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戏剧

合集下载

湖南地方戏曲

湖南地方戏曲

湖南地方戏曲——花鼓戏的发展前景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

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

湖南花鼓戏是较有影响的地方戏, 它源远流长, 而文字记载却晚见于清末湘北石门县地方志。

花鼓戏除在湘西叫阳戏、阳花柳或花灯外, 湖南大部分地区多通称为“花鼓戏”。

在一千多年里, 花鼓戏不仅从艺术到组织都已经成熟, 并且拥有了一大批热衷的观众。

花鼓戏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

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

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

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

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

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

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

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湖南花鼓戏的曲目及简介如下:1. 《刘海砍樵》《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该剧以刘海和胡秀英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刘海砍樵、胡秀英下凡等情节,表现了两人真挚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该剧以欢快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2. 《打铜锣》《打铜锣》是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之一。

该剧讲述了蔡九和林十娘之间的故事,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欢快的曲调,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该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观众喜爱。

3. 《补锅》《补锅》是湖南花鼓戏中另一部著名的剧目。

该剧以李小聪和兰英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补锅匠和顾客之间的互动,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该剧以优美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展现了湖南花鼓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4. 《八百里洞庭》《八百里洞庭》是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之一。

该剧以洞庭湖为背景,通过渔民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该剧以优美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展现了湖南花鼓戏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湖南人民对洞庭湖的热爱和向往。

5. 《小槐荫》《小槐荫》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该剧讲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生动的表演和优美的曲调,展现了两人真挚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该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观众喜爱,同时也体现了湖南花鼓戏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湖南花鼓戏的曲目涵盖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现实生活等多个方面,通过优美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也体现了湖南花鼓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昆曲长生殿简介

昆曲长生殿简介

昆曲长生殿简介
《昆曲长生殿》诞生于1982年,起源于长沙市雨花台区,是中国文艺
精品剧目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剧目,也是长沙市区最著名的昆曲文
艺表演。

一、剧目历史
1982年,湖南省昆曲家协会组织湖南各昆曲院系演员,演出了湖南昆
曲长生殿,本剧被选举为长沙I类保护剧目,被列入湖南昆曲史剧系列,成为当今中国最重要的一部昆曲剧。

二、剧中人物
剧中的人物有三十多位,主角为长生公主做梦见表兄八神太子,被害
死法式平子等,还有侍从吴王、打手、表兄八神太子等花絮角色;女
扮演者倚天屠龙记与玉膝神鹿折柳的知娘梅魁子等。

三、中心艺术主题
剧中艺术主题丰富多面,生动体现出文艺精神。

其一,以彩精为主,
以英雄情、兄弟情以及恩怨为线索,展示昆曲英雄之爱国情怀及人情
世故;其二,在表演中突出了昆曲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意图,
弘扬了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其三,突出了昆曲表演的表演艺术特点,如剧作中精彩多变、色彩丰富的镜台,独特的传统表演艺术手法,以
及明快鲜明的曲调,把中华民族以及当地特有的文化氛围表现得淋漓
尽致。

四、情节起收
《昆曲长生殿》情节紧凑,戏剧冲突反复,五行衔接,章句架式清晰,把古今中外最新的文学、权威式的爱国、家国情怀与最精彩的昆曲文
艺表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故事起收:起:长生殿中,被害死的法式平子重生,与表兄八神太子
相遇,形成矛盾,互相斗智斗勇;收:法式平子最后得到长生殿的秘密,六神散去,两人情谊永久。

长沙最值得一看的民俗表演有哪些

长沙最值得一看的民俗表演有哪些

长沙最值得一看的民俗表演有哪些长沙,这座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城市,不仅有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和美食,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

这些表演承载着长沙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情,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寻长沙那些最值得一看的民俗表演。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长沙的湘剧。

湘剧是湖南的代表性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角色的情感和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唱腔优美动听,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让人陶醉其中。

舞台上的布景和服装也十分精美,展现了湖南地区的特色风格。

在观看湘剧表演时,你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故事之中。

长沙的花鼓戏也是备受欢迎的民俗表演之一。

花鼓戏以其欢快的节奏、幽默的对白和生动的表演而闻名。

它通常反映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演员们的表演诙谐有趣,常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花鼓戏的音乐旋律轻快活泼,让人忍不住跟着节奏打起拍子。

无论是讲述爱情故事还是展现乡村趣事,花鼓戏都能以独特的方式带给观众欢乐和感动。

除了戏曲,长沙的民间舞蹈表演同样精彩绝伦。

其中,龙舞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都能看到气势磅礴的龙舞表演。

长长的巨龙在舞龙者的手中翻腾飞舞,栩栩如生。

舞龙者们紧密配合,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技巧,展现出龙的威严和灵动。

他们的汗水和热情,让观众们感受到了团结和力量的象征。

还有一种不能错过的民俗表演是长沙的傩戏。

傩戏起源古老,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演员们戴着面具,身着奇特的服装,通过舞蹈和吟唱来驱邪祈福。

傩戏的表演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神秘的氛围,让人对古老的文化传统产生敬畏之情。

此外,长沙的木偶戏也是一大特色。

木偶戏通过操纵木偶来演绎故事,木偶们造型各异,动作灵活。

操纵者们在幕后通过巧妙的手法,让木偶们仿佛有了生命,展现出各种精彩的情节。

这种表演形式既充满了趣味性,又展示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湖南花鼓戏《洗菜心》探源及版本比较

