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导学案及知识点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导学案+预学案+教案+实录+测评+拓展)
9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9古诗三首学生预学案设计学内容预习字词1.认真描一描下面的生字,并写出读音。
2.选择能组成词语的生字,打“√”。
⎭⎬⎫符()苻()号⎭⎬⎫洒()酒()家⎭⎬⎫导()异()地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元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曈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感知《元日》描写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__;《清明》中描写天气和人们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__。
资料搜集1.搜集诗人王安石、杜牧、王维的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阅读质疑1.例:“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少的一人是谁?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9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元日》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充满欢快、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一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写到了重阳节的风俗,更在诗中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三首诗文风朴素自然,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要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深厚内涵及独特的过节风俗。
9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9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一、学情分析•学生熟悉古诗,能够在音、形、义方面做出简单的感受和反应,但是缺乏对古诗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通过古诗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熟悉3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通过朗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2.了解3首古诗的文化背景、意境和文学价值;3.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3首古诗的文化背景、意境和文学价值。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古诗的视频,向学生介绍古诗的基本特点和文学价值。
2.新课内容讲解(15分钟)老师针对每首古诗进行讲解,包括文化背景、意境和文学价值等方面。
1.《静夜思》•文化背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离开长安时,凭吊繁华而又去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
•意境:静夜思,孤灯挂在一树梧桐。
此时此刻,诗人深深地思念家乡和亲人,感受到了世间万物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文学价值:这首诗气势宏伟,意境清新,语言简练,构思巧妙,是中华古诗艺术的杰作之一。
2.《登鹳雀楼》•文化背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时,写下了这首诗。
•意境:登高远望,云山之外,人间全无声色,而世界却在脚下。
诗人从“高处不胜寒”的苦苦吟叹,转化成了“万象森严”的豪情壮志。
•文学价值:这首诗语言生动形象,节奏感强,艺术性极高,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3.《悯农》•文化背景:唐代大诗人李绅在官场上体验生活,感受到农民的辛苦和悲苦,写下了这首诗。
•意境:诗人抒发了对农民劳动、生活的关注和悲悯,渲染出了一片静谧的田园风景。
•文学价值:这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渴望,具有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
3.诗歌朗读(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3首古诗,并进行适当的语音、语调指导,以帮助学生准确表达诗歌中的音、形、义,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意境。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学生能够运用想象、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首:《春晓》孟浩然- 词语解释:春晓、鸟鸣、风雨。
- 背景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 诗歌解析:描绘春天早晨的景象,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二首:《静夜思》李白- 词语解释:静夜、明月、故乡。
- 背景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 诗歌解析:描述夜晚思乡的情感,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第三首:《寻隐者不遇》贾岛- 词语解释:隐者、松下、问童子。
- 背景介绍:贾岛及其创作背景。
- 诗歌解析:叙述寻找隐者而不得的经历,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背景。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意境。
难点1. 对古诗中抽象词语的理解。
2. 对古诗情感的深入体会。
3. 将古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文本、作者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导入- 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导入- 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 展示古诗,引导学生朗读并感受其韵律。
诗歌解析- 分析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 讨论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小组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 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朗读与背诵- 学生集体朗读古诗,体会其韵律美。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6)组织学生交流: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色有哪些? (7)引导学生为诗配画或做美文积累卡。
(8)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1.同桌互读古诗,尝试标出停顿。
2.学生组内交流。
3.学生思考、交流,学习古诗《绝句》。
(1)描写的是春天。
(2)能感受到春天的词: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春风、花草、泥融、燕子、暖。
1.学生读谜语,根据谜面猜出谜底:燕子。
2.学生看图片,介绍燕子。
3.学生读课题,在积极的思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1.猜谜是学生喜欢的方式,以轻松的形式开始新课的学习。
2.让学生在交流中丰富对燕子的了解,为了解课文中的内容做准备。3.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清楚表达、有序表达。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用时:16分钟)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2.布置作业:朗读两首古诗,读出韵律感。
1.学生针对老师的意见想一想怎样改进。
2.学生在课后朗读古诗,提高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脑,巩固读文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教师点明本课学习内容:三衢道中。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注意圈画出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1)同桌认读生字,互相指正。
(2)针对难读的字展开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
3.检查词语、句子的朗读情况,巩固字音。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第九课《古诗三首》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通过学习这篇诗歌,可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中华传统诗歌。
一、导入1. 安排准备:老师将课文的标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到并猜测可能涉及的内容。
2. 引导思考: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古诗,是否听说过一些古诗,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诗的认识和感受。
二、阅读课文1. 分段索解:将课文分成适当的段落,读一段就解一段,让学生听懂课文的基本内容。
2. 正确朗读:读课文时,重点在句子停顿和韵律上,使学生能在朗读中感受到古诗的美好。
3. 标注重点:在课文中标出重要的词句,例如“呜呼哀哉!南国之秋!”“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4. 问题指导:针对课文的重难点,提出一些简单但有深度的问题,通过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习词语和句子1. 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如“呜呼”“粟红秋耘开”等,并进行解释和拓展。
