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与商州系列的文化原型

合集下载

贾平凹小说中的商州情愫初探

贾平凹小说中的商州情愫初探
四、贾平凹小说中富有商州特色的语言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极具商州特色,在他的多部小说中 都用到过许多商州特有的区域方言。贾平凹小说中的商州 方言生动有趣:一类是上古语言在民间的保留,如说口中 “淡”不说成“寡”,“抱孩子”说成“携”,“吃饭”说成“咥”, “滚开”说成“避”,“脏”说成“脏兮兮”,“自在”说成“受活”, “汤”多说成“汤宽”。另一类是由于商州历史上多匪事,有 兵痞土匪,商州人便有许多江湖语,如土匪叫逛山,当兵的 叫粮子,刀叫溜子,鱼叫摆儿,眼睛叫泡儿,死党叫坚钢。还 有一类与性有关,男性生殖器说成锤子、巴子;女性生殖器 说成屄、瘪,更多的是说松,很多词都可以配上这个字骂 人,如贼松,狗松,瓜松,能松,笨松,奸松,懒松,倔松等等。 这些散落在商州民间的古语俗语,贾平凹经过精心的整 理,融入自己的小说,使其小说更加生动有趣。贾平凹是一 位十分讲究语言美的作家,他把小说语言提炼到了小说支 柱之一的重要地位上来。在他的大部分小说中都有大量用
得恰到好处的商州方言,这些商州方言在贾平凹的小说中 融入到普通话的词汇中来,有一股特殊的商州味儿,有一种 轻脆快当的腔调,比起同义的普通话来显得更加有声有色。
五、寻根中体现出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贾平凹小说中的商州世界,不仅具有神秘色彩,更具有 魔幻色彩。贾平凹所运用的魔幻笔触既有胆大心细、包罗万 象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商州地方特色。贾平凹大胆地运用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以充实对商州人情世故的描写,他运用 魔幻笔触描绘商州时,更多的是强调梦境的灵验。《高老庄》 中西夏梦境的灵验、《浮躁》 中金狗梦境的灵验都说明了这 一点。贾平凹很强调意念作用、灵力判断,他的小说中的神 秘色彩也浓。《秦腔》中引生念叨让溪水把上游白雪的棒槌 冲下来,溪水就冲下了棒槌;白雪的婶子在计生委医疗点 “偷”孙子时,祈祷停电竟然如愿……贾平凹在小说中描绘 商州时,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运用魔幻笔触大胆描写,使 小说更加引人入胜。贾平凹运用魔幻笔触描绘商州时,是怀 着一种“寻根”的情感的。贾平凹的“寻根”有很强的针对性, 他的“寻根”并不是一种复旧和倒退,而是为了自立自强的 需要。贾平凹曾说过“,欲以商州这块地方,来体验、研究、分 析、解剖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生活变化”[4]。贾平 凹对于商州的有意“寻根”,体现出了商州式的意境、情调, 表现出商州式的对于世界、人生的感知、观念等等一系列美 学范畴的东西,这是贾平凹“寻根”的结果。 结语 贾平凹曾说,“商州成全了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至少到目前为止,贾平凹小说的精华,大部分以商州为背 景。商州对于贾平凹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它作为一 个载体,负载着历史发展的重担,同时也负载着贾平凹对 这个世界的思考之舟。贾平凹伴随着文学寻根的潮头,有 意识的对故乡商州做了一番文化梳理,以他在小说中独具 魅力的商州情愫,在作品中营造出富于地域特色又暗喻着 民族品性的商州情境。葺

贾平凹作品的地域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地域特色

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

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

他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黄土高原》一文,全景式地写出了陕北高啄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自然景貌。

它从“绳一般地缠起来”的路,沙质的土,写到人们冬日吃饭的情景,婚丧红白喜事,乃至村头小店等,对它们都写得既概括、跳跃,又具体、内在。

高原的粗犷、开阔,人民的勤劳、淳朴,种种特质皆如诗如画地展现了出来。

从《秦腔》中知道了,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着作者一道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懔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在《走三边》即走定边、靖边、安边,作者抓住沿途奇特的所见所闻,以行踪为线,用纪实性写法,抒发了对陕北“三边”辽阔、富饶、美丽、粗犷的礼赞之情、倾爱之情。

一幅幅独特的动态西北风景画,不仅活画出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色调,而又着力渗透了作家自己的感情氛围,把景色、情感和人物都活灵活现地立在读者的脑际中。

贾平凹在写山写水写人物的散文中,无不充满着黄土的气息、秦腔的旋律、汉唐的雄风,在参与秦川尤其是商州山地文化的艺术改造和重建中,贯注着他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这是因为贾平凹生于斯长于斯,充分了解这一方土地并得之于心、寓之于文的结果。

贾平凹散文商州情结

贾平凹散文商州情结

贾平凹散文的商州情结摘要贾平凹的故乡隶属于商州,其故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是贾平凹文学创作取得成功的基石以及文学创作的根源所在。

贾平凹以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对商州故里的钟情,在其创作的散文中把商州的社会风貌、人文景观等与作者对商州那份独有的“情”和“爱”进行心灵的交融,向人们展现了商州独特的人文地貌,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贾平凹内心深处对商州故里的眷恋及他对自己心灵精神家园的向往。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商州情节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贾平凹作为中国文坛上一位大师级的文学家,从其20世纪70年代在当代文坛中崭露头角开始,就成了人们瞩目的热点,他的叛逆性及其超乎常人的思维,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其文学作品的创作引发了中国文坛的一次又一次的“地震”。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的“鬼才”,他以其独特的思维意识、超前性的创造意识以及其旺盛的创作力,造就了这个特立独行而硕果累累的“常青藤”,同时也奠定了贾平凹在中国当代文坛及世界文坛的地位。