湖南花鼓戏《洗菜心》探源及版本比较

湖南花鼓戏《洗菜心》探源及版本比较
《洗菜心》是湖南省花鼓戏中的一部传统剧目,该剧情节曲折,歌舞丰富,表现了一个少女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下所遭受的种种困境和挣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农村青少年婚姻观念的落后和封建思想的压迫。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洗菜心》的版本比较和源头探讨。

首先,《洗菜心》最早的版本流传于湖南岳阳一带,但由于相对封闭,其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相对单一,直到19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剧目的传播,许多省际和全国间的花鼓戏团队纷纷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使该剧目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和演出风格。

其次,《洗菜心》的版本还存在着一些基本差异,在剧本、唱腔、音乐伴奏、表演风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比如有的版本加入了一些新的情节和人物,有的版本加强了男女主角的感情戏,使其更加浪漫和动人;有的版本则注重人物多面性的表现,使剧中人物更加立体和生动。

而在唱腔和音乐伴奏方面,不同版本也有很大的区别,有的版本采用高亢豪放的唱腔和节奏明快的音乐伴奏,有的版本则更为缠绵悠扬,表现出剧情的悲壮和感人。

总的来说,《洗菜心》是一部在湖南传统文化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作的花鼓戏,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和地域背景下的社会变迁和人文情感。

不同版本的《洗菜心》虽然表现形式和风格不同,但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湖南花鼓戏润腔特点研究

湖南花鼓戏润腔特点研究

湖南花鼓戏润腔特点研究
湖南花鼓戏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其以丰富的唱腔和舞蹈动作著称。

在唱腔方面,湖南花鼓戏有着独特的“润腔”特点。

一、润腔的定义及特点
润腔是花鼓戏中常见的一个唱腔技巧,在唱腔高潮处加入一些让人感到“潮湿”的咳嗽声,这种声音有一定的阻滞感,同时带有润滑、柔和的特点,这就是润腔。

润腔是花鼓戏中比较难掌握的唱腔技巧,需要演员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技巧。

具有润腔特点的唱腔,有着如下的特点:
1. 意境清新:润腔的声音清新柔和,给人一种水滴落入池塘的感觉,清新怡人。

2. 旋律优美:润腔在唱腔高潮处出现,使得唱腔在高潮处增强了感染力,更加动人。

3. 节奏有变化:润腔唱腔节奏会有所变化,让听众听得更有味道。

4. 角色特色明显:不同的角色润腔都有所不同,刻画出了角色特点,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角色的性格和境遇。

二、湖南花鼓戏润腔的艺术效果
1. 增强戏剧性:润腔通过添加咳嗽声和肉麻声,使得唱腔更加韵味,使得角色更具有情感渲染力,增强了花鼓戏的戏剧性。

2. 丰富唱腔:润腔不仅可以提高唱腔的韵味,还可以将不同唱腔通过润腔的形式进行连接,使得唱腔更加丰富有趣。

3. 表现角色特点:不同角色的润腔有着不同的音乐特点,通过这些特点可以表现出角色的性格和境遇,使得花鼓戏角色形象更加丰满。

通过润腔可以表现出角色的内心感受和思想,类似于歌剧中的颤音和滑音,使得唱腔更加丰富,更加动人。

润腔是湖南花鼓戏不可或缺的一种唱腔技巧,是花鼓戏音乐的一大特色。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地区非常有名的一种地方戏曲,它具有独特的音乐曲调和剧情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主题的故事,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典型的湖南花鼓戏曲目。

1.《女儿情》:《女儿情》是湖南花鼓戏中经典的白打段子,讲述了女主角杨娥和五个追求者之间的情感纠缠。

这个曲目以其婉转抒情的旋律和动感的打击乐,给观众带来了快乐和感动。

2.《擒贼擒王》:《擒贼擒王》是湖南花鼓戏的传统曲目之一,它描绘了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攻打水上台的故事。

这个曲目以其激昂的音乐和紧张刺激的剧情,展现了英勇的戚继光和他的战士们的无畏精神。

3.《林则徐救孙》:《林则徐救孙》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题材,讲述了清朝官员林则徐为了救孙传芳而与官府决裂的故事。

这个曲目以其激动人心的剧情和感人至深的旋律,使观众对历史人物林则徐的勇敢和义举有了更深的理解。

4.《白蛇传》:《白蛇传》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曲目之一,是中国传统爱情故事之一。

它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充满挑战和考验的世界中相互帮助和珍惜的情感。

这个曲目以其动人的音乐和精彩的演绎,给观众带来了浪漫和感动。

5.《花木兰》:《花木兰》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另一个经典曲目,讲述了唐朝女将军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这个曲目以其战斗的氛围和婉转的旋律,表现了花木兰的英勇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6.《貂蝉》:《貂蝉》是湖南花鼓戏中的一部传统曲目,讲述了王允用美人计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故事。

这个曲目以其妩媚的旋律和动感的表演,展现了貂蝉的聪明和王允的魅力。

7.《西施舞》:《西施舞》是湖南花鼓戏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之一,它描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美人西施以其无比的美丽搅动整个国家的故事。

