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合集下载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感悟[修改版]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感悟[修改版]

第一篇:《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感悟《设计中的设计》的读后感在开始这个读书计划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我想看人文社科的书是我长项,一天两天就搞定。

但是第一计划,杨杰给我推荐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我就犯嘀咕,设计类的书我从来没看过。

况且我也不喜欢这种书。

但是,开始看了书之后,我发现《设计中设计》这本书,是本好书。

这体现在,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无印良品,确实别有一番味道,包括看这本书的时候,联想到关于诺基亚最近“不跟随”的广告,以及11月11号在伦敦举办的lumia 800的演出,都让我联想到设计者背后的别具匠心。

《设计中的设计》中,让我印象最深的第一点是,设计的不仅是“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从设计品本身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设计固然很重要,因为人人其实都是设计师,只是没有一种模式让它把这种设计商品化或者让别人了解,并不代表,人人都不在他们的生活。

比如说,对余光中先生来说,一张小小的传票,虽然上面印刷者图片和文字是视觉性的东西,但承载着这些视觉信息的纸张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白色平面。

它可以通过指尖让我们感受到纸张的物质性。

虽然这种感觉很是微妙,但是在我们的心理上,这是有重量的。

它还会唤起我们对那份乡愁的记忆。

所以这时候,设计与生活就息息相关,这种关于内心感受的东西,充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种感觉,未必是美的,因为关于美的界定,本身就不明确。

但是关于设计和它带给人的感受,或多或少我们都有。

联想到现在的生活,其实也是可以设计的,你可以设计你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模式,让它与你的个人风格达成一致,你也可以设计你的办公环境和你的PC,让它使你更有归属感,当然,其实关于很难界定的人际关系,其实也可以好好设计一番,只要是你有心做这样的事情,其实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

另外,关于现代化和设计之间的关系。

无印良品价格不菲,但是从每次去大悦城的客流就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奢侈品。

据说只要巴黎时装周展出的服装第二天,温州的街上就会有卖的;先进的电子产品一出来,过不了几天,深圳的电子一条街就会出现水货。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这段时间我不仅在为毕业设计想方案,同时也阅读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读了这么久,突然发现就像原研哉在开篇的自序中所说的一样,自己越来越不懂设计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知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所以归根结底,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因为我对设计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设计的意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感知。

设计是什么?在我离设计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名词。

而如今作为一个初学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丽,又有点包罗万象,意蕴复杂。

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

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

通过创新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是我在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中所认识的设计。

“设计的时代将要来临”。

当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设计发展前景,二战后的日本产品设计高速成长,并且对质量的追求为规模化、量化的生产提供了品质保证。

日本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对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的思索,在于反思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将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

设计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东西。

真正的设计应该不受教条、规则的束缚,充满想象力,永远在寻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遗忘的创意。

试着通过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可以寻求新突破。

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不人云亦云。

设计在哪里?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设计中的设计》是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著作,这本书让我回忆起了实用性很强的服装设计书,也让我回忆起了大学时代的一些老师,他们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启发。

原研哉在书中提到的“容器”概念,也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设计是细微的关照,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实用性与美观性在母亲的裁缝铺中,我反复欣赏那些服装裁剪书,它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这些书籍中引进了很多日本服装的款式,这是因为同属亚洲人的肤色和体型,并且日本的日常服装较欧美的日常服装更接近于我们的审美和需求。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也让我回忆起这种实用性,他书中的设计案例和理念,让我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和实用性的重要性。

在日后的广告工作中,我虽然局限于平面设计,但我明白了“设计”是一个非常宽广的综合概念,更把这个综合概念重新应用到自己所属的区域中。

退役后,我觉得自己离“设计”已经很遥远了,但是《设计中的设计》让我重新觉得,我一直在设计,过去是在设计平面,现在是在努力设计生活。

二、设计的细微关照设计是细微的关照,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遮盖衣服上的洞,我绣了一朵花儿或是补上一只口袋;为了让照片更赏心悦目,我PS出各种眩目的效果;为了阻隔厨房外溢的油烟,我设计了一块半截的门帘。

这些都是设计,虽然离设计建筑、设计器物、设计城市规划等项目非常遥远,但是我还是可以设计自己的生活中,每一处需要注重美感以及功能性的地方。

三、“容器”概念的应用原研哉在谈到无印良品的平面时,提到了关于“容器”的概念: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为受众留出想像的空间。

我认为,能合理利用此概念的设计师并不在多数。

当我想要一个设计得简单而干净的blog模板,而托管方的美工却似乎更喜欢有繁复装饰的背景,最后我只能自己努力去弄懂并修改如同天书的源代码。

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坚持认为,blog是一个容器,只有它的背景更纯粹,我想要上传的文字与图片,才能不被干扰地、更清晰明确地对外传达它们所要呈现的信息,我希望它们更加凸显。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介绍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书籍。

