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脏之脾脏“喜燥而恶湿”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脾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脾
《中医基础理论》
五脏六腑之——脾
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为邻,称为脏面。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外面平滑而隆凸与膈相对,称为膈面。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在可作为触诊的标志。在脾附近,胃脾韧带及大网膜中,常可见到暗红色,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副脾。因脾功能亢进作脾切除时,应将副脾一并切除。脾属于网状皮系统,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成。其与淋巴结不同的地方是没有淋巴窦,但其中具有大量血窦。脾——位于腹中,在膈之下,与胃相邻。《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脾“形如刀镰”(《医贯·内经十二官论》)。
脾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运化与主统血。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精气血津液参营养物质的产生,为依赖于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脾气主升与喜燥恶湿。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由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脾在五行属土,居中央,为阴中之至阴,通应长夏成四时。
(一)主要生理机能
黄帝内经研究院
《黄帝内经研究院》宗旨:未病先治,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得病晚,以预防为主,被称为现代养生宝典
古代医学家张景岳说过:“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所以我们要顺应四季: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才能颐养长生,内安外健。长夏在五行属土,对应脾,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到湿气的影响,则会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当脾阳受损。会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所以长夏的重点工作便是健脾去湿,说起去湿来,还要知道另一件事情,那就是立秋之后,气血走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去湿排毒的通路,那么在这个季节做好这条经络的保养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膀胱经在人体的背部,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背部找到相应的对应区,如背上部对应肺和心脏,背下部对应脾、胃、肝、胆,腰部对应肾、膀胱、大肠和小肠。所以保养背部也成了养生很重要的一点。
五脏六腑在背部的反应区
肺部娇嫩最上面,左边为心右为肝,
下面左脾右是胆,再下左胃右小肠,
臀上左肾加膀胱,右边子宫和大肠。
1大椎突出、色素沉着
肩颈长期劳损,易引发肩周炎,肩颈经络不通,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容易头晕头痛,心慌胸闷。长痘:——肠道宿便便堆积,毒素代谢缓慢,便秘、腹胀、肠鸣
2肺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肺功能减弱,易引发鼻咽问题,鼻炎、咽炎、候咙,干痒、易上火、胸闷气短。
3心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长痘:——心火旺,有心事,浅睡多梦,心悸,心慌,手脚冰冷。
脾好命就好之二:脾喜燥恶湿
脾好命就好之二:脾喜燥恶湿
脾好命就好之二:脾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痰饮水湿内生,中医称之为“脾生湿”。简单来说,五行中脾属土,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脾正常功能的发挥。因此脾欲求干燥清爽,即所谓“脾喜燥恶湿”。
湿邪重浊黏腻不易除
在致病的风寒湿暑燥火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黄帝内经》曾记载,“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这是因为湿邪具有重浊黏腻的特点,重浊即沉重之意,一般来说,人体感受了湿邪,常会出现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黏腻指秽浊不清、黏滞不爽、湿气重的人,会出现大便溏稀、小便浑浊。所以,脾湿重的人,常会出现食欲不振、饮食减少、身体困重、神疲力乏、昏昏欲睡、腹泻、小便浑浊等症状,女性还会出现白带增多。另外,此类人群舌苔均较厚而黏腻。
脾湿怎么调理
注意开窗通风,晒被褥,避免室内太潮。
少吃冰冷、甜食,少吃油腻、少饮酒。
每天用艾条熏足三里穴,直至皮肤发红且微微发烫为止,每日20~30分钟。
艾灸足三里穴有燥化脾湿之功,脾湿的人可以常用此法,若持之以恒,效果将非常显著。
天热吃点辣祛湿气
夏季酷暑难耐,人们喜吃寒凉的食物,而吃多了易伤脾胃,如果搭配一点儿辣椒,则可以起到寒热平衡的作用。另外,夏天吃辣还能给身体“除湿”。四川、湖南、广西、贵州人为什么爱吃辣,因为那
些地方气候潮湿,而辣椒能把体内多余的湿气驱除出去。
好品推荐:
养胃丸主治:急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灼热、胆汁返流性食管炎、胃所神经功能症,胃癌前期病变以及胃疼、胃胀、烧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堵扎痛、暖气、胃寒、消化不良、打嗝、口臭、厌食、小儿积食
中医基础理论-脾胃
2、主升举-脾主「水谷精微上输头面、心肺,-升清-一水液-化生气血。-脾升胃降以调节中焦气机,故称-“脾胃 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上升,维持内脏位置-托举-恒定,防止其下垂。
Biblioteka Baidu
脾主升举的健康意义-头面得养-使我-心肺-气血-脾升胃降一气机升降协调-藏器位置恒定-头面失养:头晕目眩气-升降反作:“清气在下,-下陷-则生飧泻-内脏下垂:胃下垂-8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1含义: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促进胃肠-消化吸收饮食物,并将其吸收的水谷精微转化 为精气血津液以输布全身的功能。-物食-心肺-饮水
