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学

合集下载

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

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

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引言:中医学自古以来便奉行“治病求本”的原则,强调全面观察病情,修复人体的平衡和协调。

张锡纯先生作为中医临床大家,在络病学术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他提出的络病学说强调通过活络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的特点,以及他提出的“活络效灵丹”在实验研究中的作用。

一、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1.强调内外兼顾:张锡纯先生强调了内外兼顾,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素的综合结果。

他认为,身体的络脉是内外联系的桥梁,在疾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张锡纯先生不仅注重调理内脏,还重视疏通络脉,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

2.强调总揽全局:张锡纯先生独特的感召术,使他能够从患者的诸多细节和疾病的发展趋势中洞悉病情。

他强调了总揽全局的重要性,主张在治疗中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并根据个体病情定制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强调阴阳协调:张锡纯先生深入研究了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阴阳关系紊乱的结果。

他强调在治疗中要调节阴阳平衡,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他的疗法往往通过调理经络来调节阴阳,达到治疗目的。

二、活络效灵丹的实验研究:张锡纯先生在络病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活络效灵丹的疗法。

活络效灵丹是一种草药配方,通过内服外用的方式,利用活血化瘀、调理经络的功效来治疗疾病。

为了探讨其作用机制,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

1.实验设计:选择40只实验动物进行研究,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活络效灵丹组。

正常组给予正常饮食和生活环境,模型组使用刺激剂诱导疾病模型,活络效灵丹组则在模型基础上给予活络效灵丹治疗。

2.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活络效灵丹组在病情恢复和体能提升方面显著优于模型组。

同时,活络效灵丹组的经络功能得到明显改善,阴阳平衡得到调节。

3.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活络效灵丹对于失去平衡的阴阳有调节作用。

络病理论【络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一)】

络病理论【络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一)】

络病理论【络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一)】络病理论【络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一)】中医学“脉”在解剖形态上与西医学血管具有同一性,运行血液的脉相当于人体的大血管,从脉主干依次分出、逐层细分、遍布全身的脉络相当于从大血管依次分出的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

由此可见,中医学“脉”包括了西医学整个血管系统,即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广义的“脉络一血管系统病”涵盖了发生在动静脉系统的各类血管病变,如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机制的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以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表现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炎等,以及动静脉瘘、动脉瘤等其他血管疾病。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本文所讨论的“脉络一血管系统病”主要指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脏腑组织缺血改变的疾病。

冠心病辨证论治病位心。

病机病理心络郁滞或心络虚滞为发病之本,基本病理环节为心络瘀阻、心络绌急、心络瘀塞。

分型辨治心络郁滞:证候为胸中憋闷,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按揉、叩击、捶打、足蹈胸膺可使胸闷暂缓,或未发作时欲饮热汤水,善太息,遇情志刺激胸闷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为流气畅络。

方药:旋覆花汤加减。

药物组成:旋覆花12g(包煎),薤白12g,菖蒲12g,郁金12g,降香9g,川芎9g,葱管3根。

加减:本方常用于冠心病早期,若络气郁结明显,症见胸胁胀痛或攻痛,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或加重,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失调、脉象沉弦者,上方合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枳壳煮散(《本事方》)加减;兼血瘀者,症见胸闷胸痛,唇青舌紫或舌有瘀斑,脉沉涩者,加鸡血藤、丹参、三七粉;症见舌红少苔,焦虑眠差者加百合、生地;食后腹胀、胸闷加重者加苍术、厚朴、陈皮。

心络虚滞:证候为心痛隐隐,反复发作,心悸怔忡,少气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活动后加重,舌淡脉虚。

治法:补气荣络。

方药:参芪生脉饮(自拟)加味。

药物组成:人参9g(另煎),黄芪30g,麦冬12g,五味子9g,当归12g。

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精品文档

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精品文档

络病的概念?
络病:即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
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
传统中医络脉络病学说中,络脉
系统、络病机制为其两个基本体 系,络脉系统是中医脏腑、经络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内容
聚、流、通、化,即络脉是气血会聚之处,
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透气血、互化 津血的生理功能,是内外沟通的桥梁;络病 的病理机制总为瘀、虚、痰、毒,即络是内 外之邪侵袭的通路与途径,邪气犯络,导致 络中气机瘀滞,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津凝 痰结,络毒蕴结等病理变化,络脉为疾病传 变的中心环节。

