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常用法律法规

合集下载

案件调解优先的法律依据(3篇)

案件调解优先的法律依据(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我国,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调解优先的原则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旨在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法律依据的角度,对案件调解优先的原则进行探讨。

二、法律依据概述1. 宪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公民依法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依法解决纠纷。

”这一规定为调解优先的原则提供了宪法依据。

2. 民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纠纷。

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一规定明确了调解与诉讼的关系,即调解优先,诉讼为后。

3. 民事诉讼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同时,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调解程序,如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4. 刑事诉讼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被害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调解。

调解不成的,应当依法判决。

”这一规定体现了刑事诉讼中调解优先的原则。

5. 行政复议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对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行政复议机关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应当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并送达当事人。

当事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这一规定明确了行政复议中调解优先的原则。

三、调解优先原则的具体体现1. 民事诉讼法中的调解程序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调解程序,包括调解原则、调解组织、调解方式、调解期限等。

调解程序旨在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和解,减少诉讼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人民调解法全文释义解读

人民调解法全文释义解读

人民调解法全文释义解读一、引言人民调解法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解决矛盾纠纷而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

本文将对人民调解法进行全文释义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该法律的内容和实施要点。

二、立法背景和目的2.1 立法背景人民调解法的制定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旨在加强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2 立法目的人民调解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推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发展,提高社会矛盾纠纷解决的效率和公正性,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三、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和程序3.1 基本原则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协商、自愿参与、公开公平、法律约束、及时解决等。

3.2 调解程序人民调解的程序包括登记备案、受理申请、组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履行协议和监督检查等环节。

四、人民调解的主体和权责4.1 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人民调解工作的主体,由政府设立并负责组织和协调相关的调解工作。

4.2 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是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是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的社会各界代表人士。

4.3 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组织是指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的具体调解机构,负责具体的调解工作。

五、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和效力5.1 适用范围人民调解适用于民事纠纷、邻里纠纷、劳动争议、消费纠纷等一系列民事矛盾纠纷的解决。

5.2 效力问题人民调解协议经过双方自愿并经过法定程序,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双方应当按照协议的内容履行。

六、人民调解的监督和保障机制6.1 监督机制人民调解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上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对下级人民调解工作的监督和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监督。

6.2 保障机制人民调解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经费保障、工作保障、培训保障和法律保障等方面。

七、发展人民调解的措施和建议7.1 措施发展人民调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培训机制、促进信息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等。

7.2 建议为了更好地发展人民调解工作,可以提出以下建议:加大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源参与调解工作、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加强宣传力度等。

人民调解人员管理制度规定

人民调解人员管理制度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人民调解工作,保障人民调解员依法履行职责,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人民调解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调解,公正公平;(二)尊重当事人意愿,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三)方便快捷,及时解决纠纷;(四)预防为主,教育疏导。

第二章人员组成与职责第四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若干人。

第五条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有符合本规定要求的人民调解员;(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办公设备;(三)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第六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责:(一)受理、调解民间纠纷;(二)协助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三)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宣传和培训;(四)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五)完成上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七条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应当有人数较少民族的成员。

第三章人员选拔与培训第八条人民调解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品行良好;(三)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调解能力;(四)热心人民调解工作,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第九条人民调解员的选拔程序:(一)由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推荐;(二)经过培训、考核,合格者当选。

第十条人民调解员培训:(一)新当选的人民调解员应当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培训;(二)人民调解员每年应当接受不少于20小时的培训。

第四章工作纪律与考核第十一条人民调解员应当遵守以下纪律:(一)严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稳定;(二)公正公平,不得徇私舞弊;(三)尊重当事人意愿,不得强迫调解;(四)保守国家秘密,保护当事人隐私。

第十二条人民调解员考核:(一)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实绩等;(二)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三)对不合格的人民调解员,予以解聘。

人民调解法全文释义解读

人民调解法全文释义解读

人民调解法解读:了解社区纠纷解决的有效
途径
人民调解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社区纠纷解决法律,旨在通过调解
方式解决社区内的各类纠纷,帮助人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社
区和谐。

