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络病理论讲稿
【精编完整版】《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课件最新版
17
17
(二)满溢贯注
如上所述孙脉满,‚溢乃注于络脉‛, 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均反映了 络脉满溢贯注的特点。
虽然血气在络脉中流注不止,运行不 息,但是它与十四经循环的单向流动, 如环无端却有不同。
18
18
三、络脉的独特生理功能 络脉除了具有经络所共有的通行血气、 沟通表里、卫外抗邪的作用外,还有 下述独特功能。
11
11
(三)表里相对性 《内经》从总体上确认的经里络外的 分布概念,只是一个阴阳表里的相对概 念,实际上络脉是既散于表又布于里,既 行于上又达于下,上下左右,周身内外, 无处不到的立体网络系统。
12
12
二、络脉的气血流注特点
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 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23
23
(二)互渗津血
《灵枢〃痈疽》说:‚肠胃受谷……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 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24
24
(三)贯通营卫
营卫由于性质清浊的不同,而一行于脉 中,一行于脉外。但是,营卫之间并不是 各自为政,互不相涉的。 它们除了卫气‚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 逆顺‛(《灵枢〃胀论》)和营卫二者 ‚五十而复大会‛(《灵枢〃营卫生会》) 外,更重要的是营卫二气无时不通过络脉 (主要是孙络)相贯通,以互根互用,共 同发挥煦养脏腑组织的功能,从而 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协调的生理常态。
15
15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经满气溢, 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灵枢〃脉度》说:‚故阴脉荣其脏,阳 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 外濡腠理。‛
《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 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血和 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 乃注于经脉。‛
络病理论【络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一)】
络病理论【络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一)】络病理论【络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一)】中医学“脉”在解剖形态上与西医学血管具有同一性,运行血液的脉相当于人体的大血管,从脉主干依次分出、逐层细分、遍布全身的脉络相当于从大血管依次分出的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
由此可见,中医学“脉”包括了西医学整个血管系统,即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广义的“脉络一血管系统病”涵盖了发生在动静脉系统的各类血管病变,如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机制的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以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表现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炎等,以及动静脉瘘、动脉瘤等其他血管疾病。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本文所讨论的“脉络一血管系统病”主要指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脏腑组织缺血改变的疾病。
冠心病辨证论治病位心。
病机病理心络郁滞或心络虚滞为发病之本,基本病理环节为心络瘀阻、心络绌急、心络瘀塞。
分型辨治心络郁滞:证候为胸中憋闷,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按揉、叩击、捶打、足蹈胸膺可使胸闷暂缓,或未发作时欲饮热汤水,善太息,遇情志刺激胸闷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为流气畅络。
方药:旋覆花汤加减。
药物组成:旋覆花12g(包煎),薤白12g,菖蒲12g,郁金12g,降香9g,川芎9g,葱管3根。
加减:本方常用于冠心病早期,若络气郁结明显,症见胸胁胀痛或攻痛,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或加重,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失调、脉象沉弦者,上方合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枳壳煮散(《本事方》)加减;兼血瘀者,症见胸闷胸痛,唇青舌紫或舌有瘀斑,脉沉涩者,加鸡血藤、丹参、三七粉;症见舌红少苔,焦虑眠差者加百合、生地;食后腹胀、胸闷加重者加苍术、厚朴、陈皮。
心络虚滞:证候为心痛隐隐,反复发作,心悸怔忡,少气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活动后加重,舌淡脉虚。
治法:补气荣络。
方药:参芪生脉饮(自拟)加味。
药物组成:人参9g(另煎),黄芪30g,麦冬12g,五味子9g,当归12g。
络病辨证讲课文档
第十页,共119页。
络病主要临床表现
5.瘫痪 首见于《外台秘要》,又名瘫痪风,若一侧肢体偏废不用称为偏枯, 亦称半身不遂或中风,若下肢瘫痪亦称半肢风,常见于截瘫。 ➢ 半身不遂主要见于中风,为脑络病变所致。脑之脉络瘀塞, 局部脑组织(气络)失去血气供应丧失其功能而表现出语言、思 维及运动障碍。 ➢ 截瘫之下肢瘫痪常见于外伤所致脊髓损伤,不完全性损伤者下 肢运动及感觉功能减退,完全性损伤者经气阻绝,下肢运动及感觉 功能丧失,二便不能控制。亦有感受外邪引起的急性脊髓炎,毒热 壅塞,络气壅滞不通,经气信息传达、调节控制功能丧失而致下肢 瘫痪,轻者痿软无力,行动不利,重者瘫痪于床,不能行走。
常见头皮麻木、半身麻木、四肢麻木等,常见证候有风 寒入络、络虚不荣、络脉瘀阻、内风袭络、风痰阻络、 湿热阻络等。 中风先兆、中风后遗症、周围神经炎、植物神经功能失 调、脊髓空洞症、神经中毒损伤等。
第九页,共119页。
络病主要临床表现
4.痿废
痿废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失去随意运动的一种症状, 日久可致肌肉萎缩。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硬皮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皮肌炎、强直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