古往今来络脉络病早为医家知晓 ,通达络道乃是医 家常用之法 。络脉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充实于金元,兴旺 于明清,至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时,已 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往较重视经脉的研究 (如针麻、经脉实质等),而忽略了对络脉的研究。 但随着心脑血管病成为常见病,活血化瘀法研究的 兴起,络脉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升温。 然而络病学说做为中医学基础临床的重要研究领域, 或者说是中医学一级学科的重大研究方向则始于上 个世纪 90 年代。
何谓络病学?何谓络病学说?
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
用的临床学科。
络病学说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
疗规律的应用理论。建立“络病证治” 对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提高 现代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独 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于久病入络与久痛入络
久病人络的学术思想始于《黄帝内经》,在
络病学说的源流
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
一门独特学说,它起源于我国经典 医著《黄帝内经》,发展于汉代名 医张仲景,形成于清代名医叶天士, 复盛与20世纪80代以后。

《络病学》概论

《络病学》概论

《络病学》
专著改编教材
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一等奖
《络病学》
络病学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学术创新为主导 以临床实践为基础 以创新药物为依托
创新发展络病理论
传承
创新
指导临床 难治性疾病治疗
促进创新药物研发
络脉与络病
《内经》奠定络病理论基础
公元前500年左右: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初步记载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路线
未形成特定的脏腑络属关系
尚未见有关络脉的论述
首次建立经络学说
明确提出“经络”概念,首次提出十二经脉 首次提出络脉概念 论述经络“行气血,营阴阳”、“内属于脏腑,外
络于肢节”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
葱:辛温通阳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络病证治
新绛:活血通络
大黄蛰虫丸

鳖甲煎丸
潘澄濂教授认为《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大有概论或绪言风
格,应列为两书(《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之冠,应是两书的总论”
清代:
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
高度评价《伤寒杂病论》络病证治:
“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 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 有间。”
“脉”向运行血液的“脉管”概念转移
《十一脉灸经》中的“脉”——“经”的概念
《内经》“脉”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经络学说中运行血液的脉络组成部分 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独立实体脏器
—奇恒之府:“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内经》脉的概念来源于古代解剖学:“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 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脉 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灵枢·经水》)

《络病学》概论共52页文档

《络病学》概论共52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46、寓形Βιβλιοθήκη 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络病学》概论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络病学-概论-PPT课件

络病学-概论-PPT课件
8
首次论述络脉与络病,为络病学说奠定基础
➢ 首次提出“络脉”的概念
将水利学“经落”概念引入中医学领域,把由经脉分支 而出发挥沟通联络的网状系统称为络脉。
➢ 初步论述络脉生理功能。
✓ 渗濡灌注 ✓ 沟通表里经脉 ✓ 贯通营卫 ✓ 津血互渗等
9
记载络脉病理变化
络脉瘀阻:
疼痛:“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
温煦充养、防御卫护 信息传导、调节控制
气络-NEI网络
络脉
脉络
渗灌濡养、供血供气 津血互换、营养代谢
脉络-血管系统 35
络病发病
➢ 外邪袭络 六淫外袭:风 、寒 、湿 、燥暑火; 温、疫之气:外感温邪 、疫疠之气;
➢ 内伤七情 ➢ 痰瘀阻络:痰湿阻络 、血瘀阻络; ➢ 饮食起居跌仆金刃伤络
36
发病特点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络病证治
旋覆花汤 大黄蛰虫丸
葱:辛温通阳 新绛:活血通络

鳖甲煎丸
潘澄濂教授认为《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大有概论或绪言风
格,应列为两书(《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之冠,应是两书的总论”
12
清代:
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
➢ 高度评价《伤寒杂病论》络病证治:
“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 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 有间。”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素问·举痛论》 )
痹证: “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 (《素问·痹论》) 积聚:“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入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积矣。” (《素问·举痛论》)

