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笔记作者:宁婉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书中通过讲述设计案例,来阐释设计涵义及理念,朴实易懂,能吸引我继续往下读。
这本书让我深层次地理解了设计的真正涵义,书中很多设计理念对我们今后的创作很有帮助,正如书名“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并不是单一孤立存在,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要考虑更多的综合性因素。
以下是我的读书感想和设计随笔。
一、1、《设计中的设计》第一章对设计的定义不完整,他只是说设计是通过创造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种定义也可以说是发明或是创作。
我认为设计是一种为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具有审美性、功能性、创造性的思维性活动。
2、我认为书中“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
这句话说的很好,反映了设计的真正用途,和人们内心中对设计的最真实朴素的想法、要求。
3、“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
”这是设计和艺术的区别。
4、书中谈到的整合设计是将设计的所有问题都从整体去观望,再去领悟它的本质。
无论是从设计的年代历程还是从设计物品的整体艺术形态,都要拥有一个宏观的审视态度。
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了解设计。
5、疑问:我们研究的藏族设计史,19世纪之前的设计史料,能称之为设计吗?因为在19世纪之前设计这一概念和词语还未出现。
6、视觉传达二、第二章通过举例和展览会上的设计案例,阐释设计师们的各种设计理念7、再设计:在已有的设计基础上进行再次创造和设计,设计出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性思维的。
捕捉新鲜感进行再设计。
让人们对之前很熟悉,用得很习惯的生活日常用品的认识发生改变,建立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多样化。
8、纸管建筑和四角形的纸管卫生纸的设计体现了设计师的节约资源设计理念,9、保温衣服(多拉链,塞报纸)设计具有人性化,很好地关注设计和人之间的关系。
9、设计所考虑的并不只有主体行为,形象背后的各种环境都要综合性地思考。
“青年放咖啡杯”这一例子,说明设计有时候是一种“给予”,结合环境设计,会有偶然性发现,这是环境的给予。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1篇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1篇光学对建筑,随着时间变化、季节更替,并根据光源色彩、强弱、角度的调整,建筑形象也随之变化,建筑空间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选择和控制不同的光学设计,能够营造出一种温馨、宜人、更有艺术性的空间氛围。
我们的生活每日与光相伴,建筑物与光息息相关。
光显示出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建筑设计各个专业设计人员对照明创作的冲动。
光是人居环境的要素,为人类居住的建筑和城市创造光明、舒适、绚丽。
创造优美的光环境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光使建筑的实存成为可能。
随着时间的变化,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弱、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建筑的形象也随之改变。
人们就是在这样不断变化的形和影中感受光带给我们的奇妙世界。
正如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建筑设计就是要截取无所不在的光,并在特定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
建筑将光凝缩成最简约的存在,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
”大面积的明暗对比和光影变化,反映着光与建筑的完美交融。
光塑造形象:物的形象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被视觉感知。
正确地设光能加强建筑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反之则导致形象平淡或歪曲。
光建构空间,明和暗的差异自然地形成室内外不同空间划分的心理暗示。
光的微妙的强弱变化造就空间的层次感。
光渲染气氛:晴空万里,细雨连绵,不同的环境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这当中光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光渲染的气氛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光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落人平庸。
强化光的明暗对比能把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细节实现出来,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
极高的对比还能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令人激动。
光演现色彩:显色性好的人工光源可以象天然光一样真实地演现环境,人和物的缤纷色彩;显色性差的灯则造成颜色变异,丧失环境色彩的勉力。
彩色灯光赋于光环境情感意识,使一些颜色响亮,但也会使一些颜色受到扭曲。
光装饰环境:光和影编织的图案,光洁材料反射光和折射光所产生的晶莹光辉,光有节奏的动态变化,灯具的优美造型都是装饰环境的宝贵元素,引人入胜的艺术焦点。
设计书籍读书笔记

设计书籍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几本关于设计的书籍,收获颇丰,也让我对设计这个领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中,作者原研哉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设计的本质和意义。
他强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外观的美观,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无印良品的产品设计。
无印良品的产品往往以简洁、自然的风格呈现,去除了不必要的装饰和繁琐的功能,却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
这种“减法”设计的理念,让我明白了好的设计不是添加,而是精简,通过精心的筛选和提炼,保留最核心、最有用的部分。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则更侧重于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作者Robin Williams 提出了亲密性、对齐、重复和对比这四个基本原则。
亲密性原则指的是将相关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视觉单元,使页面的布局更有条理;对齐原则让页面看起来整齐、统一,增强了可读性;重复原则通过重复某些元素,如颜色、字体、形状等,建立起一种一致性和连贯性;对比原则则通过元素之间的差异,突出重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些原则看似简单,但在实际的设计中却非常实用。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原则,我能够更有效地组织页面的元素,提升设计的质量。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让我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设计。
作者唐纳德·A·诺曼深入研究了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并将其应用于设计中。
他指出,设计应该以人为本,考虑用户的需求、期望和能力。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直观的、易于理解和使用的,而不是让用户感到困惑和迷茫。
例如,在产品的操作界面设计中,如果按钮的位置不明确、标识不清楚,就会给用户带来不便。
这让我明白了,设计不仅仅是关于外观的美丑,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舒适和满意。
