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的分类

合集下载

中医对近视眼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对近视眼的治疗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近视眼的研究进展
03
针灸治疗近视眼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研究也证
实了其疗效和安全性。
推拿治疗近视眼的临床研究
推拿治疗近视眼的方法
通过手法按摩眼部周围穴位和肌肉,促进眼部 血液循环,以达到治疗近视眼的目的。
推拿治疗近视眼的优势
推拿治疗近视眼具有无创伤、无副作用、舒适 度高的优点。
推拿治疗近视眼的研究进展
04
疗效评价案例
1 2
案例一
患者经过中医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屈光度明 显降低,眼轴长度缩短,干眼症等症状得到改善 。
案例二
患者接受中医治疗后,飞蚊症等症状得到明显缓 解,视力稳定,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
案例三
通过对照试验发现,中医治疗组在视力、屈光度 、眼轴长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改善 情况也优于对照组。
并发症改善情况
观察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并发症改善情况, 如干眼症、飞蚊症等。
疗效评价方法
01
对比观察法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各项指为治疗 提供参考。
03
02
随机对照试验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通过对照比较评价治疗效果。
系统评价
对相关研究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 价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能完全治愈近视眼,因此 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03 中医治疗近视眼的临床研究
CHAPTER
中药治疗近视眼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近视眼的方法
通过口服或外敷中药,调节人体气血、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近视 眼的目的。
中药治疗近视眼的优势
中药治疗近视眼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可长期使用的优点。

眼视光基础

眼视光基础

远 视
一 :定义 二 :病因
三 :分类
四 :治疗
一 定 义:
• 在眼调节静止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人眼的屈光系统折射以后 聚焦在视网膜后(如图)
远 视
一 :定义 二 :病因
三 :分类
四 :治疗
二 病 因:
• 遗传因素:人的眼球在出生时的直径只 有17mm,在出生后1----2岁时发育最快,在3岁 左右基本接近正常,可以达到23mm左右, 在17岁时可以完全达到正常。这时如未达到正常(24mm)就形 成了先天性远视。
弱视
定义:眼部无器质性病变,散瞳验光矫正视力≤0.8称为弱视 • 病因:由于先天或在视觉发育阶段进入眼内的光线不够充分,剥夺了 黄斑形成清晰图像的机会。
验光
• 分类: 1.客观验光: 电脑验光. 检影验光 2.主觉验光: 综合验光仪. 插片
认识电脑验光单
• 1.球镜DS • 2.柱镜DC • 3.散光轴向A
五:临床表现
• 1远视力下降 • 2视力疲劳 • 3外隐斜或显性外斜 • 4眼球突出 • 5眼底的改变 1)豹纹状眼底 2)视神经乳头变大 3)弧形般 A)月牙状 B)半月状 4)黄斑变性
近视
一:定义
二: 近视的原因
三:近视眼的分类
四: 总分类 五: 临床表现 六:治疗 七: 预防
六:近视眼的治疗方案
眼视光基础
张云云
屈光
屈光——当外界物体发出的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折射率不 同的介质时,光线将在界面上发生偏折 屈光作用用屈光度(diopter)表示,简写为D D=1/f(m) f是距离
屈光间质
• 角膜及房水屈光力:43.5D
• 晶状体及玻璃体屈光力:19.11D

眼科重点全

眼科重点全

名词解释:屈光不正:放松的状态下,无穷远处物体所成的像没有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即称为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在眼调节、散光。

角膜云翳:角膜浅层的瘢痕性混浊薄如云雾状,通过混浊部分仍能看清后面虹膜纹理者称为角膜云翳。

角膜斑翳:角膜混浊较厚略呈白色,但仍可透见虹膜者称角膜云翳。

角膜白斑:角膜混浊很厚呈瓷白色,不能透见虹膜者称角膜白斑。

干眼:角结膜干燥症又称干眼,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成。

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由于周边虹膜堵塞小梁网或与小梁网产生永久性粘连,房水外流受阻,引起眼压升高的一类青光眼。

