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_扶脾阳养胃阴_及应用

合集下载

中医泰斗张锡纯:脾胃虚弱不用怕,巧妙使用这两种方法,健脾强胃

中医泰斗张锡纯:脾胃虚弱不用怕,巧妙使用这两种方法,健脾强胃

中医泰斗张锡纯:脾胃虚弱不用怕,巧妙使用这两种方法,健脾强胃脾胃病一直以来就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在饮食上也格外的讲究,尽管精细化饮食,依然难以避免胃病的发生。

相信大部分人,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肠胃上的病症,不过说起在中医学上调理脾胃病症的名家,当首推的医家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和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叶天士了,这两位中医大家在脾胃病症的治疗上都有着很深的造诣。

李东垣和叶天士两人在用药上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别,李东垣善补脾阳,用的中药大多具有燥性,而叶天士则是滋养胃阴,用药偏于柔润。

然而,却有这么一位医家,他不同于叶天士和李东垣,却又采用了两家的长处,融为一体,并且创造出了许多具有奇效的有用方剂,例如资生通脉汤、扶中汤等,用药都是刚柔并济、燥润兼施,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病症的治疗。

他便是近代中西医的先驱——中医泰斗张锡纯。

中医泰斗张锡纯在调理疾病上,通常也是从脾胃入手的,而且是“扶脾阳”和“益胃阴”同时进行,这主要是因为张锡纯调理的病症大多以慢性虚弱病症为主,症候上比较的错综复杂,体内的气血阴阳在一定的程度上都会有所耗损,只是单纯的补益某一缺损,效果可能会很难体现,因此着重于调补脾胃、补充中气,方能缓缓见效。

俗话说,“脾胃虚弱百病生”,调理脾胃对诸多疾病的调理,都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中医泰斗张锡纯在中医的研究上,有着许多独特的见解,尤其是在调理脾胃虚弱病症上,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这2点,值得我们着重学习。

1.重用补养药中药学里的补养药物有很多,不过说起具有益胃健脾的中药,那么山药、黄芪等中药就是医家常用的中药材。

张锡纯在这些中药的运用上,也是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的。

山药不仅味甘,而且主要是归于体内的脾胃,对于脾胃病症的调理,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能够滋胃阴,又能利水湿,经常服用或多量使用,弊端也会比较小,张锡纯曾在治疗热痢下重的时候,曾大胆多量的使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黄芪,历代医家认为它只是用于补益脾肺,但是张锡纯慧眼如珠,在补益脾肺的同时,还用黄芪补益肝脏,起着升补肝脾之气的作用。

施奠邦丨谈谈扶脾阳与养胃阴

施奠邦丨谈谈扶脾阳与养胃阴

施奠邦丨谈谈扶脾阳与养胃阴编者按:这是一篇把扶脾阳、养胃阴及两者关系讲明白的好文,思路清晰,阐述透彻,文笔流畅。

弄懂这个话题,就抓住了调理脾胃的关键;精于调理脾胃,就能在各科诸多病症治疗中,获得一个重要的制胜法宝。

调理脾胃是中医学治疗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扶脾阳与养胃阴乃是这一环中的主要所在。

现就扶脾阳与养胃阴在临床上的应用,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扶脾阳1、脾的生理功能脾属脏为至阴,脾阳在人体的作用主要是运化精微和温养四傍。

扶脾阳旨在运化精微,进一步可以化湿、制水、生金、统血、提升中气、消除虚热,也可以温煦四肢、充养肌肉、固密腠理。

2、李东垣的贡献李东垣在《内经》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继承了张洁古的补益脾胃思想,反对张子和喜用吐下,注重培健脾土,升益中气,形成了补土学派。

他在《脾胃论》中指出:脾胃乃人体升清降浊之枢纽,强调补中、升阳、益气之法,立方“补中益气汤”加减二十五条,“调中益气汤”加减十五条,善用芪、术、升、柴诸药,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仍很深远。

3、脾阳虚衰的病证脾阳虚衰的病证有脾胃虚弱(如胃痛、泄泻、慢脾风),痰湿凝聚(如痰饮、痰核、痰厥、阴黄、湿痹、带下),水邪泛滥(如肿胀、水鼓、咳喘),中气下陷(如脱肛、阴挺、囟门塌陷、虚损劳热),脾不统血(如崩漏、便血、瘀斑),四肢不温(如脉痹,脱骨疽),肌肉不充(如久败疮、痿痹),腠理不固(如自汗、经常感冒)。

4、治法与方药扶脾阳旨在培健中土,包括健脾助运和升益中气两个方面,一来运化,二来升发。

此外,温补命门可使少火得壮以上蒸脾土,间接可以扶脾阳。

健脾助运的方剂有: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实脾饮、养中煎、椒术养脾丸等。

升益中气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七味白术散、举元煎等。

补火生土的方剂有:桂附八味丸、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

健脾药用:山药、云苓、扁豆、苡仁、莲肉;温运药用:干姜、苍术、木香、草蔻;升阳药用:升麻、柴胡、葛根、煨防风;气药用:党参、黄芪、白术、炙草;温肾补阳药用:附子、肉桂、补骨脂、肉豆蔻。

中医如何从阴阳平衡角度治疗脾胃虚弱

中医如何从阴阳平衡角度治疗脾胃虚弱

中医如何从阴阳平衡角度治疗脾胃虚弱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阴阳平衡是维系人体健康的关键所在。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其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人体的整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脾胃虚弱时,从阴阳平衡的角度进行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脾胃虚弱,在中医看来,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乏力、消瘦等症状。

从阴阳平衡的角度分析,脾胃的阴阳失调可能是导致这些症状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脾胃的阴阳属性。

脾属阴,主运化,升清;胃属阳,主受纳,降浊。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当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也就是脾阴不足时,就无法有效地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从而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同时,脾阴不足还可能导致水湿内停,出现腹胀、腹泻等问题。

胃主受纳,胃阳充足时,才能腐熟水谷。

若胃阳虚弱,就会出现胃脘冷痛、喜温喜按、消化不良等症状。

胃阴则起到滋润胃腑、濡养胃黏膜的作用。

胃阴不足时,容易出现胃脘灼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表现。

那么,中医如何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治疗脾胃虚弱呢?对于脾阴不足的情况,治疗时通常会采用滋阴健脾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山药、莲子、芡实、麦冬等。

