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脏之脾脏“喜燥而恶湿”
论五脏燥湿特性
燥湿 特性并 无 全 面 的概 括 。今借 师承 之 机 , 系 统 地 焦湿 热 , 来 湿郁 化 热之 证 , 因 脾 气不 足 引起 的脾 失 运 或 中气 下 陷 、 脾不 统 血 或脾 阳虚 证 , 以气 虚 湿停 为 亦 阐述五脏的燥湿特性 , 可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五脏 的 化 、 生理特 性 , 握其病 机变化 , 指导处 方 用药 。这 也正 病机要点 。即使是脾阴虚 , 掌 并 其证候特点常见纳呆食少 ,
五 脏 的 阴阳 属性 除寒 热喜 恶 , 降趋 势 外 , 应 包括 燥 湿特 性 。 五 脏之 中脾 为戊 土病 则 多湿 , 属 燥 金 病 则 易燥 , 体 阴 升 还 肺 肝
用阳病 易化燥热 , 肾为水脏喜润恶燥 , 心为火脏宜煦宜濡。通过对五脏燥湿特 性的系统 阐述 , 来认识五脏的燥湿病机 , 指导临床
WORL HI S D C NE E MEDI N J l . 0 , 1 6, . CI E u y 2 1 Vo . No 4 1
论 五 脏 燥 湿 特 性
毛 丹丹 刘 时 觉
( 温州 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省温州市学院西路 19号 ,2 0 7 0 352 )
摘要
处方用药 , 并进一步完善五脏 阴阳属 性的含 义。
关键词 五脏 ; 湿 燥
On Na u eo i e Za g i e ms o y e s a d Da t r fF v n tr fDr n s n mp e s n n s
脾喜燥恶湿解
若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或津液干涸,使全身的水液输布呈紊乱状态,则出现水湿内停或津液不足等现象,产生脾燥和脾湿的病理改变。脾湿证是由外感湿邪,或过食生冷,或内湿困脾,以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水湿停聚,多见身困体倦,头重如裹,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甚则浮肿。且湿证缠绵,常多兼证。治疗上宜健脾燥湿为主,选用平胃散等方剂,药用苍术、厚朴、草果、砂仁、白术、茯苓、姜半夏之类,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至于因湿郁日久所致之寒湿证和湿热证,则宜在燥湿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温中化湿和清热利湿等法。
“脾恶湿”之说,源出于《素问·宣明五气论》,张景岳注:“脾属土,其应湿,湿胜则伤肌肉,故恶湿。”脾虽主湿,但湿过多,必损伤肌肉四肢,发生痿痹、水肿等证。因而脾之运化不及,则又厌恶湿之过盛。“脾喜燥”之说,是由《素问·藏气法时论》的“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演绎而来,指治疗脾湿证时,用苦味药燥湿。明代吴 注“脾以制水为事,喜燥恶湿,湿胜则伤脾土,急食苦以燥之”,明确把脾恶湿和喜燥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他在《医方考》中亦云:“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姚止庵谓:“脾本湿土,而性则喜燥,盖湿极则气滞而不能运化矣。”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这些论述,探讨了脾胃清浊升降、燥湿喜恶等特征,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脾“喜燥恶湿”的含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病理状态下,脾湿则喜燥,脾燥则喜湿
燥和湿既属六气,又为六淫。清代石寿棠《医原·百病提纲论》认为,无论外感、内伤,总不外乎燥湿二气,提出病机是“水火即燥
湿所变,而燥湿又因寒热所化”。阳气虚则蒸运无力而成内湿,阴血虚则营养无资而成内燥。并认为“燥郁则不能行水而又夹湿,湿郁则不能布精而又化燥”。
脾好命就好之二:脾喜燥恶湿
脾好命就好之二:脾喜燥恶湿脾好命就好之二:脾喜燥恶湿脾主运化,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痰饮水湿内生,中医称之为“脾生湿”。
简单来说,五行中脾属土,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脾正常功能的发挥。
因此脾欲求干燥清爽,即所谓“脾喜燥恶湿”。
