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教案标题:心灵的慰藉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心灵慰藉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倾听技巧。
3. 通过学习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内容:1. 心灵慰藉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各种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如情感表达、倾听、冥想等。
3. 练习和应用心灵慰藉的技巧,以帮助学生处理情绪和压力。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曾经有过情绪低落或困扰的时候吗?你是如何处理的?你觉得什么样的方法最有效?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和看法,并引导他们思考心灵慰藉的概念和重要性。
知识讲解:3. 向学生解释心灵慰藉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4. 介绍各种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如情感表达、倾听、冥想等,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好处。
实践活动:5. 分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
6.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7.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出一些普遍适用的心灵慰藉方法和技巧。
应用练习:8.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或工作表,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心灵慰藉方法,并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9.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或分享经验。
总结回顾:10. 回顾本课所学的心灵慰藉方法和技巧,并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练习中的体验和收获。
1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心灵慰藉应用到未来的生活中,并鼓励他们持续关注和照顾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拓展活动:1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其他心灵慰藉方法和资源,并分享给全班。
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或工作表,评估他们对心灵慰藉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白板- 练习册或工作表- 分组讨论指导问题教学延伸:- 邀请心理专家或心理健康教育讲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灵慰藉的理解和应用。
心灵的慰藉教(学)案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是如何成为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能力目标:让学生对佛教有一个根本的了解。
能够体会佛教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抚慰,了解四大石窟以与随着时间的推移菩萨造像的一个演变过程。
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体验佛教的魅力,以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佛教,初步认识佛教所给我们传达的一些思想以与对人们心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难点:结合四大石窟,了解菩萨造像以与壁画在不同的时代所产生的外乡化的一些演变过程。
三、教材分析1、每个人对佛教的了解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对佛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四、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头脑中对于佛教的认识和一些佛教本生的了解能力都是非常浅的层次的,所以需要教师多用一些有趣的的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来增强他们对于佛教的认识。
五、课前准备教师搜集相关的图片,并制作多媒体的课件。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实习教师,我姓,今天这节课就由我和你们一起来学习。
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曾经有一个感动和震撼了很多人的一个舞蹈节目,是由一群聋哑姑娘给我们表演的,是那么的美轮美奂,精彩绝伦,她们不仅舞出了自己对于舞蹈和生活的热爱,更是展示了我们中一个美丽的佛,现在,我们就一起再来重温一下那个经典的时刻。
播放视频《千手观音》。
在远古时代,人们受科技思想各方面的局限,以与对于大自然很多的现象无法解释,就相信在世界中有一个超乎于自然力量的存在,这样才会给他们带来平安感和踏实感,这就是带给人们心灵上的一种慰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请同学们把美术课本拿出来,翻到第二十六页,浏览这一课的容,同时思考一个问题,世界上的三大是什么?〔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那么中国的主流是什么?〔佛教〕佛教的产生。
心灵的慰藉教案精品
心灵的慰藉教案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章“情感与道德”部分,详细内容为《心灵的慰藉》一课。
该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困境中如何寻求心灵的慰藉,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心态,寻找生活中的阳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寻求心灵慰藉。
重点:文章主旨的理解,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心灵慰藉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在困境中如何寻求心灵慰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
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解释作者的情感变化,教授情感表达的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寻找心灵慰藉,并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心灵的慰藉》2. 主要内容:a. 作者困境中的心灵慰藉方法b. 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c. 生活中的美好与阳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我的心灵慰藉”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心灵成长的文章,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同时,关注身边的人,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共同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重点关注细节:文章主旨的理解,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补充和说明:1.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文章《心灵的慰藉》的主旨,即如何在困境中寻求心灵慰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提炼关键信息,从而领悟心灵慰藉的方法。