络病简读_培训课件

络病简读_培训课件

经络之络〔气络〕运行经气
气的分类 真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络脉的空间结构与气血运行特点
空间结构特点: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 布,络分阴阳,循行表里
气血运行特点:气血行缓,面性弥散,末端联通,津血互 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
络病基本病机
络气郁〔虚〕滞:相当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络脉瘀阻:相当于动脉粥样硬化 络脉绌急:相当于血管痉挛 络脉瘀塞:相当于血管堵塞或闭塞 络息成积:相当于多种脏器损伤功能障碍,如肝肺纤维化, 肾硬化,心衰致心脏扩大,心室重构 络虚不荣:络中气血阴阳缺乏,虚而不荣 热毒滞络:相当于感染性疾病的微循环障碍 络脉损伤:络体损伤、破损或伤断致气血流泻或阻断不通,
周围血管病:应用于周围血管病变如多发 性大动脉炎、闭塞性动脉硬化、雷诺综合征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血栓形成等
三 常用通络药物简介
2参松养心胶囊
气阴两虚,心络瘀阻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
心律失常病理机制探讨示意图
年四十阴气自半
感受外邪 耗伤气阴
心脏传导系 统及自主神 经功能异常
气阴两虚
络脉瘀阻〔 心肌供血
1
用,但凡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均可服用通心络,有 临床禁忌或阿司匹林抵抗者可用通心络替代治疗
通心络降脂,抗炎,与他汀类具有协同作用,而没
2
有他汀类副作用,但凡服用他汀类的患者均可服用
通心络,有禁忌症者可用通心络替代治疗
通心络保护内皮,扩张血管,解除痉
3
挛,增加心脑血供,具有阿司匹林、 他汀类所不具备的疗效特点,更全面
--恩格斯
经脉包括经络与脉络两大系统
经脉“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以藏象为核心,以经脉为枢纽,以气血为基础 络脉“经脉在里,支而横者为络〞,经脉系统按其运行气血的不同 分为经气环流系统和心脉血液循环系统。 经气环流系统末端的网络分支为经络之络〔气络〕,运行经气, 经 能失调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末端的网络分支脉络之络〔血络〕,脉络之络 运行血液,与中小血管、微血管特别是微循环具有同一性

2024年络病学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络病学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络病学心得体会____年的络病学心得体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____年的医疗健康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络病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负责研究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网络行为,对于预防和治疗络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我将谈谈对于____年的络病学心得和体会。

一、互联网健康信息的广泛普及在____年,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获得健康信息。

这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预防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最新的健康知识和建议,从而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

然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加强对互联网健康信息的监管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二、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便捷化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医疗服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人们不再需要亲自去医院看医生,通过在线咨询、远程诊断和健康管理等服务,就能获得医生的指导和帮助。

这对于千里之外的患者来说是特别宝贵的。

此外,通过传感技术和智能设备,医生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干预,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展。

互联网医疗服务在改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三、互联网医疗数据的隐私保护随着个人健康数据的不断积累,数据的隐私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____年,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加密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来保护自己的个人健康数据,防止被滥用和泄露。

同时,人们也更加重视自己的隐私权,加强对于个人数据的管理和控制。

在采集、存储和使用健康数据的同时,必须重视个人隐私权的保护,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四、互联网医疗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人们更容易获得医疗知识,但也需要更加具备科学的鉴别能力。

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便捷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疗资源的压力,但也需要注意医疗质量的保障。

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是互联网医疗面临的重要挑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络病学

络病学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和展望对络病学研究的学术地位首先应从中医络病学说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评价。

络病学说是伴随着经络学说而发展起来的,经络学说一出现便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推崇,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

”脏、腑、经、络、气、血共同形成中医学术体系理论核心,气血在经络中运行而在络脉中实现其生理功能,脏腑虽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而阴络循行于脏腑形成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脏腑亦是通过络脉发挥其生理功能以及与其他脏腑和外界的联系。

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说到: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

”“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络病学说形成发展史上有三个里程碑:络病理论形成于先秦时代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奠定了络病临床证治基础,其外感重六经,创建“六经辨证”,成为中医外感病辨证论治纲领,内伤杂病重络病,创旋复花汤、大黄蛰虫丸等络病治疗名方,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可见内伤疑难杂病“络病证治”具有和外感“六经辨证”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清代叶天士对仲景络病治疗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千古名言,标志着络病学说成为中医重要的病机学说。

叶天士作为临床大家对络病辨治非常重视,批评当时“医家不识络病,则愈究愈穷矣”,可见络病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发展络病学说,建立络病学临床学科,建立完善的“络病证治”体系是中医学术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络病学说是指导内伤疑难杂病临床治疗的应用理论,掌握络病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临床特征及治疗方药将会使许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取得新的突破。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发生逐渐被控制,而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成为目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络病的病机及临床特征