读完这些书籍,我深刻认识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美学、心理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要有敏锐的审美眼光,还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心理,掌握各种技术和材料的特性。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第一章 | 设计到底是什么高科技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人们原有的审美经验随之失效。
科技、经济快步向前,人们却来不及形成新的审美意识。
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
设计的产生社会思想家约翰·拉金斯、艺术运动家威廉·莫里斯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形成的“设计”的思想,这可以被视作现代设计的原点。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广泛展开,人们由于昔日纤细的生活感受的丧失而遭受的审美床上日趋严重。
这成为人们探究现代设计的思考与感受方式的强大动力。
设计的整合包豪斯设计运动,直面工业化大生产汹涌而来的现实,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寻求设计的造型。
在这种基础上诞生的新型设计是以实现功能为目标的。
所有与造型有关的要素,都经受了感性与理性双重维度的验证,最终被还原到了起点。
在现代主义的框架中,包豪斯运动为“设计”概念提供了一个形成的契机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主要动力来源都是“经济”日本——规格化、量化的生产方式,工程管理与设计制作紧密连接,使企业能够更加细致的进行管理,规模化、量化的生产在达到量的同时也实现了高品质,并获得了世界声誉(但设计师的个性受到极大的抑制) 美国——风格再塑、设计,设计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促销策略,设计以非常实用的形式被推进。
将设计当做一种经营资源来使用。
工业产品通过不断自主改变造型的方式来强调自身的存在价值,并由此掌控和左右消费者的期盼。
欧洲——概念创造品牌(乌尔姆设计学院),“如果设计师能对整体环境造成影响,那么设计教育到底应该采用何种思想和知识体系”。
设计师们在展现各自独创性的同时,不约而同地保留了一些手工生产的气息,将设计师的个人才能和工匠品质熔铸在一起的优秀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因为具有特别的“价值”被保存下来。
社会渐渐开始对“品牌”有了新的认识。
后现代主义的嬉戏设计界的“后现代主义”:以建筑界,知识界和生产设计界为中心行程的流行现象。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最近看的书是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同样把书中我觉得有意思的观点和内容分享给大家(以下文中划线句子为书中原文)。
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大抵如此。
正是在对这些细节的处理中,我们慢慢积累一些经验,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最终达到了一个更好的境界。
在全球化的市场里,商品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对消费欲望的把握能力和体现水平。
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其实就是“等待”。
等待着,等待着,不知不觉间,我们就感受到了自然的丰饶。
田岛先生想尽量减少人工的事物,营造出一个让时间在自然的韵律中慢慢流逝的场所。
他不是施加人工的力量,而是等待自然的给予。
人们长期以来对“度假胜地”所抱有的概念,也许会因为这个森林空间出现而被静静地摧毁。
以前经常听到“振兴村庄”这样的说法,但那些“被振兴”起来的村庄下场都不怎么令人乐观。
这些村庄不是“被振兴”一下就可以发展起来的。
村庄的魅力完全在于对自然景观的呈现。
与其费力地去改变它,倒不如用心面对蕴涵在其中的寂静与成熟,等这些力量自然长成,也不用“对外宣传”,只要将其放在森林的深处,或默默放置在那里就好。
好的事物是一定会被发现的。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顺应时代的变化,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本书去年看了部分,今年又重看了一遍,虽然是专业设计师写的关于设计的书,但内容通俗易懂,更多是理念上的表述,很少提及技术。
这本身也是原研哉撰写这本书的主要意图吧,让所有人看的懂的关于设计的书。
这本书与其说是设计中的设计,不如说是原研哉的设计理念阐述,他的风格极简,设计回归问题本身,注重自然等。
这几年越来越风行的极简风,大概也是由这一批设计师慢慢带起来的吧。
在我看来,设计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这点与原研哉的想法一致,他在书中说:“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2000字

设计中的设计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仅涉及到外观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对功能、用户体验和社会影响的考量。
设计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建筑、服装、家具还是数字产品,都需要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
阅读《设计中的设计》,对设计的本质和设计师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通过读书笔记来共享一些观点和体会。
一、设计的定义设计不仅仅是外形的美感,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不仅仅是视觉的,还可以是多感官的。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新奇和独特,更应该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需要综合考虑材料、工艺、成本、用户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而在这些因素中,用户需求应该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人们的生活。
二、设计的过程设计不是孤立的活动,它需要有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来支持。
通常,设计过程可以分为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制造和测试等阶段。
在需求分析阶段,设计师需要与客户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在概念设计阶段,设计师需要进行大量的头脑风暴和草图绘制,找出最优的设计方案;在详细设计阶段,设计师需要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并与工程师、制造商等进行合作;在制造和测试阶段,设计师需要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进行多次的测试和改进。
整个设计过程需要设计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善于与他人合作。
三、设计的思维方式从事设计工作的人,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设计师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能够灵活地接受并应用。
设计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灵感和创意。
再次,设计师需要有逻辑思维,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设计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合作完成设计项目。
四、设计的影响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影响力。