心灵的慰藉 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教案标题:心灵的慰藉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心灵的慰藉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掌握一些可以提供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心灵的慰藉?- 解释心灵的慰藉的概念和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心灵慰藉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2. 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 提供一些常见的心灵慰藉方法,如阅读、写作、音乐、艺术、运动、冥想等。
- 分组讨论并分享学生自己的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应用心灵慰藉。
3. 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理解它们对心灵慰藉的影响。
- 学习一些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技巧,如倾听、表达、冷静思考等。
- 练习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技巧,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视频展示,引发学生对心灵慰藉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传授:讲解心灵慰藉的概念和方法,提供相关的例子和实践案例。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并互相交流和借鉴。
4. 教师示范:展示一些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技巧,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实践。
5. 活动设计: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感表达练习等,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
6. 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和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心灵慰藉的重要性和实践的必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的短文,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技巧。
教学资源:1. 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视频展示材料。
2. 心灵慰藉方法和技巧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3. 分组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指导材料。
4. 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技巧的示范视频或演示材料。
评估方法: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应用情况。
3. 学生撰写的关于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的短文。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心灵慰藉方法,并与同学和家人分享心得体会。
心灵的慰藉一等奖说课稿
心灵的慰藉一等奖说课稿《心灵的慰藉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心灵的慰藉一等奖说课稿教学目标: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学习活动分析: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宗教观念与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双重影响。
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
佛教最初并不是诞生在中国,但是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有的佛教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艺术家逐步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信仰的需要来塑造佛和菩萨的形象。
莫高窟275窟的交脚弥勒属于较早的佛教造像,由于佛教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所以从这个形象上既可以看到印度佛教造像的若干特点(如下半身用凸出的条子表示贴身的衣服),又有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如造型质朴,在身体比例上四肢粗壮、躯干短小)。
南北朝时期,内地或汉族地区比较崇尚身体瘦、衣服宽大的“秀骨清像”,可能对敦煌的造像也有部分影响,初唐的菩萨造像似乎还保留着这样的特点。
到莫高窟194菩萨所处的中唐时期,本土的倾向又转向另一种风格。
这尊菩萨造型服装华丽,体态丰满,反映了唐代女性以丰腴为美的审美风尚,当时甚至流行“菩萨如宫娃”的说法。
所以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使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以及产生的原因。
这个活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如果很好的结合教材并加以适当引导的话,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完成。
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建议这个活动采用“比较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表格内容可以先由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观察内容时代:性别:体态:姿势:面部特征:发型:着装:社会观念:第二个活动主要是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对某一件作品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
心灵的慰藉第一课教案
【课题】:《心灵的慰藉》(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课型】:鉴赏课【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佛教艺术【教学难点】: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本土化现象。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交流引入:1、通过两位当红明星,华语歌坛小天王周杰伦和日本流行天后滨崎步的照片讯问学生:有没有同学喜欢他们的?对于喜欢他们的人来说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偶像2、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吗偶像崇拜最早来至于宗教,人们为什么会崇拜偶像崇拜神明呢?达到一种心理的安慰,偶像甚至可能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引入课题《心灵的慰藉》二、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世界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样式,简单介绍宗教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地位:对古时候的人们来说宗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西方历史上的某些时期,教会的力量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只是到现在宗教才丧失了其地位,虽然现在宗教的地位不如从前,但是却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精品,2、本课的重点是流行于东方的佛教艺术。
图片展示莫高窟第45窟佛主群像,观察排列规律:呈对称排列;佛像排列顺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这个是佛教艺术里很典型的一种艺术样式:佛主造像提问学生:佛教艺术代表性的艺术样式除了佛主造像,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壁画、建筑寺观)3、简要介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佛教不是本土宗教,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隋唐达到鼎盛,这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入外来因素,佛教的传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主题和丰富的创作空间,改变了中国早期美术的基本面貌。
