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_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一、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能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力、流水、冰川)。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二、.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1、常见的岩石

类型形成原因常见岩石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花岗岩一种坚固的建筑材料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玄武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

受到破坏,被搬运到低处

沉积、固结成岩石

石灰岩、砂

岩、页岩

石灰岩是重要的建筑材

料,能溶解于水中

变质岩

受到地壳运动和岩浆活

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

压力下,原来的成分、结

构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

的岩石

大理石、板岩

石英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可夷平地表。

(2012·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三、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地质

构造示意图岩层形态

地表形态

实践意义

内力

作用

外力作用

褶皱背

中心岩层

向上拱起

形成

山岭

顶部受到

张力作

用,容易

被侵蚀成

为谷地

良好的油气构造,

开凿隧道通常选

背斜,原因:背斜

成拱形,安全稳

定,不易积水。

中心岩层

向下弯曲

成为

谷地

槽部受挤

压不易侵

蚀反成山

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地

中间岩块

上升,两

侧岩块相

对下降

形成块状山地,

如华山、庐山、

泰山工程建设遇断层

要避开,以免诱发

地震、滑坡、渗漏、

坍塌等地质灾害。地

中间岩块

下降,两

侧岩块相

对上升

形成狭长的凹陷

地带,如陕西的

渭河平原、东非

大裂谷

1.(2012·江苏卷)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

(2014·南宁测试)下图中1~5表示不同的沉积岩地层。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该地经历的内力作用一定有()

A.变质作用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D.沉积作用

2.甲处缺失3、4地层,主要原因是()

A.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太低

B.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较高

C.形成3、4地层后,甲地地壳抬升,被外力侵蚀

D.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缺乏沉积物来源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5.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被称为大洋板块。

6.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边界类型

对地貌的

影响

举例

张裂生长边界

裂谷和海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碰撞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碰

撞消亡边界

巨大褶皱

山系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

度洋板块碰撞)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

洲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碰

撞消亡边界

海沟、岛弧

和海岸山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和南极

洲板块碰撞)、马里亚纳海

沟、亚洲东部岛弧

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7.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在气候湿润的山区,以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最大。

8.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1)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如土壤的形成、花岗岩的球状分化)

(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等对地表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移动离开原来的位置。

(4)沉积作用: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

问: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吗?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外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