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学案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学法指导】借助具体的句子给学生小组观察、分析、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结论,学生们相互补充,总结出各种句式的规律,并进行运用。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选择题翻译题考题回顾:(06年广东卷)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shěn 讥笑)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06全国卷一)翻译句子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一、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大王来何操⑵沛公安在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⑷微斯人,吾谁与归<⑸客何为者总结规律: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
牛刀小试: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B、豫州今欲何至}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答案:C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莫”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牛刀小试: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答案:B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教案《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教案1一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考点细化: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三复习要求: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常见句式知识;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内容:(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题1: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题2: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题3: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2、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和判断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和翻译。
3、通过练习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的结构特点和标志词。
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2、难点理解倒装句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语序变化规律。
区分不同类型特殊句式在语境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咱们来玩一个小游戏。
我这里有一些文言文的句子,大家来猜猜它们的意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大家先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好,有同学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没有早任用您,如今情况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非常棒!那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和我们平时说的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有点不一样呢?这其实就是文言文的一种特殊句式——判断句。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看看还有哪些有趣的“不一样”。
(二)知识讲解1、判断句特点: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常见形式:“……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如“夫战,勇气也”。
“……者,……”,如“粟者,民之所种”。
“……,……”,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特点: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常见形式:“于”字句,如“受制于人”。
“为”字句,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见”字句,如“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字句,如“忠而被谤”。
3、省略句特点:句子成分在一定语境中省略。
常见形式:省略主语,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省略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
4、倒装句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苏教版

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对典型例句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运用方法。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2. 被动句:以“为……所”结构和“见”“于”为标志的被动句。
3. 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
4. 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
5.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和疑问语气词。
三、教学重点1. 判断句的识别和运用。
2. 被动句的识别和运用。
3. 倒装句的识别和运用。
4. 省略句的识别和运用。
5. 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难点1. 倒装句的分类和判断。
2. 省略句的判断和补充。
3. 疑问句的识别和理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典型例句来理解文言特殊句式。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总结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文言特殊句式。
教案内容请参考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相关章节。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的文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言特殊句式的学习。
2. 讲解判断句:解释“……也”为标志的判断句,举例说明判断句的构成和用法。
3. 讲解被动句:解释“为……所”结构和“见”“于”为标志的被动句,举例说明被动句的构成和用法。
4. 讲解倒装句:介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倒装句式,举例说明倒装句的构成和用法。
5. 讲解省略句:介绍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省略句式,举例说明省略句的构成和用法。
七、课堂练习1. 判断句练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并解释其意思。
2. 被动句练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以“为……所”结构和“见”“于”为标志的被动句,并解释其意思。
3. 倒装句练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倒装句,并解释其意思。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运用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练习,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用法。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难点:倒装句的分类和疑问句的构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举例、分析、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特殊句式,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1. 判断句:以“……也”为标志,表示判断或肯定。
举例:《岳阳楼记》中的“此则岳阳楼也”。
2. 被动句:用“被”、“受”、“遭”、“见”、“给”等词表示被动。
举例:《史记》中的“项伯见杀”。
3.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举例:宾语前置如《诗经》中的“谁谓草木不如人”。
4. 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
举例:省略主语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 疑问句:用疑问词或语气词表示疑问。
举例:《论语》中的“吾谁欺,欺天乎”。
3. 练习:设计相应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句子类型,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识别和分析其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汉语中的其他特殊句式,如固定结构、对仗句等。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文言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和应用。
七、教学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文言特殊句式。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如何准确识别和翻译这些特殊句式。
八、案例分析1. 选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文言特殊句式。
2.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特殊句式的含义和作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现代文特殊句式,如疑问句、否定句等,为学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做铺垫。
1.3.2 讲解: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和分类。
1.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特殊句式的特点。
1.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各个特殊句式。
第二章:倒装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倒装句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倒装句。
2.2 教学内容倒装句的定义。
倒装句的分类: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上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2.3.2 讲解:讲解倒装句的定义和分类。
2.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倒装句的特点。
2.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各个倒装句。
第三章:被动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被动句的定义和特点。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被动句。
3.2 教学内容被动句的定义。
被动句的特点。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3.3.2 讲解:讲解被动句的定义和特点。
3.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被动句的特点。
3.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被动句。
第四章:省略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省略句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省略句。
4.2 教学内容省略句的定义。
省略句的分类: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兼语省略。
4.3 教学步骤4.3.1 导入:回顾前三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4.3.2 讲解:讲解省略句的定义和分类。
