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文中的鸣虫

合集下载

中国鸣虫文化常识概述

中国鸣虫文化常识概述

中国鸣虫文化常识概述中国鸣虫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开始就有关于鸣虫的记载。

鸣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情感和审美趣味。

通过对中国鸣虫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智慧。

起源与历史中国鸣虫文化起源于古代,最早的记载来自《尚书》中的“丹书铁券”:“夫天地之气,感而化之。

阴阳之理,调而和之。

小至虫蛇,大至龙虎,凡物之情,莫不见于虫。

虫之音,散乎天地,乐乎人心。

”这表明中国古代已经注重观察自然界,特别是对虫类的观察,赏虫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的文化活动。

汉代诗人张衡也曾写过《蟋蟀》一诗,将蟋蟀视为鸣虫中的佼佼者。

明清时期,鸣虫文化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

当时人们不仅会养虫,还会培育出许多品种的鸣虫。

《红楼梦》中曹雪芹曾用一章文字来讲述蟋蟀的品种、赛蟋蟀的方式和规则。

明代有名的蟋蟀大师曹唐生就是培养出各种高质量的蟋蟀并训练出千奇百怪的技巧来赛蟋蟀的先驱。

文化内涵鸣虫文化除了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有许多内涵和特点。

首先,鸣虫文化强调“音乐”的概念。

鸣虫所发出的声音,具有莫测深邃、相得益彰的高度韵律美。

其次,鸣虫文化还强调“礼仪”的精神。

在古代,鸣虫比武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需要有完整的规则和流程。

繁琐的礼仪,使得这种活动显得更加庄重、神秘和高贵。

鸣虫文化还强调对自然的敬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自然界的万物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同样体现在鸣虫文化中。

通过对鸣虫的观察和饲养,鸣虫文化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和美丽。

现代意义虽然中国鸣虫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是现在人们对它的兴趣和研究也没有减少。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鸣虫文化的魅力和特点不仅吸引了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家庭和个人,开始重温这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

通过鸣虫文化的传承,人们不仅有机会领略到传统文化中的美妙之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对时代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较深的启示。

描写昆虫的古诗和词语

描写昆虫的古诗和词语

描写昆虫的古诗和词语1、《月夜/夜月》【作者】刘方平【朝代】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横。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白话译者: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言春天的到来,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至了屋子里去了。

2、《村夜》【作者】白居易【朝代】唐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Mikaela前门盼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话翻译:在一片被寒霜坐板凳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3、《杂感》【作者】黄景仁【朝代】清仙佛茫茫两固非,朝称独夜不平鹤。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存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就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白话译者: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抒发心中的不平。

飘泊不定的潦倒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嘹亮之气打发而尽。

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年少之念的人,却获得负心汉的名声。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不要忧伤自己写下的忧愁之诗会沦为吉凶的应验,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收到自己的声音。

4、《蜂》【作者】罗隐【朝代】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扁蛛百花成蜜后,为谁艰辛为谁甜。

白话翻译: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波浪花开,哪里就存有蜜蜂四处奔波。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5、《无题·相逢时难别亦容易》【作者】李商隐【朝代】唐相逢时难别亦容易,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恨云鬓改为,夜吟应法号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白话译者: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古诗词里蟋蟀鸣

古诗词里蟋蟀鸣

又是一年秋日到,又闻秋夜蟋蟀鸣。

蟋蟀,又称促织、鸣蛩、土渣等,俗名“蛐蛐”,曾是无数骚人墨客吟咏的题材。

关于蟋蟀的记录,最早始于《诗经》。

在《诗经·唐风》中,就有《蟋蟀》篇,曰“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岁聿其逝”等,其诗以蟋蟀起兴,感叹岁月飞逝,让人为之动容。

《诗经·豳风·七月》则详细叙述了蟋蟀的这一物候特征:“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古人认为养蟋蟀是一种陶冶情趣、怡养性情的有益活动,“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因此古人把养菊与斗蟋蟀二事称为“雅戏”。

蟋蟀鸣声悦耳,有“田园歌星”之称。

人们对蟋蟀最早的兴趣,是听虫鸣。

如汉代《古诗十九首》中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唐代杜甫也写过一首《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来相亲。

”白居易则说:“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

”宋人陆游咏道:“万物各有时,蟋蟀以秋鸣。

”秋风起,蟋蟀鸣。

在蟋蟀一声声的轻吟浅唱中,凉风四起,秋意渐浓,闻之令人生悲,常引起古人各种哀思之情。

《古诗十九首》之十二:“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在天凉岁暮时节,听着蟋蟀的鸣叫,最易引起对时光飞逝的伤感。

贾岛的《客思》“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游子深深的离愁别绪。

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夜静月明,寒蛩惊梦,在这个特定的场景,岳飞壮志难酬的失落、无奈和惆怅都融入了这秋夜蟋蟀的悲吟之中,显得曲折委婉,因此成了千百年来“壮怀蕴藉”的名篇。