视路构成: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

临床上通常是指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

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

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和局部营养不良等可引起晶状体囊膜损伤,使其渗透性增加,丧失屏障作用,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使晶状体蛋白变性,形成混浊。

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木目标,属于眼外肌疾病。

泪膜:为覆盖在角膜、结膜表面的一层保护层,由外至内由脂质层、水液层、粘蛋白层构成,润滑眼球表面,湿润并保护角、结膜上皮,向角膜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

近视: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

盲:视力损伤3级以上,即日常生活视力较好眼<0.05,较差眼≥0.02调节: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正视:当眼调节放松状态时,外界的平行光线(一般认为来自5M以外)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正常视力:临床上大于等于 1.0的视力为正常视力。

Marcus-Gunn瞳孔:又称RAPD,即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是指用光线照射患眼时,双眼瞳孔不缩小;而用光线照射健眼时,双眼瞳孔缩小的现象(患眼瞳孔由于间接反射而缩小),以1秒间隔交替照射双眼,健眼瞳孔缩小,患眼瞳孔扩大,这种体征特别有助于诊断单眼球后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晚期青光眼.麦粒肿:睫毛毛囊或其附属的皮脂腺或变态腺感染,称为外睑腺炎,以往称为麦粒肿。

小学生预防近视知识

小学生预防近视知识

小学生预防近视常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这双眼睛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但现在,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越来越重,由此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近视眼的出现,而且年龄也越来越小。

据国家教育部、卫生部联合调查,目前,我国学生近视率接近60℅,居世界第二位。

视力下降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将来的升学、就业,并对其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这是令家长和学校非常担忧的问题。

那么小学生怎样预防近视眼呢?一、什么是近视近视眼是指因眼轴过长或屈光力过强,在无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折射后所形成的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即远距离物体不能清晰地在视网膜上成像,这种屈光状态称为近视眼。

近视眼的特点是远视力下降,近视力正常。

但是,真正确定是否近视、近视强度有多严重,怎样治疗,应到眼科散瞳验光,才能最后确定。

二、近视分类(一)按照近视的程度分类1.-3.0D以内者,称为轻度近视眼。

2.-3.0~-6.0D者为中度近视眼。

3.-6.0D以上者为高度近视眼。

(二)常用视力分级法:1.超常视力大于1.52.正常视力1.0——1.53.不良视力0.3——0.84.低视力0.3以下5.盲并无光感——0.05三、病因(一)遗传因素:高度近视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遗传可表现为家族性和种族性。

1.家族性:双亲均是高度近视眼,其子女100%为近视。

双亲有一方为高度近视,其子女有50%为近视。

双亲均为近视基因携带者,其子女有25%为近视。

2.种族性:黄色人种近视眼发病率高,可达50%,白种人次之,黑人无论居住在哪里发生率均很低,即使在移民中调查也是如此。

爱斯基摩人、冰岛人近视发病率也很低。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很多,主要为长时间近距离工作。

1.学生处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阅读、书写的学习环境,对单纯性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主要作用。

2.学习用眼习惯不良,如读写姿势不端正,眼距离书过近,在暗光下或经常躺着、乘车、走路时看书,以及看电视时间过长,距离过近等都是引起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

视光学基础资料

视光学基础资料

眼视光学基础知识一.定义1.正视眼: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一般认为来自5m以外)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

2.非正视眼: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若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将不能产生清晰像,称为非正视或屈光不正。

A.近视: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成像在视网膜前面,典型的近视表现为视远模糊视近清晰。

近视一般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

近视眼矫治应用合适的凹透镜或类同凹透镜的原理和方法,使平行光线发散,进入眼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

矫治的原则是最好矫正视力,最低矫正度数。

(一)按近视的程度分类:1. ≤-3.00 D,为低度近视;2. -3.25 D至~6.00 D为中度近视;3. - 6.25 D至~10.00 D为高度近视;4. -10.00 D以上为重度近视(二)按屈光成分分类1.屈光性近视。

