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戏剧欣赏

中国古典戏剧欣赏

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一)宋元南戏
生:戏中的男主角,一般扮演书生、秀才、状元之类的人物。 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年女子。 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该角色一般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丑: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 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 贴:即贴旦,在戏中扮演次要女子。
第5 页
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二)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也称元曲,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 正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的剧本 体制绝大多数是“四折一楔”,四折是四个情节的 段落,像做文章一样讲究起承转合;楔子的篇幅短 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类似于“序幕”。元代 杂剧采用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艺术形式。
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一)宋元南戏
第4 页
宋元南戏也称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现在全本留存的南戏剧本有《张协状 元》《小孙屠》《荆钗记》《白兔记》等。
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角色皆可 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全视剧情需要 而定。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 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其 他角色皆为配角。
元杂剧的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马志 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 《墙头马上》、王清传奇
第7 页
明清“传奇”主要指长篇戏曲。明清传奇 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比起宋元南戏,明 清传奇的剧本不断规范,剧本中民间性减少, 文人雅性增加,此外,戏剧的音乐也逐渐格律 化,角色分工更细致,从而更便于表现生活。
第 10 页
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 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 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 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 尘风》、《望江亭》、《单刀会》。其中的_____是我 《窦娥冤》 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 名人之列。
二、元 代 杂 剧
元曲Hale Waihona Puke 散曲 小令 (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 (一宫调数曲子)

杂剧(散曲+“科”+ “白”)
唱+演
元杂剧,虽说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 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 致可以分为末、旦、净、丑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 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 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 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 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 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 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 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 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 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善良的窦娥
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 望的是什么?
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
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 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 (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 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不屈的窦娥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 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四、清 代 花 部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 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康熙年间,各地流 行的地方声腔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 起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梆 子腔(即秦腔)、皮黄腔、柳子腔等。花部多是一些 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 民间传说 。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 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从而使我国的戏 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 在世界剧坛上中国古典戏剧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四种基本形式。

元代杂剧◆ 元杂剧: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 杂剧的结构形式通常是 一本四折◆ ,之之外可以加 楔子◆ 。

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 剧本由 曲词◆ 、 宾白◆ 、 科介◆ 三部分组成。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

◆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 、 、 、 四类。

元杂剧——严格的体制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 《窦娥冤》为“末本”还是“旦本”?● 旦本宫调● 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zh ǐ)、羽、变宫、变徵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曲调。

元曲散曲 杂剧 套曲 唱 (散曲+“科”+“白”)(一宫调数曲子)●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曲牌●曲牌是曲调的名称,规定曲的格式、字数、平仄等。

●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什么意思?●表示这一折自曲牌【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宫调。

介绍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介绍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介绍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桃花扇》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

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作者汤祖显。

它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社会“末世”思想、文化专制。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

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

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一、“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西厢记》(上)。

1、唐代元稹《会真记》(《莺莺传》)乃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的蓝本,《会真记》又起源于元稹与崔小迎的爱情故事。

沁园(东汉汉明帝刘庄为其五女刘致建造的园林,现在河南省博爱县太行博竹苑内)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斑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

古典戏剧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典戏剧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典戏剧知识点归纳总结古典戏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传统演艺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古典戏剧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古典戏剧的起源与发展1. 古典戏剧的起源:古典戏剧起源于古代宫廷音乐舞蹈娱乐活动,经过演变与发展而成。

2. 古典戏剧的发展阶段:古典戏剧经历了传统戏曲的形成、明清时期的鼎盛发展以及现代戏剧的影响等阶段。

二、古典戏剧的类型1.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戏剧形式,其表演形式独特,融合了唱、念、做、打等艺术元素。

2. 豫剧:豫剧源于河南地区,以其淳朴、婉约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3. 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以其婉转柔美、舒缓悠扬的唱腔为特点。

4. 相声:相声是一种以对口表演为主的古典戏剧形式,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5. 评剧:评剧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注重对白和唱腔的表演,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