蟋蟀不仅善鸣,而且善斗。

唐代天宝年间始有斗蟋蟀,后盛行于宋代,到清代愈发讲究。

宋代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如此记录斗蟋蟀之风:“斗蛩亦始于天宝年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其来远矣。

古诗词中的蟋蟀

古诗词中的蟋蟀

关于蟋蟀的诗句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夜书所见》2.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3.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宋之问《七夕》4.竹轩静看蜘蛛挂,莎径闲听蟋蟀移。

——齐己《城中晚夏思山》5.促织促织叫复叫,叫出深秋砧杵天。

——郑光祖《杂剧·醉思乡王粲登楼》6.苍梧多蟋蟀,白露湿江蓠。

——贾岛《送郑长史之岭南》7.鸣蝉游子意,促织念归期。

——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8.流年疲蟋蟀,体物幸鹪鹩。

——杜甫《奉赠卢五丈参谋》9.蟋蟀秋乃鸣,反舌不鸣夏。

——陈著《次韵戴成叔·蟋蟀秋乃鸣》10.书床鸣蟋蟀,琴匣网蜘蛛。

——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1.野秋鸣蟋蟀,沙冷聚鸬鹚。

——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12.绿窗前促织叫,声相近雁影高。

——白朴《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13.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14.移床惊蟋蟀,拂匣动蟏蛸。

——皮日休《新秋言怀寄鲁望三十韵》15.坏垣蟋蟀知离恨,长夜凄凉吊独愁。

——刘基《丙申岁十月还乡作(五首)·手种庭前安石榴》16.北风吹蒹葭,蟋蟀近中堂。

——杜甫《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往问》17.清宵促织鸣寒蛩,细雨催耕啼布谷。

——乌斯道《海堤行》18.骐驎归苑寂,蟋蟀近床鸣。

——储巏《武清院中睡觉》19.蟋蟀床空宝瑟寒,鸳鸯机暗孤灯暮。

——何景明《流萤篇》20.砌凉鸣蟋蟀,潭冷照蟾蜍。

——释智圆《寄若讷上人》21.梦梭抛促织,心茧学蜘蛛。

——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22.及无蟋蟀吟,渐至芙蓉死。

——白玉蟾《西湖大醉走笔百韵》23.悟彼蟋蟀咏,逍遥百虑袪。

——金大舆《塘中亭子初成》24.微云初月澹层城,络纬声连促织清。

——喻良能《秋日有怀仲文季直二弟》25.肯作蟋蟀鸣,悲凉和秋叶。

古诗词里的蝉的别称

古诗词里的蝉的别称

古诗词里的蝉的别称古诗词里的蝉的别称我来答共1条回答乔木查LV.172017-12-15蝉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鸣虫。

据孟昭连先生的《中国鸣虫》一书介绍,它在古代的别名竟有三十五个。

在《诗经》中,蝉又称螓(音qín勤《卫风·硕人》)、蜩(音tiáo条《豳(音bīn宾)风·七月》)、螗(音táng唐《大雅·荡》);而在《尔雅》中,又多了十一种叫法,分别是螂蜩、螗蜩、蜻蜻、茅蜩、蝒(音miàn面)、马蜩、蜺(音ní倪)、寒蜩等(见《国学网<十三经>尔雅·释虫);扬雄的《方言》中,则又多出十种称呼,分别是蛉蛄、蟪蛄等。

其它尚有胡蝉(《尔雅注》)、蝘(音yǎn眼)(《礼记》)、蚱(音zhà炸)蝉(《本草纲目》)等多种别称。

鉴于蝉的别名过于古老,它的一些别名只能见于一些古文献中,简体字字词典内不予收录,只能了解个大概了。

一些繁体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包括繁体字本也没有收入,只能查古汉语大词典或《辞海》、《辞源》甚至借助于《康熙字典》的反切了。

现在电脑里一些繁体字也没有字库,打字也打不出来,很是麻烦。

说到这里,引出了一个题外话。

“汉字失了体,神仙不认的。

”现在看来,汉字简化是个方向,虽然适应了世界潮流,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1977年中国大陆曾推出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但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1986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语委《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从此,“二简字”被停止使用。

为便利人们正确使用简化字,同年10月,国家语委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并作了个别调整。

调整后的《总表》,实收简化字2235个,不仅精简了汉字系统的字数和许多字的笔画,而且为人们确立了一个明确的字体规范,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学习和使用,对于消除社会用字的混乱现象发挥了重大作用。

《蟋蟀》原文翻译及赏析

《蟋蟀》原文翻译及赏析

《蟋蟀》原文翻译及赏析《蟋蟀》原文翻译及赏析《蟋蟀》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齐天乐·蟋蟀宋代:姜夔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

功父先成,辞甚美。

予裴回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

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

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先自吟愁赋。

凄凄更闻私语。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

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

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幽诗漫与。

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翻译:庾信早年曾吟诵《愁赋》之类的名篇,如今,悄悄的私语声又传来耳畔。