通过作者对设计的深入探讨和案例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设计的本质和设计师的思维方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对设计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设计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设计不仅仅是外观的美化,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

设计师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让产品更加实用、美观和易用。

同时,设计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改进。

这些观点让我对设计的范围和意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设计师的工作。

其次,书中介绍了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

设计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注重观察、思考和实践。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了解到设计思维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设计,还可以应用于管理、营销、教育等方面。

而设计方法则是一种系统化的设计过程,包括需求分析、创意生成、原型制作等环节。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加高效地完成设计任务,也可以帮助非设计师更好地理解设计的过程和价值。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设计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我了解到设计是多样化的,不仅包括产品设计,还包括用户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

这些案例不仅让我对设计的广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设计的影响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可以塑造品牌的形象,可以改变社会的文化。

通过阅读《设计中的设计》,我对设计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设计师不仅仅是美化产品的人,更是解决问题的人,改变世界的人。

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设计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在深入研读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之后,我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和其在生活中的无所不在。

原研哉先生作为日本的一位杰出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这本书的包装设计所吸引。

洁白的封面,纯粹且精致,黑色端正的宋体字稍加设计,以横平竖直的简洁形式排列,落落大方且透出一股娟秀之美。

这就是原研哉的设计哲学的一个缩影——简单且美。

不繁琐,不罗嗦,不花哨,却带着一种高雅的情操,透漏一份独特的气质。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原研哉先生所阐述的“无设计”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他强调,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化,更是对生活方式的引导和改良。

一个优秀的设计应该能在生活中悄然存在,不刻意凸显自己,却能在细节中给人们带来便利和舒适。

这种“无设计”的理念,让我想到了日本禅宗的思想,追求质朴、自然,强调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简约。

同时,原研哉先生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让我深感敬佩。

他认为,设计师应该深入挖掘本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和元素,而不是盲目追求西方的设计理念。

这种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让我更加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性和民族性。

此外,我还被原研哉先生对于细节的追求所打动。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设计的灵感。

这种对于细节的追求,让我想到了日本设计师在工作中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对于每一个细节都把控得恰到好处,无论是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还是用户体验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极致。

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当然,除了上述内容,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也详细解读了“空”这一概念。

他提到,设计应当留出空间,这种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一个设计如果过于拥挤、过于繁复,就会让人感到压抑、不适。

反之,如果设计中留有足够的空间,就能给人以遐想、呼吸的空间,让人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1篇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1篇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1篇光学对建筑,随着时间变化、季节更替,并根据光源色彩、强弱、角度的调整,建筑形象也随之变化,建筑空间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选择和控制不同的光学设计,能够营造出一种温馨、宜人、更有艺术性的空间氛围。

我们的生活每日与光相伴,建筑物与光息息相关。

光显示出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建筑设计各个专业设计人员对照明创作的冲动。

光是人居环境的要素,为人类居住的建筑和城市创造光明、舒适、绚丽。

创造优美的光环境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光使建筑的实存成为可能。

随着时间的变化,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弱、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建筑的形象也随之改变。

人们就是在这样不断变化的形和影中感受光带给我们的奇妙世界。

正如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建筑设计就是要截取无所不在的光,并在特定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

建筑将光凝缩成最简约的存在,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

”大面积的明暗对比和光影变化,反映着光与建筑的完美交融。

光塑造形象:物的形象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被视觉感知。

正确地设光能加强建筑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反之则导致形象平淡或歪曲。

光建构空间,明和暗的差异自然地形成室内外不同空间划分的心理暗示。

光的微妙的强弱变化造就空间的层次感。

光渲染气氛:晴空万里,细雨连绵,不同的环境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这当中光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光渲染的气氛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光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落人平庸。

强化光的明暗对比能把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细节实现出来,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

极高的对比还能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令人激动。

光演现色彩:显色性好的人工光源可以象天然光一样真实地演现环境,人和物的缤纷色彩;显色性差的灯则造成颜色变异,丧失环境色彩的勉力。

彩色灯光赋于光环境情感意识,使一些颜色响亮,但也会使一些颜色受到扭曲。

光装饰环境:光和影编织的图案,光洁材料反射光和折射光所产生的晶莹光辉,光有节奏的动态变化,灯具的优美造型都是装饰环境的宝贵元素,引人入胜的艺术焦点。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第一篇:《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

”——原研哉用了一天的时间仔细看完了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之所以选择原研哉的这本是因为想对设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不仅仅是停于图形符号的表面。

有句古语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

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 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