第八页,共119页。
络病主要临床表现
3.麻木
麻木在《内经》及《金匮要略》中称“不仁”,《金匮 要略》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首次提出肌肤不
中国行络病理论讲稿..
络脉的生理功能层面
“气主煦之
温煦充养、防御卫护 信息传导、调节控制
血主濡之”
渗灌濡养、供血供气 津血互换、营养代谢
经气环流系统
(气络):
(脉络):
运行经气
运行血液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血液循环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
络病发病特点
久病入络
久痛入络
久瘀入络
络病病机特点
络体细小迂曲,气血环流缓慢,病则
阴络为脏腑之络,病久入深,病则
侧 重 于 脉 络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的脉是经络学说中运行
血液的脉络部分,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脏是推动
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主要动力,血液是在密闭的管
道中遍布全身,按一定的时速周流,循环无端。
心-推运血液在脉管 中运行的脏器
上述象形“心”字,突出了心脏底部四条大经脉,现代解剖学证实,这四条大经脉 就是显露于心包膜之外的发至主动脉弓的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无名动脉和上腔 静脉,而早在殷商时期,关于心有七窍之说,也证实与现代解剖学相符。同时古人观察 到心脏的搏动,《管子· 内业》曰:“凡心之型,自充自盈,……灵气在心,一来一逝 。”
卫气:“营(血)行脉中”“卫(气)行脉外”(《难经》)
络气:维持气血运行和脉络正常舒缩功能
神
脑为元神之府
《灵枢· 经脉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精化气”-“真气者,经气也”-气络
脑之气络-高级神经中枢功能
心藏神
“心藏脉,脉舍神”(《灵枢· 本神》)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 平人绝谷》) “血者,神气也”(《灵枢· 营卫生会》)
“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
脉
气 神经体 液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冠心病、脑血栓
吴以岭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医杂志》编委、《疑难病杂志》主编。
吴以岭教授对络病理论的深入研究带来了心脑血管病治疗上的重大突破。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的通心络胶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第一个荣获此奖项的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成药,是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唯一药物,标志着中医药在冠心病、脑血栓治疗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
李学敏(下称笔者):络病理论是一个比较专业、也很抽象的概念,应该怎么理解呢?吴以岭教授:人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经络。
其实,络脉是经脉的支流系统,人体各大经脉均有络脉与之相连。
经络相连就像一张遍布人体的“蜘蛛网”,是运行气血、能量与信息的特殊通道。
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专门论述人体经络生理、病理及治疗的独特学说。
我们首先将络病这一理论体系运用到心脑血管病的病机探讨及治疗之中。
前一段时间,我在学术界提出络脉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对络病学说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络病理论。
笔者:从以往心脑血管病治疗药物的思路看,治疗冠心病、脑血栓一直采用活血化瘀手段。
为什么说以络病理论指导冠心病、脑血栓治疗是继活血化瘀治法后的又一重大发展?吴以岭教授:络病主要包括络脉瘀阻和络脉绌急,血瘀证与络脉瘀阻较为一致,但未包括络脉绌急,络脉绌急反映的是血管病变。
络病不仅反映了血液的瘀阻,还反映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痉挛等。
从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机来看,络脉瘀阻导致血液黏稠凝聚,使冠心病心绞痛有久病久痛的特点;由于络脉痉挛即血管自身的病变,使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具有猝然而痛的特点。
脑血栓的形成也是由于脑络瘀阻和脑络绌急形成的。
运用活血化瘀法只能解决血液的黏稠凝聚问题,但不能全面解决冠心病、脑血栓血管自身的问题,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痉挛等。
所以说,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冠心病、脑血栓是继活血化瘀治法后的又一重大发展。
笔者: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络病理论是怎样指导冠心病、脑血栓的治疗呢?吴以岭教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引起冠心病、脑血栓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血管自身病变。
中医络病理论与应用研究
中医络病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医络病理论与应用研究一、简介中医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学术理论之一,它在中医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络病理论主要是通过对经络的研究,探讨经络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指导临床诊疗。
在研究中医络病理论的过程中,既包括对经络形态、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也涉及了经络与内脏、奇经八脉等的关系。
本文将从中医络病理论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中医络病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络病理论源于古代医学典籍,主要包括经络、脏腑、气血等概念。