湿邪重浊黏腻不易除在致病的风寒湿暑燥火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黄帝内经》曾记载,“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这是因为湿邪具有重浊黏腻的特点,重浊即沉重之意,一般来说,人体感受了湿邪,常会出现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
黏腻指秽浊不清、黏滞不爽、湿气重的人,会出现大便溏稀、小便浑浊。
所以,脾湿重的人,常会出现食欲不振、饮食减少、身体困重、神疲力乏、昏昏欲睡、腹泻、小便浑浊等症状,女性还会出现白带增多。
另外,此类人群舌苔均较厚而黏腻。
脾湿怎么调理注意开窗通风,晒被褥,避免室内太潮。
少吃冰冷、甜食,少吃油腻、少饮酒。
每天用艾条熏足三里穴,直至皮肤发红且微微发烫为止,每日20~30分钟。
艾灸足三里穴有燥化脾湿之功,脾湿的人可以常用此法,若持之以恒,效果将非常显著。
天热吃点辣祛湿气夏季酷暑难耐,人们喜吃寒凉的食物,而吃多了易伤脾胃,如果搭配一点儿辣椒,则可以起到寒热平衡的作用。
另外,夏天吃辣还能给身体“除湿”。
四川、湖南、广西、贵州人为什么爱吃辣,因为那些地方气候潮湿,而辣椒能把体内多余的湿气驱除出去。
好品推荐:养胃丸主治:急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灼热、胆汁返流性食管炎、胃所神经功能症,胃癌前期病变以及胃疼、胃胀、烧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堵扎痛、暖气、胃寒、消化不良、打嗝、口臭、厌食、小儿积食养胃丸功效:补气血、健脾胃、祛湿排毒、通经络、对胃寒、胃酸、胃胀、胃痛、胃溃疡、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消化不良及小儿积食有特效,恢复胃功能,增强胃动力。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脏与腑的关系,即是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
脏腑之间之所以构成这种紧密关系,主要根据有以下几方面:①经脉属络: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构成脏腑表里关系,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则构成表里经。
其他脏腑依此类推。
②生理配合:六腑机能受五脏之气的支持和调节,五脏功能也有赖于六腑的配合。
如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传导也有助于肺气的肃降。
③病理相关。
脏病可影响到其相合的腑,腑病也可影响其相合的脏。
如心经有热,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小肠有火亦可循经上扰于心等。
因此,在治疗上,相应的就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诸法。
1.心与小肠的关系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等机能;小肠化物,泌别清浊,清者经脾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以养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病理上,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小肠实热的症状。
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
2.肺与大肠的关系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上,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
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月市气的下降。
在病理上,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失润,传导失常,可见大便干结难下。
若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大肠传导无力,可见大便困难。
中医称之为“气虚便秘”。
反之,若大肠腑气不通,传导不利,则肺气壅塞而不能下降,出现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是谓上窍不通则下窍不利,下窍不利则上窍为之闭塞。
3.脾与胃的关系脾与胃以膜相连,通过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脾与胃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为什么说脾喜燥、胃喜湿?