优秀的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一件舒适的家具可以让人们在家中放松身心;一款便捷的手机App可以让人们轻松处理生活琐事;一座美丽的建筑可以让人们在城市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书名:《设计中的设计》作者: [日] 原研哉01 思考你尝试过用“五感”去欣赏设计吗?无印良品是如何影响世界,如何在全世界收获众多追随者的?如何去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设计,如何去设计我们的生活?02 书中金句从零开始搞出来的东西是创造,而将已知变成未知也是是一种创造行为。
要搞清楚设计到底是什么,后者可能更有用。
我们观看世界的角度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除非能够微妙的唤醒和启动接受者的感觉,否则技术没有任何意义。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03 精华笔记一、书与作者原研哉是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日本平面设计的领军人物,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
无印良品的产品理念,视觉广告都出自与原研哉之手。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的著作《设计中的设计》。
这本书在各种设计类的推荐书单中都能找到。
二、原研哉对再设计(re-design)的思考作者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
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
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个概念。
在他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从零开始搞出来的东西是创造,而将已知变成未知也是是一种创造。
要弄清楚设计到底是什么,后者可能更有用。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设计的认知都集中与从零到一的创作。
但是如何着眼与我们已经熟知并且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东西,并创造出未知,这是原研哉关注的地方。
就像相伴已久的情侣一样,其实我们越是确信自己已经非常了解对方,我们对TA的理解就越不准确。
原研哉提出“让日常未知”这个概念,并策划了一个设计展,名叫“再设计——二十一世纪的日用品”。
他邀请了一些活跃在建筑,平面设计,产品设计领域的顶尖人士,请他们对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杂货进行了再设计。
设计书籍读书笔记

设计书籍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设计的书籍,名为《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让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设计,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界面,到居住的房屋装修,再到街头的广告牌,无一不是设计的成果。
然而,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设计的表面,却很少去探究其背后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在《设计中的设计》中,作者原研哉强调了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观和功能性,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洞察和对人类需求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好的设计应该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而不是让人感到突兀和陌生。
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案例——日本的“无印良品”。
无印良品的产品以简洁、自然、实用为特点,没有过多的装饰和花哨的设计。
这种设计风格恰恰迎合了现代人对于简单、舒适生活的追求。
它让我们意识到,设计并非越复杂越好,有时候,减法反而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原研哉还提到了设计的“再设计”概念。
他认为,设计师应该不断地对已有的设计进行反思和改进,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身边的许多产品,比如手机。
从最初的按键手机到如今的智能手机,每一次的更新换代都是一次“再设计”的过程。
设计师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让手机变得更加智能、便捷、美观。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商业需求,更应该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全球性问题。
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产品的生命周期,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比如,在选择材料时,优先考虑可回收、可再生的材料;在设计产品的包装时,尽量做到简约、环保。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对于设计的看法。
以前,我总是认为设计就是要让东西看起来好看,但现在我明白了,设计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
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这本书,我还学到了一些关于设计方法和技巧的知识。
比如,在进行设计之前,要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通过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设计书籍读书笔记

设计书籍读书笔记在设计领域中,不断地学习和汲取新的知识是提升自身能力的关键。
近期,我阅读了一系列有关设计的书籍,它们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原研哉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他对于设计的独特见解。
他强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外观的美观,更重要的是要解决问题,满足人们的需求。
书中提到的“再设计”概念让我深受启发,即重新审视我们周围那些习以为常的物品,通过创新的设计思维赋予它们新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对日常使用的卫生纸进行再设计,从纸张的质地、纹理到卷筒的形状和抽取方式,每一个细节都可以重新思考和优化,以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这种对于设计的深入挖掘和重新定义,让我明白了设计的无限可能性。
另一本让我收获颇丰的是《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这本书没有复杂的理论和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对比、重复、对齐和亲密性。
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清晰的图示,让我能够轻松理解并运用这些原则。
其中,对比原则让我明白了如何通过色彩、字体大小、形状等元素的差异来突出重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重复原则则教会我在设计中建立一种一致性和节奏感,使作品更加和谐统一;对齐原则让页面看起来更加整洁、有序;而亲密性原则则帮助我将相关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增强信息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平面设计,对于网页设计、UI 设计等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设计心理学》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设计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心理。
书中指出,好的设计应该是“可视性”的,让用户能够清楚地了解产品的功能和操作方式;同时,设计还应该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即与用户对于事物的预期和理解相符合。
例如,门把手的设计,如果它的形状和位置能够直观地提示用户如何操作,那么就能够减少用户的困惑和误操作。
