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中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中国书系之四——闲话中国人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 7-5321-2018-X
2006年3月第3版2006年10月第22次印刷
一饮食
1 民以食为天
大体上说,“饮食男女”这四个字,中国人似乎更看重“饮食”,西方人则似乎更在乎“男女”。干什么工作,就叫吃什么饭。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依我猜测,多半是饿出来的。为什么咱们的祖先对于饥饿格外地记忆犹新呢?大约也就是人家放牧而咱们种田之故。中国的政治问题,首要的就是吃饭问题。内阁设在厨房里,派个厨师当宰相,实在太有“中国特色”了。祭祀天神地祗祖宗人鬼要吃,接待外宾签定盟约要吃,酬劳臣下讨论国是要吃,召集元老们开政治协商会议也要吃。治理国家,也就无妨广义地看作是分配食物。一是数量的多寡,二是品质的优劣,三是饮食的先后。谁掌握了“鼎”,谁就掌握了食物的分配权;如果掌握了国家的“鼎”,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政权。
2 生命与血缘
所谓“祭祀”,说白了也就是请客吃饭。幸亏有羊。羊以一己之躯帮助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伟大历史转变,简直是功德无量!正因为有此大功德,羊才成为吉祥之物,羊字才成为美善之词。曾经吃过就现在回报,预备要吃就提前回报,反正从来就没有白吃的,也不能白吃。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深层,便积淀着这样一个观念:食物是生命之源。有奶就是娘。被吃的也应该是被感激和被崇拜的,可吃的也必然是伟大的和神圣的。反过来也一样,伟大神圣的,也一定是可吃的。母亲是个体生命的赋予者,也是血缘关系的缔造者。中国人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就总是要千方百计把非血缘关系变成血缘关系。吃同一种食物的人可以看作是有血缘关系的。母子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兄弟、乡亲则是“同吃”的关系。
3 请客吃饭之谜
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再难办的事,只要到了酒桌上,就好说好商量。既能拉关系,有能搞阴谋,还能公然杀人或预谋杀人,当然也就成了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时时可以祭起的法宝。共食,才是中国人酷爱请客吃饭的秘密所在。最好是,食物本身既“味道好极了”,人情味又很浓,而最能体现这双重目的的,大概就是火锅了。显然,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所使然。
4 烟、酒、茶
香烟和酒饭,甚至和音乐一样,能够使人“群”,也就是能协调人际关系。如果说烟能打开局面,那么酒则能打破界限。亲疏贵贱,男女老少,种种差别都被酒精消解。什么规矩、防范、禁忌、礼仪,也都化为乌有,只剩下不分彼此的和睦融洽。酒是色媒人,三杯落肚,便“色胆包天”。于是酒的地位,便逐渐地让位于茶。西人饮酒乃取其汁,国人饮茶乃取其气。
二服饰
1 文明与野蛮
帽子戴错了,那是要出人命案的。经天纬地,就是像纺纱织布一样有条有理地治理天下。原来服饰是文化的象征和标志,是有文化与没文化、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分水岭,那当然不得开玩笑。衣襟开反了尚且不行,不穿衣服就更不行。只有“体”,没有“面”,也不“体面”,甚至“不是人”。
2 道德与礼仪
穿衣要怎样才“合礼”?无非两条。一是合身份,二是合场合。既然一定的身份才能使用一定的服饰,那么一定的服饰也就代表了一定的身份。蓬头垢面不但不雅观,而且不道德,因为那意味着不能修饰和约束自己,也就同时意味着不能接受社会道德的规范。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文饰首先是道德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漂亮好看。
