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浅析

合集下载

《黄河大合唱》作品浅析

《黄河大合唱》作品浅析

《黄河大合唱》作品浅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是音乐家冼星海与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于1939年3月,是一部大型声乐合唱作品。

这部作品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作品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作者、创作背景以及特色等方面对《黄河大合唱》作简要分析。

标签:《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中华民族;抗日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概述《黄河大合唱》是由我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与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光未然所作。

冼星海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近三百件,代表作品有: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歌曲《游击军》《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之恋》《夜半歌声》等。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以及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

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

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

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浅析《黄河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史上的一个经典曲目,在内容上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动人场面。

音乐上汲取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形象地塑造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力量与民族苦难。

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

在风格与结构上强调内在统一性,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是中国大型合唱声乐作品的典范。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中华民族,抗日《黄河大合唱》原名《黄河吟》,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在此基础上改写为《黄河大合唱》。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用感情饱满的笔墨,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的岁月风霜,以启迪人民保卫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全曲共分八个乐章,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冼星海是中国的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兼指挥家。

他的音乐作品对于中国的音乐历史、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宝库的一部分,他的作品推广和传承了中国音乐传统,同时又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黄河大合唱》,这首音乐作品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的音乐特点有如下几方面:一、唱腔沉厚,气势磅礴《黄河大合唱》的曲调和唱腔具有很浓厚的民族音乐特点,具有浓烈的豪迈气息。

整首曲子以豪放的音乐形式展现了黄河巨大的气势和生命力,将民族的崇高精神和感人情感融为一体,是充满人民智慧的创作。

二、音乐结构宏伟,节奏有力整首曲子的音乐结构宏伟,由韵律衔接起伏,气势磅礴、节奏有力,表现了黄河大地融入自然和人的心灵的情感。

大量的人声合唱和管弦乐的配合使得整个作品的音响效果更具震撼力。

三、短小精悍,字字入骨《黄河大合唱》的歌词非常精炼,用字简短而富于画面感和感染力。

这些歌词感人至深、振奋人心,每一字都入骨,深深刻画出黄河人民的魂魄和民族精神。

四、多元文化特点,具有现代感《黄河大合唱》的曲调雅致又别具匠心,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创新技法和多种音乐文化元素,展现出独特的现代感。

这些元素使得整首曲子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极高的听众感召力。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可以说是祖国音乐大同的代表,融合了中华民族音乐传统和西方音乐元素,并兼具现代意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

综上所述,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于中国的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和国家精神的宝贵贡献。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冼星海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情感而著称。

其中《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艺术追求。

从《黄河大合唱》中可以看出冼星海音乐作品的几个特色。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风格受到了中国民歌和民间音乐的影响。

冼星海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五声音阶、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在音乐中融入了浓厚的中国民间音乐元素。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黄河大合唱》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并且与西方传统音乐有着明显的区别。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共鸣。

冼星海擅长运用音乐语言来表达情感,他善于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将自己的情感与听众共享。

《黄河大合唱》通过激情澎湃的旋律和庄严威武的编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黄河的敬仰之情,激发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深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追求。

冼星海致力于将中国音乐发展成为世界音乐的一部分,他既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积极融入西方音乐的创新元素。

《黄河大合唱》不仅在音乐形式和编曲上融入了西方交响乐和合唱的元素,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采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乐器,展现出冼星海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热爱。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注重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它以黄河为象征,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敌的决心和团结的力量。

冼星海在作品中通过音乐的力量号召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并且以歌颂黄河的伟大和壮丽为主题,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黄河大合唱》展示了冼星海音乐作品的几个特色,包括受到中国民歌和民间音乐的影响、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共鸣、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追求,以及注重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通过这些特色,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影响深远。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每当这激昂的旋律响起,我们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澎湃的力量,这便是《黄河大合唱》的魅力所在。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巨作,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这部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

从音乐的旋律上来看,《黄河大合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整首作品的旋律起伏跌宕,时而激昂豪迈,如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时而深沉悲壮,如泣如诉,令人动容。

在《黄河船夫曲》中,通过快速有力的节奏和坚定有力的旋律,生动地展现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奋勇搏斗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紧张而激烈的气氛。

而在《黄水谣》中,旋律则变得优美而抒情,描绘出黄河两岸曾经的美好景象以及被侵略者践踏后的凄惨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为祖国的命运而忧心。

在和声方面,《黄河大合唱》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手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例如,在《保卫黄河》中,采用了轮唱的形式,各声部之间的和声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感,仿佛是无数中华儿女在为保卫祖国而齐声呐喊,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从歌词的角度来看,《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充满了力量和情感。

光未然的词简洁而生动,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他以黄河为象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屈意志融入其中。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这样的歌词不仅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勇形象,更传递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在演唱形式上,《黄河大合唱》更是丰富多样。

它融合了独唱、合唱、对唱等多种形式,使得音乐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黄河怨》采用了女高音独唱的形式,演唱者通过深情的演唱,将一位遭受侵略者凌辱的妇女的痛苦和悲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闻之落泪。

浅析《黄河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史上的一个经典曲目,在内容上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动人场面。

音乐上汲取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形象地塑造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力量与民族苦难。

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

在风格与结构上强调内在统一性,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是中国大型合唱声乐作品的典范。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中华民族,抗日《黄河大合唱》原名《黄河吟》,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在此基础上改写为《黄河大合唱》。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用感情饱满的笔墨,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的岁月风霜,以启迪人民保卫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全曲共分八个乐章,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相关推荐黄河大合唱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歌曲吧,歌曲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歌曲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歌曲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河大合唱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现代声乐史上著名的大合唱。