2. 句子学习: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比较难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句意和表达方式,并和学生一起复述这些句子。
四、背诵诗歌1. 师生合作:教师慢慢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分段背诵。
教师可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温故知新:让学生通过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加深对古诗的认识和了解。
五、课文理解1. 集体讨论: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 组内讨论:将学生组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互相倾听和交流彼此的看法。
六、课外拓展1.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古代诗歌的选集或文学作品,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古诗的了解。
2. 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可以从生活中的事物、美好的时刻或心情出发,进行诗歌创作。
七、课堂小结1. 总结回顾:让学生总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复述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大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古诗的阅读,增强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通过对古诗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示范朗读、学生自主阅读、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后反思,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古诗三首》的内容及作者简介2. 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3. 古诗的朗读技巧4. 古诗的理解和欣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古诗的朗读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及作者简介,分析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
3. 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古诗三首》,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学生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三首》,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古诗的美。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欣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朗读技巧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内容: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古诗的朗读技巧,古诗的理解和欣赏七、作业设计1. 朗读《古诗三首》,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欣赏的短文。
3. 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扩词:元宵、元日。
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
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
(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
尝试读出诗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
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9 古诗三首教学导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小结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堂小结教学过程第三课时课堂小结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4)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5)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窝囊)第二课时1. (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2)纷纷:形容多。
(3)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借问:请问。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三课时1.读句子,写古诗。
(1)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把节日和相应的传统饮食连接起来。
端午节(粽子)重阳节(菊花酒)元宵节(元宵)中秋节(月饼)春节(水饺)3.理解古诗,完成练习。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家乡和亲人)(2)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4.以叙述的口气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
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元日》教学反思《元日》这一课虽然上完了,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遗憾,反思和总结如下:1、按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词,再选择学习方法自学,并和同学交流汇报,在理解字词的同时,应及时让学生理解句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而不应专门把理解句意单设成一个环节,对于古诗的学习,应注意这一点。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导学案及知识点
9.《古诗三首》导学案一、新课导入出示: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能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吗?这些传统节日里,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2.是啊,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这三首诗是以三个传统节日为主题来写的,让我们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了解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吧!3.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读题、释题,了解这三首古诗里讲了哪三个传统节日。
5.(回顾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屠、苏、魂、酒”等7个生字。
会写“旧、符”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能分别讲述三首古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3.能默写《清明》。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字词运用(一)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旧jiù符fú 欲yù 魂hún 借jiè 酒jiǔ何hé 牧mù 兄xiōng 独dú 异yì 佳jiā屠苏 断魂 喝酒 牧童 兄弟 加倍(二)比一比,再组词。
换(更换) 借(借书) 异(异形) 佳(佳节)唤(呼唤) 惜(可惜) 导(指导) 挂(悬挂)(三)近义词。
千门万户——千家万户 异乡——他乡(四)反义词。
新——旧 异——同(五)词语解释。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一、我会写:旧jiù(怀旧、旧事、念旧)符fú(符号、相符、音符)欲yù(食欲、欲望、欲罢不能)魂hú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借jiè(借口、借书、借钱)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何hé(何时、何地、何苦)牧mù(牧童、牧民、牧场)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独dú(单独、独自、独立)异yì (异乡、异地、奇异)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二、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少shǎo (少人)shào (少年)三、课文解读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给后人留下1000多首诗歌、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
代表作:《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注释: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家每户都在用新桃换下旧桃符。
问题归纳:《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答:这首诗写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贴春联)的节日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主题:《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高昂情绪,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部编版)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预设:吃饺子、守岁、穿新衣……
2.赏析《清明》。
(1)出示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节日习俗呢?