下面我们一起来深入解读这一法律条款。

首先,人民调解是一种自愿的解决方式,即由当事人主动提出调
解申请,并自愿接受调解的结果。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会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帮助当事人理性表达自己的意愿,寻求合理的解
决方案。

其次,人民调解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社区纠纷。

这包括但不限于邻
里纠纷、劳动争议、债务纠纷、物业管理等问题。

调解结果具有法律
效力,当事人必须按照调解协议履行义务。

需要注意的是,人民调解不同于法院审判。

调解不具有强制性质,如果在调解过程中某个当事人不愿意遵守调解协议,另一方可以通过
法院诉讼途径来维护权益。

最后,任何公民和法人都可以申请人民调解。

如果您遇到社区内
的纠纷问题,可以前往当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

委员会会为
当事人提供专业的调解服务,协助解决纠纷。

同时,人民调解过程中
所有涉密信息都受到法律保护,保障当事人的个人隐私。

综上所述,人民调解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社区纠纷解决方式。

它能够帮助当事人协商解决问题,避免耗时费力的诉讼程序。

通过了解人民调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为社区和谐益处尽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发文字号】法释〔2011〕5号【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1.03.23【实施日期】2011.03.3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已于2011年3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3月30日施行。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法释〔2011〕5号)为了规范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进一步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规定,结合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当事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二条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由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管辖。

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委派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由委派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条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司法确认申请书、调解协议和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以及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财产权利证明等证明材料,并提供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

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第四条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司法确认申请,应当在三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的,应当编立“调确字”案号,并及时向当事人送达受理通知书。

双方当事人同时到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的,人民法院可以当即受理并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一)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或者不属于接受申请的人民法院管辖的;(二)确认身份关系的;(三)确认收养关系的;(四)确认婚姻关系的。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司法部令第75号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司法部令第75号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75号)《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已经2002年9月11日司法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部长张福森2002年9月26日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提高人民调解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人民调解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人民调解员是经群众选举或者接受聘任,在人民调解委员会领导下,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调解员,统称人民调解员。

第三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是:(一)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二)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三)向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和基层人民政府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第四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守下列原则:(一)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解;(二)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

人民调解法解读

人民调解法解读

人民调解法解读《人民调解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于2009年12月29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这部法律对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调解是一种民间自愿协商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

《人民调解法》依法规定了人民调解的程序、权利义务、保障措施以及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和运作等方面内容,为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先,《人民调解法》明确了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包括自愿性原则、公正公平原则、程序公开原则、无私原则等。

这些原则保障了当事人在人民调解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使调解结果得到双方接受和遵守。

其次,《人民调解法》规定了人民调解组织的设置和工作机制。

一方面,它明确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责和行使权限,包括组织、指导和监督人民调解工作;另一方面,它鼓励社会组织、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等设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进行人民调解工作。

这样的规定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保证了调解工作的有效开展。

再次,《人民调解法》明确了人民调解员的条件和权益。

根据法律规定,人民调解员要具备政治思想素质、法律知识和调解能力等要求,同时享有合法权益,如免受损害、得到法律保护和得到合理报酬等。

这些规定为人民调解员的选拔、培训和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保证了他们能够胜任并且为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内容和程序作出了详细规定。

法律规定了人民调解的具体途径、方法和程序,要求当事人应当自愿参与和遵守调解结果。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如隐私权、保密义务等。

这些规定能够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解决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

综上所述,《人民调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它充分肯定了人民调解这种民间纠纷解决方式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并对人民调解的组织和工作进行了规范和保障。

人民调解法有哪些知识问答

人民调解法有哪些知识问答

人民调解法有哪些知识问答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具有深厚中华民族传统的法律制度,相信生活中有很多人对人民调解法并不是很了解吧。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的人民调解法知识问答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人民调解法知识问答1 、什么是人民调解?答:《人民调解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2 、什么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在哪?答: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3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是否收取费用?答:《人民调解法》第4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

4 、人民调解员的组成?答:人民调解员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员担任。

5 、人民调解员的法律责任?答:《人民调解法》第15条规定: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推选或者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者解聘:(1)偏袒一方当事人的;(2)侮辱当事人的;(3)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4)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

6 、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民间纠纷的程序是怎样的?答:《人民调解法》第17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