整本书传达给我的感觉便是如此。

书中有一章节是“无中生有”主要是讲为无印良品做设计是的感受。

书中有个词是对无印良品的评价就是“虚无”。

我觉得原研哉的作品中都是用简单来体现复杂的事物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个词。

之所以研究“无”是因为现在的设计很多都陷入了一种怪圈。

过分的想吸引人的眼球,过分的包装和华丽的堆砌已经成为设计的代名词。

设计是什么,用食物打个比方,设计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吃好饭,愉快的吃饭。

设计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工具,并不是浮夸的表现而是实用的生活化的大众化的,所以将设计简单化,虚无化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原研哉在书中并没有多么的夸大设计的作业,设计的神秘感,这是我很欣赏的,很多书籍谈到设计会大篇的简述如何去设计才能成功,而原研哉把设计作为了一种生活,融入了生活。

读完了之后会让人感觉设计其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你需要解决某件事情的时候设计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并且是有目的有意义的。

作者认为设计是自然的,概念的实现。

从他设计的妇产医院的标识系统,松屋银座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运用白色和不同的材质。

日本的设计很喜欢黑白灰,其实白色是可以给人无限遐想的颜色,正印证了那句“无中生有”。

通过材质和颜色让顾客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感觉,设计并不需要多大的冲击力,而是看到之后会觉得这个东西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能让我门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设计中的设计》是无印良品的平面设计师原研哉的作品,这本书以简洁而富有深度的文字,探讨了设计的本质和意义。

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无印良品的品牌理念和生活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无印良品,作为 SIMPLICITY,抑或说是 EMPTINESS 的最好诠释者,以其简洁、自然、实用的设计风格,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

它的产品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文具、家具到服装、食品等,无不体现着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品质的追求。

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不仅是对产品功能的满足,更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关怀。

无印良品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

这种特性体现在其设计中,便是对简洁实用的追求,以及对自然材质的运用。

日本朋友曾告诉我,大多数日本人都很保守,他们不会通过服装张扬自己的个性,所以日式的设计大多都简洁实用,颜色偏向于黑白灰,而质地也是棉布、麻布等天然材质。

这种审美意识,不仅体现在无印良品的产品中,也体现在日本的文化和传统中。

日本的建筑、庭院、服饰等,都强调简洁、自然、和谐,这种审美意识与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然而,无印良品的设计并非是对传统的简单沿袭,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原研哉在书中说:“一个国家的高速成长期很像一个人的青春期,而日本,已经走过那个青春年代,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将步入一种成熟期,处在成熟期的人们应该意识到,人类的幸福并不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成为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雅气质。

”无印良品的设计,便是在这种对自身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它将传统的日本美学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既体现了日本文化的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时尚的气息。

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各种物质所困扰,追求着过多的东西,却忽略了生活的本质。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原研哉这老哥,他的设计理念就像是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我这个设计小白的心里。

以前我看设计,就看个表面,哇,这个东西颜色好看,那个形状很酷。

但原研哉告诉我,设计可没这么简单。

他说设计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就像他做的那个无印良品的设计,简单到极致。

无印良品的东西乍一看普普通通,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但你越看就越觉得妙。

比如说无印良品的那些家居用品,它们没有刻意去迎合什么流行的风格,就是以一种最自然、最纯粹的姿态存在着。

这就像是一个低调的高手,不需要大喊大叫来证明自己的厉害。

这种简单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去掉了所有不必要的东西之后剩下的精华。

就好比我们做人,有时候把那些虚荣、浮夸的东西都扔掉,剩下的那个真诚、质朴的自己才是最有魅力的。

书里他提到的重新设计的概念也特别酷。

他把那些我们平常觉得已经固定了样子的东西,比如名片、卫生纸,都重新捣鼓了一遍。

他把名片设计成透明的,这想法就像是突然从外星来的一样新奇。

我当时就想,哇塞,名片还能这么玩?这不仅仅是改变了一个东西的外观,更是在挑战我们对这些日常物品的固有认知。

就像有人突然告诉你,猪会飞一样,虽然有点夸张,但就是这种打破常规的感觉。

而且这种重新设计让我意识到,设计不是闭门造车,不是设计师自己在那瞎想一些炫酷的东西,而是要从生活中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视的需求和可能性。

原研哉在设计中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运用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不是简单地把自然元素或者传统文化的图案往作品上一贴就完事了,而是把那种自然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融入进去。

他在一些作品里展现出的日本传统美学,那种宁静、淡雅的感觉,就像一股清泉流进心里。

我感觉他像是一个文化的使者,把日本的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设计的手段推向了世界。

这就好比是把家里祖传的宝贝拿出来,经过精心打磨,然后放在一个超级炫酷的展示柜里,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它的美。

他对于信息传达的思考也很深刻。

他说设计是为了传达信息,要让信息清晰、准确地到达受众的心里。

5《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5《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设计的哲学与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关于设计的全新世界,让我重新审视和思考设计的本质和意义。

作者原研哉,作为一位设计大师,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了设计的思想和原理,让我受益良多。

在书中,原研哉首先探讨了设计的定义。

他认为,设计并不仅仅是关于外观或功能的创造,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从一张纸巾的折叠方式,到一栋大楼的建筑结构,再到一款手机应用的界面设计,都是设计的体现。

