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人口问题与社会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问题浅析
中国当代人口问题浅析:以北京市人口问题为例引发对中国当代人口问题的思考。
目前,北京人口规模出现快速膨胀趋势,具有四大表现:2009年底实际常住人口达1972万人,突破2020年的控制目标1800万人;流动人口总量估算也已超过1000万;户籍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加速增长的趋势十分明显,如果不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势必达到2300万人,2020年势必突破2500万人。
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正挑战北京环境资源的承载极限。
首先,北京的自然资源供应紧张。
以水资源为例,北京市年均可利用水资源仅为26亿立方米,实际年均用水约36亿立方米,超出部分靠消耗水库库容、超采地下水以及应急水源常态化维持。
由于人口快速增长,生活用水已占用水总量的44%,如果人口持续膨胀,南水北调的水量将被快速增长的人口所吞噬。
其次,人口众多造成北京道路拥堵日益严重、公共交通不堪重负;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增加处理难度。
对于流动人口来说,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存在滞后现象,进而造成许多社会矛盾。
在一些流动人口聚居的地方,居住环境恶劣,安全缺乏保障,无照经营、非法行医问题多发。
久而久之,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因此,综合以上由于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影响,“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已被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列为未来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此可见城市人口规模和容量的确定尤为重要。
若规模小于容量,则城市还有发展的余地,若规模大于容量,说明城市人口对资源生态环境系统或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压力已超出两系统的最大承载能力。
势必会引起城市所在地自然资源供给系统的破坏,导致城市人口容量的减少或将引起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功能紊乱。
其制约因素主要涉及两大方面,首先是社会经济因素。
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不同,这是直接影响城市人口容量的社会经济因素。
作为一个城市居民,首先必须有经济来源,才能在城市中生存,而岗位的存在就为其提供主要的经济来源,同时,只有当城市失业人员数量控制在低于一定比例之下(通常认为应低于5%),社会才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
浅谈可持续发展与我国人口关系
就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可以说,我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
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
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
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我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
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
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
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
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
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
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我国现行人口政策取得巨大成效:一方面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使我国人口到2004年年初才达到13亿左右,将达到13亿的时间推迟了整整5年;另外一方面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不可或缺的人口优势,到目前为止,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70%强),由此进入了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而又负担最轻的黄金发展时期。
但我们在看到这一优势的同时,也应该居安思危、看到人口形势背后蕴含的、在发展过程中将愈演愈烈的四大问题。
第一,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在逐渐下降。
虽然我国是第一人口大国,但从人口学角度来说,实际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压力在慢慢消退: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出生的那代人进入劳动力大军之后,我国每年的新生劳动力将会明显减少。
比如说,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10~14岁人口有1.2亿,5~9岁人口有9000多万,但0~4岁人口只有6800多万———下降速度极其迅速。
南方某些地区出现的所谓民工荒,除其他因素影响外,也受了最近几年新增劳动力不断下降的影响。
第二,我国人口将步入急速老龄化的路途。
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我国于2000年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如果今后的新生人口仍如近几年那样迅速降低,那么老龄化水平的增速就会相应加快,我国将步入急速老龄化的路途。
近期的人口预测发现,2020年之后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将呈加速度状,至2050年,在每100个人中,就有30个60岁以上的老人。
届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比世界平均老龄化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
第三,婚龄人口的挤压现象将逐渐凸现。
我国新生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中期失衡以来,新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处于上升之中。
考试大网站整理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年0岁人口的性别比达到了令人震惊的119∶100(男婴与女婴之比)。
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又显示,0岁~4岁男女平均性别比为121.22∶100。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出生的人口,在进入婚龄段后,会碰到前所未有的婚姻挤压,从而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社会学论文: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社会学论文: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前言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与两个基本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另一个是人口。
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出现似乎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
然而,自19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以几乎相同的速度增长,再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这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也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事实。
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输出国,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的影响微乎其微。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这进一步破坏了本已脆弱的生活环境。
在这些国家,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就像一对受苦受难的孪生兄弟,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