这些药物能够滋养脾阴,恢复脾的运化功能。

同时,还会注重饮食调理,建议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等。

而对于脾阳虚弱的患者,治疗则以温阳健脾为主。

常用的药物有干姜、附子、白术等。

在饮食上,可适当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核桃等,以助脾阳的恢复。

对于胃阴不足的情况,治疗会以滋阴益胃为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沙参、玉竹、石斛等。

在饮食方面,推荐食用一些清淡、滋润的食物,如绿豆汤、莲藕汤等。

胃阳虚弱时,治疗重点在于温胃散寒。

常用的药物如吴茱萸、肉桂等。

饮食上要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以防损伤胃阳。

除了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中医还强调情志对脾胃的影响。

长期的情志不畅,如忧虑、愤怒等,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功能。

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看,情志过激会打乱人体的阴阳平衡。

补脾胃阳的中药配方有哪些药材

补脾胃阳的中药配方有哪些药材

补脾胃阳的中药配方有哪些药材补脾胃阳是中医养生中重要的调养方法,适合于脾胃阳虚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中药配方对补脾胃阳有很好的疗效,在配方中可以选用以下药材:1. 党参:补气益阳,是中医经典补虚之品,能够调养脾胃阳气。

2. 炙甘草:有益气固表之功效,同时具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是常用的调和药。

3. 附片:味辛、性温,具有温肾助阳之功效,同时还可以帮助祛风除湿。

4. 茯苓:味甘淡,性平,有润肺、消炎之功效,常被用来平补脾胃。

5. 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补肝肾、明目等功效,同时还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以上药材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搭配,一般可以配成以下几种常用的方子:1. 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半夏、麦冬、枸杞子:将以上药材按照比例混合,每次煮水后放入20克左右,连续饮用1-2周。

2. 炙甘草、人参、枸杞子、附子、干姜:以上药材按照比例混合,煮水后每次服用6-10克,早晚饮用。

除了中药配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采用一些食谱或者偏方来调养脾胃阳气,如下:1. 桑葚花粥:加入适量的桑葚花、大米、枸杞子、红枣等食材,煮成粥状,早晚饮用。

2. 枸杞薏米汤:将枸杞、薏米、百合、炙甘草等食材煮水,早晚饮用。

3. 菠菜蛋汤:将菠菜切碎,加入鸡蛋、豆腐、姜片等煮成汤,早晚饮用。

以上食谱和偏方所用的食材都具有补脾胃阳的效果,可以在饮食中适当加入。

在使用以上药材和食谱或偏方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上药材和偏方,以免不当使用造成不良影响。

2. 每种药材和食谱或偏方的具体用量需根据个人身体情况来进行调节,不可一概而论。

3. 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为主,避免暴饮暴食,特别是在晚饭后不宜进食过多的食物。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同时尽量减少对体肥胖的情况出现。

补脾胃阳对于提高身体免疫力、调整生理平衡、保持体内能量的合适存量和流动性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扶阳略谈

中医扶阳略谈

导读:阳气者,宇宙之能量也,发于天日,伏藏于水土,吸附于兑金(阴精),弥散于天地万物之中,人一身之阳,由东南而升散,经西北而敛藏。

从天地万物而来,归天地万物而去。

其扶阳之法,下乘者相盗而得,中乘者相引、相感而聚;上乘者舍小就大、舍我合道。

缘起而聚,缘尽而散,终无所得,毕竟是空。

近世有“火神”一派,擅用温热药以疗百病,温守、温通则扶阳而逐阴;温潜、温化则益阳而生阴。

极尽阴阳对抗、转化之能事,颇得小中见大,一法含藏万法之神妙。

然其法虽妙,亦仅近道之阶,与医圣体用圆明之气象,终不可比!阳气者,宇宙之能量也,发于天日,伏藏于水土,吸附于兑金(阴精),弥散于天地万物之中,人一身之阳,由东南而升散,经西北而敛藏。

从天地万物而来,归天地万物而去。

其扶阳之法,下乘者相盗而得,中乘者相引、相感而聚;上乘者舍小就大、舍我合道。

缘起而聚,缘尽而散,终无所得,毕竟是空。

世传扶阳之法,多相盗而得。

《阴符经》有言,“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然盗亦有道,境界有大小,法门分高下。

阴阳本互根互用,互生互化,阳生阴长,阴敛阳降。

脾居中土得阳气之运化而生营阴,营阴由东南上奉于肺而为肺金(精),肺金降则敛天阳而下,藏之少阴。

是以扶阳之妙,在阴不在阳,滋阴之妙,在阳不在阴。

故人盗天阳,由鼻入肺而降,当首重吐纳,次在饮食,末以医药。

太阴肺吸敛天阳,皆阴精之功,降于阳明,伏于少阴,运于厥阴。

吐纳要旨,贵心息相依,息息归根,归根则静,阳气乃密。

此扶阳之法,源出道家,汉唐以上,医出道家,吐纳之法,道医常用之疗疾。

汉唐而后,医出于儒,不习道术,吐纳扶阳,遂弃而不顾,专于药食,舍大而就小,惜乎!饮食扶阳,由口而入,味重而气轻,五味出乎地,四气出乎天,煎炒蒸炸,四气离散,唯可补阴精,故饮食扶阳之理,不在补阳,而在补阴敛阳,伏阳,藏阳也。

饮食要旨,一在以阴精克阴(邪),二在其生用,三在于知量。

扶阳之要,首在道路通畅。

略谈以通为补调治脾胃

略谈以通为补调治脾胃

略谈以通为补调治脾胃《抱朴子》说:“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

有人据此创立“以通为补”学说。

所谓补,主要是补脾胃,即指对脾胃生理机能有所稗益。

本文试就“以通为补”调治脾胃,作粗浅探讨,就正医林同道。

1 以通为补调治脾胃的临床意义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的一个特殊环节。

它不仅适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而且能广泛应用于其临床各科疾病。

所以,脾胃学说及其在临床上应用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自从东垣提出补气升提到叶天士的滋养胃阴,历代医家大都从补虚的方面加以发挥。

