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63讲辨脾病证候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辨脾病证候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辨脾病证候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辨脾病证候我们现在讲的这些证型,都是比较规范、比较标准、比较常见的,按照西医说就相当于西医讲的证型,实际上临床上的证可能还有很多,就没有讲那么多了。

我们讲心的时候,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心气血两虚、心阴阳两虚,可以组合很多的情况。

原来有一个痰浊停肺,痰浊我理解就是痰,首先应该是痰,寒和热不明显的时候,有的时候它既不是寒痰,也不是明显的痰黄、也不是热痰,也没有热—发热、口渴、舌红的表现,也没有舌淡、脉迟—寒的表现,痰(是)肯定的,证素里面只有一个痰和一个肺,要形成这四个字,那就是痰浊阻肺,寒热没有明显的表现,痰浊阻肺,这个证型可以的,我们现在要恢复这个证型也是可以的,现在肺的十个证,不可能把肺的所有的证都讲全。

肺热炽盛可以一个,痰热一定有咯黄痰,现在就把它独立出来了,咯黄痰不明显的时候我就叫作肺热,已经有痰很明显了,又痰黄了,就叫作痰黄壅肺了,临床辨证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至于说原来讲,痰是清稀的,就是属于寒痰;痰是黄稠的,就属于热痰,这个话不能成立,痰都是稠的,不存在寒痰就是清稀的、热痰就是黄稠的,痰都是稠的,清稀的就是饮了,严格地说就是饮,辨寒热是从它的颜色上,颜色上黄的就是热痰;颜色上是白的就是寒痰,如果说又是白、又很清稀,那是寒饮,严格说是这样辨的,所以不要认为寒痰就是清稀,热痰就是黄稠,这个稀和稠不能够作为寒痰、热痰的区别,凡是痰都是稠的。

辨脾病的证候讲辨脾病的证候。

脾病的证候,它的生理上,要注意几个,解剖和生理:这都是《中基》应该讲过了的,我们不讲了。

注意一下脾的特性。

脏腑的特性这个概念,这也是我首先提出来的,我们那时候讲《中基》的时候也讲了,每个脏腑它的功能,除了功能以外,还有它的特性,肺性肃降,六腑之气皆降,脾性主升,肝性主降,肾性潜藏,这是我首先提出来的,在《上海中医杂志》上面发表的,七十年代以前。

脾的特性要请大家注意,脾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气主升,一个是喜燥恶湿,它喜欢什么?这就是它的特性。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

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脾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

胃居中焦,与脾相表里。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

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

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

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

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

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脾之特性:(1) 六腑之氣皆降,唯脾性上升。

(2) 喜燥惡濕。

氣下陷之病歸屬脾,濕之證亦常屬於脾。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變範圍:(1) 運化遲鈍(脾者運化),水和穀,出現1.吃的東西不消化,吸收不良,水穀不化,化源不足,水詩瀦留。

2.營養不足,出現營血虧損,生血無源。

脾氣升,然清陽不升。

清陽為何?混濁之物不會升,清的陽氣(指好的物質,有營養的物質)。

清陽不升,統血失職,脾主統血。

脾的功能還包括小腸的吸收。

脾有問題常出現的症狀:(1) 腹脹隱痛,肚子脹。

脾的功能可能主要指小腸的吸收消化功能。

小腸分清別濁。

小腸即在肚臍周圍。

小腸(脾)功能減退可出現腹脹,隱痛。

不欲食而納少(納少除了與脾有關,也與胃有關)。

由於消化吸收不好,胃納減退,或腹瀉便溏(不是新起腹瀉,新起的屬腸的問題)。

長期慢性的腹瀉便溏,浮腫,身重,乃因脾主濕,運化水濕,喜燥惡濕,所以浮腫(嚴格說是濕,不是腫),身重。

脾病的证候

脾病的证候

脾病的证候脾之特性:(1) 六腑之气皆降,唯脾性上升。

(2) 喜燥恶湿。

气下陷之病归属脾,湿之证亦常属于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病变范围:(1) 运化迟钝(脾者运化),水和谷,出现a.吃的东西不消化,吸收不良,水谷不化,化源不足,水诗潴留。