络病的病机及临床特征

络病的病机及临床特征作者简介:雷燕女,医学博士、博士后,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目前承担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项。

兼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第五届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研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编委。

络病学说,即“久病入络”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源于先秦,成于清初,是前辈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结晶,几千年来历经沿用而不衰,说明了它极具生命力和学术价值。

但久病为何入络?其西医学的内涵是什么?目前尚未深入开拓。

一、络病的概念及临床特征络者,络脉也。

络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络,包涵“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脉络在《灵枢》亦称为血络。

狭义的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

络病学说所涉及的络,一般是指广义的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

在生理上,络脉有不同于经脉的地方。

经脉是主干,有路径的意思;络脉为分支,有网络的意思。

络脉包括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及血络等内容,别络是指从经脉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又名大络,共有十五别络,分别为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其功能主要是加强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素问·气穴论》称之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而浮络是指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即“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灵枢·经脉》);浮络显露于皮肤的微细脉络,称为血络,它们均是构成络脉系统的重要内容,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络脉在循行上沿经布散,纵横交错,从大到小,呈树状、网状,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之间,形成一个满布全身内外的网络系统,弥补了经脉线性分布的不足,是脏腑内外整体性协调联系的重要结构。

正是由于络脉这种密如珠网、遍及全身的组织结构和分布特点,才实现了络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灌血气、互化津血等众多的生理功能。

络病学说的三元思维

络病学说的三元思维

络病学说的三元思维维基百科对于"络病学说的三元思维"的定义是:在中医学中,络病学说的三元思维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一思维方式强调了疾病的多因素性和多样性,传统上被认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一种理论思维方式,它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将人体看作一个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在络病学说中,疾病不仅仅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综合反应。

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医生需要考虑到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体质、环境因素、心理等等。

络病学说的三元思维是指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要从三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三个层面分别是:人体的本质层面、人体的功能层面和人体的环境层面。

人体的本质层面是指人体的基本构造和形态特征。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多个组成部分构成的,并且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中医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会考虑到这些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疾病的关联性。

人体的功能层面是指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状态和相互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如肺主气机、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贮藏等等。

这些功能状态的失衡或紊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会综合考虑各个器官的功能状态,并通过调节和平衡这些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人体的环境层面是指人体的内外环境对疾病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气候变化等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会导致湿热、寒凉等内因外感疾病的发生。

中医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会考虑到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

络病学说的三元思维强调了疾病的多因素性和多样性,突出了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从三个层面综合考虑和解决问题。

通过综合运用人体的本质层面、功能层面和环境层面的思维方式,中医医生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和处理疾病。

9.络病简读

9.络病简读
社区中医健康管理能力培训
病机特点及治疗原则-络以通为用
络脉功能
络病治疗原则 祛除病因 直接通络 修复继发病理 改变
时空特点
(络体细窄,气血行缓)
(络以通为用)
发病特点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
中医治疗总则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 )
病机特点
(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
L. D. Karalliedde,C. T. Kappagoda. Am J Physiol.2009,297.
通心络胶囊临床运用
应用于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 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 病:再灌注微血管损伤,抑制心室重构; 脑血管病:应用于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神经性头 痛、急性脑梗死再灌注微血管完整性及脑组 织保护、血管性痴呆等; 周围血管病:应用于周围血管病变如多发 性大动脉炎、闭塞性动脉硬化、雷诺综合征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血栓形成等
张运,等.美国生理学杂志,2009,12
通心络+阿司匹林+他汀 心脑血管病防治的“金三角”方案
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脂、抗炎
阿司匹林 (A)
抗凝、抑制血栓形成 减少阿司匹林抵抗

ATS “金三角”
他汀类药物 (S)
降脂、抗炎 协同他汀降脂、抗炎

通心络(T)
保护内皮--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稳定斑块--防止急性心梗、脑梗的发生 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有效治疗冠心病、脑梗死 心脑组织保护--防止复发,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协同增效 防治结合
益气通络
人参
血液保护
直接 通络
祛除心绞痛 高危因素 扩张冠状动脉 解除血管痉挛 抑制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破裂

络病学心得体会

络病学心得体会

络病学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学习络病学的学生,我深深体会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价值。

