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7 讲 五脏: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9.1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9.1第57 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一)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我们昨天讲了基本病理机制,讲了第一个——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的病机,通过分析邪与正之间的关系,主要来考察人体的正气和邪气的发展趋势。
表现的形式或者是表现为虚,或者表现为实,而更多的是表现为虚实错杂。
二、阴阳失调下面我们讲第二个,叫阴阳失调。
同学们注意,基本病理机制当中,阴阳失调是最基本的,一定要熟练的掌握用阴阳来分析疾病的病理演变。
什么叫做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它包括阴阳的盛衰、互损、格拒、转化或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是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气机运动的升降出入关系失调的高度概括。
所以同学们学习基本病理机制的时候,必须熟练的掌握阴阳失调这个概念,以及用阴阳来分析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讲阴阳偏盛。
阴阳盛衰的第一个讲阴阳偏盛。
第一、什么叫阴阳偏盛?我先讲它的含义,它的定义。
阴或者阳的偏盛,主要是指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病理变化,注意前面这个前提,阴或阳的偏盛。
如果用选言判断,阴盛也是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病理变化,阳盛也是,把它放到一起,二者选出一个,就构成了它的定义。
第二、讲阴阳偏盛的病机。
(一)阳盛,记住阳盛则热第一句话。
什么叫做阳盛?它也叫阳偏盛。
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阳气偏盛,脏腑经络功能亢进,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
邪热是这个定义的重点。
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把它概括起来,它的病机,基本病理机制,就是阳盛则热。
阳盛则热的病理变化,它表现的特征,阳盛而阴未虚。
注意阳盛而阴未虚,它表现的证候属性为实热证。
它的病理变化的特征,表现的临床上的特征,以热、动、燥为它的主要特点。
热是指实热。
动是指病理表现的现象,症状和体征有动的倾向。
讲了虚实诊断的时候,阳主动,阴主静,观察患者的状态、动态。
燥是指燥、动而言,即有伤津,表现为形体的变化,表现为燥、动的特征,这就是阳盛则热的基本病理机制。
五脏外华---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之一
五脏外华---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之一五脏外华在脏腑的篇章中已有讲述,此文在《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的书籍上,整理并加上部分笔者对五脏外华的认识,因为之前讲过,故这里只是向大家简单的介绍,希望大家在临床工作中有“司外揣内”,观其外而知其内在的意识,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加强望诊的重要性。
五脏与面、毛、唇、爪、发相关,故面、毛、唇、爪、发的色泽,可以反映五脏气血的盛衰。
五脏外华称为五华,为五脏精气荣华显露于体表的组织或部位,即面、毛、爪甲、头发和唇四周。
“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脏腑精气的盛衰及其机能的强弱,可显露于外在相应的体表器官。
面、毛、爪甲、头发和唇四周明润光泽为五脏气血充足,若枯槁无华为五脏气血亏虚,五华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五华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毛”,“脾其华在唇四白”,“肝其华在爪”,“肾其华在发”。
心其华在面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
心主血脉,面部血脉极为丰富,全身气血皆可上注于面,面部的色泽能反映出心气的盛衰,心血的多少及其心的生理机能正常与否。
心功能健全,血脉充盈,循环通畅,则面色红润光泽。
反之,心脏功能失调,可引起面部色泽异常。
如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面白无华;心脉瘀阻,则面色青紫;心火亢盛,则见面色红赤;心阳暴脱,可见面色苍白、晦暗。
肺其华在毛毛为附在皮肤上的毫毛。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五脏生成》)肺主皮毛,肺宣发卫气和津液于毫毛,则毫毛光彩润泽。
若肺气失调,不能行气与津液以温养毫毛,毫毛之营养不足,就会憔悴枯槁。
若肺津亏、肺气虚,既可致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或易感冒,又可因皮毛失濡而见枯槁不泽。
喜欢美容的朋友可参考肺主皮毛,调理五脏六腑的同时重点调理肺气,肺气宣发卫气的功能正常,皮肤得津液的濡养,故皮毛光泽彩润。
脾其华在唇唇指口唇,位于口之前端,有上唇下唇之分,唇四周的白肉称之为唇四白。
口唇的肌肉由脾所主,口唇的色泽形态可以反映脾的功能是否正常,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良好,则口唇红润面有光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一、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1)心主血脉;(2)心主神明;(3)心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4)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2、肺:(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宣发肃降;(3)肺主通调水道;(4)肺朝百脉,主治节;(5)肺主声,开窍于鼻;(6)肺合皮,其华在毛;(7)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3、脾:(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水谷,脾主运化水液;(2)脾主统血;(2)脾主统血;(3)脾合肉,主四肢;(4)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5)思为脾志,涎为脾液;(6)脾的生理特性:脾主生清,喜燥恶湿。
4、肝:(1)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纳化和胆汁的排泄功能,促进血液的运行合津液的代谢,调畅任督二脉。
(2)肝藏血;(3)肝合筋,其华在爪;(4)怒为肝志,肝开窍于目;(5)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性喜条达,恶抑郁。
5、肾:(1)肾藏精:①肾藏先天之精:它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先天之精与生俱来,藏于肾。
②肾藏后天之精:是由后天之本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后天之精充盛注入于肾,与先天之精结合,转化为肾精。
(2)肾主水: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肝三脏有关;(3)肾主纳气;(4)肾主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5)其华在发;(6)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7)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2、胃:为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的生理特性(胃气主降,胃喜润恶燥);3、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4、大肠:传化糟粕;5、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6、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1、概念:奇,异也;恒,常也。