(2)你能不能感受到清明的文化气息呢?
(3)借问:敬辞, 用于向人打听事情。
(4)抓住关键词, 理解诗中意。
2.学会本课生字, 认识7个生字, 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知道三首诗描写的传统节日, 感受节日的情景,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话说传统节日。
同学们, 在我们伟大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流传下来很多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自由表达。
预设:春节 元宵节 寒食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 腊八节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屠 苏 魂 酒 牧 兄倍
1.领读生字, 注音拼读。
2.观察每一个生字的特点, 看一看谁最先记住这些字。
3.通过猜谜语、形近字、多音字等方式识记生字。
(1)猜谜语:
小鬼云里翻。——魂
洒一点水就好。——酒
(2)形近字:魂、魄异、导洒、酒
(3)图片识字:茱萸、屠苏。
三、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诗歌, 画出生字词, 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2.学会本课生字, 认识7个生字, 会写12个生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知道三首诗描写的传统节日, 感受节日的情景, 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
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
(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
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7指导朗读。
(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8指导背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4.展示本小组成员设计的春联
5.展示本小组成员做的月饼
6.展示本组成员准备的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
小组代表展示设计的春联、月饼、背诵中秋节诗句。可以进一步关注学生对腊八节、重阳节等节日的认识,这些节日相比较其他节日来说学生接触的较少
表演写春联、做月饼和搜集古诗既锻炼了学生手脑,又巩固了有关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还是学生切实开展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可谓一举多得。
预设:学生查找的内容可能大多关于春节、元宵等众所周知的节日,对于部分例如重阳节、腊八节等过节氛围较轻的节日查找资料不足,内容不够丰富,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同学们将搜集到的了一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资料与身边的伙伴分享。
将常见传统节日习俗进行详细介绍。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并理解了其中丰富内涵。这一环节搭建了一个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真正的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传统文化要传承
1.演示课件:令人关注的端午节文化。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2.师:中国人过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竟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其滋味是可想而知的,此事充分说明,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多么迫切、多么重要啊!但是,现在仍有不少人对传统节日不够了解,不够重视,我们该怎么做?
课标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古诗的音韵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 《绝句》:介绍作者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艺术特色。
- 《望天门山》:讲解诗中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 《山行》:探讨诗中表达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把握诗中的意象,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学会用现代文表达古诗的含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 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诗意。
- 讲解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巩固练习: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方式巩固学习内容。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相关古诗,进行比较分析。
板书设计- 板书:提纲挈领地展示教学内容的结构和重点。
- 板画:绘制与古诗内容相关的简笔画,增强直观感受。
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 选做题: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扩写或仿写。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背诵情况,总结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此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受和运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本文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有问题的段落,因此直接小幅度改写每段话。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屠、苏”等7个字,写出“旧符”等12个字。
通过背诵和默写《清明》,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究,让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个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研究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惯。
重点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屠、苏”等2个字,写出“旧符”等2个字。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屠苏”、“曈曈日”等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1.出示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引导学生了解春节的时间和意义。
2.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介绍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表示新的一年的开始。
3.介绍本课要学的古诗《元日》,请学生一起读题。
4.简单介绍作者王安石的背景和成就。
二、初读感知,研究字词。
1.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平时研究古诗的方法研究交流,标出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介绍生字“屠苏”,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同时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理解诗句所描绘的节日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元日是农历的大年初一,人们在这一天会放鞭炮、喝药酒、贴桃符等,以驱邪避瘟疫,祈求长寿。
在古代,人们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也被称为爆竹,用来驱鬼避邪。
一岁除则是指一年已经结束,除去旧岁的意思。
而屠苏药酒则是古代俗,用于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则是形容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表示天刚亮的时候。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田字格中字的位置和笔画来记忆生字。
