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检测分析及预防干预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一、监测背景医院感染是当前医疗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还可能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我们制定了本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
二、监测目的1、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发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3、评价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效果,不断完善感染防控体系。
4、促进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视,提高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三、监测内容1、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对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监测,包括不同科室、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
统计医院感染的部位分布,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手术切口等。
2、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测对医院感染患者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和鉴定,了解病原体的种类、耐药情况及变迁趋势。
重点监测多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等)的感染情况。
3、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监测监测患者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如导尿、插管、手术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分析危险因素与医院感染发生之间的关系,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4、医院环境和医疗器械卫生学监测定期对医院的环境(如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等)进行卫生学监测,确保环境清洁卫生。
对医疗器械(如消毒后的内镜、灭菌后的手术器械等)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
四、监测方法1、主动监测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对患者进行主动观察和询问,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
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定期到病房进行巡视,查阅病历,与医务人员沟通,收集医院感染相关信息。
2、被动监测临床科室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
检验科、微生物室在检测出病原体后,及时向感染控制科反馈相关信息。
医院感染与感染监测的重要性和方法
医院感染与感染监测的重要性和方法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接受医疗服务的病人发生的与原住院有关的感染。
这种感染不仅会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
因此,加强感染控制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医院感染的发生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诸多不便和心理压力,同时也会给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带来巨大的困扰。
以下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性体现:1. 安全问题:感染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高风险的感染如血流感染、肺炎等,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相当高的致死率。
2. 经济负担:医院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还增加了医疗费用,加重了医疗机构的负担。
同时,感染也可能导致患者因休息时间延长或重返医院治疗而受到波及,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的经济负担。
3. 社会影响:医院感染对医疗机构的声誉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如果一个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得当,可以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并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医。
相反,如果医疗机构处于感染的频繁爆发状态,患者会对该机构产生疑虑,选择其他医疗机构。
二、感染监测的重要性感染监测是感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可以实时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感染监测的重要性体现:1. 了解感染情况:通过感染监测,能够及时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感染类型和临床特点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才能更好地制定预防和控制感染的策略。
2. 实施干预措施:感染监测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和诊断出患者感染,及时制定治疗方案,避免感染扩散。
预防措施如隔离措施、卫生消毒等也可以在监测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3. 评估效果:通过感染监测,可以分析各类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并对感染控制工作进行评估。
监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感染控制的水平和效果。
三、感染监测的方法感染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微生物学监测:通过定期检测患者和环境标本中的微生物,分析和统计感染病原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确定感染的发生和传播途径。
医院环境消毒灭菌的检测
常用的化学检测指标包括臭氧、 紫外线、甲醛等消毒剂的浓度, 以及环境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的浓度。
化学检测结果可以反映消毒剂 的分布和消散情况,以及环境 中其他化学物质的污染程度。
物理检测
物理检测是通过检测医院环境中 物理参数的变化来评估消毒灭菌
效果的方法。
常用的物理检测指标包括温度、 湿度、压力、光照等参数,以及 环境中的尘埃粒子数和气流速度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规范
针对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 环节,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 制标准。
04
医院环境消毒灭菌的检 测流程
采样
采样时间
在消毒灭菌操作完成后,环境中 的微生物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的状 态时进行采样,以确保检测结果