为什么说脾喜燥、胃喜湿?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关联的,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
它们以经络为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
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故脾胃共为“后天之本”。
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两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转化过程。
如果脾气不升,则胃气就会失降,会出现纳差、恶心、腹胀、便秘等症;如果饮食不节,使胃失和降, 则会影响脾的升清,使运化失司,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同样,胃与小肠、大肠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的密切配合。
小肠接受经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后,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清者即精微物质,上输于脾,经脾转输于全身,以起营养作用,水分则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
浊者,为食物的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与糟化,再由肛门排出体外。
所以, 传化水谷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即饮食物在胃肠内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
当胃内有实热,消灼津液,则可导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不通;而大肠燥结,便闭不通,就会影响胃的和降,出现恶心、呕吐、食少等症。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关联的,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
它们以经络为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
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故脾胃共为“后天之本”。
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两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转化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
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
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
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
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
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
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
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
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
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
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
这是一。
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
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
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
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
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
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
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
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
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
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
五脏所恶浅论
虚,无以制火、火不归元。燥与水火有关系,火不蒸水
为寒燥,水不济火为热燥,燥分从热化而来、寒化而来, 治宜清热润燥、祛寒润燥,同时,又因。肾受燥伤害、。肾水 亏虚,应补肾也。方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明・李中梓撰《医宗必读・第六卷・虚劳》中指出: “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 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 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从而看出一切虚损疾病,肾 和脾是其根源。由此可知,脾勿受湿伤害,肾勿受燥伤 害。 6五脏病之禁忌
化的观点的一致性。
糖尿病人出现三多一少为主证外,尚有头晕目眩,
倦怠嗜卧,自汗,不欲饮食,四肢疼痛,大便溏泄或秘泄
交作,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沉弱等症
状。但有一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三多表现症状并
而参苓白术散方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益气健 脾,渗湿止泻为功用。《医方考》述:“脾胃虚弱,不思饮 食者,此方主之。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 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 无以受气,日见赢弱矣。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 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
光明中医2004年10月第19卷第5期
cJGM.I℃M
0ct.2004.vol 19.5
・5・
肉,可见脾之虚弱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而健脾益气法为
本病治疗大法。
糖尿病重要的病理基础。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分析: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之位在胰,而中医认为胰为脾之副 脏,多为散膏(《难经》),所以胰病当从脾治。而胰岛素 不足主要表现的精微物质代谢障碍,也正如与脾失运
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陈皮、厚朴等;②外感湿热
万 方数据
