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0 讲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 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

合集下载

最新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1-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中医学的科学

最新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1-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中医学的科学

第11 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具体讲了)在生理、病理上的应用。

那么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五行学说在诊断学的应用。

第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在诊断学上五行学说的作用有两种。

1.应用五行学说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诊断疾病。

根据五脏和色、味、脉等等它们的五行归类,然后确定疾病的部位。

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五行学说来确定疾病的病位诊断。

比如,五色,面色青色,青,主肝的颜色,主木;酸味,属于木行;弦脉属于肝脉。

我们见到面青、喜酸、脉弦,经过四诊收集资料以后,我们根据这三点就可以初步推断其病位在肝。

为什么呢?弦、酸、青都属于木行,这就是根据五行的属性,五行的归类,它们属于哪一行,然后根据这个来确定疾病的部位,定位是哪一脏来的。

比如,面色赤、喜苦、脉洪,洪脉、味苦、面赤它们属于火行范围,而心属火,所以病位在心。

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个思维方式,根据五行学说来推断疾病的部位,进行定位诊断。

2.推断病情:根据颜色和脉象之间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

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是根据所收集来的四诊资料,它们属于哪一行,找出它们的脏腑归类,归于何脏,作为脏腑定位诊断。

推断病情是根据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

那么临床常用的主要是从颜色,将来同学们学诊断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学,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然后根据颜色和脉象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发生发展规律。

比如,我们举个例子,青色,弦脉,青和弦同属于木,那就是颜色和脉之间的关系同属同一类,都属于木,称之为色脉相符。

那么它的预后,推断它的病情,平,就是常,轻。

青色而出现了浮脉,浮脉属于金行,那么这个色和脉就出现了克色之脉,用五行的话说,叫做金克水,因此,它的病情相克.我们上一节讲了相克传变,其病为逆,所以它这个传变,病情发展的趋向不好,为逆。

如果青色出现了沉脉,沉属水一行,那么这个表现为水生木了,色和脉之间叫水生木,青属木,沉属水。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定义: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五行学说构成: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

五行学说结果: 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意义:①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

②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定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历史沿革:五行一词最见于《尚书》。

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意义:①古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并以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②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五行特性1.“木日曲直”直译: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

引申: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2.“火日炎上”直译: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

炎上,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引申为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直译: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

引申: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8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8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第08 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

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

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

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

秋冬,阴多而阳少。

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

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

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

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讲实录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讲实录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讲实录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第08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

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

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

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

秋冬,阴多而阳少。

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

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

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

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1、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 用
2、熟悉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3、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起源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 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 阴阳的划分:
和 ②相侮
肝病传肺(木侮金)→肝火犯肺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 1.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 诊断:面青、口酸→肝
• 2.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 3.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
• (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 1、控制疾病的传变(生克乘侮)
2、确定治则与方法
• (1)相生规律:
– 虚则补其母: 滋水涵木(肾阴虚→肝阴不足,肝阳偏
亢)
培土生金(脾胃虚弱→肺气虚) 益火补土法(温肾阳→健脾阳) – 实则泻其子:
• 肝旺泻心法(清心火→降肝火)
• (2)相克规律:
–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调理肝脾法) 培土制水法(温运脾阳→治疗肾虚水泛) 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 泻南补北法(泻心火以滋肾水)
• 其他:
相生 相克
水(肾)
火(心)
金(肺)
土(脾)
2、五行的制化
• →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 • 制化:克制与生化 • 《类经图翼·运气上》:“盖造化之机,不
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 五制则亢而为害。”
• (四)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 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 • 相乘:相克太过
– 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 • 相侮:反克
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绝对的) 互用——相互促进(相对的)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学说二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学说二

