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用的史学范式
高考史学范式复习:近(现)代化史观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体系问题。
有人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上看,那么他的史观就是文明史观,他在分析历史的时候,是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看的。
因此在说历史的时候,就会说:这是农业文明时期的、这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等等。
有人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去看,那他的史观就是阶级斗争史观,他所认为的历史,就是各种阶级竞相出现、相互斗争的历史,他们就会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推动的。
(这类史观通常把历史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根据的就是阶级性)。
还有全球史观,将不同地区的历史统一起来看,探寻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史观有很多,英雄史观,就认为英雄推动历史发展,人民史观,就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总之,史观就是看历史的根本观点(或者说根本角度)【高考热点】:近(现)代化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化和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化和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化和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高中教学中的史学范式
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 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近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
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 到法制、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②经济现代化主 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 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
五计划超额完成。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经济规律; 超越国情。 (3)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典例2](2009·广东卷·T29·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
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
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
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进程。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 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
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间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 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 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典例1](2008·广东单科·T28·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 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 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历史五种范式
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
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单一的阶级 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范式、整体 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生态史范 式等五种新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 架性认识。
务运动较低的评价;但是运用现代史观,则会给太平天国运动较低
的评价,而对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给予较多认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占有更多的史料,正确地甄别史料
的真伪则能获得较高史学成果,否则就会形成相反的结果,唐代史学理
论家刘知几所说的“史才、史学、史识”一个也不能少。 4.时代的局限性:时代局限性是不可能突破的,就像我们生活在当 下21世纪,我们既不能复古,也不可能回到19世纪,或是超前进入22世 纪;同时,一个时代有其特有的时代环境,推动着历史的进程。评价历 史人物一定要放到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下,而不能以现在环境下的所思所 想过分地苛责古人。
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011年高考浙江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
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
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
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C.①④ B.①③④ D.③④
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 )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观
D.现代化史
[思路点拨] 由“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密切联系
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和“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
高中历史基本史学研究方法和史学理论简介
★近代化(现代化)问题
现代化
modernization (to make modern 成为现代的) 也被成为“近代化” “近现代化”
(2012· 北京文综· 37)(36分)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
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关键词表
三峡水利工程 海上马车夫 筒车 北洋水师 新航路开辟 罗盘针 轮船招商局 水力织布机 第聂伯河水电站 海上丝绸(陶瓷)之路
(4)阅读上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 ;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0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
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 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 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 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 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涵义 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
转变的历史过程(广义)
民主化、法治化 民主、法治 城市化 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 经济方面: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政治方面: 专制、人治
科学化、理性化、多元化(思想解放潮流) 科学、理性、多元 思想文化方面: 愚昧、落后
史学研究范式例述
不同史学研究范式例述史学研究范式,是史学家在解构历史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研究模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史观的考查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当前,史学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主要有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唯物史观、革命史观(也称阶级斗争史观)等。
新的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不同史观概述1.现代化史观(即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以下几点:①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②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各国具体国情决定;③实现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是落后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2.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新航路开辟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该史观侧重关注世界的横向联系,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了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有助于弥补国别史的缺陷。
但不能取代国别史,且仅适用于研究1500以来的世界历史,无法涵盖古代历史。
整体史观要求我们: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
3.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察历史,倡导“眼光朝下”的研究方法,着重关注普通民众生活变迁,涵盖衣食住行、家庭婚姻、社会保障、教育环保、语言习俗、思想观念等诸多社会层面。
该史观突破了传统英雄史观的狭隘视野,也称新文化史观。
4.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几乎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历史,它囊括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社会史观,其中,现代化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一个阶段,整体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文明单位横向交流的一个方面,社会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时期文明发展的一个领域。
历史高考史学范式:革命史观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十一历史史观范式【高考热点】:革命史观革命史观:亦称‚阶级斗争史观‛或‚反帝反封建史观‛。
持‚阶级斗争史观‛的学者通常认为:近代中国各种灾难的基本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拯救中国的基本途径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了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和分期标志。
因为它们是把中国拉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泥沼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
1.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2.基本特点:只有分析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发展变化,才能把握住历史发展本质内涵,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强调阶级斗争......,过分突出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忽视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
3.主要线索: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巩固训练专题十一历史史观范式的各个部门。