4、最集中体现这一变化的是大规模的佛教石窟的兴建:石窟是专门供佛教徒修行礼拜的场所,内部用壁画、雕塑来进行装饰;表现的内容多为:佛主普度众生、宣扬佛法的故事;设色多华丽明亮,效果强烈。
展示图片: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千手象征观音法力无边,观音每只手的形态各不相同。
高中美术_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高密第四中学课堂教学设计首页编写时间:第一学期总第 1 课时编写人:《心灵的慰藉》——中国部分授课班级高一年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过程方法讨论探究式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宗教美术的兴趣。
感受宗教美术类型及作品美感。
教学重点: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课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自学、互学、讨论、探究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具图片,多媒体板书设计1、古印度;2、两汉、隋唐3、受科技、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局限性,人们相信有一个越自然力量的存在,再加上统治阶级的利用,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成为特定时期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式样、物质媒介也都因此出现新的转机。
4、(1)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5、(1)修建石窟供教徒瞻仰与活动(2)塑造佛像(3)绘制壁画表现佛教故事6、在唐代,出现在了一些专门绘制佛像的美术家,他们创造出更符合中国人观赏习惯的样式,比如在画面中你可以更多地感受到那些柔和而富于表现力的线条,佛像面貌特征也不再是西方异族人的轮廓。
7、大势利用作业设计完成本课第一个“思考与交流:比较唐代壁画中的维摩诘像与比它早一些的北凉时期克孜尔窟中的人物画像,你能感觉到哪些不同?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学、互学、讨论、探究;教师的引导、点拨、播放幻灯片等教学形式,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表现出对学习宗教美术的极大兴趣,所不足的是,因时间较短,所含盖的内容有限,为满足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改进工作:一是搜索引擎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供学生欣赏;二是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假日随同父母一起到佛教胜地旅游观光,以感受中国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
心灵的慰藉说课稿
心灵的慰藉说课稿
心灵的慰藉(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教材地位:
本课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
本课包括了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等方面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造像的艺术形式和所体现的观念。
说教学目标:
1、了解宗教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2、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性作品。
说重点难点:
1、在中国佛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二、说教法、学法:
说学情: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年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中国的几大石窟也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佛教美术作品,但是对于深入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
说活动:
通过让学生比较鉴赏莫高窟的四尊菩萨造像来理解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一段电影《神话》,创设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感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较多的佛教音乐《心经》、《大悲咒》来营造课堂氛围,以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来解释梁楷的画作,采用讨论。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第一篇:《心灵的慰藉》教案《心灵的慰藉》教案一、导入1.欣赏《千手观音》舞蹈一分钟。
2.展示:四川峨眉山大足石刻石窟造像“千手千眼观音”像。
师: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以音乐和舞蹈形式表现的宗教文化,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四川峨眉山的大足石刻——千手千眼观音。
这个石雕则是以美术形式来表现宗教文化,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千眼表示智慧无穷。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尊佛像呢?学生回答:寻找精神寄托,净化心灵等等。
师:那我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中国佛教美术的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
3.引出本课课题——《心灵的慰藉》。
板书内容: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二、新课学习1.宗教与美术的关系师:大家知道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生: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师:当我提到这些宗教时同学们脑中闪现过的图像分别是什么?生:佛像、耶稣、十字架、清真寺等。
师:这些形象大部分是美术作品,这都是宗教宣传的效果。
那么,宗教为什么选择“美术”作为宣传教义的重要方式?(幻灯片)对比于文字与图像,分析图像相对于文字有什么样的优势?老师总结并引出下一话题:美术作品自身的特点是其多传达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思想,较为直观、易懂、又比文字生动有趣,所以宗教宣传特别注重用美术的方式。
下面让我们走进佛教的世界来看一看。
2.佛教概况(1)佛教的主导思想师:研究佛教美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教的主导思想:佛教以世间之苦为支点关爱人间,普度众生。
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来世幸福上,倡导世人积德行善。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提问:佛教最早产生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发展概况又是如何呢?生: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并在两汉之际传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传播与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晚唐以后逐步衰落,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地融入外来因素。
展示:佛教发展流程图自主学习师:下面请大家浏览书本P26—28,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书中都涉及了哪几个朝代?佛教美术作品形式有哪些?生1:书中涉及的朝代有两汉,魏晋,隋唐,晚唐。
《心灵的慰藉》多媒体教学设计
《心灵的慰藉》多媒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立意: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宗教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享受一次视
觉与听觉的饕餮大餐!