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但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会受到根本性破坏,人类的选择非常有限。
促进经济发展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人类目前采用的一些方法是不可取的,这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认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善以往的不良做法,并试图找到新的发展道路。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各种障碍,而人口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因此,发展中国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妥善处理人口和资源问题更加困难和深远。
中国人口问题现状与发展 趋势
中国人口问题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在世纪的进程中,目前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要想在21世纪——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中变的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全取决于人口的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人口现状、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人才的培养等等问题,中国必须重视并解决。
关键词:中国人口增长性别人口老龄化人口素质人口政策改革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
因此,认真分析我国当前人口问题、结构优势,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政治及经济措施来解决问题、树立未来的发展目标很有必要。
一、我国人口现状及问题1、人口增长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
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万。
56年间,平均每年净增加人口约1367万人目前,我国现有人口有13亿,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
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我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
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2、性别比失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
关于中国人口发展的看法
关于中国人口发展的看法关于中国人口发展的深度观察与思考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人口大国。
其人口的发展历程,如同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见证了国家的兴衰变迁与社会进步。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不禁对中国的人口发展产生更深的思考与感悟。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中国的人口增长经历了由快到慢的转变。
这一变化,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变革的直观体现。
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了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中国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这一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经济腾飞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少子化趋势逐渐显现。
这些变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中国的人口政策也在逐步调整中。
从放开二胎到探索实施三胎,每一步都凝聚着国家对人口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战略谋划。
在我看来,中国的人口发展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和民族复兴的基石。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压力。
这需要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来应对。
首先,我们应该继续推进人口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通过鼓励适龄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等措施,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医疗服务。
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既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文明的体现。
其次,我们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就业质量。
同时,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教育,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人口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共同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全球性挑战。
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综述
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摘要】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性障碍。
在对我国人口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人口问题的种种表现,进而阐述我国在人口问题上采取的解决办法。
说明重新审视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
关键字:中国人口问题、可持续发展、计划生育前言我国人口问题十分严重,人口因素很难自发地与社会其他要素相适应,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解决了生育率与死亡率不对称性的矛盾,解决了物质资料再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不平衡性的矛盾,解决了家庭生育计划与社会适度人口不一致性的矛盾,促进了人口因素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协调与可持续性发展。
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比如性别比例的严重不对等和老龄化等一系列的问题。
近年来,学者和专家针对这个问题作了不少的研究和讨论。
人口安全是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
2003 年6 月12 日,在中国人口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口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人口、社会与SARS”学术研讨会上,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不仅要关注国家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信息安全,而且还要更加关注人口安全”,这是中国学者和中国政府率先提出“人口安全”这一概念,也升华了人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适度人口”即“最优人口”,指既未“过剩”也非“不足”的“最理想”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
一国(或地区)这样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可以使该国(或该地区)获得最大(或最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
影响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在我国建国初期为什么我国的人口会增长的如此迅速,学者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传统观念因素和现代政策因素。