夜露浸湿黄铜闪闪的门环,苍苔盖满石块雕砌的井栏--到处都可以听到你的歌唱,仿佛在倾诉人间的悲愁哀怨。

闺中少妇思念丈夫长夜无眠,起身寻找机梭为他织就御寒的农衫,伴着她的只有屏风上曲折的山峦,夜凉如水,又怎样度过这深秋的夜晚?听,细南又在散打西厅的窗棂,伴着捣衣的砧杵,你的声音似断实连。

在客居的宾馆迎来深秋的长夜,在出巡的高官凭吊故国的月圆。

还有其他无数类似的伤心惨事,象《豳风·七月》,都可即席成篇。

可笑的是竹篱外传来灯笼笑语--少年男女在捉拿蟋蟀,兴趣盎然。

呵,假如把这所有的音响尽皆谱入琴曲,那一声声,不知能演奏出多少人间的哀怨!注释:丙辰岁: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

张功父:张镃,字功父。

南宋将领张俊之孙,有《南湖集》。

张达可:不详。

裴回:即徘徊。

中都:此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促织:古称蟋蟀为促织。

庚郎:北朝诗人庚信,曾作《愁赋》。

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

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

候馆:迎客的馆舍。

离宫:皇帝出巡在外住的行宫。

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关于昆虫的诗句

关于昆虫的诗句

关于昆虫的诗句
1. 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白居易《闻虫》
2.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王维《秋夜独坐》
3.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4. 春虫飞网户,暮雀隐花枝。

——李嘉祐《春日淇上作》
5.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
6.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李贺《秋来》
7.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曲江对酒》
8.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9.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10. 轻绡剪翅约秋霜,点水低飞恋野塘。

忽趁游蜂过墙去,可怜不识百花香。

——王磁《蜻蜓》。

蟋蟀入我床下--纪念虫鸣文化

蟋蟀入我床下--纪念虫鸣文化
谁配做一只蟋 蟀的知音?
明人 袁 宏道 在 《 蓄促织》 中, 论 虫语之 异 : 蝈 蝈
“ 音 声与促 织相 似 , 而清 越过 之… 一 凄 声彻夜 , 酸 楚
异常 , 俗耳为之一清 ” 。 金 钟儿 , “ 如金 玉中出, 温和 亮
彻, 听之令 ^ 气平 … 一 见暗则鸣 , 遇明则止” 。 虫微弱 , 和 鸟兽 的 张扬 不 同 , 其性 谦 , I 去, 其态 隐 忍, 故 生命触 须极 细 , 对时令、 天气、 晨暮、 地形 的体 察极敏 , 这也是其 声之幽 、 之迂 、 之 邃的原 因。 所 以,
我 最喜 秋 。 秋让生命知觉最细锐、 心 灵 层 次 最 丰 富、 想 象力最 驰远 … 一 个人最 有和 自己对话 的冲
动。 为何?大 概因为静。
他' f O I s l 4 @, , k 性 灵、 彻 悟、 烂漫, 所以能 出公冶 长那 般通 乌语 之人 , 恐 怕这也是古典 文学 出没 灵异精怪 的
整性和纯 净度有关。 说 到这 , 忽想起一 档游戏 来 。 儿时 , 有一种 “ 鸡、
虎、 虫、 棒” 的斗 牌 , 现 在想 , 后人无 论如 何发 明不出 这玩 法了, 因为世界 的元 素变 了, 常识 也变了。 不 信你
【 文海遗 珠 】 到了我们民营医院, 我起 码要给2 0 万元年薪, 就是 这样 , 一些人还是不愿意 留下来。
也就撑不住 了o
了, 吹远了。 虫声制造凉 意 , 你 会倏地一惊 , 身 体收紧 , 接 着,
某 些东西 开始苏 醒 。 你 会清 晰地 意识 到生命 进度 , 触
到某个不易觉察的部位和 愿望…… 少时, 虫 比其 声更诱 惑我 , 虫 声在我 听来 也 总是 欢悦、 灿烂的 。 而立 后 , 我 才 品 出它的 清 冷 、 它 的 沁

诗经图解·虫

诗经图解·虫

诗经图解·虫诗经图解·虫诗经图解·虫【螽斯】zhōng sīo释名o体长寸许,绿褐色。

雄虫的前翅能发声,雌虫尾端有剑状的产卵管。

《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

” 毛传:“螽斯,蚣蝑也。

” 马瑞辰通释:“螽斯盖柳斯、鹿斯之比,以斯为语词耳。

” 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黄金涂物象,雕镌妙工倕。

乃令千里鲸,幺么微螽斯。

”《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其馀蛟党,各自逃散。

有化作螽斯,在麦陇上逼逼剥剥跳的。

”oo诗句o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草虫】o释名o即草螽。

《诗·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 毛传:“草虫,常羊也。

” 陆玑疏:“小大长短如蝗也,奇音青色,好在茅草中。

” 马瑞辰通释:“今以目验,盖即顺天及济南人所称聒聒者,《诗》以‘喓喓’言之,亦取其善鸣也。

”oo诗句o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草虫【阜螽】fù zhōngo释名o蝗的幼虫。