不同于六腑的六个器官的总称,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脑的生理功能:主精神活动,主感觉运动。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月经、主孕育胎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20 讲 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 肾的生理功能(一)
第20 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我们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肝的生理特性,讲第一个特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二、肝为刚脏。
我们现在讲第三个生理特性,叫“体阴用阳”。
前面我们讲了,“体用”这对范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
它的本义,体,指实体、形质;用,指功能、作用、属性。
体用的关系,就是指这两者的关系。
中医学将“体用”这对范畴引用到医学里面来,是说明什么的呢?体是指脏腑的本体;用是指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在中医学里面,讲体用关系,就是指脏腑的本体与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关系,把这个关系叫体用关系。
需要指出的,任何一个脏、任何一个腑,都有体用关系,这是一。
中医认为,任何一个脏腑本身都具有体用关系。
其二、中医学理论当中,还有一种学术观点,就脏和腑而言,在五脏叫“体阴用阳”;六腑叫“体阳用阴”。
这样一个理论,仅仅要求同学们知道有这样一种理论就可以,将来阅读古文献的时候会碰到。
至于它具体是怎样推理出来的?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将来到高年级的时候,或者有兴趣的同学,再和老师一起去探讨。
为什么在这里不深入讲还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同学们将来在阅读参考书、自学的时候,必然会看到这个问题。
因此,在这里面仅仅是打一个招呼。
其三、既然就五脏而言都有“体阴用阳”,讲其它的脏腑,上面讲心肺脾生理特性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体阴用阳”拿出来作为一个特性来讲述呢?唯独五脏当中,在肝里面讲它的“体阴用阳”呢?它的道理:一、中医理论从古至今唯独肝讲“体阴用阳”讲得多,其他问题,其他脏腑很少涉及,其他脏很少涉及“体用”的关系,这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历史的痕迹;其二、论述肝脏的生理特性的时候,强调它“体阴用阳”,它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和指导实践的意义。
这样讲并不意味着,其他脏体用关系没有这样重要的意义,仅仅是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理论延续到今天,唯独肝“体阴用阳”讲得清楚,仅此而已。
所以大家在学习到这一节的时候必然头脑中反映出一系列的问号,中医的理论,这个地方讲的又不平衡,不是一元论,道理是有历史的原因,有它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作用,这些原因决定了唯独在肝脏里面着重讲,以它的特性来讲,强调它体阴用阳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
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
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
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
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
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
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
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
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
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
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
这是一。
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
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
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
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
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
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
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
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
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
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第15、16、17讲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第以16. 17讲第15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二、肺上一节我们讲了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
我们接下来讲肺,讲肺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肺的生理功能,一叫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由于它具有这样的作用,中医称之为肺为气之本,这也是一个原理,我们今天看它这个判断,表达一个原理,肺为气之本。
第一、讲肺主呼吸之气。
首先讲一讲呼吸的含义和调节。
中医怎么样定义呼吸?中医学怎样来认识呼吸过程的调节?换句话说,中医对呼吸的生理过程,它的调节机制是什么?呼吸是指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的交换过程,呼吸是一个动态的术语,是一个过程,是机体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调节机制是什么呢?在中医藏象学(说)里面,五脏都参与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肺和肾。
肺在呼吸过程中,它有什么作用呢?叫肺主呼,称之为肺为气之主。
也就是说,肺在呼吸调节过程中占有主导作用。
仅仅完成肺的调节,还不能完成呼吸的过程,还需要肾来调节。
肾在呼吸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叫肾主纳气。
肺主呼,肾主纳。
由于肾主纳气的作用,和命门学说的肾阴、肾阳为一身诸阴诸阳之本这个理论,强调肾在呼吸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叫做肾为气之根。
根,是根本。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一个是主宰、是主导,一个是根本,到底孰轻孰重啊?中医学传统就这样来表述。
这个主和根在汉字里都有不同的意象,如果说我们把它理解为根本,那么呼吸的调节是以肾为主,而不是以肺为主。