米-运化食物: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促进胃肠吸收-水谷精微化生精气血,-运化谷食养脏腑组织,以促进-生长发育。故称-转输胃肠吸收-脾为后天之本”-的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 气的吸收、转输津液,调节水液代谢。-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脾气转输-大肠吸收的水液-上输-至肺-肾气的蒸 回吸收的水液-5
2脾主运化的生理病理意义-消化吸收功能正常:食欲旺盛-脾气-气血化生充足:精神饱满,面色红润-津液代谢有序 “脾为水之中洲”-消化吸收障碍:纳差、食欲不振、食后-脾失健运-腹胀-气血生化乏源:肢体倦怠,神疲乏力,色萎黄,舌淡,脉缓弱-津液代谢紊乱:大便溏泻,水肿。故称-脾为生痰之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胃主要生理功能-染-1主受纳、腐熟水谷-胃具有接受、容纳饮食水谷,并对其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作用。称 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胃之受纳腐熟水谷既是胃主通降的前提,-也是脾主运化的前提和依据 故将脾胃并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2
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
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
[编辑本段] 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的“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正常生理情况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而胃主降,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在五行属土。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在五行属木,长期情志失调,抑郁不舒,使肝气郁结,疏泄失司,肝木克土,脾胃失和;暴饮暴食,过食生冷,食谷不化,痰湿困阻,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脾胃素虚或劳倦伤脾,脾胃气虚,中焦不运,水谷不化,聚成痰湿,进而使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久郁化热,寒热互结胃脘。以上终致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上则胸闷哽咽,中则胃脘胀痛,下则大便秘结;胃气不降反升,则嗳气反酸,呕吐烧心等;脾气不升反降,则中气下陷,出现胃脘坠胀,纳呆早饱,大便自利不禁。所以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注意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肝气得舒,病则得治。 1、肝气犯胃型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压力加大,精神紧张,情志抑郁,易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胃受伤,受纳和运化水谷功能障碍,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症见:胃脘胀痛,脘痛连胁,胸脘痞满,纳呆嗳气,喜叹息,烦躁易怒,或焦虑不寐,随情志因素而变化,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化滞消痞。 2、饮食停滞型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往往易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中焦气机阻塞,健运失司,腐熟无权。症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纳呆恶心,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腻,脉滑。治以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3、脾胃虚弱痰湿停止型素体脾胃虚弱,或由于各种原因日久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纳运无力,痰湿滞留中焦,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逆乱。症见:胃脘痞满,餐后早饱,嗳气,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四肢乏力沉重,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脉沉濡缓。治宜健脾益气、和胃化湿。 4、寒热互结、气不升降型由于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或湿滞日久化热,寒热互结,气不升降。症见:胃脘痞满不痛,灼热嘈杂吞酸,口苦,肠鸣泄泻,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治宜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要点
脏与腑的关系,即是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脏腑之间之所以构成这种紧密关系,主要根据有以下几方面:①经脉属络: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构成脏腑表里关系,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则构成表里经。其他脏腑依此类推。②生理配合:六腑机能受五脏之气的支持和调节,五脏功能也有赖于六腑的配合。如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传导也有助于肺气的肃降。③病理相关。脏病可影响到其相合的腑,腑病也可影响其相合的脏。如心经有热,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小肠有火亦可循经上扰于心等。因此,在治疗上,相应的就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诸法。
1.心与小肠的关系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等机能;小肠化物,泌别清浊,清者经脾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以养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病理上,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小肠实热的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
2.肺与大肠的关系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上,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月市气的下降。