3 非凡意义
在中国人这里,“身”和“心”是一体化的,所以“贴身”往往也就“贴心”。尽管中国人喜
欢聚在一起吃饭(共食),却不喜欢和别人换衣服穿(共衣),除非是战友或情人。如果说“共食”者义同兄弟,那么“共衣”者则情近夫妻。其实即便是外衣,有时也能代表那穿衣的人。衣是身的代表,身则是一个人肉体和心灵的总代表。只有自己才能称“身”,叫“自身”;生命既与身体同一,则灵魂也与肉体混同,或以肉体代心灵。一个人的“心”既然是由他的“身”来定的,那么要得到他的“心”,便必然在这个人“身”上打主意,甚至要在他的服饰上做文章,比如清人入关后之强迫汉人剃发易服即是。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个人的“关心”,也往往落实在对方的“身”上。共衣就是共依,而同袍就是同胞。依则恋。依恋是中国人所谓“人情”的核心。事实上,中国的男女关系,更看重的是“依恋”而不是“性爱”。中国人的婚姻,却主要不是为了“一夜之欢”,而是要“相依为命”,“地久天长”。依恋之情既然如此之重,所以离别就是极其痛苦的事。衣服也就是“依附”。子女、妻妾、臣民的义务是“服从”,父母、丈夫、君王的义务则是“关怀”,但服从是首要的。依附的对象并不限于某个人,也可以是某个群体,甚至还可以是古人、洋人,是某种思想或某一学派。
4 时尚问题
饮食比较保守,服饰则比较新潮。中国人又反对奇装异服,又爱赶时髦,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独异”是一个人和大家伙儿闹别扭,所以会成为众矢之的;“赶时髦”则是大家一窝蜂地去做同一件事,当然不会犯众怒。超前有风险,落伍遭耻笑,因此中国人处理时尚问题,就有两条原则,也是两条古训,一条叫“变通以趋时”,一条叫“不为天下先”。跟不跟,是“态度”问题;跟不跟得上,是“水平”问题。中国人的变通趋时,又有两条原则,一是“从上”,二是“从众”。把责任都推到别人那里去了,没自己什么事,自然也用不着反省,用不着改进。中国人喜欢攀比。中国人早就把脑袋,把思考选择的权利和相应的责任都交给了群体交给了他人,只怕是连想都不会想,就跟着跑了。“一窝蜂”是群众的事,“一刀切”则是领导的事。
三面子
1 命之所系
面子几乎主宰着中国人的一切。重人前而轻人后,重外衣而轻内衣,重礼服而轻便服。丧失面子,有时会比丧失性命还要可怕。甭管什么人,都必须有和自己“相对”的“对象”,也必须能够时时“面对”他人。不能面对,就失去了“关系”,也就“不是人”。其实,正确不正确,与“对不对”的,原本没什么关系。所谓“对不起”,就是说,不是我不想“对”,而是因为您老人家面子太大,我自己面子又太小,想“对”也“对不起”。“对不起”是谦辞,本质上还是“对得起”,至少是希望可以“面对”。“看不起”却连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根本就“不放在眼力”,哪里还有什么“对不对”可言?只有惟恐别人“看不起”的,才会架子端得十足,到处耀武扬威。
2 面子丢失之后
身体受点损失,不过“皮肉之苦”;面子受了损失,那可是“心灵的创伤”。一个人的面子正如这个人本身,并不能独立地存在,而只能存在于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当两个人“面对面”时,一方面子的亏损,即等于另一方面子的增益。尊者是不能当真贬损自己的。他的赔偿办法,只能是设法给对方一个更大的面子。如果说了“对不起”,对方还不依不饶,则冲突就会升级。凡因不慎或失误而因某事丧失面子者,可以通过另一事所获之面子而予以补偿。在这里,有两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一是“相关原则”,二是“等值原则”。凡因他人的伤害而丧失了面子的,可以通过伤害他人使其丧失面子而获得补偿。无论是恩是仇,都必须“回报”。而且回报的量级,还要大于给予者。而且时间拖得越久,“利息”也越高。此外,在“面子之争”中,如果对方并未直接或有意损伤自己的面子,只是用较大的面子盖过了自己,从而间接地让自己丢了面子,那么,通常的做法,便是设法弄到更大的面子再盖过去。中国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