这个曲目以其舞动的旋律和充满激情的表演,展现了西施的美丽和风华。

8.《红楼梦》:《红楼梦》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曲目之一,它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故事。

作文湖南的花鼓戏

作文湖南的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我湖南家乡的传统戏剧,我们家乡的花鼓戏是长少花鼓戏流派的。

别的戏剧或多或少也要演半个小时,它却只用10分钟或更少;别的戏剧无论如何都要三四个人来演,而它只用一旦一丑来演唱——这令我眼前一亮,花鼓戏真是与众不同。

据说,这与众不同的戏剧最迟在1818年(清嘉庆廿三年)便已成形。

有趣的是,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一旦一丑的花鼓戏,它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但毫不掩盖湖南口音。

这便是湖南花鼓戏的成形时间及其特点,与其它戏剧相比,湖南花鼓戏的这些方面也是与众不同了。

湖南花鼓戏一般会在什么时候演出呢?答案是:过年时,春节才过完几个月,我也在那时浅浅体验了一番。

正月初一时,我和我亲戚们一起,去集体演花鼓戏。

一般演也会演个十分钟左右,我爷爷是拉二胡的二胡手。

然后一男一女——我伯伯与我姑姑准备完成,还有其他人,负责干这儿干那儿,我便不一一介绍了。

我们一大家出发去乡下,到了第一家,我们离他还有几十米时,一根根火红细长的鞭炮便响起来,就如同一群人热烈而用力地鼓掌,以表示最大的欢迎,这更加鼓舞了我们的士气。

一位位成员自信满满地上了“舞台”也就是一块空地,以身后的江山作背景;用一层淡妆就给于人物的性格,随意用一件符合内容的衣服,便让人物特点鲜明生动有趣;一开嗓,便引得场下一片哗然;乐器一响,更令观众们深深代入其中。

角色的演唱加上极为常见而普通乐器的乐声,组成一个个故事,早已沉迷之中的观众为之动容,他们顾不下外界的一切,心中的想法只有一个——听戏,演员们惟妙惟肖的动作也令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戏曲完时,鞭炮声再次响起似乎在为刚才的表演鼓掌,并且说:“下次一定票再来啊!”刚刚的观众们送出一大袋糖果作为谢礼,我们笑着收下,继续前往下一家去……终于,忙碌了一大早,四处奔波的我已然精疲力竭,但回想起这与众不同的花鼓戏,嘴角却仍情不自禁地上扬,它总在脑中挥之不去。

花鼓戏就是这样,用朴素的表演,却能让每一位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省,尤其在岳阳、汨罗、临湘、平江、浏阳等地区。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湖南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花鼓戏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内容,深受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剧目内容和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研究者和爱好者对湖南花鼓戏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历史渊源花鼓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花鼓戏最早出现在湖南省岳阳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湖南其他地区。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最初是由一位花旦演员饰演唱花旦、击鼓手和舞旦的角色,并伴有民间音乐、舞蹈等元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剧种,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色。

二、表演特点花鼓戏是一种集歌、舞、乐、击鼓于一体的综合性戏曲剧种,具有独特的表演特点。

在表演形式上,花鼓戏以其轻盈明快的舞蹈、悠扬动人的歌唱以及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了许多观众。

在表演内容上,花鼓戏多以当地的民间故事、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生动地表现了湖南的风土人情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三、剧目内容花鼓戏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战争、爱情、家庭等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岳飞、花窦、三担大妈等传统经典剧目最为有名。

这些剧目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花鼓戏还不断创作新的剧目,吸收当地的优秀文化元素,使得花鼓戏的剧目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四、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花鼓戏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花鼓戏的传承人群正在逐渐减少,传统戏曲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受到了现代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对花鼓戏的兴趣不足。

受到了一些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的花鼓戏剧团面临着经济困难。

面对这些挑战,相关部门和爱好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努力推动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湖南花鼓戏的声腔介绍

湖南花鼓戏的声腔介绍
弘扬了地方文化
湖南花鼓戏声腔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弘扬了地方 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在民族声乐中的地位和影响
01
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花鼓戏声腔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技巧,成为了民族声乐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
02
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湖南花鼓戏声腔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声乐的优秀元
早期花鼓戏以歌舞演唱为主,后来逐渐增加了说白和表演,形成了完整的戏曲形式 。
湖南花鼓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湘剧、汉剧、京剧等剧种的表演艺术,逐渐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湖南花鼓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唱腔、念白、表演等方面都 体现了湖南地区的语言和文化特
点。
湖南花鼓戏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 ,表现了湖南人民的喜怒哀乐和 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05
湖南花鼓戏声腔在文 化传承中的意义
对地方戏曲艺术的贡献
丰富了地方戏曲艺术的表现力
湖南花鼓戏声腔以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音乐风格,为地方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 了其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推动了地方戏曲艺术的创新
湖南花鼓戏声腔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音乐元素和演唱技巧,推动了地方戏曲艺术 的创新和发展。
传承人制度建立
通过建承人, 确保声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剧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湖南花鼓戏声腔艺术 的创新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民间小调
地域特色
01
民间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旋律优美动听。
演唱形式
02
民间小调多采用独唱、对唱等形式,具有亲切、自然的演唱风

湘剧: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

湘剧: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

湘剧: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湘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支,起源于湖南省。

它具有独特的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湘剧在唱、念、做、打等方面都与其他戏曲分别不同。