在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贾平凹创作的《月迹》《商州三录》《闲人》《秦腔》等一些优秀散文作品集的出现,夯实了贾平凹在中国散文界大师级的地位;其创作的大多散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作者对商州故乡的眷恋,贾平凹通过这些散文作品对农村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做了理性的剖析,通过对商州乡土风情及各色人物的爱恨情仇、生老病死的描写,放眼于中国农村的风云变革,于是,在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作者通过其对商州的情结用鬼魅般的笔触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二贾平凹散文中的商州情结故乡是一个人放飞梦想的地方,也是一个人苦累时的避风港,对故乡的依存让一些优秀的创作者走向了辉煌。

美丽的湘西让沈从文魂牵梦绕;白鹿原北坡根下有陈忠实最初的梦想;老北京西城小杨家胡同承载着老舍的苦与痛。

同样,山绿水清的商州也成就了贾平凹,商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根源,更是促使作者文学创作的不竭动力、是其心灵固守的精神家园。

贾平凹对商州地域的“精神书写”

贾平凹对商州地域的“精神书写”

124贾平凹对商州地域的“精神书写”■王 雅/西安培华学院摘 要:书写商州是贾平凹对故土母性品质的诗性挖掘,阴性叙事使其将对故乡的伦理感情与崇女旨趣和月意象审美达到同构,而对商州地域巫鬼阴习的神幻描写则给商州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魅力。

关键词:商州地域 精神书写 阴性叙事一、故乡母性品质的诗性探索——寻根的商州贾平凹通过阴性叙事表达对故乡的伦理感情。

叶舒宪曾在《老子与神话》中提出女性文化的涵孕、包容、生产的意义相对掠夺、斗争的男性阳性文化,是一种阴性文化,人类文明起源于女神文明所表征的阴性文化,宇宙之源、万物之根的创生意义的母性原型就是艺术传达女神崇拜的阴性叙事,是一种植根于人类原始信仰,崇尚阴性文化,认同女性经验的一种恒久稳定的艺术思维,它发端于神话,并在后世的文学中反复呈现,跨越时空的万千女性主题都是这种阴性叙事建构模式的置换变形和艺术再造。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寻根文学往往在女性主题和阴性叙事上寄托自己的家园之思和心灵皈依,寻根思潮和新女神主义对女性历史重新审视以及女性主题是一种强烈的呼应。

阴性叙事表征为:一、浓厚的女神信仰的思维基底。

首先是地母崇拜:贾氏长于商州棣花,世代躬耕田作,父辈的对棣花泥土山田近似伦理般的感情浸透进贾氏的血脉灵魂,内化为土地崇拜的集体无意识中,对泥土,土地的深沉眷恋植根于人类具有普遍信仰的原始地母崇拜:地母崇拜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原始宗教体验的普遍经验,它源于原始先民意识中大地与女性、大地与母亲的类比性神话式思维,大地总与女性和母亲的生育特征相联系。

美国神话学泰斗坎贝尔在其《神之面具》第一卷《原始神话学》提出:把土地视为能孕育又能哺养的母亲,这种观念不仅限于农耕文明,也见于游牧狩猎文化之中。

“对于原始猎人来讲,动物是从她(地母)的子宫中生出来的,……相对的,对于耕种者而言,作物是播种到地母身体里的:耕地是一种性交,作物的生长则是生育。

”(转引自: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坎贝尔:《神之面具:原始神话学》,纽约,海盗出版公司,1959年版,第66页。

贾平凹与商州文化(1)

贾平凹与商州文化(1)

烟峰性格成长中的两个标志
1、石磨 她在石磨上扇和下扇的转动中打发了自己一天又一天的时间。而在烟峰认为做媳妇儿的内容 之一就是守着石磨过日子后,她嫁给禾禾。烟峰亲手把石磨从家里搬出来扔在屋后的沟里撞 碎了。因为她再也不需要守着石磨过日子了,禾禾买了磨面机。此时的烟峰也正是作者贾平 凹笔下一个机极致的时代改革女性形象。磨面机取代了石磨,也可以说是烟峰追求新生活的 一个胜利。这种对自身劳力的解放,正是追求新生活改变的目标。 2、鞋 烟峰穿着从县城里买回来的塑料凉鞋回来,没想到迎来的却是洼里人的嘲笑以及和山山的厮 打以至于离婚。厮打中山山将鞋扔进了水沟中。而烟峰把鞋捡回来的时候,也意味着她的改 变就此开始。这一象征物是烟峰性格真正觉醒的标志。
贾平凹与商州文化
组 长 : 孙 雪 莹 组员:李圆 贺熹蒙 常蕊琦 朱怡然 关若琳 陈绘伊
目 录
CONCENTS
1.
项目简介 项目计划 市场分析 投资回报
2. 3.
4.
一、
作 者 介 绍
贾平凹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 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 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2 年发表 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 年创刊《美文》。 1993 年创作 《废都》。 2003 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文学院院长。 2008 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
三、
《鸡窝洼的人家》 作品重点分析
人物分析——烟峰
贾平凹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商州民情风俗的浸染,对传统有着深厚的依恋之情。这不可 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创作,因此女性形象塑造更多的地保留了传统风韵、具有传统意蕴。可以 说这类女性,是贾平凹心目中最为理想的妻性类型。她们容貌美丽、勤劳善良、温柔多情、 善解人意、忍辱负重、爱子女、孝公婆,对男性关怀备至等品质,具备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 性的种种美德。她们是男人心目中实实在在的女人。 贾平凹在其“商州系列小说”中塑造了一批“精光灵秀”的女性形象,烟峰和麦绒可以说 是最杰出的代表,她们美丽善良,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重重,她们做着不懈的努力与 抗争。还好,最后在鸡窝洼平凡人家里她们都得到了想要的幸福,她们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 她们用最坚强的姿势卑微的活着,以最温顺的姿势坚强的活着。

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民俗特色及其发展走向探讨

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民俗特色及其发展走向探讨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民俗特色及其发展走向探讨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2.5.1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民俗特色及其发展走向探讨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董小玉教授研究方向:小说与散文研究生:伍梅(99121)内容摘要本文以民俗视角观照贾平凹1983—1987年问的商州小说文本,重点论析贾’f二凹商州民俗世界的独特之美,探究贾平口J,j、说文本中的民俗发展走向,比较1舆平凹与同时代民俗作家的民俗特色。