2.轴性近视。

B. 远视: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成像在视网膜后面。

□远视的原因是眼轴相对较短或者眼球屈光成分的屈光力下降。

可能是生理性的原因,如婴幼儿的远视;也可能是一些疾病通过影响以下两个因素而导致远视:①影响眼轴长度:眼内肿瘤,眼眶肿块,球后新生物,球壁水肿,视网膜脱离等等;②影响眼球屈光力:扁平角膜,糖尿病,无晶状体眼等等。

□远视者能清晰聚焦远处物体的远视眼,不同于近视,一些远视患者能看清楚远处物体,即能使远处物体清晰聚焦在其视网膜上。

这是因为,远视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调节使外界平行光焦点前移至视网膜上,从而获得较清晰的远距离视力。

□.远视者的视觉疲劳远视者为了清晰聚焦,在看远时就动用了调节;看近时,则需付出更大的调节量。

因此,远视者调节从未放松过,而且在看近时使出比其他正视或近视者更多的调节,即很多时候他们都处于过度调节状态,容易产生视物疲劳□远视者远视度数随年龄变化。

某些远视者年轻的时候视力很好,在年纪稍大的时候“变”成了远视。

屈光不正之近视试题

屈光不正之近视试题

近视
一、选择题
1、近视的远点在()
A、眼前有限距离处
B、眼前无限距离处
B、眼后有限距离处D、眼后无限距离处
2、近视眼的差异透镜为()
A、凹透镜
B、凸透镜
C、平光镜
D、三棱镜
3、近视是人眼的屈光力相对于眼轴长度()的一种屈光不正。

A、适中
B、过小
C、过大
D、不确定
4、当眼调节为最大时,所能看清的眼前一点,是近视眼的()
A、远点
B、焦点
C、节点
D、近点
二、填空题
1、近视眼矫正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视按照是否有动态屈光(即调节作用)参与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视是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_____,即远点移______的一种屈光状态。

4、近视按屈光成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屈光性近视眼又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近视按近视的程度分类
2、简述近视矫治的方法。

近视

近视

第三,根据调节作用分类,分为假性近视、混合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其检查方法为用“阿托品”扩瞳验光检查。从近视度下降程度和是否恢复正视为判断标准,其中以混合性为多见。当然,还有根据近视眼程度分类等等,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了。
总结其近视分类一些特点,我们可以发现青少年近视以单纯轴性近视为主。如果能阻止眼轴延长就可以防止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研究表明M受体阻断剂可有效阻止眼轴变长,其代表药物有阿托品和消旋山莨菪碱(信流丁),后者因作用温和安全而日益受到重视。
7.能看清楚尽量远。既然长时间看近是形成近视的一大要素,我们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平时要抓住一切机会望远,时间越长越好。如没有较长时间望远,那么在近距离用眼时,就要做到在看清的条件下距离尽量远些,课堂座位亦应在看清的条件下尽量后坐。
8.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跑步、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都对提高视力有好处,如学生能每天累计锻炼2小时者不易近视。但属于高度近视者,注意不要做太剧烈的运动。
3.近视的危害?
近视眼除了视远不清,给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外,更可诱发各种其他眼部病变:
① 视网膜脱离 是近视眼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近视眼眼轴伸长及眼内营养障碍,造成视网膜变性,变性区视网膜非常薄,极易发生穿孔继而引发视网膜发生脱离。
② 白内障 近视眼眼内营养代谢不正常,使晶状体的囊膜通透性改变,晶状体营养障碍和代谢失常而逐渐发生混浊,视力逐渐减退产生并发性白内障。
首先,根据功能分类,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前者又称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发育成熟后近视度数基本稳定,矫正视力≥1.0;后者则称高度近视或恶性近视,其特点为近视度数不断进展,矫正视力常低于1.0,并且有黄斑变性等并发症。
其次,根据屈光成分分类,分为轴性近视和屈光近视。由于眼轴延长所致近视称为轴性近视,常见于单纯性近视;而屈光近视则是眼轴正常,屈光成分异常所致,因其成分较复杂,这里不做详细介绍了。