天人一体观
自 然
五音 角 徵 五味 酸 苦 五色 青 赤 五化 生 长

五气 风 暑 五方 东 南 五季 春 夏 脏 肝 心 五腑 胆 小肠 五官 目 舌 五体 筋 脉 五志 怒 喜 五液 泪 汗 五华 爪 面




湿








商 羽
辛 咸
说明五脏的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一体观肝系统心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脏之间相互资生五脏之间相互制约五脏制化协调平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学说一生克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
第三节
五行学说
郑洪新
(本课程PPT课件中采用的图片均来自网络, 仅此向原作者致谢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五行学说
二、五行学说 在中医学的应用
白 黑
收 藏
燥 寒
西 北
肺 肾
大肠 膀胱
鼻 耳
皮 骨
悲 恐
涕 唾
毛 发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学说
(一)生克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 :母脏之病传及子脏 例:水不涵木——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以致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甚则肝风内动的病理变化。 “子病及母”:子脏之病传及母脏 例:心肝血虚——因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 而致心肝血虚 ,神志、 头目、筋脉、爪甲均 失于濡养的病理变化。
急躁易怒,面红目赤, 甚则咳逆上气,咯血等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学说
(一)生克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指导疾病的诊断
脉证相符: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 ——病在肝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 ——心火亢盛 脉证不符: 脾虚病人,面见青色 ——木来乘土 肝气犯脾 心脏病人,面见黑色 ——水来乘火 肾水凌心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学说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目录目录 (1)第01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3)第02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9)第03 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 (14)第04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 (19)第05 讲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25)第06 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 (29)第07 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 (35)第08 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41)第09 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 (46)第10 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 (51)第11 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 (56)第12 讲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 (61)第13 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66)第14 讲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二)心的生理特性 (71)第15 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 (75)第16 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二)肺的生理特性 (80)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 (85)第18 讲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肝的生理功能(一) (89)第19 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 (93)第20 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 (97)第21 讲五脏:肾的生理功能(二)肾的生理特性 (101)第22 讲六腑:胆、胃(一) (106)第23 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 (111)第24 讲六腑:膀胱、三焦 (115)第25 讲奇恒之腑:脑、髓、女子胞 (119)第26 讲奇恒之腑: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附:精室 (122)第27 讲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127)第28 讲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 (132)第29 讲形体官窍:官窍(目、耳、二阴)脏腑之间关系(一):脏与脏之间关系 (136)第30 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 (140)第31 讲脏腑之间关系(三):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 (145)第32 讲气血精津液概述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 (150)第33 讲气:分类 (155)第34 讲血精津液(一):概念 (160)第35 讲津液(二):生成、输布、排泄、生理功能气与血的关系 (165)第36 讲气与精、津液的关系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170)第37 讲十二经脉(一):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175)第38 讲十二经脉(二):流注次序、循行 (179)第39 讲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 (184)第40 讲体质:基本概念 (189)第41 讲体质:形成(一) (194)第42 讲体质:形成(二)、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一) (198)第43 讲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二) (203)第44 讲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 (207)第45 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风邪、寒邪) (212)第46 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暑邪,湿邪,火邪) (217)第47 讲病因:外感病因——疠气内伤病因——七情(一) (222)第48 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二) (227)第49 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三)、饮食失宜 (231)第50 讲病因: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 (235)第51 讲病因:病理产物——瘀血、结石 (241)第52 讲病因:其它病因——胎传、环境、毒 (246)第53 讲病因: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等 (251)第54 讲病机:概念,发病机理(一) (255)第55 讲病机:发病机理(二) (260)第56 讲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266)第57 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一) (273)第58 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二)气血失调(一) (278)第59 讲病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内生五邪(一) (282)第60 讲病机:内生五邪(二) (287)第61 讲病机:内生五邪(三)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一) (293)第62 讲病机: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二)肺的病机 (298)第63 讲病机:脏腑病机——脾的病机肝的病机(一) (302)第64 讲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二) (308)第65 讲病机:脏腑病机——肾的病机胆的病机 (313)第66 讲病机:脏腑病机——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病机奇恒之腑的病机 (318)第67 讲疾病的传变(一):概念、形式(一) (324)第68 讲疾病的传变(二):形式(二)、影响因素 (330)第69 讲疾病的转归养生 (335)第70 讲预防与治则(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341)第71 讲治则(二):正治、反治 (347)第72 讲治则(三):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353)第73 讲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358)第74 讲问题解答 (365)第75 讲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371)第01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第一讲导论、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第三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第四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导论小结•第五讲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第六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第七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第八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第九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第十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第十一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第十二讲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第十三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第十四讲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二)、心的生理特征•第十五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第十六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二)、肺的生理特性•第十七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第十八讲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肝的生理功能(一)•第十九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第二十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第二十一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第二十二讲六腑:胆、胃(一)•第二十三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第二十四讲六腑:膀胱、三焦•第二十五讲齐恒之腑:脑、髓、女子胞•第二十六讲齐恒之腑: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附:精室•第二十七讲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第二十八讲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第二十九讲形体官窍:官窍(目、耳、前阴、后阴);脏腑之间关系(一):脏与脏之间关系•第三十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第三十一讲脏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第三十二讲气血精津液概述、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第三十三讲气:分类•第三十四讲血、精、津液(一):概念•第三十五讲津液(二):生成、输布、排泄、生理功能,气与血的关系•第三十六讲气与精、津液的关系;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三十七讲十二经脉(一):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第三十八讲十二经脉(二):流注次序、循行•第三十九讲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四十讲体质:基本概念•第四十一讲体质:形成(一)•第四十二讲体质:形成(二),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一)•第四十三讲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二)•第四十四讲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第四十五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风邪、寒邪)•第四十六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暑邪、湿邪、火邪)•第四十七讲病因:外感病因-----疠气、内伤病因----七情(一)•第四十八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二)•第四十九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三)、饮食失宜•第五十讲病因: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第五十一讲病因:病理产物-----瘀血、结石•第五十二讲病因:其它病因----胎传、环境、毒•第五十三讲病因: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等•第五十四讲病机:概念、发病机理(一)•第五十五讲病机:发病机理(二)•第五十六讲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第五十七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一)•第五十八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二)、气血失调(一•第五十九讲病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内生五邪(一)•第六十讲病机:内生五邪(二)•第六十一讲病机:内生五邪(三),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一)•第六十二讲病机: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二),肺的病机•第六十三讲病机:脏腑病机-----脾的病机,肝的病机(一)•第六十四讲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二)•第六十五讲病机:脏腑病机----肾的病机、胆的病机•第六十六讲病机:脏腑病机----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病机、齐恒之腑的病机•第六十七讲疾病的传变(一):概念、形式(一)•第六十八讲疾病的传变(二):形式(二)、影响因素•第六十九讲疾病的转归、养生•第七十讲预防与治则(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第七十一讲治则(二):正治、反治•第七十二讲治则(三):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第七十三讲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十四讲问题解答•第七十五讲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 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主讲:李德新•类型:生化医药摘要:弘扬传统文化,品味国医精粹。