全文除引沦和结语外,共分四个部分:~、民俗的界定和我的民俗观。

f通过对民俗定义历史的回顾和比较,确定r我的民俗观: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联系传统与现实,具备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土。

,,一、贾平凹商卅f小说的民俗特色.纵我的民俗观和贾平凹的思想根源、创傅追求出发,梳理出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的三犬民俗特色:(一)独特地理环境形成的“秦雄楚秀”型民俗;(二)深受商州地域文化影响的“巫鬼化”民ff_}。

(三)深受商州历史文化濡染的“保守一一进取”型民俗。

^夕7三、贾平凹商州小说中的民俗发展走向.(以商州民俗世界中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裂变、新生这一民俗发展过程为主要线索,结合作家矛盾的创mC、态,通过具体文本分阶段地加以分析,加深对贾平凹民俗世界特色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同时,也进一步勾勒出贾氏民俗世界复杂的“动态”之美。

I//。

四、贾平凹、汪曾祺、李杭育小说中民俗特色的比较。

(通过对贾平凹、汪曾祺、李杭育三位在中国八十年代有一定代表性的民俗作家的民俗特色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认识贾平凹民俗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i,,,,一关键词:传统民俗i现代意识;民俗特色;廷垂董受。

一ModernConsciousnessCollisionBetweenTraditionalFolkloreandAStudyofFolklore’SCharacteristicsandDevelopmentTrendsOfJiaPingwa’SShangZhouSeriesofNovelsField:Chinesemodemandcontemporary"LiteratureMajor:FictionandProseSupervisor:ProfessorDongXiaoyuAuthor:WuMeiAbstractThisdissertation.fromafolklorepointofview,approachesJiaPingwa’SShangZhoufictionaltextsfroml983tO1987.1ayingitsemphasisonuniquenessofJiaPingwa’SShangZhoufolkloreworld,makingacomprehensivestudyoffolklore’SdevelopmenttrendsofJiaPingwa’Sfictionaltexts,presentingacomparativestudybetweenJiaPingwaandhiscontemporarycounterpartsintermsoffolklorecharacteristics.Alongwitht11eintroductionandconclusion.thisdissertationconsistsoffourchapters.Chapter0ne.“TheDefinitionofFolklol‘candMyViewonIt”.throughalfistoricalStudyofthedefinitionoffolklore.pointsOUtmyviewonfolklore:folkloreiSavitalculturalphenomenonwithvividregionalcuturecharacteristicswhichintegratesmatedalandspiritual1iresofCommonpeople.andlinksIraditionandreality.ChapterTwo.“FolkloreCharacteristicsof.1iaPingwa’SShangZhouNovels”,frommyviewonfolkloreandJiaPingwa。

贾平凹与商州文化 ppt课件

贾平凹与商州文化  ppt课件

量,也由此引发了乡村中的悲欢离合。生长在商州腹地的贾平凹,天然地接受着商州文化濡染。商州作为贾
平凹的故乡,是其成功之根基,文学之源泉。在商州散文中,贾平凹从商州的地理、风情、习俗等带有
商州文化显著标志的内容入手,为读者描画了商州文化的各个侧面。更重要的,他敏锐地感受到商州的
文化特色。他选定商州作为自己的开发“特区”,对商州进行着全方位的勘察,他以超常的认知和感应
《浮躁》以农村青年金狗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暴露出 来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虚。《浮躁》是作者“商周系列”的 第一部,奠定了贾平凹在文坛的实力派地位。正如后来的《废都》及《秦腔》一样,该书已 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ppt课件
12
贾平凹在其“商州系列小说”中塑造了一批“精光灵秀”的女性形象,烟峰和麦绒可以说 是最杰出的代表,她们美丽善良,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重重,她们做着不懈的努力与 抗争。还好,最后在鸡窝洼平凡人家里她们都得到了想要的幸福,她们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 她们用最坚强的姿势卑微的活着,以最温顺的姿势坚强的活着。
ppt课件
14
三、
《鸡窝洼的人家》 作品重点分析
ppt课件
15
人物分析——烟峰
贾平凹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商州民情风俗的浸染,对传统有着深厚的依恋之情。这不可 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创作,因此女性形象塑造更多的地保留了传统风韵、具有传统意蕴。可以 说这类女性,是贾平凹心目中最为理想的妻性类型。她们容貌美丽、勤劳善良、温柔多情、 善解人意、忍辱负重、爱子女、孝公婆,对男性关怀备至等品质,具备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 性的种种美德。她们是男人心目中实实在在的女人。
幻灯片24ppt课件商州系列作品二5ppt课件商州系列的概念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包括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远山野情黑氏等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商州浮躁这一系列小说是作者1983年以后陆续发表的着重表现农村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给西北商州地区农民生活和心态造成的变化由此探讨时代变革对古老民风民俗的冲击以及所引起的价值观念的转变

[贾平凹废都性描写部分]废都性内容描写情节

[贾平凹废都性描写部分]废都性内容描写情节

[贾平凹废都性描写部分]废都性内容描写情节一:[废都性内容描写情节]贾平凹《浮躁》的神秘之美贾平凹在浮躁这部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建构神秘意象,把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完美地融合。

《浮躁》是贾平凹先生1986年完成、1987年发表的一部继《商州》之后又一部以商州为大背景的长篇小说。

笔者认为《浮躁》是一部颇具神秘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它显示了贾平凹先生自身创作风格的某种转变,是其小说创作由自然主义向神秘主义转变的重要作品,在其创作历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拟对《浮躁》的神秘之美做一简单分析。

一、神秘主义的涵义“神秘主义起源于先民的巫术和神话,是人类原始的宗教哲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因子。

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宗教,巫术和各种超验现象,有着不可验证、荒诞、非现实的特征,呈现出较强的非理性色彩。

就其思想本质而言,它是关于宇宙本质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坚信世界的本质和意义超乎人的思考和言说的能力之外,惟能通过直觉和启示彻悟自然与生命的奥秘。

同时神秘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哲学、宗教、心理学、美学和文学上均有其独立的存在形式,往往是直觉主义哲学、秘教、精神分析学和浪漫主义的重要源泉。