屈光度与视力对照表

屈光度与视力对照表

屈光度与视力对照表,史上最全!一、远视的分类按屈光程度分类:远视眼分类远视屈光度范围轻度远视>+0.75DS——≤+3.00DS中度远视>+3.25DS——≤+6.00DS高度远视≥6.00DS二、近视的分类1.近视按屈光程度分类:儿童轻度近视>0.25D——≤2.00D儿童中度近视≥2.25D——≤4.00D儿童高度近视≥4.25D2.近视眼按视力分类:儿童轻度近视≥0.5——≤0.8儿童中度近视≥0.25——≤0.4儿童高度近视≤0.2青年轻度近视≥0.5——≤0.9青年中度近视≥0.3——≤0.4青年高度近视≤0.253.近视眼的临床分类类别单纯性近视高度近视病因多基因隐形遗传常染色体隐形遗传发病因素与遗传、发育、营养、环境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发病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是也不能忽视环境因素或促进因素。

屈光度一般在6.00度以下,但对于年龄≤9岁,屈光度≥-1.50DS者(包括年龄超过9周岁,按每年1.00DS递减至9周岁时,屈光度仍≥-1.50DS者)除外。

一般在600度以下,但对于年龄≤9岁,屈光度≥-1.50DS者(包括年龄超过9周岁,按每年1.00DS递减至9周岁时,屈光度仍≥-1.50DS者),如任其发展,90%将成为高度近视。

视力视力损伤逐渐进行,多与屈光度成正比例,远视力可矫正至正常。

视力损伤严重,多与屈光度不成正比例,远视力更差,矫正视力多不理想,视野及暗适应等功能均不正常。

年龄多在7岁以后发病,进展慢,12岁到18岁为高速发展期,18到20岁基本停止发展。

多在2-3岁发病,进展快,持续进行性深,12岁到18岁进展期更明显,20岁后仍然发展。

4.生理部分:类别单纯性近视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多无眼底病变,少有并发症。

多有豹纹状,视盘旁弧形斑等病变及各种并发症。

发病机理供血障碍,营养不良,组织变性。

供血障碍,营养不良,组织变性。

发病率小学生40%,中学生60%,大学生65% 5%预后预后较好,但高度近视没有严格界限,因此要控制发展,恢复视力。

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

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

功能性
视力下降、视觉质量不良 视疲劳 调节不足 双眼融像功能障碍 眼位改变(隐斜)
近视眼 分类 表现及症状
器质性
外斜视(功能失代偿) 眼球扩张 眼球扩张
——眼底改变→病变
近视眼 分类 表现及症状
并发症
• 功能性:功能性视力下降、调节不足、集合不足、 双眼融像功能障碍
• 器质性:白内障、青光眼、飞蚊症、视网膜脱离, 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脉络膜萎缩,黄斑裂孔等。
表现及症状 并发症 处理
光学干预-角膜接触镜
• 理论基础:周边离焦 • 角膜塑型镜
——控制程度在50%眼轴增长量 • 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双光软镜)
——能控制40%眼轴增长量 基于周边离焦的所有产品(框架周边离焦) • 做后巩膜加固术
药物干预
近视眼
பைடு நூலகம்
• 研究证实低浓度0.01%阿托品具有较好的近视 控制效果
临床表现
散光眼 分类
• 弱视 • 视疲劳 • 圆锥角膜
临床表现
并发症
散光眼 分类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处理
光学矫 正
并发症处 理
随访
散光眼 分类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处理
光学矫正(规则)
• 框架镜矫正 通过柱镜同时矫正散光的轴向与屈光度,使两条焦线的
距离变短,最终成为一个焦点 • 接触镜矫正
RGP • 屈光手术
无睫状肌麻痹验光中不会发现的远视
• 显性远视
在常规验光中表现出来的远视
• 全远视
显性和隐性的总和
功能性
远视眼 分类
临床表现
视力 ——视物模糊(分调节代偿、部分代 偿、不能代偿)、调节的差异改 变看远看近(举例)
调节异常 ——视疲劳、眼酸、眼痛

