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人者智》教学设计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完整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课题: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故事激趣。
1、听成语故事《东施效颦》2、听了故事你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二、出示: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是古时老子子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们来读一读。
句子比较长,要分开来读,再连读。
三学习句子1、出示原文: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说说意思3、读一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4、试背。
第二课时一、复习句子: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学习相关内容: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所谓“相反相成”。
譬如美与丑、善与恶的事物及其观念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在“相反”的关系中显现着“相成”的作用。
老 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老子》二章中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2、引导学生领悟老子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应用。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老子》二章中“有无相生”“福祸相依”等重要概念。
(2)体会老子辩证的思维方式。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老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2)对于老子思想中较为抽象的部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老子的生平和《老子》一书的基本情况,以及二章的主要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老子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约 5 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得与失”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事物两面性的思考,从而引出老子的思想。
(二)老子及《老子》简介(约 10 分钟)1、介绍老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姓名、籍贯、所处时代等。
2、简单介绍《老子》一书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三)《老子》二章内容讲解(约 30 分钟)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逐句讲解文意,重点解释“有无相生”“无为”等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了丑?这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维方式?(3)探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体现。
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谜,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解释文段中字词的意思,如“闷闷”“察察”等。
(2)重点分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福祸相依的现象。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上《《老子》二章》 (三)
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主题,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文章的和作者。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概念,例如询问学生对美的理解和例子。
3. 分享一些关于美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以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
4. 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章:美的定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对美的定义的不同。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文化和时代对美的定义的差异。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相对性和主观性。
2.3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不同文化和时代对美的定义的差异,例如古代希腊的美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差异。
2. 通过案例或图片展示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美,让学生感受美的多样性和变化。
3.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相对性和主观性,例如讨论不同人对同一件艺术品评价的差异。
4. 总结学生对美的定义的讨论,并强调美的多样性。
第三章:美的表现形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美的多种表现形式,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美的多种表现形式,如视觉艺术、音乐、文学等。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表现形式的美,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3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美的多种表现形式,如视觉艺术、音乐、文学等,并分享一些例子。
2.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表现形式的美,例如观看一幅画作、听一首音乐或阅读一篇文学作品。
3. 讨论学生对所欣赏的美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4.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美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章:美的价值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美的价值,并学会欣赏美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介绍美的价值,如提升生活质量、培养情感和智力等。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价值在个人和社会中的应用。
1. 向学生介绍美的价值,如提升生活质量、培养情感和智力等,并分享一些例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第一章:审美观念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审美观念的起源掌握审美观念的发展历程认识审美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1.2 教学内容审美观念的起源:从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中探索审美观念的起源审美观念的发展:分析审美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变化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差异1.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实例小组讨论:探讨审美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2.1 教学目标理解美的本质掌握美的特征探索美与审美观念的关系2.2 教学内容美的本质:探讨美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美的特征:分析美的具体特征,如和谐、平衡、对比等美与审美观念:探讨美与审美观念的相互关系和影响2.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美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论基础实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美的特征小组讨论:探讨美与审美观念的关系第三章: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3.1 教学目标了解审美标准的形成和变化掌握审美价值的评价方法认识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的差异和联系3.2 教学内容审美标准的形成:分析审美标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审美价值的评价:探讨审美价值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的差异:讨论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的联系和差异3.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标准和审美价值的理论基础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价值小组讨论:探讨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的差异和联系第四章:审美经验与审美感受4.1 教学目标理解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掌握审美感受的产生机制探讨审美经验与审美感受的关系4.2 教学内容审美经验的构成:分析审美经验包括的要素,如感知、情感、思维等审美感受的产生:探讨审美感受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审美经验与审美感受的关系:讨论审美经验与审美感受的相互关系4.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的理论基础实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小组讨论:探讨审美经验与审美感受的关系第五章:审美教育与审美修养5.1 教学目标理解审美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审美修养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审美教育与审美修养的关系5.2 教学内容审美教育的意义:分析审美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审美修养的方法:探讨提高审美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如欣赏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等审美教育与审美修养的关系:讨论审美教育与审美修养的相互关系和影响5.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实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审美修养体现小组讨论:探讨审美教育与审美修养的关系第六章:审美批评与审美鉴赏6.1 教学目标理解审美批评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审美鉴赏的技巧和方法探讨审美批评与审美鉴赏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审美批评的概念:分析审美批评的定义和意义审美批评的作用:探讨审美批评在艺术领域和社会中的作用审美鉴赏的技巧:掌握审美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形式分析、内容解读等审美批评与审美鉴赏的关系:讨论审美批评与审美鉴赏的相互关系6.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批评的概念和作用实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批评实践小组讨论:探讨审美批评与审美鉴赏的关系第七章:当代审美趋势与变化7.1 教学目标了解当代审美趋势的特点掌握审美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审美趋势与个人审美的关系7.2 教学内容当代审美趋势的特点:分析当代审美趋势的unique characteristics,如多元化、跨界融合等审美变化的原因:探讨审美观念变化的原因,如社会文化、技术发展等审美趋势与个人审美的关系:讨论审美趋势对个人审美观念的影响和挑战7.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当代审美趋势的特点和审美变化的原因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和流行文化中的当代审美趋势小组讨论:探讨审美趋势与个人审美的关系第八章:审美与文化认同8.1 教学目标理解审美与cultural identity 的联系掌握审美在塑造文化认同中的作用探讨审美与文化认同的关系8.2 教学内容审美与cultural identity 的联系:分析审美如何反映和影响个人的文化认同审美在塑造文化认同中的作用:探讨审美在塑造个人和文化群体认同中的作用审美与文化认同的关系:讨论审美与文化认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意义8.