二、教具准备:
1.高清莲花摄影图片,用途:
A:用绘形绘影制作齐豫《大悲咒》视频的背景;
B:用photoshop以莲花主题制作powerpoint背景。
2.高清的视频:
3.齐豫《大悲咒》MP3
4.调配好多媒体教室的音响、光线及视频设备
三、授课过程:
1.展开课题:(创意介绍:课件背景全是莲花,寓意莲花是佛教的象征)
2.视频导入:
创意介绍:自制齐豫《大悲咒》视频的背景全是莲花,灵感来源于席慕容的《莲座上的佛》。
3.授课顺序:
(视频:央视纪录片《丝绸之路》)
(视频:粤语《大悲咒》,结合齐豫的歌,让学生了解佛教的发展受时间、地域的影响)
(视频:bbc纪录片,介绍哥特式建筑的结构布局、光影、玻璃窗及壁画等,营造出“天堂”的氛围)
(本课配有《预习学案》、《教案》、《当堂检测》)。
高中美术_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密第四中学课堂教学设计首页编写时间:第一学期总第 1 课时编写人:《心灵的慰藉》——中国部分授课班级高一年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过程方法讨论探究式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宗教美术的兴趣。
感受宗教美术类型及作品美感。
教学重点: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课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自学、互学、讨论、探究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具图片,多媒体板书设计1、古印度;2、两汉、隋唐3、受科技、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局限性,人们相信有一个越自然力量的存在,再加上统治阶级的利用,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成为特定时期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式样、物质媒介也都因此出现新的转机。
4、(1)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5、(1)修建石窟供教徒瞻仰与活动(2)塑造佛像(3)绘制壁画表现佛教故事6、在唐代,出现在了一些专门绘制佛像的美术家,他们创造出更符合中国人观赏习惯的样式,比如在画面中你可以更多地感受到那些柔和而富于表现力的线条,佛像面貌特征也不再是西方异族人的轮廓。
7、大势利用作业设计完成本课第一个“思考与交流:比较唐代壁画中的维摩诘像与比它早一些的北凉时期克孜尔窟中的人物画像,你能感觉到哪些不同?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学、互学、讨论、探究;教师的引导、点拨、播放幻灯片等教学形式,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表现出对学习宗教美术的极大兴趣,所不足的是,因时间较短,所含盖的内容有限,为满足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改进工作:一是搜索引擎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供学生欣赏;二是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假日随同父母一起到佛教胜地旅游观光,以感受中国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世界三大宗教是哪三种?2、学生思考并回答。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掌握缓解焦虑、压力的方法;3.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的技巧;4.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心理上的平衡状态,包括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
心理健康对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健康,积极采取措施保持心理健康。
2. 缓解焦虑、压力的方法2.1 深呼吸法深呼吸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缓解焦虑、压力的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放松身体;2.慢慢地吸气,同时感觉肚子鼓起来;3.停顿一下,然后慢慢地呼气,同时感觉肚子收缩;4.重复以上步骤,每次呼吸5-10次。
2.2 运动法运动是一种很好的缓解焦虑、压力的方法。
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释放身体内的压力,同时还可以让人感到愉悦。
适合缓解焦虑、压力的运动包括慢跑、瑜伽、太极等。
2.3 放松法放松法是一种通过放松身体来缓解焦虑、压力的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放松身体;2.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个美丽的地方,比如海滩、森林等;3.慢慢地呼吸,感受身体的放松。
3. 自我调节情绪的技巧3.1 认知重构法认知重构法是一种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调节情绪的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找到自己的负面思维,比如“我做不好这件事”;2.分析这种思维的合理性,比如“我没有尝试过,怎么知道我做不好呢?”;3.将负面思维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比如“我虽然没有尝试过,但我可以试一试,也许我会做得很好”。
3.2 情绪释放法情绪释放法是一种通过表达自己的情绪来调节情绪的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放松身体;2.想象自己正在和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交流,比如朋友、家人等;3.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比如说出自己的不满、愤怒等。
4.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一种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态。
湘美版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说课稿
湘美版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说课稿一、引言(100字)本文档是针对湘美版美术教材中的《心灵的慰藉》一课的说课稿。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通过分析和解读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同时提醒学生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课程目标(200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 掌握《心灵的慰藉》的艺术形式和创作背景; 2. 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3. 学会运用艺术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艺术作品; 4. 培养对艺术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 5. 探索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并加深对艺术的欣赏和喜爱。
三、教学内容(800字)1. 作品介绍•作品名称:《心灵的慰藉》•作者:湘美版美术教材•创作年代:现代•艺术形式:油画2. 艺术形式分析油画是一种使用油彩创作的画作,通过色彩和笔触的运用,表现出绘画作品独特的质感和层次感。
《心灵的慰藉》采用油画形式,色彩鲜艳,绘画技巧精细。
艺术家通过色彩的组合和运用,以及笔触的处理,表达出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和主题。
3. 创作背景分析《心灵的慰藉》是针对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焦虑和压力的一种呼应和慰藉。