b.营养不足,出现营血亏损,生血无源。

(2) 脾气升,然清阳不升。

清阳为何?混浊之物不会升,清的阳气(指好的物质,有营养的物质)。

清阳不升,统血失职,脾主统血。

脾的功能还包括小肠的吸收。

脾有问题常出现的症状:(1) 腹胀隐痛,肚子胀。

脾的功能可能主要指小肠的吸收消化功能。

小肠分清别浊。

小肠即在肚脐周围。

小肠(脾)功能减退可出现腹胀,隐痛。

不欲食而纳少(纳少除了与脾有关,也与胃有关)。

由于消化吸收不好,胃纳减退,或腹泻便溏(不是新起腹泻,新起的属肠的问题)。

长期慢性的腹泻便溏,浮肿,身重,乃因脾主湿,运化水湿,喜燥恶湿,所以浮肿(严格说是湿,不是肿),身重。

脏器下垂是清阳不升的表现,慢性出血是脾统血失职的表现。

《难经.十六难》“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 一方面有湿,一方面气虚。

四肢不收(没有劲,乏力)。

便溏腹泻虽未提到,应该是脾病典型的症状之一。

李东桓:“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溏泻。

”病理:(1) 气虚为本(虚证),湿困为标(实证)。

脾为生气之源,脾虚生湿。

病因:可以因饮食,劳倦,思虑伤脾,病后失调。

《难经.49难》:“... 饮食劳倦则伤脾... ”王旭高:“思虑伤脾之营,劳碌伤脾之气。

”吃得少,但又要干体力劳动。

(已经少见了)证候:(1) 虚证: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

(2) 实证:饮食不节, 外感湿邪。

《素问,至真论》湿属于脾,脾喜燥恶湿。

湿困为标,可以湿偏热(热湿),湿偏寒(寒湿)(1)脾气虚证脾之运化机能减退,失职,所出现的虚弱证候。

表现(六个字):食少、腹胀、便溏。

脾病辨证

脾病辨证

脾病证候诊断标准探究延边大学中医药学院朴仁范1.关于脾病证候体系脾所具有的生理功能和特性直接决定着其病理变化。

尽管脾脏病变多种多样,但其病理改变多以主运化、升清功能失职为基本特点。

据《内经》“阴道虚”的理论,其病性以虚证为多,着重于阳气的升运异常。

故又有“虚则太阴”之谓。

至于脾病临床辨证,影响较大的几版《中医诊断学》国家统编教材如五版教材(1984年,邓铁涛主编)、六版教材(1995年,朱文锋主编)、七版教材(2002年,季绍良、成肇智主编)及《中西医结合诊断学》(2004年,陈群主编,七年制、研究生用)等均一致认为脾病证候分虚实两端,其证候体系包括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等四个虚证以及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两个实证,同时明确论及每一证候的辨证要点,对临床辨证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

《内经》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脾之运化虽赖脾阳之鼓动,但阳气的作用须以阴液为基础。

据此,历代诸多医家认为,尽管阴虚证临床常见心、肝、肺、肾阴虚,但脾阴虚证也应是客观存在的。

清·唐宗海《血证论》论述了脾阴虚的病理:“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清·秦皇士《症因脉治》曰:“脾虚有阴阳之分。

脾阴虚者,脾血消耗,脾火内炎。

”表明脾阴与脾阳同等重要。

所以包括修订五版教材(2006年,邓铁涛主编)等部分教材在上述“脾病六证”基础上,又增补了“脾阴虚”一证,使脾病证候体系构架愈发充实、明晰。

2.关于脾病证候诊断标准为更有效指导中医临床证候诊断、疗效评价与相应的科研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始,国内相继制定了包括脾病证候尤其是脾虚证在内的一系列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

在具体制定各诊断标准的过程中还充分考虑到病证结合中的具体不同疾病对某一证候所产生的影响,而脾虚证诊断标准也由最初仅为单纯的症状、体征等主观指征逐渐演变成参以部分客观指标,使其证候诊断标准向规范化、客观化方面迈出可喜的一步。