湘剧主要是以湖南地方优美的方言为基础,以其独特的传统套路、配乐和艺术表现形式闻名于世。

湘剧的音乐和唱腔在艺术上是非常楚楚动人的。

湘绣剧的唱腔起源于民间歌谣,歌声嘹亮、情感丰富,既有粗犷的豪放,又有细腻温婉的感觉。

如何表现一个人物的个性和情感,湘剧演员用唱腔,调子和音节的方式刻画人物,将戏剧中每个人物的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

在湘剧中,布景、道具,服装都十分精美,以凸显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故事情节,传达人物各种不同的个性特征。

湘剧舞台的背景中放置了各种清晰的图案和花纹,这些图案装饰性强,代表着湖南文化的精髓,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湘剧剧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

如浪漫的红楼梦、飞天御剑、风流倜傥的少年李元霸、忠肝义胆的秦桧、女子骑兵的李师师,这些都是湘剧中的传奇人物。

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着文化精髓和时代内涵。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湖南文化的缩影。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他所代表的社会内涵,包括湘剧。

湘剧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演员的艺术表现,更是文化遗产的呈现。

湘剧与湖南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是一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

湘剧的传承不仅仅是演员之间的口传心授,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传承。

成千上万的湘剧爱好者和传统文化的护卫者,不断推动着湘剧的发展和传承。

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推进湘剧文化的保护,加以注重湘剧舞台的岗位培训,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创新,注重保留文化传统和精髓,吸取了外来文化的优势,开辟新的表演领域。

总之,湘剧是一种浸透着湖南文化的艺术形式,依靠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表演艺术吸引了广大的观众。

无论何时,湘剧都是一朵久负盛名的艺术之花,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盛开。

湖南花鼓戏传统曲目

湖南花鼓戏传统曲目

湖南花鼓戏传统曲目
《打金枝》:这是湖南花鼓戏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讲述了金枝玉叶的女子在婚姻和家庭中所遭遇到的困境和抗争。

《穆桂英挂帅》:这个故事源于明朝末年的抗倭战争,描绘了女英雄穆桂英带领军队抗击倭寇的壮丽场景。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是根据《西游记》改编的花鼓戏剧目,讲述了孙悟空与白骨精的斗智斗勇,展现了悟空的聪明才智和神通广大。

《霸王别姬》:这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悲剧,讲述了项羽和虞姬之间纠缠的爱恨情仇,以及项羽的失败和自刎的悲壮结局。

《卧薪尝胆》:这个剧目讲述了楚国名将范增为报效国家,以及楚王向他学习的故事,揭示了范增忠诚爱国的精神。

湖南戏剧

湖南戏剧

湘剧,湖南地方大戏剧种,旧时俗称大戏班子、汉戏班子、长沙班子,因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故一度曾称长沙湘剧。

“湘剧”名称,最早见诸民国九年(1920)在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序“闻之顾曲家,湘剧全盛于清同、光间”。

湘剧是湖南历史悠久的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株洲、湘潭、益阳等城市,以及湘、资两水流域之湘中、湘东及江西西部地区。

长沙的戏剧因子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宣宗时,澄州诗人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诗其一有曰:“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唐代诗人李商隐《潭州》诗亦有句“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略窥当时长沙歌舞之盛。

宋王灼《碧鸡漫志》记载,安史之乱后(790年前后),唐曲《麦秀两岐》由金州(今陕西安康)传人长沙,俳优能唱,并改歌词“叙其拾麦勤苦之由”,说明唐代大曲传到长沙很快地方化了。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的繁荣,民间徘优戏剧活动随之兴旺发达。

《浏阳县志》卷十六《职官二·政略》载,杨时在北宋绍圣元年(1094 )知浏阳县事时,就曾“散青苗钱,凡酒肆食店与俳优戏剧之周民财者,悉禁之”。

浏阳乃长沙郡的属县,当时的俳优戏剧已到“阁民财”的程度,可见演出之盛。

元初,北杂剧进入长沙,据成书于元至正十五年(1 355 )夏庭芝所著《青楼集》载,杂剧演员帘前秀、般般丑、小婆儿及刘婆惜等,均“驰名江湘间”、或“得名湖湘间”,“武昌、湖南等处多敬爱之”,说明北杂剧已深得湖湘人民喜爱。

明代成化八年(1472),茶陵人李东阳作有《燕长沙府席上作》一诗,中有句云:“西阳影堕仍浮水,南曲声低屡变腔”,似可作南曲传人长沙之证。

以此推论,自宋南渡至元末明初,约250年间,南北曲在长沙一带流传并逐渐衍变为地方声腔。

如北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原为正末主唱的四折本,700年后的今天,湘剧仍保留着这个戏的第四折《单刀会》,仍为生扮关羽一人独唱到底。

湖南花鼓戏的介绍

湖南花鼓戏的介绍

湖南花鼓戏的介绍
湖南花鼓戏是流行于湖南的地方戏曲剧种,有“湘南花鼓戏”和“湘西花鼓戏”两个地方剧种。

“湘南花鼓戏”于20世纪初形
成于湘南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湖南其他地方剧种的一些剧
目和演唱形式,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湘西花鼓戏产生于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40年代,5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时期,
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湖南花鼓戏以民间歌舞小戏为主,分为“小戏”和“大戏”
两个类型。