设计不仅仅是表面的装饰,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类需求的深入理解和洞察。

接着,原研哉强调了设计的创新性和交流性。

他认为,设计应该是一种创新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打破传统的束缚,寻找新的可能性。

同时,设计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它能够让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相互沟通和理解。

这种交流不仅存在于设计师和用户之间,也存在于设计师和其他设计师之间,甚至存在于设计师自己和自己的内心。

此外,原研哉还提到了设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他认为,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特点,这是因为它们受到了不同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自己所在的时代和地区,从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符合当地文化和审美需求的设计作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和力量。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它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便捷、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设计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创新、交流,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关于设计的哲学和意义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生活和人类的需求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洞察。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设计之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不断地探索、创新、前进。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一直对日本的设计很感兴趣,朋友也推荐我去读一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在闲暇时间细细的把这篇文章读了下来,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籍,读完后,要将书合起来,慢慢回味,日后打开再读。

这本书并不是讲述如何做设计的,而是介绍了原研哉的一些代表作品,并且对设计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分析,更像是他的一本随笔集。

作为设计师,原研哉分享了设计背后的故事,书写了对设计的观点和思考。

细腻、深入的文字,品读的不仅是设计、美学、文化,还有对生活的反思。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中介绍的设计案例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和设计观念颇为受用,书中提到的每一个设计都能让我们体会到设计者背后的匠心独运。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设计到底是什幺?”我想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

读了这本书,能从更多角度和层面的理解设计。

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他走了很长的路,做了很多的探索,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文章中谈到我们无意识的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而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日常“也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它是设计的起源也是设计的意义,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这也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观点,文章中谈到的几个设计它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这背后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日本的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不管是建筑也好日用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就如同中国的山水画中的恰到好处的留白一样,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体验。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原研哉先生在书中提出了“RE-DESIGN日常的设计”的概念,他认为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设计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创造,就能够发现设计的美和价值。

他通过列举大量的设计案例,如无印良品的产品、苹果的设计、传统的手工艺等,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从日常的事物中发现设计的灵感,如何用设计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何用设计的语言去表达情感。

原研哉先生还强调了设计的“传达”功能,他认为设计是一种信息的传达,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的需求,更是为了传达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价值观。

设计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它的形式是否美观,而在于它的内容是否能够被受众理解和接受。

他通过分析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如海报、广告、包装等,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用设计的元素去构建信息,如何用设计的策略去引导受众,如何用设计的效果去打动受众。

原研哉先生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关于设计的哲学思考,如“将已知事物陌生化”、“以无意识设计对抗有意识设计”、“以谦虚之态行走于设计之中”等。

这些思考让我对设计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需求,更是为了创造价值;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智慧。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启发。

在生活中,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细节,用设计的眼光去看待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

我开始尝试用设计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更方便地整理衣物、如何更健康地饮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等。

我发现,通过设计的思维和方法,我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在工作中,我开始更加注重设计的传达功能,用设计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我开始尝试用设计的策略去引导和影响他人,用设计的效果去打动和感染他人。

我发现,通过设计的手段,我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由日本设计大师竹内文所著的书籍,通过对设计的思考和探索,让人们重新审视设计的本质和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设计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书中提到了设计的本质是什么?竹内文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外表的美观和实用性,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情感。

设计应该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设计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设计师不仅要关注产品的外观和功能,更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的设计作品。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设计的意义是什么?竹内文认为,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设计师应该具备开放的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作品。

同时,设计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设计师应该用心去体验生活,从中发现美和价值。

这让我深受启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只有将设计融入到生活中,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的作品。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设计的未来是什么?竹内文认为,设计的未来是多元化和包容性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设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设计师应该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创新和突破自我,才能够赢得市场和人们的认可。

同时,设计也应该是包容性的,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喜好。

这让我深受启发,意识到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进。

只有这样,设计才能够在未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设计中的设计》,我对设计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外表的美观和实用性,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生活态度。

设计师应该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作品,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进。

只有这样,设计才能够在未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创造出更多有意义的设计作品。

书籍《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感悟体会

书籍《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感悟体会

书籍《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感悟体会读完《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让我对设计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1. 设计是一个细致入微的过程。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设计的精细和细节的重要性。

设计师需要深入思考用户的需求和心理,通过不断的试错和改进来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只有真正了解用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用户体验。

2. 设计是一个沟通的艺术。

设计师不仅仅需要有艺术和美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设计需要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协调,以达到设计的目标和愿景。

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将设计的思想和意图传达给其他人。

3. 设计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

设计领域的变化非常快速,技术和趋势都在不断更新和改变。

设计师需要保持对新知识和新趋势持续的学习和关注,以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和水平。

4. 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满足用户的需求。

设计师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同时,设计也需要考虑到用户的情感和情感需求,让设计更具有人性化和情感化。