第八章 3脾病辩证

第八章 3脾病辩证

皮肤: 大便: 小便: 舌象: 脉象:
身黄晦暗 溏稀,清水 清长 白腻 濡缓
身黄鲜明,皮肤发痒 便溏不爽,灼热秽臭 短黄 黄腻 濡数
脾病小结:
(1)脾病的基础证型为脾气虚。 (2)脾虚四证的区别和联系: 脾气虚:运化失调,常见纳呆,腹满,便溏。 脾阳虚:虚寒内生,常见脘腹疼痛, 喜温喜按。 脾气下陷:升举无力,常见脘腹重坠, 内脏下垂。 脾不统血:统摄无权,常见尿血, 便血,吐衄,崩漏。
4、证候分析 中气下陷:脘腹重坠,食后益甚; 便意频数,肛门重坠; 久泄不止,脱肛; 小便浑浊如米泔; 内脏、子宫下垂。 清阳不升:头晕目眩。 脾气虚见症:气短乏力,倦怠懒言, 面色无华,食少便溏。 脾虚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5、审证要点: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共见为主。
三、脾阳虚证
1、概念: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 胀、便溏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称脾虚寒证。 2、病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过食生冷;外寒者中; 寒凉药太过;肾阳不足,火不生土。 3、临床表现 主症: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 兼症: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口淡不渴,大 便稀溏,完谷不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带下量多色白 清稀。 舌脉: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内在联系: 以脾气虚为基础证型, 均见脾气虚的表现。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为脾阳虚。 脾气虚,脾阳虚进一步发展为脾气下陷。 脾气虚,脾阳虚进一步发展为脾不统血。
一、脾气虚证
1、概念: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 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2、病因: 寒湿侵袭;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日久; 吐泻太过;禀赋不足;年老体衰;病后失调。 3、临床表现: 主症:不欲食,纳呆,腹胀,食后尤甚,饥时 饱胀,便溏。 兼症: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 消瘦,面色萎黄;或肥胖、浮肿。 舌脉: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视频讲稿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视频讲稿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讲稿目录第01讲绪论: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第02讲绪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9)第03讲问诊的方法和意义 (17)第04讲问诊的内容 (24)第05讲问现在症:问寒热(一) (30)第06讲问现在症:问寒热(二) (35)第07讲问现在症:问寒热(三) (42)第08讲问现在症:问汗(一) (50)第09讲问现在症:问汗(二)、问疼痛 (57)第10讲问现在症: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 (64)第11讲问现在症:问饮食口味(一) (72)第12讲问现在症:问饮食口味(二) (78)第13讲问现在症:问二便 (83)第14讲问现在症:问经带 (90)第15讲望诊概述全身望诊:望神(一) (96)第16讲全身望诊:望神(二) (102)第17讲全身望诊:望色(一) (107)第18讲全身望诊:望色(二) (113)第19讲全身望诊:望色(三) (120)第20讲全身望诊:望形体 (125)第21讲全身望诊:望姿态 (130)第22讲局部望诊:望头面 (136)第23讲局部望诊:望五官(一) (143)第24讲局部望诊:望五官(二) (148)第25讲局部望诊:望五官(三)、望躯体(一) (153)第26讲局部望诊:望躯体(二)、望四肢 (160)第27讲局部望诊:望二阴 (165)第28讲局部望诊:望皮肤 (168)第29讲局部望诊小结 (176)第30讲望排出物 (184)第31讲望小儿指纹舌诊概述(一) (188)第32讲舌诊概述(二)望舌质:舌色(一) (194)第33讲望舌质:舌色(二)、舌形 (200)第34讲望舌质:舌态、舌下络脉 (206)第35讲望舌苔:苔质 (211)第36讲望舌苔:苔色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意义 (218)第37讲闻诊:声音、语言 (225)第38讲闻诊:呼吸、咳嗽 (230)第39讲闻诊:心音、胃肠异常声音嗅气味 (236)第40讲脉诊概述(一) (242)第41讲脉诊概述(二) (248)第43讲正常脉象病理脉象:浮脉(一) (263)第44讲病理脉象:浮脉(二)、沉、迟、数脉 (270)第45讲病理脉象:虚、实、洪、细脉 (278)第46讲病理脉象:滑、涩、弦、紧脉 (284)第47讲病理脉象:结脉脉象鉴别相兼脉 (290)第48讲病理脉象:真脏脉妇人脉与小儿脉按诊的手法与意义 (297)第49讲按诊的内容 (304)第50讲八纲证候概述八纲基本证候:表证 (311)第51讲八纲基本证候:里、寒、热证 (318)第52讲八纲基本证候:虚实辨证、阴阳辨证 (325)第53讲八纲证候间的关系(一) (331)第54讲八纲证候间的关系(二)八纲辨证的意义 (338)第55讲病性辨证概述辨六淫证候(一) (346)第56讲辨六淫证候(二)辨阴阳虚损证候 (353)第57讲辨气血证候(一) (360)第58讲辨气血证候(二)辨津液证候(一) (367)第59讲辨津液证候(二)辨情志证候 (373)第60讲脏腑辨证概述辨心病证候(一) (382)第61讲辨心病证候(二)辨肺病证候(一) (390)第62讲辨肺病证候(二) (397)第63讲辨脾病证候 (403)第64讲辨肝病证候(一) (411)第65讲辨肝病证候(二) (417)第66讲辨肾病证候 (425)第67讲辨腑病证候(一) (431)第68讲辨腑病证候(二)辨脏腑兼病证候(一) (437)第69讲辨脏腑兼病证候(二) (444)第70讲六经辨证概要(一) (451)第71讲六经辨证概要(二)卫气营血辨证概要(一) (457)第72讲卫气营血辨证概要(二)三焦辨证概要经络辨证概要 (464)第73讲诊断结合运用(一) (470)第74讲诊断结合运用(二) (477)第75讲诊断结合运用(三) (484)第01讲绪论: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司委托,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中心举办,由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承担的,《中医诊断学》示范教学师资培训班,现在开始了。

