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合欢树》和《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第一篇: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中文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散文中的意象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生命的色彩和不屈的精神。
史铁生以自身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叩问生命真谛,寻求困难人生的精神救赎之途,把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写的包含了万千情感。
其中,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家园的栖居地,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墙是他亲情温暖的守护,通过写一系列的意象,史铁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怀和尊重。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意向分析Shi prose in the image analysisAbstractShi is our country modern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hilosophizing type writer, his prose reveals the hardship of life around the limits of experience and feeling and introspection, the image all the time in his prose embodies the colour and unyielding spirit of life.Shi in their own unusual experiences and unique writing perspective, inquiries about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to seek hard the spirit of redemption way of life, write a specific things contains a myriad of emotions.Ditan is shi spiritual home habitat, a mother's love is the source of his spiritual pillar and hope, writing is his life beyond the spirit of redemption way of suffering.Keywords:shi tie sheng;prose;Intentional analysis 史铁生的作品,为很多人所喜爱,尤其是他的散文,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作家,史铁生显然有着不为人知的内心痛苦和压抑,有着普通在作家难以体会的经历和伤痛。
《秋天的怀念》教材理解 《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
《秋天的怀念》教材理解《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秋天的怀念》教材理解《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吉林市昌邑区解放东路小学一、板块说明:《秋天的怀念》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板块《挚爱亲情》中的一篇,本版块共有两篇课文《秋天的怀念》、《风》和一个表达。
《秋天的怀念》和《风》是两篇散文,课文内容侧重于对亲情的赞颂,既有母子间的挚爱又有父子间的深情。
饱含强烈而真挚的情感,读了,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力量,感到有爱的生活真的非常美好。
“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
所以本版块的重点应该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方法就是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从而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讲,有感情的朗读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本课教材分析:(一)与作者对话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
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
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本课《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母亲深深地愧疚与热爱之心。
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既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是教育读者应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学会感恩、回报父母,以免留下终生的遗憾,另外,还有启发读者重视和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想这就是的教育价值所在。
《秋天的怀念》与课外文章比较阅读
《秋天的怀念》与课外文章比较阅读作者:毕冬春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8年第11期比较阅读就是将形式或内容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或将同一作品中的相关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照阅读,分析作品的相同和不同。
通过分析,获得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课前,要为《秋天的怀念》确立合适的比较对象。
《秋天的怀念》首先可以进行篇内的比较,比如:词语、句子、段落、前后内容的比较等。
同时也可以进行篇与篇之间的比较,这在实际教学中是运用得比较多的。
比如:《秋天的怀念》在题材上,作为同样写母爱的文章,可以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进行比较;在体裁上,作为回忆性散文,可以与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比较;就同一作者的作品而言,可以与史铁生写母亲的另一名篇《合欢树》进行比较。
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之前,先印发计划要进行比较阅读的课外文章,要求学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照阅读,并思考两篇文章的异同。
然后课堂上再进行讲解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比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与同题材作品的比较通过将《秋天的怀念》与《回忆我的母亲》进行比较,学生发现了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首先,在题材上,都是写母亲,赞美母亲的文章。
其次,在体裁上两篇文章都属于散文。
再次,在思想情感上,都包含了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最后,在文章的语言上,都是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的。