传统观念因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在我们的思想上已经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个靠精耕细作的农业大国,多一个人是相当与多一份劳动力,而其中的支出无非是多一双筷子而已。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可耕地少、国家底子薄,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从而造成社会再生产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现状和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人口的高速增长,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已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人口的主要特征1.人口众多,绝对增长量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2008年末我国人口已达到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
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还未公布,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人口城镇化率超50﹪,城市人口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总人口54167人。
由于当时社会不稳定、生产发展的需要、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人口迅速增长,1969年已达到80671万人。
面对严重的人口问题,从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到2003年,已下降至12.41‰。
目前,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下降,但因为基数太大,所以人口总数还在不断增加,比如说平均年龄是70岁,25岁结婚生子后也会是三代同堂,因此,人数是在增加的,一般要先进入老龄化后,人数才会慢慢减少。
2.地区分布不均,城乡结构倒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37人。
但分布颇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200多人;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论中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006年3月号中旬刊文教资料摘要: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的泛称,是生活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社会群体,是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等,都影响到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对可持续发展系统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可持续发展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前提,以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模式。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等,都影响到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对可持续发展系统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研究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应将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作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系统。
一、目前我国的人口现状2000年以来,我国年均出生人口仍在1600万以上。
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总量将达15亿之多,2030年之后,人口仍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2005年初,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3亿(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
在人口素质、性别结构和分布上也不均。
根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15.88%;大专以上占总人口1.4%;大学以上(包括相当于大学)文化程度的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0%。
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升高到119.92,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8.5个百分点。
有5个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30以上。
我国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发展得更为迅速。
经济飞速发展的地区,人口流动空前活跃,造成人口密度、经济密度、GDP和人均GDP各项指标都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造成抚养压力增大。
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陕西省镇安县永乐镇结子初级中学王武银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最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拥有全世界1/4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十分严峻,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此外,还有人口分布不均匀,老龄化速度加快等特点.第一,人口基数大.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公布的人口总数为:10.32亿,包括台湾省和港澳等地区人口,约占实际界人口数的22.93%.1993年末,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1.85亿,比1992年净增1346万人.第二,新增人口多.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天出生人口相当于2.08万人,也就是每小时出生866人,每分钟出生14.5人,既4秒钟出生1人.据此推测,2005年1月6日被国家有关方面确定的”13亿人口日”.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育龄人口比重大,所以,我国人口的绝对增长量仍然是相当大的.第三,人口素质偏低.我国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有1.8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15.88%:全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612万人,占总人口的 1.4%:大学以上(相当于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0%.造成人口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文化教育水平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我国大陆20~24岁适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仅为2%,而印度为10%,泰国为16%,埃及超过20%,韩国为38%.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高等专业人才,是一个国家在经济竞争中最有效的资源.高等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将成年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桎梏.问题还在于现在的青少年和今后出生的儿童,他们是21世纪前中期的劳动力,教育投入不足,现在初中普及绿仅为68%,有500万学龄儿童贫困不能入学,在校学生中每年产生200万新的文盲.因此,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第四,人口分布不均匀.据统计,到80年代,我国东半部面积占全国的42.9%:西半部面积占全国的57.1%,而人口仅占全国的5.6%.尽管解放以来国家曾一度重视西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较快,由于东部人口较多,人口也在同步增长,它们之间的比率虽然经过了半个世纪,但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变.此外,农村人口多,城镇人口少.