4.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省略句的特点。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判断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3. 通过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倒装句2. 被动句3. 省略句4. 判断句5. 疑问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倒装句的种类和被动句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特殊句式。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特殊句式。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的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其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和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 长期效果: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长期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文言文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2. 投影仪:用于展示例句和讲解,增强视觉效果。
3.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判断题、填空题、改写句子等,用于课堂练习和学生课后自学。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特殊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种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运用。
2. 教学难点:特殊句式的辨别和正确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例句进行说明。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特殊句式的练习,辨别和运用各种特殊句式。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各种特殊句式的辨别和运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特殊句式的运用。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3. 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知识。
4. 鼓励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用于讲解和练习特殊句式。
2.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例句。
3.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文言文材料和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用法和翻译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以“……也”结尾的句子表示判断。
2. 被动句:用“被”、“受”、“遭”、“由”等表示被动。
3. 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5. 疑问句:用“何”、“胡”、“安”、“焉”等表示疑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识别和翻译。
2. 难点:倒装句的种类和用法,疑问句的用法和翻译。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用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分析: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用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翻译练习:布置课后翻译练习,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2. 文献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 文化讲解: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背后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教材,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特殊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倒装句和省略句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定义和例句。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特殊句式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拓展:讲解特殊句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案示例:一、判断句1. 定义:判断句是用来判断事物性质、状态或关系的句子。
2. 结构:主语+ 判断词+ 宾语3. 例句: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被动句1. 定义:被动句是表示主语被动接受动作的句子。
2. 结构:主语+ 被动词+ 宾语3. 例句:“夫子哂之。
”三、倒装句1. 定义:倒装句是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部分颠倒位置的句子。
2. 结构:谓语+ 主语3. 例句:“夫子居于卫,颜回问曰:‘卫君待子而君之,子欲以君往乎?’”四、省略句1. 定义:省略句是省略掉句子中某些成分的句子。
2. 结构:省略成分+ 剩余部分3.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五、疑问句1. 定义:疑问句是用来提问的句子。
2. 结构:疑问词+ 谓语+ 宾语3. 例句:“子路问:‘君子成人之美,而成己之恶乎?’”六、祈使句1. 定义:祈使句是表达命令、请求、劝告、禁止等语气的句子。
2. 结构:祈使词+ 宾语(有时省略)3.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七、并列句2. 结构:句子1 + 连词+ 句子23.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八、转折句1. 定义:转折句是表达两个意思相反或相对立情况的句子。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3. 通过对特殊句式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以“……也”结尾的判断句。
2. 被动句:以“被、受、遭、蒙、让、见、于”等字表示被动。
3. 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5.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疑问代词作兼语、疑问代词作主语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难点:倒装句的分类和疑问句的语法功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言文例句,让学生加深理解。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分析:分析经典文言文例句,引导学生理解特殊句式的实际应用。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5.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练习题:设计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过程。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2. 文献阅读:推荐一些文言文作品,让学生阅读,进一步巩固特殊句式的知识。
3. 文化讲解:介绍一些与文言文特殊句式相关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和技巧。
3、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2)学会通过关键词、语法结构等方法判断特殊句式。
2、难点(1)准确理解倒装句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语法规则和翻译方法。
(2)能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灵活运用特殊句式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文言文,让学生尝试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引出特殊句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判断句(1)常见的判断句标志词,如“者……也”“乃”“为”“则”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2)无标志词的判断句,根据语意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1)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如“于”“为……所”“见……于”“被”等。
例如:“受制于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忠而被谤。
”(2)无标志词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
例如:“戍卒叫,函谷举。
”3、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例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2)谓语的省略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例如:“投(之)以骨。
”(4)介词的省略例如:“林尽(于)水源。
”4、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即“操何”)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③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背景介绍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掌握这些句式对于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殊句式1.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是为了避免重复使用某些词语。
例如:•以德服人,不以暴制人。
(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组成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并列的意思,或者是为了强调句子中的某一部分。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两个并列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两个并列的句子)3. 省略句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省略句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于简化句子结构,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省略了“不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省略了“以德”)4.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在句子中使用名词或动词的-ing形式作为独立主格,表示一个与主句有关的补充说明。
在文言文中,独立主格结构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于表达原因、结果、条件等。
例如:•吾闻其语而喜。
(独立主格结构为“其语”)•吾见其人而怒。
(独立主格结构为“其人”)三、练习题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倒装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以德服人,不以暴制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并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3.下列句子中,哪些是省略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文言特殊句式上课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上课教案第一篇:文言特殊句式上课教案一、判断句:(一)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辞》)2、巨是凡人。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5、城非不高,池非不深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二)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则、为、“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1、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臣本布衣。
5、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
(过大孤山小孤山)6、且相如素贱人。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者,……也”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亚父者,范增也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5、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者也”1、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樊哙,沛公之参乘者也。
“……者,……”1、粟者,民之所种。
(论贵粟疏>)“……,……也”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是寡人之过也(……也)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四)无标志词,谓语对主语有断定性。