1. 角色扮演:古典戏剧中,演员需要化装扮相,通过服饰和化妆来塑造角色形象。

2. 把子艺术:古典戏剧中的演员通过手势、眼神、动作等细腻的表演技巧,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音乐伴奏:在古典戏剧表演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琵琶、二胡等乐器的演奏,为演员的表演提供音乐伴奏和情绪衬托。

4. 梅兰芳唱法:梅兰芳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的唱腔风格极具特色,以其独特的发声和情感表达方式而闻名。

四、古典戏剧的经典剧目1. 《红楼梦》: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改编的京剧剧目,以丰富的情节和精湛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喜爱。

2. 《长生殿》:这是明代文学作品《长生殿》改编的京剧剧目,讲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表现了爱情与权力的矛盾。

3. 《牡丹亭》:这是元代文学作品《牡丹亭》改编的戏曲剧目,以其优美的音乐和唱腔赢得了观众的热爱。

4. 《西施》:这是豫剧中的经典剧目,以西施的传奇故事为题材,展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女性的聪明才智。

中国传统民间戏剧

中国传统民间戏剧

中国传统民间戏剧中国传统民间戏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这些戏剧形式包括北京京剧、黄梅戏、评剧、川剧等,它们通过音乐、表演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传承了中国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一、起源与演变中国传统民间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和明代。

它们起初是作为民间娱乐形式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风格。

这些戏剧作品受到了历史事件、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的影响,逐渐演变为丰富多样的戏剧形式。

二、京剧——中国古典戏曲代表京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它起源于北京,形成于19世纪。

京剧融合了音乐、武术、舞蹈和戏剧等元素,以其高亢激情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京剧的表演形式着重于角色扮演和舞台效果,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装,通过面部化妆和动作来诠释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黄梅戏——江南民间戏剧黄梅戏起源于中国的江南地区,以其缠绵悱恻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黄梅戏的演员以女性为主,她们通过纤细柔美的舞姿和婉转悠扬的歌唱来表达情感。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注重细节和姿态的变化,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诠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四、评剧——北方曲种代表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它起源于清代。

评剧以其悦耳动听的唱腔和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评剧的演员们通过快速的台词和生动的动作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评剧在演出中广泛引用了社会百姓的生活经验和幽默思维,以讽刺和讽刺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

五、川剧——中国西南戏曲代表川剧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以其激情四溢的唱腔和高亢激昂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川剧的演员们以奇特的脸谱和华丽的戏装为特色,他们通过奇特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演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川剧的剧情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社会热点为题材,通过音乐和表演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戏曲是指具有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的剧种,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戏曲的演员通常扮演各种角色,通过唱腔、念白、表演和武打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等。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北京,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京剧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华丽的服饰和严格的表演规范而闻名于世。

杂剧是古代的民间戏剧形式,它以其俏皮幽默的表演风格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杂剧通常通过小品、滑稽戏等形式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具有很高的娱乐性。

杂剧最为著名的剧种是评剧,它起源于北方的民间演艺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表演形式。

评剧的表演形式注重唱腔和念白的技巧,剧情常以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为背景。

传统话剧是指以对话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古典戏剧,它起源于明代。

传统话剧的对白以文言文为主,辅以白话,讲究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修辞。

传统话剧的故事情节常以历史事件和传说为蓝本,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彩的对白使其深受观众喜爱。

著名的传统话剧作品有《国士无双斯佳丽》、《红楼梦演义》等。

传统舞蹈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古典戏剧,它结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传统文化的元素。

传统舞蹈剧的动作舞蹈优美而独特,讲究形体的协调和舞姿的表达。

著名的传统舞蹈剧作品有《白蛇传》、《牡丹亭》等。

中国古典戏剧在演出形式上非常注重舞台的布置和服饰的造型。

舞台常常采用传统的器物和布景,服饰则追求古朴和华丽的效果。

演员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训练,具备了扎实的演技和专业的技能。

他们通过表演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并向观众传达思想和情感。

古典戏剧的音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唱腔和乐器演奏来表达情感和氛围。

中国古典戏剧深受观众喜爱,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风俗和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古典戏剧在现代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传承,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剧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在中国古代,戏剧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宗教祭祀、庆典活动、宫廷娱乐以及民间传统等。