我国长期以来,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够发达,城镇人口比例较少,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民占绝大多数.1993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8.14%乡村人口占71.86%,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第五,老龄化速度加快.1997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1亿多,占总人口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是20岁人口的2~3倍.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高生育高死亡,高生育低死亡和低生育低死亡3个发展阶段,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计划生育的进一步贯彻实施,生育率又迅速大幅度下降,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的饿基本原因. 根据联合国预测,今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中国老年人口的负担是不断上升的趋势.世纪之交之时,大概每100个劳动适龄人口要负担月10左右的65个以上的老年人口: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100;30.由此可见,现在,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已以人口数量问题转变为人口质量问题和老龄化问题.由人口问题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容忽视.第一,资源紧缺问题.“再大的数字,除以13亿,就边的非常小”.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较少.我国土地的人均占有量只及世界人均水品的1?4,水资源短缺.我国江河年径流总量居世界第5位,但按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来计算,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球人均的1/4.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过快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第二,环境污染问题.“再小的问题如果乘以13亿,就变成了大问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耗大量的资源,因此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垃圾包围城市,河水和大气污染严重,水土流失等.第三,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持续上升,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极低,社会人既是生产者有时消费者.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社会上有好多人完全是消费者.我国新增人口多,老龄化速度加快,成倍的降低了人均生活水平,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面对严峻的人口问题,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口基数庞大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首要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因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具体应作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由于受封建残余思想”男尊女卑”的影响,使我国人口比例失衡,广大农村地区为了”养儿防老”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因此必须消除这种传统的落后思想,仅有法规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在于人们思想的转变,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我们应该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建议,从根本上扭转农民强烈的性别偏见,实实在在感受到”生男生女都一样”.其次,控制机人口数量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两手抓.目前,我国生育率转变在农村地区还是不充分,不彻底.生育率水平普遍比较高;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生育率水平却比较低.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在生育率高的地区仍然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而在生育率低的区域可适当放松,刺激生育率回升,以达到优化人口年龄的目的.再次,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老龄化人口比重上升的结果回带来劳动年龄另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来源的基地,在总体人口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来缓解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的形势.一方面,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善教师与知识分子的待遇,努力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只有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社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人们才能自觉的降低生育率.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出生人口素质,重视出生缺陷和残疾人口问题,降低新生婴儿的死亡率.这对未来保证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必须始终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并将这一国策置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促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浅论我国的人口问题
浅论我国的人口问题摘要: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妨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人口问题是我国当前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解决人口问题不仅仅是要抓好计划生育,而且也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人民素质问题以及人民的基本需要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本文的主要论点。
(一)人口增长问题虽然现阶段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控制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口依然在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东西部人口出生率的差异。
早在1982年的时候,西部人口约为2.88亿,而1990年,西部人口增加到了3.23亿。
导致西部人口过快增长的原因为:1妇女的生育率高。
西部比较落后,不少少数民族在其传统文化里有早婚早育的风俗习惯,这就导致代数更迭期大为延长,“四世同堂”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少数民族实施计划生育时间比较晚,国家政策上比较宽松,所以妇女的生育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多子多福”的影向,西部大多数人不仅追求生育的数量,而且也追求生育的性别,养儿防老“几乎是人们的共识,由此,超生,滥生的现象普遍,导致西部人口急剧膨胀。
2经济文化落后。
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物质条件差,加上陈旧的婚姻习俗等,因此文化素质比较低,他们大多数对于生育没有什么认识,只是觉得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
落后的经济文化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加上人口得增多,普遍素质得不到提高,因此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人口持续增长,耕地面积减少,大量植被被破坏,土地沙漠化加剧等,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同时也给人们生存带来了威胁。
东部由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其人口出生率和全国平均水平大致持平,但由于西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我国人口依然保持较大幅度的增加。
人口数量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