然而根据目前临床实践的现状,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经验告诉我们,调治脾胃,也应当重视“通利”这一治疗法则。

金元时代的张子和曾说:“下之攻病,人所恶闻也。

然积聚陈莝于中,留结寒热于内,留之则是耶。

逐之则是也。

《内经》一书惟以气血通流为贵。

世俗庸工,惟以闭塞为贵。

又止知下之为泻,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

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荣卫昌。

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

”(《儒门事亲》)这个论点,精辟地点明了以通为补的道理。

肠胃的正常生理现象,主要表现在纳化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三个方面。

纳、化、升、降、燥、湿、任何一方偏差,则会造成生理紊乱,病变由生。

治疗目的,在于调解矛盾的偏颇,使趋于调达,以维持其动态平衡和生理状态。

所谓补法,是用“供给”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冲突,目的在于扶偏纠弊,以致平和。

所谓通法,是用“夺伐”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冲突,目的亦是扶偏纠弊,达到和平。

两法虽有区别,却有异途同归之妙,所以后人有“扶正即所以却邪”和“却邪即所以扶正”的说法。

这就是补与通,扶正与却邪对立统一的辩证统一观在临床治疗学上的具体体现。

如所周知,六腑是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故胃(赅大,小肠)宜降则和,脾为坤士,得乾运则健。

乾运者,动也。

运化,输布,皆需动而恶壅塞不通,所以吴昆说:“脾胃宜利而恶滞”。

所谓“利”,就是讲肠胃通利无壅滞。

换言之,就是无痰饮,食积,瘀血等病理产物形成或阻滞。

扶阳法临证运用体会

扶阳法临证运用体会

扶阳法临证运用体会彭秀芳【摘要】@@ 扶阳法是扶助补益阳气,治疗阳气虚弱或阴寒所致病证的方法.笔者用扶阳法治疗各种疾病效果满意,介绍如下.rn1 慢性腹泻rn张某,男,77岁,2010年12日诊.腹痛、腹泻1年余,每日腹泻3~4次,大便稀溏,腹部隐痛,形寒肢冷,腰酸膝软,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迟.大便培养为无致病菌生长.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扶阳散寒,温肾补脾,止泻.方用附桂理中汤.炙附子15g,肉桂12g,党参15g,白术15g,干姜1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服20剂后腹痛、腹泻及其他症消失,大便每日1~2次、成形,精神、食欲好,随访半年未复发.【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2(028)006【总页数】1页(P507-507)【作者】彭秀芳【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社会福利中心康复医院,广东,佛山5282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7扶阳法是扶助补益阳气,治疗阳气虚弱或阴寒所致病证的方法。

笔者用扶阳法治疗各种疾病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张某,男,77岁,2010年12日诊。

腹痛、腹泻1年余,每日腹泻3~4次,大便稀溏,腹部隐痛,形寒肢冷,腰酸膝软,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迟。

大便培养为无致病菌生长。

证属脾肾阳虚。

治以扶阳散寒,温肾补脾,止泻。

方用附桂理中汤。

炙附子 15g,肉桂 12g,党参 15g,白术 15g,干姜10g,甘草10g。

水煎服,日1剂。

服20剂后腹痛、腹泻及其他症消失,大便每日1~2次、成形,精神、食欲好,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老年人多肾阳疲惫,命门火衰,不能温煦中州,寒从中生,脾胃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反成湿,谷反成滞,湿滞内停,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成泄泻。

理中汤加附子、肉桂扶脾肾之阳,抑制阴寒内生,从而使中州得以温煦,脾胃受纳、传输功能恢复而腹泻腹痛止。

王某,男,67岁,2009年3月17日诊。

反复胃脘疼痛6年余,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服多种中、西药无效。

扶阳健脾十四法

扶阳健脾十四法

扶阳健脾十四法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着《脾胃论》在《内经》学术理论基础上,论述脾胃与元气关系、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作用、脾胃对其他脏腑影响等内容,并阐明了脾胃在人体之重要作用,是李杲倡导脾胃学说之代表作,对后世影响较大。

一、《脾胃论》中体现扶阳思想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着《脾胃论》在《内经》学术理论基础上,论述脾胃与元气关系、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作用、脾胃对其他脏腑影响等内容,并阐明了脾胃在人体之重要作用,是李杲倡导脾胃学说之代表作,对后世影响较大。

明代医家王肯堂、张介宾、李时珍等,均曾给予《脾胃论》较高评价,值得后学者认真学习研究。

李杲认为,脾胃乃元气之府,无所伤始能滋养元气;若伤脾胃之气,则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

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后天之本,气血之化源。

“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人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脾胃有伤,上影响于肺,下波及于肾,并涉及大肠、小肠和九窍。

所谓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

凡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所致之内伤病证,宜以补益脾胃为主,尤当升发脾胃之阳,并据此拟订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黄芪人参汤等方,详述其配伍原则、证治及加减应用。

又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之说,为确立甘温除热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习《脾胃论》应通读与精读结合,全面领会,重点录要。

建议学习重点如下。

(一)脾胃虚实传变论该论是《脾胃论》全书的纲领,论证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不外饮食、劳倦所伤,即使是六淫邪袭,亦都是脾胃元气先虚,而后为之所伤的病理反映。

劳倦伤者,有二:一为形体劳累过度,汗泻、精绝而身热心顷,又当溽暑季节,内外热迫,阳亢易怒而昏厥;二为房劳过度,肾精涸竭,阴火内炽而清谷下利,亡血失精等。

饮食伤者,亦二:一为脾胃素虚,消化不良,胆腑又失于疏泄之常,而肠鸣泄泻、腹胀后重等;二为饮食失节,伤及胃肠,功能紊乱,而现胸膈痞满、精神困倦等症。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中成药:养阴清肺丸,贝母二冬膏2.肺气虚的症状:面色剐白,精神萎靡,咳喘无力,声音低微。