其中,经络是指人体皮肤、肌肉、骨骼等组织中的通道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脏腑是中医学中用来表示人体内脏器官的概念,是经络系与脏腑相互联系的基础。
气血是中医学中对气体和液体运行的统称。
在中医学中,经络、脏腑、气血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构成了中医络病理论的基本框架。
三、中医络病理论的病因病机中医络病理论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阴阳失调、气滞血瘀、寒湿热毒等方面。
阴阳失调是指人体阴阳两个方面的平衡失调,导致机体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气滞血瘀是指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和血液凝结在经络中,从而影响乃至阻塞气血的正常循环,引发疾病。
寒湿热毒是常见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之一,分别指机体中寒气、湿气、热气和毒素的存在和发作。
这些病因病机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中医络病理论的应用中医络病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通过经络的观察和按摩,可以帮助理滞通血,活络化瘀,调和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络病理论还可以指导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疗法的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络病理论还可以指导中药的选择和用药方式,达到调理经络、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等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络病理论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五、中医络病理论的研究进展中医络病理论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经络形态、生理功能等方面。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可以通过X线、CT、MRI等技术对经络进行观察和研究,进一步认识经络的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
络病学PPT课件
.
9
八、足少阴肾经
◦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酉时肾藏精,纳 华元气清;-“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 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 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 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
10
九、手厥阴心包经
◦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 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 容, 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 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 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 SPA、 跳舞明大肠经
◦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 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 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 进大肠进入兴奋状 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 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养生之道: 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 把一天 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 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 引起的。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 脑再去。建议饮食多选择:茄 子、菠菜、香蕉、 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虚症:腹 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 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实症: 腹 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 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络病理论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证治研究
络病理论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证治研究吴以岭河北医科大学医药研究院/河北以岭医药集团(050035)【摘要】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历史上未受到充分重视研究,亦未形成系统理论体系,本文对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证治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提出络病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与功能统一性论述络脉系统,指出络脉和经脉时空差异性,为深入研究络病理论奠定基础。
依据“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机及研制的通络方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络病理论;络病证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周络通;通肾络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其辨证治疗的应用理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机状态,其内涵是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外延同时包括导致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和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变化。