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与cultural identity 的联系和审美在塑造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实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和文化现象中的审美与文化认同的体现小组讨论:探讨审美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第九章:审美与日常生活9.1 教学目标理解审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审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探讨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9.2 教学内容审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审美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如设计、时尚等审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探讨审美观念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提升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等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讨论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和影响9.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日常生活实例中的审美应用和实践小组讨论:探讨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第十章:审美与未来挑战10.1 教学目标理解审美在未来挑战中的角色掌握审美如何应对未来挑战探讨审美与未来挑战的关系10.2 教学内容审美在未来挑战中的角色:分析审美在未来社会和文化挑战中的角色和意义审美如何应对未来挑战:探讨审美观念如何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审美与未来挑战的关系:讨论审美与未来挑战的相互关系和影响10.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在未来挑战中的角色和审美如何应对未来挑战实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和社会现象中的审美与未来挑战的体现小组讨论:探讨审美与未来挑战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审美观念的起源与发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差异,探索审美观念的发展历程。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长版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多种读法、小组合作、重点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老子。
1.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
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
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
后弃官归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
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相传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2.背景介绍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老子二章-
返回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 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 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 不去。
作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面貌丑陋曰恶,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物有瑕疵曰恶,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为,而依照客观事物的自 身规律去行事。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 依存转化的例子,从分析有无、难易、长短、高 低等事物的相随相生着手,指出美与恶、善与不 善总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告诫君王千万不要自 以为所为所行是美事善事而任意妄为,而应当循 守大道而顺乎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由此推论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 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 事业。 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 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 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 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不依个人的心志欲念去作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生长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 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由生长变化,而不 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 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 绩不会失去。
请您欣赏
老子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 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 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 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第一章:审美观念的起源1.1 教学目标:了解审美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理解审美观念与文化、历史的关联。
1.2 教学内容:审美观念的起源审美观念的发展过程审美观念与文化、历史的关联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审美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分析具体案例,阐述审美观念与文化、历史的关联第二章:美的本质2.1 教学目标:探讨美的本质,理解美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2.2 教学内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多样性和普遍性2.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2.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美的本质的探讨学生分组讨论美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分享讨论成果第三章: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3.1 教学目标:了解审美标准的差异性,探讨审美价值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审美标准的差异性审美价值的重要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审美标准的差异性学生分组讨论审美价值的重要性,分享讨论成果第四章:审美教育的作用与意义4.1 教学目标:理解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审美教育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价值。
4.2 教学内容:审美教育的作用审美教育的意义审美教育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价值4.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审美教育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价值,分享讨论成果第五章:审美实践与创新5.1 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审美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
5.2 教学内容:审美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5.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小组讨论法5.4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审美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分组进行审美实践,分享实践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新,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想法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践成果等方式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审美观念、美的本质、审美标准与价值、审美教育作用与意义以及审美实践与创新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第六章:中国传统审美文化6.1 教学目标: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掌握其特点和影响。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21世纪教育网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21世纪教育网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教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教案标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目标:1. 使学生理解美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美。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以通过艺术形式表达美。
教学内容:1. 美的定义和特征。
2. 不同领域中的美,如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等。
3. 美的欣赏和评价标准。
4. 美的表达方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一些图片、音乐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美的兴趣,并让他们分享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探究活动:2.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美的定义和特征,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领域(自然、人文、艺术等)的美进行展示,并解释他们的选择理由。
知识讲解:4. 教师介绍不同领域中的美,并提供相关的例子和图片。
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美的评价和感受。
实践活动:5. 绘画活动: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景观或人物形象进行绘画,并在作品旁边写下自己对这个美的评价。
6. 音乐活动: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用舞蹈或其他形式表达对这首音乐中美的感受。
7. 文学活动:学生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朗读或改编成短剧,表达对其中美的理解。
总结活动:8.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他们对美的新认识和体验。
教学资源:1. 图片、音乐和视频素材。
2. 绘画工具和纸张。
3. 音乐播放设备。
4. 文学作品的选段。
评估方法:1. 学生的小组展示和个人作品展示。
2. 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评价的口头表达。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并用摄影、写作等形式记录下来。
2. 邀请专业人士或艺术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拓宽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表达方式。
注: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可以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教案主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意义。
2. 引导学生对美进行思考和探讨。
教学内容:1. 解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标准和定义。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什么是美?美的定义是什么?2. 分享不同的美学观点和理论。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美的标准和定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
2.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评估。
第二章:美的多样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多样性。
2.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形式的美。
教学内容:1. 介绍不同领域中的美,如艺术、自然、人文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不同形式的美。