《诗·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 毛传:“阜螽,蠜也。

” 陆德明释文:“ 李巡云:蝗子也。

《草木疏》云:今人谓蝗子为螽。

” 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夫草虫鸣则阜螽跃,雕虎啸而清风起。

”oo诗句o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出车【蝤蛴】qiú qío释名o蝎虫。

天牛的幼虫。

色白身长。

多比喻美女之颈。

《诗·卫风·硕人》:“领如蝤蛴。

” 毛传:“蝤蛴,蝎虫也。

”《埤雅·释虫》:“盖蝤蛴之体有丰洁且白者,故《诗》以况庄姜之领,《七辩》曰:‘蝤蛴之领阿那宜顾’是也。

” 清孙枝蔚《贞女诗》:“芙蓉为女颜,蝤蛴为女领。

不如古松柏,为女性所秉。

”oo诗句o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硕人【蛾】o释名o《玉篇》蚕蛾也。

《韵会》蛾似黄蝶而小,其眉句曲如画。

《尔雅·释虫》蛾罗。

有关昆虫的诗词

有关昆虫的诗词

有关昆虫的诗词1.《闻虫》唐·白居易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

2.《夏夜追凉》宋·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3.《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4.《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6.《樵夫词》清·朱景素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7.《杂感》清·黄景仁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8.《入若耶溪》南北朝·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9.《新蝉》唐·卢仝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

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1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1.《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2.《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3.《梅雪》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虽非直接写昆虫,但常与昆虫共景。

)14.《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虽未直接提及昆虫,但描绘的自然景象常与昆虫相关。

语文课文中有小虫鸣奏的句子

语文课文中有小虫鸣奏的句子

语文课文中有小虫鸣奏的句子一、描写虫鸣的诗句有哪些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一《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宋代:岳飞释义: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 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释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庭际秋虫鸣,疏麻方寂历。

《田家三首》唐代:柳宗元释义:院边秋蝉叽叽叫,无风苎麻正寂寂。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清代:袁枚释义:忽然想要捕捉树_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咸阳城东楼》唐代:许浑释义: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夜追凉》宋代:杨万里释义: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

可是,这并不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草际鸣蛩。

惊落梧桐。

一《行香子夕》宋代:李清照释义: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一《初秋行圃》宋代:杨万里释义:初秋在园子里散步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 ,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片蝉叫声。

月底蓬门,-株江树,悲虫鸣夜。

一《水龙吟秋兴》宋代:吴则礼释义:从开着的门望去, -轮明月映江,仿佛是很悲伤的小虫鸣唱了整夜。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一《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唐代:岑参释义: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

二、描写虫鸣的诗句1、草虫鸣何悲魏晋曹丕只查询曹丕的结果《杂诗》2、虫思机杼鸣唐王维只查询王维的结果《宿郑州》3、黄虫初悲鸣唐王昌龄只查询王昌龄的结果《秋山寄陈谠言》4、悲虫鸣夜宋吴则礼只查询吴则礼的结果《水龙吟秋生泽国》5、虫鸣室幽幽唐韩愈只查询韩愈的结果《秋怀诗十首》6、老虫干铁鸣唐孟郊只查询孟郊的结果《秋怀》7、寒鸣宁与众虫同唐徐夤只查询徐夤的结果《蝉》8、歌院锁虫鸣元袁易只查询袁易的结果《木兰花慢九月一日,与彦良及南山上人游张》9、凄凄侯虫鸣明刘基只查询刘基的结果《感怀》10、短莎先放百虫鸣宋陆游只查询陆游的结果《初秋即事》11、虫鸣觉近秋宋陆游只查询陆游的结果《季夏杂兴》12、荒郊已放候虫鸣宋陆游只查询陆游的结果《郊行》13、秋风未起草虫鸣宋陆游只查询陆游的结果《雨夜》14、虫鸣坐寂寥宋王安石只查询王安石的结果《秋夜二首》15、荒野虫乱鸣宋陈与义只查询陈与义的结果《小阁晚望》16、稻田深处草虫鸣宋陈与义只查询陈与义的结果《早行》17、虫鸣清夜阑明刘基只查询刘基的结果《旅兴》18、近树聒鸣虫南北朝沈约只查询沈约的结果《八咏诗被褐守山东》19、草虫咿咿鸣复咽宋张耒只查询张耒的结果《海州道中二首》20、竹深树密虫鸣处宋杨万里只查询杨万里的结果《夏夜追凉》21、草虫鸣东西宋楼钥只查询楼钥的结果《月夜泛舟姚江》三、唐诗中听虫鸣鸟叫的诗句是一、闻虫唐代:白居易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和虫子有关的古诗文