5. 设计是一种创造力的表达。

设计师需要具备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不拘泥于常规和刻板的思维,才能创造出独特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

设计师需要勇于尝试和创新,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通过阅读《设计中的设计》,我对设计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设计不仅仅是外观的装饰,更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创造美的过程。

只有真正了解用户,沟通表达良好,持续学习和拥有创造力,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设计师。

这本书对我在设计领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会在以后的设计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应用书中所阐述的思想和方法。

观看设计中的设计观后感

观看设计中的设计观后感

观看设计中的设计观后感观看设计中的设计观后感《设计中的设计》由原研哉著,朱锷翻译,于2006年11月1日出版,是由设计大师原研哉解释并阐述设计的思想和原理的经典之作。

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观看设计中的设计观后感,希望你们喜欢!观看设计中的设计观后感篇一轻启页扉,作者原研哉是一名知名的平面设计师。

说实话,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日本的印象是无所谓好与坏,具体一点的印象比如万人离场无垃圾遗留,公共场合严守规范等,但这对我我吸引力不大,社会公德的进步是靠时间的积累,无需逞一时之急。

作者先从设计的由来讲起,在工业化的时代,人们由于逐渐不能忍受粗制的工业品替代手工品的精致优雅,设计也就随之产生。

由设计的产生我们可能会问一个问题:设计是?关于这类问题有些人会很不屑一顾,有些人会觉得很坑爹,觉得坑爹的人相信我们的感觉是差不多的。

我们通常有这种感受,学数据库会有人问:数据是什么?作为一个人也有人问:人是什么?我是谁?通常这类问题都比较难以回答,而且通常没有完美的答案。

如果通过解释就清楚知道数据是什么,那么就不会有人为了数据库编程而焦头烂额;如果一句话就能知道人的真谛,那还要漫长的人生干什么。

《论语》有云:朝闻道,夕可死矣。

这并不是叫人问道后就可离世,而是旨在说明问道的重要性以及求道的艰难。

话回正题:设计是什么?我认为对大众而言,设计是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对设计师而言,设计是对社会生活的敏感与好奇。

保持一颗对生活的敏感与好奇之心或难或易,所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设计师,生活本身就蕴含着无限设计的可能。

书中对设计的定义是无限宽广与深邃,而我们平时看到的VI设计、UI设计等只是设计的一种表现而已。

RE-DESIGN章节陈述到一些生活用品的再设计,将CD播放机设计成换气扇的造型,每次播放音乐都使听者有一种期待,感觉音乐是迎风而来,这对听者来说是一种享受。

另一个更为可的设计,将卷纸的圆形内纸筒设计成方形,这样卷出来的卫生纸呈四方形,当拉动卷纸时会发出咔咔的声音,所受的阻力会提醒使用者用了几节纸,起到节约资源的作用。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山东人民出版社——白底黑字的封面,除了必要信息没有罗列任何东西,更没有任何装饰物出现。

不知道作者想要通过封面向读者传达什么讯息,但我的感觉就是,书中一字值千金,看到他静静的躺在桌面或立在书架上时,迫不及待的打开它,拜读。

显然此书的封面设计是很成功的。

由于很喜欢这种简约、大气的设计风格,所以在进入主题前,不禁要对《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的封面大加赞赏一番,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设计出这样优秀的作品。

整本书读下来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受益匪浅。

作者的许多观点和设计观念颇为受用,不过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并非学习到多少先进理念,而是从打开书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结束,被作者的文字所引发的大量思考,脑海中那些源源不断跳出的“?”着实引发了一场风暴!“轻轻地将手肘撑在桌子上,托着脸来看这个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会随之有所不同。

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当你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迈进了一步。

”这是作者——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先生写在开篇自序中的一段话。

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产生了第一个疑问:这本书要告诉我什么?为什么在还没有阅读其内容的现在,却因为作者的一段话语产生了收获海量知识的喜悦?什么是设计?这个我再熟悉不过的问题,在读完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后,突然变得陌生,陌生到貌似从未思考过的问题!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

我们穿梭在校园中,忙于攻读我们的设计学士学位,填鸭似地学习着社会认为我们需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五花八门的课程,走马灯一样的变换着……到如今却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抛在了脑后!原研哉在书中讲到了设计的过去,讲到了设计与生活,讲到了设计师与其所处的时代,讲到设计与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讲到了设计所引导的消费观念以及设计的未来等等,所有这些细枝末节间,不仅能看出作者丰富的积累和经验,更尤为可贵的是对待设计的.态度和责任心。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由日本设计大师竹内好所著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创造和思考的启示录。

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我们得以窥见设计的本质和意义,以及设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设计中的设计》中,竹内好将设计比喻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思考的方式。

他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外表的美感,更是内在的精神和价值的体现。

设计是一种将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一种追求完美和创新的精神。

通过设计,我们可以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人们的命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设计的力量和魅力。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设计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竹内好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论。