艺术家通过作品中的形象和场景,展现了个体面对困境时的内心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种表达形式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带给他们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慰藉。
4. 艺术家创作意图分析艺术家创作《心灵的慰藉》的意图是以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作品中的情感和形象,艺术家试图传递出温暖、宁静、和谐的情感,以此作为一种精神慰藉和充实,鼓励观众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5. 情感体验与主题探索《心灵的慰藉》通过作品中的色彩和构图,调动观众的情感,并以此引起观众对生活真实感受的探索。
观众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一种安静、放松的氛围,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产生一种正面的怀疑和反思,从而达到对生活态度的转变和心灵的慰藉。
高中语文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西方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学习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学习后能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和事物进行初步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激起同学对宗教文化及宗教美术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西方宗教建筑的演变及建筑特点难点:西方宗教建筑所蕴含的宗教思想三、教学过程1、导入:问:大家知道我们现代奥运会其实是对古希腊奥运会的继承和发展,那同学们们知道古希腊奥运会是如何发源的呢?最有名的一种说法是最初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了要献给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板书《心灵的慰藉》(今天我们将学习人们献给神的美术,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宗教建筑)2、希腊神话大家看过吗,你们知道希腊神话中有哪些神呢?同学答3、帕特农神庙(1)出示帕特农神庙,请同学们观察,看看帕特农神庙是什么样的?同学答教师问帕特农神庙什么形状,采用了什么样的建筑结构?(提示巨石阵)教师板书:古希腊梁柱式(2)介绍相关信息:帕特农神庙位于雅典卫城,处于雅典卫城最重要的地理位置。
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432年,是希腊祭祀雅典娜之庙,又称“雅典娜神庙”。
神庙背西朝东,耸立于3层台阶之上,玉阶巨柱,画栋雕梁,蔚为壮观。
整个庙宇由凿有凹槽的46根10.5米高的大理石巨柱环绕。
宽31米,长70米。
东西两立面山墙顶部距离地面19米,其立面高与宽的比例为19比31,接近希腊人喜爱的“黄金分割比”。
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成为古代建筑最伟大的典范之作。
(2)大家现在看到的神庙就是一个石柱林立的空壳,充满岁月的沧桑感,原貌是否如此呢?介绍神庙的结构:与一般神庙相同,殿堂分为前后两间,前厅安置雅典娜神像(神像高12米,由当时希腊最杰出的雕刻家菲迪亚斯制作,木胎,象牙装饰皮肤,黄金做衣裳,眼睛以宝石镶嵌),后库存放祭品和财物。
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反思
观察内容275窟328窟45窟194窟
时代
性别
体态
姿势
面部特征
发型
着装
社会审美标准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本课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千手观音舞蹈视频拉近学生与本课所讲的佛教的距离,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发现佛教造像以及佛教绘画在东传的过程中本土化的变化,最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以菩萨彩塑造像为例,自主讨论分析,造型本土化的变化过程。
在师生共同探讨佛教造像本土化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这一现象之后,恍然大悟的表情,告诉了我这样一个讯号,学生领悟的本节课的重点,并且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在本课最后升华的部分,也是最出彩的部分,我在板书正中完成了一幅双手合十的图画,并送给了学生一句话:命运不藏在掌纹里,而是握在十指中。
从情感态度上紧扣本课重点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学生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
但是,本节课最大的缺点是,不够形象生动,过于理论化,高一的学生还处于对形象视觉的内容比较有兴趣的阶段,过多的理论知识点反而使得孩子们的兴趣慢慢退却,这无疑是本节课的败笔。
我希望在之后本节课内容的改进中,加入一些更加形象化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堂课会更加完美。
心灵的慰藉/教案(2)
《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年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中国的几大石窟也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佛教美术作品,但是对于深入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
本课包括了佛教信仰在中国的传入和兴盛及其本土化现象,并重点介绍了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造像的艺术形式和所体现的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佛教信仰在中国的传入和兴盛及其本土化现象。
2.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比较鉴赏石窟的菩萨造像来理解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运用对比,提问,引导,观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图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佛教美术的认识和感悟,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能够对中国本土的佛教思想加深一定的了解2.能够认识到佛教思想对美术创作的影响3.对中国4大石窟艺术成就有一定了解,并能独立分析一幅佛教美术作品难点 1、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国佛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教学方法 讲解法 提问法 观察法 举例法 比较法教学用具 ppt课件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课前纪律35s 老师:上课!学生: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讲的这节课啊会有点难度,希望同学们能打起精神,和老师配合好,一起漂亮的完成这节课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学生:有!老师:好,我们先来放一段小视频热热身~同学们边学生容易在视觉上被吸引。
在这个视频里,会出现大量的美术作品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打开发现艺术之美的眼睛。