在这里面就相对意义的比较来理解,那么呼吸的调节过程是肺肾共同参与,它们所起的作用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前提肺为气之本、肺为气之主。
除肺肾之外,其他脏腑都参与呼吸调节过程,至少我们还应该想到脾啊。
大家将来学习临床课的时候,咳嗽,不管是喘和咳这两大系统的疾病,不管有多么复杂的临床表现,其中概括起来只有三个字,咳、痰、喘。
用中医藏象学说来说,咳是呼吸的异常,喘也是呼吸的异常,首先想到肺和肾。
所以中医治疗咳嗽,“初病在肺,久病在肾”。
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
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1脾在五脏中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内脏,这主要取决于脾的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由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摄取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些营养物质是化生气血津液的物质原料),从而确立了脾为后天之本的特殊地位。
然而,由于脾主运化的生理活动是在胃主受纳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脾与胃都参与了人体的消化吸收,故历来常把脾与胃合论,而称脾胃同为后天之本。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脾胃的功能并使之运用于临床,历史上甚至出现了“脾胃学说”这样的专门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金元时代的李杲(东垣)。
李东垣在其所著《脾胃论》中反复强调脾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极端重要性,并力倡补脾胃,从而被称为“补土派”、“脾胃论派”。
1. 脾的解剖其原因在于,心主血、肺主气、肝主藏血、肾主水等,都与现代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的功能相符,而唯独脾则不然。
中医藏象学认为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而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只是一个淋巴器官,主消化吸收的器官乃是胃肠,从古典文献看,脾的解剖又是确实存在的。
脾不仅有其具体的位置,还有重量、大小、色泽等记载。
《难经·四十二难》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清以来不少人从“散膏”猜想此即胰。
考现代解剖发现,胰藏胃之左后方,与《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脾与胃以膜相连”相符。
《图书编》说:“脾者,土官也,掩太仓,在脐上三寸。
”《类经图翼》认为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
“刀镰”的描绘与“胰”极相近似。
关于脾的色泽,《医贯》、《图书编》皆云脾之色如“马肝赤紫”,大抵符合“胰”之颜色。
至今俗称猪胰为“血脾”,可资一证。
然《内经》据五行学说,认为脾色黄,《三才图会》亦附和说:“脾……色如缟映黄。
”其实此处“脾色黄”并非是其“形色”,而是脾之“气色”。
如云:“肾色黑”亦然。
“胰”在现代认识中,它是一个具分泌机能的腺体,故称“胰腺”。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讲实录第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
第19 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同学们,现在开场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一、调节精神情志,二、促进消化吸收。
下面我接着往下讲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
第三、它能够维持气血运行。
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维持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呢?一、气。
肝主疏泄的功能怎样能够保证气在人体上下内外不断地进展升降出入呢?气机运行正常保证了人体各个脏腑上下内外升降出入全都正常。
气机是气的一种运动,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就意味着气的运行正常。
肝主疏泄作用,通过调节气机保证全身各脏腑经络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正常,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功能能维持或者调节气在全身的运行。
那么为什么说它能够维持血液的运行呢?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与五脏都密切相关。
我们前面讲了心主血脉,又讲了肺助心行血,脾统血,这里面又讲到肝主疏泄能参与血液的调节。
在这里,中医理论在论证肝主疏泄的功能——调畅气机、推动气的运行、推动血液的运行统称为维持气血运行的机制时,中医理论叫做气行那么血行。
其一、血液正常运行也必须依赖于全身气机的通畅,这是一个依据。
那么肝主疏泄功能通过调畅气机,使血液在全身运行正常。
其二、我们后面将讲到气血之间的关系,气有推动血液循行的作用,叫做“气行那么血行〞。
那么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调整全身的气机,使气运行通畅,从而促进血液在全身运行通畅。
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功能具有维持气血运行的生理作用。
中医理论将肝这样一种功能抽象出来一个结论,叫“气行那么血行〞。
这个结论就〔把〕肝主疏泄功能维持气血运行这个理论讲出来〔了〕。
在病理状态下,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必然影响气血运行,由此,又得出来一个结论、原理,叫“气滞那么血停〞。
这一个原理,在理论上说明了全身气机调畅是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其中肝主疏泄的功能是保证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的机制。
在病理情况下,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调,不能够起到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那就会影响气血的运行,气不行那么血必停。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篇脾资料讲解
第九页,共22页。
脾运化水液的一般过程示意图
“游溢精气”
水饮──胃──────┐
┌─── 头面(tóu mian)诸窍
│
│
│宣发 全身皮毛
│
┌──┐“散精”(津液) │
肌肉腠理
小肠────┤ 脾 ├───────肺
│清
└┬─┘
│
│浊
│
│肃降
│
│
│
大肠
│
其它脏腑
│
│
│
│肃降
│
│
└─────────肾
“阳明”代指脾胃
第十八页,共22页。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生理: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
口唇红润(hóngrùn)光泽; 病理: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口味异常,
口唇淡白不泽。
3、在志为思 思虑(sīlǜ)伤脾
4、在液为涎 (唾液(tuòyè)中较清稀者为
涎)
Hale Waihona Puke 第十九页,共22页。• 5.脾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 五行皆属土; • 长夏时湿气(shī qì)较盛,易困脾。 • 另外,又有“脾主四时”的说法。
饮食物──胃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食
│
│糜
中央土 │