自汗多汗,气短懒言,甚则息微,呼吸短浅,凉汗淋漓,舌苔淡薄,脉象虚软。

治疗原则:益气固脱,收敛肺气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川贝母常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1.脾胃阴虚的症状:口干舌噪,齿噪津少,脘腹涨满,或见热痛,心中嘈杂,饥不欲食,干呕欲吐,反胃呃逆,舌质红赤,苔黄而干或光无苔,脉象细数治疗原则:养阴扶脾,清热益胃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玉竹,白扁豆,梗米,糯米,知母,元参,莲米常用中成药:玉泉丸2.脾胃气虚的症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四肢发软,不思饮食,腹胀,唇淡不荣,大便糖泻,内脏下垂,舌质胖大,脉象虚弱治疗原则: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大枣,淮山药,炙甘草常用中草药: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1.心阴血虚症状:形体消瘦,心慌气短,心烦易惊,头昏眼花,健忘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淡少津,脉象细弱治疗原则:养阴清热,宁心安神常用药物:当归,川穹,白芍,地黄,麦冬,玉竹,丹参,枣仁,夜交藤,合欢皮中成药:香砂安神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2.心阳气虚症状: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心胸憋闷,胸弊背冷,畏寒喜稳,自汗多汗,甚则面色惨白,神识恍惚,冷汗淋漓,呼吸短浅,四肢厥冷,舌质淡而胖,舌苔白润,脉象细弱,甚至脉结代,脉律不整治疗原则:益气扶阳,补心安神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白术,五味子,茯神,附子,1.肝阴血虚症状:两肋疼痛,性急易燥,视物不清,眼干涩,肌肉跳动,爪甲枯薄,关节酸软,肢体麻木,舌红而瘦,苔黄少津,脉象玄细治疗原则:滋阴养血,补肝调肝常用药物:沙参,麦冬,当归,地黄,枸杞,五味子,白芍,酸枣仁,木瓜,川茧子,猪肝,鸡肝,羊肝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被尊称为"君主之官"。

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

治脾,别忘了滋补脾阴!

治脾,别忘了滋补脾阴!

治脾,别忘了滋补脾阴!滋养脾阴,人多忽之。

或以脾胃相关,脾阳统胃阳,胃阴统脾阴混治之。

我曰不然,脾阴之说由来已久,自明清之际,周慎斋、胡慎柔、吴澄、缪仲淳、唐容川等名贤,代有发挥。

从临床实践看,脾阴虚弱也颇多见,从滋养脾阴着手常可得效,中医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对立两方面,脾脏自无例外。

脾阳是脾脏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脾阴是脾脏运化水谷化生的营养物质,诸如营血、津液、脂膏等。

从作用上脾阴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磨谷消食、濡润孔窍的作用。

在病理状态下,诸如暑、燥、湿邪化热,耗津夺液;饮食偏颇,嗜食辛辣厚味;慢性消耗,特别是长期的脾胃病等,都可损耗脾阴,造成脾阴不足病证。

就临床证候而言,脾阴虚常见低热,不思食,或食入难化,腹胀,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口渴心烦,身时烘热,面色㿠白,但两颧潮红,大便溏薄,小便频数,唇舌红赤,脉象虚细无力等。

从病机分析看,脾主健运需要阴阳二方面的配合,脾阳主温运,脾阴主融化。

脾阴不足,运化失常,故不思食,食入难化,腹部胀满。

脾阴不足,用阳失健,中气不足以升,故大便溏,小便频数。

脾主肌肉,外合四肢,脾阴不足,水谷精微无以濡养肢体,故四肢无力,肌肉萎缩。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阴不足,生化无由,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㿠白。

从证候鉴别看,脾阴虚和脾阳虚是不同的,脾阳虚,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腹中冷痛,食入运迟,大便溏薄,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脾阴虚,阴虚生内热,津伤则化燥,故颧红,口渴,心烦,脉细数,唇舌红。

同时,脾阴虚和胃阴虚也不同。

脾主运化,脾阴虚不足以运化,则腹胀便溏。

胃主纳谷,胃阴虚不足以纳谷,则纳呆或知饥不食,干呕作呃,口干咽干,脉细数。

因此脾阴虚从生理、病理、证候上是有其实际内容的。

我常用补脾阴的方剂主要有:1.吴澄《不居集》中和理阴汤(人参、山药、扁豆、莲肉、老米、燕窝)。

2.慎柔养真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黄芪,载于《慎柔五书·虚损门》)。

扶阳的四大调治功效

扶阳的四大调治功效

扶阳的四大调治功效展开全文扶阳的四大调治功效古人以天阳之火来补人体所失之阳,是中医养生治未病最高宗旨,不但能达到扶元固本、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养生效果,对失衡的气血还具有非常好的调治作用。

气血是维护生命的本质,生命能够健康能够延续,依靠的就是充足的气血、良性循环。

如果气血虚损,在体内的大循环或人体局部的小循环出现减弱,那么人体整体防御体系或局部防御体系就会减弱,就抵抗不住自然界风、湿、寒、热的侵犯,就会造成内在脏腑的不平衡,气血的淤滞,经络的闭塞,而影响外在筋骨、皮肉的虚损老化,慢慢的而形成了各种疾病。

正如内经所讲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阳温是推动气血的动力,气血在人体内的虚损与循环减弱,主要原因是阳温的不足,人体内气血的生化、运行完全要依靠阳温的热能推动。

如同一壶冷水它不会自然转动,只有在壶底添火加热使冷水升温,水液得温则会运转循环的道理一样。

人体虚弱是气血大循环不好,只要增强人体的整体阳气,就会激发气血的生化和大循环,这也是中医治未病养生的重要思想原理。

那么,局部阳温不足时,会造成气血不运转,气滞血淤,所以会疼痛,所谓寒生疼,不通生痛,这里加把火,加强病灶中心和周围的阳温,来加速局部病灶的气血小循环,通过气血的良性循环将局部的病气代谢消化掉,再利用充足的气血濡养修复病灶,疾病就会慢慢的得以康复。

那么如何扶补阳气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灸火补阳,当艾草燃烧时能释放大量的热能,将它对准所需部位薰照,就能使局部快速升温激发阳气,从而增强气血的生化与循环,所以,宋代医学家窦材讲:艾灼第一、附子第二、丹药第三。