的准确性。
采样方法
根据不同环境区域的特点,采用擦 拭、沉降、撞击等采样方法,确保 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样本。
行业标准
要点一
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 技术规范》
针对医疗机构内不同环境和物品的消毒方法和效果进行了 详细规定。
要点二
WS/T 512-2016《医院空气净化 管理规范》
对医院室内空气的净化方法和效果进行了明确规定,以确 保空气质量达标。
医院内部标准
医院感染管理规定
各医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感染风险 ,制定相应的感染管理规定,包括环 境清洁、消毒、隔离等方面的具体要 求。
维护医护人员健康
医护人员是医院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健康状况直 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质量和安全。对医院环境进行消毒灭 菌检测,可以有效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保障他 们的身体健康。
健康的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3、艰难梭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4、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6、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7、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8、输液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9、烧伤患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0、新生儿脐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1、中医诊疗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2、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3.发生职业暴露应按照"109.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标准操作规程"执行。
13、软室内镜机械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持有部门∶文件编号:制订者:审核者∶版次∶制订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14、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15、牙科手机清洗、保养标准操作规程持有部门∶文件编号:制订者:审核者∶版次∶制订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牙科手机清洁、保养流程16、牙科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持有部门∶文件编号:制订者:审核者∶版次∶制订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适用范围:适用于牙科小器械、牙齿治器、根管器具等除牙科手机外的口腔科器械、器具的清洗、消毒与灭菌。
注:a.器械回收容器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并干燥。
b.非电源器械可使用机械清洗。
17、牙科综合治疗台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持有部门∶文件编号:制订者:审核者∶版次∶制订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定义∶1.牙科综合治疗台∶用于口腔诊疗的基本设备,由照明灯、患者椅、吸引装置、痰盂、操作面板、电动机、电器开关、诊疗器械连接处、水路、气路以及管路接口等组成。
18、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消毒标准操作规程制订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定义∶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是指牙科综合治疗台内的供水管道、排水管道、阀门、独立储水罐等相互连接构成的系统,功能主要是在诊疗过程中为患者和设备提供冷却水、冲洗水、漱口水等。
租用范围∶适用于使用独立储水罐进行水路消毒的牙科综合治疗台。
医院多重耐药菌控制指南解读
五、MDROs的预防和控制
5. 感染控制措施 接触防护措施 • 目的是预防病原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其周围环境而
传播 • 进行接触防护措施,患者最好住单间,如没有单间时,应咨询感
染控制部门以评估其危险性,采用分组或床边隔离,与该患者有 关的医务人员采取接触防护措施,对患者或其周围环境可能污染 的区域进行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带手套 • 在进入房间时穿隔离衣和戴手套,离开房间时脱掉隔离衣和手套, 防止病原菌传播 • 特别是已经明确通过环境污染传播的病原体更应如此(VRE、难辨 梭菌、诺瓦克病毒和其他肠道病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五、MDROs的预防和控制
• 有效控制MDROs措施的相关研究:
➢ 荷兰、比利时、丹麦和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采取积极的 持续性感染控制措施后MRSA传播率降低,采取的措施包括 ASC、患者入院后培养阴性之前都进行接触防护措施、以及 某些情况下停止新患者入院等。这些国家分离到的MRSA菌 株中MRSA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2. 教育 • 教育的重点是促进对院内MDROs感染问题的认识 ➢鼓励医务人员改善医疗行为 ➢加强手部清洁 ➢合理处方抗生素 ➢加强理解,建立促进手卫生的干预措施
五、MDROs的预防和控制
3. 合理使用抗生素 • 本指南不深入讨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问题 • 建议必须合理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必须有效控制感染 ——使用窄谱抗生素治疗感染 ——避免超疗程用药 ——病原菌不明或者没有其他有效抗生素的情况下限
➢ 苏兰地区(爱荷华州、内布拉斯加州和南犹他州)进行地 区范围内感染控制措施(包括ASC和隔离感染患者)后医疗 机构内VRE传播率降低,总的VRE患病率从1997年的2.2%下 降到1999年的0.5%。
五、MDROs的预防和控制
神经外科术后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
神经外科术后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摘要:由于手术属于创伤性行为,术中会产生切口,部分器官组织属于暴露状态,加之受手术室环境、操作者与手术器械消毒等因素影响,如不做好防护,极易诱发手术感染,导致预后不良。
《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制度》中对医院感染作出明确要求,医院感染发病率应<8%,所以患者围术期感染控制是临床一直重点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有研究统计,神经外科患者多为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类患者,多数需手术患者具有病情严重、病情变化快等特征,且手术多需气管切管或开颅等侵入性操作,手术创伤大,再加之手术会导致机体产生炎症反应及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因此住院期间发生术后感染的概率要高于其他科室。
感染一旦发生,不仅会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还可能因此引发医疗纠纷。
故找出影响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时做好预防与应对措施十分重要。