│ 水谷(shuǐ ɡǔ)精微 ┌─┐ 灌四旁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小肠──────┤脾├─────┤
│食
└─┘ 为胃行 │
│物
其津液 │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残
│
│渣
│
│
└肾受脏腑之精而藏之
大肠
│粪
│便
│
体外
第七页,共22页。
运化水液:脾运化水谷精微的过程,也包括 (bāokuò)了对水液的吸收、输布作用。
脾的生理功能中医基础理论
脾的生理功能中医基础理论
脾在中医的心说中是五脏之首,是滋阴养血、湿热调和、敛收司空的重要器官。
据
《黄帝内经》所言:“脾者,天下之母,谓之主五藏,其气淫湿,其味辛甘。
”它与肝、肾、心、肺几大器官互相调节,维持身体的物质物理平衡。
中医学认为,脾脏负责消化吸收,调节胆汁分泌,控制水湿平衡,促进血液循环,促
进细胞及机体内元素的代谢作用,并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脾虚的基本表现是消化系统的功能失调,消化不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牙关紧闭,胃虚,大便不定,舌苔稀薄,脉双细。
脾虚徐徐会加重,伴随出现口干、发热、心悸、乏力、腹胀、便秘等症候。
脾虚与血液循环有关,表现为抗氧化能力减弱,血液变得浓稠,引起全身脉搏慢,但
伴有不顺畅,容易出现症证,尤其是痒痒、偏头痛、消渴而多饮,痒痒性螨虫病,头痛,
眩晕,手足心热等症。
对脾虚的治疗,根据症状与证候来选择方法,先要做好调理机体的基础阻断,通过清热、收气、滋阴的方式来滋补脾胃,然后进行中药煎煮,以滋补脾胃,健脾消食,调颠股,疏肝化痰,活血止痒,活血宣肝,活血祛瘀,调和胆汁等手法。
同时还要加强锻炼身体,
增加营养,增强体质,减少负担,保持脾胃气血畅通,改善脾虚症状。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目录目录 (1)第01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3)第02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9)第03 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 (14)第04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 (19)第05 讲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25)第06 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 (29)第07 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 (35)第08 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41)第09 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 (46)第10 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 (51)第11 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 (56)第12 讲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 (61)第13 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66)第14 讲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二)心的生理特性 (71)第15 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 (75)第16 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二)肺的生理特性 (80)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 (85)第18 讲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肝的生理功能(一) (89)第19 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 (93)第20 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 (97)第21 讲五脏:肾的生理功能(二)肾的生理特性 (101)第22 讲六腑:胆、胃(一) (106)第23 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 (111)第24 讲六腑:膀胱、三焦 (115)第25 讲奇恒之腑:脑、髓、女子胞 (119)第26 讲奇恒之腑: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附:精室 (122)第27 讲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127)第28 讲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 (132)第29 讲形体官窍:官窍(目、耳、二阴)脏腑之间关系(一):脏与脏之间关系 (136)第30 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 (140)第31 讲脏腑之间关系(三):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 (145)第32 讲气血精津液概述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 (150)第33 讲气:分类 (155)第34 讲血精津液(一):概念 (160)第35 讲津液(二):生成、输布、排泄、生理功能气与血的关系 (165)第36 讲气与精、津液的关系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170)第37 讲十二经脉(一):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175)第38 讲十二经脉(二):流注次序、循行 (179)第39 讲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 (184)第40 讲体质:基本概念 (189)第41 讲体质:形成(一) (194)第42 讲体质:形成(二)、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一) (198)第43 讲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二) (203)第44 讲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 (207)第45 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风邪、寒邪) (212)第46 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暑邪,湿邪,火邪) (217)第47 讲病因:外感病因——疠气内伤病因——七情(一) (222)第48 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二) (227)第49 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三)、饮食失宜 (231)第50 讲病因: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 (235)第51 讲病因:病理产物——瘀血、结石 (241)第52 讲病因:其它病因——胎传、环境、毒 (246)第53 讲病因: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等 (251)第54 讲病机:概念,发病机理(一) (255)第55 讲病机:发病机理(二) (260)第56 讲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266)第57 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一) (273)第58 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二)气血失调(一) (278)第59 讲病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内生五邪(一) (282)第60 讲病机:内生五邪(二) (287)第61 