以下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概述:1.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目体系。

京剧的特点是咬字清晰、唱腔高亢、动作夸张,注重身段、嗓音和面部表情的协调。

京剧的剧本多为历史故事,以明清宫廷剧为主,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昆曲:昆曲是中国戏曲的重要传统剧种,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起源于苏州,特点是声腔咏唱、细腻委婉,既有唱腔,又有舞蹈、表演和音乐伴奏。

昆曲剧本多为古代文学作品,如《牡丹亭》、《窦娥冤》等。

3.评剧:评剧又称曲艺、河北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评剧以说唱为主,主要表演形式是念白和唱腔的结合,音乐伴奏主要由京胡、二胡和板等乐器组成。

评剧剧本多为历史故事、传说和小说改编,如《赵氏孤儿》、《打金枝》等。

4.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湖北地区的著名剧种,以歌咏为主,以柳琴等多种乐器伴奏。

黄梅戏以婉约柔和的唱腔、细腻婉转的表演和大型舞蹈场面著称。

黄梅戏的剧本多为民间故事、爱情传说和历史戏剧,如《霸王别姬》、《凤求凰》等。

5.豫剧:豫剧是中国河南地区的主要剧种,起源于豫北地区,以唱腔为主,由音调独特的河南说白演变而来。

豫剧的特点是声情并茂,激情四溢,更勇于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

豫剧的剧本多为故事剧、人物剧和历史传说,如《狄青》、《王佐之才》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不仅培育了丰富多样的剧种和剧目,而且塑造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形态。

这些古典戏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戏曲知识与鉴赏分析

中国古代戏曲知识与鉴赏分析

表现在对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的忽略,只考虑 戏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与人物塑造 相关的方面。另外,戏曲服装所着重考虑的是它是否适合 在戏曲舞台上出现,是否具有可舞性。戏曲的服装不仅要 有装饰性,而且要有可舞性,要在人物塑造上起到应起的 作用。戏曲的水袖、大靠的靠旗、箭衣的大带、纱帽的帽 翅、脚上的厚底等无不具有可舞性,无不参与人物形象的 塑造。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 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 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 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 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 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 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 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 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 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 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 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 成熟,戏曲形成。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重要 时期,以元曲闻名于世,而 其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 (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 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 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 (汉卿)、王(实甫)、白 (朴)、马(致远)等作家, 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显示出戏曲在 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 间气息。
• 临川四梦:明代汤显祖的《紫钗记》《牡 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中国古代戏曲概述

中国古代戏曲概述

元杂剧简介: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 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
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 多的场次,类似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 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 物,相当现代剧的序幕.
也叫介.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 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 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 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 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 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
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
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
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 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 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 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 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1、宋 元 南 戏
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 名称.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剧本一般为长篇, 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 三十出.每出结尾一般都有四句七言诗,叫下场诗.南戏的 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脚色皆可唱,而且还可独唱、 接唱或合唱,全视剧情需要而定.剧本上凡需脚色作某一 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南戏的脚色,通常为生 、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 其他脚色皆为配角.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伸 张正义,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南戏作家们笔下 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内容.其次,歌颂青年男女之间自由 幸福的爱情、提倡婚姻自主,这也是宋元南戏的一个重要 内容.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中国有着悠久的戏曲文化,其中四大古典戏剧是指京剧、评剧、黄梅戏和越剧。

这些戏剧形式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代表了各自地区的戏曲艺术风格,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这四大古典戏剧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京剧,被誉为“中国国粹”。

京剧起源于北京,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经过不断发展演变至今,成为中国最为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

京剧注重华美的服装、丰富的表情动作和高度技巧的唱腔,并强调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的表现。

京剧角色分为四大行当,即生、旦、净、末,每个行当都有独特的表演特点。

京剧曲调多样,唱腔丰富多变,既有高亢激昂的快板,也有缠绵悱恻的慢板。

京剧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演技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喜爱。