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

7 、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答:《人民调解法》第23条规定: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一)选择或者接受人民调解员;(二)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三)要求调解公开进行或者不公开进行;(四)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第24条规定: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一)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二)遵守调解现场秩序,尊重人民调解员;(三)尊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利。

人民调解法的内容

人民调解法的内容

人民调解法的内容
人民调解法是我国的一项法律法规,旨在通过调解解决民事争议、纠纷等问题。

人民调解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调解范围。

人民调解法适用于民事纠纷、邻里纠纷、劳动争议、家庭纠纷等问题的调解,但不包括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争议。

二、调解主体。

人民调解法规定,调解主体应由具备调解资质的人员组成,包括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和法律援助机构。

调解人员应当采取中立、公正的立场,以解决当事人的争议为目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调解程序。

人民调解法规定,调解应当依据当事人的自愿原则进行。

调解程序应当公开、公正、公平,并且应当遵循法定程序。

调解结果应当由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调解书应当经过当事人签字确认后生效。

四、调解效力。

人民调解法规定,经过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并且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如果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五、调解宣传。

人民调解法规定,调解委员会和法律援助机构应当组织开展相关调解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人民调解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解决争议的法律能力。

以上是人民调解法的主要内容,该法规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调解方式,有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发文字号】法释〔2002〕29号【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02.09.16【实施日期】2002.11.01【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司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已于2002年9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40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2002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2002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40次会议通过法释[2002]29号)为了公正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参照《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对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规定:第一条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

第二条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调解协议,或者请求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第三条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履行调解协议,对方当事人反驳的,有责任对反驳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调解协议,或者请求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有责任对自己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当事人一方以原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对方当事人以调解协议抗辩的,应当提供调解协议书。

第四条具备下列条件的,调解协议有效:(一)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协议无效:(一)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调解结案的法律规定(3篇)

调解结案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调解结案是指当事人通过调解的方式,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过程。

调解结案是我国法律制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调解结案的法律规定出发,探讨调解结案的相关问题。

二、调解结案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我国调解结案的主要法律依据。

根据该法第9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公正、及时的原则,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这一规定明确了调解结案的基本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法》是我国调解结案的重要法律依据。

该法于2010年8月28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该法明确了调解的定义、调解的原则、调解的程序、调解的效力等内容。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对调解结案的具体操作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三、调解结案的原则1.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调解结案的首要原则。

当事人应当自愿参加调解,调解过程中,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强迫对方接受调解协议。

2.合法原则合法原则要求调解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3.公正原则公正原则要求调解过程中,人民法院应当公正、公平地处理纠纷,确保调解结果的公正性。

4.及时原则及时原则要求调解结案应当在法定时限内完成,确保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及时维护。

四、调解结案的程序1.调解申请当事人申请调解,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调解申请书,并附相关证据材料。

2.人民法院受理人民法院收到调解申请书后,应当依法审查,对符合调解条件的,予以受理。

3.调解通知人民法院受理调解申请后,应当通知当事人进行调解。

4.调解过程调解过程中,人民法院应当组织当事人进行协商,引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司法调解中的调解法规和政策解读

司法调解中的调解法规和政策解读

司法调解中的调解法规和政策解读司法调解是一种通过调解人的中立公正,帮助当事人达成和解的司法救济措施。

调解人会结合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来进行调解工作,以促进矛盾纠纷的解决。

本文将对司法调解中的调解法规和政策进行解读,探讨其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一、调解法规的解读在司法调解中,调解法规是指国家出台的用于指导和规范调解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法》。

该法规明确了调解的定义、目标和程序,规定了调解的原则和条件,并明确了调解人的职责和权益。

其次,还有一些与调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

这些法规对调解的适用范围、程序、效力等方面做出了规定,为司法调解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支持。

调解法规的出台,旨在推动司法调解的发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它们为调解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工作指引,同时也为当事人提供了一个公正、公平、高效的解决争议的平台。

二、调解政策的解读除了法律法规,调解政策也对司法调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调解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政府针对调解工作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它们的出台旨在进一步完善司法调解制度,提升调解质量。