我国国民总收入(GDP)已达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却排在世界一百多位后:我国矿产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人口的迅猛增长问题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强烈关注,人口的急速增加引起了一些列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教育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人口正在实现着两个转变:一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和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转变;二是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根据统计资料,中国当前的出生率、增长率以及综合生育率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明显低于亚洲水平、发展中国家水平及世界平均水平。
这说明,经过30 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以及与低生育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等原因,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具有下列特点:1. 人口基数大,年出生量仍然偏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 年的12. 0 ‰下降到2007 年的5. 2 ‰,年均下降0. 2 个千分点。
年末总人口由1978 年的96259 万人增加到2007 年的132129 万人,年均增长1. 1 % ,比改革开放前的年均2. 0 %的增长速度下降了0. 9 个百分点。
但由于育龄妇女规模较大,现在仍以年净增800 万左右的速度继续膨胀。
另有人口学家预测,2020 年大陆总人口将达到14. 70 亿,2050 年前后将是16 亿左右。
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现了较大的反弹优势,部分地区超生比例超过30 ‰,这是不容忽视的人口增长现象。
2. 生育高峰间隔出现,使人口呈现波动式增长。
1950 年至1958 年,共出生1. 86 亿人,平均每年出生2060 万人,形成了大陆连续9 年的第一个高峰期。
1962 年至1975 年,共出生3. 6 亿人,平均每年出生2583 万人,形成了连续14 年的第二次高峰期。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最新数据:2021年末,我国人口14.13亿。
由于出生率低于死亡率,预计2022年上半年,我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
近十年印度人口年平均净增长1500万左右,预计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印度将占据世界人口的第一的位置有媒体报道,截至2022年3月4日,印度人口达到14.15亿人,已经超过中国,成为第一人口大国。
这也将是历史性的一刻。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口仅增加48万人,而一年前还增长了204万人,九年前的2012年增长超过1000万这真是山不转水转,中国的人口问题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如今的放开2胎,3胎,乃至全面放开,以后鼓励生育的配套措施如果不到位,没有吸引力,生育率估计还会一路走低!这背后固然有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等社会历史原因,高房价、学区房,资本的无序扩张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养育生育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必然会严重挫伤民众的生育意愿!当年轻人在大城市里掏空“六个钱包”都很难买得上一套刚需房,当许多家庭为了孩子的学习而不得不为校外辅导班送上高昂的补课费,当高昂的彩礼导致男青年都恐婚,当国人有病都不敢进病房,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个个都是致命的硬伤,自己无奈只能平躺,生育的意愿自然就不强!无论什么原因,从国际经验来看,生育形势一旦逆转,要想扭转过来绝非易事,有专家预测2072年,韩国将会因人口负增长问题第一个从地— 1 —球上消亡。
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教育和科技进步都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意味着,鼓励生育,扭转人口负增长,绝不只是人口政策松绑那么简单,这背后还涉及高房价、教育,医疗,民生保障,社会公平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出生人口负增长,对社会影响到底有多大?人口是资产的长期之锚。
人口多了固然不好,人口少了更加致命,严重的将导致亡国灭种,这绝非是在危言耸听!我们面临的是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的双重压力,未富先老,导致养老金问题成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难题,我们可以通过延迟退休,完善养老基础配套设施等一系列组合拳来解决!至于高房价,生育教育成本高,其实都是资本无序扩张惹的祸,一边是资本的富可敌国,一边是8亿人,月平均收入不足千元,贫富悬殊问题已不容忽视,并且这一因素将是其它因素的社会性总根源!好在我们的制度优势,使共同富裕成为一种可能。
中国人口、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人口、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困境和对策分析陈佩刘静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摘要】4月28日,中国公布201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中中国的总人口已达1339724852人。
然而,我们仅仅关注人口数量过多显然不够,人口质量总体不高、人口结构失衡等问题都应该引起重视。
我国的人口现状使得社会及环境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
【关键词】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统计,从2011年10月31日起全世界人口步入70亿大关。
这个数字引发无数人的担忧,因为这意味着地球资源紧张进一步加剧,也意味着随之而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将更加棘手。
而在此之前中国公布201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中总人口已达1339724852人。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社会与环境问题显然备受关注。
然而,我们仅仅关注人口数量过多显然不够。
近些年来,虽然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过快的压力,但中国人口问题远不止如此,也不能靠此来真正解决问题。
我国的人口现状对其社会及环境状况造成了深远影响,致使其中的问题与矛盾愈加严重与复杂。
一、中国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困境曾经骄傲地自称“地大物博”的我们在13亿多人口面前,逐渐开始意识到资源紧缺的严重危机。
于是在三十年前开始了计划生育政策。
希望通过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以“腾飞”的速度在不断发展,其国民生产总值几乎每年都在稳步递增。
然而,这都无法改变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后列的排名,也就是说近些年所收获的巨大的社会财富没有给大部分中国人民带来可观的收益。
诸如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的确,人口数量过多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从人口数量的统计数字来看这个问题。
比如失业,有人认为是由于人口数量过多而就业岗位太少导致的,现实情况却是企业经常面临“用工荒”。
有专家指出,近些年出现的失业问题和“用工荒”产生的原因不同于往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口控制政策的实施。
中国的社会发展与人口问题
中国的社会发展与人口问题一、社会发展概述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2 中国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3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逐步提升。
1.4 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二、人口问题概述2.1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2.2 人口分布不均衡,城乡人口结构存在差异。
2.3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保障压力增大。
2.4 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劳动力成本上升。