同时,学生也发现了二者众多的不同之处:1.人物形象的不同虽然两篇文章同样都写母亲,但是展现出来的母亲身上的特质又有所不同,史铁生的母亲是忍受自己的病痛对患病儿子任性发泄的无限包容,展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朱德则是通过对母亲勤劳的一生的叙述,展现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2.写作方法的不同在描写人物时,《秋天的怀念》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文中有对母亲语言、动作和神态的细致描写,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还有其他人物的叙述和烘托,如: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而在《回忆我的母亲》中,则是以侧面描写为主,以作者的个人回忆和叙述为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5《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字斟句酌品母爱,活出重量与温度——《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作者用浓重的笔墨回忆了与母亲在一起的事情,在一个个看似平凡的细节中为我们诠释了母爱的深刻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记得史铁生在他的作品《合欢树》中写到:“我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
”作者想念她的母亲,母亲的苦他明明白白。
那我们母亲的辛苦我们能体会吗?我们懂得母爱吗?懂得感恩吗?我们不妨细细咀嚼,从字里行间感受母爱的力量。
一、好好儿活,很难很难课文中最后一段一句话是“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一句话是作者在妹妹的陪伴下去北海看菊花时说的,是作者母亲曾经说过的话,更是作者说给自己和妹妹的。
母亲走了,只剩下他和妹妹了,他身体残疾,妹妹还未成年。
母亲一生很苦,但坚强地活着,母亲为“我们”做了榜样。
母亲临终的不舍,让“我”明白,要带着妹妹好好地活下去,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顺着这句话,我们仔细体会课文第一段的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母亲是“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母亲是拼尽全力希望“我”好起来。
因为作者史铁生1967年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毕业后,于1969年去陕西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后转回北京。
他在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人生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母亲是想方设法保护、安慰自己的儿子。
面对儿子的不幸,她的内心更痛苦,但不愿影响儿子的心情,所以还要“忍住”哭声,这是怎样的无奈和无助呀!文中所写“望着望着、听着听着”的语句,我们就会有画面:每天躺在病床上,心之所向不能转而为行,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是何等的残忍,甚至绝望呀!“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多么美妙的画面和优美的旋律,在我们健全人来说,这就是美好的生活、美的享受。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秋天的怀念》拓展阅读:合欢树(史铁生)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秋天的怀念》拓展阅读:合欢树(史铁生)阅读提示:学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们再阅读一篇史铁生的其他作品,说说这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
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
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
“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初中语文_《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阅读的重点开始由理解词句的意思转向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因此,课堂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空间,积极创设情境,让他们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深切的感受母爱的深沉。
母亲是孩子们最熟悉的人,母爱渗透在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因此孩子们在学文后,对母爱的感受会更加真切而又深切《秋天的怀念》效果分析本节课整体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课堂上,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尤其在阅读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赏析文本,和读者对话,对人物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分析。
3、遵循课改的教学原则,在这节课上我激发学生围绕阅读展开,注意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在阅读中领悟。
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联想、想象中提升;在质疑中创新;在练笔中巩固;在快乐中学习。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
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
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第三课时 教读引领课 《秋天的怀念》+丛书《合欢树》+《我与地坛》课件
谢谢你的观看
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
第3课时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明天中学初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内容】
教材:《秋天的怀念》 丛书:《合欢树》+《我与地坛》
【学习目标】
1.圈点勾画,把握文章中心。 2.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活动一:整体感知
梳理概括《秋天的怀念》记叙的主要内容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活动二:比较阅读
《秋天的怀念》: 有对母亲最深切的怀念和赞美。有深深的愧疚、悔恨和自 责。终于领悟了母亲所说“要好好活儿”的道理。 《合欢树》: 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 内疚之情。最后经过自己几番思考,打算去看合欢树,表 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 《我与地坛》: 对自己曾经的“倔强”感到内疚,对母亲的爱的更深刻的 体悟。
活动三:朗读训练
分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评选最佳“朗读者”。 1、选定朗读段落。 2、朗读表演。 3、投票表决。
活动四:深度探究
说说你对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表层含义: ① 点明往事发生的时节。 ② 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 怀念。
活动四:深度探究
深层含义: ③“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与思想的成熟,“秋 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过残酷命运的打击,终 于走出暴躁绝望,在母亲去世后,在菊花绽放的 秋天,才真正体会了母亲的坚忍与期望,悟出了 生命应有的顽强洒脱的姿态。 ④标题简明而又意蕴悠长,“怀念”直接指向母 亲,“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活动一:整体感知
