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的唯物史观
突破6 高考“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
(3)基于唯物史观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开放环境影响受到多元化冲击,高中学生价值观 也呈现出多元化。在历史课堂中,应当注重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结合时代发 展的要求,引入相应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基于唯物史观应用实践观点。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唯物史观的引导,借助实践观点开展历史 讲解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基 础,加深学生整体认知,从多角度、理性地看待历史发展。结合历史事件的发 生,将其放在更长的历史中理解,深入发掘其中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 历史,全面把握历史知识内容,保证历史实践活动的开展。
目录
思路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2.(2023·湖南衡阳模拟)民国初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公司条例》 《商人条例》等规定,明确了公司的法人性质、法律地位及组成形式、开办
条件、权利义务、应负责任等。这些规定( D )
A.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成主流思想 民主共和是主流思想 B.强化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地位 C.阻碍了民间资本投资于实体经济 D.有利于改善近代中国的营商环境
(6)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阶级斗 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 政权。如2022年广东高考第9题,以国共内战前夕国民党的反共策划切入考查 中共“武装自卫”的斗争策略。
目录
2.试题解答的应对策略 (1)基于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具有显著的人文性特点,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行为以及思想 品德的重任。基于唯物史观的历史人物评价要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进行分析,提 高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是人的历史,与人的思想、生活、生产和生长的社会环 境有着紧密联系。 (2)基于唯物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每个学科都有相应的知识体系,高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更是培养学生综 合素质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础。当学生具备科学化知识体系后就有利于唯物史 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归纳
高中历史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归纳历史哲学是研究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高中历史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了解历史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对于深入理解历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高中历史哲学原理及方法论的归纳。
原理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历史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认为社会的发展变化受到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应该注重经济、社会和物质因素的影响。
2. 客观性原则历史哲学的客观性原则指的是研究历史时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我们不能受到个人偏见、政治立场或利益关系的影响,应该以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和评价历史。
3. 辩证法辩证法是历史哲学的重要原理之一。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矛盾的斗争和统一的推动。
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应该关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矛盾双方,了解其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方法论1. 系统分析历史哲学的系统分析方法指的是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放在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系统中进行研究。
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影响。
2.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历史哲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共性和差异,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区域的特点和规律。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
3.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历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逻辑推理,我们可以从已知的历史事实和资料中推断出未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逻辑推理在填补历史空白和解决历史疑问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并运用上述的原理和方法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在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这对于高中历史教育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六大史观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着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革命史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①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例: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①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③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
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1、关于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运动的基础和动力,也是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2、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运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从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促使社会制度更替,推动历史的前进。
4、关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变革和发展是社会存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存在的决定因素。
二、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之间发生矛盾,就会引起社会的革命和变革。
2、恩格斯的历史观。
恩格斯进一步完善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指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斗争的作用。
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相互作用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三、唯物史观的历史演变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系统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2、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强调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特点,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党的领导理论。
列宁主义对唯物史观的理论丰富和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毛泽东思想的创新。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运用唯物史观来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提出了群众路线、阶级斗争和生产力是第一要素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四、唯物史观在现实中的应用1、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强调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高考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考唯物史观知识点唯物史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是以物质存在和物质运动为基础,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
在高考中,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知识点是很重要的。
一、物质决定意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在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味着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物质基础上的。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还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不仅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还受到政治、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物质生活水平决定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着重强调了物质生活水平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促使人们的思维观念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步改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四、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提出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重要观点。
阶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阶级存在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变革的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制度更替的主要原因。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斗争所推动和创造的。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通过革命斗争、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改变了社会的面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六、历史是一种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历史的发展具有自己的规律性,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人们只有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七、社会历史性质和前进方向的认识唯物史观强调了对社会历史性质和前进方向的认识。