三、人口政策及其实施3.1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与调整3.1.1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背景和过程。
3.1.2 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控制的影响。
3.1.3 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及其影响。
3.2 人口老龄化政策及应对措施3.2.1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3.2.2 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3.2.3 鼓励生育政策的探讨与实施。
四、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影响4.1 城乡人口结构变化4.1.1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
4.1.2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4.2 性别比失衡问题4.2.1 性别比失衡的原因。
4.2.2 性别比失衡对社会的影响。
4.3 人口素质问题4.3.1 人口素质的提高。
4.3.2 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五、未来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5.1 人口总量逐渐趋于稳定5.1.1 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
5.1.2 人口总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及数量。
5.2 人口结构调整及老龄化问题加剧5.2.1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5.2.2 养老保障体系的压力。
5.3 应对策略5.3.1 优化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5.3.2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口素质。
5.3.3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5.3.4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应对老龄化问题。
习题及方法:1.以下哪项不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A. 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B. 推进依法治国C. 深化党风廉政建设D. 发展文化产业解题方法:通过排除法,A、B、C三个选项都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而D选项是文化发展的内容,因此选D。
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发展
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人口和城市化进程也在快速推进。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数量以及城市化进程对于中国国家发展的方向与策略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人口现状、人口问题与城市化发展,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的人口现状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中国的总人口约为14亿,位居全球第一。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老龄化人口数量逐渐增加,而劳动力人口数量则呈现下降趋势,这对于中国的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人口问题与城市化发展人口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难题,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庞大的国家,人口问题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人口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人口的生活品质,对农村贫困地区进行扶贫与改善。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社会治理等。
三、城市化的影响与挑战城市化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提高就业机会,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进而带动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其次,城市化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此外,城市化还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全球化交流。
然而,城市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大城市过于拥挤,而一些小城市或农村地区发展滞后,这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形成发展的“鸿沟”。
其次是城市问题的积累,如土地资源有限、环境污染等,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也存在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如城市贫困、城乡差距等。
四、人口与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为了应对人口问题与促进可持续城市化发展,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老龄化人口的养老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养老服务。
其次,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农民流入城市的决心。
中国人口问题与社会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问题与社会持续发展中国人口问题与社会持续发展前言:中国是一个拥有全世界1/4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不足,在交通闭塞、生存条件差的地方,有些农村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的状态,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十分尖锐。
从7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作为两项基本国策,从妥善处理人口和环境的根本关系上,来协调社会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本论文就是论述:中国人口问题与社会持续发展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和人口问题,指出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进而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宏观对策。
关键词:人口;人口问题;持续发展人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两层属性。
从各种因素的地位看,人既是人地相关系统中的主体,又是环境和资源的组成要素。
研究我国人口问题与社会持续发展对于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人口的主要特征(一)人口众多国家统计局1982年公布的我国总人口,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人口,全国10.32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93%。
1993年末,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1.85亿,比1992年净增1346万人。
1949年末到1993年末的44年间,我国大陆总人口翻了一番多,目前已超过12亿人。
(二)绝对增长量大我国人口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如1930年出生率为38‰,死亡率为33‰,自然增长率仅5‰;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如1965年出生率为37.88‰,死亡率为9.50‰,自然增长率为28.38‰;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由于70年代末我国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们生育意识的变化和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这一阶段中,1985年出生率为21.04‰,死亡率为6.78‰,自然增长率为14.26‰。
1993年出生率为18.09‰,死亡率为6.64‰,自然增长率为11.45‰。