中西医屈光不正

中西医屈光不正

3》复性近视散光
4》复性远视散光
5》混合性散光
不规则散光:
由于角膜或晶状体表面上的凹凸不平或在一 条经线上呈不等的弯曲变形等。 原因: 1》角膜 角膜云翳、角膜斑痕(外 伤)、 圆锥角膜、角膜小面、翼状胬肉术后、角膜 移植或RK术后等, 2》晶状体 外伤、人工晶体移位、白内障 术后、晶状体半脱位、青光眼术后等。



态 近视
近视
近视部分降低
近视
近视度数未下降
调 节 松 弛 后 近视消失、呈正视或 远视

年 发 屈 治 戴


制 调节紧张
龄 较小
调节紧张与器质病 变Biblioteka 介于两者之间 介于两者之间
完全是器质性病变
较大 较大 较高 疗效不佳 要戴
病 光 疗

间 较短
度 较低(-2.00D以下) 一般大于-2.00D 效 果 明显 镜 不需要戴镜 可降低部分屈光度 要戴
远 视 眼
一 :定义
二 :病因
三 :分类
四 :调节
五 :临床表现
六 :治疗
一 定 义:
在人眼调节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当5米以 外的平行光线经过人眼的屈光系统折射 以后聚焦在视网膜后(如图)
(如图)
二 病 因:
遗传因素:人的眼球在出生时的直径只 有
17—17.5mm,在出生后1-----2岁时发育最 快,在4岁 左右基本接近正常,可以达到 23mm左右,在17岁时可以完全达到正常。 这时如未达到正常(24mm)就形成了先天 性远视。
视 乳 头 弧 形 斑 部分有、但一般都在1/2PD以下



近视眼的分类

近视眼的分类

近视眼的分类近视眼(Myopia)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远处物体变得模糊不清,近处物体可见。

近视眼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划分,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近视眼的分类。

1. 根据屈光度划分根据近视眼的屈光度不同,可以将近视眼分为以下几类:1.1. 低度近视眼低度近视眼是指近视度数在-0.5D至-3.0D之间的近视眼。

低度近视眼屈光度比较低,视力相对较好,一般不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太大影响。

1.2. 中度近视眼中度近视眼是指近视度数在-3.0D至-6.0D之间的近视眼。

中度近视眼的屈光度相对较高,视力相对较差,需要配戴眼镜或隐形眼镜进行矫正,以保证正常视觉需求。

1.3. 高度近视眼高度近视眼是指近视度数大于-6.0D的近视眼。

高度近视眼的屈光度较高,视力较差,且眼轴长度较长,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如视网膜脱落、白内障等。

高度近视眼需要密切监测眼部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根据发病年龄划分根据近视眼的发病年龄不同,可以将近视眼分为以下几类:2.1. 先天性近视眼先天性近视眼是指从出生时起即存在的近视眼。

这种近视眼通常由于先天性眼部结构异常导致,常伴随其他眼部疾病,如弱视、斜视等。

先天性近视眼需要及早治疗,以免对正常视觉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2. 儿童近视眼儿童近视眼是指在儿童期发生的近视眼。

儿童近视眼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用眼习惯等有关。

儿童近视眼需要及早发现并进行眼科治疗,以防止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

2.3. 青少年近视眼青少年近视眼是指在青少年期发生的近视眼。

青少年近视眼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大、用眼时间长、近距离用眼过多等。

青少年近视眼的矫正与防控十分重要,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包括配戴眼镜、隐形眼镜、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等。