说明了灸火是最好的扶阳方法。

另外保持心情轻松愉快也很重要,情绪好可以有效的培补心阳,对身体大有益处,运动亦可养阳,坚持适当的运动是非常好的日常补阳方法,但是运动最好在白天,夜晚是养阴的时候,到入夜后,就应当安静休息,所谓静而养阴,动而生阳。

扶阳的四大调治功效1.阳气充足能够温补元气,增强脏腑的机理功能,提高整体的抗病的能力2.阳气充足能够温通经络,打通人体受阻的经络,保持气血通道的畅通无阻3.阳气充足能够温行气血,将淤滞的气血疏导,恢复气血在体内的良性循环4.阳气充足能够温散寒邪,将人体内的寒气驱散,使经络通畅气血得以循环。

怎样补脾胃阳气和阴气最有效

怎样补脾胃阳气和阴气最有效

怎样补脾胃阳气和阴气最有效怎样补脾胃阳气和阴气最有效作为经验丰富的养生专家,我深知脾胃阳气和阴气的重要性。

脾胃是我们身体的气源,只有脾胃健康才能保证我们身体的充沛能量和免疫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介绍6个关于补脾胃阳气和阴气的最有效方法,并且会详细地讲解这些方法的食谱、药方的用量以及制作步骤,同时还会提醒大家注意事项。

一、食补脾胃阳气食物是我们身体的主要物质来源,通过食物摄取足够的营养素可以补充身体的正气。

下面是几种适合补脾胃阳气的食物:1. 黄豆粥:黄豆粥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可以增加身体的免疫力。

制作方法:将黄豆浸泡4个小时,煮熟后加入适量的水和米一起煮成粥即可。

2. 糯米粥:糯米粥是一种非常营养的食物,可以促进消化和肠胃蠕动。

制作方法:将糯米洗净后加入适量的水一起煮成粥即可。

3. 红枣薏米粥:红枣和薏米都有补脾胃的作用,一起煮成粥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制作方法:将红枣和薏米洗净后加入适量的水一起煮成粥即可。

注意事项:在饮食调理期间,应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同时,要保证足够的饮水量,避免饮食过量。

二、药膳补脾胃阳气药膳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养生方法,具有补益身体的作用。

下面是几种适合补脾胃阳气的药膳:1. 枸杞鸡肉汤:枸杞和鸡肉都有补益身体的作用,一起煮成汤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制作方法:将鸡肉和枸杞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即可。

2. 五味子炖瘦肉:五味子有健脾益胃、开胃消食的作用,瘦肉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来源。

制作方法:将五味子和瘦肉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炖煮即可。

3. 黄芪山药炖鸡:黄芪和山药都有补益身体的作用,炖鸡可以提高汤的营养价值。

制作方法:将黄芪和山药切片,与鸡一起炖煮即可。

注意事项:在使用药膳调理身体时,应该充分考虑自身体质和调理效果,避免过量使用药膳。

同时,药膳的烹制方法也需要注意卫生。

三、中药调理脾胃阳气中药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传统养生方法,对于调理脾胃阳气也有很好的效果。

扶阳助胃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扶阳助胃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扶阳助胃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生活中很多人对于药材的认识不足,现在以中药材为原材料的补品越来越多,扶阳助胃汤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剂,下面大家来了解一下扶阳助胃汤
生活中很多人对于药材的认识不足,现在以中药材为原材料的补品越来越多,扶阳助胃汤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剂,下面大家来了解一下扶阳助胃汤。

白术吴茱萸各),5克黑附子(炮,去皮)6克益智仁1.5克
【制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

【药理作用】方中附子、干姜、官桂、吴茱萸、草豆蔻、益智仁扶阳散寒;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胃;芍药缓急止痛;陈皮理气和胃。

诸药合用,共奏扶阳散寒,健脾益胃之功。

【功能主治】扶阳散寒,健脾益胃。

治脾胃虚寒,胃脘当心而痛,得热则缓,寒则加剧,肠鸣便溏者。

【用法用量】用水45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2个,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三
扶阳助胃汤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治疗疾病的药物,并且这种药物没有多少副作用。

只要我们按照医生的建议去使用,相信很快就可以帮助我们治好身体上的顽疾的。

生活常识分享。

补脾胃阳的中药方剂有哪些药名

补脾胃阳的中药方剂有哪些药名

补脾胃阳的中药方剂有哪些药名补脾胃阳的中药方剂,目的是为了通过中药的药性来调理人体的脾胃功能,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脾胃的阳气,从而达到补养身体的目的。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及其用药注意事项。

一、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脾胃阳的中药方剂,由四味中药组成:人参、白术、陈皮、甘草。

具有益气健脾、升阳固表的功效。

对于气虚、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使用时,可将以上四种中药按照各自的配比比例混合在一起,在用煮水煎煮,每日饮用1-2次,每次饮用的剂量在10-30g之间。

二、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是一种温热的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养心安神、调理脾胃的功效。

由六味中药组成:人参、黄芪、半夏、白术、陈皮、茯苓。

使用时,每日用煮水煮煎,每次饮用15-30g之间。

三、理气和中汤理气和中汤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中药方剂,由多种中药组成,包括白术、人参、柴胡、茯苓、陈皮等,能够同时调理脾胃和肝胆的功能,通经活络,清解毒火。

通常情况下,每天饮用两次,每次10-30g,根据个人疾病症状的不同,可以对方剂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食疗方剂补脾胃阳的中药方剂虽然很有效,但是仅仅靠中药调理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合理的饮食来增加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食疗方剂:1、罗汉果甜饮:将罗汉果干和红枣共煮,每晚睡前饮用,能够增加人体的能量。

2、蒸熟的海带:具有低热量、高纤维、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特点,能够起到补脾胃、养生的功效。

3、山药多汁:山药含有丰富的淀粉质,能够增加身体的能量,还能滋阴补脾、益肾补血的作用。

使用上述食疗方剂时,需要注意的是量不宜过大,避免进食过量引起不适。

另外,补脾胃阳的食疗方剂适用于一些气虚、血虚、阳虚的人群,对于热性上火的人群,不宜通过食疗来强制补养脾胃。

养生建议:注重脾胃调理,保持健康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睡前不宜过饱,早上起床时适量喝些温水能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脾胃的正常工作。