其次是评剧,起源于北京周边地区。

评剧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评剧的特点是语言明快,旋律优美,行腔独特。

评剧演员主要扮演男性角色,装束朴素,注重角色的表演和唱腔的表现力。

评剧剧情多以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角色的对话和唱腔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世界观。

评剧既有纯正的北方特色,又受到了华东地区戏曲的影响,因此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接下来是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

黄梅戏极富地方特色,在清朝后期经过各种流派的融合和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戏曲形式。

黄梅戏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动人的表演方式而闻名。

其中,女性演员扮演男性角色的特点是黄梅戏的独特之处,这种表演方式给黄梅戏带来了无限的扩展性和想象力。

黄梅戏的剧目多以古代名著为蓝本,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故事,也有现实生活题材。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雅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喜爱。

最后是越剧,起源于浙江绍兴地区。

越剧以其婉转抒情的美和对女性形象的表现而著名。

越剧的唱腔优雅流畅,音调柔和,以其独特的嗓音魅力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

越剧注重演员的形神兼备和角色的精湛演技,尤其擅长表现女性的心理和情感。

越剧的剧目多以传统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为基础,内容丰富多样。

中国传统戏曲的介绍

中国传统戏曲的介绍

中国传统戏曲的介绍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特有的古老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源远流长,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戏曲在不同地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剧种,其中著名的有京剧、粤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秦腔等。

1.京剧(Peking Opera):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结合了唱、念、做、打 (唱、白、舞、功)的表演形式,注重武打、舞蹈、唱腔和化妆。

京剧常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角色分为生、旦、净、末等行当。

2.粤剧(Cantonese Opera):粤剧是广东地区的戏曲剧种,以广州话为主要表演语言,曲调优美多变,表演形式多样。

粤剧重视歌唱,舞蹈和杂技等表演形式,以及独特的打击乐器伴奏。

3.越剧(Yu Opera):越剧是江苏地区的代表性剧种,源于苏州地区,以苏州话为表演语言。

越剧以其柔美细腻的唱腔和婉转优雅的表演风格而闻名,剧情多以浪漫爱情故事和历史传奇为主题。

4.黄梅戏(Huangmei Opera):黄梅戏主要流行于安徽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唱腔激越明快,以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舞蹈动作简练优美。

5.其他剧种:中国传统戏曲还有许多其他的剧种,如豫剧(河南地区)、评剧1/ 2(北方地区)、川剧(四川地区)、闽剧(福建地区)等,各具特色,风格各异。

传统戏曲在表演形式、音乐、服饰、化妆、表演技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虽然受到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但传统戏曲依然在文化传承、演出艺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保护。

2/ 2。

中国古典戏剧白话读本

中国古典戏剧白话读本

中国古典戏剧白话读本(原创版)目录一、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二、中国古典戏剧白话读本的价值三、中国古典戏剧白话读本的内容及特点四、如何阅读和欣赏中国古典戏剧白话读本正文一、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剧是一种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先秦时期的巫觋说唱,到元、明、清三代的杂剧、传奇,中国古典戏剧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戏剧艺术。

其中,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影响尤为深远。

二、中国古典戏剧白话读本的价值中国古典戏剧白话读本是将古典戏剧的文学剧本以现代白话文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戏剧的魅力。

通过阅读白话读本,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戏剧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从而提高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此外,白话读本还有助于扩大戏剧的传播范围,促进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三、中国古典戏剧白话读本的内容及特点中国古典戏剧白话读本的内容主要包括剧本、剧情介绍、人物分析、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在呈现方式上,白话读本采用了现代白话文,简化了古典戏剧的语言表达,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此外,白话读本还通过重新编排结构、划分章节、配以精美彩图等形式,增强了故事性和趣味性,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四、如何阅读和欣赏中国古典戏剧白话读本阅读和欣赏中国古典戏剧白话读本,首先要了解戏剧的背景和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剧本和人物。