”[1] (P33-34)神秘主义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既普遍又模糊的概念,因为神秘是广义和不可言说的,它既可指称某种现象,也可以指称一种感觉和体验;既可以是一种文化、思想或精神,也可以是某种能力,所以,相应的“神秘主义”一词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含义。

从文化角度上讲,目前学术界认为神秘主义一般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宇宙被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在,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它既是物质的,同时又是精神的。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与事件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在运动的。

第二,认为宇宙中存在着神秘的,理智无法认识的超自然力量,并对这种超自然力量产生信仰和崇拜。

第三,相信人本身也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人通过某种特殊的身心状态(心醉神迷、精神恍惚状态)可以掌握某种支配魔力的秘密,因而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够同自然力量打交道。

理解贾平凹的商州:风格化、地方志或“深描”

理解贾平凹的商州:风格化、地方志或“深描”

言,将之作为一种风格化的存在来观察,从而彰显
尝试,它自动性地过滤掉千篇一律的存在要素,而
出地方别具一格的存在样式,甚至把地方作为一种
择取地方性知识与经验的陌生性构成,使其更具风
“身份”。质言之,“风格即地方”所意指的是在文学
格化的自我表达;更是本质性地以地方作为地方、
作品中独特的地理要素,诸如景观、风习、人情、
发现都很容易逸出作品而转入他人之手,经过作家
州”的,或“发生在商州”的,而是从地方的山
的生花妙笔,或许比原作还要高出一筹。这些都是
水、风习和地理来理解人物及其日常、故事和命
身外之物,而风格就是人的本身。”⑧
运。基于此,有必要追问贾平凹是如何让商州成为
不应忽略的是,作为内在性要素,布封所言的
商州的?抛开所谓文学技法,“文学的商州”与“地
代表性。柯勒律治把修辞的技艺与意蕴紧密联系起
决定;所谓被意图所决定,就是指企图赢得听众来
来:“风格只能是清晰而确切地传达意蕴的艺术,不
认可并支持这个思想……主观方面,正因为他有他
问这个意蕴是什么,作为风格的一个标准就是它不
的独特的思想和训练,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从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些小说,却往往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责骂我的欺
要按图索骥地寻找重回的路线,而是通过地方志本
骗。这全是心之所不同而目之色异的原因,怨我是
身来认识地方。他曾说:“我在商州每到一地,一是
没有道理的。” 甚至在“商州三录”正在陆续发表
翻阅县志,二是观看戏曲演出,三是收集民间歌谣
的时候,许多读者来信与贾平凹谈论商州,他说:
“历史化”。在这一过程中,“历史化”同时也具备了

贾平凹“商州小说”的地域文化特点

贾平凹“商州小说”的地域文化特点

贾平凹“商州小说”的地域文化特点贾平凹“商州小说”的地域文化特点贾平凹“商州小说”的地域文化特点是什么呢?如何从贾平凹“商州小说”了解其文化特征?贾平凹,土生土长的商州人,挥之不去的“商州情结”、“独行侠”的文学创作,使他成为当代文坛中极具创作个性而又最具争议的作家。

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他以“文化本位”的审美价值取向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商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州小说”。

其中,《古堡》以商州独特自然风貌的描写、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神秘巫风土俗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运用等,成为“商州小说”中最具地域文化特征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独特的自然风貌商州,位于陕西南部,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衔接地带,“它偏远,却并不荒凉;它瘠贫,但异常美丽”[1],是贾平凹生活了近20年的故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故乡独特的自然风貌成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重要因子。

在作品中,贾平凹“深情地把商州称作是‘美丽、富饶而充满着野情野味的神秘的地方’,这里的树细而高长,向着天空拥挤,炊烟也被拉成一条直线,山里的悬崖险峻处则树木皆怪、枝叶错综,白云忽聚忽散、幽幽冥冥,有水则晶莹似玻璃,清澈见底……”[2]在“商州小说”中只要是提及乡村,他都会对该村的自然风貌作如此相近的描绘。

例如《古堡》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典型的商州山地风貌:“商州东南多峰,××村便在天峰、地峰、人峰之间。

三峰鼎立,夹一条白花花的庄河蛇行,庄河转弯抹角,万般作弄,硬使一峰归陕,一峰归豫,一峰归鄂……”[3]作者通过寥寥数笔就勾画出小说故事发生的地域文化背景:故事发生地××村被三座山峰所包围,在客观上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环境,再通过三峰的不同归属我们便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三省交界处的闭塞小山村。

而处于峰顶的古堡更是极具山地险峻特点,还有那古堡道观中的九仙树,因其古老而被村民奉为该村的风脉神树。

贾平凹小说中的“商州世界”及其变迁

贾平凹小说中的“商州世界”及其变迁

作者简介: 王玉珠 (9 0 ) 女 , , 18 ~ , 汉族 四川雅安人 ,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讲 师。研究方 向: 中国现当代文 学。