五脏所恶浅论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陈金德 广西柳州市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工程管理处,柳州,545002 光明中医 GUANGM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4,19(5)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脏之脾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脏之脾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
“形如犬舌,状如鸡冠”,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
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
饮食水谷的运化则是由脾所主,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故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故又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
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五脏脾
通达全身各组织器官
运输
生理意义 •脾为消化系的主要代表,与胃肠等配合完成复杂的 消化功能
•脾吸收的精微物质是气血化生的主要来源
表现:消化功能正常,精微物质充足, 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病理意义: 腹胀、便溏、倦怠、消瘦、气血虚少等病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
含义: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 的功能。 体现: 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 大肠吸收的水液 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 脾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
升举内脏
含义: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 止其下垂的作用。 生理意义: 升托固定脏器 (与胃协同)
脾气主升——内脏不致下垂 胃气主降——内脏不致上移
位置相 对恒定
病理意义: 脾气不升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久泄脱肛等
喜燥恶湿
含义: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 机理:脾主运化水湿 生理意义:“脾燥主升”。 病理意义:“脾生湿”、“湿困脾”。 治疗:健脾、利湿同治。
生理意义:
脾气的升清作用,实际上是脾气运化功能的表现形式。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相对而言,相互为用,相反相成—— “脾宜升则健,胃宜精微的
吸收、转输 病理意义: 精微不布 清气下走,清浊混杂——腹胀、泄泻。
脾气不升 清窍失养,气血乏源——头晕目眩,神疲乏力。
脾
概
述
解剖位置: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形态结构:扁平弯曲,其色紫赤,附有散膏。 主要功能:主运化,统摄血液。 运动特点:主升举。 联属功能: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在液为涎,在志为思,与胃相表里。 脾在五行属土,喜燥而恶湿,为阴中之至阴, 通于长夏。
主要生理功能
脾为己土,喜燥恶湿
脾为己土,喜燥恶湿
湿是潮湿之意,湿聚可成水,水散复成湿。
湿的性质重浊腻滞,不易渗泄,因此,湿病往往缠绵不解。
湿分内外,外湿多见于夏秋之间,是指外界之湿浸入人体,如冒雾、淋雨、涉水、久居潮湿之地所引起的病证。
但是外湿较少单独致病,往往和风、暑、热、寒之气相兼为病,是外感病的常见原因。
如湿与风结合,则为风湿;与寒结合,则为寒湿;与暑结合,则为暑湿;与热结合,则为湿热。
内湿是由脾胃运化不良所产生的水湿。
脾为己土,喜燥恶湿。
如“湿困脾阳”,就是邪气过重束缚脾的动能,更加妨碍水湿的运化,因此,湿病初起,往往有脾胃不适的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故湿病多属中焦,在治疗上应脾胃并重。
因此,前人有“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之说,是有实践依据的。
化湿三法
1.芳香化湿法
用于胸闷、食呆、口淡、泛恶、舌苔白腻等症。
药物:藿香、佩兰、砂仁、蔻壳、陈皮、佛手、草蔻仁、厚朴花、苍术皮、黄豆卷、苏叶、通草。
2.苦温燥湿法
用于食滞脘痞、便溏、泛酸、嗳气、腹胀、苔白腻而滑等症。
药物:苍术、厚朴、草果仁、干姜、砂仁、澄茄子、荜茇、橘红、茯苓、茵陈。
3.清化湿热法
用于胸闷、心烦、口渴、尿黄、短气疲乏、舌苔黄腻等症。
药物:鲜豆卷、荷叶、藿香、佩兰、砂仁、砂壳、杏仁、苡仁、厚朴、黄芩、滑石、通草。
利湿二法
1.淡渗除湿法
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阻肺脾,气机不宣等证。
药物:淡竹叶、苡仁、通草、赤茯苓、白茯苓、滑石、茅根、芦
竹根。
2.健脾逐水法
用于肢体浮肿、腹胀、尿少而频等中气不足。
五脏之脾的生理特点
脾脾位于腹腔上部,横膈下方,与胃相邻。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的形态,《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说:“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刀镰”;《医学入门·脏腑》说:“形扁似马蹄,又如刀镰。
”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系统包括:脾藏意,在志为思,在形体为四肢及肌肉,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脾与胃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生成,均依赖于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一)生理特性1. 脾气宜升脾气宜升,指脾气以上升为主,以升为健的气机运动特点。
(1)脾主升清“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脾主升清,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面,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若脾气虚衰,或为湿浊所困,脾升不足,则水谷精微输布失常,气血的化生和输布障碍,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养,因而出现各种代谢失常的病变。
脾气升清,实际上是脾气运化功能的表现形式。
脾气升清与胃气降浊相对,二者相互为用,相反相成。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
脾胃之气升降协调,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
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微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胀满闷;下有精微下流而见便溏、泄泻。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2)升举内脏脾气上升能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是防止内脏下垂的重要保证。