这让我意识到,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和心理,进行人性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关注设计的外观和形式。
设计中的设计笔记

自选书介绍:《设计中的设计》由原研哉著,朱锷翻译,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该书于2006年11月1日出版,是由设计大师原研哉解释并阐述关于设计的思想和原理的经典之作。
我买的这本书较之前的版本新增了许多亮点,出版时间是2010年9月。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是对原研哉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的沿承、发展的归总。
作为日本中生代设计师的中坚,原研哉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当代日本设计的精髓。
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
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 作者介绍:原研哉[1](Kenyahara,1958年06月11日-),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
设计领域泛于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设计中,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设计理念。
在银座松屋百货更新设计中,横跨空间到平面实践整体设计的方向。
在梅田医院指示标志设计画中,则表现出触觉在视觉传达中的可能性。
----------------------------------------------------------------------- 观点:✿原研哉说: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抱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第一章 | 设计到底是什么高科技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人们原有的审美经验随之失效。
科技、经济快步向前,人们却来不及形成新的审美意识。
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
设计的产生社会思想家约翰·拉金斯、艺术运动家威廉·莫里斯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形成的“设计”的思想,这可以被视作现代设计的原点。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广泛展开,人们由于昔日纤细的生活感受的丧失而遭受的审美床上日趋严重。
这成为人们探究现代设计的思考与感受方式的强大动力。
设计的整合包豪斯设计运动,直面工业化大生产汹涌而来的现实,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寻求设计的造型。
在这种基础上诞生的新型设计是以实现功能为目标的。
所有与造型有关的要素,都经受了感性与理性双重维度的验证,最终被还原到了起点。
在现代主义的框架中,包豪斯运动为“设计”概念提供了一个形成的契机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主要动力来源都是“经济”日本——规格化、量化的生产方式,工程管理与设计制作紧密连接,使企业能够更加细致的进行管理,规模化、量化的生产在达到量的同时也实现了高品质,并获得了世界声誉(但设计师的个性受到极大的抑制)美国——风格再塑、设计,设计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促销策略,设计以非常实用的形式被推进。
将设计当做一种经营资源来使用。
工业产品通过不断自主改变造型的方式来强调自身的存在价值,并由此掌控和左右消费者的期盼。
欧洲——概念创造品牌(乌尔姆设计学院),“如果设计师能对整体环境造成影响,那么设计教育到底应该采用何种思想和知识体系”。
设计师们在展现各自独创性的同时,不约而同地保留了一些手工生产的气息,将设计师的个人才能和工匠品质熔铸在一起的优秀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因为具有特别的“价值”被保存下来。
社会渐渐开始对“品牌”有了新的认识。
后现代主义的嬉戏设计界的“后现代主义”:以建筑界,知识界和生产设计界为中心行程的流行现象。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一直对日本的设计很感兴趣,朋友也推荐我去读一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在闲暇时间细细的把这篇文章读了下来,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籍,读完后,要将书合起来,慢慢回味,日后打开再读。
这本书并不是讲述如何做设计的,而是介绍了原研哉的一些代表作品,并且对设计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分析,更像是他的一本随笔集。
作为设计师,原研哉分享了设计背后的故事,书写了对设计的观点和思考。
细腻、深入的文字,品读的不仅是设计、美学、文化,还有对生活的反思。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中介绍的设计案例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和设计观念颇为受用,书中提到的每一个设计都能让我们体会到设计者背后的匠心独运。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设计到底是什幺?”我想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
读了这本书,能从更多角度和层面的理解设计。
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他走了很长的路,做了很多的探索,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文章中谈到我们无意识的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而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日常“也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它是设计的起源也是设计的意义,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这也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观点,文章中谈到的几个设计它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这背后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日本的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不管是建筑也好日用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就如同中国的山水画中的恰到好处的留白一样,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体验。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由日本设计大师竹内好所著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创造和思考的启示录。
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我们得以窥见设计的本质和意义,以及设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设计中的设计》中,竹内好将设计比喻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思考的方式。
他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外表的美感,更是内在的精神和价值的体现。
设计是一种将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一种追求完美和创新的精神。
通过设计,我们可以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人们的命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设计的力量和魅力。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设计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竹内好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论。