补脾胃阳气的草药方子有哪些药

补脾胃阳气的草药方子有哪些药

补脾胃阳气的草药方子有哪些药补脾胃阳气的草药方子胃脾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核心器官,它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各个方面,如消化、吸收、代谢等等。

脾胃阳气指的是胃和脾这两个消化器官所需的生命能量。

如果胃脾阳气不足,会导致脾胃功能不佳,而表现出不同的病症,如腹泻、食欲不振、口干舌燥、面黄肌瘦、疲乏无力等等。

因此,补脾胃阳气是养生和中医调理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以高级养生师的角度,介绍一些补脾胃阳气的草药方子,以及文中提到的食谱或偏方的用量、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补脾胃阳气的草药方子1. 四物汤:四物汤是著名的补血方,也能同时补益脾胃,有利于调理脾胃功能。

四物汤的组成是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用量为每味10-15g,混合煮水即可。

适用于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失眠、头晕等症。

2. 人参茯苓汤:人参和茯苓是两种补益脾胃的草药,它们能加强人体的阳气,健脾祛湿。

人参茯苓汤的用量为人参6-9g,茯苓12-15g,配合煮水饮用即可。

3. 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是一种用量平衡的方子,它由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砂仁、大枣组成。

此方适用于脾胃虚弱或因劳累、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的腹泻、脾气虚寒等症。

六君子汤的用量为每味6-12g,可按比例配合煮水饮用。

4. 甘露养生汤:甘露养生汤以黄精、枸杞、杞子、红枣、糯米为主要药材,能补脾胃、清热解毒、滋阴润肺。

用量为每味15-20g,将药材混合在一起煮成汤即可。

二、补脾胃阳气的食谱及偏方1. 干姜文旦汤:干姜文旦汤是一种传统的汤药,由干姜和晒干的文旦组成。

干姜具有暖胃和温经的作用,文旦则有调和脾胃之功效。

将干姜和文旦放入锅中煮沸,用适量的冰糖调味即可。

2. 矮脚黄芪炖蹄筋:矮脚黄芪能补益脾胃、提高人体免疫力,而猪蹄筋则含有大量胶原蛋白,有助于维持皮肤弹性和健康。

将猪蹄筋和矮脚黄芪放入锅中炖煮,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即可。

3. 红枣桂圆米汤:红枣、桂圆和糯米是三种补益脾胃的食材,有滋阴补虚、养生益气的功效。

脾胃虚寒——《扶阳助胃汤》,无人知晓的方剂好药!

脾胃虚寒——《扶阳助胃汤》,无人知晓的方剂好药!

脾胃虚寒——《扶阳助胃汤》,无人知晓的方剂好药!
如果你是脾胃虚寒的人,会有以下症状:
1.吃寒凉的,或一冷一热的食物,或肚子受凉,很容易拉肚子;
2.大便不成形,或大便经常有未消化的食物;
3.只要在空调房里穿裙子或短裤,就会拉肚子;
4.平时整个人火力不够,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后背怕冷;
5.吃饭后就胃胀、打嗝,特别是下午或者晚上,稍微吃一点东西肚子就胀的不行;
6.身材不胖,但有小肚腩或啤酒肚,而且肚腹摸上去凉凉的。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嘞?当然是和脾胃虚寒打一场持久战咯!不过不要害怕,老师这里有妙招。

这时候,千古名方《扶阳助胃汤》就特别合适。

温脾养胃汤为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有效方剂之一,治疗后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胆汁反流情况改善明显优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温脾养胃汤在改善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方面具有显著应用优势。

扶阳助胃汤出自《脾胃论》,系东垣为治湿热余邪困阻脾胃,脾胃虚寒失其升降而创立的一首著名方剂。

由附子、干姜、官桂、吴茱萸、草豆蔻、益智仁扶阳散寒;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胃;芍药缓急止痛;陈皮理气和胃。

诸药合用,共奏扶阳散寒,健脾益胃之功。

在临床上凡具符合该方病机的病证,用此方随意加减治疗,均收到满意疗效,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切不可盲目用药。

经方中,秘诀何在?还是《伤寒论》上的那句话: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关键是那个“证”。

提升脾阳,唤醒你的脾胃,这套方案适合脾胃虚寒的人

提升脾阳,唤醒你的脾胃,这套方案适合脾胃虚寒的人

提升脾阳,唤醒你的脾胃,这套方案适合脾胃虚寒的人大暑:7月22日至8月6日《管子》说:大暑至,万物荣华“。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自然的植物也生长到了最繁茂的阶段。

我们也应该像大自然的植物一样,尽情的吸收天地的阳气,为秋冬御寒储备更多的能量。

虽然,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但是仍然处于三伏天当中。

对于很多脾胃虚寒的人来说需要更加珍惜这个宝贵的”扶阳排寒季“----扶正脾胃阳气,排出脏腑寒邪湿气。

【脾阳易虚】外面火辣辣的太阳是阳气最足的时候。

我们的身体受到天地规律的影响,阳气巡行在体表,体表气血最旺盛,内在的阳气会格外的虚弱。

【湿气为患】《五运六气》里提到,子属年的四之气,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也是太阴湿土。

两湿相并,必有水患。

今年,全国各地的雨水格外充沛,甚至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洪水的情况。

空气里都是湿漉漉的,脾喜燥恶湿,潮湿的环境同样也会影响人体的脾胃。

寒邪,湿气都属于阴邪,会直接损伤脾阳。

在脾阳易虚的季节,脾胃虚寒的人更需要温中健脾,扶阳,排除寒邪湿气。

脾胃虚寒,脾阳虚的特征表现: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肢体困重食欲减退,腹胀,腹痛,喜温喜按吃寒性或凉性的食材就会拉肚子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调理脾胃虚寒,脾阳虚时,主要以温中补脾,散寒扶阳为主对于扶脾阳,我给出的建议是,内服和外调相结合。