其次,要关注剧本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感受戏剧的艺术魅力。

同时,要欣赏戏剧中的音乐、舞蹈、美术等元素,领略戏剧的综合艺术魅力。

最后,要积极参与戏剧的演出和传播,为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指的是哪四部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指的是哪四部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指的是哪四部?我国四大古典戏剧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西厢记》《西厢记》的故事出自唐代元稹(779-831)的小说《莺莺传》。

小说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

王实甫改写了这个始乱终弃的悲剧,让张生与莺莺相互爱慕,为争取爱情自由,在婢女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共同向崔老夫人进行斗争,最后相偕出走。

剧中对青年男女幽会、私奔行为的大胆描绘,以及剧终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祝福,都明确宣告了自主婚姻的合法性,尽管它仍属于才子佳人式的一见钟情。

在封建正统观念看来,一见钟情的本身,也是十足的叛逆。

颇具说服力的团圆结局,成为中国戏曲的常用模式。

它体现了中国人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精神气质,对民族的文化心理构成,有着重要意义。

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使《西厢记》成为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被视是古代剧的一个范本。

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矛盾起伏跌宕。

张生的热烈执著、莺莺的含蓄蕴藉,红娘的锋利俏皮,都写得活灵活现。

尤其是作者怀着民主思想刻划的红娘,以自已的聪明机智、泼辣爽朗,不但为莺莺张生穿针引线,传书递简,而且在私情败露的紧要关头,不畏家法挺身而出,维护着他们的爱情。

所以红娘这个晶莹亮丽的形象,在后世成了热心撮合男女恋爱婚姻者的共名。

《牡丹亭》《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剧情是这样的: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

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作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

女主人公杜丽娘不甘心做循规蹈距的闺阁典范,而大胆披露自己的内心欲望,“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要求过“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自由生活。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_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_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_中国古典戏剧知识》摘要:《诗》里颂《楚辞》里九歌就是祭神歌舞唱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如《窦娥冤》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京戏和其他地方戏传统剧目它是国民族戏剧化通称○现代戏剧主要指是0世纪以从西方传入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般专指话剧国戏曲远流长它早是从模仿劳动歌舞产生()先秦──戏曲萌芽期《诗》里颂《楚辞》里九歌就是祭神歌舞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娱神歌舞逐渐演变出娱人歌舞从汉魏到唐又先出现了以竞技主角抵(即戏)、以问答方式表演参军戏和扮演生活故事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戏剧(二)唐代(期)──戏曲形成期唐以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三)宋金──戏曲发展期宋代杂剧金代院和讲唱形式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容都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四)元代──戏曲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原有基础上发展成种新型戏剧它具备了戏剧基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阶段元杂剧是民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学艺术成就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会人才共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综合性舞台艺术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四折楔通常格式(王实甫《西厢记》是元杂剧独有长共写了五二十折)每折用宫调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要曲牌填写也叫曲、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对话)、独白(角色独抒发人感情和愿望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人对观众说话)、带白(插曲词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人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称末正旦主唱称旦脚色末男角元杂剧正末是剧男性主角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女主角)、旦、搽旦净俗称花脸花面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男性人物如《窦娥冤》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丑又称三花脸或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人物有丑和武丑分外元杂剧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角色名如蔡婆婆元杂剧作短短几十年创作剧至少五六种以上保留到现也还有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面貌其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我国珍贵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窦娥冤》通描写善良无辜童养媳窦娥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残酷剥削、地痞流氓敲诈勒和贪官污吏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坚强志和宁死不屈反抗精神马致远《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描写王昭君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臣腐败无能对元代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统治者给予辛辣嘲讽王实甫《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主故事从惊艳、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渴望但她出身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熏陶和束缚因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她终走上了叛逆道路作品增添了浓厚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主与恪守父母命矛盾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误会和冲突副线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张弛动静喜悲聚散挥洒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都成了眷属主题思想和性鲜明、栩栩如生艺术形象都具有强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感染深广群众所喜爱○元曲四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五)明清──戏曲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了明代传奇前身是宋元代南戏(南戏是南曲戏简称它是宋代杂剧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种新兴戏剧形式温州是它发祥地)南戏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它不受四折限制也不受人唱到底限制有开场白交代情节多是团圆结局风格上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形式上比较由更便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子保留下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人加工和提高这种不够严整短戏曲终变成相当完整长剧作例如高明《琵琶记》就是部由南戏向传奇渡作品这部作品题材民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故事并且有定戏剧性曾被誉南戏兴祖明代叶传奇作和剧量涌现其成就是汤显祖他生写了许多传奇剧《牡丹亭》是他代表作作品通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幸福爱情要性放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束缚取得了胜利这当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社会里是有深远社会义这剧作问世三年直受到者和观众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戏曲表演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光辉清代传奇创作总说不如明代兴盛但清初由民族矛盾尖锐有几位优秀剧作创作了些反映社会现实作品取得了重要成就洪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就是这些作品突出代表《长生殿》通描写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反映了统治阶级部矛盾和民族矛盾揭露了皇贵族荒淫奢侈生活以及加到人民身上苦难《桃花扇》则通描写李香君和侯朝宗悲欢离合故事反映明末动乱社会现实以及。