他强调了设计的简洁性和实用性,认为设计应该是简单而不简陋,实用而不庸俗。
他还强调了设计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设计应该尊重自然,借鉴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阅读《设计中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设计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启发我们的思维。
设计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设计的影子。
设计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完美和创新的精神。
在我看来,《设计中的设计》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人生的启示录。
通过设计,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美好和可能性,可以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多彩。
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追求完美和创新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跟随竹内好的脚步,探索设计的奥秘,感受设计的魅力,让设计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由美国著名设计师唐纳德·诺曼所著的关于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深刻地影响了无数设计师和创意人士。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设计的本质和意义,对设计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在《设计中的设计》中,唐纳德·诺曼首先对设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外表的美观和功能的实用,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诉求。
设计应该是人性化的,要考虑到用户的感受和体验。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更是一种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除此之外,唐纳德·诺曼还在书中提出了“情感化设计”的理念。
他认为设计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要让人们在使用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化的设计能够让用户产生更深的情感连接,从而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一理念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并尝试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
此外,唐纳德·诺曼还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他强调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提升用户体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他还讲解了设计思维和创新的过程,教导读者如何进行创意思维和设计思考。
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让我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设计中的设计》,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不再是简单的美化和实用,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一种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我深信,只有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才能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我会将书中所学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和价值。
感谢唐纳德·诺曼的《设计中的设计》,让我受益匪浅,受益终身。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之杨若古兰创作原研哉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间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设计中的设计(全本)》则是原研哉对他的设计理念和作品的沿承、发展的归总.他的代表作也当之无愧是关于日本设计的最经典代表作.“他以一双疏忽内部世界飞速发展变更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觅设计被须要的所在,并将本人精确地安顿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愈来愈堕入本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而且盲目自立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浮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在如许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的地方,簇新的地平线不竭被发现和拓展.”设计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工具,其实不是浮夸的表示而是实用的生活化的大众化的.“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式可能有千万种,只需能够下认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获事物实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站在所处的历史交集点上,努力不在某一个局部中迷失、失去看到全体的机会,从而捉住它的实质.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着有数设计的可能.其实不是仅仅只要制作出别致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而创造力的获得,其实不是必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如果能够把目光放得足够久远,在我们的身后,或许也一样埋没着创造的源泉.或许将来就在前面,但当我们回身,一样会看见悠长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只要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干够真正具有创造力.“创意其实不是要让人惊异它簇新的方式和素材,而应当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设计是天然的,概念的实现,设计其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你须要解决某件事情的时候设计天然而然就会发生,而且是有目的成心义的.从发现到解决成绩的过程中,我收获着巨大的充实感成就感.有时候我们很费力的去改变很多东西,却发现本来可能只须要改变一点点一切都会纷歧样.即“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就如设计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吃好饭,高兴的吃饭.与艺术比拟,“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示的动机,其落脚点更偏重于社会.”是以设计的出发点并不是是自我风格的表示或是个人情绪的声张,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不管是视觉还是触觉.给一件事情下定义或用文字记述上去其实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了解.