7O ・
褒扬的美。而人的精神风貌往往和其人生形式是紧 密相连 的 , 自然 而然地 , 长期 生 活在这 一相对 封 闭而 又具有牧歌情调的环境 中的人们 , 大多有着素朴 的 人生情 感 和单纯 的道 德 观念 , 憎 分 明、 义 轻 利 , 爱 重 道德 的原则 重 于物质 的利益 。即便 是那 些在 商州 最 贫困的地方——黑龙 口小镇上做生意 , 开饭馆, 山 卖 货 的人 家 , “ 虽 算得 极精 ” 却从 无 坑 蒙拐 骗 之举 ; , 莽 岭一条 沟里 给狼 看 病 的接 骨 老 汉 , 意识 到 自己救 的 是伤害性命的恶狼, 就跳崖 自杀的举动, 以死亡的方 式 成全 了 当地善恶 须 分 明的道 德原 则 ; 有 那 三 省 更 人和谐 相 处 、 团结 友 爱 “ 时 地 利 人 和 ”的 白 浪 街 天 可 以说 商州世 界 的民风 民情之 美得 到 了作家 最 为深情 的抒 写 , 由衷地 洋溢 在小说 的字 里行 间 。 显然, 商 州初 录》 《 的意义并 不在 于贾平 凹 以 “ 文学导 游 ” 的方式 向外 界 展示 了于世 默 默 、 下 无 天 闻 的商 州世 界 , 是 在 于作 家 笔 下 商州 儿 女 的诗 意 而 栖 居 , 为 了在社 会 变革 的时 代 潮 流 中 日益 浮 躁 和 成 虚伪 的都市人 的精 神 家 园 。乡 村朴 素 的土 地 、 自然 的人性 乃 至 “ 性 ” 野性 、 泼却 又 和谐 的 精 神 生 神 , 活 态, 无疑 是物 欲横 流 的工 业 社 会 上 空飘 荡 的一 曲悠 远 的牧 歌 。贾 平 凹在作 品 中表达 了对 于精神 家 园 的 真 诚眷恋 和对 诗性 生 活 的深情 追 寻 , 为 精 神 生 态 也 处 于严重 失衡 的都 市 中人 提供 了疗 伤 的诗 意 空 间 , 显示 了作家对 现实 世界 中人 的生命 活 动和心 灵世 界 的危机所 做出的积极而严肃 的回应。《 商州初录》 中对商州 世界 所做 的一 种 诗化 的描 绘 与 称 颂 , 目 其 的不仅 仅是要 寄托 作家 之 于 古 老秦 汉 文 化 的理 想 , 更是希望能以商州 的 自然美 、 风情美和人格美来疗 治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心灵上 的种种精神病症 , 使 其 成为 日益物 化 和焦灼 的人们 洗涤 灵魂 的精 神栖 息

《商州三录》民俗发展的特质

《商州三录》民俗发展的特质

1501980年创刊MASTERPIECES REVIEW《商州三录》民俗发展的特质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承与传播的,在一代一代的传递中,承载着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和传统精神。

因其在日常生活中世代相袭,故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民俗文化的很多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民俗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空间、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在不断地发生变异。

《商州三录》是贾平凹的民俗散文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文学史价值。

《商州三录》是《商州初录》 《商州又录》 《商州再录》三个不同风格的散文集的合称。

作者贾平凹行于商州,边走边看,边体会边记录。

《商州三录》既描绘了商州地区壮美的山水,也介绍了这里的民俗事象。

按照时间范围将商州地区的民俗发展情况归纳为稳定性和变异性,主要体现为饮食文化和质朴风气的传承以及人们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民俗发展的稳定性民俗事象在产生后的漫长传承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经历十分复杂的变化,但就其核心部分,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保留着,形成一种固定的形式传承至今,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体现出民俗稳定性的特点,商州地区独特的饮食和质朴的风气因此得以传承。

苞谷糊汤柿子酒——不论过了多少年,商州的传统饮食在商州人们的生活中都占有极大的比重。

不仅是饮食,商州人重人情、善良的本性也不曾改变。

(一)独特饮食的传承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饮食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极大的分量,商州地区的人们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念念不忘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家乡简单又实惠的饭菜。

冬天靠囤积的酸菜红薯度日,夏天则随处可见一洼清泉,甘甜爽口,这里的人“虽一天三顿都是包谷糊汤,却比关中人吃馍馍还能耐饥”a,出了远门的商州人都会常常思念这“命饭”。

在商州第一站黑龙口有一家扯面铺,全靠双手的力道和高超的手艺,面团没几下就成了面条,面条如丝如网,让城里人开了眼界。

“细、薄、光”的形和“煎、酸、汪”的味使面条一时供不应求,问起来源,只说是祖传的。

寻找“商州”——贾平凹论

寻找“商州”——贾平凹论

寻找“商州”——浅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商州》摘要:本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贾平凹的小说《商州》进行解读,揭示贾平凹怎样建立自己的商州世界,以及他对商州这块地方秉持的态度。

最后从寻根思潮切入,看《商州》在“寻根文学”中的位置。

关键词:商州恋爱改革金钱寻根2012年岁末,贾平凹在《收获》上缓缓地推出了他的最新力作《带灯》。

新书的出版无不让我们想起旧作。

回顾贾平凹的创作历史:《废都》的大风大浪成就了贾平凹的文名;《秦腔》的众生叫好显示了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之一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贾平凹,他给中国当代文学史贡献最早的还是他的“商州系列”小说。

从《天狗》、《黑氏》到《人极》、《古堡》,贾平凹早年书写陕南穷乡僻壤之地有血有肉的人情冷暖;散文“商州三录”笔墨淡雅,描摹了一个个质朴动人的罕见故事;模仿《聊斋志异》的新笔记小说《太白山记》,写鬼谈怪,凸显了贾平凹另一种鬼魅叙事的秉义。

这些散落在商州山水间的“碎石”积少成多,终筑造起《商州》这本集大成之作。

很多批评家可能认为《浮躁》才是贾平凹“商州”书写的扛鼎之作,但我并不这样认为。

《浮躁》虽然也以“商州”为背景,但小说的故事性太强,让读者在读小说的时候可能会沉浸在错综复杂的人物纠葛上而忘记了体验“商州”的远山野情。

那这部描写“商州”的小说又有哪里可以被认为是在描写“商州”呢?长篇小说《商州》却不同,贾平凹在这个小说中似乎穷尽了他所有的商州资源,为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一个独特奇诡的“商州”世界。

《商州》之后的《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和《秦腔》、《古炉》,每本小说无论在写作技巧上还是语言运用上都已经超过了《商州》,他的《废都》和《秦腔》还开启了中文写作的多个崭新维度[1],但是我们回过头来去读小说《商州》,我们可能更会为他简单有力地人物刻画,典雅工整地景物描写所动容。

即便到《古炉》,贾平凹的白描已经炉火纯青,但人物的单向度化、瞬时化实在是有些让人感到会不会是太随意了些(以贾平凹今天的声望和地位他怎么写都没有被退稿的危机)?《商州》这本贾平凹长篇处女作无不透露出他的野心勃勃。