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深入研究,可以认识到社会历史是连续的、非线性的,以及社会历史前进的方向和趋势。
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1 唯物史观(解析版)
唯物史观【概念内涵】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主要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词】无相对固定的关键词【真题回顾】1.(2019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项。
2.(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C项。
高中历史 二轮复习指导----五大核心素养
考向示例
(2017·全国Ⅰ卷,34)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 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D 判断该情景出现的时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斯大林格勒 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该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重要转折点, “水力发电站”是经济建设上的成就,由此可以判断出漫画的时间 应该是二战以后,苏联的战后经济恢复,让某些人气急败坏,二战后, 美苏冷战,对苏联经济建设气急败坏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 家,D项正确。
三、史料实证 1.概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重视史料的搜 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在真实、可靠的 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的能力和品质。它是进一步 养成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及历史反思素养的基础。基本原则 是:“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探讨历史问 题,不能主观臆断,空发议论,也不宜罗列史实,没有观点。 应是史实与观点一致,观点统领史实,史实支持观点,评价 要有辩证思维,表达也要客观公正,不偏激。
示例二: 论题: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相互适应、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阐述: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三位一体,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 对经济结构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保持着地主经济的稳定。同时,地主经济又是 大一统的基础,只有存在大量自耕农和中小地主,国家才会有充足的税收,用以供 养皇室和从中央到地方庞大的官僚机构。没有儒家的正统地位和儒家国家学说 的指导,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也不能形成。总之,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之间 的关系不能割裂,它们互为因果,相互适应、相互调节。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唯物史观素养在历史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及复习策略举隅
唯物史观素养在历史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及复习策略举隅一、理论阐释:唯物史观素养内涵及地位唯物史观素养属于史学史的范畴,高中传统必修教材并没有直接涉及到此内容,受这一教材思维固化及部分教师重视程度不够的影响,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认知是比较模糊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是学生应该具备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灵魂同时也是诸要素得以达成的重要理论保证。
高中生需要领会唯物史观六大理论内涵。
表1:唯物史观内涵表1从理论层面,要让学生领会到唯物史观是个概念体系,其内涵的丰富性、整体性,要求学生学会用全局性视野去认识历史,因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能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为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1]二、试题分析:唯物史观素养在近三年全国Ⅰ卷第42题的体现身处大格局、大时代、大变革的新时代,高考历史学科因时而变,已由过去的“知识型”考察变为“素养型”考察。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必须牢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根据国家发展所需人才的特质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分别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角度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评价,它既回答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素质教育体系中高考“怎么考”的问题,也回答了在高考这一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中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
[2]图6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
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
高考历史答题要准确把握的八大历史观汇总
高考历史答题要准确把握的八大历史观汇总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共25张ppt)
3、(2017年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 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 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
反映出官修史书( C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学科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 家国情怀实际上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1.(2017年江苏卷)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 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 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
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 )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2、(2018全国Ⅰ卷•41)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 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 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 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3)13世纪后半期, 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 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 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
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 )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高考历史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考历史唯物史观知识点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唯物史观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在历史学的研究中,唯物史观则强调历史的客观性,指引我们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趋势。
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是“基本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决定意识形态”。
这一思想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古代社会中,以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制约了社会的发展,例如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这种生产关系进一步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成为统治关系,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以资本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形成。
唯物史观还强调历史的客观性。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受到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和驱动。
人们在历史中只是客观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而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矛盾、经济力量、阶级斗争等客观要素所决定的。
在历史学的研究中,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根据历史的规律和逻辑来进行分析,以求得真实的历史。
唯物史观也强调历史的趋势。
历史的趋势是指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从宏观角度来看,历史的发展不是一种孤立事件的堆积,而是有一定规律性的。
历史的发展总是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这是由各种矛盾和力量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例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路线。
尽管历史的发展有时会出现曲折、波动的现象,但总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当然,唯物史观也有其局限性。
它是一种从经济基础出发来解释历史的方法。
在具体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的作用,如政治、文化、个人因素等。
总的来说,唯物史观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观念和研究方法。
它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帮助我们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2.主要理论: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D.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起促进作用。
E.继承和发展。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
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第三,以古鉴今。
社会历史观知识点高三
社会历史观知识点高三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演变的观点和理解。
了解社会历史观的知识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历史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学生应了解的社会历史观知识点。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经济发展、社会形态和阶级斗争的历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否定唯物史观的观点。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类意识、思想和意志的变化所决定的,经济和物质力量并不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
三、历史主义历史主义是一种相对于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人类的意识和物质力量相互作用而发展演变的。