如果能够先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再测验考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它.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价值丰富的文明积累.如果能够把它们看成是陌生的东西,加以活用,是比惹是生非更了不起的创造.我们的脚下埋藏着巨大的矿脉.我们须要的只是发现的眼睛.再设计在于回到原点,从头审视我们方圆的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实质.从无到有,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再设计就是对人类寻求物体本人美好的一次诗意的回归.考虑的成绩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人性、天然的考虑.他告诉我们,设计的核心是回到原点,从头审视我们四周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实质,佐藤可士和的清算术想表达的主题也和它不谋而合.日本机场的出入境印章就采纳了这类“再设计”理念,出境印章上是向左飞的飞机,入境印章是向右飞的飞机.由此,出入境手续了如指掌,当发现小小的印章如此标新立异又实用,必定忍不住赞赏.而成人纸尿裤的设计,从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出发,充分尊敬并减轻了使用产品者可能发生的耻辱感;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对大天然的尊敬.将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掉落在地上的小树枝外形是美好的,使用过程是柔和而暖和的,也唤起人们对天然、火、人,和各种各样世间万物的印象.简单低价但充满乐趣和情感.坂茂的卷筒卫生纸包含着束缚和刺激两个层面的引诱.两头的芯是四角形,是以卷成了类似的方形.抽取时,会由于发生阻力而发出“喀哒-喀哒”的声音,不是那么酣畅的获取和其实不那么动听的声音刺激着用户思考,激发他们潜在的节约资本的认识,而不是轻轻一拉,就很顺遂地抽下一长条纸张习气性有认识浪费.在他的眼里,留白其实不是作为功能的一部分而存在,白色本人就是一种美感.和想包涵一切东方认识分歧,日本的传统空间认识是空白的部分叫空间,在那里有散逸和紧张的空感和气氛,从他对作品全体的空间和造形的细腻描写,和对空间的取舍、空间认识等使我们看到日本传统空间的一端.白色可以会激发出人们关于“布景性”、“包涵力”、“古代感”、“品位”、“高级感”、“更新性”等各种各样的联想.布景性和包涵力,古代感和品位,和谐统一于白色这一色彩当中.日本的优良设计,大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惹是生非”的心灵体验.为日本梅田病院设计的唆使设计中,所有唆使牌都用白色棉布为材质,上面用红色标明楼层、诊室的名称.他解释说,白色给病人以优雅、洁净的感觉.它在提供病人须要的信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达了这所病院对卫生的苛求-即时纯净的白色棉布也能明哲保身.这就在病院,这类留意力高度集中而充满紧张感的空间世界里实现了一种感觉花费的不竭升华,让人有了分歧以往的暖和和安心的感受.“信息传达的目的其实不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惹人们的留意,而是要慢慢地渗透到五官中去.在人们还没留意到其存在时,成熟、隐蔽、精密、无力的传达曾经悄然完成了.”在为长野冬季奥运会开、落幕式设计的各种标识中,他但愿人们能记住长野的冬天,所以他选用了一种纯白的纸作为材质,而纸上的奥运会标识就如同人们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一样凹凸而半透明.添加感悟力,在理解物性和行业技巧之前就充分理解人性,这是设计师最首要的能力,跟诗人、小说家、导演,一样.原研哉如许看似平凡的设计,恰恰包含着这个闹热热烈繁华时代所须要的崇尚天然、回归宁静的精神.从2002年开始,原研哉介入到无印良品的设计工作当中.原研哉说:“MUJI这个名字曾经存在了必定的时间,大众对MUJI的印象曾经确立上去了,也就很难解脱‘品牌’这个负担.但我仍然会说,MUJI不是一个品牌.由于MUJI没有刻意营建本人的人气.”‘大音希声,大象有形’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抽象就是看不见行迹”.而没有品牌的无印良品成了名气大又最特此外“名牌”.前任田中一光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觅对品牌的全新解读,原研哉无疑更加深化了这一概念,并将无印良品的设计核心定位-“虚无”,广告本人抛弃商品信息,呈现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又海纳百川的容器.传达给受众的不但仅是一个信息,而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概念,用信息本人的留白当作受众想像的空间.在海报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地平线为方式的巨大的容器,地平线上空无一物,但又包含一切,人与宇宙的关系趋于极致的统一.正由于是“空”的容器,才有收藏东西的可能性,就其具有将来的可能性这一点,非常丰富.自古以来,不管在中国或日本,皆有应用这潜在可能性的“力量”的思想.世界化的设计,在原研哉心目中,是不存在的、是分歧逻辑的:“日本的设计就永久是日本的设计.就以MUJI为例,永久都不会由一个日本品牌酿成世界品牌.MUJI的浩繁项目,都是由当地具有共通说话的设计师,以当地人的生活模式及习气为基础而完成的设计.坚持原创性其实不料味着扼杀异类,在越多的来往中越能了解本身的原创性而不丢失本身独特性.日本设计强烈的民族个性和“遗世而独立”的超脱感正有赖于他们对自我传统的极度器重和发展和孳孳不倦的进修和进步.无印良品的成功说明了人们是须要空白的,太多的色彩和复杂占领了我们的眼球,我们心底里须要有一个空间可以供我们去思考,我想这就是简约设计的魅力所在.有些东西太刻意去做反而失去了感受,凭借于灵魂去做设计,而不是把设计加上灵魂或许更好.“无”其实不是没有,而是有太多太多须要本人去感受,或许设计最初的发展即是无设计,皆是设计.这不管是和“没有设计的设计=最好的设计”还是迪特·拉姆斯的设计十则里“尽可能少的设计”都有接近实质的相通的地方.走进无印良品的时候就会发现,那种纯净的,最接近生活实质的东西本来是如此令人心动,一切,都源自于设计师的对于设计本人的职业精神和对人的生活感悟.在充斥着工业文明的古代社会,或许人们须要的,只是最返璞归真的那个“无”.而这个无,是推倒重来的“无”,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无”,是“有为而治”的那个“无”.原研哉在探索在实验,他在寂静中寻觅人和设计存在的意义,这类思想的生长是一个缓慢而又无机的过程,充满了对过去、此刻的审视和取舍;他睿智宽心肠看着这个世界的幻化莫测,然后用一种极简的方式解构重重褶皱,给我们呈现他心里的清晰的答案和设法. 所以,设计到底是什么呢?真正想做的设计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我找到了方向,但是心里的最明确的答案,还在继续发现、继续寻觅.《设计中的设计(全本)》不是读一两遍就能完整接收的作品,看了两遍仍觉茫无头绪,进修还在继续,思考也还在继续.设计学刘阳河2015021949。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和那些大部头的设计专著比起来,原研哉的这本《设计中的设计》只是一册小书,但这册书却是以普通人为阅读对象的,是为了让更多人对设计有一个恰当的理解。
在作者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设计在哪里?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作者反复提到“日常”一词,并确认这就是设计的源泉与意义所在。
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或许对设计的理论思考、设计所涉及的信息传达等并不太感兴趣,但书中专门列出的一章《RE-DESIG 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则会给所有读者提供一双慧眼、两个思维飞跃的翅膀。
书中的案例,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先来看火柴的设计:现在使用火柴的机会已越来越少,设计者想重新唤起大家对火的关注。
面出薰主要研究城市的晚间照明,他的提案是这样的:“这些火柴是把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做成的。
我的想法是人们在把这些小树枝还给地球母亲之前,让它们为人类再做点事情。
我们在回顾人类与火的共同进化史的同时,想象着有关火的传说与故事。
掉落在地上的小树枝的形状是优美的,这样的设计也许能够让人忘记繁忙的时间,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的世间万物的印象。
”在生日的时候用这种火柴来点燃蜡烛,燃烧的火焰,自然给人以强烈的象征意义。