小戏类包括“打锣鼓”、“打莲花落”、“跳钟馗”等;
大戏类包括“坐月”、“双开门”、“双八板”等。

湖南花鼓戏有完
整的剧本结构,主要有五本头(即三场)、小旦四大行(即正旦、小旦、闺门和老旦),以及其他角色行当等。

剧目大部分来自民
间生活和民间传说,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生活。

湖南花鼓戏的音乐属于民间音乐系统。

其唱腔为板腔体。


声腔分为正调和小调两大类。

正调又称“大套”,是一种以湖南
当地语言为基础的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 1 —1 —。

湘戏的现实意义

湘戏的现实意义

湘戏的现实意义
湘戏一般指湖南地方戏曲剧种,包括高腔、昆腔、低牌子、乱弹等,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 文化传承:湘戏是湖南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

通过传承和弘扬湘戏,可以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让后代了解和体验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丰富文化生活:湘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音乐、唱腔和服装吸引着观众。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娱乐和文化享受的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3. 促进地方经济:湘戏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通过举办戏曲演出、文化活动和旅游推广,可以吸引游客,增加地方的经济收入。

4. 社区凝聚力:湘戏通常是社区或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共同参与湘戏活动,人们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5. 教育和启发:湘戏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往往蕴含着道德、伦理和人性的教诲。

观众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人生经验和价值观,对个人的成长和道德修养起到积极的影响。

总之,湘戏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戏曲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艺术享受,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促进社区凝聚力,并对个人的成长和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湘剧名段欣赏

湘剧名段欣赏

湘剧名段欣赏
湘剧是许多地方剧种中的一种,它源于湖南潇湘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

湘剧的唱腔优美动听,常常吸引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在湘剧的表演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经典的剧目和名段,这些剧目和名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下面就为大家推荐三个经典的湘剧名段:《苏武牧羊》、《题红楼梦》、《双凤山楼》。

《苏武牧羊》是一段关于苏武牧羊、忆汉情的故事。

唱腔婉转动听,词曲优美。

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和感人的情感展现,是经典的湘剧剧目之一。

在这一剧目中,苏武立志为国家效劳,在草原上牧羊,时常忆起汉朝的乡愁。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苏武终于为国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了民族英雄。

《题红楼梦》是一首通过对《红楼梦》的感悟而创作的剧目。

唱腔哀婉悠扬,情感深沉。

剧目通过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深入剖析,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和内敛的情感。

整个剧目通过高超的表演技巧,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湘剧的经典之作。

《双凤山楼》则是一段男女深情的爱情故事。

唱腔婉转悠扬,情感细
腻。

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波澜起伏,表现出了人物的复杂感情和真挚的爱情。

剧目中的场景布置和舞美表现也相当出众,整体风格美轮美奂,让观众陶醉其中。

总体来说,湘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种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剧目和名段的表演中,湘剧艺术家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经典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承下去。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湘剧将继续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看湘剧

看湘剧

看湘剧
同学们你们知道湘剧是什么吗?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我的妈妈在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工作,我听妈妈说湘剧属于戏曲,是我们湖南的戏剧的大剧种之一,因为湖南简称湘所以称为湘剧,湘剧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已经被评为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从小就很爱看湘剧,我总是想和妈妈去剧场看湘剧,每次我一去,就直奔后台,看到那些演员穿的五颜六色的戏服,还画着奇怪的花脸,妈妈告诉我那叫做脸谱。

没人的时候,我还会小心翼翼的拿起那些表演用的刀枪耍一把,当一回小演员。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爸爸和我一起去看经典湘剧《白蛇传》,其中有个演员失误而导致了受伤。

演员们在舞台上总是光彩夺目的,每个人都情不自禁的为他们喝彩鼓掌,其实他们非常的不容易。

妈妈告诉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很多演员从小就开始学湘剧,他们在训练的时候常有摔跤和擦伤,但每次登上舞台时,就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

希望湘剧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我也希望我的小伙伴都能常来看湘剧!。

湖南花鼓戏有什么特点

湖南花鼓戏有什么特点

湖南花鼓戏有什么特点戏曲源自于民间的歌舞,它的动作多数从农村生活和民间艺术中提炼而成,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喜爱。

戏曲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湖南花鼓戏有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湖南花鼓戏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湖南花鼓戏的特点一、注重戏曲艺术的程式而又不受其约束,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革新,突出个性,表演生活化。

湖南花鼓戏在表演上常采用一些舞台化了的日常生活动作和表现劳动过程的成套身段。

前者如开门、进门、撩门帘、整妆、掸灰、扯鞋、挥汗、端茶等;后者如推磨、抖碓、打铁、打鱼、砍柴、摇船、缝衣、补鞋等。

与此同时,还根据湖南花鼓戏的剧种特色,创作了很多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舞台程式动作。

在声腔上则发挥花鼓戏音乐有山歌风的特点,演唱自然流畅、婉转悠扬、生活气息极浓。

演员从动作、唱腔都向生活靠拢,把剧中人物原归属行当程式浓缩为洗练、精粹的表演,从而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突出,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二、喜剧风格浓郁,语言风趣诙谐,表演生动活泼。