和虫子有关的古诗文

和虫子有关的古诗文古代文人雅士常以自然的景物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虫子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古人喜欢描写的对象之一。

下面是几首古诗篇,涉及到虫子的主题或描写方式,以供参考。

1.《蜂》- 罗隐蜂力薄蜜稀,羽毛轻体微。

飞腾人前远,下尽微蓬泥。

君恩若不极,本性何由揣?最是菲薄功,中抱行不能!这首诗以蜜蜂为对象,表现出蜜蜂努力采蜜的形象。

描绘了蜜蜂翩翩飞翔、努力工作的情景。

2.《蜣螂》- 佚名蜣螂螽斯,动不制搔。

众心攀拏,车辙逾高。

求之若渴,辟之若战。

终日勤勤,不夙兴夕。

反谋作恶,经邦货郡。

冥冥终具,箭不虚发。

欲辞蔡京,司命徒尔。

这首诗以蜣螂为主题,表现了蜣螂的拼搏精神。

描述了蜣螂努力攀爬,克服困难,众志成城的形象。

3.《蛾》- 陆游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诗以蛾为题材,表达了蛾对真爱的追求。

蛾儿在灯下徘徊,却苦于找不到真正的伴侣,描绘了蛾儿孤独和迷失的形象。

4.《蝴蝶》- 林则徐蝶散红尘别有情,相争交战各有营。

命运定夺蝴蝶飞,自由何事问青蝇。

蝶误百花花不解,花笑花开蝶自裁。

命定由命有几时,遗恨客舍雨声细。

这首诗以蝴蝶为主题,表现了蝴蝶的离愁别绪、命运无常,以及人生的无奈和遗憾。

综上所述,古诗文中描写虫子的题材较为广泛,涉及蜜蜂、蜣螂、蛾和蝴蝶等不同种类的虫子。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虫子的形象和行为,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命运和自由的独特理解。

高三语文知识汇编:古诗文中的鸣虫

高三语文知识汇编:古诗文中的鸣虫

高三语文知识汇编:古诗文中的鸣虫高三语文知识汇编:古诗文中的鸣虫小小昆虫虽不起眼,却无处不在,可以说地球上的任何角落都有昆虫的身影。

在大自然这个舞台上,嘹亮的蝉歌,悠扬的蟋蟀声,清脆的螽音,深沉的莎鸡鸣,此起彼伏,交相呼应,演奏着动人的交响曲。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属于同翅目蝉科,常见的蝉主要有鸣蝉和寒蝉。

鸣蝉俗名知了,古称蜩,在夏天出现,鸣声粗犷洪亮.寒蝉在深秋时节鸣叫,又称秋蝉。

蝉字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甲骨文中的“夏〞字也形似蝉.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蝉形的文饰,《诗经》中也有“仲夏之月,小暑蝉始鸣〞、“五月鸣蜩〞等诗句. 古人认为蝉栖息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有“饱而不食者蝉也〞〔《荀子大略》〕的说法,所以诗中常用来形容清高纯洁的品质。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虞世南《蝉》〕,蝉高栖枝头,吮吸清露,鸣声清远,悠扬悦耳,从中体现出一种清俊高逸的人格气韵之美。

诗人借此道出了蕴涵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蝉是弱质昆虫,有不少天敌,正如曹植《蝉赋》中所云:“苦黄雀之作害,患螳螂之劲斧,毒蜘蛛之网罟,惧虫草之袭予,有翩翩之狡童,运微粘而我缠.〞蝉的处境堪虞,鸣声自然也悲,特别是秋风一起,严霜降临,蝉的生命也就将近终了。

尤其是日暮时分,声音更为悲咽,因此诗歌中多用秋蝉渲染悲凄愁苦的气氛。

“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褚沄《咏蝉》〕,一个“嘶〞字把蝉鸣的凄厉、悲凉都表现了出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面对着长亭,又是傍晚时分,凄切的蝉声更加重了离人的愁绪。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属于直翅目蟋蟀科。

蟋蟀俗称蛐蛐,古称蛩,又名促织,“谓其声如急织也〞〔崔豹《古今注》〕。

蟋蟀的鸣声很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秋天将要来到,提醒织者不要浪费时光赶紧准备寒衣,所以古代有“促织鸣,懒妇惊〞的说法。

关于蛐蛐的诗句是什么

关于蛐蛐的诗句是什么

关于蛐蛐的诗句是什么1.描写蛐蛐的诗句有哪些1、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唐杜甫《促织》译文:两只蟋蟀在草根下表达爱慕的鸣声因动情而时高时低、时缓时急。

2、札札草间鸣,促促机上声。

——宋梅尧臣《促织》译文:蛐蛐在草丛里发出札札的鸣叫,织布机上发出阵阵机杼声。

3、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先秦《诗经·七月》译文:十月蟋蟀到我床下藏。

4、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先秦《诗经·唐风》译文:蟋蟀在堂屋,一年将到头。

5、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先秦《诗经·唐风》译文: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完。