1、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主语,名词性谓语)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第一篇: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52级3级部语文组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例: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11年天津)2、(08广东)时有与(周)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周)访,不之罪。
(13年江苏)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10年天津卷)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答案提示1、都急切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23、注意关键点“谘”的解释和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谁可补者”(中书令可补者谁?)的翻译即可。
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中书令)合适补任的人为谁?二、省略句1、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使令性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之为兼语。
文言文中的兼语常常被省略,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
2.省介词宾语及动词宾语。
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与”等。
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介词后的宾语常常被省。
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3、省略介词(“于”“以”)如: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4、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一定补出主语。
以免造成误解。
【重要特征】(1)文言文中宾语省略,多在介词之后。
(2)省略的宾语多为代词“之”。
(13年全国卷)1、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
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2、(133、(11答案提示1、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分析典型例句,使学生掌握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分类。
2. 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3. 典型例句分析。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和特点。
2. 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2. 典型例句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和翻译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特殊句式。
2. 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10分钟)1. 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分类。
2. 讲解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三、典型例句分析(15分钟)1. 展示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判断特殊句式。
2. 讲解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试卷,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后续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判断和翻译判断句。
2. 判断和翻译被动句。
3. 判断和翻译倒装句。
七、教学重点1. 判断和翻译判断句。
2. 判断和翻译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
1.4.2 讲解: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和特点。
1.4.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特殊句式的例子。
1.4.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1.4.5 总结:强调文言文特殊句式在古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判断句2.1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文判断句的构成特点和用法。
2.2 教学内容讲解文言文判断句的构成要素、句式结构和用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判断句的用法。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2.4.2 讲解:讲解文言文判断句的构成要素和句式结构。
2.4.3 实例分析:分析判断句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2.4.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4.5 练习:学生自行判断给出的文言文句子是否为判断句。
第三章:被动句3.1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文被动句的构成特点和用法。
3.2 教学内容讲解文言文被动句的构成要素、句式结构和用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被动句的用法。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3.4.2 讲解:讲解文言文被动句的构成要素和句式结构。
3.4.3 实例分析:分析被动句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3.4.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4.5 练习:学生自行判断给出的文言文句子是否为被动句。
第四章:倒装句4.1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文倒装句的构成特点和用法。
4.2 教学内容讲解文言文倒装句的构成要素、句式结构和用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倒装句的用法。
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特殊句式概述1.1 特殊句式的定义1.2 特殊句式在高考文言文中的重要性1.3 学习特殊句式的目标与方法第二章:判断句2.1 判断句的定义与特点2.2 判断句的构成要素2.3 判断句的用法与例句2.4 高考文言文判断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三章:被动句3.1 被动句的定义与特点3.2 被动句的构成要素3.3 被动句的用法与例句3.4 高考文言文被动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四章:倒装句4.1 倒装句的定义与特点4.2 倒装句的种类与用法4.3 倒装句的例句与分析4.4 高考文言文倒装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五章:省略句5.1 省略句的定义与特点5.2 省略句的构成要素5.3 省略句的用法与例句5.4 高考文言文省略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六章:疑问句6.1 疑问句的定义与特点6.2 疑问句的构成要素6.3 疑问句的用法与例句6.4 高考文言文疑问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七章:否定句7.1 否定句的定义与特点7.2 否定句的构成要素7.3 否定句的用法与例句7.4 高考文言文否定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八章:夸张句8.1 夸张句的定义与特点8.2 夸张句的构成要素8.3 夸张句的用法与例句8.4 高考文言文夸张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九章:比喻句9.1 比喻句的定义与特点9.2 比喻句的构成要素9.3 比喻句的用法与例句9.4 高考文言文比喻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10.2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解题技巧10.3 练习题与答案10.4 拓展阅读与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判断句的定义与特点:判断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其特点是通过对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进行判断来表达意思。
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判断句时,可能会对其中的判断词和判断形式感到困惑。
二、被动句的定义与特点: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别人对主语施加的。
学生在理解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时,可能会混淆主语和动作承受者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再现高考
翻译下列各句(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1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2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二、判断句
(一)辨析下列句子哪些属于判断句?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⑧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⑨刘备,天下枭雄。
⑩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探究判断句的判定规律:
(三)知识迁移
1选出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C.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托者,用心躁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义,人之本也。
(2)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
三、被动句
(一)分析下列被动句式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二)探究被动句的判定规律:
四、宾语前置(高考重点)
(一)探究宾语前置的几种形式
1、
⑪古之人不余欺也。
⑫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⑬忌不自信。
2、
⑪大王来何操?
⑫沛公安在?
⑬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⑭微斯人,吾谁与归!
⑮不然,籍何以至此?
3、
⑪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⑫夫晋,何厌之有?
⑬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4、
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二)知识迁移
1.选出和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
例句:何厌之有?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臣之客欲有求于我。
C.忌不自信。
D.客从外来,与座谈,问之客曰。
2、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
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B.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
我看不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C.不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以他为老师,有的不以他为老师,这是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
我没能见到他的明白事理。
D.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学习,有的不学习,大的方面放弃小的方面学习。
我看不出他的聪明之处。
五、省略句
(一)探究省略句的几种情况
1、
⑪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⑫沛公谓张良曰:“……度至军中,公乃入。
⑬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
2、
(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2)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
则与斗卮酒。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竖子不足与谋。
(4)欲呼张良与俱去。
4、
(1)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4)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牛刀小试
1.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3分)()(2008年广东高考第七题)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3、翻译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