络病学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分支,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管理、网络通讯和医学临床等多个领域。

切实把握好这一学科,将对医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中,我首先深刻体验到络病学的重要性。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使用计算机理论和方法来处理医学信息和数据成为可能。

络病学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跨越,让医学信息得到了全面、统一和合理的处理和管理。

在现代医疗领域,络病学的应用已经广泛,比如电子病历、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等,这些都是络病学的优秀应用。

其次,我认为络病学能够帮助医生提高医疗效率。

现在,医生在处理医疗信息时,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

然而,这些工作是非常繁琐且容易出错的。

如果将这些工作通过计算机实现,就能够大幅度提高医疗效率和精度。

不仅如此,医生在面对疑难病例时,可以通过查阅数据库和文献资料来分析病例、制定治疗方案。

络病学对医生而言是一种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医生更快地诊断病情、减轻病人的痛苦,并且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再次,我想指出的是,络病学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医院内部,它正在向外围推广。

比如,一些医疗门诊部已经开始使用电子病历了,并且还出现了一些跨地域医疗服务公司,这使远程诊断、远程会诊等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在这种情况下,络病学已经变成了医疗系统的生命线,是许多医护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

最后,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学会了思考。

络病学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学科,需要我们对医学和计算机技术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络病学,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对医学的理解和应用,还会让我们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学习核心也并非只是知识和技术,它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思极训练和思辨的目的。

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会因学习络病学而得到全面提升。

总之,学习络病学是一种全新体验,不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协同作用,还让我们时刻保持思维的活力。

络病学——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络病学——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络病学——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编者按2008年8月23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办、河北以岭医药集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络病学》教学研讨会隆重召开。

河北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吴以岭教授历经20余年,在系统整理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潜心络病理论创新研究,在中医发展史上首次形成了系统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络病新理论。

2008年7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络病学科。

这是依靠持续科技创新获得3项国家科技大奖的以岭医药集团,在中医发展史上作出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吴以岭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2004年由其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络病学》,长达185万字,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络病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代表性学术巨著,在此基础上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走入了大学课堂。

在中医发展史上,第一次将“络病学”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学科。

记者:对于“络病学”这个概念大家并不熟悉,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吗?吴以岭:络病学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 是研究络病发病特点、病机变化、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

络病学不但可以在理论层面上推进中医学自身理论的完善,还能在临床层面上极大地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神经肌肉疾病的治疗效果。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起始于《内经》,伴随着经络学说的建立而产生;发展于汉代张仲景,络病证治初露端倪;至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形成中医重要的病机概念,并且对临床难治性疾病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此后二百余年来缺乏系统深入研究,亦未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是留给当代中医药工作者的历史任务。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脏腑、经络、气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络病学学科符合中医学术发展的趋势,“络病证治”对提高临床现代难治病救治水平,创新发展络病学说对推进中医学术发展,提高临床辨证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建立络病学学科以推动络病学术发展。

2024年络病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络病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络病学心得体会本学期通过对络病学的学习,时间虽然很仓促,但是让我受益匪浅,使我体会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听了各位老师的课后,不仅让我对络病学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激起了我对络病学兴趣,其中我对络病学的含义以及形成和发展、虫药通络这两个方面感触颇深。

络病学理论主要是研究和运用络病学说的基本原理指导其临床运用,探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

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

络病理论在多种内科疾病中得到应用,目前已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结缔____等疾病的诊治中。

络病的理论基础是络系统,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不仅包含经脉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十五别络的分支,还包括“血络”、“气络”。

络病理论可阐明生理功能,同时对疾病的病理机制、治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临床奠基之作,也奠定了络病证治基础。

仲景对于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虫类通络药物的应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深远。

络病治疗和一般活血化瘀、攻积除坚不同,突出强调了络病辨证及通络治疗的独特临床价值。

仲景旋覆花汤被后世尊为治络病祖方。

通过两周的学习,让我知道了通络治疗用药包括:辛味通络、虫药通络、藤类通络以及络虚通补类药物,均是前人关于络病长期临床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络病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指导临床作用日益显著。

虫药通络,性善走窜,以此来剔邪搜络,松透病根。

是中药之中的一类特殊的药物,同时也是对于治疗络病功能特效的一类药物,专门针对久病久痛久淤入络,凝痰败瘀混处络中,而草木之品不易奏效者,效果十分明显,广泛用于疼痛、中风、痹证、癥积等病症的治疗。