关键词:护理干预;神经外科;手术感染;危险因素引言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仍在全球蔓延。
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步控制,各级医院也已恢复各类病人收治。
神经外科因收住病人存在昏迷、气管切开、抵抗力低下等诸多危险因素,一直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危科室。
在疫情一级响应常态化防控下,我们严格执行国家卫健委的医院复工指示,以保障病人安全就诊、员工安全工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10—2020-10于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207例,女149例;年龄(66.23±5.24)岁。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190例,颅脑损伤手术108例,颅脑胶质瘤手术58例。
均由同一组医生成功完成相应的手术。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观察组:补充基本护理组,采取更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特别是通过严重神经外科肺病人的疾病,他们更容易受到失控情绪的影响,导致病人瘫痪、恐慌和悲观情绪。
医疗环境污染防范工作总结
医疗环境污染防范工作总结
医疗环境污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由于医疗废物、医疗设施和医疗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医疗环境污染不仅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也对周围的环境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加强医疗环境污染防范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医疗废物是医疗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理必须进行严格管理。
医疗机构应配备专业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理,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其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设施和器械的维护和清洁工作。
定期对医疗设施和器械进行清洁消毒,防止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废气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和职业防护。
医护人员是医疗环境污染的直接接触者,他们的健康状况和职业防护意识直接关系到医疗环境污染的防范工作。
因此,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防护意识,确保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总的来说,医疗环境污染防范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医疗设施清洁和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才能有效预防医疗环境污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维护社会的环境卫生。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清洁、卫生的医疗环境。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与干预对策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与干预对策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问题越来越突显。
由于微生物的不断变迁,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造成细菌耐药性的迅速产生,使老年患者医院感染成为现代医学面临的严峻挑战[1]。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但影响疾病的愈后,还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成为老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
因此,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已成为当前医学界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笔者对近年来有关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预防及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1 感染的特点1.1 感染率高这与老年患者生理特点与基础疾病有关。
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衰退,细胞和体液免疫力下降,机体抵抗能力低下,更容易受到病原菌侵害,且基础疾病多而复杂,住院时间长,增加了医院环境中病原菌的感染机会。
据国内的文献报道,老年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群体,居各年龄段的医院感染之首,占医院感染总例数的57.15%[2]。
1.2 感染病死率高老年患者存在基础疾病、医源性因素影响、感染病原体的复杂性使老年感染危险性大大增加,易加重基础疾病,形成恶性循环,使老年患者感染病死率增加[3]。
另一个原因是: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功能减弱,发生感染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不明显,因此容易误诊和漏诊,以致延误治疗时机[4]。
1.3 感染的好发部位1.3.1 呼吸道感染居首位老年患者因呼吸道肌肉萎缩和肌肉张力降低,咳嗽无力,气管及支气管内分泌物不易排出,并留于呼吸道中,增加了病原体滋生和侵入的机会[5]。
1.3.2 泌尿道感染老年人肾血管硬化,肾血流量下降,致肾功能减退,同时老年男性常因前列腺增大,女性常由于骨盆肌肉松弛而出现膀胱膨出易致尿潴留、尿失禁,增加泌尿系统感染机会。
治疗期间留置尿管时间过长,使尿道粘膜损伤,也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1.3.3 胃肠道感染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吸收功能差,增加了胃肠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另外,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胃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
1.4 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目前老年患者的医院感染病原体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常见的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
培训和教育
加强培训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 防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
们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向医务人员 和患者宣传感染防控知识,提高
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考核与评估
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知识和技 能进行考核与评估,确保他们具
备足够的防控能力。
05
CATALOGUE
案例分析
03
CATALOGUE
医院感染报告
报告流程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