2.4. 成人近视眼成人近视眼是指在成人期(18岁及以上)发生的近视眼。

成人近视眼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工作用眼过度等。

近视

近视
其他治疗;雾视法,双眼合像法及合像增视
仪,远眺法,睫状肌锻炼法等均可使用。
谢 谢!
国内多主张将近视按其程度进行分类如下:轻度近
视<-3D,中度近视-3D~-6D,高度近视>-6D。 上述依近视屈光度划分近视程度的方法,涉及到人 们对正视范围的规定,通常将±0.25D屈光不正列 为正视范围。 程度分类法比较实用,但应注意年龄因素,即儿少 年近视程度所依据的屈光度要相应减低。参考范围: 低度近视≤-2.0,中度近视-2.0D~-4.0D,高度近视 >-4.0D。
屈光性近视
1、曲率性近视:由于角膜前面或晶状体面的曲度
增加,曲率半径变短,而使平行光束入眼后过早聚 焦于视网膜前。见于圆锥角膜、巨大角膜或小角膜, 角膜葡萄肿、角膜移植术后、球星晶体及小晶体等。 2、屈光指数性近视:由于房水、晶体屈光指数的 增高,屈光力增加,而使平行光束入眼后过早聚焦 于视网膜前。如见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初发白内 障、老年晶体核硬化或就、混浊及糖尿病患者,多 数呈一时性低度近视。
屈光性近视
3、调节性近视:由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在
不良环境及体力、与心理条件影响下,视力 负荷增加,调节一时不能完全放松,出现调 节紧张或调节痉挛,分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种。
三、其他类型近视:
外伤性近视:钝伤可诱发近视。 中毒性近视:如有机磷农药中毒,引起的一
种近视化反应。 糖尿病性近视 药物性近视:如磺胺类、四环素、利尿剂、 ACTH及避孕药等可诱发近视。局部用药如 毛果芸香硷亦可表现为近视。
近视眼的病因
单纯性近视眼:遗传;环境:主要是近眼工
作。 病理性近视眼:与遗传关系较大。主要为单 基因遗传。
近视眼的诊断
远视力不良、近视力正常或较好。

眼屈光学

眼屈光学

正视眼的远点在无限远
调节
调节是由于睫状肌收缩,晶 体悬韧带松弛晶体依靠自 身的可塑性和弹力向前凸 出,增强屈光力所致 视远 不需要调节,视近需要调 节
屈光不正
平行光线经眼屈折后,不能准确地在视 网膜上结成焦点,称为非正视眼或屈 光不正。 近视 屈光不正 远视 散光
近视
定义
无限远的平 行光线通过不
– 正视眼所见
散光眼所见
老视
定义
•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 弱,睫状肌的功能逐渐减低,从而引起眼 的调节能力逐渐下降。大约40-45岁开始, 出现看近困难,这种这种情况称为老视, 俗称老花。
• 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不论屈光状态如何, 每个人都会发生老视。但原有的屈光状态 将影响老视症状出现的时间,未行矫正的 远视者较早发生老视,近视者发生较晚或 不发生。
按病因分
• ⑴轴性近视:眼球的前后径明显延长的一 类近视,见于大多数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 近视。⑵ 曲率性近视:某一屈光体的表面 曲度增强、曲率半径变小而使屈光力增强 所引起的近视,如圆锥角膜、球形晶体 等。 (3)屈光指数性近视:由于房水、晶 状体、玻璃体的屈光指数增高而使屈光力 增强所引起的近视,如糖尿病所致晶状体 改变、核性白内障等。
近视眼的矫正示意图
临床表现
• 近视眼是眼球的前后轴过长,或眼的屈光 力量过强而引起的屈光力大于眼球轴长的 一类屈光不正。其光学焦点落在视网膜之 前,远点近移,因此近视眼最突出的症状 是看远不清。
正视眼所见
近视眼所见
远视
定义
是眼在调节松弛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
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后,在视 网膜上形成一个弥散环,不能形成清晰的 物象
散光眼的临床表现