清代吴鞠通说:“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血,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

”不同种类的虫类药物有不同的药性和作用,大至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化瘀通络药,主要适用于久病久痛络脉瘀阻,闷痛刺痛,部位固定,或结为积块,或风湿痹痛,或中风偏枯,或虚劳干血,肌肤甲错,常用药物有水蛭、虻虫等。

中医络病学

中医络病学

中医络病学中医络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络病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定义、历史、理论基础、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定义中医络病学是指以人体经络系统为基础,探讨人体生理、病理及其诊断治疗的一门科学。

它主要包括经络的结构与功能、经脉与腧穴、经气血津液等内容,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中医络病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籍中就有对于经络系统的描述。

在明清时期,针灸学家王冰曾撰写《针灸甲乙经》,其中详细说明了人体内外经脉及其分布规律。

此外,《伤寒杂病论》也对于经络系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理论基础中医络病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系统、经脉与腧穴、经气血津液等内容。

1. 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组织,它由气血和精神构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载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八奇经、十五络脉等,这些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具有调节和平衡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

2. 经脉与腧穴经脉是指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在人体内部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而腧穴则是经脉上特定位置上散发出来的一种能量场,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和平衡机体生理功能。

3. 经气血津液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多种物质和能量,在这些物质和能量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其中,气、血、津液是最为重要的物质之一。

它们在人体内部通过经络系统进行运输和分布,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四、临床应用中医络病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通过观察脉象、舌象等,可以判断出机体内部经络系统的运行状态,从而辅助诊断疾病。

2. 治疗中医络病学认为,通过调节经络系统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

3. 预防通过调节经络系统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络病学三维立体网络

络病学三维立体网络

“久病入络”说奠定中医络病学的理论基础,“久病入络”目前以中药治疗为主,有关针灸方面的治疗较少,笔者将结合临床的一点体会共同探讨“久病入络为瘀”的刺灸辨治思路,即久病慢性病多为虚实夹杂,治疗时既要补虚又要泻实。

1 络病---久病入络的医学内涵络病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络中营卫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及渗化失常,最终出现络脉不通的一类病证。

病程长,多为慢性迁延性疾病,久延不治,或失治误治,病势入里,累及血络成为络病。

叶天士认为“络脉主血”,指出“久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中必有瘀凝”。

现代研究认为络病的物质基础包括微动脉、毛细血管等微小血管及其功能调节机构[1]。

因此,“久病入络为瘀”可视为患病日久,病邪绵延,侵入血分而导致气血运行不利、微循环障碍的病理改变。

1.1久病入络的理论溯源“久病入络”源于《内经·素问》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久痹不去视其血络”。

《东医宝鉴》:“久病日轻夜重便是瘀血”,傅山:“久病不用活血化瘀,何除年深坚固之深疾,破日久闭结之瘀滞”。

清代叶天士明确提出“初病在气,久病入络”, 从而奠定了中医络病学的理论基础,后王清任则加以完善为“久病入络为血瘀”,从而形成这一学说[2]。

1.2 久病入络为瘀的机理久病慢性病是和新病、外感、急性病相对而言,久病通常是指一些缠绵难于治愈的慢性疾病,也包括了一些未能及时治愈的慢性疾病,久病入络致瘀的原因在于,雷氏认为:(1)络脉是邪气由表入里的必经之径,(2)络脉较其他脉络更为细小更易发生淤滞导致渗化失常,从而百病丛生,甚至变生它证,(3)络主血道,为邪气易留之处。

所以络脉为病时常常有气郁,血阻等阻滞表现[3]。

2 络病和血瘀证是内涵和外延既有重叠又个次独立的不同病机概念络病的产生主要是指邪入十五络、孙络、浮络而发生的疾病,其中“络脉痹阻”是络病发生的病理基础,西医学脉络病变主要指中小,微小血管及微循环,络气阻滞导致脉络自稳状态失常,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失调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类似。

中医络病学如何指导改善肥胖和代谢紊乱

中医络病学如何指导改善肥胖和代谢紊乱

中医络病学如何指导改善肥胖和代谢紊乱哎呀,说起肥胖和代谢紊乱这事儿,可真是让不少人头疼呢!不过别慌,咱中医络病学可有高招能帮上忙。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小李来说吧。