第六章古代戏曲

第六章古代戏曲

代表性作品有:秦简夫的《东堂老》《赵礼让 肥》,萧德祥的《杀狗劝夫》等。此外还有历史 剧《孟良盗骨》《风云会》,神仙道化剧《城南 柳》《升仙梦》等。
(三) 明清传奇
1. 明清传奇的演变发展 “传奇”的本意是指记述奇人奇事。唐宋人用 “传奇”指称一种小说体裁。从宋代至清代,小 说、诸宫调、北杂剧、南戏都曾被人称为“传 奇”。明清以来称“传奇”者,一般是指一种特 殊的戏曲体裁。
第六章 古代戏曲
一、古代戏曲概述 (一)古代戏曲的发展与体制特征
1.古代戏曲的起源发展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戏曲艺术中大致包括文学 剧本、戏曲音乐和舞台美术三个部分。中国文学、 音乐和美术的深厚积累为中国戏曲的形成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演出的是以唱北方曲调为特 色的北杂剧和唱南方曲调为特色的南戏。元代中 叶前,北杂剧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戏剧形式。元中 叶后,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地区成为全国 最重要的经济中心。
2.以情反理 他明确提出用充满个性色彩的“情”,去抵制 和战胜为统治阶级意志服务的所谓“天理”。他 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 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 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 必有邪!”
3.杜丽娘形象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 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她出生在 名门大家,自幼受到无所不在的封建文化教育和 严格管束。就连衣裙上绣有成双的花鸟,空闲时 打会儿瞌睡,也会被视为大逆不道,受到父母的 呵斥。她如同一只关在笼中的小鸟,强烈渴望冲 出牢笼,自由翱翔。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
此后,传奇创作在文人士大夫中掀起了热潮。 明末清初,昆山腔因统治者的提倡和昆、弋争胜 形势下表演艺术的精进,仍能维持剧坛主流的余 势;弋阳诸腔则在民间广泛流传,发展为许多新 的地方戏曲声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剧概述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

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

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灿、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

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

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

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

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

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

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

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

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

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

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

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样。

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

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

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

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

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

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

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梨园领袖关汉卿不满于黑暗社会的压抑与摧残,关汉卿长期“混迹”在勾栏妓院。

在戏剧天地纵横驰骋,发挥着自己的心智和才能。

他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并形容自己是有如“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隐藏着冷峻悲凉的内心世界和热烈乐观的战斗精神。

关汉卿写作勤奋,一生共著杂剧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戏占12个。

他那贴切现实、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着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又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

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窦娥冤》。

《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关汉卿结合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认,精心构制了这个大悲剧。

窦娥因家贫被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丈夫早死,婆媳相依为命。

流氓张驴儿闯入这个家庭,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们父子为妻,遭到窦娥严辞拒绝。

张驴儿欲毒死蔡婆,结果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便嫁祸给窦娥。

昏聩的桃杌太守严刑逼供,将窦娥屈打成招,并被处死。

违法的人并未得到制裁,守法的人却被“法纪”送了性命。

戏剧的锋芒直指酷虐的封建统治。

当窦娥幻想破灭,她愤怒地呼喊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的责天问地,也是关汉卿的呼喊,代表着不屈从于现实命运的浩然正气。