由于中医发展史上重经轻络现象,加之络脉庞大繁杂,以及历史环境条件的限制,络病理论体系始终未能系统建立。
历代不少有识之士均疾呼加强络脉及络病研究,清代医家喻嘉言说:“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络脉却未之及,亦缺典也”,清代名医叶天士也说:“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治络之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可惜的是叶氏所批评的现象在其身后二百余年并未引起充分重视,络病理论始终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笔者致力于络病理论研究二十余年,提出络病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与功能统一性论述络脉系统,指出络脉与经脉时空差异性,由此切入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及治疗,建立“络病证治”,主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经专家鉴定认为:“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学说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络病简读_培训课件
经络之络〔气络〕运行经气
气的分类 真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络脉的空间结构与气血运行特点
空间结构特点: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 布,络分阴阳,循行表里
气血运行特点:气血行缓,面性弥散,末端联通,津血互 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
络病基本病机
络气郁〔虚〕滞:相当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络脉瘀阻:相当于动脉粥样硬化 络脉绌急:相当于血管痉挛 络脉瘀塞:相当于血管堵塞或闭塞 络息成积:相当于多种脏器损伤功能障碍,如肝肺纤维化, 肾硬化,心衰致心脏扩大,心室重构 络虚不荣:络中气血阴阳缺乏,虚而不荣 热毒滞络:相当于感染性疾病的微循环障碍 络脉损伤:络体损伤、破损或伤断致气血流泻或阻断不通,
周围血管病:应用于周围血管病变如多发 性大动脉炎、闭塞性动脉硬化、雷诺综合征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血栓形成等
三 常用通络药物简介
2参松养心胶囊
气阴两虚,心络瘀阻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
心律失常病理机制探讨示意图
年四十阴气自半
感受外邪 耗伤气阴
心脏传导系 统及自主神 经功能异常
气阴两虚
络脉瘀阻〔 心肌供血
1
用,但凡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均可服用通心络,有 临床禁忌或阿司匹林抵抗者可用通心络替代治疗
通心络降脂,抗炎,与他汀类具有协同作用,而没
2
有他汀类副作用,但凡服用他汀类的患者均可服用
通心络,有禁忌症者可用通心络替代治疗
通心络保护内皮,扩张血管,解除痉
3
挛,增加心脑血供,具有阿司匹林、 他汀类所不具备的疗效特点,更全面
--恩格斯
经脉包括经络与脉络两大系统
经脉“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以藏象为核心,以经脉为枢纽,以气血为基础 络脉“经脉在里,支而横者为络〞,经脉系统按其运行气血的不同 分为经气环流系统和心脉血液循环系统。 经气环流系统末端的网络分支为经络之络〔气络〕,运行经气, 经 能失调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末端的网络分支脉络之络〔血络〕,脉络之络 运行血液,与中小血管、微血管特别是微循环具有同一性
络病理论的具体含义及特点
络病理论的具体含义及特点1、络病理论的具体含义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指导难治性疾病辨证治疗的临床应用理论。
络病属中医学病理概念并非一个独立病种,而是广泛存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理状态和病理过程。
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明确指出各种慢性疾病随病程迁延最终均会发展到络病阶段,并运用通络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风(脑血管病)、癥积(恶性肿瘤)等疑难杂病取得了显著疗效。
古人的论述和用药经验提示络病理论指导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重大疾病治疗,对于准确把握上述疾病的发病规律,确立更具针对性的治法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2、络病理论的特点1)络病理论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未受到重视和深入研究,近年研究推动建立了络病学中医新学科,属中医学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医学脏腑、经络、气血理论在两千年中医学术发展史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络病理论却呈散在论述,并未形成系统理论,络病理论研究滞后也制约了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的提高。
自上个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络病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关注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及治疗。
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经200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论证认为:“该项研究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常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属国内外创新研究成果”,获得2006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通过研究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学”重点学科,形成了指导难治性疾病治疗的全新学术领域,也成为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2)络病理论研究带来了对疾病病机与治法的新认识,研发的通络药物治疗难治性疾病显示出独特的临床作用以络病理论与难治性疾病治疗相结合,通过提出疾病发病机制与治法的新观点,开辟了不同于既往治疗的新途径、新治法、新组方,形成指导新药研发原创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科技为发展络病理论提供历史机遇