他强调了设计的简洁性和实用性,认为设计应该是简单而不简陋,实用而不庸俗。

他还强调了设计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设计应该尊重自然,借鉴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阅读《设计中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设计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启发我们的思维。

设计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设计的影子。

设计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完美和创新的精神。

在我看来,《设计中的设计》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人生的启示录。

通过设计,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美好和可能性,可以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多彩。

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追求完美和创新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跟随竹内好的脚步,探索设计的奥秘,感受设计的魅力,让设计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由美国著名设计师唐纳德·诺曼所著的关于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深刻地影响了无数设计师和创意人士。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设计的本质和意义,对设计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在《设计中的设计》中,唐纳德·诺曼首先对设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外表的美观和功能的实用,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诉求。

设计应该是人性化的,要考虑到用户的感受和体验。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更是一种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除此之外,唐纳德·诺曼还在书中提出了“情感化设计”的理念。

他认为设计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要让人们在使用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化的设计能够让用户产生更深的情感连接,从而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一理念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并尝试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

此外,唐纳德·诺曼还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他强调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提升用户体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他还讲解了设计思维和创新的过程,教导读者如何进行创意思维和设计思考。

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让我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设计中的设计》,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不再是简单的美化和实用,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一种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我深信,只有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才能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我会将书中所学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和价值。

感谢唐纳德·诺曼的《设计中的设计》,让我受益匪浅,受益终身。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精选5篇)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精选5篇)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精选5篇)第一篇: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让生活简单且美《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日期:2011-07-27设计中的设计》一书购之已久,被它吸引是其出众的包装设计:洁白的封面——纯粹且精致;黑色端正的宋体字稍加设计以横平竖直的简洁形式排列——落落大方且透出一股娟秀之美。

我认为优秀的设计即如此:简单且美。

不繁琐,不罗嗦,不花哨,带着一种高雅的情操,透漏一份独特的气质。

我想此书的作者原研哉先生也是追求这样的一种设计精神。

追求的质朴原研哉先生是日本的一位优秀设计师,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

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

无印良品便是日本本土一个出色的设计品牌。

他的概念是创始人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提炼而成。

无印良品追求极简主义审美意识,甚至连生产过程都进行简化,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的商品群。

自一九八零年创始以来,无印良品已经成为日本民众优雅而质朴的生活象征,他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同时也在世界范围造成了广泛影响。

再设计书中原研哉先生举得一则小例子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日本一次呼吁对“取火照明”这种原生态方式再关注的设计会上,面出薰先生(日本设计师)做出一个非常有趣且另人感动的提案。

他将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

让这些小树枝在回归地球母亲之前再为人类做点事。

掉落在地上的小树枝形状是优美的,而人们使用这种火柴,能够让人们忘记繁忙的时间,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世间万物的印象。

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它充满智慧——没有那么高昂的制作费;它充满乐趣——自然的形态拟造出千姿百态;它又包含了感情——放佛是人与自然的一次沟通,擦一根火柴,大自然燃尽一段小树枝却给人类带来一团光明,这是人与自然仿佛约定般的完美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全本》读后感老师布置这次的作业,我想利用这次的机会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关于设计的书,我想都是理论或是历史方面的我可能静不下心去阅读,所以我选择了一本与现代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书。

当看了这本书后,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了解的只是太少。

以后我会找时间多看下相关的书。

下面是我读书或所了解到。

首先我了解了作者,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

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

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

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就像此书的开头,李•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

”智慧是无穷的,而原研哉是一个善于或是说热爱去探究智慧的人。

乐于发现生活中可以进行再设计的事物。

在设计界他想有众多设计大师对他的美赞。

可是在书中我能读到他是一个很谦和的人。

对作者的简介就这么多吧,我们从他的著作内容里也能对他了解很多。

下面我对这本书进行了概括,同时也谈了我的感触和想法。

第一章再设计——二十一世纪的生活用品把日常生活中的用品进行再设计,会以怎样的姿态展示给我们呢?我也很期待,带着期待我认真的往下阅读。

作者为此搞了一个展览,参展包括很多领域的设计,各行设计者通过作者给他们选出来的物品,对这些物品进行再设计。

作者希望通过这些再创,能反映给我们很多问题,然后再一个个去弥补这些问题,慢慢完善事物。

坂茂与卫生纸,建筑师坂茂重新设计了卫生纸,中间的纸管改成了方形,卷起的纸最终也成了方形。

传统设计的圆筒纸被拉出来的纸比实际需要的要多,而方形纸则由于阻力起到了降低资源消耗的作用,并传递节省的信息。

我非常喜欢这个设计,当堆放起来也节省空间。

我很有体会,我们寝室的垃圾其实最多的还是卫生纸。

试想我们真的有那么多脏东西需要去擦吗?被污质占得面积可能只有小拇指那么大,可是通常我们怕脏了手,会多扯了解,最后干净的地方随着被扔到垃圾桶里也就变成了垃圾。

这些不必要的浪费成了大多数人的习惯,这是没有意识的。

现在不是崇尚节约、“光盘”吗?其实不需要呼喊,只要每人都愿意从小事做起。

这些都远了,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在微妙之处改变人们的习惯,能让人们自己去思考,可能不用那么费力去做那么多宣传了。