【免费下载】中医基础理论 李德新讲稿 每讲的题目

【免费下载】中医基础理论 李德新讲稿 每讲的题目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气、气化、气机:气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气运动起来以后,发生了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

气化过程和表现的形式,升降出入这种运动称之为气机。

01 阴阳五行概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0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0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05 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①: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②:20.0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06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①:气一元论:②:45.19,阴阳学说:54.00,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6.03,阴阳的医学意义。

07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08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09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阴阳盛衰五行属性五行属性:属性在不同的学科的不同定义;在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哲学,二;逻辑学,一;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

二;从逻辑学来说,属性;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

五行的属性;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

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之间的关系;一;以次相克,反复无穷。

木克土、、、、二;两行之间相克的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如;水能克火,那么,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么金又是火之所胜。

任何一行都有所胜所不胜。

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制化五行乘侮总结五行制化,三行之间才能发生制化。

如:金、木、土三行。

五行乘侮,乘:相克太过,木旺克土。

侮:木太旺反侮金。

乘侮必然同时存在。

即:三脏同时发生关系。

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

五行论证了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0 讲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 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精制内容)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0 讲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 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精制内容)

第10 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上一节我们讲述了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的属性,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讲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规律。

二我们讲五行制化的规律,这个就是把生和克结合起来。

第一、什么叫五行制化?我们定义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五行之间这样的关系叫做五行制化。

这个规律勿须大家去背它,比如,五行制化牵涉到三行之间的关系,讲五行生克都是两行之间的关系。

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能克木,这三者处于这种状态下,有生有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间的动态平衡。

仅有木克土,无法保证木、土、金之间的平衡。

仅有土生金,只有生,没有金克木,木去克土,它被抑制,也无法保证三者之间的平衡,注意制化规律是指三行之间的关系而言,它包括生和克,它们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保证了五行之间的动态平衡。