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反而下陷,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
临床治疗常采用健脾升陷的补中益气汤。
2.脾喜燥恶湿脾喜燥恶湿,指脾喜燥洁而恶湿浊的生理特性。
脾喜燥恶湿特性与脾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脾气健运,运化水液功能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痰饮水湿的停聚。
论五脏之脾脏“喜燥而恶湿”
喜燥而恶湿,喜香而恶秽,喜利而恶滞
论五脏之――脾脏
喜燥恶湿是脾的特性之一。
“恶湿”,是指脾恶外湿和内湿而言。
由于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损阳气;脾胃为阴土,乃运化水液之脏,得阳始运,故脾阳虚损,水湿不化,易招致外湿侵袭,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
内湿,系统脾运化水谷与水液功能障碍引起的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脾虚则生湿,内湿易困脾,因而,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证。
总之,脾恶湿,一是指脾对湿邪具有特殊的易感性,二是指湿邪易伤脾阳,易阻中焦气机的病理特点。
“喜燥”,一是指脾喜湿去则脾健的生理状态。
无湿则为燥,湿去则为燥。
湿去则脾阳无伤,中焦气机协调,脾运得健,既不为内湿所困,且不易为外湿所犯。
“燥”,非指津伤化燥之“内燥”而言。
二是指脾虚湿困喜温燥之剂。
温以化湿,燥可去湿,湿去则脾健,故以药性喜恶言之,又有脾“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爱暖而喜芳香”之说。
大便不成形的中医病理分析
在改革开放之前,好像我们很少听说谁谁脾胃不和,脾虚之类的,而现在,几乎人人脾虚。到底是为什么呢?大家可以回想以前我们吃饭,基本上就是主食就上菜吃,这样可以让口腔中的唾液充分与主食进行搅拌,唾液之中的消化酶与食物会产生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到了胃中,会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现代人的大便多不成形。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原因在于现代人,脾胃大多不主降;而脾主运化,主升。什么意思呢?就是胃的功能,是接受食物的,接受完食物,不能总堵在那,要往下走;而脾的功能是管运化的,也就是把胃受纳的食物消化掉,将有用的营养变现成血中的物质,而将垃圾及时地送到大肠排出体外。
而现在,我们吃饭会怎么吃呢。尤其是到了饭馆,我们一定会上饮料,对不对,上啤酒对不对。为什么呢?因为现代人普遍脾肾都虚,到了吃饭的时候,口腔中很难分泌出大量的唾液来,因此,如果干吃主食,就会觉得难以下咽。只好拿饮料、啤酒帮助食物下咽,而这样,我们吃的大量食物,就没有经过唾液的充分搅拌就下到了胃里,当然就会增加脾胃的负担。而脾最大的特点就是恶湿,而我们现代人的饮食方式,导致了大量的饮料、啤酒等液体进入体内,造成湿重,脾就很虚了。脾虚了,自然而然大便就不成形了。
胃的特性:喜润恶燥。胃属阳,喜润恶燥,与脾属阴,喜燥恶湿相反相成,以保持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临床多胃阴不足、胃热、胃火诸症,出现口干喜饮,舌干少津,饥不欲食等症。“胃阴”即胃中之津液,又名“胃津”、“胃汁”,由水谷化生而成。
脾的特性:喜燥恶湿。《素问》说:“五脏所恶……脾恶湿”。脾属阴脏,性喜燥而恶湿。脾虚不运则易生湿;反之,湿盛极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造成“湿困脾”,出现头身沉重,四肢困顿,脘腹闷胀,食少纳呆等。故有“脾恶湿”之说。
夏季养生源于脾
夏季养生源于脾
实值“大暑”节气,属于中医所讲“长夏”季节。
中医认为:长夏养生,重在于脾。
中医理论认为,长夏季节在脏为脾,五行属土。
脾脏的特点是“喜燥而恶湿”。
长夏是湿热多雨季节,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是脾脏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
人类生存,要靠饮食物的摄入、消化和吸收,这是脾胃的主要功能。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脾胃功能正常与否,是保证人体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
长夏季节,脾易被湿困。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脾阳。
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湿气伤扰,则会导致脾气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久之出现气血化生乏源,在内会导致其他脏腑功能低下,在外则易被外邪侵犯。
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发生反复感冒、咳嗽等疾病。
另外,脾脏升清降浊功能减弱,便会出现乏力、消瘦、大便不调、烦躁等症,都直接或间接与湿热内侵、脾胃功能呆滞、消化吸收不足有关。
因此,长夏期间在养生方面,要以健脾护脾为主,也正是中医理论中的“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机理所在。
论五脏燥湿特性
论五脏燥湿特性毛丹丹摇刘时觉(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温州市学院西路员园怨号,猿圆缘园圆苑)摘要摇五脏的阴阳属性除寒热喜恶,升降趋势外,还应包括燥湿特性。
五脏之中脾为戊土病则多湿,肺属燥金病则易燥,肝体阴用阳病易化燥热,肾为水脏喜润恶燥,心为火脏宜煦宜濡。
通过对五脏燥湿特性的系统阐述,来认识五脏的燥湿病机,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并进一步完善五脏阴阳属性的含义。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五脏作为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临床辨证论治的病位中心,各有阴阳属性以及相互间的阴阳平衡关系。
目前对于五脏的阴阳属性研究主要是指五脏阴阳寒热,阴阳升降的特性。
吾师刘时觉的阴阳燥湿观[员]中提出阴阳亦具有燥湿之性,因此五脏的阴阳属性还包括燥湿(润)特性。
然而除了公认脾为湿土,喜燥恶湿之外,目前对其他四脏的燥湿特性并无全面的概括。
今借师承之机,来系统地阐述五脏的燥湿特性,可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五脏的生理特性,掌握其病机变化,并指导处方用药。
这也正是阴阳燥湿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所在1、脾为戊土病则多湿脾属至阴,为湿土,其性却又喜燥恶湿。
脏腑秉天地之气而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脾脏即秉天之湿气、地之土气以生,脾为湿所生,故为湿土,二者关系密切。
脾为湿土,首先生理功能主湿,主要表现在对水谷、水湿的运化方面。
《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主水湿的主要功能。
同气相求,湿易伤脾。
所以,“脾恶湿”“脾苦湿”。
脾病的病状往往与湿病相一致,多见大便溏泻,饮食不化,四肢头身的困重乏力等重浊、黏滞之象,甚者可见肌肉萎软或肢体浮肿等症状。
从病机分析上看,“脾气主升”,其运动趋势以上升为特点。
而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载:“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升降之悖,使下流之湿浊常易碍脾之升清而发为泻利、淋浊、带下等证。
【中医】中药分经用药参考—脾经用药!