调解政策的内容包括推广调解的宣传、培训调解人员、建设调解机构等方面。

通常,政府会通过财政支持、法律保障、专项资金等方式,推动司法调解的发展和实施。

以中国为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司法调解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司法调解的政策。

例如,鼓励法院设立专门的调解部门,推动调解与诉讼相结合,提供多种纠纷解决方式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司法调解的普及和进步。

三、调解法规和政策的作用调解法规和政策在司法调解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它们为调解人提供了明确的工作依据,确保调解工作的公正、公平、合法。

同时,它们也为当事人提供了一个安全、高效、便捷的争议解决途径。

首先,调解法规和政策规范了调解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调解人在开展调解时,可依据法规的规定,依法行使职权,确保调解工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知识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知识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知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一部有关人民调解的法律。

该法于2010年3月15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本文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进行知识解读,从法律制定背景、基本内容和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该法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法律制定背景。

人民调解作为一种相对简便、灵活、低成本的争议解决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了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的发展和提升其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

该法的制定,旨在依法促进人民调解工作,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该法的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共分为六章,其中包括了总则、组织和设立、调解人、调解程序、调解制度、承认和执行等方面的内容。

该法主要规定了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调解权的机构和人员、调解程序与调解结果等方面的问题。

“公平公正、及时有效、自愿协商、保密的原则适用于人民调解工作。

”这一条规定明确了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特别是在程序上的体现,有力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调解人是人民调解工作的关键环节,具有调解人员资格的人可以依法从事调解工作,并享有一定的权力和义务。

调解人的建设和培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关注的一项重点内容。

该法规定了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部门等可以组织和开展调解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提高调解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还对调解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调解程序包括申请调解、受理、组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以及调解结果的确认等环节。

该法规定了当事人可以提出书面或口头的调解申请,调解机构应当在受理后的五日内组织调解等一系列程序规定,保证了调解工作的有序进行。

人民调解法

人民调解法

人民调解法1. 简介人民调解是指由社区居民代表组成调解委员会,采用调解方式处理民事争议的一种法律制度。

旨在通过调解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 人民调解的法律基础人民调解法最早于1995年颁布,经过多次修订与完善,目前最新的版本为2017年颁布实施的人民调解法。

该法明确规定了人民调解的范围、组织、程序和效力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法律约束力。

3. 人民调解的工作机构和职责人民调解的工作机构主要由社区居民组成的调解委员会组成。

他们的职责是:- 接受与民事争议相关的调解申请; - 组织调解工作,劝导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 - 协助当事人解决矛盾纠纷,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4. 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人民调解适用于民事争议解决的广泛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 邻里纠纷,如噪音扰民、停车纠纷等; - 婚姻家庭矛盾,如夫妻离婚、财产分割等;- 劳动纠纷,如工资未支付、劳动合同纠纷等; - 合同纠纷,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

5. 人民调解的程序人民调解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 5.1 调解申请当事人可以书面或口头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申请人需详细描述争议事实、当事人的主张和请求。

5.2 材料审核调解委员会负责审核调解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发现材料不完整或明显虚假,委员会有权拒绝受理申请。

5.3 受理和调查调解委员会受理申请后,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以更好地掌握争议的背景和当事人的意见。

5.4 双方约谈调解委员会将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约谈,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诉求,同时劝导他们以和解的心态解决争议。

5.5 调解协议如果双方当事人能够达成一致意见,调解委员会将拟定调解协议,协助他们达成协议并签署。

5.6 协议执行与监督一旦调解协议达成并签署,双方当事人应按照协议内容执行。

如有违约行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并由人民法院进行监督。

6. 人民调解的优势与不足人民调解法作为一种民间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具有以下优势: - 省时省力:相较于诉讼程序,人民调解可以更快速地解决纠纷,节省时间和精力; - 灵活性强:调解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和需要进行调整; - 成本低廉:相对于诉讼费用,人民调解的成本相对较低; - 社会和谐:通过协商一致解决争议,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谐。