讲病机:内生五邪(三)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一) (293)第62 讲病机: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二)肺的病机 (298)第63 讲病机:脏腑病机——脾的病机肝的病机(一) (302)第64 讲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二) (308)第65 讲病机:脏腑病机——肾的病机胆的病机 (313)第66 讲病机:脏腑病机——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病机奇恒之腑的病机 (318)第67 讲疾病的传变(一):概念、形式(一) (324)第68 讲疾病的传变(二):形式(二)、影响因素 (330)第69 讲疾病的转归养生 (335)第70 讲预防与治则(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341)第71 讲治则(二):正治、反治 (347)第72 讲治则(三):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353)第73 讲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358)第74 讲问题解答 (365)第75 讲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371)第01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第一讲导论、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第三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第四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导论小结•第五讲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第六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第七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第八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第九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第十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第十一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第十二讲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第十三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第十四讲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二)、心的生理特征•第十五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第十六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二)、肺的生理特性•第十七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第十八讲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肝的生理功能(一)•第十九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第二十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第二十一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第二十二讲六腑:胆、胃(一)•第二十三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第二十四讲六腑:膀胱、三焦•第二十五讲齐恒之腑:脑、髓、女子胞•第二十六讲齐恒之腑: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附:精室•第二十七讲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第二十八讲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第二十九讲形体官窍:官窍(目、耳、前阴、后阴);脏腑之间关系(一):脏与脏之间关系•第三十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第三十一讲脏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第三十二讲气血精津液概述、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第三十三讲气:分类•第三十四讲血、精、津液(一):概念•第三十五讲津液(二):生成、输布、排泄、生理功能,气与血的关系•第三十六讲气与精、津液的关系;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三十七讲十二经脉(一):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第三十八讲十二经脉(二):流注次序、循行•第三十九讲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四十讲体质:基本概念•第四十一讲体质:形成(一)•第四十二讲体质:形成(二),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一)•第四十三讲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二)•第四十四讲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第四十五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风邪、寒邪)•第四十六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暑邪、湿邪、火邪)•第四十七讲病因:外感病因-----疠气、内伤病因----七情(一)•第四十八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二)•第四十九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三)、饮食失宜•第五十讲病因: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第五十一讲病因:病理产物-----瘀血、结石•第五十二讲病因:其它病因----胎传、环境、毒•第五十三讲病因: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等•第五十四讲病机:概念、发病机理(一)•第五十五讲病机:发病机理(二)•第五十六讲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第五十七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一)•第五十八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二)、气血失调(一•第五十九讲病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内生五邪(一)•第六十讲病机:内生五邪(二)•第六十一讲病机:内生五邪(三),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一)•第六十二讲病机: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二),肺的病机•第六十三讲病机:脏腑病机-----脾的病机,肝的病机(一)•第六十四讲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二)•第六十五讲病机:脏腑病机----肾的病机、胆的病机•第六十六讲病机:脏腑病机----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病机、齐恒之腑的病机•第六十七讲疾病的传变(一):概念、形式(一)•第六十八讲疾病的传变(二):形式(二)、影响因素•第六十九讲疾病的转归、养生•第七十讲预防与治则(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第七十一讲治则(二):正治、反治•第七十二讲治则(三):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第七十三讲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十四讲问题解答•第七十五讲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 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主讲:李德新•类型:生化医药摘要:弘扬传统文化,品味国医精粹。