6、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汉·佚名《东城高且长名》译文:鸷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而伤心哀鸣。

7、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唐·白居易《夜坐》译文:梧桐树的影子倒映在台阶上,能听见蟋蟀靠近床边的声音。

8、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唐·宋之问《七夕》译文:停下织布的活儿找来蟋蟀,准备用来对付蜘蛛。

9、书牀鸣蟋蟀,琴匣网蜘蛛。

——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译文:书架上蟋蟀在鸣叫着,琴盒里结满了蜘蛛网。

10、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汉·佚名《明月皎夜光》译文: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深秋的夜,东壁的蟋蟀在低吟着。

2.关于“蛐蛐”的诗句有哪些1、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白居易《夜坐》全文如下: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

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曙傍窗间至,秋从簟上生。

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

2、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宋之问《七夕》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3、蟠蟀声中,芭蕉叶上,怎得争如许。

——王之道《念奴娇·黄花照眼》全文如下:黄花照眼,对西风庭槛,为渠凝伫。

准拟登高酬一醉,底事晚来微雨。

蟠蟀声中,芭蕉叶上,怎得争如许。

龙山何处,无言暗想烟树。

古诗词里那些远去的秋虫呢喃

古诗词里那些远去的秋虫呢喃

古诗词里那些远去的秋虫呢喃昨夜入睡较迟,静卧于床,四下寂然,竟然听到了楼下草丛中传来的秋虫阵阵鸣叫声,唧唧切切,如断如续…..那声音低沉而清晰地传到耳畔,仿佛在提醒我:你听,秋天真的到了哦。

古诗词中关于秋虫鸣叫的描写,最早可能要追溯到《诗经》。

《诗经·国风·召南·草虫》有这样的句子:“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昆虫学家告诉我们,所有秋天昆虫的鸣叫,都是雄性在求偶。

诗经以草虫鸣叫阜螽腾跃起兴,描写少妇思念丈夫的情怀,正可谓循其本源,恰如其分。

唐人也有不少描写秋虫鸣叫的诗作。

如中唐诗人张仲素的《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描写闺中女子挂念远方征夫的情思,闺怨之辞,依然还是《诗经》的调子。

不过,同样的秋虫鸣叫声,到了白居易笔下,似乎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白居易的《秋虫》诗写道: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

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

除了思妇,还增加了“愁人”。

那些境遇困顿的穷愁之士,听到深夜里切切喓喓的秋虫鸣叫之声,都开始不淡定了,油然而生华年易逝壮志难遂的慨叹。

所以,白居易在另外一首《冬夜闻虫》的诗中这样谆谆告诫: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愁人闻亦愁。

我是老翁听不畏,少年莫听白君头。

唐代诗人中间,最喜欢描写秋虫鸣叫的,大概要数那位以穷愁苦吟著称的孟郊了。

在孟郊的诗中,秋虫是经常出现的物象,如:远客夜衣薄,厌眠待鸡鸣。

一床空月色,四壁秋虫声。

──《西斋养病夜怀多感因呈上叔子云》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

老泣无涕洟,秋露为滴沥。

──《秋怀》之一老病多异虑,朝夕非一心。

商虫哭衰运,繁响不可寻。

──《秋怀》之七以至于后人把孟郊这类幽僻凄冷的诗比作了“吟秋草”(欧阳修)、“寒虫号”(苏轼)。

尽管语多不屑,但无论如何,大致从中唐而后,诗词中有关秋虫的鸣叫,终究开始与穷愁苦吟、感时伤逝挂上了钩。

即便那么看不上孟郊诗作的欧阳修,在他自己的名作《秋声赋》最末,也不忘写上一句“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你听过蟋蟀的叫声吗?——说说古诗词中的小蟋蟀

你听过蟋蟀的叫声吗?——说说古诗词中的小蟋蟀

你听过蟋蟀的叫声吗?——说说古诗词中的小蟋蟀秋日的夜晚,寒意渐浓,四周寂静,只听见秋虫的鸣叫:蛐蛐,蛐蛐~莫非它们是在提醒大诗兄,是时候讲一讲蛐蛐了?是时候了。

事实上,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留意秋虫。

不信,我们可以看《诗经》:蟋蟀、莎鸡与螽斯七月(节选)诗经曹风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蟋蟀(节选)诗经唐风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螽斯诗经周南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

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翻开《诗经》,就像走进一个花鸟市场,鸟兽虫鱼,样样俱全。

古代没有大百科全书,《诗经》不仅是诗集,还担当起了科普的重任。

我们看到很多熟悉的不熟悉的名词,没关系,大诗兄给你一一道来:【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就是蛐蛐儿,在古代也叫“促织”,是最为典型的秋虫。