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
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
‛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 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2.‚阿芙乐尔‛的大炮已经不再沉默,它的回声代表着未来而不是代表着过去。
历史高考史学范式:全球史观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十一历史史观范式【高考热点】: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的内涵】: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基本观点是:全球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全球史观”的主要线索】: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各种史学范式、热点
❖一、史学范式(即史学观)❖1.唯物史观2.现代化范式3.整体史范式4.文明史范式5.社会史范式6.生态史范式❖史学范式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新范式提供新主题;新范式基本概念为试题提出关键词.传承、交流、融合是文明史范式的基本概念;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是现代化范式的基本概念。
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是整体史范式的基本概念;新范式提供新材料;新范式指导正确解答新问题。
如:认识近代社会的变化和变化原因.应该通过课程使学生意识到近代社会的转型1.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国家、革命、民族;矛盾;等等)(一)唯物史观要求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二)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唯物史观要求人们用辩证的观点、方法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四)唯物史观最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五)在唯物史观与具体的研究对象相结合的过程中,推动理论的创新.★主要观点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如政治、法律、哲学、科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3、社会存在是一切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4、社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5、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的要求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6、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7、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8、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史学范式基本概念解读
1、文明史观:传承、交流、融合是其基本概念。 2、整体史观: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是其基本概念。 3、现代化史观: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是其基本概念。 4、社会史观: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揭示生活习俗是其基本概念。 5、革命史关:不同阶级、不同派别的探索与抗争是其基本概念。
的包容,促进其共同发展。
问题二:特立独行的文明轨迹
16世纪至19世纪早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西文明 在相似的经济状态下,其文明发展的轨迹却出现巨大的反差,表现在 政治上是“专制化”与“民主化” 趋势的强化。 (1)指出东(以中国为例)、西方(以英法美为例)在政治上差异 的具体表现。
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答案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 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 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历史 的发展机遇。
命题立意:本题以新航路开辟切入,考查全球史观在历 史研究中的运用,考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具体 历史现象的能力。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 殖民 地化加深的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 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 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 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革命史观
推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推动资本 主义发展
现代化史观
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史观
历史高考史学范式:心态史学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十一历史史观与素养培养【高考热点】:心态史学(观)心态史学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西班牙,当时称为心理史学。
分析人物心理是我国史学传统,如《史记·项羽本纪》对“鸿门宴”中樊哙和项羽的心理的刻画,至今为人乐道。
但20世纪初史界革命中一度传入我国的心理史学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得到深入发展,受美国心理史学和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产生了我国的心态史学。
心态史学具有方法论和理论思维的双重含义,它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相融合的产物,从方法论说,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的研究方法,从理论思维来说,心态史学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阶层..................................以及个人的心理活动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心态史学研究在与社会学和文化学相结合后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在新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心态史学向高考渗透,形成心态类历史试题,是心态史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种渗透的具体体现如下。
1、心态史学所使用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等引入心态类历史试题。
心态史学经常使用的术语:情感与情绪、想象、观念与意识、愿望与动机、性格、气质、态度、信仰、压力、气氛、社会心态等及描述它们状态的傲慢、猜疑、恐惧、谨慎、平静、喜怒哀乐、虔诚等,成为高考试题的关键词或提示语。
2、心态史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成为心态类试题的内容选择依据。
目前我国心态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心态状况。
可以分为稳定时期、危机时期和变革时期。
我国学者更侧重于从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关系角度来分析他们的心态,和北美心态史学从个体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的心理状况分析有明显差异的。
这样的内容选择同样也成为了心态类历史试题的内容来源。
史学范式在高考中的运用
学说。 + 就中国而言,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 争取社会进步不以反对封建主义,是革命史 观的主要标准。 + 用革命史观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地主阶级,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出卖国家主权
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 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发地 现理 大 民早 扩期 张殖 林布 厂近 形组垄 体雷 出代 成织断 系顿 现工 森 1800 1900 2000
1500
1600
1700
从整体史观角度,叙述经济全球化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趋势
+ 文明史观:文明演进和文明传承的角度去认
识历史,以文明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
+ 认识“四个文明”:政治文明 突出制度文明与制
主要线索:政治现代化 (民主化 法制化) 经济现代化(工业化 市场化 ) 思想文化现代化(科学化 大众化) 社会生活现代化(城市化 社会组织整合化)
从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角度分析殖民扩 张
+ 整体史观:横向上强调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趋势。
宏观角度:抓住关键时段进行横向分析 微观角度:把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 识
度创新
+ +
物质文明 突出生产力发展史 精神文明 包括思想 道德 文
学 艺术 宗教 习俗
+
社会文明
谈谈“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
二轮历史课件1:序:史学范式在高考中的运用
真题示例 2(2013·课标全国文综Ⅱ)司马迁著 《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 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 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解析: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 来看待。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 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 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本题选 B 项。
复习用书P2: 典型示例3 07年全国卷 2
返回目录 退出
2.文明史观 (1)基本观点: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 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 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 中华古代文 明、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 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 借 鉴、融合与碰撞。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 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 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返回目录 退出
真题示例 1(2013· 浙江文综 )司马迁的《史记》
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 世 纪末 20 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 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历史高考史学范式:社会史观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十一历史史观范式【高考热点】: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史观,指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
社会史观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社会问题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相关问题;特点: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西方国家提出的要解决的五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收入维持、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五大社会问题构成了高三历史复习应关注的五大重要内容。