内服以食疗为主,外调以艾灸为主。

食疗建议:饮食上需要清淡温热,补充具有健脾补气,温暖肠胃以及驱寒的食材。

比如羊肉,猪肉,鸡肉,牛肚,猪肚,草鱼,鲢鱼,荔枝,辣椒,韭菜,茴香,姜红糖。

黄芪泡水黄芪,金代医家在提到它时第一就会说“补诸虚不足”。

而《本草新编》中讲到:“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

”黄芪是补气良药,所谓阳化气,给身体补气,也是补阳的一种方式。

其阳气正,对于阳虚者,气虚体虚者,或者动不动就爱出汗、吃饭没胃口、容易感冒的朋友来说,很是适合。

而且,黄芪入脾经,能够提升脾气,加强脾胃的动化能力,脾胃功能强大,才可以把我们吃去的水谷精微转化成气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此段描述风雨寒暑,循毫毛入腠理而留止,就是邪气留连之义。

说明《内经》时代的医家已经认识到六淫邪气具有潜伏性,能够潜伏体内,因而也才有过期而发的温病、洞泄、咳嗽、痿厥等。

再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谓:“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素问・疟论》说:“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言夏季感受暑邪,如果汗出不透,暑热内伏,延至秋令,暑欲出而凉欲入,金火相争,发为疟疾。

《素问・疟论》谓暑邪“藏于腠理皮肤之中”,说明暑邪可以伏匿于人体,还指出了病邪藏匿的部位。

这些原文可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夏伤于暑,秋必 疟”可以互证,暑邪伏匿,逾期而发,发为疟疾。

他如《素问・风论》云:“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久风为飧泄”,亦可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互证。

所谓久风,就是伏藏于体内的风邪,日久发为飧泄,与“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同义。

同样,《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也足以佐证“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伏邪发病观,并且还说明伏寒化温,邪伏越久,热势越重。

再者,如果说“冬伤于寒”是“冬不藏精”的互词,暂且不承认伏邪这种发病类型,那么,对于《灵枢・贼风》:“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所论之伏邪能视而不见吗?可见此说是站不住脚的。

《素问・疟论》有“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

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以其秋病者寒甚,以其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说明伏邪发病,变化无端,既与四时阴阳之变化有一定关系,又不一定随四时之变化而发病。

故有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之应四时者,也有不应四时而其病异形者,这是非常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的。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657000) 冫工顺奎略谈“扶脾阳养胃阴”及应用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因脾体阴用阳,易阴盛伤阳,病多阳虚;胃体阳用阴,易阳盛伤阴,病多阴虚,所以调治脾胃病常用扶脾阳、养胃阴之法。

1 扶脾阳脾阳指脾的运化功能(脾气)以及在运化过程中所具有的热能,具有运化精微,升益中气,温养脏腑、肌肉、四肢,统血,固密腠理,强体御邪功能。

叶天士云:“脾为阴土,得阳始运。

”若脾阳虚弱,运化失司,则可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热能不足,不能温养脏腑组织、四肢百骸,则可见形寒肢冷、腹痛泄泻、喜温喜按;脾失健运致气血虚少,则机体失养,诸病由生。

脾阳虚常见于胃脘痛、胃痞、泄泻、痰饮、带下、便血、崩漏、痿证、自汗、内脏下垂等病证。

扶脾阳,即用甘温的药物扶助脾阳,病情较轻者用温热食物食养、食疗,旨在补中气、强健运,升清复阳。

李东垣在《内经》和前人经验基础上,认为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气机之枢、后天之本,在《脾胃论》中强调重视扶脾升阳,治疗重倡补中、益气、升阳。

创“补中益气汤”,选黄芪为主药,用其补气上升外达之性,辅以人参、炙甘草、白术强健脾益气之功,配伍少量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佐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当归养血和营、顾护脾阳,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诸药配伍共成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临床用治脾虚不运、清阳下陷,颇得效验。

临床根据脾阳虚辨证特点,可灵活选用:健脾益气助运的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温中散寒的理中汤、黄芪建中汤;补火生土的附桂八味丸等。

常用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山药、扁豆、茯苓、薏苡仁、附子、肉桂、补骨脂等。

例1:陈某某,男,52岁,2004年9月16日初诊。

患者间歇性腹泄8年,近来加重。

某医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曾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

现常间歇性发作,发作时每日4~6次,一般持续2~3日。

便前时有小腹痛,便如糊状夹有不消化物,纳差,食后腹胀,少气乏力,舌淡、苔稍腻,脉濡缓。

诊断为久泄,辨证属脾阳虚弱、清气下陷,治以益气扶阳,升清举陷,宗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2g,炒白术12g,焦麦芽12g,茯苓12g,川芎6g,炙升麻6g,炙甘草6g,陈皮10g。

15剂药毕,病愈大半,大便先硬后溏,日行1次,纳食不香,脉缓。

守方去川芎加山药12g健脾护阴,服5剂后,改补脾益肠丸善后1个月收功。

随访2年未复发。

2 养胃阴胃阴,指胃中津液,由水谷化生而来,主要有濡润胃气,通顺纳降的作用。

叶天士云:“阳明胃土,得阴自安。

”若胃阴虚弱,不能濡润胃气致纳腐失司,胃气涩滞,则可见胃脘嘈杂或灼痛、水谷不化、饥不欲食、口渴思饮、形瘦乏力、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症状;通降不顺,则可见脘痞胀闷、嗳气呕吐、大便干结等症状。

胃阴虚常见于胃脘痛、胃痞、嘈杂、中消、噎嗝、呃逆、呕吐等病证。

养胃阴,即用甘凉柔润清降的药物润养胃阴,病情较轻者用生津益胃的食物、或适当饮水护养胃阴。

意在濡润胃气,恢复其纳腐、通降功能。

一般不取或少取苦寒之品,因其易化燥伤阴。

叶天士在深入研究《内经》、《伤寒论》、《脾胃论》后,博采众长,师古不泥古,承袭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的思想,结合临床体验力倡胃阴说,创制“养胃汤”,用甘凉濡润之沙参、麦冬、玉竹等药物,润养胃阴以顺通降。

养胃阴一般可选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热性病选承气汤类或白虎汤,亦可护养胃阴。

常用药有沙参、麦冬、石斛、玉竹、花粉、白芍、山药等。

例2:王某某,女,48岁,2005年8月6日初诊。

患者患胃病5年,加重2年。

近2年来反复发作胃脘隐痛,食少乏力,身体渐瘦。

胃镜检查示“萎缩性胃炎”。

用西药治疗年余,效果不佳。

现形瘦体倦,纳呆食少,脘腹胀痛,时有嗳气,口渴便秘,舌嫩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为胃脘痛。