1. 展示不同领域的美,如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
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其美的特点。
3.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不同形式美的欣赏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欣赏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评估。
第三章:美的价值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美的价值观。
2.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1. 探讨美的价值观和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体现。
2.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美的价值观和其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介绍不同文化和社会中对美的价值观的体现。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个人对美的价值观和其对生活的看法。
3.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美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
2.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评估。
第四章:美的创造与表达1. 让学生了解美的创造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不同的美的创造和表达方式,如艺术、文学、音乐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教学活动:1. 介绍不同的美的创造和表达方式,并进行示范。
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如绘画、写作、演奏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教案标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道德经》的相关篇章或摘录。
2. 与美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美的图片或音乐,引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
引入:2. 介绍《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并解释其含义: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的,就会出现丑恶的对立面。
3.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为什么会有丑恶存在?探究:4. 分组讨论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5. 学生展示各自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美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拓展:6.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进一步感受和理解美的多样性。
7.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或表演,展示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表达。
总结:8.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9.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感知和欣赏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作业:10.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美的感悟和体会的作文,并鼓励学生通过插图等方式进行美的表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通过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拓展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界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1)
一五《老子》二章作家与作品一、老子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但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
“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但忽视了对立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
还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
在认识论上,认为“道”不可道,不可名,不可“视”、“闻”、“搏”,主张“塞其兑,闭其门”,通过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提出“绝圣弃智”。
抨击当时统治者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和知识,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
在美学上,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道教则奉其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二、《老子》《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道家的主要经典。
相传春秋末年老聃著。
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人者智教案附板书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朗诵文言经典,积存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酷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诵体会包括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超级道”“海枯石烂”“上善假设水”“自知之明”……提及这些话,咱们都可不能感觉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开创人。
曾做过周朝治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进展有专门大的阻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要紧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硕的朴素辩证思想,保留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朗诵。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诵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转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诵。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诵,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诵。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咱们在朗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伙儿是不是发觉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相互对立中相互依托,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那么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那么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能够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教案长春版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2)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3)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读其声)
(1)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修订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课题: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故事激趣。
1、听成语故事《东施效颦》2、听了故事你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二、出示: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是古时老子子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们来读一读。
句子比较长,要分开来读,再连读。
三学习句子1、出示原文: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说说意思3、读一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4、试背。
第二课时一、复习句子: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学习相关内容: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所谓“相反相成”。
譬如美与丑、善与恶的事物及其观念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在“相反”的关系中显现着“相成”的作用。
“相反”,就是说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排斥;“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联结,获得了同一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人者智》教学设计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
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导入。
老师刚才背诵的内容即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关于老子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一起交流。
例如: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了出生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
(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
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
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
又如: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
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
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介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导,在互相交流传说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
)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默读文章,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做课文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同时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3.教师将课文工整地默写在黑板上。
三、交流解疑。
1.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章。
2.小组内交流对这一章内容的理解,同时解决疑问。
3.学生提出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大家帮助解决。
4.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为同学们讲解本组负责的课文内容,要求先朗读、
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
再领读、后讲解。
5.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发言,谈自己的理解。
6.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给予点评,明确可否。
四、教师准备如下问题,推动探究争论,引导深入理解。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以万物在圣人的王国里的生长状态为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为人应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2.“自胜者强”——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大的。
阅读《老子》二章之后,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你打算如何去战胜自己, 教师应对真诚反思自己的同学给予鼓励。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继续阅读《老子》。
板书设计:
以教师默写的课文为板书内容,可以在字里行间添加学生发言中的精言妙语。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于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