辨脾病证候2021专用PPT

辨脾病证候2021专用PPT

血虚不荣
面色淡或萎黄,头晕目眩 舌淡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症状共见
相 同
病临床 机表现
脾气虚 证

脾阳虚 证
脾虚下 陷证
失 健 运 气 虚 不 足 精 津 失
面色萎 黄神疲
体倦 食少纳 呆气短
懒言 大便稀 溏舌淡
脉弱

脾不统 血证
不 病 机 气虚 不运 阳失 温运
清阳 不升 气不 摄血
脾胃功能 失调
运化失司 胃气上逆
土壅木郁
脘痞或痛,纳少便溏 泛恶欲呕
面目肌肤发黄
寒湿 困扰
阳气被遏,温化失司 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妇女白带量多
寒湿重浊,阻遏清阳
头身困重
口淡不渴,舌体胖,苔白滑或白腻 脉缓弱或沉细为寒湿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
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是指由于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失职所 表现的证候,又称中焦湿热证﹑脾胃湿热证。





病 临床表 病



临床 表现
寒 湿 困 脾 证 脾 阳 虚 证
脾胃 纳运 失常 寒湿 内 盛
腹痛便溏 四肢不温 食少纳呆 口淡不渴 浮肿尿少 妇女白带 量多清稀 舌质淡苔 白滑脉沉
寒湿 凝聚 困阻 中阳 温运 失职 阴寒 内生
脘腹胀痛,纳呆呕 恶,口淡口腻,面 黄晦暗,苔白腻, 脉濡而缓 腹部绵绵作痛,喜 温喜按,神疲体倦, 气短懒言,畏寒肢 冷,舌淡胖嫩,苔 白滑,脉沉迟无力
不能充养机体 脾阳虚衰,失于温煦,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脉缓弱或沉细为寒湿内盛之象
肢体倦怠,形体消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湿是哪里产生的?是脾产生的,所以它可能出现这个表现,这是或见的、次要的、比较轻的,这两个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是或然出现了,这就是脾气虚。为什么会导致脾气虚呢?我们前面脾虚的原因已经讲过了,饮食、劳倦、思虑可以伤(脾)吧,除了这以外,长期的呕吐、腹泻、年纪老了、体质虚弱了、生病以后没有调养得好,等等,导致脾气虚弱。为什么出现这些症状?它不能够消化吸收,不能够运化水谷,这些问题吧!气血生化无源,不就用那些话去解释就行了吧。请大家要注意的是,这一个证型—脾气虚,是脾虚的本证,就是说它是一个基础证,任何证都是以脾气虚作为一个基础,这是讲脾的病,脾病的一个基础的证候,大家都共有一个证候,凡是讲脾有病的时候,往往都有这个证—脾气虚。阳虚是什么问题啊?脾阳虚,我们以后学脾阳虚,就是因为脾虚了,有了寒冷的表现,就认为是脾阳虚啊;血虚,为什么会导致血虚的啊?气血两虚,为什么会血虚的?因为脾气虚了营养不足啊,气不化血,营气亏虚;为什么气陷?气陷还是气虚,还是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不统血也应该是气不摄血;生痰湿,为什么生痰湿啊?因为脾不能够运化水湿,运化迟钝,你说是不是虚啊。因此它是脾病的一个最本质的证候、最基础的证候,脾病演变成其它的问题、出现其他的证候,都是由这个证演变出来的。辨证依据:就是食少、腹胀、便溏,有的可以加隐痛,八个字,再加上气虚的症状,气虚症状我们讲病性辨证已经讲过了,这就是辨证根据。