第9课《古诗三首》大单元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课题: 9. 《古诗三首》设计: 审核: 执教: 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认识“屠、苏”等七个生字,会写“符、借、酒、何、独、佳”6个字。
2. 能正确朗读三首古诗,借助注释说出每首古诗所写的传统节日。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元日》,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学习重点:1.认识“屠、苏”等七个生字,会写“符、借、酒、何、独、佳”6个字。
2.能正确朗读三首古诗,借助注释说出每首古诗所写的传统节日。
学习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元日》,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根据三年级上册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诗题入手,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通过朗读感受古诗画面,感知古诗所蕴含的情感。
三首古诗都是有关传统节日的,学习方法可以迁移,教学时可以尝试由扶到放。
重点指导《元日》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然后按照学习《元日》的方法学习《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备注(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一、教学导入1.揭示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2.启发:回忆二年级学过的课文《传统节日》,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二、教学过程第一学程:学习任务主问题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庄字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相机指导读好含有生字的词语“屠苏、杜牧、牧童”随机正音:“苏“是平舌音;“童”是后鼻音。
第二步:互学要求1.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个传统节日?你是怎么知道的?2.联系注释和内容进行交流,回答问题。
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交流这几个节日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在整体感知环节,引导学生总览课文,借助每首诗的第一条注释明确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一个中华传统节日,使学生整体把握三首诗的大致内容。
教师适当补充资料,可以让学生对三个节日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深入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第9课《古诗三首》大单元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三)
课题: 9. 《古诗三首》设计: 审核: 执教: 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认识“屠、苏”等七个生字,会写“符、借、酒、何、独、佳”6个字。
2. 能正确朗读三首古诗,借助注释说出每首古诗所写的传统节日。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元日》,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学习重点:1.认识“屠、苏”等七个生字,会写“符、借、酒、何、独、佳”6个字。
2.能正确朗读三首古诗,借助注释说出每首古诗所写的传统节日。
学习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元日》,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根据三年级上册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诗题入手,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通过朗读感受古诗画面,感知古诗所蕴含的情感。
三首古诗都是有关传统节日的,学习方法可以迁移,教学时可以尝试由扶到放。
重点指导《元日》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然后按照学习《元日》的方法学习《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备注(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一、教学导入1.揭示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2.启发:回忆二年级学过的课文《传统节日》,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二、教学过程第一学程:学习任务主问题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庄字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相机指导读好含有生字的词语“屠苏、杜牧、牧童”随机正音:“苏“是平舌音;“童”是后鼻音。
第二步:互学要求1.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个传统节日?你是怎么知道的?2.联系注释和内容进行交流,回答问题。
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交流这几个节日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在整体感知环节,引导学生总览课文,借助每首诗的第一条注释明确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一个中华传统节日,使学生整体把握三首诗的大致内容。
教师适当补充资料,可以让学生对三个节日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深入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导学案一、新课导入出示: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能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吗?这些传统节日里,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2.是啊,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这三首诗是以三个传统节日为主题来写的,让我们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了解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吧!3.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读题、释题,了解这三首古诗里讲了哪三个传统节日。
5.(回顾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屠、苏、魂、酒”等7个生字。
会写“旧、符”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能分别讲述三首古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3.能默写《清明》。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字词运用(一)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旧jiù符fú 欲yù 魂hún 借jiè 酒jiǔ何hé 牧mù 兄xiōng 独dú 异yì 佳jiā屠苏 断魂 喝酒 牧童 兄弟 加倍(二)比一比,再组词。
换(更换) 借(借书) 异(异形) 佳(佳节)唤(呼唤) 惜(可惜) 导(指导) 挂(悬挂)(三)近义词。
千门万户——千家万户 异乡——他乡(四)反义词。
新——旧 异——同(五)词语解释。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遥指:指向远方。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四、示范朗读五、初读感知(一)从题入手,质疑释题1.问题引领:(1)这三首诗分别讲了哪几个传统节日?(2)你能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个节日的习俗吗?2.学习过程提示:学生把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3.梳理小结:(1)三首古诗分别讲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三个传统节日。
(2)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期间,人们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张灯结彩,吃年夜饭,燃放烟花鞭炮,长辈发“压岁钱”给晚辈,“守岁”,互相拜年,等等。