李德新精深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子75讲实录-第17讲五脏:脾地生理功能脾地生理特性(一)
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三、脾上一节我们讲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这一节我们接着往下讲,讲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脾主运化,运即是转运、输送,化有消化、吸收的含义。
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这个定义包括两个要素,一、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二、吸收精微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脾主运化的功能可以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我们首先讲它的运化水谷的功能,什么叫做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所谓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
脾运化水谷的具体作用,饮食水谷经口摄入以后,经过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在此基础上靠脾的运化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通过脾的升清、转输和温煦作用完成化和运的过程,化是指将水谷转化为精微,脾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具体的地点是在小肠,为什么在小肠?我们后面在讲六腑的时候再进一步讲,在完成了在把水谷化为精微之后,通过它的转输作用——运,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将精微物质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给心肺化为气血而后输布全身,这就是脾运化水谷的具体机制和作用。
通过脾运化水谷的作用和机制,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来:一、脾为后天之本;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这是中医学著名的两个原理,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这两个原理就是根据脾主运化的功能推理出来的。
第一、我们讲脾为后天之本,这个原理涉及到的概念:一、脾;二、后天;三、水谷精微;四、气血。
通过这些概念经过逻辑推理后得出的结论为后天之本。
我们来看中医学是怎样推理得出这个结论的呢?首先,我们(看)后天,后天是指人从出生之后到死亡这一段生命历程。
人出生以后,必须摄取食物,通过食物转化为精微,由水谷精微转化为生命必须的物质气和血,这是第一。
第一点讲的就是后天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精微,一个是气血。
精微是指水谷精微。
【免费下载】中医基础理论 李德新讲稿 每讲的题目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气、气化、气机:气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气运动起来以后,发生了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
气化过程和表现的形式,升降出入这种运动称之为气机。
01 阴阳五行概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0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0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05 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①: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②:20.0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06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①:气一元论:②:45.19,阴阳学说:54.00,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6.03,阴阳的医学意义。
07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08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09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阴阳盛衰五行属性五行属性:属性在不同的学科的不同定义;在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哲学,二;逻辑学,一;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
二;从逻辑学来说,属性;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
五行的属性;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
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之间的关系;一;以次相克,反复无穷。
木克土、、、、二;两行之间相克的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如;水能克火,那么,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么金又是火之所胜。
任何一行都有所胜所不胜。
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制化五行乘侮总结五行制化,三行之间才能发生制化。
如:金、木、土三行。
五行乘侮,乘:相克太过,木旺克土。
侮:木太旺反侮金。
乘侮必然同时存在。
即:三脏同时发生关系。
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
五行论证了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
中医专长考点: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中医专长考点: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是中医专长考试中医基础考试的内容,为帮助大家顺利备考,我们为您整理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如下:
1.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的功能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精微,是脾对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布散的作用。
饮食物由胃受纳腐熟,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转输到心肺,布散于全身,从而使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2)脾主统血: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脉外。