这个只要同学们掌握一个什么叫制化的概念就可以啦。

从这个概念来联想到它的规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

五行之间要想平衡,单纯有生,单纯有克都不可以,必须是生克同时存在,既要互相促进又要互相制约,这才能保证五行之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才保证了事物和生命过程中处于正常状态,掌握到这样就可以了。

三、讲五行乘侮。

一、五行相乘。

定义,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用四个字,相克太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谓之相乘。

那么相乘的规律,次序,与相克同,这是第一。

但是被克者更加虚弱,加上后一句话,就表述了五行相乘的规律。

五行相侮,最简单的表述方法,五行之间反克就是五行相侮。

那么相侮的规律与相克次序相反,或者说与相乘的次序相反就可以。

它反向,相乘的反向,这就是五行乘侮的规律。

这个菱形图,一、它表达了五行之间乘侮是同时存在的,在异常情况下乘侮是同时存在的,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

这是个经典的示意图,菱形图。

以木、金、土为例,当木太过的时候叫气有余。

一、木可以克土,二、木可以侮金。

只要木太过,同时产生两个结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说异常的克,又可以侮金,两个结果。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的含义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事物属性的概括。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如漫画家漫画创作。

“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2.五行的制化3.五行的相乘与相侮(1)五行相乘(2)五行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2)子病及母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规律:意义:是事物发生和成长的根由。

《难经》把相生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比如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2)五行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克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意义:维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平衡协调。

《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明 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晦 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阴阳的特性
• 1、普遍性 • 2、阴阳的相对性:
(如昼夜、上下午)
• 无限可分性 • 3、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亢)
培土生金(脾胃虚弱→肺气虚) 益火补土法(温肾阳→健脾阳) – 实则泻其子:
• 肝旺泻心法(清心火→降肝火)
• (2)相克规律:
–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调理肝脾法) 培土制水法(温运脾阳→治疗肾虚水泛) 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 泻南补北法(泻心火以滋肾水)
• 其他:
相生 相克
水(肾)
火(心)
金(肺)
土(脾)
2、五行的制化
• →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 • 制化:克制与生化 • 《类经图翼·运气上》:“盖造化之机,不
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 五制则亢而为害。”
• (四)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 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 • 相乘:相克太过
– 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 • 相侮:反克
–指导脏腑用药
色、味
–指导针灸治疗 –指导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
• 均属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 阴阳与五行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事物发展
变化的规律 • 五行中每一行又可再分阴阳
谢谢聆听!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部位: 上 下
表 里(脏腑)
背胸
气血津液: 气 血、津液
脏腑: 六腑 五脏
心阳 心阴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 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上一节我们讲述了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的属性,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讲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规律。

二我们讲五行制化的规律,这个就是把生和克结合起来。

第一、什么叫五行制化?我们定义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五行之间这样的关系叫做五行制化。

这个规律勿须大家去背它,比如,五行制化牵涉到三行之间的关系,讲五行生克都是两行之间的关系。

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能克木,这三者处于这种状态下,有生有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间的动态平衡。

仅有木克土,无法保证木、土、金之间的平衡。

仅有土生金,只有生,没有金克木,木去克土,它被抑制,也无法保证三者之间的平衡,注意制化规律是指三行之间的关系而言,它包括生和克,它们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保证了五行之间的动态平衡。

这个只要同学们掌握一个什么叫制化的概念就可以啦。

从这个概念来联想到它的规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

五行之间要想平衡,单纯有生,单纯有克都不可以,必须是生克同时存在,既要互相促进又要互相制约,这才能保证五行之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才保证了事物和生命过程中处于正常状态,掌握到这样就可以了。

三、讲五行乘侮。

一、五行相乘。

定义,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用四个字,相克太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谓之相乘。

那么相乘的规律,次序,与相克同,这是第一。

但是被克者更加虚弱,加上后一句话,就表述了五行相乘的规律。

五行相侮,最简单的表述方法,五行之间反克就是五行相侮。

那么相侮的规律与相克次序相反,或者说与相乘的次序相反就可以。

它反向,相乘的反向,这就是五行乘侮的规律。

这个菱形图,一、它表达了五行之间乘侮是同时存在的,在异常情况下乘侮是同时存在的,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