【启示借鉴】:(1)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粮食危机、水资源危机以及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等。
(2)历史上重要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社会问题,如历史上水灾、旱灾等引发的社会问题,动乱或战乱时期社会问题,日占区殖民地化或“奴化”等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如工业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3)解决社会问题主要措施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统治者制定实施一系列减免田租、救济穷困、治理自然灾害等政策;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社会问题措施,如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政策;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保障问题等。
巩固训练专题十一历史史观范式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2012·山西联考)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A. 社会群体的角度B. 现代化的角度C. 社会思潮的角度D.社会变迁的角度3.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高考历史史观归纳汇编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现代化,全球化传承、交流、融合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分散到整体;世界市场;全球化、区域化等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理性化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了解三种范式,以新史观指导高考复习文档
了解三种范式,以新史观指导高考复习一、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指导高考历史复习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二、以文明史观指导高考历史复习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
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历史学范式
历史学范式历史学范式是指历史学研究中所采用的不同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用于解读历史事件和过程。
不同的历史学范式反映了不同的研究取向和观点,并在历史学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历史学范式,包括政治史范式、经济史范式、文化史范式和社会史范式。
首先,政治史范式是历史学中最为传统和常见的范式之一。
政治史范式致力于研究政治权力的运行和演变,关注统治者、政府和政治组织的活动。
通过研究政治家的决策和政权的变迁,政治史范式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上不同政权的兴衰以及影响国家发展的决策因素。
其次,经济史范式关注历史事件和过程中的经济因素。
经济史范式试图分析经济活动对历史演变的影响,揭示经济结构变迁和经济力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通过研究经济制度的转变、贸易往来、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历史事件,经济史范式可以揭示经济动态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
文化史范式是一种较为新兴的历史学范式,强调文化对历史的塑造作用。
文化史范式关注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念、艺术表达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历史变迁。
通过研究文化现象和文化交流,文化史范式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及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后,社会史范式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历史演变的影响。
社会史范式研究社会组织、阶级矛盾、社会运动等因素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作用。
通过研究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关系的演变,社会史范式可以揭示社会力量对历史进程的推动和制约。
综上所述,历史学范式是历史学研究中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政治史范式、经济史范式、文化史范式和社会史范式是常见的历史学范式,各自强调不同的研究取向和观点。
在历史研究中,采用不同的历史学范式可以帮助人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深入挖掘历史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因此,历史学范式的研究对于推动历史学的发展和丰富历史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史学研究新范式主题知识整合
史学研究新范式主题知识整合文明史视角和现代化范式、整体世界史观(即全球史观)、社会史范式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新方法、新理念。
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这四种史学研究新范式在高考命题中已成为热点话题,为了让学生能系统、准确的把握这四种史学研究的范式,特结合高中历史教材整理一下四个史学研究新范式主题知识,以供同学们参考:二、现代化范式主题知识整合(一)、现代化范式的主要观点现代化范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历史,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主要意内容,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现代化范式和整体范式更多地强调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
(二)、以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整合高中历史主干知识第一,现代化范式可以为我们认识近现代史提供新的视角。
现代化范式要求我们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综合地审视中国近现代史。
这就提供了不同于革命史范式的新视角,以此视角,我们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两个时期:(l)1840-1949年的早期现代化时期。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是按资本主义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艰难推进的,主题是“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现代国家”。
与之相应,工业化与文化现代化同步艰难伴行。
(2)1949年以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其主题是经济建设。
现代化范式所提供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复杂的历史现象。
如在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一方面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了一批又一批通商口岸。
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方案-三种历史研究范式在高考中的凸显
三种历史研究范式在高考中的凸显'三种历史研究范式在高考中的凸显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在选材、编纂结构,尤其是历史理念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吸收了史学界比较时兴的三种历史研究范式,即文明范式、全球范式(整体范式)、现代范式(现代化),并在高考命题中屡次凸显(全国卷尤为突出)。
本文就如何理解、把握这三种范式作简要的梳理,并以近几年全国卷命题为例,进行说明,希望对正在备考的高三考生有所帮助。
一、文明史的观念要了解文明史,首先应对“文明”的含义有所了解。
在西方,“文明”一词,在近代,最初是形容人的行为和方式,指人有教养,有礼貌。
另有一说,civilization来自拉丁文civitas(城邦),所以也有公民、市民的含义。
法国启蒙学者最早使用这一词,表示对进步的向往,使其含义渐由指个人的行为变得具有社会意义。
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来指社会的一种进步的过程,一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趋向。
在中国古代,“文明”一词最早出现于《易·乾》中:“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文明”可以表示为人类对于外界感知的一种沉积,或为具体的,或为抽象的。
如今关于文明的定义很多,简言之,文明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生产方式、制度、、、、科学等,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有了文明,当然也就有了文明史。
文明史观,通常也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历史研究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通过对文明含义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文明史观在新课改中的凸显,肯定了人类的创造和才智,淡化了血雨腥风的阶级斗争,角度更高,视野更广,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一)对文明史的把握,考生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宏观地把握。
从横向来看,人类文明史的内容包括物质文明(生产、技术、劳动等)、文明(主要是关于国家制度的内容,如国体、政体、国家结构、法律等)和精神文明(特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三个方面彼此相互作用、协调、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常用的史学范式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等五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观的特点是:从考查的主题来看,是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考察标准来看,是把生产力作为观察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文明史的内容来看,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纵向来看,文明史可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横向来看,文明的扩散,如建立文化圈,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等,也是文明史的重要内容。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从整体突出“文明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突出主干知识;
(2)从长时段考查历史,重点考查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3)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4)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查研究,由此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同时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从人类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近代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以工业化为中心,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各方面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
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5、社会史范式
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