在病理上,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失润,传导失常,可见大便干结难下。若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大肠传导无力,可见大便困难。中医称之为“气虚便秘”。反之,若大肠腑气不通,传导不利,则肺气壅塞而不能下降,出现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是谓上窍不通则下窍不利,下窍不利则上窍为之闭塞。
如何辨别身体中的上焦湿热和下焦湿热
如何辨别身体中的上焦湿热和下焦湿热
中焦与下焦是我们身体的上腰部分和脐以下的腹部,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不管哪一处出现湿热状态,我们的身体都会受到损伤,那我们应该如何去辨别上焦湿热和下焦湿热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关于如何辨别上焦湿热和下焦湿热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中交湿热与下焦湿热的特点
中焦病证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下焦病证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下焦湿热主要病症
1、虚风内动:温病日久,手足蠕动,甚则瘈疭,神倦肢厥,心中憺憺大动,舌绛苔少,脉来虚弱。为肾阴大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之候。精血耗损,筋脉失养则手足蠕动,甚则瘈疭。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则心阴不足,心神失守,故心中憺憺大动。舌绛苔少,脉虚弱均属肝肾阴伤之象。
2、肾阴耗损:温病久羁,低热不退,暮热早凉,手足心热于背,两颧红亦,口燥咽干,神倦,耳聋,脉虚,苔少质红干瘦。为温病传至下焦,真阴受损,阴虚内热所致,阴分亏损,无以制阳,阳浮于外,故低热不退,暮热早凉,阳浮于上则两颧红赤。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则口燥咽干,精不足则神倦目聋脉虚。肾阴亏则苔少质红干瘦,手足少阴经脉起于手足心,故肾阴亏损常见于手足心热于背。
中医脾与胃的关系
中医脾与胃的关系
菱角塘卫生院
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同居中焦,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现将脾与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简述如下。
一、脾的生理病理
(一)脾主运化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有以下三种含义。
1(运化水谷精微:《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其后再由脾气帮助使精气上归于肺,由肺到全身各部以滋养脏腑,器官,所以当脾气健运时人的消化功能就好,机体表现为肌肉丰富,精力充沛等。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时就必然出现食少纳呆,食后腹胀等症状。久之则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
2(运化水湿、水液:《内经》说:“饮入于胃,经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段文不但说明了精微物质的运化过程,同时也明确指出在脾气的作用下水液运化的全过程。当脾气旺盛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时,饮入之水可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体内的水湿亦可正常的运化;当脾气
虚或脾阳虚时,水湿运化失调可导致水湿停留。如停留于肌肤则产生水种;停留在肺则成痰饮;停留于体腔如胸腔、腹腔则出现胸水或腹水。因此中医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二)脾统血统血是就指统摄控制血液的流行,使之循经脉正常运行。人体元气的生成主要是靠脾,脾气健运则元气充足,就能充分发挥“气能摄血”的作用。所以脾能统血与“气”能摄血的作用基本是一个含意。
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
不宜多吃。
3. 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
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4. 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
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 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 3 餐定时,到了规定时
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素体脾胃虚弱,或由于各种原因日久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纳运无力,痰湿滞
留中焦,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逆乱。症见:胃脘痞满,餐后早饱,嗳
气,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四肢乏力沉重,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脉沉濡缓。
治宜健脾益气、和胃化湿。 4 、寒热互结、气不升降型
由于误用下剂,损
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或湿滞日久化热,寒热互结,气不升降。症见:胃脘
④ 嗜酸菌
餐前半小时使用。是正常消化作用必需的,使用不含牛奶成分的
产品。
⑤蒜头精胶囊
用餐时 2 粒。协助消化作用,并破坏肠内的有害菌。
⑥维生素 B 群
用餐时 100 毫克。维生素 B 是正常消化所必需的。
⑦ 苜蓿
用量依产品指示。补充维生素 x 及微量矿物质。
⑧综合消化酶
用餐时服用。如果有胄灼热或溃疡,应避免使用含盐酸的产品。
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其他助消化的中药如神曲、木香、山楂、麦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
理功能
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
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这是一。
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
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由于这个性质,我们有两点需要注意,脾是运化水液,脾要运化水湿,换言之,脾能运湿,而这里讲脾恶湿,那就是说脾既运湿又恶湿,运湿保证燥和湿处于和谐状态,使体内的水液代谢维持正常状态,不致于有水湿停聚。那么又恶湿,一旦湿气太重,就要影响了脾的功能,这就有些矛盾,这也体现中医思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就这个意义讲脾喜燥恶湿。我们今天理解喜燥,什么意思呢?本来燥能胜湿,不应是喜应该是怕燥。所谓喜燥,在这里是指燥对湿要有一定的抑制程度,如果燥太过也不可以,这里喜燥理解为需要燥和它(湿)维持平衡。恶湿是恶湿之太过,不是湿之适度。湿之适度是它正常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这样来理解脾喜燥恶湿,这是脾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这样一个生理特性,在理论上我们从脾胃,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从燥湿之间的关系强调燥与湿的和谐;从性能上也可以进一步的论证,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