元杂剧多充溢着一种郁闷、愤懑的情绪,这是在异族统治下的元代作家目睹种种黑暗现象后的自然流露。

但关汉卿在《窦娥冤》中表达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否定与诅咒般的诘难,具有无可辨驳的深刻性。

《西厢记》实现有情人的爱之梦王实甫的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均不可考。

但他为我们留下一部不朽的杰作《西厢记》。

《西厢记》的故事出自唐代元稹(779-831)的小说《莺莺传》。

小说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

王实甫改写了这个始乱终弃的悲剧,让张生与莺莺相互爱慕,为争取爱情自由,在婢女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共同向崔老夫人进行斗争,最后相偕出走。

剧中对青年男女幽会、私奔行为的大胆描绘,以及剧终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祝福,都明确宣告了自主婚姻的合法性,尽管它仍属于才子佳人式的一见钟情。

在封建正统观念看来,一见钟情的本身,也是十足的叛逆。

颇具说服力的团圆结局,成为中国戏曲的常用模式。

它体现了中国人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精神气质,对民族的文化心理构成,有着重要意义。

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使《西厢记》成为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被视是古代剧诗的一个范本。

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矛盾起伏跌宕。

张生的热烈执著、莺莺的含蓄蕴藉,红娘的锋利俏皮,都写得活灵活现。

尤其是作者怀着民主思想刻划的红娘,以自已的聪明机智、泼辣爽朗,不但为莺莺张生穿针引线,传书递简,而且在私情败露的紧要关头,不畏家法挺身而出,维护着他们的爱情。

所以红娘这个晶莹亮丽的形象,在后世成了热心撮合男女恋爱婚姻者的共名。

它们在刻写亡国之痛白朴(1226──1306以后)《梧桐雨》和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汉宫秋》是两部著名的悲剧。

它们分别以唐代安史之乱、汉代与匈奴的民族矛盾为背景,描写了唐明皇、杨贵妃和汉元帝、王昭君不幸的爱情故事。

作品用凄婉的绝唱烘托了在民族纷争中的社会景象。

即使帝妃之情,也无不灌注着沉痛的政治感受和浓郁的故宫禾黍之悲。

无论是作家,还是观众,从不把它们当作严格的史剧看待,因为它们是借助历史故事的铺陈,刻写自己的亡国之痛。

以深沉的目光和怅然的心情回顾前朝,曲折地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希望──这是元代作家为中国史剧创作定下的基本格调。

纪群祥(生卒年不详)因一部《赵氏孤儿》而传名古今中外。

此剧取材于历史记载并加以虚构发展而成。

春秋时期晋国奸臣屠岸贾诬陷赵盾,致使赵家300余口被诛杀。

为保护赵氏根苗和晋国同龄的幼婴,草医程婴献出了亲生骨肉,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抛却身家性命,守门将军拔剑自刎……他们心存正义向死亡挺进,换得出赵氏孤儿的安全。