【中医】中药分经用药参考—脾经用药!脾为中土,输运沣液于五脏。
脾居中州,是为升清降浊之枢纽。
脾贵健运而恶停滞。
脾之气以升为健,胃之气以降为和。
经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故脾之不升,以虚证寒(湿)证者为多;胃之不降,以实证热证者为多。
脾喜燥而恶湿,脾病则生湿,湿重反过来又困脾。
所以治疗时应健脾以益中气,必须参以燥湿、化湿,利湿之品,湿重液停成水者还要遂水。
祛湿逐水之后,应健脾补脾以善其后,防止复发。
脾属土而性平,用药宜温,大寒大热有伤脾土,大苦厚腻也为脾家所不喜。
脾为后天之本,脾病往往影响他脏,其他脏腑之病也常常涉及于脾,因为护理脾土,保护后天之本为医生之主义。
补脾建中气人参——最佳但价贵,多则通,少则壅。
太子参——也佳,但力弱。
党参——补中益气,有燥性。
白术——补脾燥湿,又止泻,且能发汗。
大枣——补脾和胃,安内攘外。
甘草——补中调合诸药,炙则补,生则泻火。
饴糖——益气缓脾,为止中虚作痛之要药。
益智仁——燥脾涩精,摄涎缩小便。
滋益脾阴山药——补脾肺之阴,清虚热,强阴固肠。
芡实——补脾肾之阴,涩精。
莲子肉——补脾阴。
龙眼肉——润心脾,主血归脾,治思虑所伤。
白扁豆——和中化湿,为大病后初进补剂之良品。
醒脾健运砂仁——行气而不克,醒脾以开胃,引诸药归宿于丹田、入肾。
茯苓——渗湿,行水,走气分。
苍术——燥湿,升发,理气宽中,解六郁。
橘皮——燥湿化痰,理气健脾。
藿香——快气和中,解表辟恶。
佩兰——去湿热;除口中粘腻。
荷叶——助脾胃,升阳气,散淤血,留好血。
薏苡仁——健脾燥湿,行水排脓。
白豆蔻——散气滞,暖胃消闷,使清爽之气隐然入于心脾。
宽中理气升麻——升散火郁,升阳气于至阴之下。
防风——脾胃引经药,去风性湿之妙品。
草果——破气除痰,消食化积。
大腹皮——下气行水,宽胸通肠。
麦芽——健脾宽肠,下气消食。
又祛痰通乳。
麻仁——缓脾滑肠。
姜黄——破血散结。
通经脉。
温脾草豆蔻——辛热理脾胃,性燥急,止胃弱之呕吐。
肉豆蔻——辛温理脾胃,性守而不走。
零基础学中医之五脏篇脾
零基础学中医之五脏篇脾中医认为:脾,属足太阴经,在五行(金木水火土)属土,位居中焦(人体分上、中、下三焦)。
其气与长夏相通,其性喜燥而恶湿。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太阴之土,以升清为健;胃为阳明之土,以降浊为顺。
脾升而胃降,分工配合,共同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为全身“气血生化之源”。
由于人出生后五脏和全身器官的物质营养,都依赖于脾胃所化生的气血不断的补充,故脾胃为“后天之本”。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太阴脾土的生理功能:运化,升清,统血。
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脏具有把水谷转化为气血精微的功能。
1运化谷物《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食物入胃,经胃初步消化后,再将食糜下输入小肠,中医称之为胃气降浊,胃主受纳的过程。
食糜入小肠后,在小肠进行深度的分解消化,再由脾气升清,把食糜中的精微物质,吸收进入小肠壁的毛细血管之中,成为气血。
中医把这一过程,称之为脾气升清,脾主运化。
进入小肠壁血管之中的水谷精微,变为气血,上输入心和肝,由心输送全身,供给五脏六腑以营养。
2运化水液《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同样,脾气升清,能把饮食中对人体有益的津液,吸收并上输至肺,称为脾主运化水液的过程。
吸收入肺的津液,由肺气宣发肃降,下输入肾和膀胱,经过肾和膀胱的气化,把有用的津液气化上达并吸收,将体内的废液以尿液的形式排出。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古人还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说明脾气(包括脾阳)虚弱是水湿痰饮肿满产生的根本原因。