传统重经轻络,以经赅络(六经辨证,针灸学科)。 络脉庞大繁杂,难以把握,研究者不得要领。 历史条件限制,中医在微观领域难以深入。 现代实验条件,为络病理论发展提供历史机遇。 创立络病学科,全面促进络病理论及临床运用。
首次系统论述络病理论专著
《络病学》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60 7633 11725
4642
2000 0
1988-1992
1993-1997
1998-2002
2003-2007
以主题词检索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络脉、络病及通络治法相关的文献,1988年为360 篇,1998年为1268篇,2003年相关研究论文2137篇,2004年2223篇,2005年2181篇,2006年 2494篇,2007年2690篇,2003-2007年合计发表相关文章11725篇,明显高于1998-2002年 (7633篇)、1993-1997年(4642篇)、1988-1992年(2060篇)。
络脉的生理功能层面
“气主煦之
温煦充养、防御卫护 信息传导、调节控制
血主濡之”
渗灌濡养、供血供气 津血互换、营养代谢
经气环流系统
(气络):
(脉络):
运行经气
运行血液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血液循环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
络病发病特点
久病入络
久痛入络
久瘀入络
络病病机特点
络体细小迂曲,气血环流缓慢,病则
阴络为脏腑之络,病久入深,病则
北京中医药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中山大学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李澎涛教授(通络方药对急性脑梗微血管保护研究)
刘志民教授(通络方药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作用研究) 吴伟康教授(通络方药通络效应综合评价)
络病研究成为中医药学术研究热点
近年发表的与络病理论及通络治法和药物相关的研究论文逐年递增,显示 出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日益深入,成为近年中医研究的焦点与热点。
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
网络层次
经 脉
别络 系络
缠络
孙络
15×180×180×3.4万≈160亿
空间位置
(外邪)
阳络 经脉 阴络
皮肤与体表粘膜 肌肉之间 体内脏腑
外 中 内
(心络、脑络、肝络等)
空间位置
叶天士:
“温邪上 受 外 先犯肺络 中(顺传阳明)
(外邪) 温邪
连花清瘟胶囊
卫 气
卫气同治 银翘散加 表里双解 麻杏石甘汤 截断病势
气络损伤脑神失用 语言謇涩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偏身麻木
络病理论代表方通心络胶囊
益气通络,解痉止痛 补益心气,人参为君 促降 进脂 血抗 流凝
运血无力 冠状动 脉硬化 温煦无力
络脉瘀阻 (久病久痛)
络脉绌急 (卒然而痛)
冠 状动 脉痉 挛
络脉瘀塞
(急性心梗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
络息成积(心积伏梁)
(心室重构、心脏扩大)
增加心衰、心律失常、猝死发生率
脑络病变与脑血管病
络气虚滞 脑络瘀阻、绌急 脑络瘀塞 (脑梗塞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
供血供气、津血互换、 营养代谢障碍
“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
脉
气 神经体 液
血
管
脉络
源于解剖
中小血管、微循环
解剖概念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以原创性理论研究带动中药产业化、国际化
理论创新
原创性研究
临床研究
提高临床疗效
现代中药
现代科技
突破
瓶颈
中药产业化国际化
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
理法方药严谨配伍
在络病理论指导下针对络病病理机制,依据“络 以通为用”治疗原则把不同络病治法和通络药严谨 配伍的复方才能提高疗效,才能称为通络方药,而 非在处方当中点缀一味通络药就是通络方药,要避 免络病这一严肃的学术课题庸俗化。
络病与血管病变 相关性研究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病变
研究进展
20世纪: 70年代-活血化瘀 80年代-祛痰宽胸、芳香开窍、益气养阴 90年代-益气活血 90年末至21世纪初-通络治疗
侧 重 于 脉 络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的脉是经络学说中运行
血液的脉络部分,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脏是推动
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主要动力,血液是在密闭的管
道中遍布全身,按一定的时速周流,循环无端。
心-推运血液在脉管 中运行的脏器
上述象形“心”字,突出了心脏底部四条大经脉,现代解剖学证实,这四条大经脉 就是显露于心包膜之外的发至主动脉弓的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无名动脉和上腔 静脉,而早在殷商时期,关于心有七窍之说,也证实与现代解剖学相符。同时古人观察 到心脏的搏动,《管子· 内业》曰:“凡心之型,自充自盈,……灵气在心,一来一逝。 ”
首席科学家 吴以岭教授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北京阜外医院 吴以岭教授(络病与血管病变相关性及治疗对策) 葛均波教授(通络方药对血管内皮功能作用研究) 吴宗贵教授(通络方药对动脉硬化作用研究) 曾定尹教授(通络方药对血管痉挛作用研究) 杨跃进教授(通络方药对急性心梗微血管保护研究)
11
络病理论在中医学术 占有至为关键和重要的核心地位
脏腑
络 络
经 脉 行
气
血
脏腑、经络、气血共同形成 中医学术体系理论核心,气 血在经络中运行而在络脉中 实现其生理功能,脏腑虽为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组织器 官,而阴络循行于脏腑形成 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 部分,脏腑亦是通过络脉发 挥其生理功能以及与其他脏 腑和外界的联系。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络病证治
大黄蛰虫丸
?