20年后,程婴把事情真相告诉了赵氏孤儿,孤儿把复仇的利剑刺向了血债累累的屠岸贾。

纪君祥描绘的一幅幅令人怵目惊心的场景,张扬着民族的百死不辞的复仇精神。

剧中提出的“存赵孤”的口号,隐含着怀恋亡灭的前朝(赵宋)、不满元蒙统治的民族意识。

此剧早已流行海外,法国作家伏尔泰受它的启发而写了《中国孤儿》;德国诗人歌德也写过模拟其后半部情节的剧本《埃耳泊诺》。

四大传奇南戏在元朝继续着经的发展和流行。

它自觉不自觉地吸纳了杂剧的优长,对自身作出新的规范与提高。

于是,这时的南戏出现了由粗变精的飞跃。

其代表作就是元末盛行的“荆、刘、拜、杀”四大传奇。

《荆钗记》中的王十朋与历史人物王十朋生平不符。

一说钱玉莲原是妓女,因遭他的遗弃而投江自尽。

但舞台上的《荆钗记》,是一个写尽夫妻之间忠贞的爱情故事。

王十朋是一位受到称许的人物。

这个故事的曲折发展,肯定了一种不随升沉荣辱而转移的婚姻观念;同时,又是对上层社会流行的“富易交、贵易妻”的批判。

戏剧以对爱情的坚贞和对富贵权位的傲视,赢得了平民观众的喜爱。

历史人物刘知远以破落户起家,从军卒升为将帅,最后当上皇帝。

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生平事迹,自是民间文艺创作撷取的绝好题材。

《白兔记》以刘知远鱼龙变化的故事作为全剧骨架,流露出封建时代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

他们渴望改变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又苦于上天无路,不免艳慕或幻想能通过某种机遇而出人头地。

剧中赞扬李三娘不以贫贱论人,识刘知远于草莽之中,也是从这点出发。

但是《白兔记》所产生强烈审美效果的,不是这些思想,而是李三娘所受的非人苦难,“日间挑水三千担,夜间推磨到天明”,几近家奴。

这种苦难,控诉了那个妻离子散,民不聊生,几人升迁,万众受虐的年月。

质朴自然的艺术特色,却浓重地传递出由动乱酿成灾难的氛围。

《拜月亭记》是在一幅兵荒马乱的画面里,讲述一个颠沛流离的故事。

男女主人公踏上逃避战火的风雨旅途,在患难相扶之中,他们萌发了爱情。

离乱中的结合,既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不门当户对,自然有悖于封建伦理,但作品肯定了它。

充满干戈的人生遭际,是极其痛苦的,舞台上着意渲染的是关切他人的美好情操。

温和的关系与严峻背景的对比,人物亮丽的情感色彩和非常巧合的情节的融合,是它的重要艺术特点。

《杀狗记》写富家子弟孙华结交市井无赖,反视胞弟为仇敌,使之沦为乞丐。

孙妻屡劝不听,便杀狗伪装成死尸放在家门口。

孙华见后十分惊惧,找酒肉朋友帮忙,均被托辞拒绝。

只有弟弟不记前恨,将“尸首”背到城外掩埋,并向官府自首,说人是自己杀的,与兄弟无关。

孙华顿然悔悟,兄弟和好,共受官府旌表。

这是一出劝诫剧,通过一个生硬设计的事件,让那些违背封建行为规范的人改邪归正。

观众能接受《杀狗记》并非由于这个主旨,而是在表现孙华的遭遇时,展示了市井无赖的无信、无聊、无行,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可憎的世态图画。

南戏绝唱《琵琶记》在南宋民间文艺和早期南戏中,蔡伯喈是个“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坏人。

高明改写了他,不再是个负心男子。

他本无心功名,因严父催逼,才不得已进京赴考;高中以后,屈于皇帝和牛丞相的炎威,被迫入赘相府,不能归家。

只因他辞试、辞婚、辞官的请求都被拒绝,终于酿成了父母饥饿而死,妻子赵五娘卖发葬公婆,沿途弹唱行乞,千里寻夫的悲剧。

作品的最后,以一夫二妇守孝三年一门旌表作结。

剧作家把功名利禄与家庭幸福对立起来,表明对皇帝的效忠义务原来是以剥夺人的赡养权利为前提的。

戏剧的结构极富特色,依据男女主人公的两地处境,分成两条线索交错递进。

一面是蔡伯喈一步步陷入功名富贵的罗网;一面是赵五娘独自支撑门户,苦苦挣扎。

将统治者的飞扬跋扈、安富尊荣和农村灾年一派残破的生活情景同时写入戏中。

鲜明的对比折射出社会的深刻矛盾。

尤其是赵五娘这个人间苦难负荷者的形象,更具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全剧典雅、完整、生动、浓郁,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

它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

传奇―明代戏剧主潮由于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

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

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

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

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

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

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