第一个,脾气虚证。脾气虚证是讲的脾的运化机能减退了、失职了,脾失运化所出现的虚弱证候。什么样的证候呢?有什么表现呢?你怎么知道它是脾气虚失运化呢?就是根据它的症状表现来的,脾的症状六个字必须掌握,哪六个字?食少、腹胀、便溏,有的还加一个隐痛,隐隐痛,食少、腹胀、隐痛、便溏八个字,但是最常见的我们是食少、腹胀、便溏六个字,请大家掌握。《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痛肠鸣,飧泄食不化。”经常表现的是这几个症状,这种症状现在有的叫作吸收不良综合征,西医有这么一个综合征,就是认为脾吸收不良,吸收不良引起营养物质不足、蛋白减少,它所讲的那些症状表现就是讲的这些表现,吃东西吃得少,肚子胀,肚子里面隐隐地痛,大便是稀的,西医没有这样一个病,它叫作吸收不良综合征。并且由这个食少、腹胀、便溏引起全身的营养不足、贫血、蛋白减少,这一点是脾的功能引起来的、是肠子的吸收功能引起来的,吸收不良。脾的症状—食少、腹胀、便溏,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说是脾气虚,应当还有气虚的表现,讲了气虚,八个字—气短、乏力、神疲、脉弱,八个字吧,一定把这八个字掌握住,也可能那个病人他只有六个字,也可能只有乏力、神疲、脉弱,也可能没有气短、也可能没有神疲,但是常见的气虚证是这几个症,气短、乏力、神疲、脉弱,加上食少、腹胀、便溏、隐痛,掌握这十六个字,脾的证候大体跑不了多少远了,有了这十六个字,基本可以说是一个脾气虚了。这十六个字如果全部都具备,你还不诊断是脾气虚?有问题!诊断得不标准,十六个字全部都具备,食少、腹胀、便溏、隐痛、气短、乏力、神疲、脉弱,这十六个字全部具备了,还没有诊断出来是个脾气虚,这不是糟糕吗!还有,它可以出现一些水湿的症状,因为脾除了运化食物、吸收营养以外,还有一个运化水的问题,如果水得不到很好的运化,可以出现什么问题呀?胖,甚至有一点肿,或者是白带增多,这些症状我们说是或见症,或者是比较次要的、比较轻的症状,主要的要诊断脾气虚,有前面的那十六个字,可能没有十六个,有的病人可能就只十二个,甚至只有十个,那是可能的,那十个字可能都有,再是有的病人可能有点胖,因为我们讲了“胖人多痰湿”
况。脏器下垂是清阳不升的表现。慢性出血是脾统血失职的表现,是讲的慢性出血,这就是脾病的常见证候是这些。我们看《难经·16难》里面讲:“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病,无是者非也。”《难经·16难》对五脏病变的证候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哪些证候是在哪一个脏器,你看这些证候归结得好不好啊?腹胀满—脾有病的时候腹胀满吧,食不消—吃了的东西不消化,体重,什么问题呀?有湿吧,脾为生湿之源吧,怠堕、嗜卧,都是什么问题呀?有湿可以怠堕吧,懒惰、想睡觉,身重、体重,这是不是一方面有湿、一方面气虚呀?四肢不收,实际上是讲的四肢不举、四肢没有劲、乏力,四肢不收并不是说脾有病的时候四肢就是张开的,我的理解,这个四肢不收实际上是肢体没有力量,就是乏力的表现,“有是者脾病,无是者非也”,是不是把脾的主要的症状讲到了?