《秋天的怀念》:在一个秋天,我因为瘫痪而 暴怒无常,有一天我终于同意母亲推我去北海 看花,但母亲出门却再也没有回来。又是秋天,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花,我们兄妹都懂得了母亲
必修上第15课《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母爱赞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而伟大的母爱和作者痛悔的心情,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2、学习赏析散文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物象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重点:学习赏析散文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物象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点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但丁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对于史铁生来说,当他真正读懂母亲,体会到“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他再也听不到母亲亲切的呼唤了。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史铁生写过多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如《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我与地坛》等,感人至深,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沉怀念和愧疚之情。
这一节课,我们进行一下群文阅读,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品读一下,感受一下这位伟大母亲的形象。
二、研读文本:任务活动一阅读《我与地坛》,思考1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个的母亲,理由是什么?提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思考2:这15年里,默默陪伴我的,不仅仅有地坛,还有母亲。
母亲为我做了什么?提问学生,然后归纳:课件展示1、送我去地坛(回忆)2、到地坛找我(回忆)3、在家担忧我(想象)任务活动二精读文本《我与地坛》思考讨论:1.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2.文本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展现母爱的深挚的?学生讨论后小组展示;课件展示: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答案(1)隐忍宽容的形象。
容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在最辉煌的时候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但却不愿打扰儿子那敏感又脆弱的心灵。
(2)倔强坚韧的形象。
母亲为了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默默注视着儿子,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子,用她那坚韧的性格感染着自己的儿子。
(3)思想深刻、聪慧过人的母亲。
《秋天的怀念》赏析
《秋天的怀念》赏析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是一首母爱的赞歌,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深深地打动,并且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
一位重病残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只有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才有这样的力量。
作者借助几件平常小事进行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作者非常注意人物的对话、动神态这些细节的刻画,并通过对比来表现对母亲的深情,如“我”的暴怒与母亲的体贴,“我”对生活的绝望与母亲坚定地鼓励,“我”对母亲病情的浑然不知与母亲的宽容等等。
作者通过这些平凡的小事刻画了一个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愧疚、热爱和怀念之情。
最温馨的港湾,是母亲那暖暖的怀抱。
母爱,是那么神圣,母爱,是那么高洁。
母亲这个字眼,应该用我们的一生去崇敬。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
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
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为此,教学中设计的生字学习、初读感悟、理清脉络、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合欢树》赏析——读史铁生的《合欢树》
《合欢树》赏析——读史铁生的《合欢树》《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
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
乍一看去,觉得文章应是状物类散文,因为题为《合欢树》;然而,初读文章,有心生奇异:怎么是写人叙事文章?通读全篇,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巧妙。
文章以第六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作为过渡段,乘转结合,非常自然。
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
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
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忆的路径重现定格了母亲身影的两个镜头,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
无不渗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质朴中显风采,平淡中藏深味。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
“我”不服气,故意气她。
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
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第二个镜头是: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
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而母亲从不肯放弃。
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
生命是可贵的,母亲把儿子带到了这个世界,儿子成了她另一个生命,她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向失望?文中说到“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 人生在世,能为自己疯,为自己痛的人有几个?无论何时何地,母亲都是儿子忠实而坚定的支持者。
《合欢树》赏析
《合欢树》赏析关于史铁生的《合欢树》,我不奢望能够说出什么新的东西。