视频1’40s视频提问环节(40s)视频讲解(1min)联想提问(30s)引出佛教的传入(20s)插曲故事(1min) 看可以边思考这两个问题1.视频里的人在做什么2.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放到提问的页面(PPT 2)播放视频《冈仁波齐》片段 30:10---31:50老师提问:有没有同学猜到了,他们在做什么?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一说~学生拟答:他们在朝拜老师:你觉得你会不会去像视频里的人那样做?学生:不会老师:那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去做?学生:有毛病、不知道老师续答:呵呵,好,请坐。
《心灵的慰籍》的说课稿.doc
《心灵的慰籍》的说课稿1、教学根本思路A、本课教学主要是协助同学了解在人类特定历史时期中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和由此而发生的一些重要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一些比拟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结合一些宗教故事或传说,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以和比拟鉴赏法,对东西方宗教美术作品发生的宗教观念、历史背景、表示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拟,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B、教学资料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宗教信仰对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等方面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2、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艺术的艺术形式与所表达的观念。
3、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话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和有代表性的作品。
4、基督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和有代表性美术作品5、伊斯兰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2、教学目标:a、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发生的影响。
b、了解东西方一些比拟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外乡化的现象。
4、三维教学目标和确定依据理论依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建议同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同学收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知识与技能:让同学认识到宗教观念与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双重影响。
同学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初步掌握根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
形成美术根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同学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开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学能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耐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机整合A、在制作的课件中采用“比拟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的内容如时代:性别:体态:面部特征:发型:着装:通过图片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拟,引导同学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比照拟的结果进行分析,或找一些介绍本课内容的影像资料有选择的给同学们观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灵的慰藉》教案
一、导入
1.欣赏《千手观音》舞蹈一分钟。
2.展示:四川峨眉山大足石刻石窟造像“千手千眼观音”像。
师: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以音乐和舞蹈形式表现的宗教文化,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四川峨眉山的大足石刻——千手千眼观音。
这个石雕则是以美术形式来表现宗教文化,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千眼表示智慧无穷。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尊佛像呢?
学生回答:寻找精神寄托,净化心灵等等。
师:那我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中国佛教美术的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
3.引出本课课题——《心灵的慰藉》。
板书内容: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二、新课学习
1.宗教与美术的关系
师:大家知道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生: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师:当我提到这些宗教时同学们脑中闪现过的图像分别是什么?
生:佛像、耶稣、十字架、清真寺等。
师:这些形象大部分是美术作品,这都是宗教宣传的效果。
那么,宗教为什么选择“美术”作为宣传教义的重要方式?
(幻灯片)对比于文字与图像,分析图像相对于文字有什么样的优势?
老师总结并引出下一话题:美术作品自身的特点是其多传达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思想,较为直观、易懂、又比文字生动有趣,所以宗教宣传特别注重用美术的方式。
下面让我们走进佛教的世界来看一看。
2.佛教概况
(1)佛教的主导思想
师:研究佛教美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教的主导思想:佛教以世间之苦为支点关爱人间,普度众生。
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来世幸福上,倡导世人积德行善。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提问:佛教最早产生于哪里?
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发展概况又是如何呢?
生: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并在两汉之际传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传播与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晚唐以后逐步衰落,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地融入外来因素。
展示:佛教发展流程图
自主学习
师:下面请大家浏览书本P26—28,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书中都涉及了哪几个朝代?
佛教美术作品形式有哪些?
生1:书中涉及的朝代有两汉,魏晋,隋唐,晚唐。
生2:佛教美术作品都有壁画,雕塑,建筑,绘画,图案等。
师:很好,我们将这些美术作品的形式集中到一起便出现了石窟这种全新的美术作品形式。
那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分别是哪四个吗?(展示PPT)
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师:请大家讨论,思考一下为什么选择石窟作为宗教信仰的场地?