小李这人啊,本来性格开朗,可随着体重一天天增加,整个人都变得没那么自信了。

他那肚子就像吹气球似的鼓起来,以前的衣服都穿不上了,走两步路就喘得不行。

去医院一检查,好家伙,各种代谢指标都不正常,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也高。

这可把他愁坏了,到处打听怎么能改善这情况。

中医络病学认为,肥胖和代谢紊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的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就好像是一条公路,车流量大了,又没人指挥疏通,可不就堵得一塌糊涂嘛。

咱们身体里的经络就像是道路,气血就是车辆,如果经络不通畅,气血运行受阻,身体的代谢就会出问题,脂肪啊、糖分啊就容易堆积,人也就胖起来了,各种代谢紊乱的毛病也就跟着来了。

那怎么通过中医络病学来改善呢?首先得从调理经络入手。

可以通过一些中医疗法,比如针灸。

针灸就像是在经络这个道路上设置的交通指挥点,通过刺激穴位,让气血流通更加顺畅。

我还陪小李去做过几次针灸呢,看着那细细的针,小李一开始心里直打鼓,不过为了能恢复健康,他还是咬咬牙坚持了。

几次下来,他感觉身体好像轻松了一些,不像之前那么沉重。

还有中药调理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症状,开一些活血化瘀、祛痰除湿的中药方子。

这就好比是给身体这个大机器加了优质的润滑油,让各个部件都能运转得更顺畅。

小李喝中药的那段时间,虽然每天闻到那股药味都皱眉头,但为了能瘦下来,他也是捏着鼻子往下灌。

另外,饮食也很重要。

中医络病学强调饮食的均衡和合理性。

不能总是大鱼大肉、暴饮暴食,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还有一些具有通络作用的食物,像山楂、桃仁之类的。

小李以前可是个无肉不欢的主儿,现在也慢慢改变了饮食习惯,开始学着自己做一些清淡又营养的饭菜。

再说说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

别总是坐着躺着,得动起来。

小李一开始跑几步就累得不行,但他还是坚持每天出去走走、跑跑步。

中医络病学如何诊断和治疗常见疾病

中医络病学如何诊断和治疗常见疾病

中医络病学如何诊断和治疗常见疾病好嘞,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中医络病学如何诊断和治疗常见疾病”的文案:中医络病学,这可是一门相当有意思的学问。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事儿来说吧,我有个朋友,总是感觉心慌气短,去了好多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

后来经人介绍,找了一位擅长络病学的中医。

咱们先来说说中医络病学是咋诊断疾病的。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络病学也不例外。

望,就是观察病人的脸色、神态、舌苔啥的。

比如说,一个人脸色苍白,嘴唇没啥血色,那可能就是气血不足,络脉不通畅。

闻呢,听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的节奏,要是说话有气无力,呼吸短促,这也能反映出身体的问题。

问,那可就详细了,得问问病人的症状,啥时候开始不舒服的,是疼啊、痒啊,还是麻呀,吃饭睡觉咋样,大小便正常不。

切脉就更神奇了,中医通过手指搭在手腕上,感受脉搏的跳动,就能判断出身体内部的情况。

在络病学里,有一种诊断方法叫“络诊”。

这就像是给身体里的经络做个“体检”。

比如说,通过观察皮肤上的络脉颜色、形态,就能判断出相应脏腑的健康状况。

要是皮肤上的络脉发青发紫,那可能就是有血瘀的情况。

就拿常见的感冒来说,中医络病学认为,这不仅仅是外邪入侵,还可能是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如果感冒后一直咳嗽不好,那可能是肺气不宣,络脉受阻。

这时候,中医可能就会用一些宣肺通络的药物来治疗。

再比如说高血压,络病学认为这是由于肝肾阴虚,络脉失养导致的。

治疗的时候,不仅要降压,还要滋补肝肾,调理络脉。

会用到像天麻、钩藤、杜仲这些既能降压又能通络的药材。

还有糖尿病,在络病学的视角下,它可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

长期的高血糖会损伤络脉,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各种并发症。

治疗的时候,除了控制血糖,还要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

我那个朋友啊,中医给他诊断后,说是心络瘀阻。

给他开了一些活血化瘀、通络养心的中药。

喝了一段时间后,心慌气短的症状还真就慢慢减轻了。

中医络病学治疗疾病,可不只是吃药。

还有针灸、推拿这些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和展望
对络病学研究的学术地位首先应从中医络病学说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评价。