论五脏之脾脏“喜燥而恶湿”
喜燥而恶湿,喜香而恶秽,喜利而恶滞
论五脏之――脾脏
喜燥恶湿是脾的特性之一。“恶湿”,是指脾恶外湿和内湿而言。由于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损阳气;脾胃为阴土,乃运化水液之脏,得阳始运,故脾阳虚损,水湿不化,易招致外湿侵袭,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内湿,系统脾运化水谷与水液功能障碍引起的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脾虚则生湿,内湿易困脾,因而,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证。总之,脾恶湿,一是指脾对湿邪具有特殊的易感性,二是指湿邪易伤脾阳,易阻中焦气机的病理特点。
“喜燥”,一是指脾喜湿去则脾健的生理状态。无湿则为燥,湿去则为燥。湿去则脾阳无伤,中焦气机协调,脾运得健,既不为内湿所困,且不易为外湿所犯。“燥”,非指津伤化燥之“内燥”而言。二是指脾虚湿困喜温燥之剂。温以化湿,燥可去湿,湿去则脾健,故以药性喜恶言之,又有脾“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爱暖而喜芳香”之说。
六君子汤的临床运用
六君子汤的临床运用
六君子汤方出《妇人良方》,是由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法夏等六味药组成。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和胃消痞,降逆止呕。加减运用得当,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相应病证。兹举验案介绍如下:
1 喘咳牟某,男,58岁,干部。患慢性咳嗽多年,每遇寒而发,近2~3年来,更兼有气急、喘促之症,现已连续一月余,痰多色白如泡,气短,胸闷紧促不舒,身无寒热,病久胃纳日渐减少,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辨证为肺脾气虚,痰湿上犯。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党参24g、白术12g、茯苓15g、法夏9g、陈皮6g、炙甘草6g、白芥子6g、苏子9g 、五味子4.5g、厚朴12g。连服9剂,咳嗽痰少,胸闷气促减缓,病有转机,上方去白芥子、厚朴、炙甘草,加胡桃肉15g、肉桂1.5g、枸杞子12g、沉香3g。连服10剂,喘咳已平,胃纳增进。乃嘱常用党参,胡桃肉之品煮汤饮食,取脾肾双补善后。慢性喘咳一症,病机以肺脾肾三脏之虚为主,但三脏之权衡,仍以脾脏至为重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病变虽以咳嗽、喘促等肺经证候为主,但痰之本源为脾虚生湿所致,取六君子汤健脾补气,燥湿化痰以治脾脏之虚,加白芥子温化寒痰,苏子降气定喘,五味子敛肺纳肾,厚朴行气除满,此宗“补土生金”之法也,亦为肺脾同治之义。然老人久咳喘满者,又常为肾不纳气之表现,喘咳一症,其标在肺,其本在肾,故于喘症状突出时,应先治肺平喘,而在喘满顺缓时,继后补肾纳气,取脾肾同治,以六君子汤加胡桃肉肉、肉桂、沉香、杞子、五味子之属,补肾阳而兼顾肾阴,以治其本。
中医对脾的描述
中医对脾的描述
中医对脾的描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脾的功能: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是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和水
液的重要器官。同时,脾还主统血,具有统摄血液,防止血溢脉外的功能。此外,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能够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脾的特点: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因为脾主运化水液,如果湿邪
滞留,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同时,中医认为脾在五行中属土,与长夏相应,与胃相表里,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3.脾的位置:中医认为脾位于中焦,横膈之下,胃的左方。
4.脾的生理特性:中医认为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
恶湿。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
综上所述,中医对脾的描述突出了其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强调了脾与消化、吸收、血液运行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研究院
《黄帝内经研究院》宗旨:未病先治,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得病晚,以预防为主,被称为现代养生宝典
古代医学家张景岳说过:“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所以我们要顺应四季: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才能颐养长生,内安外健。长夏在五行属土,对应脾,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到湿气的影响,则会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当脾阳受损。会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所以长夏的重点工作便是健脾去湿,说起去湿来,还要知道另一件事情,那就是立秋之后,气血走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去湿排毒的通路,那么在这个季节做好这条经络的保养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膀胱经在人体的背部,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背部找到相应的对应区,如背上部对应肺和心脏,背下部对应脾、胃、肝、胆,腰部对应肾、膀胱、大肠和小肠。所以保养背部也成了养生很重要的一点。
五脏六腑在背部的反应区
肺部娇嫩最上面,左边为心右为肝,
下面左脾右是胆,再下左胃右小肠,
臀上左肾加膀胱,右边子宫和大肠。
1大椎突出、色素沉着
肩颈长期劳损,易引发肩周炎,肩颈经络不通,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容易头晕头痛,心慌胸闷。长痘:——肠道宿便便堆积,毒素代谢缓慢,便秘、腹胀、肠鸣
2肺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肺功能减弱,易引发鼻咽问题,鼻炎、咽炎、候咙,干痒、易上火、胸闷气短。