贾平凹“商州世界”中的“贵生”文化解读

贾平凹“商州世界”中的“贵生”文化解读

贾平凹“商州世界”中的“贵生”文化解读作者:丁淼来源:《牡丹》2018年第32期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史发展演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代表性作家,其大量作品在深刻植根于“商州世界”开展文化书写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对中国道家传统思想中“贵生”文化理念的广泛且多样的描绘和呈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学艺术思想表达呈现体系。

本文围绕贾平凹“商州世界”中的“贵生”文化解读论题,择取两个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演化进程中,贾平凹是极具代表性的杰出作家之一,他创作和公开出版发行的数量巨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凭借本身具备的深厚文艺思想和充足文学价值,在世界各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最近三十余年来,在世界各国学者研究分析中国当代文学史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他也成为人们必须加以重点关注的作家。

贾平凹构建了一个饱含农村元素的“商州世界”,其大量小说或散文作品呈现出农村生活环境要素和农村生活事件要素。

对贾平凹发表于各个时期的作品展开阅读梳理,人们可以发现,其代表作《浮躁》《废都》《秦腔》《白夜》《古炉》等有数量众多的有关农村生活描写的章节,充分展示了贾平凹在文学创作中对故乡商州的关注和眷恋。

贾平凹的文学艺术思想具有丰富且深沉的中国道家文化底蕴,其在叙写“商州世界”中各类人物的命运起伏中展示出丰富且扎实的道家“贵生”思想文化理念,逐渐发展形成了自身独具特征的文学艺术思想表达内容体系。

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围绕贾平凹“商州世界”中的“贵生”文化解读论题展开简要阐释。

一、重视繁衍生息的文化意识(一)对生殖器官的强烈崇拜在长期的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家贾平凹始终自觉地关注和保持着对现代国人群体基本生命力强度以及生存质量状态的关注和重视。

在近年来创作和出版的大量小说文本中,贾平凹在文本故事的叙述脉络中构筑和展现了数量巨大的与“生殖器官”相关的艺术意象,其中同时包含了雌性生殖器官意象、雄性生殖器官意象两个具体化的表现类型。

从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传统性解读分析视角而言,贾平凹在小说文本叙述脉络中对“生殖器官”相关意象所进行的数量众多且类型多元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作家自身对“人类族群”强大生命力和繁殖力的关注和重视,是一种具备深刻自觉性的生殖崇拜思想理念。

作家“笨功夫”与寻根地理图——贾平凹1983年的“重返商州”

作家“笨功夫”与寻根地理图——贾平凹1983年的“重返商州”

最大的干流河道。商州市城至龙驹寨丹江河段俗称
七老汉、金狗、福运等以文学化的方式激活了丹江
‘州河’,龙驹寨至河南省荆紫关河段,俗称‘寨
上撑排人不为人知的生活。当然,《商州》 中在小

河’”。 作为“州河考”的 《浮躁》 一书,丹江只
说开头偶然现身的贩卖中草药的撑排人,也多多少
以“州河”之名出现,其因便在于故事发生于“商
每逢佳节,便在这里唱大戏,前来看戏拜神的人络
战的话,那么第二次和第三次重返商州,则意味着
绎不绝。
扩展与深化对商州的认识,是积极的主动出击。

这些故事传说以各种形式被贾平凹改编进小说
1983 年秋天,何丹萌在陕西省参加“戏剧改稿
中。奇特的地方文化,吸引着贾平凹的注意,一行
会”,已经决定了第二次重返商州的贾平凹,硬拉
让客人乘排。”那两个小青年二话不说,顺从地跳
源,复折而东经罗公碥,会峪河水北来入之……乃
到岸上就走了……平凹很负疚……小伙又解释说:
绕长冈岭,曲折而东南至竹林关,银花河西来注
“拐过弯有个马家凸,村里有个女娃子,长得可漂
之……遂出境入商南界。计自发源至此,历行三百
亮了。那两个小娃子来回在人家门前磨蹭,找碴儿
第二次大规模重返商州,发生于第一次重返后不
地,南边则属湖北管辖。……时人以为这块“火
久,即 1983 年的秋天;第三次大规模重返商州,
石”就是天上的火星,诚惶诚恐,在石旁盖起来火
星庙……庙旁还建有一座戏楼。据当地长者回忆,
也随之展开,即 1983 年的“隆冬时节”。如果说第
一次重返意味着重新打量商州、是毫无准备的遭遇
顿悟到自己所欠缺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开的存在。按照贾平凹的说法,《浮躁》 是一部

从地域文化视角解读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密码——评程华《商州情结长安气象:贾平凹的文艺世界》

从地域文化视角解读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密码——评程华《商州情结长安气象:贾平凹的文艺世界》

从地域文化视角解读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密码——评程华《商州情结长安气象:贾平凹的文艺世界》李育善【摘要】《商州情结长安气象:贾平凹的文艺世界》从地域文化视角探讨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密码,力图呈现商州和西安在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是把握贾平凹文学个性的一个突破口.该书征引史料,追本溯源,具体分析了商州和西安的地域文化基因不仅是贾平凹"商州情结长安气象"创作风格的源头,也是贾平凹作品具有民族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1)001【总页数】4页(P11-13,17)【关键词】程华;《商州情结长安气象:贾平凹的文艺世界》;地域文化视角;文学创作密码【作者】李育善【作者单位】商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陕西商洛 7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探讨文学的创作个性,若要追根溯源的话,离不开故乡这个话题。

贾平凹的出生地在商州,其文学创作也始于商州,贾平凹在故乡商州这个基础上建造起了他的文学大厦。

贾平凹在西安居住四十多年,其文学经验和艺术视野的获得,与西安也密不可分,贾平凹在文学上能够不断突破自我,离不开西安生活经验。

程华的《商州情结长安气象:贾平凹的文艺世界》[1]紧紧抓住了与贾平凹创作有紧密联系的两个地方,其实也就抓住了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密码,在贾平凹研究中,是第一部从聚焦贾平凹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出发,论述贾平凹创作个性的作品。