司法行政 之 人民调解与法律常识

司法行政 之 人民调解与法律常识

是指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让双方当事 人首先明白争执结果如何?然后冷静思考, 端正态度,辅之调解员法制宣传及耐心细 致的思想工作,从而达到调解之目的。 此类纠纷的特点:正向思维根本解决不 了,双方当事人充满幻想,不达目的誓不 罢休。
九、人民调解的基本方法
(六)“亲友疏导法” 和“亲情解怨法”
亲友疏导法是指用亲情友情加法律手段对纠
四、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 坚持便民、益民的工作理念。
人民调解法还规定,人民调解员调解民间 纠纷,应当及时、就地进行,防止矛盾激 化。实践中,很多矛盾纠纷的调解并不是 在专门的调解室进行,而是在田间地头、 庭院、车间就地调解。这都体现了人民调 解在纠纷受理、适用程序、人员选择、调 解方式、场所选择等方面的灵活性和便捷 性。
九、人民调解的基本方法

当矛盾纠纷激化,有可能引发刑事案件的情况下,调解人 员一定要临阵不乱,冷静思考,首先采取有效办法和策略, 制止事态扩大和曼延。然后依照法律法规,对双方当事人 分别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待双方心平气和,抓住有利 时机,及时进行调解。 这类纠纷的特点是:双方当事人一般文化程度底,脾气暴 躁,容易冲动失去理智。气头之上谁规劝也不行,有一股: “二杆子”劲,甚至拉拢纠集亲朋好友参与其中,很容易 发生群体性械斗事件。如果调解人员不明事理,满目前往 立即调解,不仅在节骨眼上无法有效控制事态的扩大曼延, 反而由于处置不当会激发矛盾,引火烧身,危及自身安全, 甚至陷入一场混战之中,无法脱身。
人民调解理论 与常用法律知识
培训
一、人民调解的基本理论
二、刑事法律知识 三、民事法律知识 四、安置帮教基本理论 五、治安管理处罚法
一、人民调解的含义
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 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 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法律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

法律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

法律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法律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人民调解是一种非诉讼、和解纠纷的方式,它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降低诉讼费用,还可以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人民调解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此法律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共分为八章五十一条,其中第一章规定了总则。

第一条规定了人民调解的定义,指出人民调解是指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民间组织、个人或者其他机构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调解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行为。

因此,参与人民调解的各方必须自愿参加,并且必须生效达成的协议必须得到各方的认同。

第二条规定了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包括自愿、公正、公开、公平、合法、及时等原则。

这些原则的遵守,可以保护各方当事人的权益,也可以保证调解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第三条规定了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包括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发展调解中介组织、组建调解机构等。

这些组织形式的建立,旨在为当事人提供方便快捷的调解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条规定了人民调解的调解人条件,调解人必须是具有一定社会声誉、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的人。

调解人的条件要求高,这也是为了保证调解的公正有效。

第二章规定了调解的程序和原则。

第五条规定了人民调解的实施程序和要求调解人员进行调查、协议文本的保存等流程。

第六条中有涉及到人民调解的调解范围,包括民事纠纷、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

此法规定了调解的范围,调解只能针对特定范围内的纠纷进行。

第三章规定了调解委员会和调解中介组织的组织和职能。

第十条规定了调解委员会的职能,调解委员会在本地区各项工作中负责调解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管理调解委员和调解员的聘任、培训、管理和评价工作,收集、储备、传播、推广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经验,加强调解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

第四章规定了调解员的职责和权利,调解员同时也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

第十四条规定了调解员的职责,主要包括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协助仲裁、履行调解协议等。

民事调解的法律依据与相关法规

民事调解的法律依据与相关法规

民事调解的法律依据与相关法规一、引言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法治意识的增强,民事纠纷的产生和解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秩序,我国法律法规中规定了民事调解的法律依据与相关法规。

本文将对这些法律依据进行探讨与分析。

二、民事调解的法律依据民事调解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宪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等法律文件。

1.宪法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平等和自由的权利,而民事调解正是实现公民平等和自由的一种方式。

宪法的基本精神与原则为民事调解提供了法律依据。

2.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是解决民事争议的基本法律,其第二十二条规定:“人民调解是解决民事争议的一项非诉讼方式,当事人可以根据对民事争议案件的解决有关事实的了解参与人民调解。

”这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当事人可以通过民事调解解决纠纷,并赋予了民事调解法律效力。