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疑似 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填写医院
感染病例报告卡。
核实与上报
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报告卡进行核实 ,确认后及时上报至所在地卫生行 政部门。
追踪调查
医院感染管理科对上报的医院感染 病例进行追踪调查,查找感染原因 ,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
抗菌药物使用指征把握不严格,用药方案不合理 ,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影响治疗效果。
对策建议
0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完善监测网络,明确报告流程,确保感染病例及时上报和有效处理。
02
加强医务人员感染防控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防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操作规范培训,降低
交叉感染风险。
案例一:某医院感染事件
事件描述
某医院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医院感染事件,导致多 名患者和医务人员受到感染。
原因分析
感染源控制不力、手卫生执行不到位、医疗操作 不规范等。
处理措施
加强感染源控制、加强手卫生宣传和培训、规范 医疗操作等。
案例二:成功控制医院感染的案例
事件描述
某医院通过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采取有效措施,成功控制了一起 医院感染事件。
医院感染监控医生职责
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和隔离衣等,并 监督其执行情况。
对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和分析
1.C 医生需要定期调查和分析医院的感染病例, 找出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并采取相应的 措施。
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D 医生还需要负责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确保其合理使用,避免耐药性的出现。
03
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监控医院感染,医生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提 高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
02 医院感染监控医生职责概述
职责范围与工作内容
确保医院感染监控系统的正 常运行,定期检查感染监控 数据,包括发病率、病原菌 耐药性、感染源等。
参与感染控制委员会的会议 和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协 调各部门共同应对感染问题 。
提升监测技术
积极引进先进的感染监测 技术,提高诊断准确性, 及时发现并控制感染。
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智能化监控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 展,未来的医院感染监控将更加 智能化,能够实时监测、预警和
干预感染传播。
个性化治疗
通过对感染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 析,未来治疗将更加个性化,能 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合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细菌的耐药性 不断增强,这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 困难。
监测技术落后
目前医院的感染监测技术手段相对 单一,缺乏灵敏度和特异性,容易 造成漏诊和误诊。
对策建议
01
02
03
加强消毒灭菌管理
严格执行医疗器材、环境 的消毒灭菌规定,防止病 原体传播。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使用原 则,防止抗生素滥用,降 低耐药性。
疫情扩散。
沟通与协调能力
医院感染的院内感染监测与报告
医院感染的院内感染监测与报告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病原体的侵入或传播而引起的新发感染。
作为医疗机构,对院内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对医院感染的院内感染监测与报告进行探讨。
一、监测方法与流程院内感染的监测是通过收集、分析医院感染数据,及时发现感染的变化趋势和高发部门,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有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两种:主动监测是指通过定期对患者进行感染情况的主动调查,其中包括记录病例数、手术患者感染率、器械相关感染等。
被动监测是指通过报告系统对已知感染例进行统计,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
监测流程的建立需要从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报告汇总到干预措施的实施等多个环节进行。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应当依据科学、规范的标准操作程序,并采取隐私保护措施以确保患者隐私的安全。
二、监测指标与评价监测指标是评价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的重要依据。
目前常见的监测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细菌耐药性等:感染发生率是监测中最为常用的指标之一,用于评价单位时间内特定感染种类的发生数量。
感染部位可以帮助了解不同部位感染的发生情况,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是为了了解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对临床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提供依据。
评价监测结果主要应用于制定感染控制策略、改进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并实施相关的培训和倡导。
三、感染报告与分析感染报告是指医院在发现院内感染后及时上报相关部门的工作。
报告需要包括感染发生的相关信息,如感染部位、感染种类、感染时间等。
及时准确的感染报告有助于相关部门及时发现和干预感染事件,以避免感染的扩散和严重后果的发生。
同时,感染报告还是制定感染控制措施和改进医疗质量的重要依据。
针对感染报告的分析应当针对性强,结合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找出感染的主要原因和风险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和预防策略。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微生物监测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微生物监测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微生物监测医院感染防控是现代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微生物监测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治疗过程中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现象,其发生率较高且具有很高的致死率。