辨证属胃阴虚少、纳降失司。

治以益阴养胃、润肠通便。

宗养胃汤加减:麦冬15g,沙参12g,生谷芽15g,甘草6g,当归12g,麻子仁10g,蒲公英10g,大黄10g,佛手10g。

取6剂,隔日1剂缓图,并嘱忌辛热粗糙、油炸及刺激性食物,调畅情志。

药后大便通畅,腹胀、嗳气、口渴消失,精神、食少乏力好转,但仍时有胃脘隐痛,舌淡红、少苔,脉细。

辨为阴虚络涩。

守方去大黄、麻子仁,加赤芍10g,丹参10g,山药12g,服15剂后,守方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日1丸,2个月后诸症消失,1年后随访未发。

3 扶脾阳与养胃阴的关系扶脾阳与养胃阴既各有不同,又相辅相成,既可分用,亦可合用。

具体运用应据临床实际,辨而施之。

临床上脾胃病早期往往单发,即胃病或脾病,一般以胃病为先。

如李东垣云:“饮食不节,先伤及胃,胃伤而后脾病。

”因脾胃表里相合,经络相联,气血相通,一脏有病,每易互累。

中后期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继而气阴两伤。

综上述,若胃阴虚或脾阳虚单发,则养胃阴或扶脾阳分用,注意养阴顾阳,扶阳顾阴。

如辨属脾阳虚与胃阴虚并发,则扶脾阳与养胃阴合用。

不过合用易使人疑惑,因脾胃升降、温凉、喜恶之性相反,用药有别,如温燥扶阳易伤胃阴,凉润养阴易伤脾阳,升举太过影响胃气下降,通降太过影响脾气上升。

但脾喜燥恶湿,温燥扶阳之剂多入脾,胃喜润恶燥,濡润养阴之药多入胃,各走其经;阳生阴长、阴为阳用,扶阳益阴合用可相辅相成。

辨清脾阳虚与胃阴虚孰先孰后,孰轻孰重,谨守病机,采用益阴为主、少佐扶阳,或扶阳为主、少佐益阴有度,用药甘淡平缓,温而不燥,润养不腻,治疗上自有相得益彰效果。

但当有恶心呕吐、饥不能食症状时,一般以养阴护胃为先,渐次佐入扶脾阳之药,因为胃若不受,则药食难施,病也难医。

例3:徐某,男,49岁,2005年2月18日初诊。

患胃病10年,反复呕吐伴黑便3年。

3年前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常有腹痛。

同年2月住院治疗,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术后吻合口溃疡”。

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现饥不欲食,体倦乏力,腹胀食后及夜晚更甚,胃痛空腹甚,得食稍安。

时有恶心嗳气,大便较干黑、小便正常,舌嫩红、苔白,脉沉细数。

诊断胃脘痛。

证属气阴两虚,纳运失司。

思其有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先不宜温燥之剂,宜润养胃阴为主,使胃复纳降,再图益阴扶阳。

宗益胃汤加减:北沙参15g,麦冬12g,白芍12g,当归12g,太子参10g,甘草6g,陈皮10g,三七粉6g(冲服)。

共服7剂。

并进山药莲子糯米粥。

再诊:服上药后饮食渐增,脉沉小,仍感乏力。

辨为胃阴渐复,脾阳欠振,守方渐加扶脾阳之药。

太子参改党参12g,加黄芪15g、炒谷芽10g,再服15剂,症状消失,改补中益气丸善后2个月。

1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湖南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415000) 王如茂从“痰”论治举隅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并沿用至今。

《杂病源流犀烛》说:“痰其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致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来去无端,聚散靡定,失运则生,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

下面谈谈从“痰”论治的体会。

1 抑郁症谢某某,男,46岁,2007年6月10日初诊。

精神抑郁,失眠10余年。

在北京某专科医院诊断为“抑郁症”。

长期服用多种抗抑郁药,对药物已产生严重依赖。

伴有头晕健忘,头胀如蒙,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心烦易怒,焦虑难耐,悲观厌世,不愿与人交往,食欲不振,舌暗、苔黄厚腻如垢,脉弦。

属痰浊阻滞。

治宜涤痰化浊。

方以涤痰汤、连朴饮化裁。

处方:竹茹10g,半夏12g,炒枳实15g,胆南星8g,天竹黄10g,茯苓30g,陈皮12g,石菖蒲10g,远志10g,黄连10g,厚朴20g,杏仁10g,黄芩12g,党参12g,甘草10g,神曲15g,夜交藤30g,合欢花20g。

6月24日二诊:服上方14剂,在停服安眠药的情况下,睡眠较前明显好转,头晕减轻,纳增,心烦减轻。

舌红、苔黄厚腻,脉弦。

上方加郁金10g、苍术15g、桃仁10g、川芎12g、鸡内金20g。

7月1日三诊:基本可以正常睡眠,头晕减轻,纳增,心烦健忘。

舌红、苔黄腻,脉弦。

后经涤痰清热,辟秽化浊,行气解郁,治疗近4个月,基本恢复正常。

按:抑郁症需要长期服药予以控制。

由于抗抑郁的药物副作用大,给患者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患者头胀如蒙,表情呆滞,两眼充血,舌苔黄腻如垢,一派痰热壅盛之像。

以涤痰汤、连朴饮化裁。

清热涤痰,化浊除垢。

从望舌可知患者之病势,苔厚则病加,苔薄则症减,苔退则病愈。

2 慢性结肠炎连某,男,47岁,2007年3月7日初诊。

腹泻半年,每日大便2~3次,多有黏液。

伴有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口中无味,吐酸水。

舌红、苔黄厚腻,脉沉。

结肠镜检查:慢性结肠炎。

属痰浊阻滞,大肠湿热。

治宜清热利湿,辟秽化痰。

以泻心汤、达原饮化裁。

处方:黄连10g,黄芩12g,半夏12g,厚朴15g,苍术12g,草果6g,生薏苡仁30g,茯苓30g,白豆蔻6g,滑石15g,甘草10g,党参15g,神曲15g,炒麦芽15g,鸡内金15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