脾统血的机理,是与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密切相关。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气血充盈,固摄作用正常,则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内,不逸出脉外。
(3)脾主升:一是指升清,指脾气将精微上输心肺、头目,以化生气血,滋养清窍,营养周身。
脾不升清,精微失于上输,气血生成不足,则清窍失于滋养,可见面色无华、头目眩晕;清阳不升,水谷并走大肠,则见腹胀、泄泻等症,故《素问middot;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二是指升举,脾气上升对内脏起着升托作用,使其恒定在相应位置。
如果脾气虚损升托作用减退,易致下坠感或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也称为阴挺)和直
肠脱垂(也称为脱肛)等症,此称之为脾气下陷或中气下陷。
2.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脾的气机运动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三、脾上一节我们讲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这一节我们接着往下讲,讲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脾主运化,运即是转运、输送,化有消化、吸收的含义。
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这个定义包括两个要素,一、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二、吸收精微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脾主运化的功能可以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我们首先讲它的运化水谷的功能,什么叫做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所谓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
脾运化水谷的具体作用,饮食水谷经口摄入以后,经过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在此基础上靠脾的运化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通过脾的升清、转输和温煦作用完成化和运的过程,化是指将水谷转化为精微,脾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具体的地点是在小肠,为什么在小肠?我们后面在讲六腑的时候再进一步讲,在完成了在把水谷化为精微之后,通过它的转输作用——运,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将精微物质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给心肺化为气血而后输布全身,这就是脾运化水谷的具体机制和作用。
通过脾运化水谷的作用和机制,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来:一、脾为后天之本;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这是中医学著名的两个原理,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这两个原理就是根据脾主运化的功能推理出来的。
第一、我们讲脾为后天之本,这个原理涉及到的概念:一、脾;二、后天;三、水谷精微;四、气血。
通过这些概念经过逻辑推理后得出的结论为后天之本。
我们来看中医学是怎样推理得出这个结论的呢?首先,我们(看)后天,后天是指人从出生之后到死亡这一段生命历程。
人出生以后,必须摄取食物,通过食物转化为精微,由水谷精微转化为生命必须的物质气和血,这是第一。
第一点讲的就是后天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精微,一个是气血。
精微是指水谷精微。
后天,他生存的必要条件:一、要有水谷;二、水谷必须转化为精微;三、精微转化为气血,才能构成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脾主运化,水谷只有通过脾的运化作用才能转化成精微。
在脾运化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水谷不断地转化为精微,为化生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血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以维持后天的生命历程。
第三、将水谷化为精微,这个过程是由脾来完成的。
就这个意义讲,脾称之为后天之本。
这就是中医学一个著名的原理,脾为后天之本。
这样一个原理不仅有它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它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们前面在讲绪论的时候,讲到了李东垣称之为补土派,也叫补脾派,他有一个著名的著作叫做《脾胃论》,强调“脾胃一伤,百病由生”。
那么脾为后天之本,在后天的生命历程当中,脾在维持正常的生命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脾的功能一旦异常,就会使后天的生命历程从正常过程转化为异常过程,就是说从生理转化为病理。
正因为这样,李东垣才提出来“脾胃一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论断。
这一原理对指导我们在临床实践、养生、防病、治疗疾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比如,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运用中医中药来延缓衰老,期望人们能够永保青春。
调理脾胃,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重要的延缓衰老的手段,它的根本原因,脾为后天之本。
第一个问题讲脾为后天之本这样一个原理是怎样得出来的。
第二个原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论证这样一个命题,论证这样一个原理,它所涉及到的概念,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一、气血;二、源,就是源泉;三、水谷、精微;四、脾。
中医学是通过这些概念,通过推理得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样一个判断。
第一、气血,中医学认为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两大物质,基本物质。
也就是说人要想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气血作为物质基础。
二、中医学认为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来源。
第三、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
水谷转化为精微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的,因此得出结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这两个命题或者说这两个原理,它们使用共同的概念,它的根据:一、最根本的就是脾主运化的功能。
在这个条件下,前提下,涉及到水谷、精微、气血、后天这样几个概念。
中医学应用中医的科学概念,按照中医学的思维逻辑,推断出来这样的结论。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样一个原理,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的理论意义在于中医强调脾在化生生命物质当中的重要作用。
气血化生匮乏,中医在治疗上首先想到是脾。
这就是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重要实践意义。
下面我们讲脾主运化水液。
运化水液,又称运化水湿。
什么叫做运化水液?脾主运化水液就是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