再来看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
佐藤雅彦的设计方案是,出境印章上是向左飞的飞机,而入境印章上是向右飞的飞机。
由此,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
看到这一结果的人,会有一个难忘的惊喜。
这是其他媒介相当难以达成的效果。
这一出入境章包含着“感动的萌芽”,提供了一种非常可行的相互沟通的方法。
他的设计对沉迷与电子媒介而不注重日常生活中交流实践的人来说,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下面两个是深泽直人的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感触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感触《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感触1在拜读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时,每每读到精彩的语句是,便不由的的引发阵阵感慨,也引得我不断地就设计问题进行思考。
为了抓住瞬间的灵感,便以随笔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边读边记录。
仅为自己的一点拙见,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1、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的价值观或是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实际物质上的需求或是满足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其最高的境界是通过设计、或是消费者共同参与设计的过程而让消费者获得一份感动、得到精神上一种收获。
例如我曾经看到的一个充气椅子的设计,若是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椅子也可以满足坐的需求,但是设计师却在与主体的四周连有一些充气小动物的造型,当人坐到主体上时,主体椅子内的气体就会因为挤压的原因通过相连的软管进入到小动物的体内,这些小动物就“站起来”,这样不乏童趣,为平日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2、坂茂与卫生纸其卫生纸中间的芯是方形的,在抽取卷上取卫生纸时会因为阻力问题而发出咔哒的声音。
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
另外在卫生纸的排列上也可以紧密排列而节省空间。
由此而见,设计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针对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设计这个媒介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是揭露这个问题,引发使用者的思考。
设计也是为社会而服务。
就如同一些大师通过自己的招贴设计号召人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3、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正是因为对沟通的法则很有心得,又能够在实践中很好的应用,他在许多领域都很活跃。
我认为,设计是通过设计品进行的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心灵的沟通。
出入境章是一个向左或是向右飞行的飞机,这个设计不仅使得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而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惊喜。
为这个程式化的手续中增添了一份情趣,从而增加了旅客对这个国家的喜爱。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精选5篇)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精选5篇)第一篇: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让生活简单且美《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日期:2011-07-27设计中的设计》一书购之已久,被它吸引是其出众的包装设计:洁白的封面——纯粹且精致;黑色端正的宋体字稍加设计以横平竖直的简洁形式排列——落落大方且透出一股娟秀之美。
我认为优秀的设计即如此:简单且美。
不繁琐,不罗嗦,不花哨,带着一种高雅的情操,透漏一份独特的气质。
我想此书的作者原研哉先生也是追求这样的一种设计精神。
追求的质朴原研哉先生是日本的一位优秀设计师,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
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
无印良品便是日本本土一个出色的设计品牌。
他的概念是创始人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提炼而成。
无印良品追求极简主义审美意识,甚至连生产过程都进行简化,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的商品群。
自一九八零年创始以来,无印良品已经成为日本民众优雅而质朴的生活象征,他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同时也在世界范围造成了广泛影响。
再设计书中原研哉先生举得一则小例子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日本一次呼吁对“取火照明”这种原生态方式再关注的设计会上,面出薰先生(日本设计师)做出一个非常有趣且另人感动的提案。
他将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
让这些小树枝在回归地球母亲之前再为人类做点事。
掉落在地上的小树枝形状是优美的,而人们使用这种火柴,能够让人们忘记繁忙的时间,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世间万物的印象。
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它充满智慧——没有那么高昂的制作费;它充满乐趣——自然的形态拟造出千姿百态;它又包含了感情——放佛是人与自然的一次沟通,擦一根火柴,大自然燃尽一段小树枝却给人类带来一团光明,这是人与自然仿佛约定般的完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研哉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则是原研哉对他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的沿承、发展的归总。
他的代表作也当之无愧是关于日本设计的最经典代表作。
“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
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
设计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工具,并不是浮夸的表现而是实用的生活化的大众化的。
“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式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站在所处的历史交集点上,努力不在某一个局部中迷失、失去看到整体的机会,从而抓住它的本质。
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着无数设计的可能。
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而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
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的身后,或许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
也许未来就在前面,但当我们转身,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源。
只有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
”
设计是自然的,概念的实现,设计其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你需要解决某件事情的时候设计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并且是有目的有意义的。