当然它(还有)一些症状没讲,便溏、腹泻没讲,应该脾的症状有个最典型的—腹胀、便溏、腹泻,李东垣也讲:“脾病则怠堕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溏泻”,就补充了这个问题了,就把《难经》里没有讲到的地方补了上来,大便溏泻,这样是不是把脾病一些主要症状、脾虚有湿的主要症状归纳了一下。它的病理:注意两句话,我们讲肺的病理基本是三句话—肺失宣降,肺为贮痰之器,外邪容易犯肺,三句话。我们讲脾的病理的时候,突出两句话:气虚为本,湿困为标。脾为生气之源,脾虚生湿,生气,气血生化之源都在脾,所以气虚是脾的一个本质性的证候,脾的虚证是个气虚证,脾的实证是个湿困,也就是说脾的病主要是两方面—虚是气虚、实是湿困,这两方面的证候。虚是什么问题呀?可以因为饮食、劳倦、思虑伤脾、病后失调所导致,原因有这一些。《难经·49难》讲“饮食劳倦则伤脾”,王旭高“思虑伤脾之营,劳碌伤脾之气”,饮食、劳倦、思虑,这是导致脾虚的常见原因,饮食、劳累,现在恐怕这种强体力劳动,又没有吃的、又要干体力劳动,这种(人)少了啰,应该说脾气虚的少,但是思虑也可以伤脾呀,思虑伤脾之营,劳碌伤脾之气,实际上讲了思碌伤脾之营,这个倒不见得,但是思虑和劳碌、饮食,这是导致脾气亏虚的常见原因。证候:虚证有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前面是脾气虚,如果还有怕冷就是脾阳虚了。实证是由饮食不节和外感湿邪,导致实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饮食伤脾,饮食可伤脾,一个是湿邪,常见原因这两个。它的证候,张塞,为什么现在没有提痰浊阻塞了?我们现在讲的这些证型,都是比较规范、比较标准、比较常见的,按照西医说就相当于西医讲的证型,实际上临床上的证可能还有很多,就没有讲那么多了。我们讲心的时候,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心气血两虚、心阴阳两虚,可以组合很多的情况。原来有一个痰浊停肺,痰浊我理解就是痰,首先应该是痰,寒和热不明显的时候,有的时候它既不是寒痰,也不是明显的痰黄、也不是热痰,也没有热—发热、口渴、舌红的表现,也没有舌淡、脉迟—寒的表现,痰(是)肯定的,证素里面只有一个痰和一个肺,要形成这四个字,那就是痰浊阻肺,寒热没有明显的表现,痰浊阻肺,这个证型可以的,我们现在要恢复这个证型也是可以的,现在肺的十个证,不可能把肺的所有的证都讲全。肺热炽盛可以一个,痰热一定有咯黄痰,现在就把它独立出来了,咯黄痰不明显的时候我就叫作肺热,已经有痰很明显了,又痰黄了,就叫作痰黄壅肺了,临床辨证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至于说原来讲,痰是清稀的,就是属于寒痰;痰是黄稠的,就属于热痰,这个话不能成立,痰都是稠的,不存在寒痰就是清稀的、热痰就是黄稠的,痰都是稠的,清稀的就是饮了,严格地说就是饮,辨寒热是从它的颜色上,颜色上黄的就是热痰;颜色上是白的就是寒痰,如果说又是白、又很清稀,那是寒饮,严格说是这样辨的,所以不要认为寒痰就是清稀,热痰就是黄稠,这个稀和稠不能够作为寒痰、热痰的区别,凡是痰都是稠的。