换言之,就是脾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脾运化水液和运化水谷是同时进行的。
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分别讲运化水谷的作用机制、过程,讲运化水液的作用、机制和过程,两者是同时进行的。
脾运化水谷、运化水液的具体机制、过程是什么呢?大家看这个示意图,这里面的水饮是饮食物的同义词,就是水。
饮和水,我们喝的饮料,水液进入胃以后,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将饮食物当中的水饮转输,运输到脾。
换句话说,脾接受了由胃传送来的,经过胃初步消化的水饮,通过它的转输作用,将有用部分的水液,我们可以称之为清。
在这里面讲水液的清浊,清是指对机体有用这一部分的水液,我们称之为津液,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上输于肺,而后通过肺主行水的作用来敷布全身经脉系统。
脾到肺这是它第一个机制,通过脾的升清作用、转输作用,将经过脾的运化以后,这个水液,这个水湿,将其有用那部分,我们称之为清,有营养作用的部分,通过它的升清转输作用上输给心肺,上输给肺,脾的作用到此结束。
由肺主行水的作用,那是我们上一节讲肺主行水是靠肺发挥它的作用,通过它的机制来进行调节。
这是第一。
它的机制,第二、通过脾的转输作用,在它运化以后,那个水液,经过运化的水液,其中有一部分是暂时不能为机体所利用的,我们称之为水液的代谢产物。
如果说清是有用的,那我们这里称这部分代谢产物暂时不能对机体被利用的,无用的,与有用的那个清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称这部分水液叫做浊。
这部分水液通过脾的转输作用,通过三焦的水道,这又一次提到水道,脾到肺也要通过水道作用,脾到肾也要通过水道作用,也就是说省略了三焦水道这个概念,这里面包含了水道的概念,省略了这个,那就是脾通过它的转输作用,将经过它代谢以后暂时不能被机体利用的代谢产物称之为浊,下输到肾。
到此结束它的功能。
至于说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促进膀胱的气化作用,将这部分产物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维持机体内外水液代谢的平衡,那是肾和膀胱的作用。
脾的作用过程和机制,就在于它接受了胃所传输给它的水液,经过运化以后分为清和浊,清通过它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肺,到此结束;浊,通过它的转输作用下输于肾,到此结束。
那么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相当于一个枢纽,上至上焦的肺,下至下焦的肾。
这就是脾调节水液代谢的过程和机制。
这样一个理论,一、它回答了脾为什么能够调节水液代谢,就是说脾在水液代谢的机制和过程。
第二、它回答了脾在水液代谢当中的重要作用,起个枢纽作用。
现在我们讲到肺为水之上源,现在讲脾主运化水液,我们下一节还要讲肾对水液代谢中的作用。
如果说,它在中医理论里面说,肺是在上焦,脾是在中焦,肾是在下焦。
那么脾在上、中、下三焦,它居中焦,称为连接上下的枢纽。
就这个意义讲,中医文献称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脾为中流砥柱,这一个理论在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学在治疗水液代谢异常,水湿痰饮水肿这一类疾病,就是水液代谢异常所引起的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
治脾,健脾燥湿,治脾,治疗方法有健脾燥湿,是治疗水液代谢失常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个,脾的第二个生理功能,脾能够生血统血。
第一、脾生血,脾生血是脾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为什么脾能够化生血液呢?它是由它的机制——由脾运化功能所决定的。
血液,血气,气血,它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是由水谷化生而来的,脾通过运化水谷的功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为血液的生成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就这个意义讲,脾具有生血作用,具体的生血机制,脾化生血液的机制,是脾将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由心肺化赤而为血。
因此中医文献称,说血液源源而来,化生于脾。
也就是说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源泉,是指脾通过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的化生,为血的化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
这一个理论来说明脾在化生血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实践上中医认识脾化生不足的病理变化和治疗血液不足的疾病,补脾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它的理论依据就是脾能够生血。
脾不仅能够生血而且还能够统血。
第二个功能,脾统血。
脾统血是指脾统摄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作用。
古书把这个功能叫做脾能摄血。
中医学认为脾所以能够统血,它的作用机制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至于说气对血的固摄作用,我们将来在气血津液这一章要进一步讲。
这里面涉及到气本身的功能之一,它有固摄作用。
那么它的机制是通过脾气的固摄作用来完成的。
在理论上这一功能解释了脾是参与血液运行的调节。
我们前面讲了血液运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一、心气充沛——心的阳气充沛;二、血液充盈;三、脉道通利。
脾统摄血液,它涉及到了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条件。
其中,一、保证脉道通利,一是保证脉道完好无损,使血液不溢于脉外。
脾统摄血液,另外还有一个含义,通过它的生血作用保证血液充盈。
它在血液的运行过程中,它参与了这样一个过程。
它在实践上对于出血性疾患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脾不能够统血,病理状态下,我们称脾的统血功能失常,用一个高度概括的语言叫做脾不统血。
脾不能统血就会出现血液溢于脉外,出现各种各样的出血性病理改变。
一般说来,脾不统血所表现的出血性病理改变,多为慢性的出血性改变,少有急性出血性改变。
它出血的特点:一、慢性的;二、量少。
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出血量多,表现急。
在那个时候就不叫脾不统血,将来我们在病理上还进一步讲,还有另外的概念来表述。
这就是脾生血的功能,脾统血的功能,它的理论意义,它的实践意义。
我们上面讲,回答为什么说脾能够生血,为什么说脾能统血。
生血和统血都是在脾主运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
第三、脾的功能有脾主升清,脾主升清这样一个概念,在现行中医理论中讲脏象学说的时候,两种处理方法,我们昨天讲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提到,一、这个概念把它定为生理功能概念。
二、把它定为生理特性的概念。
在我们这本教材里面,仍然是延续五版教材的传统,把它定为生理功能概念。
何为升呢?升有上升、升举的意思。
清是指轻清的精微物质。
到此为止,我们多次提到清浊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义。
讲气的清浊,轻清之气,有上升趋势这样的气,我们称为清。
那么有沉降、向下作用趋势的气,为浊。
从气的运动趋势来说,我们称这个清浊是气分的清浊。
我们上面又讲到人体的水液,经过脾的运化以后化生为有用的部分,也代谢出无用的部分。
在水液代谢中有用和暂时不能利用这一部分,有用的就称之为水液的清,暂时不能利用的代谢产物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水液之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