鳖甲煎丸
公元1667-1746年:
清· 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
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把络病发展为重要病 机学说。 提出络病治法与药物:辛味通络、虫药通络、络虚通补。 把络病治疗广泛应用于疼痛、中风、症积、痹证等病证。 运用络病理论建立外感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吸入温邪,鼻通肺络 ,逆传心包络中”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易滞易瘀
易入难出
经主气络主血,气病及血,伤及形质,病则 易积成形
络病病理机制
络气郁(虚)滞
络脉绌急 热毒滞络 络虚不荣
络脉瘀阻
络脉瘀塞 络息成积 络脉损伤
络病辨证八要
辨发病因素、辨病程久暂 辨气病血病、辨阴阳表里 辨寒热虚实、辨络形络色 辨脏腑病机、辨理化检查
络病治疗原则 络以通为用
常用治络药物
提出络病学说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系统研究络
病发病、病机、辨证,提出“络以通为用”治疗原则,规范治
疗方药,论述络病学说临床运用,推动络病学临床新学科建立 。
中医络病研究的 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络
时间(时速与常度)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 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恩格斯
中医络病理论形成发展的 三个里程碑
公元前400-300年 《黄帝内经》奠定络病理论基础
完整建立经络学说,首次提出“络脉”概念。 络脉分布-由经脉分支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 “经脉者,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 经脉》) 络脉生理-“行血气而营阴阳”“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络脉病理 -“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
发展络病理论是历史赋予的重大职责
清· 喻嘉言《医门法律· 络脉论》: “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 缺典也。” 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 “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主持人:吴以岭教授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副院长 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所长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杨跃进教授 吴伟康教授 吴宗贵教授 曾定尹教授
卫气:“营(血)行脉中”“卫(气)行脉外”(《难经》)
络气:维持气血运行和脉络正常舒缩功能
神
脑为元神之府
《灵枢· 经脉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精化气”-“真气者,经气也”-气络
脑之气络-高级神经中枢功能
心藏神
“心藏脉,脉舍神”(《灵枢· 本神》)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 平人绝谷》) “血者,神气也”(《灵枢· 营卫生会》)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建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
络病理论创新及建立络病学新学科
编写《络病学》专著获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一等奖,改编《络病学》教材列 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已在全国3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开 设课程, 2008年英文版《络病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 列入2005年国家973计划项目
“脉络-血管系统病”共性规律及病理 环节
始动因素并贯穿病变全过程
络气郁滞(虚气留滞)/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切入点
共性病理机制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免疫损伤等
络脉瘀阻/ 动脉硬化
络脉绌急/ 血管痉挛
络脉瘀塞/血管堵塞或闭塞
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心络病变与冠心病
络气郁滞(或虚滞)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血
液
生成:“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 决气》) 循环:“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素问· 经脉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