蟋蟀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种类多到令你崩溃。

蟋蟀体长大约20毫米,以翅膀摩擦发声。

雄性的蟋蟀好斗。

蟋蟀【五月斯螽动股】【螽斯羽,诜诜兮】螽念zhōng。

螽斯其实是一种昆虫的总称,昆虫纲直翅目中专门有螽斯这一科,其中最为典型的动物,就是蝈蝈。

在大诗兄看来,“斯螽”和“螽斯”,应该指的都是蝈蝈儿。

也有人说,《诗经》里的螽斯,指的是蝗虫,也就是蚂蚱,这也说得通。

螽斯科的虫儿,也是用翅膀摩擦发音。

螽斯【六月莎鸡振羽】莎鸡,是昆虫纲直翅目纺织娘科的动物。

其实,它的俗名就叫纺织娘。

莎鸡你发现没有,虽然分了这么许多种类,这些昆虫,都是在直翅目之下。

直翅目的昆虫,大多是中、大型体较壮实的昆虫,前翅为覆翅,后翅扇状折叠,后足多发达善跳。

如果这还很抽象,你可以想想蝈蝈、蟋蟀一蹦三丈高的样子。

它们还有一个特点,很多都会“唱歌”,但它们不是用嘴巴唱歌,嘴巴是用来吃东西、咬同类的;它们是通过翅膀或者腿的摩擦来“唱歌”:摩擦摩擦,我的滑板鞋……它们翅膀的附近有个特殊的器官,叫做共鸣室,相当于音响。

关于昆虫的诗句

关于昆虫的诗句

关于昆虫的诗句
1.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曲江二首》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3.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5.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所见》
6.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7.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
兴·其二》
8.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王维《秋夜独坐》
9.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蛩吟唧唧添萧索,触动离
愁似客心。

——白玉蟾《秋夕》
10.流萤渐收火,络纬欲催机。

尔时思锦字,持制行人衣。

——何
逊《七夕诗》
1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12.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薛道衡《昔昔盐》
1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14.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于
濆《野蚕》
15.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
世南《蝉》。

《诗经·周南·螽斯》主题读解

《诗经·周南·螽斯》主题读解

《诗经·周南·螽斯》主题读解《国风·周南·螽斯》是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国风·周南》中的第五篇。

是先秦时代的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以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为特色,是先民为祈求多子而唱的民歌。

螽斯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承干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

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译文及注释译文蝈蝈绿翅振,聚来鸣好音,你的众子孙,多得连成群。

蝈蝈绿翅振,隆隆演唱不好音,你的众子孙,延绵万年短。

蝈蝈绿翅振,相聚共纷纷,你的众子孙,和睦心欢畅。

注解螽斯①螽斯羽,诜诜shēn②兮。

宜③尔子孙,承干④兮。

螽斯羽,薨薨⑤兮。

宜尔子孙。

绳绳⑥兮。

螽斯羽,揖揖⑦兮。

宜尔子孙,蛰母阎氏⑧兮。

① 螽zhōng斯:有时也被称为蝈蝈,外表像蝗虫,但螽斯是直翅目螽斯总科,蝗虫是蝗总科。

螽斯科为渐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通常在7~9月为活跃期,主要栖息于丛林、草间。

