使强盛千年的中国步入了百年屈辱的历史,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这一战是民族的耻辱,是我们中国人不堪回首的记忆,但是“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最痛苦的记忆恰恰是我们最该正视的事实。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让历史重演。
让我们走进那段悲壮的历史,去领略民族英雄的爱国风采,去探索战争爆发及其失败的原因,去思索复兴中华民族的道路。
(二)、体验探究合作学习1、图说战争过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结合导入新课时使用的图片和课本鸦片战争的线路图,学生组织语言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概况。
(点评:把鸦片战争的过程放在开始学习,对战争形成感性认识,为进一步探究原因和影响打下基础。
其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尽管不是重点,但是学生通过动眼看、动笔写、动脑思,自己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不仅能够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有利于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录:学生阅读、熟悉课文和资料,整理融合所有的知识和资料之后大约十多名同学举手要求发言,教师选择了4名同学发言。
一名同学出示了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并结合图片和地图较为完整地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过程,第二名同学则补充了战争中林则徐被发配的史实,并表达了自己对清王朝腐败的感慨。
第三名同学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特别描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概况,并出示了图片。
第四名同学则提出了问题:“英国军队是从哪里出发来到中国的,如果从本土出发,岂不是远来疲敝?”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回答,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过渡:同学们的讲述符合历史的事实,让我们重温了那段悲壮屈辱的历史,为什么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王朝那样不堪一击?到底战争是如何发动的?让我们走进历史,探讨战争的原因和清王朝战败的原因。
2、探究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清王朝战败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文,首先自主探究战争的原因和清王朝战败的原因;然后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派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的结论,并提出学习中的疑点,交流解决;最后学生整理学习成果。
赵寅成:通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就可以看得出来,闭关锁国不是禁绝贸易而是严格限制贸易。
3、理解历史影响引导学生看书,概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并提出疑问。
第二次鸦片战争除了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外,还使清王朝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被迫改变传统,开始学习西方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迁移深化巩固应用根据所学的知识,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点。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课文知识的前提下,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自己迁移运用的能力,还能在思考中加深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认识。
5、感悟历史升华价值“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教师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片段以及演示两次鸦片战争的英雄人物、重大事件的图片,并出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内部资料。
学生结合图片、资料和课本知识,谈谈感想和启示。
张萧:我觉得清政府太腐败了,当然也很无奈,国家的落后和政府的腐败导致了战争的失败,使我们国家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所以落后会挨打,腐败会亡国,五、课堂小结学生构建本节课线索结构,教师打出投影校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构建整理知识结构,整理知识点,从中学生可以形成完整、正确的知识的体系,在整理中理清线索,明确问题,澄清疑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还有利于培养自己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鸦片战争:原因经过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经过结果七、课堂练习1、《马关条约》的签订“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最主要依据是 ( )A、赔偿白银二亿两B、增开四个通商口岸C、开辟内河新航线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右图为近代列强强迫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形势示意图(局部),图中序号代表的通商口岸所依据的不平等条约包括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八国联军侵华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八、布置作业总结近代以来列强侵华的特点九、教学反思本课内容重要,但线索清晰,引导学生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识记知识,加强理解。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