第三节,讲辨脾病的证候。脾病的证候,它的生理上,要注意几个,解剖和生理:这都是《中基》应该讲过了的,我们不讲了。注意一下脾的特性。脏腑的特性这个概念,这也是我首先提出来的,我们那时候讲《中基》的时候也讲了,每个脏腑它的功能,除了功能以外,还有它的特性,肺性肃降,六腑之气皆降,脾性主升,肝性主降,肾性潜藏,这是我首先提出来的,在《上海中医杂志》上面发表的,七十年代以前。脾的特性要请大家注意,脾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气主升,一个是喜燥恶湿,它喜欢什么?这就是它的特性。规定了脾气主升,所以气下陷的证要归属于脾,脾喜燥恶湿,所以湿的证经常是归属于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没有说诸水肿满皆属于脾,就强调了湿归属于脾。“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归属于脾,为什么?就是因为脾有一个喜燥恶湿的特性,这是中医认为,这是脾的特性。脾的病变范围:它的变化范围,
一个是运化迟钝,脾主运化,这个运化主要是讲水和谷—食物和饮水,运化迟钝以后一方面就出现吃的东西、饮食不能很好的消化,在这里更重要的,如果按照现在的观点、更确切的一点,它更主要的是个吸收,消化恐怕主要是讲胃肠、胃,而吸收,胃就没有讲它了吧,吸收,应该说主运化主要是一个吸收不良、吸收功能减退,如果说消化吸收排泄,消化属于这个功能,脾运化迟钝就出现了水谷不化、化源不足、水湿潴留,所以这方面—化源不足、营养物质不足,就是吸收功能减退,营养不足以后就出现营血亏损,营养物质不足,生血无源。还有一个,根据脾气主升的特点,所以它又容易出现清阳不升,清阳,上次讲过,清阳是什么阳啊?哪一种阳叫作清阳啊?它怎么升的啊?实际上就是根据了中医脾气主升这个理论,升的肯定是好东西,不会是浑浊的东西、要排泄的东西往上升,所以叫作清阳—清的阳气、好的东西、营养物质,清阳是指的什么清阳啊?就这样跟它解释,肯定不是一个浑浊的、不好的、要排泄出去的东西,所以它是清轻之气,清轻的是一种阳气、营养物质,所以叫清阳。清阳不升,统血失职,脾主统血,根据这些,这就是脾病的范围,这些范围完全是根据脾的生理功能来的。出现什么症状呢?最常见的症状是腹胀隐痛,肚子胀,它的运化机能迟钝了。脾到底是指的什么脏器?这不是我们要回答的,是《中基》要回答的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脾的问题恐怕更主要的是讲的小肠,小肠很长很长、几米长啊,小肠的功能主要就是吸收,消化吸收,胃已经独立是一个脏器了,小肠过去就是说它分清别浊,分清别浊是什么东西啊?实际上就是把营养物质分出来、吸收掉,把不是营养的就排到大肠里面去,是这个分清别浊,就是把营养物质、好的东西、精华的东西分出来,吸收。我认为脾的病,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是讲的小肠,临床上相当一部分证候,实际上是发生在小肠上,主要是小肠的问题,小肠就是在肚脐周围腹部这个地方,小肠的功能减退,古人认为是脾的功能减退,那就出现腹胀,隐痛。不欲食而纳少,纳少除了与脾以外,和胃有关系,但是由于消化吸收不好,下面没有消化吸收,给了你,你都没有消化、没有起作用,我还给你干什么,这是胃纳减退。或者是腹泻便溏,这种腹泻不是新起的,新起的我们就说是肠子的问题,长期的、慢性的腹泻、便溏。浮肿,身重,因为脾主湿,运化水湿,喜燥恶湿,所以浮肿、身重可以,实际上这个浮肿严格说应该是湿,而不是肿,因为湿看不着,可能就显得胖,体胖、身重这种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