它看上去是一篇如此清晰明白的文章,甚至题记就给人充分的阅读线索--“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或许是看上去太清晰明白了吧,这篇文章早早地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被作为歌颂伟大“母爱”的典型范文。
事实上,比起对于《合欢树》的文本解读,我们至今更多能够看到的是大量类似“教案”的文章,着重于在“赏析”的层面下功夫,有的文章甚至提出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帮助学生理解伟大的“母爱”[1]--言下之意,嫌史铁生下的力度还不够,因此如果老师教得不好,学生可能无法充分理解文中传达的“母爱”主题。
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如果这篇文章是刻画“母爱”的典范,为什么显得不容易理解?这是一篇围绕“母亲”而作的文章,这一点毫无疑问;只是,迄今为止无论是赏析还是试图研究这篇文章的论者,都有意无意地绕开了文本中一个明显的暧昧之处:如果“合欢树”代表或象征着母爱(托物言志),为什么文章再三强调自己多年来没有再去看过长大了的合欢树?有些论者认为,这一点显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若果真如此,文章中的“我”为什么一面说道自己“后悔”没有去看合欢树,一面又表示让别人背着去看也不是不可能?--简言之,看起来似乎“母爱”是这篇文章浮在表面的寓意,而它的象征符号“合欢树”倒显得意义暧昧。
如何理解“合欢树”与“母亲”的关系?在以下的篇幅中,我试图借用齐泽克的“征兆”和“幻象”等概念,尝试对此进行解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合欢树》是一篇精神分析的“范例”文本;事实上,没有一个文本是精神分析的范例,但任何文本又都是精神分析的范例。
我只是希望,借用这样一些工具,能表明当我们用“母爱”来解释这个文本、甚至给它添枝加叶(例如,用其他关于母爱的文章来帮助解释)的时候,我们有可能轻易打发了文章中叙述者表现出的欲言又止的复杂情绪。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文章标题的“合欢树”直到文章过半时才出现--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秋天的怀念教案篇一回顾导入师: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那么,课文中有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令我印象深刻的语句是——“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师:这是对母亲的什么描写呢?生: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
后面还有对母亲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
师:说得真好。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篇课文——《秋天的怀念》。
合作品读师:谁来介绍一下作者史铁生的命运?生:他命运坎坷。
21岁时,他双腿瘫痪,他的人生坍塌了;23岁时,他母亲去世,他的世界坍塌了。
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坚强地活了下去,这离不开母亲对他的细心照料和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师:很好。
老师今天带来几个问题,与同学们共同品读。
(教师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 用心品读作者对母亲的描写,说说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的。
2. 透过文字,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心理活动?3. 作者怀念母亲,为什么要写赏菊花这部分内容?)师:老师给同学们一些学习建议。
先自主学习,认真阅读,在感受深的地方进行简单批注;再合作学习,把自己的感受和组内的同学交流;最后进行小组展示汇报,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板演。
现在开始学习吧。
(学生自主学习,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交流、品读)师:老师看到各小组已经把要展示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了。
刚才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老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就是各组的小组长能够起到组织、引领、分配的作用。
组员呢,也能够积极配合,大胆地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老师给每个组都打满分,大家继续努力。
展示汇报第一组展示生1:我们组抓住了3个关键词——“挡”、“躲”、“注意”。
请我们组的组员为大家读一下,关于“挡”这个词的相关语句。
生2:“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生3: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当时已经是深秋了,外面都是一片凄凉的景象,所以母亲挡住的,就是外面的一片凄凉和伤感。
《合欢树》拓展阅读-《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她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好吧,就明天。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她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正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读后感
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读后感篇一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读了《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这三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合欢树》里,那棵合欢树仿佛就是作者史铁生生命的一个象征。
也许在最初的时候,它只是母亲种下的一个希望,一个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却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回忆。
我在想,我们的生命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合欢树”呢?可能是一个旧物件,可能是一段回忆,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再说《我与地坛》,地坛那一方安静的天地,成为了史铁生心灵的避风港。
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地坛”,一个可以让我们逃离喧嚣、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地方。
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一次独自的旅行。
当我们身处困境,当世界变得嘈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秋天的怀念》里,母亲的爱真的太伟大了。
那种默默的付出,那种小心翼翼的呵护,怎能不让人动容?我不禁问自己,我对身边的亲人是不是也有足够的耐心和关爱呢?也许有时候,我们总是把坏脾气留给了最亲近的人,却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读完这三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生命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有太多的无奈和悲伤。
但也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温暖的瞬间,那些真挚的情感。
