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基本观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基本观点

姓名:曾德彩学号:1302010101 班级:13政一班

摘要: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关于世界本原,中国古代哲学有众多派别,道家、儒家、心学家等都对世界的本原有过看法,下面我就三个派别的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进行简述。

关键词:道家仁心外无物

一、老子“道生万物”

老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老子的世界本原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也是世界哲学史上最早的一次划时代的飞跃.老子从自然现象的变化探索宇宙本原,进而探索人类社会的演变.吸收了伯阳甫的阴阳说思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广泛考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负阴抱阳"的统一体。老子哲学体系的"道"是宇宙的总根源,总规律,是最高存在的真理.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法则的统一,是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道"是宇宙存在的运动实体,也暗宇宙运行的道路和规律,是主客观的统一.老子把天地看作是物质运动的一定形态,是无限宇宙的一个有限的区域,而没有把天地看作是物质的同义语,"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人乎".老子认识了矛盾的普遍性,他认识了矛盾的对立和相辅相成的转化.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里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从总体上说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是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

老子从天文历法的推移,考察天体运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运动规律,是天地运行的道路和秩序.有规律的"道"才使得阴阳二气均匀调和,主宰着宇宙万物不失其序地生长变化."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曰道"是整个宇宙万物的本源.坚持无神论,公然否定天神的存在,并且把主宰宇宙万物的"道"提高到哲学的层次,提出以"道"为范畴的宇宙本原的认识论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天神"创造宇宙的神学公开地下了挑战书.老子认为"道"是客观世界固有的东西,是宇宙的本体,又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也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论述出来的道理."道"既然是宇宙本体和普遍规律,动摇了天命观,就必定要落实到具体的政治行为和人生过程中去,因此便有了政治,人生和认识论上的意义。

二、儒家:仁是万物的本体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最早提出了"天人和一"的思想,他主张天与人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与",天道有道德意义,而人禀受天道,因此人性才有道德意义。所以,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都以"仁"为秩序结构。"仁"生万物,万物结构的基础是"仁"。

儒家以仁为人之本,以仁为人性结构的基石。按照儒家以仁为宇宙万物本体的观点,人性的结构必然效法天地。儒家反复强调天之生物以仁,而人性的结构也必效法于天,以仁为尚。所以孔子、孟子皆说:"仁者,人也。"仁乃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人性的基础必然是仁,有仁道才有人道。儒家的"性善"说也就是以仁为基石的人性论。就人性来说仁的精神也就是亲亲的精神。《中庸》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宇宙是充满生生慈爱的空间,人也是这种生生慈爱的产物,人之所以为人应当以恻隐慈爱即仁为人性的核心。儒家仁学的最高理想,就是"万物一体"思想。所谓"万物一体"的"物",不仅指自然界的事物,而且指作为主体的人。所谓"一体",一是自我生命和实际人伦的统

一,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化为内在的生命欲求;另一是人的自我生命和天地精神的统一。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如同人的身体一样,是天人和一。每一样事物都有它的地位与作用。这种普遍的宇宙关怀,是仁的最高表现,也是儒家"成己成物"之学的最高理想。儒家的人性论和伦理道德体系正是以仁为核心展开的,在这种由近及远、由内到外的展开中,主体的人格逐层得到提升,"浩然之气"便蕴积而成,如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说:"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孟子 .尽心下》。光辉充满之境,也就是胸怀荡然,上下与天地同流的伟大人格的境界。

三、心学家:心外无物

心学代表人物是王阳明和陆象山,陆象山的著名命题是"心即理也",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既理也。"他认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而王阳明继承发展了陆象山的学说,更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提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他所说的心也叫"良知",又称"天理",指先天的道德观念。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是说"良知"是先天的,人人具备的,不教自能的道德品质。这种"良知"成为天地万物发生的源泉,不但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原则,也是自然界,天地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王阳明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王阳明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他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于人心,所以世界的本原也在于人心。

四、总结

关于世界的本原,展现了中国哲学博大精深的智慧,在这里还有其他学派的观点,比如禅宗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佛”,在此不作过多论述。中国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是居于当时他们所处的年代条件提出来的,在当时有重要意义,在如今也对我们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1]《老子上篇》

[2]《道德经》

[3]《孟子尽心上》

[4]王阳明《传习录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