因此,对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监测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病原体存在,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在医院的各个区域,如手术室、病房、洗手间等,都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通过定期对这些区域进行微生物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清洁、消毒和通风等措施,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感染风险。
其次,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监测可以评估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医院感染防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宋停云与您分享----施,如洗手、戴口罩、戴手套等。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微生物监测,可以评估这些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如果监测结果显示某些区域的微生物超过了安全标准,就说明当前的防控措施可能存在问题,需要针对性地加强监护和改进措施,以提高防控效果。
此外,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监测还可以为医院感染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药敏实验,可以了解不同病原体的分布情况和药物抗性状况,为医院感染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这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和具体的防控策略,提高医院感染的治疗效果。
总之,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微生物监测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可以帮助医院及时发现问题、评估措施的有效性,并为医院感染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环境微生物监测,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院的治疗质量和安全性。
----宋停云与您分享--------宋停云与您分享----。
最新医院环境感染卫生学监测方案
最新医院环境感染卫生学监测方案简介该监测方案旨在确保医院环境的卫生和预防感染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监测医院环境的各个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感染传播风险,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监测内容1. 医院内各个区域的清洁程度监测:定期对医院内各个区域进行清洁度监测,包括病房、手术室、洗手间等。
监测结果应记录并及时处理。
2. 水质监测:定期对医院供水系统进行水质监测,确保供水符合卫生要求,防止水源成为感染传播的途径。
3. 空气质量监测:对医院内部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特别是手术室、病房等重要区域,以确保空气中的微生物和有害物质处于安全水平。
4. 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监测:对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程序进行监测,确保医疗过程中不会引入感染风险。
5. 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监测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行为,包括手洗频率、手洗步骤等,以确保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符合卫生标准。
监测方法1. 可视检查:通过目视观察医院环境的清洁程度,如是否有污渍、灰尘等。
2. 采样检测:使用采样器具采集水样、空气样、医疗器械表面样品等,送往实验室进行微生物学和化学分析。
3. 数据记录:对每次监测的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包括监测时间、监测地点、监测人员等。
监测频率1. 清洁程度监测: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增加监测频率。
2. 水质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或根据需要进行不定期监测。
3. 空气质量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监测,或根据需要进行不定期监测。
4. 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监测:每次使用前后进行监测。
5. 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每日进行随机监测。
监测结果处理1. 清洁程度监测:对于发现的清洁问题,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跟进处理情况。
2. 水质监测:如发现水质不符合卫生要求,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确保供水安全。
3. 空气质量监测:如发现空气质量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确保空气中的微生物和有害物质处于安全水平。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完整版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附59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WS/T?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 2003年版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3年版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消毒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2 年版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最新版
VS
考核方法
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 行考核。理论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 论述题;实践操作考试包括现场演示和模 拟实操。最终成绩以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 考试的综合得分来评定。
09
监测方案评估与改进
方案评估指标与方法
监测数据质量
评估监测数据是否准确、完整、及时。
监测指标多样性
评估监测方案是否涵盖了微生物、环境、医 务人员等多个方面。
使用防护用品、隔离措施是否得当等。
监测内容与方法
• 监测方法: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采用以下方法 • 采样方法:根据监测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如空气消毒效果监测可