《商州情结长安气象:贾平凹的文艺世界》的价值在于系统阐明贾平凹的创作与商州和西安的关系,解读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与商州和西安的关系,其实就是论述贾平凹文学创作的个性。

作者把贾平凹放在当代文学史的框架之中,以贾平凹为范本,说明商州和西安这两个地方及其背后的文化基因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两大策源地[1]1”,贯穿了贾平凹整个创作过程,贾平凹的文学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商州到西安的发展过程”[1]1,这是相对客观的论述。

《废都》之前,贾平凹将商州的山川地理、民俗风情、民间故事、方言土语一股脑地编织进他的文字中,建造了一座独特的商州文学世界,使他有别于当代文学史的其他作家,被誉为文坛“鬼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与商州系列的文化原型摘要:鬼才贾平凹商州系列从文学地理角度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研究认为:前期作品《白朗》、《我是农民》以寻根为主题;中期作品《废都》、《秦腔》折射痛苦的文化反省、悲壮的社会转型;后期作品《古炉》则超越了新的“文革”叙事,体现内在乡土文学的价值系统,并且在写作手法上有极大的创新。

一、前期作品:商州系列(一)鬼才贾平凹贾平凹在文坛素有“鬼才”之称。

先生的小说、杂文犹为世人所喜爱。

《脚跟太阳》盗版印刷质量甚佳,且价格甚低,仅10元1本。

一书盗版最后竟然无版权页,但是买者极多,实在令人称奇。

这正如平凹先生在序言中的自言那样“我的书遭受盗版和私自编印的噩运多多(经见过了许多品质低下的人),也以各种版本出版了相当数量,但私营性质的,系统地把散文出版小册,这是第一次”(引自贾平凹著《脚跟太阳》之序)。

平凹先生本以为这第一次为正版,而恰恰最后成了盗版。

最后只得在网上查找得此书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特补录之,以兹纪念。

(二)贾平凹前期作品贾平凹的中前期创作可划分三个阶段:1.《腊月·正月》、《鸡窝洼人家》、《商州初录》等刻画的是他如何从商洛的灵山秀水中走进都市的西安的,以农村题材的作品为主,兼有灵异性格的城市题材的随笔小文。

2.《美穴地》以肯定形式来否定“踏坟地”找“美穴”这一传统文化现象。

3.《白朗》借助于非常规捆绑、押解、烧杀、攻打、热恋、聚义等行为来承载情感超越运行,并借此展示王中王的山大王白朗的心理内质[1]。

贾平凹在《我是农民》扉页中写道:“人生的苦难是永远和生命相关的,回想起在乡下的日子,日子就变得透明和快乐。

真正的苦难在乡下,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

你能到乡下去吗?作为人,既要享受快乐,也要享受苦难。

”这种农村题材的小说多是冷峻沉思与诙谐荒诞的风格。

他的前期作品多以寻根为主题,并不把文化当做小说的全部,文化只是他的一些原料,一个背景。

历史一开始就没有断裂,他在文化寻根与新时期的文学人性论之间弥合了一个有效连接,没有沦为落伍者,却成了弄潮儿[2]。

二、中期作品:《废都》与《秦腔》贾平凹的中后期创作开始集中于城市(如《废都》),以及重新返回乡村(如《秦腔》、《古炉》)。

贾平凹在《西安这座城》中对于西安的描写则更为传神:“而今的西安,昔日的荣光已经褪色,但是朴实、厚重的历史积淀却比比皆是,洋溢在大街小巷,深入市井巷陌”。

一味钟情于个人悲观和伤残灵魂的宣泄,使贾平凹的这个时期作品时代气息渐少,主流意识弱化,作品基调的冷奇色彩逐渐加重。

这与初期创作构成悖反逆转式,即文坛倾向于伤痕文学时候,他却钟情于诗意的欢悦描写;当文坛热衷于倡导改革浪潮时候,他却沉溺于归隐遁世。

他在美与丑、善与恶中寻求矛盾的超越[3]。

(一)人体的陷阱《废都》1990年代初期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废都》。

《废都》中隐含着“废都-废宅-废道(畸变的文化)-废人(畸变的生命)”的逻辑,构成贯穿整个作品的文化意蕴和内在逻辑。

当然,映射的主要地点是西安:这里既有过去时的“都”的辉煌,又有现在时“废”的破缺。

一个千年古都,在他的笔下全然是一种悲剧气氛。

在这个意蕴的背景下,作者对形象、心象、性象、灵象、喻象、主要人物作了全景的展示[4]。

《废都》从头到尾都贯注着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痛苦反省、悲壮的社会转型,充斥着人性的无奈和人生的悲凉。

同样对于《废都》之性,陈晓明(2006)批评贾平凹的最大问题在于他的性情与文化概念,文学态度与实际文本建构之间产生偏差。

贾平凹的强项是写性情,但现在,离开了乡土和民俗风土之后,他的性情缺少恰切合适的背景,显得黯然无色。

以庄之蝶为例,他作为西京名人和公共知识分子,其文化素养上不着城、下不落村,于转型的社会时期,显得不伦不类、矛盾重重和焦虑不堪[5]。

他的笔下,只剩下孤零零的性情和孤零零的性,于性的快感之外,读不出生活的厚重和反思。

然而,笔者认为,孤零零的性只是表象,性的快感之外,却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焦虑和时代印记,显示生活的苍白与无力。

(二)秦腔与《秦腔》秦腔,又名秦声,是我国最早形成于秦地的一种梆子声腔剧种,它发端于明代,是明清以来广泛流行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之一。

借用这个古老的剧种名称,2008年贾平凹在作家出版社推出他的第12部长篇小说《秦腔》。

《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古老秦腔,却以笔触之凝重,讲述了农民与土地,展示新时期农民的生存危机,解读中国农村最近20年的转型。

贯穿《秦腔》的意象有两个:一个是“秦腔”本身,一个是“土地”。

第一,“土地”是明显的主线。

以东街的夏家为中心,针对修建市场和淤七里沟的土地产生一系列矛盾。

农村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为什么农民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清风街在当代社会转型期各种人物角色的生活与遭遇,是今天传统的乡土中国的日渐消解的象征。