视光学知识

视光学知识
指数性远视:为角膜或晶状体屈光指数偏低所致。
按远视的度数分类
低度远视:<+3.00D,该范围的远视在年 轻时由于在视远时有调节代偿,大部分人 40岁以前不影响视力。
中度远视:+3.00~+5.00D,视力受影响, 并伴有不适感或视疲劳,过度使用调节会 出现内斜视。
高度远视:>+5.00D,视力非常模糊,视 疲劳和不适感不明显,是由于远视度数太 大,患者无法使用调节来代偿。
远视眼的临床表现
A.视力 轻度-远,近视力都正常 中度-远视力正常,近视力不好或远,近视力都不好 高度-远,近视力都不好 备注:高度远视看书有拿近的习惯――给人近视错觉,同样大小 物体距离眼球越近,所形成的视角越大,在视网膜上的像越大。
B.视疲劳(a代表调节,c代表集合) 远视眼惯用调节,视近的a>视远的a,a与c不匹配
继发性近视:指由其它眼病及全身病引起 的,如圆锥角膜,糖尿病等导致的近视。
3.近视的临床表现
远距离视物模糊,近距离视力好,集合功 能相应减弱,近视初期常有远视力波动, 看远时眯眼。 近视度数较高者,常伴有夜视力差、飞蚊 症、眼前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 可能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变。
4.近视眼的预防
按近视程度分类
轻度近视<-3.00D 中度近视-3.00D_-6.00D之间 高度近视>-6.00D
依近视的性质分类
单纯性近视:在发病原因上,遗传及环境 均有关系,屈光度常在-6.00D以下,可用 镜片矫正到正常视力。
变性近视:本病以遗传为主,系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病,多为先天性,一般于儿童时 起病,不断加重,平均每年增加1.0D或 1.0D以上,矫正视力往往低于正常,查其 眼轴加长,常伴有眼底病变,并易发视网 膜脱离,白内障等并发症。

视力的分类

视力的分类

视力的分类一、近视看近物清晰,看远物模糊,专业定义为“远处物体经眼球折光后聚焦于视网膜前,而不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楚的物像”。

近视是中国儿童最常见的眼疾,而大陆高度近视的比率更是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高出很多,伴随着高度近视所衍生的许多眼疾,正威胁着许多儿童的视力及眼睛健康。

二、远视远处物体经眼球折光后聚焦于视网膜后,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虚像。

因此,远视眼患者看远看近均不清楚。

婴幼儿的近视眼很少,90%以上的学龄前儿童是远视,其中绝大多数是生理性的,是眼正常发育的表现。

有20%-25%的远视是病理性的,它是导致儿童视力低常及眼发育不良的主要原因。

三、弱视弱视是一种严峻影响视觉功能的疾病,指那些眼球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远近视力均低于0.8,且不能轿正者。

据统计,弱视患者已超过1500万人,成为大家需迫切关注的社会问题。

近视产生:近视的产生原因至今依然不是十分明确,公认的看法是近视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

近年来许多证据表明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参与了近视的发生.遗传因素:研究认为高度近视眼的双亲家庭,下一代近视的发病率较高,近视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已被公认,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

但对一般近视遗传倾向就不很明显。

环境因素: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用眼的关系非常密切。

青少年的眼球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眼球壁的舒展性也比较大,阅读、书写等近距离工作时,不仅需要眼的调节作用的发挥,双眼球还要内聚,这样眼外肌对眼球施加一定的压力,久而久之,眼球的前后轴就可能变长。

每增长1毫米近视就达-3.00屈光度(也就是普通说的300度),当然这种近视绝大多数为单纯性近视,一般度数都比较低,都在6屈光度以下,发病多在青春期前后,进展也比较缓慢,有人把这种近视称之为真性近视,以示与假性近视相区别。

远视产生:1.轴性远视,即眼的前后轴化正视眼短些。

有些人在眼的发育过程中,由于内在(遗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使眼球停止发育,眼轴不能达到正常眼的长度,因而到成年时仍保持婴儿或幼儿的眼球轴长,称为轴性远视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视眼的分类
近视是很常见的一种眼病了,走在街上都能看能很多戴着眼镜的人。

近视眼的种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很多种。

一:按屈光成分,近视眼的种类有:
1、轴性近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轴过度发展所致。