我期待有天我能用上方形的卫生卷纸。

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他将传统的印章设计成印出来是飞机的造型,这的确令人新颖和惊奇的,或许很多人都会说这个章有意思。

传达了日本好客的信息。

隈研吾与捕蟑盒,捕蟑盒在日本很常见,可是我们国家倒不多,我还没有见过,倒是市面上像喷雾、投在食物里的药、粘鼠板之类的到很常见。

可是平常人家也知道,特别是药类的,对呼吸道、眼睛都有危害,也很容易被小孩误食。

而日本的再设计,而没有一点用药剂类的。

这次隈研吾设计了一个能折叠的胶带,能放在蟑螂爱出没的橱柜缝隙,害虫爬进去就出不来了,被黏在里面。

很感谢大师让我们看到这么精彩的设计,这样我们的生活的确会少许多的小烦恼。

面出熏与火柴,他将火柴棒直接换成枯枝,顿时变得很有艺术感。

作者的想法是,现在的多数家庭很少出现火柴的身影了,有某种怀旧的感觉。

虽然现在大多数人不在使用火柴,可是我发现,我们家里的打火机很容易烂掉,而里面的气也就随之浪费,目前来看回收打火机的行动不是那么的被人关注。

有则实验报告说将每一个用完的打火机回收起来,里面剩余的天然气都是巨大的能源,具体的数据我记得不是很清楚。

现在我家用的是火柴,对不明白的人来说很老土,但对于像我家这样总是会用烂打火机来说,用火柴成本不仅大大减低,而且用的放心。

津村耕佑与尿片,高科技的新材料引领社会的进步,合理地利用资源会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比如可降解的一次性饭盒。

人类是制造垃圾的能手,人总是嫌泥土很脏,可是泥土却净化了那些垃圾,使地面回归干净。

新的材料是必要被发明出来代替现今存在的让人束手无策的不可回收材料。

这位装饰设计师,他发明的这套像纸一样的服装,让人们看到了未来。

当老人最终有一天不能自理时,不会逼着他去穿有损他尊严,让他感到羞愧的尿片吧?这个类似裤子的尿片至少消除了们的抵触情绪。

这个设计更体现了一种关怀,连作者自己也说:“现在即便是明天我就不得不开始穿尿片,我也无所谓了。

津村耕佑的尿片证明,设计连我们的心理忧虑都能妙手解决。

”看到这里时,我就想真正需要的就是像这样的以人为本,和谐的设计吧。

深泽直人与茶带,茶带到现在意识很普遍的产品,深泽直人是个很出色的产品设计师,作者对他的评价很高,我也不去写他了,只能说他的产品设计很成功。

“再设计”的展览也达到了世界性的影响力,作者有一个观点就是“让世界未知”。

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本是设计的果实,但设计师以一种崭新的眼光,试试重新审视日常环境,好像它们仍是未知的一样。

我们的设计或许不需要凭空再造一个新的事物出来,而是用新的眼光对我们的日常用品进行再设计,或许会令我们的生活更完善,更环保,更节能!“设计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或许这个展览就是要告诉我们这点吧。