生:……
师:石窟是佛教的典型美术样式,因为佛教注重个人的体悟,而石窟最初就是佛教徒供养佛教、打坐静思的地方,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各种其他形制。
佛教信徒也把开凿石窟供人们朝拜作为一种“善业”,于是上至帝王,下至一般百姓都以很大的热情来开凿佛龛。
3.佛教传入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师:我们下面一起来一起探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与美术创作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一方面我们来看到作品载体。
在前几课的内容里,我们一起学习了青铜器,画像石,帛画,陶俑,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雕塑由士兵变成了佛像,寺庙渐渐多了起来,石壁上不再是二十四孝图,而是许许多多的佛本生故事。
在风格样式上,我们下面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一一欣赏。
(1)前期:欣赏两汉时期佛教壁画,并结合早期的中国绘画,分析早期佛教壁画的特点。
(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看书P26)
师在生回答过后总结:从流传至今的壁画可以看出,它采取了勾勒与晕染相结合的画法,具有一定的立体效果,而且壁画中的人物造型丰满,带有明显的异域特征,反映出佛教初传时期
中外文化的交融。
(以填空的形式)
(2)中期:魏晋和隋唐时期的佛教壁画和雕塑。
提问学生关于《舍身饲虎》、《割肉贸鸽》、《九色鹿》的故事。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出现如此多的忍辱牺牲的故事呢?生:……
补充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
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现实中充满了悲苦的灾难的时期,生活在这个悲惨世界中的广大人民,一时找不到出路,死后即可进入轮回的佛教对于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于是便出现了许许多多宣传苦行的佛本生故事。
佛本生故事是指释迦牟尼前生修行时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则通过图像的形式来达到传教的目的,意在宣传佛教可以救护一切众生远离痛苦。
(在翻到最后一张幻灯片的时候)
师:有些同学注意到这里的佛像偏瘦,其实是北魏中期以后的人物造型,受南朝文化影响,皆趋于“秀骨清像”了。
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佛像造型夸张,偏男像,佛像简洁,没有多余的装饰。
师:而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石窟修建的日益兴盛,壁画的手法和题材也更加引人入胜。
在唐代,出现了一些专门绘制佛像的美术家,他们创造出更符合中国人观赏习惯的样式,比如在画面中你可以更多地感受到哪些柔和而富于表现力的线条,佛像面貌特征也不再是异族人的轮廓。
这样的风格被认为是来自于一名叫吴道子的画家。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的送子天王图,这里展现的时原画的最后一段,表现净饭王抱子谒神,摩耶夫人及其侍从紧随其后。
他的作品也在敦煌莫高窟里出现。
请一名同学站起来朗读书P27的内容。
维摩诘,早期佛教著名居士。
意译为净名、无垢称,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比较比它早一些的魏晋时期石窟中的人物画像,你能感觉到哪些不同呢?
生:画中人物已经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脸色黝黑,而完全是汉人模样。
师:我们再来看一些隋唐时期的雕塑,特别要注意的是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是报身佛,所谓的报身,也就是指报应身,是佛的修行圆满的表现。
历史记载卢舍那
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
武则天自起名“曌”。
(要板书)曌,不言而喻,日月当空,普照大地。
而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
再对比印度的佛头像,大家可以明显的感觉出来,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佛的形象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像中国人,越来越本土化,。
由卢舍那大佛开始,在中国佛教的形象中又逐渐融入了女性的形象。
(3)晚期:中晚唐以后的佛教美术作品
师:这一时期的窟龛中,供养人的造像占据的位置突出。
佛教人物的雕塑风格和审美意趣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就菩萨的造像而言,与盛唐相比较,亲切感、世俗感进一步增强,但那种动人心魄的优雅高贵的气质减弱了。
佛教艺术更趋于人性和世俗化。
思考与交流:从四幅不同时期的菩萨造像中找出造型上的变化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
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
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学生讨论,发言。
做连线练习,根据右侧的佛像造型特点,看看对应与哪一个时期的佛教造像。
三、拓展欣赏
1. 两位藏传佛教僧人做沙画。
2. 现代艺术家曾浩笔下的敦煌世界。
四、总结与作业
作业:试分析道教美术或用线描的方式临摹一张飞天。
总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有的佛教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艺术家逐步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信仰的需要将形象本土化。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柱,正是由于宗教的强大精神作用,也被统治阶级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是人类精神的鸦片。
处于痛苦和无奈、无助境遇的人们可以从神那里得到安慰,但是不能真正解除痛苦;要获取真正的幸福,就应该摆脱幻想,面对现实,要记住:命运,不藏在掌纹里,而是握在十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