“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的传统习俗有:开门炮仗、拜岁、祈年、拜年、占岁、聚财。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得名于节气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
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生气始盛,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洁齐而清明。
祭祖与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习俗除了踏青、扫墓之外,在历史发展中还吸收了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充分体现了人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汉初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到了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重阳节因此又叫“登高节”。
之后,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二)初步理解诗意,读出节奏1.问题引领:(1)你能把这三首古诗按照节奏朗读吗?(2)联系课文“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习过程提示:(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2)自由朗读,给古诗划分好节奏。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把理解的诗句串联,尝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3.梳理小结:(1)元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元日》这首诗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人们过新年时的情景: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煦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庆祝新春,人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清明》整首诗的意思是:清明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
旅行在外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分愁苦。
向当地人询问,附近哪里有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整首诗的意思是:独自一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
遥想家乡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身上都插戴着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六、精读感悟(一)想象画面,赏析《元日》1.问题引领: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请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习过程提示:(1)在诗中圈出所描写的场景。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说一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3)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想象画面,练习背诵《元日》。
3.梳理小结:燃竹子、饮屠苏、迎朝阳、换旧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时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二)赏析《清明》1.问题引领:(1)诗里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怎么样?行人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2)你能展开想象,给古诗绘一幅插图吗?2.学习过程提示:(1)用“”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雨纷纷)(2)圈出最能体现当时行人特点的词。
(欲断魂)(3)结合当时的天气和“欲断魂”一词,说说你体会到的行人的心情?(4)请你把这种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朗读《清明》这首诗的前两句时,要读出细雨纷纷而下,行人凄迷纷乱的心情。
体会牧童与诗人的对话,读后两句的时候,“借问”轻声读,“遥指”重读,“杏花村”读得要清晰。
(5)小组合作,根据想象,给这首诗绘一幅插图。
(6)全班展示,边展示边讲解插图。
(7)练习配乐诵读,背诵全诗。
3.梳理小结:“纷纷”一词说明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此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断魂”一词写出了行人心情的惆怅。
清明时节,本是家人团聚,共同悼念已逝亲人的时候,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三)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问题引领:(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体会到的?(2)诗人为什么要登高处?2.学习过程提示:(1)了解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理想。
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倍感孤独,非常想念家乡的亲人。
(2)题目中哪个字表达了这种思念之情?(忆)(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独”)“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4)请你把这种孤独凄凉的感觉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练习配乐有感情朗诵诗句)(5)默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请你用朗读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
)(6)练习有感情朗读全诗并背诵。
3.梳理小结:本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诗人独自一人生活在异乡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自己一个人。
在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前两句要读出孤独之情;后两句要读出思亲之意。
七、巩固练习1.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屠苏(sū shū)更换(huàn kuàn)牧(múmù)童独(túdú)自佳节(zhā jiā)兄(shōng xiōng)弟2.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借问:请问。
遥指:指向远方。
忆:想念。
异乡:他乡,外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3.根据课文填空。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八、比较阅读(一)秋夕[唐]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先选择后填空。
这首诗描写的是(C)节的场景,我是从诗中卧看牵牛织女星看出来的。
A.清明B.中秋C.七夕D.元宵(二)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 B)。
A.中秋节B.除夕C.大年初一D.元宵节2.诗人所在的地点是( C)。
A.异乡家里B.故乡家里C.异乡旅馆D.故乡旅馆九、检测反馈(一)根据古诗内容填空(填写节日)。
《元日》写的是春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的是清明节的景象。
(二)根据诗意写诗句。
1.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天气又阴又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作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思念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元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第一、二句诗中,诗人通过描写哪些活动来表现元日热闹欢快的景象?燃竹子、饮屠苏。
2.除了诗中提到的风俗,你还能写出你家乡春节时不同的风俗吗?拜年、穿新衣、派压岁钱……(四)默写《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