湖南花鼓戏无论是在剧本创作、作曲还是在演员表演方面,均突出喜剧效果。

在喜剧结构方面致力于情节的误会和巧合,将喜剧人物置于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来反映生活本质,展示主题。

这些喜剧人物的塑造,标志着喜剧效果的浓烈已成为湖南花鼓戏的精粹。

这一艺术特色使湖南花鼓戏演员得心应手地塑造出完整鲜明的艺术形象,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为剧情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三、舞台表现手段上的多样化,表演载歌载舞,纷繁多姿,产生了新的戏曲化的舞蹈艺术。

舞蹈以身体动作过程来展示心灵,表达情感。

在戏曲舞蹈中,它把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物的理解,融于舞蹈这种表现形式,使之表现出概括、浓缩现代生活的图景。

湖南花鼓戏源于地上歌舞演唱,音乐多热闹欢快,表现力丰富,在表现形式上,他们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在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动作。

巴陵戏经典曲目

巴陵戏经典曲目

巴陵戏经典曲目一、巴陵戏的概述巴陵戏是湖南省衡阳地区的一种剧种,被誉为湖南戏的“三绝”之一。

它在湘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剧情内容深受观众喜爱。

巴陵戏的经典曲目是该剧种的精华,下面将介绍几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

二、经典曲目一:《花仙子》1.剧情简介《花仙子》是巴陵戏中的一部经典剧目,讲述了一个美丽的花仙子与人类之间的爱恋故事。

剧中,花仙子与人类青年相爱,但却遭到了神仙和人类的反对,最终在困难中坚持真爱并取得了胜利。

### 2.经典曲目 - 《花仙子出世》: 开场曲,旋律优美,展现了花仙子的出现和她的美丽形象。

- 《花仙子之悲》: 描写花仙子在与人类相爱后受到神仙和人类的反对,陷入困境的心情。

- 《花仙子之歌》: 花仙子与青年共唱的一首歌曲,表达了他们坚定的爱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经典曲目二:《白蛇传》1.剧情简介《白蛇传》是巴陵戏中又一部脍炙人口的剧目,描述了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

白蛇化身为女子白娘子,与许仙生活在一起,但却受到了青蛇和法海的阻挠。

最终,白蛇化身为白蛇精,与许仙经历了诸多险境后取得了幸福。

### 2.经典曲目 - 《白蛇化身》: 开场曲,展现了白蛇化身为女子白娘子的一幕,舞台效果炫目。

- 《白蛇之爱》: 描写了白蛇与许仙相爱并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 《白蛇之祸》: 青蛇出现,设法阻挠白蛇和许仙的爱情,曲调悲凉,情感深沉。

四、经典曲目三:《锁麟囊》1.剧情简介《锁麟囊》是巴陵戏中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剧目。

故事讲述了张顺和秦铁在追求美食的过程中发现一只神奇的囊袋,里面装满了各种美食。

两人因此展开了一段欢乐又充满智慧的冒险之旅。

### 2.经典曲目 - 《拾锦囊》: 开场曲,描绘了张顺和秦铁拾得锁麟囊的一幕,节奏欢快,富有活力。

- 《锁麟囊之欢乐时光》: 描述了张顺和秦铁在囊袋中享受各种美食的快乐时刻,歌唱形式多样,节奏明快。

五、其他经典曲目除了以上三个经典曲目外,巴陵戏还有众多其他精彩的曲目,如《胡大娘卖油》、《秦香莲断臂求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剧,湖南地方大戏剧种,旧时俗称大戏班子、汉戏班子、长沙班子,因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故一度曾称长沙湘剧。

“湘剧”名称,最早见诸民国九年(1920)在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序“闻之顾曲家,湘剧全盛于清同、光间”。

湘剧是湖南历史悠久的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株洲、湘潭、益阳等城市,以及湘、资两水流域之湘中、湘东及江西西部地区。

长沙的戏剧因子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宣宗时,澄州诗人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诗其一有曰:“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唐代诗人李商隐《潭州》诗亦有句“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略窥当时长沙歌舞之盛。

宋王灼《碧鸡漫志》记载,安史之乱后(790年前后),唐曲《麦秀两岐》由金州(今陕西安康)传人长沙,俳优能唱,并改歌词“叙其拾麦勤苦之由”,说明唐代大曲传到长沙很快地方化了。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的繁荣,民间徘优戏剧活动随之兴旺发达。

《浏阳县志》卷十六《职官二·政略》载,杨时在北宋绍圣元年(1094 )知浏阳县事时,就曾“散青苗钱,凡酒肆食店与俳优戏剧之周民财者,悉禁之”。

浏阳乃长沙郡的属县,当时的俳优戏剧已到“阁民财”的程度,可见演出之盛。

元初,北杂剧进入长沙,据成书于元至正十五年(1 355 )夏庭芝所著《青楼集》载,杂剧演员帘前秀、般般丑、小婆儿及刘婆惜等,均“驰名江湘间”、或“得名湖湘间”,“武昌、湖南等处多敬爱之”,说明北杂剧已深得湖湘人民喜爱。

明代成化八年(1472),茶陵人李东阳作有《燕长沙府席上作》一诗,中有句云:“西阳影堕仍浮水,南曲声低屡变腔”,似可作南曲传人长沙之证。

以此推论,自宋南渡至元末明初,约250年间,南北曲在长沙一带流传并逐渐衍变为地方声腔。

如北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原为正末主唱的四折本,700年后的今天,湘剧仍保留着这个戏的第四折《单刀会》,仍为生扮关羽一人独唱到底。