不是吗?我们可能会遭遇挫折,可能会迷失方向,可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你们说,生活是不是就像一场未知的旅行,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站会遇到什么?但正是这种未知,才让生活充满了魅力和挑战吧!篇二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读后感哎呀,读完《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这心里头,就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先来说说《合欢树》吧,那合欢树就像是作者人生的一个见证者。
小时候,觉得它没啥特别的,可长大了,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再回头看,才发现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和情感。
这让我想起了我家门前的那棵老柳树,小时候总在树下玩耍,觉得它就是我的玩伴。
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读后感
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读后感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读后感1史铁生,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史铁生,21岁时不幸双腿瘫痪;史铁生,双腿瘫痪仍然坚持不懈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史铁生,我心目中的一个伟大的人!读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我有幸了解了史铁生,也了解了史铁生背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感动了!史铁生获得成功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信心和努力。
在新闻报道材料里这样写道,他已经做了十多年透析了,每两周做5次,每次最少也要5个小时,常人很难想像那种躺在那时看着血液流进流出的折魔。
史铁生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生活,还坚持着生的希望!做出了成就,为自己的人生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艰难的人生中,谁赐予了他信心?母亲!因为母亲的鼓励!母亲的宽容和理解让史铁生坚持了生的希望;母亲一次次恳求让史铁生打消了不活了的`念头。
是她,让史铁生好好地活着;是她,在自己病到那步田地时,还时时刻刻关心着他,鼓励着他;是她,赐予了史铁生信心和力量。
我觉得,母亲的鼓励才是史铁生成功真正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有了不平凡的母亲,才有了不平凡的孩子;母亲的伟大成就了儿子的伟大。
这一刻,只有母亲,只有伟大的母爱,才让史铁生坚定了信念,走向了成功。
他,拥有超强的生命力,那是母亲的鼓励,这是我在读了《秋天的怀念》深切体会到的。
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读后感2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认真地阅读了《秋天的怀念》。
读完以后,我的心情十分沉重,终于领略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使我激动不已,眼在流泪,心在流血。
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史铁生的双腿瘫痪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他的母亲虽然得了绝症,重病缠身,可是她还隐瞒病情,不让儿子知道,不让儿子加负担。
她常常想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却都被儿子拒绝了。
终于有一天儿子同意了,可是母亲却因为病情太严重,就逝世了。
合上书,我静静地坐着,文中的情景一幕幕地出现在脑海之中,泪水仿佛正如断了线的珠子,无声地流淌。
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读后感高一
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读后感高一“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是一部非常深刻的读物。
作者以乡土景物为灵感源泉,在有关金山、芒草林、地坛、合欢树、溪流、湖泊等自然风光的充分描绘下,勾勒出了一幅幅深情款款的画卷,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又一个可贵的经典。
全书以秋季的景象为中心,作者表达了对秋天的感受。
柔和的温暖,节奏的舒缓,萧瑟的宁静,让人在秋天里有了更多的思考。
作者不仅给我们带来肃穆的宗教精神,更是传达了社会正能量。
金山,芒草林,地坛,合欢树,这一系列的风景熊物,是丰富了作者对秋季的思考,也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风景,每个季节都有它自己的韵味。
地坛是作者用了更多的笔墨描写的一处景观,是一处神圣的场所。
从金山到地坛,充满了浓浓的宗教空气,作者以崇敬的心态,用诗情画意的文字,描绘了神圣而晦涩的地坛,用“神圣而宁静,空虚而神圣”这种文字来概括它的意义。
地坛更多的是把宗教情怀融入到文字中,唤起了人们心中的尊重和敬畏。
另外,作者以“合欢树”为例,通过描写把人们带入另一个时空,它所传达的是舞动的精神和深沉的心灵。
它不但把秋天的气息深深的印到脑海里,更是把岁月的纪念、友谊的珍贵和家庭的团聚一同印到心里。
就此,以“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为标题,作者把宗教精神和社会正能量融入到文字中,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
的思考,同时也提醒人们告诉每一个季节都有它自己的美,只需要让自己去感受,去品味,去思考,去记住它带来的美丽,去回味它带给我们的感情。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是一个深切的怀念,也是一种安慰,一种暖意。
秋天的怀念和合欢树ppt 河大版
含蓄内敛的表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语双关
《秋天的怀念》题目如何理解?
1.“秋天”对于作者来说有着特殊意义:
作者的腿是秋天瘫痪的;
因为作者的母亲是秋天去世的;
母亲最后的愿望是带“我”看秋天的菊花。
2. 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 直接点出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篇文章 都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但《合欢树》中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 爱,又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怀念,而且 表达方式是较为含蓄的;《秋天的怀念》 中更多侧重“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 在情感表现上是比较直接的。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 好儿活……” 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 不了觉。
(语言虽朴素,却体现了母亲的伟大 和坚强,自己已经遭受病痛折磨,但 还是要坚强地宽慰儿子。)
“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 的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母亲进来 了,挡在窗前……”
(母亲是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要 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出窗外。) (难点:母亲的细腻情感须认真体会)
(提示: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合欢树》一文题目如何理解?