3.婚姻法我国《婚姻法》中的第三十六条规定:“离婚案件可以适用人民调解。

”这不仅证明了民事调解在婚姻家庭纠纷中的地位,也说明了民事调解在解决纠纷方面的合法性。

三、民事调解的相关法规除了以上的法律依据外,还有一些相关的法规对民事调解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1.人民调解组织法我国《人民调解组织法》明确规定了人民调解组织的设立、组织形式、职责等方面的内容。

该法规定了调解员的资格条件、教育培训和福利待遇等,为民事调解提供了组织和保障。

2.监察法我国《监察法》中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公民和法人对工作人员实施的违法失职行为有监察权。

”这为当事人监督调解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保证了民事调解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了人民调解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明确了调解程序、调解协议的效力、调解员的权益保护等。

这些规定在实践中对民事调解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结论民事调解是一种重要的非诉讼方式,具有高效、灵活等特点。

它不仅有行政层面的法律依据,也涉及到人民调解、监察等方面的相关法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2010年8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完善人民调解制度,规范人民调解活动,及时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第三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二)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三)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四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

第五条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的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的人民调解工作。

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进行业务指导。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人民调解委员会第七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第八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若干人。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应当有人数较少民族的成员。

第九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会议推选产生;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组织推选产生。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

第十条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情况进行统计,并且将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人员组成和调整情况及时通报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

第十一条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调解工作制度,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二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为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办公条件和必要的工作经费。

第三章人民调解员第十三条人民调解员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员担任。

第十四条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

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

第十五条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推选或者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者解聘:(一)偏袒一方当事人的;(二)侮辱当事人的;(三)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四)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

第十六条人民调解员从事调解工作,应当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因从事调解工作致伤致残,生活发生困难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医疗、生活救助;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牺牲的人民调解员,其配偶、子女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抚恤和优待。

第四章调解程序第十七条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

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

第十八条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第十九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可以指定一名或者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也可以由当事人选择一名或者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

第二十条人民调解员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邀请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同事等参与调解,也可以邀请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经验的人员或者有关社会组织的人员参与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支持当地公道正派、热心调解、群众认可的社会人士参与调解。

第二十一条人民调解员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坚持原则,明法析理,主持公道。

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及时、就地进行,防止矛盾激化。

第二十二条人民调解员根据纠纷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调解民间纠纷,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耐心疏导,在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提出纠纷解决方案,帮助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第二十三条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一)选择或者接受人民调解员;(二)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三)要求调解公开进行或者不公开进行;(四)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第二十四条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一)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二)遵守调解现场秩序,尊重人民调解员;(三)尊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利。

第二十五条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发现纠纷有可能激化的,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有可能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纠纷,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二十七条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调解情况。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调解工作档案,将调解登记、调解工作记录、调解协议书等材料立卷归档。

第五章调解协议第二十八条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制作调解协议书。

当事人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协议内容。

第二十九条调解协议书可以载明下列事项:(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二)纠纷的主要事实、争议事项以及各方当事人的责任;(三)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内容,履行的方式、期限。

调解协议书自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之日起生效。

调解协议书由当事人各执一份,人民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

第三十条口头调解协议自各方当事人达成协议之日起生效。

第三十一条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当事人履行约定的义务。

第三十二条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三条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章附则第三十四条乡镇、街道以及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根据需要可以参照本法有关规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

第三十五条本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一条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第三条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条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侵权责任。

第五条其他法律对侵权责任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章责任构成和责任方式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七条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第八条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九条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教唆、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条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一条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二条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三条法律规定承担连带责任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

第十四条连带责任人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相应的赔偿数额;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支付超出自己赔偿数额的连带责任人,有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

第十五条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赔偿损失;(七)赔礼道歉;(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第十六条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

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第十七条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

第十八条被侵权人死亡的,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被侵权人为单位,该单位分立、合并的,承继权利的单位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被侵权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权人医疗费、丧葬费等合理费用的人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费用,但侵权人已支付该费用的除外。

第十九条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方式计算。

第二十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难以确定,侵权人因此获得利益的,按照其获得的利益赔偿;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被侵权人和侵权人就赔偿数额协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

第二十一条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第二十二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