络病学说是伴随着经络学说而发展起来的, 经络学说一出现便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推崇, 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说: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

”脏、腑、经、络、气、血共同形成中医学术体系理论核心,气血在经络中运行而在络脉中实现其生理功能,脏腑虽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而阴络循行于脏腑形成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脏腑亦是通过络脉发挥其生理功能以及与其他脏腑和外界的联系。

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说到: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

” “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 ,“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 络病学说形成发展史上有三个里程碑:络病理论形成于先秦时代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奠定了络病临床证治基础, 其外感重六经, 创建“六经辨证” , 成为中医外感病辨证论治纲领, 内伤杂病重络病, 创旋复花汤、大黄蛰虫丸等络病治疗名方, 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可见内伤疑难杂病“络病证治”具有和外感“六经辨证”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 清代叶天士对仲景络病治疗给予充分肯定, 并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千古名言, 标志着络病学说成为中医重要的病机学说。

叶天士作为临床大家对络病辨治非常重视, 批评当时
“医家不识络病,则愈究愈穷矣” , 可见络病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 发展络病学说, 建立络病学临床学科, 建立完善的“络病
证治”体系是中医学术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 也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 络病学说是指导内伤疑难杂病临床治疗的应用理论, 掌握络病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临床特征及治疗方药将会使许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取得新的突破。

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发生逐渐被控制, 而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成为目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近年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和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 络病理论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研制成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充分证实了络病学说的重大临床价值。

内伤疑难杂病与外感重症中普遍存在的络病这一病机状态,其发病与病机特点、病机变化、辨证方法、治疗原则及方药,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肿瘤、重症肌无力等重大疾病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

相信随着络病学说研究的深入并在临床各科的广泛运用将对提高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第三, 络病以络脉为依托而发生,容易找到和现代医学在难治性疾病研究上的结合点, 运用络病学说并结合现代医学, 深入研究临床表现出络病特征的多种疑难疾病的病机演变及治疗, 将有可能产生新的病机理论并开创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要注重络病理论研究的物化问题, 即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出有效新制剂, 并通过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一步阐述络病和现代医学难治性疾病的内在关系。

如选用入络药物为主组成的通心络胶囊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上取得显著疗效, 深入研究证实该药在升高一氧化氮、降低内皮素、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上具有其他药物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脉络病变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中西医学专家高度关注, 从络病入手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
疗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

总之,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络病研究也是近年中医学术理论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 并成为近年学术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建立了国内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络病实验室。

保持中医学整体、系统、辩证、恒动的思维特色,借助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研究方法,充分吸取现代实验技术和科技进展,创新发展络病证治。

络病学说是指导内伤疑难杂病临床治疗的应用理论,近年来通络药物的研制成功和显著疗效显示了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中医学属自然科学范畴,又兼具人文科学的显著特征,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天人相应的理论显示其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特色。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继承了中医学的基本特征,又吸取了现代科学关于生命与疾病认识的最新进展。

随着络病学说研究的深入并在临床各科广泛运用,必将对提高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纵观中医发展史, 莫不是中医重大学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带动着临床各科发展, 没
有《黄帝内经》这部划时代的理论奠基之作便谈不到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没有《伤寒杂病论》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的创立便不能为中医临床证治奠定基础,同样, 正是由于脾胃学说、肾命学说的发展带动了历经数百年的以温补为特色的易水学派的形成, 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由于重经轻络的历史原因, 络病学说没有象脏腑理论、脾肾学说那样发展成完整系统的学术体系并被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及广泛应用, 但由于近年运用络病学说治疗心脑血管病取得成功而使其重新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通络方药在心脑血管病治疗上取得的显著疗效,充分显示络病学说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独特临床价值的学术体系。

关于络病理论的研究,如经络之气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相关性、脉络之络与小血管及微循环的相关性、络病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相关性研究, 充分显示络病学说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独特的临床价值的学术体系, 深入整理、挖掘、研究、发展络病学说,建立络病学临床学科,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建立“络病证治”体系,对促进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创建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的新病机学说,提高临床各科多种难治性疾病的疗效并促进创新药物的研发都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对促进中医学术理论的自身发展也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