采用沉降法或浮游法采样;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效果监测可采用涂抹法或擦拭法 采样;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可采用涂抹法采样;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可采用 生物指示剂法或化学指示剂法采样;隔离措施及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监测可采用 现场调查或询问等方式采样。 • 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监测内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如空气消毒效果监测可采用 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效果监测可采用细菌 总数、真菌总数等指标进行分析;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可采用手部细菌总数、 真菌总数等指标进行分析;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可采用生物指示剂法或化学 指示剂法进行分析;隔离措施及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监测可采用是否正确使用防 护用品、隔离措施是否得当等指标进行分析。
监测覆盖面
评估监测方案是否涵盖了所有重点部门和区 域。
监测方法的可行性
评估监测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
方案改进与优化建议
增加监测频次
针对重点部门和区域,建议增加监测 频次,以便及时发现并控制感染风险 。
拓展监测范围
建议拓展监测范围,覆盖更多种类的 微生物和环境因素,以更全面地了解 医院感染风险。
医疗环境感染控制总结
医疗环境感染控制总结
简介
医疗环境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病原体传播和感染的现象。
为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医疗环境感染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总结医疗环境感染控制的主要内容和策略。
主要控制措施
1. 手卫生:手是病原体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因此医务人员应经常进行手卫生,包括洗手和使用合适的消毒剂。
同时,医疗机构应提供足够数量和容易获得的洗手设施和消毒剂。
2. 感染控制指南:医疗机构应制定和实施感染控制指南,明确各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接触预防、呼吸道预防、血液传播病原体预防等。
同时,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
3. 医疗器械消毒和灭菌: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器械消毒和灭菌制度,确保所有使用的器械都符合消毒和灭菌要求。
消毒和灭菌的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器械和病原体选择合适的程序和剂量。
4. 环境清洁和消毒:医疗机构应保持环境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对于常接触的物体和表面。
清洁剂和消毒剂的选择应符合标准,并且定期进行验证和监测,确保其有效性。
5. 废物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合理的废物处理系统,包括对感染性废物的分类、包装、储存和处理。
废物处理的过程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病原体不会被传播。
结论
医疗环境感染控制对于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手卫生、制定感染控制指南、做好医疗器械消毒和灭菌、保持环境清洁和消毒、合理处理废物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环境感染的发生。
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这些措施,并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不断改进医疗环境感染控制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微生物的环境监测与预警
微生物的环境监测与预警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命体,通过对微生物的环境监测与预警,我们可以及时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环境监测与预警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监测技术和方法。
一、微生物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微生物在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有益处又有害处。
正确监测微生物的存在和分布,有助于我们了解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预测疾病的传播,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保护生态平衡等。
以下是微生物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1. 预测疾病传播:微生物监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疾病的传播途径和范围,从而及时采取措施来防控疾病的蔓延。
例如,通过监测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可以预测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2. 生态平衡保护:微生物是土壤和水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监测微生物的存在和分布,可以了解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及时采取措施来保护生态系统。
3. 食品安全保障:微生物是食品中常见的污染源之一,通过监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食品安全隐患,保障人们的健康。
例如,通过监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可以避免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
二、微生物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微生物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传统培养方法是最常见的监测技术之一,它通过将样品培养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观察和计数培养基上的微生物菌落,从而获得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信息。
然而,传统培养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对一部分微生物无法培养、耗时耗力等。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微生物监测技术,它基于微生物的基因组或特定基因片段进行分析,可以迅速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测序等。
与传统培养方法相比,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通量的优点,能够快速准确地监测微生物的存在和变化。
三、微生物环境预警的应用微生物环境预警是指根据微生物的分布和变化趋势,提前发现和预测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医务人员锐器伤原因分析与干预措施
层专业人 员, 同时结合实际工作, 提高基层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加强学术 交流 。 高 防治水 平 。 用各 种会议 对各 类 医务 人员进行 布病 知识 的宣 传 提 利 和培训 , 使医务人员对布病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 加强对布病的筛查力 度。 到早 发 现 、 报告 、 做 早 早治疗 。 布病 的防治 工作 要坚持 以“ 防为 主 预 的 方针, 采取免疫 检疫、 监测、 扑杀等综合 隍潜施 ,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这
对照及抗原对照, 并配制比浊管。 将全部试管、 对照管及比浊管充分震荡后 置3℃温箱中2 ~2 , 7 0 2h 取出后放室内2h, 然后以比浊管为标准 , 根据各