3心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长痘:——心火旺,有心事,浅睡多梦,心悸,心慌,手脚冰冷。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心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血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心主血的内涵,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达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维持其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2.藏神
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人体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并调控心血的运行,以濡养全身及心脉自身。
3.心的生理特性
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火脏,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肺(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气司呼吸
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亦称“肺司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肺不断地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吐故纳新,促进了宗气的生成,并调节着气机,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要保持其司呼吸功能的正常,除肺阴起着滋润作用外,主要依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
首先,体现于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五脏——脾
五脏--脾
脾的实体位于腹腔上部,膈下偏左。《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灵·本藏》并记载了脾的形态大小、位置高下偏正、质地坚脆与发病的关系。《难经·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医贯》谓:“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可见,古代医家所说的脾,包括现代解剖学上的脾
和胰两脏。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古人不名脺,而名为散膏。散膏即
脺也,脾之质子为胰子,形如膏,故曰散膏,为脾之副脏,……即脺与脾为一脏也。”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为主运化、主升举和主统血。其中以运化为核心,通过运化为
机体生命活动提供精微物质,故称之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灵兰秘
典论》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
有关脾的理论,《内经》和《难经》奠定了基础,而历代医家有所发挥、补充。李东
垣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而强调脾之气阳的升发。张介宾明确指出
脾主运化和脾主统血,并提出了“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的观点,李中梓则明确提出“脾为后天之本”说。明清之际,对脾阴之生理病理及证治的认识逐
步深化,认为“调治脾胃,须分阴阳。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
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
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血证论·男女异同论》)。至此,脾的理论已日趋
完善。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通于长夏之气;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脾舍意,在志为思;其经脉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
中医湿气论治范文
中医理论的湿气是什么意思
* 传统医学认为,夏秋之交热而多雨,湿气较重。
湿邪过盛可致病。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
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
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因此,在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
居室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
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此外,用莲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食用,可护脾胃,祛湿气。
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
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造成湿留体
内以中医而言,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燥而恶湿,喜香而恶秽,喜利而恶滞
论五脏之――脾脏
喜燥恶湿是脾的特性之一。“恶湿”,是指脾恶外湿和内湿而言。由于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损阳气;脾胃为阴土,乃运化水液之脏,得阳始运,故脾阳虚损,水湿不化,易招致外湿侵袭,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内湿,系统脾运化水谷与水液功能障碍引起的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脾虚则生湿,内湿易困脾,因而,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证。总之,脾恶湿,一是指脾对湿邪具有特殊的易感性,二是指湿邪易伤脾阳,易阻中焦气机的病理特点。
“喜燥”,一是指脾喜湿去则脾健的生理状态。无湿则为燥,湿去则为燥。湿去则脾阳无伤,中焦气机协调,脾运得健,既不为内湿所困,且不易为外湿所犯。“燥”,非指津伤化燥之“内燥”而言。二是指脾虚湿困喜温燥之剂。温以化湿,燥可去湿,湿去则脾健,故以药性喜恶言之,又有脾“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爱暖而喜芳香”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