建筑师的通心粉。

这个展览也是作者策划并制作的产品设计展。

通过对通心粉的再设计,体现建筑师的能力。

有意思的是,因为是食品,每一个设计都请了食评家,插画家竹冈美穗提供一个配菜谱。

这让我在看着节时多了一份兴趣。

通心粉最开始是意大利的一种面食,现在被传到很多国家,但中国视乎出现的很少,我是没有亲眼见过的。

据说中国在唐代时,意大利使者很喜欢中国又细又长的面,于是皇上就赐给了他们几位拉面师傅。

可惜回去后拉面师傅不管怎么教,他们都学不会。

没办法,怪不得意大利只能做宽面了。

肯定里面有关的建筑学,在一个食物产品中体现,我是无法分辨好坏的。

但通过这次的设计可以看出,日本人的幽默,对设计无穷尽的思考。

在我们的国家,因为五千的传统,是很难做出让大多数人能接受的新设计的。

他们的精神值得探讨,谁也不能否定日本的设计在世界所居的位置。

第二章五感的觉醒零四年作者策划并完成了一个项目“触觉展”。

展览是同个各个方面的感觉给我们以触觉的感受。

作者设计的“HAPTIC”展的标志,“H”用猪鬃植在硅胶的表面,让人看起来自然的觉得很别扭。

这次的展览还不能画草图。

津村耕佑设计的是“灯笼”,从图片了解到,他将头发植在灯笼上,光从中间发出,头发的质地清楚展现。

可是却太像头,长短的发型,让人觉得这是“鬼灯”,实在恐怖。

连作者也说,这个灯笼是没办法吸引别人有触摸的意愿的。

祖父江慎设计了一个蝌蚪杯垫,透明的圆玻璃,里面整齐的排列着小蝌蚪。

像是做生物实验。

伊东丰雄的门把手,是一种叫“凝胶”很软的材料做的。

门把手本身造型也像手,我想到小时候一个玩具,也是手的造型,还很软,甩出去可以粘在墙壁上。

这个门把手很可爱,比起一般的门把手,触感肯定不一样。

我觉得有种生命力,像是在说:“欢迎你回家,握个手吧。

”现在的遥控器都是硬的,没有任何变化。

Panasonic设计公司设计了一个变化多端的遥控器。

不用的时候就瘫软在那里,当手触碰到时,又会立刻变硬,并发光。

这让我觉得它像是未来的东西。

不知道前后的触觉是怎样的,不知道这个产品能不能流向市场。

让我举得很有意思,且有点小惊喜的是深泽直人设计的“果汁的肌肤”。

形状就是一般牛奶的形状,附带吸管。

而他把盒子和食品本身融到了一起。

香蕉汁的盒子外观就是一个香蕉皮,只是有点方方的。

草莓汁的盒子就像草莓表皮一样,不仅是颜色没变化,连小点点都是一样的。

猕猴桃汁,盒子外面也是毛茸茸的。

看到这样的盒子是不是很想去尝尝果汁的味道?看是不是真的一样。

这样的包装直入人心,但或许大量生产时这样的材料与制作过程会很费神吧。

挟士秀平设计的木屐,形状没有变,只有脚踩上去的部分被铺上青苔,还有的是松针,枯叶,雪,泥沙等等。

估计脚踩上去会不自主的发凉吧。

设计师是想让我们重新回到光脚的时代,真正去接触这片土地。

作者很喜欢他的设计,作者觉得我们认识事物不是靠一方面的感觉,而是五感的结合。

每一个感觉都会形成大脑意识的积累,向搜集的信息。

当我们有一方面的感觉带给我们时,大脑就会搜寻与这个感觉相关联的一切信息。

比如书,看到是白色,会想到它的触感是光滑的。

作者也举了例子,我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这样分析我们的感觉意识,这样以后讨论事物我们可以分解成很多方面。

就像作者说:“设计不仅跟颜色和形状有关。

研究我们如何感受颜色和形式,或是研究感觉,是设计的一项关键课题。

而观察人如何感觉物体将会给予社会新的方向。

”铃木康广设计了一个圆白菜的碗。

很美观,打破我们队常规事物的看法,这样的碗或许用起来不是很方便吧。

山中俊治设计的指南针,是纸做的,但是涂了一层防水材料,可以在水中漂浮。

现在纸也不怕水了。

作者设计的谁弹珠平台,也是防水材料,看到这里时我就想到了荷叶,被称为“荷叶效应”。

现在的飞机外表用的就是这样的材料,不会被雨水等污染。

如果将这样的材料运用到我们的建筑的话,就不会出现,水垢污染前提的现象了。

我队这个材料没有更多地了解了,为什么没有被大量使用我也不明白。

对于作品我就说这么多,作者说:“如若我们要从感觉这一侧去重设物品再造的驱动力的话,我们的设计过程就不是始于技术,而是始于感觉认知,它是与各种科学法则平行进步的。

”现在技术的进步会影响我能感觉的退化。

我很喜欢画画,但是我的专业让我更多的接触电脑软件处理图片的技术。

但是我知道软件只是我们的工具而已。

图片的效果是在自己脑海就该形成的,而不是软件做出的这个效果好看才觉得就是这个效果。

我们的感觉认知必须建立,而不能只依赖于软件。

这就是作者说的对事物的感觉,对事物的敏感。

这种微妙的感觉,不经过训练是无法达到的。

动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引人兴趣的媒介作者在这章介绍了媒介的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会千差万别。

我们全身都不满了脑神经,作者通过各种媒介向人们传达信息。

长野冬季奥运会开闭幕式节目表册,作者将册子封面用上一种白色松软的纸张,在上面压上凹陷的文字,看上去清澈如冰,摸起来很舒服。

他想通过这个册子作为媒介,想来参会的观众表现好客。

雪白的册子上红色的火焰有颜色,像在跳跃,观众无不称道的。

梅田医院的视觉指示系统。

这是一所产科和小儿科专科医院。

作者为体现医院干净卫生的环境,对妇女儿童健康负责的态度,对她们的关怀,将指示文字图标等印在白布上。

白布能给人柔软的感觉,能让产妇的心理压力放松,并且白布的干净整洁的信息。

我很佩服作者,大胆的创新,和细腻敏锐的分析,还有那颗关怀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