管上层液体的清亮度记录结果。 上层液1 ̄o 0/ 清亮为完全凝集(+ + , + + )上层 液7% 5 清亮为几乎完全凝集(++ , + ) 上层液5%清亮为显著凝集(+) 0 + , 上层 液2% 5 清亮为有凝集出现()上层液不清亮为无凝集( 。 +, 一)
境, 能有效 地减 少医疗 锐器 伤的 发生 。
取相 应保 护措施 — —清 刨 , 应挤压受 伤局部 , 血液 充分流 出。 用肥皂 水 让 再 冲洗 、 水冲 洗 和消毒 液冲洗 , 清 然后 用碘 酒、 酒精 消毒 , 后用无 菌 敷料 覆 最
盖 伤 口。
对HB V阳性病人血液、 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2小时内进行免疫接种 , 4
康。 调查 : 最易发生锐器刺伤 的前6 项操作分别是 : 注射及拔针时 , 取注射器或输液器上针头时、 手掰安瓿 时、 回套针帽时、 清理用物时 、 静脉加药
时, 低年资的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年 资的医务人员。 结论 : 医务人员是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 , 医务人 员标准预防理念, 临床 强化 规 范锐器伤 的管理, 减少锐器伤 的发生, 从而降低职业性伤害 的发生。 【 关键词 l 锐器伤 原因 干预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职责
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职责医院感染管理科为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由医疗副院长直接领导,具体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管理和业务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科始终致力于降低患者、医院员工、临时工、实习生以及探视者发生感染的风险,以保障医疗安全。
具体工作职责如下: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拟定本单位预防和控制医感染制度、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组织、协调各科室开展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检查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提出整改措施。
2、负责医院感染病例、消毒灭菌效果及重点部门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反馈存在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及时向医院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的最新动态,定期向全院通报。
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3、负责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
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4、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医疗废物管理、手卫生规范等执行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5、负责组织医院从业人员开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指导、监督医院从业人员开展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6、负责组织并协调药事、质控、医务等相关科室,联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指导、监督和干预工作。
7、负责开展耐药性监测。
督促并配合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定期发布医院感染病原体及耐药信息,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8、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并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检查。
9、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参与本单位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的卫生学评价工作,对其是否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提出意见。
10、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专题研究或科研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检测分析及预防干预
发表时间:2016-06-17T13:50:32.0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5期作者:胡艳萍詹正坤
[导读] 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的含量,进而促进院内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
胡艳萍詹正坤(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203)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环境、物品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及有效的预防措施。
方法:选择从医院相关物品、环境中采集到的,具有代表性的67 份标本以及657 例各科住院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结果:在医院中,普通病房桌椅面、床栏、门诊服务台、急诊观察室、工作人员手掌、门把手、空气等的带菌量最高。
分离出的细菌为38 个种,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占比例最高,为52.8%。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氏菌属等,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所占比例为21.0%。
结论:院内环境中细菌分布广泛, 种类繁多。
在全面了解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院环境; 病原微生物; 感染; 预防【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064-02 医院是患者诊断、治疗疾病的场所,医院进出流量较大,其数量多,因此病原微生物感染率较大。
环境中微生物含量直接关系到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因此,必须加强对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控制,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含量,进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1]。
本次研究主要对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临床检测及有效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2 年2 月-2014 年5 月期间从医院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物品上采集到的67 份样本进行病原微生物临床检测。
医院环境类样本共有22 份,主要来自治疗台面、工作台面、普通病床表面、门把手、墙面、空气、椅面等;工作人员手表面样本为12份;公用物品类样本为15 份,主要来自病历、电话、化验单等;器械设备类样本共有9 份,主要来自听诊器、化验试管架、手术器械等。
空气样本9 份,主要来源于病房、候诊室等。
1.2 方法1.