从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收获着巨大的充实感成就感。
有时候我们很费力的去改变很多东
西,却发现原来可能只需要改变一点点一切都会不一样。
即“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就如设计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吃好饭,愉快的吃饭。
与艺术相比,“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
”因此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的表现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
给一件事情下定义或用文字记述下来并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了解。
如果能够先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它。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价值丰富的文化积累。
如果能够把它们看成是陌生的东西,加以活用,是比无中生有更了不起的创造。
我们的脚下埋藏着巨大的矿脉。
我们需要的只是发现的眼睛。
再设计在于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
从无到有,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
再设计就是对人类追求物体本身美好的一次诗意的回归。
考虑的问题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人性、自然的考虑。
他告诉我们,设计的核心是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佐藤可士和的整理术想表达的主题也和它不谋而合。
日本机场的出入境印章就采取了这种“再设计”理念,出境印章上是向左飞的飞机,入境印章是向右飞的飞机。
由此,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当发现小小的印章如此别出心裁又实用,一定忍不住赞叹。
而成人纸尿裤的设计,从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出发,充分尊重并减轻了使用产品者可能产生的羞耻感;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对大自然的尊重。
将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
掉落在地上的小树枝形状是优美的,使用过程是柔和而温暖的,也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世间万物的印象。
简单低价但充满乐趣和情感。
坂茂的卷筒卫生纸包含着约束和刺激两个层面的引导。
中间的芯是四角形,因此卷成了类似的方形。
抽取时,会因为产生阻力而发出“喀哒-喀哒”的声音,不是那么畅快的获取和并不那么悦耳的声音刺激着用户思考,激发他们潜在的节约资源的意识,而不是轻轻一拉,就很顺遂地抽下一长条纸张习惯性无意识浪费。
在他的眼里,留白并不是作为功能的一部分而存在,白色本身就是一种美感。
和想包容一切西方意识不同,日本的传统空间意识是空白的部分叫空间,在那里有闲逸和紧张的空感和气氛,从他对作品整体的空间和造形的细腻描写,以及对空间的取舍、空间意识等使我们看到日本传统空间的一端。
白色可以会激发出人们关于“背景性”、“包容力”、“现代感”、“品位”、“高级感”、“更新性”等各种各样的联想。
背景性和包容力,现代感和品位,和谐统一于白色这一色彩之中。
日本的优秀设计,大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
为日本梅田医院设计的指示设计中,所有指示牌都用白色棉布为材质,上面用红色表明楼层、诊室的名称。
他解释说,白色给病人以优雅、洁净的感觉。
它在提供病人需要的信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达了这所医院对卫生的苛求-即时纯净的白色棉布也能一尘不染。
这就在医院,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充满紧张感的空间世界里实现了一种感觉消费的不断升华,让人有了不同以往的温暖和安心的感受。
“信息传达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而是要慢慢地渗透到五官中去。
在人们还没注意到其存在时,成熟、隐秘、精密、有力的传达已经悄然完成了。
”在为长野冬季奥运会开、闭幕式设计的各种标识中,他希望人们能记住长野的冬天,所以他选用了一种纯白的纸作为材质,而纸上的奥运会标识就如同人们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一样凹凸而半透明。
增加感悟力,在理解物性和行业技巧之前就充分理解人性,这是设计师最首要的能力,跟诗人、小说家、导演,一样。
原研哉这样看似平凡的设计,恰恰包含着这个嘈杂时代所需要的崇尚自然、回归宁静的精神。
从2002年开始,原研哉介入到无印良品的设计工作当中。
原研哉说:“MUJI 这个名字已经存在了一定的时间,大众对MUJI的印象已经确立下来了,也就很难摆脱‘品牌’这个包袱。
但我仍然会说,MUJI不是一个品牌。
因为MUJI没有刻意营造自己的人气。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
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
而没有品牌的无印良品成了名气大又最特别的“名牌”。
前任田中一光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对品牌的全新解读,原研哉无疑更加深化了这一概念,并将无印良品的设计核心定位-“虚无”,广告本身抛弃商品信息,呈现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又海纳百川的容器。
传达给受众的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而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概念,用信息本身的留白当作受众想像的空间。
在海报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地平线为形式的巨大的容器,地平线上空无一物,但又蕴含一切,人与宇宙的关系趋于极致的统一。
正因为是“空”的容器,才有收藏东西的可能性,就其拥有未来的可能性这一点,非常丰富。
自古以来,无论在中国或日本,皆有运用这潜在可能性的“力量”的思想。
世界化的设计,在原研哉心目中,是不存在的、是不合逻辑的:“日本的设计就永远是日本的设计。
就以MUJI为例,永远都不会由一个日本品牌变成世界品牌。
MUJI的众多项目,都是由当地拥有共通语言的设计师,以当地人的生活模式及习惯为基础而完成的设计。
保持原创性并不意味着扼杀异类,在越多的往来中越能了解自身的原创性而不丢失自身独特性。
日本设计强烈的民族个性和“遗世而独立”的超脱感正有赖于他们对自我传统的极度珍视和发展和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进步。
无印良品的成功说明了人们是需要空白的,太多的色彩和复杂占据了我们的眼球,我们心底里需要有一个空间可以供我们去思考,我想这就是简约设计的魅力所在。
有些东西太刻意去做反而失去了感受,依附于灵魂去做设计,而不是把设计加上灵魂或许更好。
“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有太多太多需要自己去感受,或许设计最后的发展便是无设计,皆是设计。
这不管是和“没有设计的设计=最好的设计”还是迪特·拉姆斯的设计十则里“尽可能少的设计”都有接近本质的相通的地方。
走进无印良品的时候就会发现,那种纯净的,最接近生活本质的东西原来是如此令人心动,一切,都源自于设计师的对于设计本身的职业精神和对人的生活感悟。
在充斥着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或许人们需要的,只是最返璞归真的那个“无”。
而这个无,是推倒重来的“无”,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无”,是“无为而治”的那个“无”。
原研哉在探索在实验,他在寂静中寻找人和设计存在的意义,这种思想的生长是一个缓慢而又有机的过程,充满了对过去、现在的审视和取舍;他睿智宽心地看着这个世界的变幻莫测,然后用一种极简的方式解构重重褶皱,给我们呈现他心里的清晰的答案和想法。
所以,设计到底是什么呢?真正想做的设计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我找到了方向,但是心里的最明确的答案,还在继续发现、继续寻找。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不是读一两遍就能完全吸收的作品,看了两遍仍觉不得要领,学习还在继续,思考也还在继续。
设计学
刘阳河
2015021949
201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