唱腔虽几经“改调歌之”,但北曲遗音甚为明显,即使在曲牌连缀次序上也趋于一致。

明初,大量江西等地移民进人湖南后,移民中原本熟稳戏曲、曲艺的艺人们,将弋阳腔等声腔带入湖南,据老艺人回忆,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影响湘剧的最早戏剧样式是木偶戏,名为“旧连班”的木偶艺人,被湘剧艺人称为大师兄;传入湘剧最早的剧目,当为《目连传》无疑,至今,湘剧界仍称《目连传》是“戏祖”。

弋阳腔入湘后,与长沙一带语言、民间音乐以及一些宗教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流行于湘东北、湘中一带的地方化高腔。

当这种锣鼓击节、不托管弦的地方化高腔流行之际,被湘剧称为低牌子的另一种古老声腔也在流行,民国九年(1920)成书的《湖南戏考》称其为“低词”。

低牌子源自何种声腔,历来的研究者说法有二:一种认为低牌子是昆腔,因为它的词格、曲格均与昆腔相同,曲牌名称一样,仅唱法上有所差异,低牌子应是昆曲地方化之后的俗称。

另一种认为低牌子是不同于昆曲的另一种声腔。

因为昆曲进入湘剧是在清初,而在明代高腔的连台本戏中,高腔和低牌子就已混合演出了,故判断低牌子是宋、元以来南曲的遗音,是昆曲的前身。

弹腔南北路之进人湘剧,约在清乾隆年间(1736年以后)。

湘剧早期南路,受徽班影响较大。

据老艺人称:四平、吹腔、唢呐二黄传人甚早。

而这些声腔,徽剧都在使用。

湘剧的北路,受汉剧、巴陵戏影响较大。

“皮黄合流”后,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湖南最先受其影响的是巴陵戏,转而影响湘剧,从清代中期开始,二剧种的戏班常常同庙台演出,群众习称长沙班子(湘剧)为上河班子,岳州班子(巴陵戏)为下河班子。

概而言之,自明初弋阳腔的传人,到清乾隆年间弹腔的进人,经历代艺人400年的惨淡经营,才使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等四种声腔比较谐和地保存融合,发展为湖南省会一带久负盛名的多声腔剧种—湘剧。

湘剧是湖南的代表剧种,因主要流行地区在湖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沙和邻近地区,视野宽广,与全国各大剧种交流频繁,故能得风气之先,充实丰富,进步改良都比较快,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

在湖南省内,湘剧主要流行于长沙、望城、湘阴、浏阳、醋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枚县、茶陵、安化等县市。

在这些县市和广大农村中,群众基础深厚,如安化县19世纪80年代初期,全县尚有60多个业余湘剧团。

湘剧还经常到沅江、桃江、常德、华容、南县、鄙县、桂东、汝城、衡山、衡阳、耒阳等地流动演出。

在省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长沙普庆班曾在广州演出。

江西萍乡县芦溪沉南村沉破福神祠古戏台的后台墙壁上,至今还保留着自清道光二十六年(1848)二月初四起,到民国二十八年(1939)十一月十一日止,前后九十余年湘剧班社在此演出时的题字,其中一条:“民国七年(1918)星沙同春班在此亦乐。

”同春班是当时长沙城里最大的湘剧班社。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湘剧曾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的领导下,组成七个抗日宣传队,分赴湘西、湘南和桂北,宣传抗日,时间长达七八年,扩大了湘剧的流行区域。

1949年夏,湖南和平解放。

当时,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指示进步剧人刘斐章、田洪、高百岁、罗元德等串联湘剧艺人彭菊生等组织成立“长沙市戏剧艺术工作者协助会”,私下排演秧歌、腰鼓,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

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应田汉之请,成立洞庭湘剧工作团,一批曾在抗日战争中久经考验的湘剧艺人,如彭菊生、王华运、谭金林、吴淑岩、庄华厚、杨福鹏、董武炎、萧百岁、彭俐侬等参军到该团工作,大大提高了湘剧艺人的政治地位。

1950年11月,文化部召开全国戏曲工作会议,湖南派湘剧名演员徐绍清出席。

随之,长沙市和湖南省相继成立了戏曲改进委员会,湘剧界的田洪、徐绍清、周圣溪等三人被聘为省戏曲改进委员。

一时间,湘剧舞台,繁荣活跃,涌现了一批改编的优秀湘剧剧目,如《白毛女》、《血债血还》、《田寡妇看瓜》等。

1952年,湘剧《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五台会兄》等剧目参加中南区和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并获奖。

1953年1月,湖南省军区政治部所属洞庭实验湘剧(前身是洞庭湘剧工作团)移交湖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改名为湖南湘剧团,后来发展为湖南省湘剧院。

湘剧的剧目,在清道光、咸丰时,多达千余个,经过百多年演出实践,不断消长更迭,到1949年后,老艺人能演的剧目或前辈演出过,尚存剧本的,共有682个,其中弹腔剧目有500个以上,高腔剧目约100个,低牌子剧目保存在连台大本戏中,有200余折。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长沙地区的湘剧表演团体上演湘剧剧目近400余个,《拜月记》拍成湘剧第一部舞台艺术片,《生死牌》拍摄成电影。