2.1 检测方法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实施采样和监测。
①物品及环境表面监测:实施消毒后立即采样。
将标准灭菌规格板(5cm×5cm)放置于被检物体表面,用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涂抹各5 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 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100cm2 取全部表面;被采面积≥ 100cm2 , 取100cm2。
剪去手接触的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 无菌检验用洗脱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送检。
②采用沉降法:室内面积≤ 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 点,内外点应距墙面1m 处;室内面积> 30m2,设四角及中央5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 处。
将普通的营养琼脂平皿(9cm)放置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5 分钟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③手表面消毒效果监测:被检者5 指并拢,用含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端到指端往返涂抹2 次,一只手涂抹面积为30cm2 , 涂抹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2. 结果2.1 医院环境细菌总数检测结果在器械类、环境类、物品类的病原微生物监测中,带菌量最高的为挂号窗口、收费处窗口、门诊服务台、急诊墙面及观察床、空气、医务人员手表面、门把手、病房床栏及桌椅面,带菌量为(5000CGU/cm2-29999 CGU/cm2), 其次为医护办公桌、药房窗口等,为(500 CGU/cm2-4999 CGU/cm2),最少为注射室工作台、配血台等,为(0 CGU/cm2-499
CGU/cm2)。
2.2 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67 份标本, 分离出细菌38 个种, 共245 株, 革兰氏阳性球菌占52.8% (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2.5%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5.1% ), 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22.4% , 革兰氏阴性杆菌占20.8%。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21.0% ), 金黄色葡萄球菌(17.8% ), 大肠埃希氏菌(17.8% ), 克雷伯氏菌属(11.1% ), 非发酶菌(13.3% )3. 讨论由于医院环境存在特殊性,因此,会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存在。
这些病原菌可通过各种途径在医患、患者、护患之间进行传播。
在环境微生物含量过高的情况下,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概率会大大增加[2]。
因此,医疗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施环境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检测,明确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的实际含量,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加强对病原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3]。
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预防干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健全并完善院内感染管理机制。
积极建立感染管理小组,对感染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管理。
加强院内感染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全院感染防治策略,严格监督院内感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情况;②加强对病原微生物含量过高的环境、物品进行消毒防护。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收费处窗口、挂号窗口、急诊墙面及观察床、门诊服务台、医务人员手表面等为病原微生物含量最高的地方,因此,在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并加强对这些地方、物品进行消毒。
③高度重视条件致病菌的消毒。
会引发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主要有真菌、病毒、细菌等。
细菌为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最重要病原微生物[4]。
同时,抗菌谱的改变导致医院内感染的细菌中,机会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对医院感染的发生造成严重威胁。
诸多临床检测结果均显示,目前,机会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已经成为导致医院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常见致病菌进行杀灭,同时还需采取有效的灭菌措施对条件致病菌含量进行有效控制[5]。
④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空气传播进行防止。
空气传播为病原微生物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是导致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尘埃等均能成为病原微生物传播的载体。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隔离,并保证患者住院环境的干净、整洁,严格控制室内温度、湿度、亮度,保证空气的流通。
此外,充分发挥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的作用也可促进预防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总之,实施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临床检测,以检测结果作为主要根据,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的含量,进而促进院内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
参考文献:[1] 谷继荣. 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5(03):217-218.[2] 施丽莎, 许春娟, 李秀华. 医务人员的手及其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污染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15,06(02):363-364.[3] 宋敏, 刘靳波, 王开正, 等.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病原微生物分析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2013,11(04):109-110.[4] 宛传丹, 秦一鸣, 宋逸萍, 等..2007-2011
年儿童院内感染病原微生物种类及其耐药率变化趋势[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09(03):464-465.[5] 史伟峰. 临床微生物快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 临床检验杂志,2015,17(06):367-368.作者简介:胡艳萍(1983 年3 月-)云南,汉族,检验师,本科,主要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