这是个经典的示意图,菱形图。

以木、金、土为例,当木太过的时候叫气有余。

一、木可以克土,二、木可以侮金。

只要木太过,同时产生两个结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说异常的克,又可以侮金,两个结果。

那就是说乘侮同时存在。

当木不及的时候,就是它的功能低下的时候也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金能够加强对木的抑制,金克木;二、土侮金。

它不及的时候也是两种结果,一是乘,二是侮。

这个菱形图的核心思想乘侮同时存在的,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比如,木旺乘土,这个最经典的例子说肝胃不和,肝脾不调。

如果大家治疗的时候,确定治疗原则的时候,好,木旺,要亢者抑之,针对的重点就调整木,行不行呢?按照这种思想就不全面了。

那么旺和衰同时存在,所以既要考虑木,还得要考虑土。

治疗肝脾不调,那我就治疗肝可不可以?不可以。

既要调肝又要调脾,那么从两个方面来调整,达到木土之间的平衡。

读这个菱形图的思想,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也体现了中医学那个系统思想,整体思想,用五行学说来指导临床实践,开一个复方来调整,从整体来调节,还有一个重点,绝不是肝有病就调肝,脾有病就调脾。

最简单的方法那是调整两脏,高明的方法调整三脏。

调整三脏叫制化;调整两脏不是相生就是相克,不是相乘就是相侮。

所以最低级最简单的方法,是调整两脏之间的关系,高明的方法是调整三脏之间的关系。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方剂学的时候,如果认真地去读方剂的方解,古书的方解,认真思考方剂的配伍的原理,就能把这个思想读出来。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第四、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它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

什么样的科学观呢?它和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有同还有异。

相同的是:其一、确立了有机的整体观。

我们前面讲气的时候说天地万物本原于气,它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中医学从整体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一个观点。

天地万物本原于气,天地人三才一体,奠定了这个基础。

而阴阳学说从矛盾对立统一这个角度来阐述了世界的统一性,天地万物都处于矛盾运动的状态。

而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进一步详细地论证了世界万物和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了科学的整体观念。

具体怎么做的呢?是以五行为纲。

我们看刚才那个表,有时间,有空间,有自然,有人体,从时空、自然和人体,以五行的属性为纲,将时空、自然和人体复杂的事物一分为五,分为五类,这是一。

二、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表述时空、自然、人体各类复杂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一体这样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观。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观念,那么这个整体观念,不同的哲学学说都做出了贡献,只是在五行学说表现得更加突出。

阴阳学说仅仅是两分法,而五行学说就是五分法。

阴阳学说仅仅提到事物之间具有互根,相互联系,相互对立。

而五行学说又进一步详细地阐明了在对立互根,对立统一基础上它们有生克制化这样一个复杂的关系,就这样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

一用这个观点看世界,中医学认为世界天地人是一个整体。

二看人,人自身各个系统之间也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具有生克制化这样复杂的关系。

这是第一、进一步科学地、详细地论证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同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一起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的基础。

其二、发展变化观。

五行之间是不断的进行生克制化的变化,而且特点又是如环无端,循环往复,就是不断的在运动变化。

它变化的形式,生克制化,乘侮胜复,我们这里没有讲到乘侮胜复,仅仅讲正常的生克制化的关系。

通过生克制化的规律的运动变化而且循环反复不断的运动,奠定了中医学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看待生命运动,看待健康问题,看待异常的生命过程,而不是用静止的观点。

其三、联系作用的观点。

五行生克制化,反应了五行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这样一种规律,用这样一种观点来认识世界,来认识生命过程,来认识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体各个系统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二、确立了中医学的方法论。

第一、确立了中医学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叫朴素的普通系统论思维方式,我们在这里称它为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记住是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而不是现代的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思维的规律是什么呢?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这样一个思维过程。

中医学这个思维过程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特别五行学说为我们建立个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它的基本规律,思维过程,是什么样的过程呢?我们看前面讲那个表的时候,事物的五行分类的时候讲,强调说以五行的属性,用事物类比的方法,将事物进行分类,分为五个系统,在这个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阐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说第一要观物,类比类比,那么首先要观察事物,观物,要取什么,要取这个物的形象。