在历史剧和现代戏的改编和上演中,涌现了一批新剧目,如《山乡巨变》、《文天祥》、《山花颂》等。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间,湘剧创作演出现代戏《园丁之歌》并拍摄成电影,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1979年后,湘剧界创作上演了一大批在全国获奖的优秀剧目,如《马陵道》获文华大奖,《琵琶记》、《子血》获文华奖,《布衣毛润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和电视飞天奖,《铸剑志》、《人间知己》获全国戏剧奖,还有《太白戏权贵》、《山鬼》、《玛丽娜一世》等。

以董武炎、刘春泉、曾金贵为代表的老艺术家活跃舞台,为人喜爱;中青年艺术家王永光、左大纷、曹汝龙、王阳娟、贺小汉,获全国“梅花奖”、“文华奖”,受到专家观众的高度赞誉。

湘剧伴奏乐器分文武场。

武场中有大鼓、堂鼓、梆鼓、课子、云板、大锣、大钞、小锣、小钞、云锣、碰铃等。

伴奏时按用途的不同而有“长锤”、“击头”、“挑皮”、“梢皮”、“包皮”等锣鼓经(俗称锣鼓点子)百多个。

又因不同人物、环境、气氛的需要,而有“大”、“小”、“干”、“湿”等四种不同的器乐配置。

文场伴奏乐器分四种,高腔用高胡、琵琶、扬琴、中阮、笛子,有时加唢呐;弹腔用京胡、京二胡、三弦、大小唢呐;昆腔用笛子、箫、笙、琵琶;低牌子以唢呐为主。

旧时乐队极为简陋,为文武六场面,后来渐渐丰富,直到1966年后,为移植京剧样板戏和新编剧目,曾一度引进西洋乐器,形成以民族管弦乐为主的中西混合管弦乐队,人员增加到二十余人或三十余人。

湘剧艺术的传承关系,早期均为口授身传,以家族传承和以师传徒的方式为主。

相传长沙城内最早的科班,是清乾隆时开办的九麟科班。

道光年间又有五云班。

同治、光绪年间,办科最盛。

据资料记载,有普庆、泰益、福临、三元、桂升、庆升、同升、华兴、福春、凤鸣(江西萍乡)等科班。

民国时又兴办女子科班,如福禄、九如等坤班。

湘剧科班大致分为四种:一是老艺人退出舞台之后,为传授毕生技艺,也为晚年谋求生计而设的科班;二是大戏班为后备人才附设的科班;三是豪门显宦为供家庆宴会娱乐而雇人经办的科班;四是商贾富室为牟利而办的科班。

江湖戏班学子,有的是出身梨园,从小受到艺术熏陶;有的是家境宽裕、嬉戏好玩;有的是仕途窘迫或生意亏本;也有酷爱艺术而票戏下海的,但大多数是家境贫寒而从艺的。

他们虽然基本功不及科班出身的扎实,但他们大多文化水平高及生活经历丰富,故也能成为名流大家。

1950年后由湖南省戏曲学校和长沙市戏曲学校湘剧科培养演员和演奏员进行传承,1953年,湖南省文化局筹建湖南湘剧团附设演员训练班,开始了培训新一代湘剧演员的工作。

接着,长沙市及湘潭、茶陵等地都开办了湘剧小演员培训班,对学生的艺术要求、文化学习都很严格,培养出来的演员、乐师,优秀者不少,至今仍是各地湘剧院(团)的主要艺术骨干。

如王永光、左大纷等。

1956年湖南省戏曲学校开设湘剧科(后改为湖南省艺术学校湘剧科、湖南职业艺术学院戏剧系湘剧科),形成两年一届或三年一届招生办班的习规,成为湘剧艺术的主要传承形式。

湘剧艺术的主要传承人代表有:清同治以前(1862年以前):王碧麟、熊庆麟、钟林瑞、大法饼、小法饼等;清同治年间后至清末(1862-1911 )言桂云、秦庆廷、李芝云、帅福姣、周文湘、陈绍益、罗裕庭、陈汉章、欧元霞、梁金鑫、彭凤姣等;民国年间(1911-1949 ):帅青云、李凤池、徐初云、廖升霭、罗元德、汤彩凤、徐绍清、吴绍芝等;1950年以后:刘春泉、董武炎、吴淑岩、廖建华、彭俐侬、余福星、陈剑霞、曾金贵、左大玢、陈爱珠、王永光、曹汝龙、李开国、唐伯华、颜燕雨、庞焕励、王阳娟、朱米、冯伏强、徐军、汪辉、罗志勇等。

湘剧的基本特征是使用长沙官话作舞台语言,它的高、低、昆、弹四大声腔,有着独特的曲调和风味,它的伴奏有独特的锣鼓经和器乐曲,它的脸谱与众不同。

湘剧还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艺,是湖南特别是长沙地区以及湘中、湘东一带的音乐、语言、舞蹈、民间体育以及民风、民俗的综合体现。

湘剧虽属地方大戏,但它与民众结合很紧,它能登大雅之堂,行高台教化,又能深入大街小巷,穷乡僻壤,参与婚丧寿筵,围鼓坐唱和两三人茶座清唱,如今长沙市的十里湘江风光带天天飘荡着它的旋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