脾主升清脾运化水谷的功能,是以脾气升清为前提和基础的。
“清”:指水谷中的精微物质。
胃肠消化后的水谷精微,由脾气的上升,而被吸收进入小肠壁的血管之中,并上输入心、肺,变化为气血的过程,就是脾气升清的过程。
所以说脾气以上升为健,脾主升清。
五脏六腑之脾
五脏六腑之脾1.脾属土,脾胃不和。
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
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
脾开窍唇,口发干,唇发干,都是脾胃不和脾功能弱的人,喜甜;脾功能弱的人,影响肾脏,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2.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
肺开窍与鼻,嗅觉差,与肺脏有关,这是五窍。
肺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白【呼吸系统功能弱】乃五色肺功能弱的人,悲忧,多愁善感肺功能弱的人,喜辛辣肺功能弱的人,影响肝脏;3.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
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黑【肾虚】肾功能弱的人,恐惧,胆小,害怕,肾虚;肾功能弱的人,喜咸【肾病的人少吃盐】肾功能弱的人,首先影响心脏【肾是人的第二心脏】;4.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肝开窍于目,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肝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青【造血功能差】肝功能弱的人,易怒,怒伤肝,脾气大,火气大肝功能弱的人,喜酸肝功能弱的人,影响脾脏;5.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心开窍于舌,舌头发麻。
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心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红【血液循环弱心功能弱的人,喜,容易激动,喜伤心,乐极生悲心功能弱的人,喜苦心功能弱的人,影响肺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燥而恶湿,喜香而恶秽,喜利而恶滞
论五脏之――脾脏
喜燥恶湿是脾的特性之一。
“恶湿”,是指脾恶外湿和内湿而言。
由于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损阳气;脾胃为阴土,乃运化水液之脏,得阳始运,故脾阳虚损,水湿不化,易招致外湿侵袭,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
内湿,系统脾运化水谷与水液功能障碍引起的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脾虚则生湿,内湿易困脾,因而,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证。
总之,脾恶湿,一是指脾对湿邪具有特殊的易感性,二是指湿邪易伤脾阳,易阻中焦气机的病理特点。
“喜燥”,一是指脾喜湿去则脾健的生理状态。
无湿则为燥,湿去则为燥。
湿去则脾阳无伤,中焦气机协调,脾运得健,既不为内湿所困,且不易为外湿所犯。
“燥”,非指津伤化燥之“内燥”而言。
二是指脾虚湿困喜温燥之剂。
温以化湿,燥可去湿,湿去则脾健,故以药性喜恶言之,又有脾“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爱暖而喜芳香”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