谈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和人口问题,指出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进而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宏观对策。
关键词:人口问题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一、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与特点(一)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数量与物质资料的生产不相适应,并且阻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收入低。
(2)人口增长快,使得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低。
(3)我国资源拥有的绝对量大,但人均相对量小。
(4)劳动力过剩,劳动就业问题相当严重。
(5)增加劳动就业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突出。
(6)学龄人口比重大,教育经费增长缓慢。
(7)我国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总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中的矛盾和问题都与人口问题密切相关。
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而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选必须合理控制人口规模。
如果人口盲目地膨胀,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不仅难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而且势必破坏资源与环境,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中,人口是关键,必须把人口问题摆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
二、我国的人口现状(一)人口数量大,净增人口多根据以上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大陆人口的总数在不断增加,且增长速度很快。
根据计算机仿真模拟,2025年前后,我国总人口将达15亿~16亿,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仍净增人口1500多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与社会持续发展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和人口问题,指出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进而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宏观对策。
关键词:人口;人口问题;持续发展人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两层属性。
从各种因素的地位看,人既是人地相关系统中的主体,又是环境和资源的组成要素。
研究我国人口问题与社会持续发展对于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人口的主要特征(一)人口众多国家统计局1982年公布的我国总人口,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人口,全国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993年末,我国大陆人口已达亿,比1992年净增1346万人。
1949年末到1993年末的44年间,我国大陆总人口翻了一番多,目前已超过12亿人。
(二)绝对增长量大我国人口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如1930年出生率为38‰,死亡率为33‰,自然增长率仅5‰;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如1965年出生率为‰,死亡率为‰,自然增长率为‰;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由于70年代末我国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们生育意识的变化和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这一阶段中,1985年出生率为‰,死亡率为‰,自然增长率为‰。
1993年出生率为‰,死亡率为‰,自然增长率为‰。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发达国家为6‰,发展中国家为20‰。
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育龄人口和将要进入育龄的人口比重大,我国人口的绝对增长量仍然是相当大的。
(三)地区分布不均胡焕庸1935年根据当时创制的1933年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清楚地表现出东半部人口十分稠密,西半部人口十分稀疏,两者之间明显地看出有一条人口分界线。
这条线的东北端起于当时黑龙江省的瑷珲(现称黑河),以此向西南划一条直线直达云南省的腾冲。
当时把这条线称作瑷珲—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
当时计算,这条线以东的中国东半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而人口却占全国的96%;而这条线以西的西半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人口仅占全国的4%。
到80年代,胡焕庸利用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重新计算了这条线东西两侧的人口分布。
结果是:东半部面积占全国的%,人口占全国的%;西半部面积占全国的%,而人口仅占全国的%。
这个比例数字同1933年的统计数字相比,仅有个百分点的差别。
因此,尽管解放以来国家曾一度重视西部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较快,由于东部人口众多,人口也在同步增长,它们之间的比率,虽然经过半个世纪但仍没有多大的改变。
(四)人口素质低根据第4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有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全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612万人,占总人口%;大学以上(包括相当于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造成人口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文化教育水平低。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远远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我国大陆20~24岁适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仅为2%,而印度为10%,泰国为16%,埃及超过20%,韩国则为38%。
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高等专门人才,是一个国家在经济竞争中最有效的资源。
高等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五)人口结构1.民族结构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汉族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少数民族共有6723万人,占%,大部分散布于西部的广大地区。
解放后,由于政府推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人民和睦、友好相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2.性别结构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一般都大致相近,有利于生产布局的合理组合。
据1993年统计,全国男性占%,女性占%,男性多于女性%。
3.年龄结构我国人口各年龄组的比率同世界平均数十分接近。
中年组为60%,少年组为35%,老年组为5%。
中年组比率高,社会上劳动力充裕,中年所需抚养老年和少年的任务不重。
但中年组的人口比重过高,尤其是育龄人口和将要进入育龄的人口占一半以上,使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在短期内难于控制。
4.城乡结构近百年来,工业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日增,农村人口日减。
据1980年世界人口资料,全世界平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发达国家平均城市人口占69%,发展中国家平均城市人口占29%。
我国长期以来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够发达,城市人口比例较少,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民占绝对多数。
1993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乡村人口占%,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仍然很低。