成虫植食性或肉食性,也有杂食种类。

螽斯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是靠一对覆翅的相互摩擦形成的。

能够发出声音的只是雄性螽斯,雌性是“哑巴”,但雌性有听器,可以听到雄虫的呼唤。

② 诜shēn:〔~~〕古同“莘莘”,众多。

③ 宜:合适;适宜。

④ 承干zhèn zhēn:仁厚貌。

⑤ 薨薨hōng hōng:象声词。

众虫齐飞声。

《诗·大雅·緜》:“捄之陾陾,度之薨薨。

”⑥ 绳绳mǐn mǐn:形容接连不断,绵绵不绝貌。

”《老子》:“绳绳兮不容名,重归於无物。

”⑦ 揖揖yī yī:群聚貌;众多貌。

宋欧阳修《别后奉寄圣俞二十五兄》诗:“我年虽少君,白发已揖揖。

”⑧ 蛰母阎氏zhé zhé:众多貌。

唐李贺《感讽》诗之五:“侵衣野竹香,蛰蛰垂胡薄。

”赏析该诗从三句“宜尔子孙”可以窥见就是一首祝福诗,但具体内容就是在什么场合下的祝福?就是泛泛而论的祝福?还是特有所指?这种祝福反应了当时社会什么风气?高亨《诗经今注》阐释:“《螽斯》是讽刺剥削者的短歌,以吞噬庄稼纷纷飞舞的蝗虫,喻抢夺劳动人民的粮谷的众多剥削者子孙,表达了平民的仇恨、、、”余以为此说可以存疑,考证螽斯与蝗虫,该而虫还有所区别,螽斯兼食部分害虫,给人的印象还不是很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古诗文中的鸣虫
小小昆虫虽不起眼,却无处不在,可以说地球上的任何角落都有昆虫的身影。在大自然这个舞台上,嘹亮的蝉歌,悠扬的蟋蟀声,清脆的螽音,深沉的莎鸡鸣,此起彼伏,交相呼应,演奏着动人的交响曲。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蝉,属于同翅目蝉科,常见的蝉主要有鸣蝉和寒蝉。鸣蝉俗名知了,古称蜩,在夏天出现,鸣声粗犷洪亮。寒蝉在深秋时节鸣叫,又称秋蝉。
莎鸡的叫声犹如纺车的转动声,所以又称纺织娘。“络纬不停声,从昏直到明。不成一丝缕,徒负织作名。蜘蛛声寂寂,吐丝复自织。织网网飞虫,飞虫足充饥。事在人为不在声,思之令人三叹息”(张弼《络纬词》),诗人借虫发挥,在络纬“不停声”和蜘蛛“声寂寂”的对比中,阐发了事在人为的道理,讽刺了只作口头文章的现象。
昆虫家族里的这些“音乐家”,给人类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情趣,听一听那些优美动听的鸣声,不失为一大乐事。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蟋蟀,属于直翅目蟋蟀科。蟋蟀俗称蛐蛐,古称蛩,又名促织,“谓其声如急织也”(崔豹《古今注》)。蟋蟀的鸣声很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秋天将要来到,提醒织者不要浪费时光赶紧准备寒衣,所以古代有“促织鸣,懒妇惊”的说法。
蟋蟀入诗,最早见于《诗经》,其中有“季夏之月,蟋蟀居壁”、“处暑蛩鸣”、“立冬蟋蟀入室”等诗句。其后《古诗十九首》中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之句,唐代以后题咏蟋蟀的诗歌越发多起来。
蟋蟀振动翅膀,就会发出“唧唧”或“躣躣”的声音。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每到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每到秋天,宫中嫔妃都以金丝小笼养蟋蟀,晚上放在枕边,听着虫声来打发漫漫长夜的寂寞。文人雅士对蟋蟀的鸣声又有着独特的感受。白居易的“惜渠止解能催织,不识穷檐机轴空”,杨万里的“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陆游的“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都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苛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苦生活。读来令人悲愤。
蝉是弱质昆虫,有不少天敌,正如曹植《蝉赋》中所云:“苦黄雀之作害,患螳螂之劲斧,毒蜘蛛之网罟,惧虫草之袭予,有翩翩之狡童,运微粘而我缠。”蝉的处境堪虞,鸣声自然也悲,特别是秋风一起,严霜降临,蝉的生命也就将近终了。尤其是日暮时分,声音更为悲咽,因此诗歌中多用秋蝉渲染悲凄愁苦的气氛。“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褚沄《咏蝉》),一个“嘶”字把蝉鸣的凄厉、悲凉都表现了出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面对着长亭,又是傍晚时分,凄切的蝉声更加重了离人的愁绪。
蟋蟀多出现在秋冬之际,其声短促而凄切,闻之令人生悲,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诗家吟咏此虫,多以此出笔。如郭震的“愁杀离家未达人,一声声到枕前闻”,戎昱的“蛩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白居易的“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都是写蟋蟀彻夜不停地鸣叫,令人无法入睡,愁肠百结。
蝉字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甲骨文中的“夏”字也形似蝉。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蝉形的文饰,《诗经》中人认为蝉栖息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有“饱而不食者蝉也”(《荀子大略》)的说法,所以诗中常用来形容清高纯洁的品质。“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虞世南《蝉》),蝉高栖枝头,吮吸清露,鸣声清远,悠扬悦耳,从中体现出一种清俊高逸的人格气韵之美。诗人借此道出了蕴涵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古人还把螽斯视为吉祥之物,用螽斯的多子象征子孙繁盛,故有“螽斯延庆”之说。《明宫史》中就有记载,以螽斯命名宫门,希望皇帝借此感触动物的生机,多生后代。
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
莎鸡,属于直翅目螽斯科,也称络纬,最早见于《诗经·七月》:“六月莎鸡振羽。”
莎鸡和蟋蟀一样,也是寄托人们孤独失意、思乡怀旧等各种情绪的悲秋之虫。“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秋芳歇,白露凋华滋”(李白《秋思》),木叶在秋风中飘落,凄冷的月光下莎鸡在哀怨地悲鸣,诗人借此表达了年华已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之情。“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诗人把悲啼的络纬与井栏、秋霜、竹簟、孤灯、窗帏、月亮等意象组合起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早气产螽斯,戢戢遍禾黍
螽斯,属于直翅目螽斯科。螽斯也叫斯螽,俗称蝈蝈,早在《诗经·周南》中就有记载:“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全诗用六个叠字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螽斯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穷冬无大雪,三月无阴雨。早气产螽斯,戢戢遍禾黍。一日父生子,三日子如父,四日子复生,五日孙见祖”(蒋廷锡《螽斯》),诗人在这里用螽斯的多而能食对贪官进行了尖刻的讽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