母亲在世时,把对“我”的希望,借助“合欢树” 的生长尽情地表达出来。此时的“合欢树”已经不 单单是一棵树,而是“我”的化身,是母亲希望的 寄托。(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的深沉和伟大)
母亲去世后,“我”几次借故走开,又几次想去看 看“合欢树”。这其中的过程折射出作者内心深处 的那份浓烈的情感。此时的“合欢树”已经成为了 母亲的化身。(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与理解)
(在痛苦的弥留之际,心里惦记着的 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路径初探——以《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为例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路径初探——以《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为例
周丽洁
【期刊名称】《好日子》
【年(卷),期】2022()20
【摘要】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势,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趋势。
群文阅读是基于“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而展开的一个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突
破了围绕一个文本进行细致解读的模式,对改变课堂的教学结构,提升学生素养有着
重要意义。
在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选择群文文本,通过巧设议题、精心剪裁、以读促写的路径开展教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总页数】3页(P0010-0012)
【作者】周丽洁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巧用群文阅读提升阅读效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
2.小
学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文所在单
元群文阅读教学为例3.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以《背影》群文阅读为
例4.核心素养下的群文阅读教学初探——“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谈起5.基于内
容分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以“赏析边塞诗词典型意象及情感特征”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分析《合欢树》和《秋天的怀念》
作者:梁梅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
摘要:《合欢树》与《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所作,这两篇散文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热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且两者均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证明其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拟将从这两篇散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入手,对比分析文中象征手法和作者情感态度两个方面。
关键词:《合欢树》;《秋天的怀念》;象征手法;情感;语言
一、象征手法的使用
(一)在《合欢树》这一篇课文中,合欢树作为一个典型的意象,具有着两层象征意味。
1.首先,它象征着作者。
这从文中“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可以看出,合欢树从弱小到枝繁叶茂,象征着作者从最初的瘫痪时的沮丧到后来的成长,合欢树的一生也是作者的一生。
2.其次,它象征着母亲的希望。
从文中“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我们可以看出,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的,由弱到茂到开花,都是母亲希望的寄托物,她希望儿子也能同树一般成长,因此它象征着母亲的希望。
(二)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有两个主要的意象,一是秋天,一是菊花,这两者均具有象征意味。
1.秋天。
秋天是一个矛盾的季节,既是天气转凉,万物萧瑟的开始;又是满载着希望,瓜果丰收时节。
因此秋天这一意象具有两层象征意味:
(1)在文中,作者的母亲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作者却说:“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作者在文章开头便写
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这里的秋天是作者人生不幸的象征,是他心情暴怒无常的抒发对象。
(2)文中另一段文字提到“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这里的秋天则是作者走出人生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这个秋天是人生的收获季节。
秋风中开得正热烈的菊花,正是作者同妹妹长大,明白了母亲所说要“好好儿活”。
2.菊花。
菊花是本文另一个主要的意象,有两个主要的象征意义:
(1)菊花是四君子之一。
母亲喜欢花,在我瘫痪后,母亲说带我去北海看花儿。
在母亲去世一年后,“我”同妹妹一起去看了菊花,这里的菊花便是母亲高洁品格的象征。
(2)其次,文中写道“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
”千姿百态的菊花象征着人生百态,有的圣洁,有的崇高,有的深沉,而萧瑟的秋风则象征着人生的挫折与磨难,菊花在寒风的磨砺下开出了灿烂的花朵,这就同作者的经历相似,作者的不幸不过就是人生百态中的一种,他已然看开。
二、作者态度变化
(一)《合欢树》中作者的态度有三种主要变化。
首先是他不愿去,由文中“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去太不易。
”可见,作者不愿去看,因为他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无法面对母亲种下的合欢树,此时作者内心是充满了深深的愧疚之情。
后来他说“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表明他逐渐从内疚中解脱出来,可以理智地接受现实,这在前文“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从树林里吹过。
”可以找出依据,此时他知晓去世对于母亲来说其实是一种解脱,坚定要好好活下去的决心。
后文作者提到:“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这表明作者后悔了。
这里隐隐暗示了作者后悔没有多陪伴母亲,表明了他的自责与懊悔。
(二)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对看花的态度也发生了多次转变。
首先是他说:“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这因为他无法从双腿瘫痪的悲伤中走出来,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所以他对看花是排斥的;在作者拒绝后的秋天的某一天,母亲又进来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作者看着憔悴的母亲,内心的柔软被触动了,于是他说:“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作者此时愿意看花是因为心痛母亲,对命运妥协了。
最后,作者痛妹
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懂得了母亲的深沉的爱。
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了,看花是完成母亲的遗愿,更是作者对已故母亲的回忆。
史铁生的散文形神兼备,文情并茂,具有浓浓的抒情意味。
在《合欢树》和《秋天的怀念》都运用了象征手法。
文中的主要意象都具有两层象征意义,这就使得情与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同时这个意象也是文章的主要线索,看合欢树,看菊花将整篇文章连缀起来,加之以作者的情感态度变化进行丰富,使得整个文章有血有肉,有主有次,在揭示主题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内疚和怀念之情。
文字是文章的基础,史铁生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从一字一句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运,其语言融客观性、抒情性和思辨性于一体,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作者在现有的生活中参悟生命领会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找到活着的终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华夏出版社.2011版
[2]彭雷:《浅析史铁生散文语言特色》.《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2015年
[3]李方平:《论史铁生散文的艺术特色》.《作家杂志.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2011年
[4]吴真:《史铁生:透析生命的苦难》·南方日报》.2003年7月14日
[5]赵素兰:《史铁生散文的倾诉体式初探》·《电影评介》·2007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