历史主义承认社会历史中既有物质因素的决定作用,也有人类意识和意志的能动作用。
四、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
常见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
每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
五、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对历史上留下的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址、文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习俗、口头传统等。
六、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七、历史思维培养历史思维培养是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过程。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提高历史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八、历史修养的重要性历史修养是指对历史知识、历史文化和历史思维能力的修养。
拥有良好的历史修养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强调物质存在是首要的,精神和意识是后发展的产物。
在历史学科中,唯物主义被广泛应用,用以解释和分析历史事件及社会发展。
本文将介绍高中历史课程中涉及的唯物主义知识点,深入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
###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原理在教学中常常用来解释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动因。
通过深入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
###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强调对历史发展的矛盾运动和对社会发展的多因素作用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解释了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在规律。
这种思想的理解对于掌握历史学科中的相关知识至关重要。
### 唯物史观与历史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唯物主义的思想贯穿始终。
学生通过了解不同时期的生产力水平、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的演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演变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贯彻唯物史观,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 经典案例分析在引入唯物史观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经典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封建社会的颠覆等。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其他历史事件的解读中。
### 唯物主义与当代意义唯物史观不仅仅是历史课程中的一种理论工具,更是我们认识社会、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
唯物史观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规律,对于当代学生的思维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 结语综上所述,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精品]高中历史解题指导(2):唯物史观
历史解题指导法(2):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试说明》规定的十项能力要求之一是:“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
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水平的把握。
第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
第一、对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
劳动对象是猪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或,物质条件,其中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智能和知识、智力的人。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往往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重大变化,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因此,在分析某一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就应该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归纳总结。
以战国为例:劳动对象方面表现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劳动资料方面表现为铁器、牛耕的推广,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修,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劳动者方面表现为百家争鸣解放思想,天文、历法等知识被劳动者所掌握;科技方面表现为农耕、冶铁、煮盐、建筑等技术的进步。
第二、对生产关系观点的认识和理解: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定的物质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是构成生产关系的三个基本因素。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的因素,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高考历史唯物史观点集锦
高考历史唯物史观点集锦使用说明:以下是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必须要会运用的史学理论,无须记忆,重在理解;在进行题型训练时,可对照使用这些理论分析问题,很有帮助。
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如政治、法律、哲学、科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3、社会存在是一切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4、社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5、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的要求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6、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7、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8、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1、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它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那些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和力量的关系。
通俗地讲,生产力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他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经济基础是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
2、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在阶级社会中和阶级消灭之前,上层建筑都有阶级性。
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复习的唯物史观以下是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必须要会运用的史学理论,有助于题型训练时,照使用这些理论分析问题,不失为解题之金钥匙。
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如政治、法律、哲学、科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3、社会存在是一切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4、社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5、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的要求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6、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7、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8、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理论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它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那些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和力量的关系。
通俗地讲,生产力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他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6、评价历史现象时生产力的标准是最后的标准;
理论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
2、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在阶级社会中和阶级消灭之前,上层建筑都有阶级性。
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也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
理论四:阶级、国家、革命、民族
1、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2、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权力机关,为了维护权力机关,就要征收赋税,按地域而不再以血缘的标志来划分国家统治下的居民;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4、革命的根本问题时政权问题。
5、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
6、落后民族以武力征服先进民族而最终被后者同化。
理论五:矛盾论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4、坚持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从个性之中归纳共性,从共性之中分析个性。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理论六:量变与质变
1、量变就是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
2、质变就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3、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而当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又会引起新的质变。
理论七:否定之否定原理
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3、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坚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信念。
理论八:认识论
历史上的真理,是通过实践的检验;
理论九:评价历史人物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分析制约历史人物活动的因素:(1)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2)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3)分析历史的个人品质。
3、分阶段去评价每一历史人物。
4、两点论——分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重点论——抓主流;
5、透过现象看本质;
6、把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地统一起来看问题;
7、个人动机总是从属于阶级和民族的。
8、个人动机与客观效果不一至;
9、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