第二,“秦腔”为若即若离的纽带。

美丽的女子白雪作为秦腔表演的代表,其遭遇惨不忍睹;新一代的农民代表陈星已经不会唱古老的秦腔了,却只会弹吉他,丢失了传统,却捡起了现代,诡异的是痴迷秦腔的夏天智的孙女翠翠却迷上弹吉他的陈星,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打了一个解不开的扣。

这是古老的文化断裂的咒语和“现代性”对传统的乱伦!这是一首乡土中国的秦腔挽歌!在多个场合,贾平凹提到这是他近十年来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贾平凹在《秦腔》第一部分1(1)中写道:要我说,我最喜欢的女人还是白雪。

喜欢白雪的男人在清风街很多,都是些狼,眼珠子发绿,我就一直在暗中监视着。

谁一旦给白雪送了发卡,一个梨子,说太多的奉承,或者背过了白雪又说她的不是,我就会用刀子割掉他家柿树上的一圈儿皮,让树慢慢枯死。

这些白雪都不知道。

她还在村里的时候,常去包谷地里给猪剜草,她一走,我光了脚就踩进她的脚窝子里,脚窝子一直到包谷地深处,在那里有一泡尿,我会呆呆地站上多久,回头能发现脚窝子里都长满了蒲公英。

她家屋后的茅厕边有棵桑树,我每在黄昏天爬上去瞧院里动静,她的娘以为我偷桑椹,用屎涂了树身,但我还是能爬上去的。

我就是为了能见到她,有一次从树上掉下来跌破了头。

清风街的人都说我是为吃嘴摔疯了,我没疯,他们只知道吃嘴,哪里晓得我有我的惦记。

窑场的三踅端了碗蹴在碌碡上吃面,一边吃一边说:清风街上的女人数白雪长得稀,要是还在旧社会,我当了土匪会抢她的!他这话我不爱听,走过去,抓一把土撒在他的碗里,我们就打起来。

我打不过三踅,他把我的饭吃了,还要砸我的碗,旁边人劝架,说甭打引生啦,明日让引生赔你个锅盔,拿手还比划了一个大圆。

三踅收了拳脚,骂骂咧咧回去了,他一走,我倒埋怨劝架人:为啥给他比划那么大个锅盔?他吃他娘的×去!旁边人说:你这引生,真个是疯子!《秦腔》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微小社区近二十年来的演变为线索,清风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生动地融入其中,阐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这类似于2009年高建群在《大平原》中阐释的村庄的文化“终结”。

令人称奇的是,小说通过一个疯子引生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清风街的两家大户: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败,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便成了清风街、陕西乃至整个中国农村的文化象征。

疯子的眼里竟然能够看清世界的真面目!贾平凹笔下的“引生”是尼采笔下的“超人”、鲁迅笔下的“狂人”,现在的乡土中国已经疯癫到了极点,只有疯子才可以引领光明。

原来的具有历史发展方向和远景的乡土中国叙事愿景在正常人眼里显得迷茫,所以这一切必然走向终点。

从《废都》中唐宛儿与庄之蝶交媾唤起了他的超凡功能,到《秦腔》中引生偷了白雪的胸衣被饱打一顿后勇敢地阉割自己生殖器,实则是对贾平凹写作史的一次文化割断,阉割了过去的历史记忆,《秦腔》唤醒和逃离了《废都》。

《废都》是在1990年代初从中国城市的角度解读一场巨大的文化变迁,“西京”这个城市如同一座废都,而2008年的《秦腔》则是从中国乡村的角度解读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变迁,清风街就是一个分崩离析的废墟,农村走向衰败萧瑟是必然的宿命。

从这一点上说,《秦腔》是对《废都》的超越。

三、后期作品:《古炉》的超越(一)新的“文革”叙事2010年推出的《古炉》充满着作家个人的经历、体验、观察,还有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但仍然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

继《聊斋志异》之后,再无聊斋,却有《古炉》。

中国人写现象和鬼神,写人的希望和破灭,写人的梦想和苦难,《古炉》无疑提供一种崭新的聊斋式审美表达方式。

贾平凹放宽大历史的界限,将“文革”的创伤性记忆落在一个叫“古炉”的小山村。

常见的血腥、暴力、残酷“文革”叙事,在此却是平淡无奇,小说只是在最后溅了几滴血。

但是从头到尾的沉重,最后见血却是让人喘不过气来。

人的各色顺从、反抗和绝望等行动,如同前世宿命安排,一滑到底,最后直击魂魄,釜底抽薪,令人叫绝。

维系乡村人内心的文化因子慢慢地消解了,让人有一种心灵的震撼。

(二)内在乡土文学的价值系统贾平凹很重视内在乡土文学的两个价值系统:一是天人合一。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类逐渐在技术飞速进步和经济浪潮之中迷失自己。

狗尿苔能够不断领悟自然之神秘,跟大自然对话,则是人性的回归。

二是善人善报。

善恶各自有报成为一种反抗现实残酷的阴冷力量,于现实生活的智慧理解。

(三)写作手法的创新这部小说在写作手法上具有明显的优点,如结构与人物逻辑关系近乎原生态,自然流畅,语言与叙述近乎散文化、意象化、神韵化、意境诗化,精神情感气韵得以浮现[6]。

小说中汹涌而来的细节里,透出的信息和各种复杂的感受。

我们看到中国乡土小说叙事的传统在今天具有一种超越的可能性,乡土不再空心化、不再抽象化。

【参考文献】[1]刘荣林.情感超越和向理性的回归——兼论贾平凹中前期小说创作.保定师专学报[j],2000(03):48-52[2]陈晓明.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评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j].当代作家评论,2006(03):4-17[3]冯肖华著.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审美形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0):125[4]肖云儒.论“陕军东征”[j].人文杂志.1993(05):03-111[5]陈晓明.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评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j].当代作家评论,2006(03):4-17[6]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悲悯的情怀落地的文本——贾平凹《古炉》北京研讨会发言摘要[m].西安晚报.2011-6-13(13)【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