先观察,然后看,后看事物的外部的形象,取象。

比类,用五行的属性来类比所观察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把复杂的现象一分为五。

在此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就是运数,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阐述了事物之间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叫求道。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所确立的东方的典型的思维方式,叫朴素系统思维方式,它具体的过程,归纳起来叫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

中医学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自然,说明生命,说明健康,说明疾病,就是运用这样一个规律。

比如,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先取其象,观物,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要看这个病人表现的异常生命现象,看他的象,状态,通过这个现象来取它的象。

我们前面讲用五行分类,那些表现的正常、异常现象,分析它异常各种各样的现象,对这些现象,按照五行的属性,看它和谁象,分别纳入到五行那个五类里去。

然后再找出脏腑经络之间复杂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异常,运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规律,找出它们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求道,做出一个判断,辨证结论出来。

比如,说肝脾不调,说木旺乘土,肝气横逆犯脾,那有肝气横逆的病理表现,根据这个表现,现象都收集全了,然后看这个现象,按照五行的属性,它属于哪一类,它属于木类,我们才能判定肝气,肝气横逆。

运数,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肝气横逆,木旺必克土,这是一个结果;二、木旺也可能侮金,那么到底是仅仅是木旺克土呢,还是既有克土又侮金了呢?那就是根据这个象来决定。

运数,掌握这个规律,仅仅根据这个象,客观实际,最后得出结论,判断求道,仅仅是累及到脾,没有涉及到肺,那么得出结论木旺克土,肝脾不调。

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也体现了这个朴素的系统的思维方式。

这是五行学说这个系统思维方式。

这个思维方式比气所奠定起来的整体的系统思维方式,和阴阳学说所奠定的那个系统思维方式更加缜密,更加严密,得出的判断更加准确和具体。

第二个方法论,就是五行分类方法。

我们前面讲过阴阳二分法,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建立个五分法。

因此,在中医学理论里面所有的事物都分五。

比如,七情纳入到五行变成五志,虽然我们讲七情,可是最后用五行来说明的时候,讲这个情之间的关系,它分别和五脏和五志相对应,它不说五脏和七情,那么把七去掉两个,目的就是为了纳入这个五行系统,符合这个五行分类方法。

那个七,它既不属于两分法,那么又不属于五分法,那怎么办呢?把那两个人为地去掉,变成了五分法。

五分法就比两分法,从分类学来说分类更加细致,使人们的认识从抽象进一步到做到具体。

这就是在中医学领域里面常用对事物的分类方法,从逻辑学来说就是二分法和五分法,除此之外还有好多分法,但是最常用的就是两分法和五分法。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

前两者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和中医学的方法论,这是最重要的。

下面用这个科学观和这样的科学方法论来论述中医学的基本问题。

这都是举例子,基本问题:一、用它来论证人体的生理功能。

一、从结构上把人体的结构划分了五个系统。

我们看前面事物五行分类的大表,把人体的结构分为五个系统,是以五脏为中心这样的五脏的结构系统,成为中医学的结构理论,系统的结构理论。

所以中医学强调脏腑,奇恒之腑,脏腑经络是通过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经过类比来将人体的脏腑一分为五。

那么脏和腑之间呢,脏和腑是以五脏为中心,有脏,有腑,有肢体官窍,就人体本身建立起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五脏系统的结构,形成了中医学的人体系统结构理论。

二、用它来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大家注意,这句话应该进一步限定。

中医用五行学说,以五行的属性为据来类比五脏系统,类比五脏,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注意,部分的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并没有完全的说明生理功能。

比如说,木曰曲直,用它来类比肝,来说明肝主疏泄这样的功能。

那么如何用木曰曲直解释肝藏血的功能呢?那么就解释的理由,用木曰曲直,论据就不是那样充分了。

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一样,因此,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

我们把那个主要都去掉,从最一般的规律来说,中医学建立五脏生理功能的时候,建立生理功能这个学说的时候是以五行属性为据的,在建立结构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它的生理功能,根据五行的属性,类比脏腑有这个特性,它就有这样的功能,仅此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