2、弯曲度性近视眼,是由于角膜或晶体表面弯曲度过强所致。

3、屈光率性近视眼,是由屈光间质屈光率过高所引起。

二:按照近视的程度,近视眼的种类有:
1、低度近视:屈光度低于等于-300度者。

2、中度近视:屈光度在-300~-600度之间的近视。

3、高度近视:屈光度高于-600度者。

三:按照眼睛调节作用的影响,近视眼的种类有:此类近视一般属于单纯性近视范畴。

1、假性近视:亦称调节性近视,其眼球轴径长度正常,但屈光间质的屈折力超出常度,一般为晶状体调节过度,因此远处的光线入眼后成像于视网膜前。

散瞳后近视的屈光度完全消失,表现为正视眼或远视眼。

2、真性近视:也称轴性近视,其屈光间质的屈折力正常,眼轴的前后径延长,远处的光线入眼后成像于视网膜前。

3、混合性近视:真假性近视同时存在的状态。

散瞳后近视屈光度有较多的降低,但仍为近视。

青少年近视学子在学习任务繁重和身体发育过程中,多为此种近视状态。

四:按照临床病理,近视眼的种类有:
1、单纯性近视:即一般性近视,屈光度通常在600度以下的中低度近视,近视的进行性发展缓慢。

眼球组织正常,不出现病理性改变。

2、进行性近视:即所谓的高度近视,也称病理性近视,其屈光度超过600度,最高可达4000度。

一般发病较早,眼球轴径不断加长,眼球的许多组织可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近视按照近视程度可分为,轻度近视(300度以内)、中度近视(300度-600度)和高度近视(600度以上),人人都知道,高度近视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高度近视能引起一些并发症,这些并发症若不积极治疗是会导致失明的。

轻度近视引起的并发症有以下几个:
1.视力减退
近视眼主要是远视力逐渐下降,视远物模糊不清,近视力正常,但高度近视常因屈光间质混浊和视网膜、脉络膜变性引起,其远近视力都不好,有时还伴有眼前黑影浮动。

2.视力疲劳
近视眼患者调节力很好,但在近距离工作时需要过度使用辐辏力,这样破坏了调节与辐揍之间的平衡协调,导致肌性视疲劳症状。

其表现为眼胀、眼痛、头痛、视物有双影虚边等自觉症状。

3.眼球突出
高度近视眼(通常激光治疗近视)由于服轴增长,眼球变大,外观上呈现眼球向外突出的状态。

4.外斜视
中度以上近视患者在近距离作业时很少或不使用调节,相应地减弱辐揍作用,可诱发眼位向外偏斜,形成外斜视。

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大于600度、伴有眼轴延长、眼底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性等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屈光不正。

很多中低度近视患者若仍不注意用眼,就很容易演变成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对患者的危害是很大的。

1、高度近视眼会形成豹纹状眼底:视网膜的血管离开视盘后即变细变直,同时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伸长,可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营养,以致浅层色素消失,而使脉络膜血管外露,形成似豹纹状的眼底。

2、高度近视眼弧形斑视盘周围的脉络膜在巩膜伸张力量的牵引下,从乳头颞侧脱开,使其后面的巩膜暴露,形成白色的弧形斑。

如眼球后极部继续扩展延伸,则脉络膜的脱开逐步由乳头颞侧伸展至视盘四周,终于形成环状斑。

此斑内可见不规则的色素和硬化的脉络膜血管。

3、巩膜后葡萄肿:眼球后部的伸张,若局限于一小部分时,从切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尖锐的突起,称为巩膜后葡萄肿。

这种萎缩性病灶如发生在黄斑处,可合并中心视力下降。

4、高度近视的常见危害还包括高度近视引起黄斑部变化:可发生形成不规则的、单独或融合的白色萎缩斑,有时可见出血。

此外,在黄斑部附近偶见有变性病灶,表现为一个黑色环状区,较视盘略小,边界清楚,边缘可看到小的圆形出血,称为Foster-Fuchs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