5.职业结构我国工业化水平较低,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仍占绝大多数。
据1993年的资料统计,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占%,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占%。
(六)人口迁移19世纪末至解放前夕的50年间,由关内迁移到东北3省的人口共3000万左右;19世纪以及20世纪上半叶迁往世界各地的华侨约有二三千万人(不包括华裔);1950~1982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净迁人口3000万,年平均大约90万。
我国人口发展过程中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有:1战争造成的人口移动;2灾荒造成的人口迁移;3水库建筑移民;4中、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分配;5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人口迁移。
如建国初期,国家为了调整全国人口分布,开垦荒地,开发森林,开发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巩固边疆国防,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曾组织动员人口迁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人口政策的某些失误,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1949~1983年农村人口出生由亿人增加到亿人,平均每年增长%;适龄劳动力由亿人增长到亿人,平均每年增长%;在业劳动力由亿人增长到亿人,平均每年增长%。
在农村劳动力不断增长的同时,由于工业、交通、水利和住房建设占地,耕地却有所减少。
农村劳动力平均播种面积1983年比1952年减少了%。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广大农民可以摆脱土地的束缚,为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创造了条件,于是,出现了所谓的“民工潮”、“打工仔”、“外来妹”。
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促进和沟通了城乡工农业产品的交流,繁荣了市场,满足了城乡人民的部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这种“民工潮”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又缺乏教育和管理,从而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如自流人口对流入区的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资源浪费;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增加了城镇人口的负担;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一系列问题尖锐化,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等。
二、人口过快增长引起的有关问题(一)土地资源强度消耗尽管我国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的人均占有量小,加上全国耕地面积仍以每年平均30万ha的速度递减,由此,人均耕地已有1949年的,下降到1990年的,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
全国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t。
我国草原面积亿ha,但已有亿ha的草原退化,493万ha 的草原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尽管我国近年来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但森林覆盖率仅仅达到%,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1%。
(二)能源紧缺1993年我国消耗11亿t煤,亿t原油,人均标准煤。
而美国人均10t,日本4t,德国,中等发达国家3~5t。
预计本世纪末,我国需要14~15亿t标准煤,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的能源生产要增长3~5倍,即30~50亿t标准煤,我国的能源缺口较大。
(三)水资源短缺我国江河年径流总量居世界第5位,但按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来计算,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球人均的1/4,(前)苏联的1/7,美国的1/3,而我国水资源用量已占全国水资源总量28000亿m3的1/5,占全国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的1/2,其开发程度已居世界前列。
由于我国水资源量地区分布不均匀,82%的地表水,70%的地下水资源量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占全国土地面积50%以上的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18%,再加上降雨在时间上分配不均匀,70%集中在汛期,所以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缺水十分严重,其中以华北平原沿海城市表现最为严重。
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尖锐。
据预测,我国目前全年缺水已达350亿m3,如不采取强有力的节水措施,到本世纪末将缺水1000亿m3,如不及时兴建一批水源工程,城市缺水量将超过200亿m3。
(四)环境恶化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SO2排放量的90%都来自于燃煤,使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城市产生比较严重的大气污染,以烟尘和酸雨最为严重。
我国多为古生代地层的煤,含硫量达5%~7%,最高的达10%~13%,中国每年排放1700万tSO2,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造成酸雨危害,重庆和广西柳州酸雨率超过70%,pH值为。
华中地区酸雨最为严重,其中心区域酸雨平均pH值低于,酸雨频率在80%以上,对农业、森林、建筑物都有很大危害。
三、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巨系统,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系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无序状态,要使这个巨系统由无序向有序演化、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演化,其基本条件是各子系统之间要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协调这个巨系统各子系统发展的战略,因为这一战略从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全过程中全面、系统、综合地考虑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这一战略,可以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者协调发展,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毫不例外地要过人口关,既要解决人口数量对发展的制约,又要迎接人口对发展的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质量是在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质量得到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
人口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既有数量问题,也有质量问题,但现阶段数量制约是主要的。
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表现为四大显著特征,即人口基数大、净增长量大、持续增长惯性大、人口对生活资料的绝对消耗量大。
人口基数庞大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
鉴于人口在持续发展问题上所处的特殊地位,我国人口的现实态势及其在制约我国持续发展诸因素中的作用,决定了现阶段实现我国的持续发展必须以控制人口数量、平抑人口的过快增长趋势为突破口。
因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将为我国人口素质的逐步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进而从整体上为缓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强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内涵发展能力奠定初步基础。
因此,控制人口应成为现阶段持续发展一系列举措中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