音乐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心灵依托。

赏析这部大合唱曲,其实对于我们新一代音乐专业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黄河大合唱》创作时代背景《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战争时期1939年春,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反响巨大,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典型代表。

《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词作者光未然,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曲作者冼星海,现代著名作曲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

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性群众歌曲。

21岁入北京艺专学习小提琴与作曲。

23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

24岁赴法勤工俭学。

26岁考入巴黎音乐院,创作出《风》、《游子吟》等音乐作品。

30岁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出《救国军歌》、《夜半歌声》等歌曲。

1937年抗战爆发,积极参加救亡歌咏运动,创作出《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救亡歌曲。

1938年冬,赴延安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创作出《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等。

1939年,创作完成《黄河大合唱》。

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由于他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巨大贡献,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二、《黄河大合唱》各乐章简析《黄河大合唱》共8个乐章,每章均在开头配乐朗诵。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是一首混声合唱曲。

《黄河船夫曲》表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精神,它不是一首单纯的船夫号子,有更深刻的内涵,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正如作者自己说的“象征斗争的不断性。

”这体现了作者在创作上的思想高度。

第二乐章:《黄河颂》。

浅析《黄河大合唱》音乐创作中体现的民族特色

浅析《黄河大合唱》音乐创作中体现的民族特色

浅析《黄河大合唱》音乐创作中体现的民族特色【内容摘要】《黄河大合唱》反映了黄河岸边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生活和思想的感情,传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儿女的伟大坚强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黄河大合唱》以群众歌曲的精髓(即音调)作为基础而且吸取了山西和陕北一带民间音乐的音乐元素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作曲家极度成功的创造了拥有战争性新的民族气派、民族曲式与时代特征相符合的大型音乐套曲形式。

《黄河大合唱》的出现也使《黄河》钢琴协奏曲同时诞生,《黄河》不单每一段音乐都有明显的标题和具体的文字说明,用来准确地表达特有的革命内容,还塑造了生动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伟大音乐形象,从而使标题内容成功地表现出来,更加肯定了我们民族的音乐是世界性的音乐。

【关键词】黄河;创作中;民族特色《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一生当中最重要而且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并在1941年于苏联重新整理写作。

在这之后,黄河协奏曲的问世更加坚定了《黄河大合唱》的世界地位,它通过我们自己的五声民族调式写作方式,将其加工成为一部中西结合的钢琴曲,《黄河》突破了西洋协奏曲必须要三个乐章组成的形式,而是用四个乐章组成的,所以也可以称它为一部交响曲。

因此,其中民族的特色更加毋庸置疑的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学习。

一、黄河大合唱的简介(一)《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它靠丰富的艺术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吁激发了他,最终谱写出了一篇豪迈的朗诵诗——《黄河》,用来赞扬和歌颂我们的黄河形象,磅礴的气势和壮阔的历史场景,展现出黄河儿女们的英雄气概。

《黄河大合唱》结构联系极为紧密,相辅相成,情感连贯。

整部套曲则由1、《黄河船夫曲》(合唱)、2、《黄河颂》(男声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4、《黄水谣》(女声合唱)5、《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6、《黄河怨》(女声独唱)7、《保卫黄河》(齐唱、轮唱)8、《怒吼吧!黄河》(合唱)一共八个乐章组成。

黄河大合唱赏析及感悟

黄河大合唱赏析及感悟

黄河大合唱赏析及感悟《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延安整风期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

《黄河大合唱》共有4个乐章,即:《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和《黄河怨》。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全曲的引子。

它采用了山东号子、船工号子等音调,显得气势磅礴、生动有力。

具有浓郁的黄河生活气息。

第二乐章“黄河颂”是全曲的中心内容。

这一乐章共分三段。

在第一段中,音乐节奏紧张、急速,仿佛表现出黄河船工们在风浪中搏斗以及驾驶着黄河船只在黄河激流中逆水行舟的紧张而激烈的情景。

第二段抒情性较强,由深沉宽广的“男高音独唱”引入主题。

这一乐章运用了不同形式的演唱技巧,更好地刻画了黄河波澜壮阔、雄伟豪迈的英雄气概。

第三段是整个作品的高潮,由混声合唱与乐队竞奏相结合。

以三连音的节奏音型和带有金属光泽的音色,描绘出黄河奔腾咆哮的宏伟场面,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

第四乐章“黄河怨”是对第三乐章的回答,也是全曲的终曲。

这一乐章用长笛模仿惊涛骇浪的声音,使人联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景象。

整个乐章以悠扬的慢板旋律为主要基调,时隐时现地闪烁着进行曲的特点,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整部《黄河大合唱》的结构比较严谨,写法简练,仅用了不足六分钟的时间,就描绘了黄河从源头奔腾至入海口的壮丽景象,展现了黄河儿女们的战斗豪情。

作者以澎湃的热情,集中地表现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这首歌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通过赞美黄河表达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挚爱之情。

作品自始至终洋溢着激昂慷慨的情绪。

曲中每一句歌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都是千百年来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字里行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音乐语言的选择十分贴切,对各种不同情绪的表现恰如其分,塑造的音乐形象鲜明而又富于感染力,让人过目难忘。

除此之外,作品的词曲、钢琴伴奏等方面也堪称经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无论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还是音乐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以气势恢弘、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人为之倾倒,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鼓舞斗志的精神动力。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由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其音乐作品
特色不仅在于其震撼人心的音乐氛围,更在于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表达和对时代精神的独
特诠释。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通过对《黄河大合唱》的深
度解析,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

除了民族性特色外,冼星海音乐作品还体现了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黄
河大合唱》作为集体合唱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音乐创作上将中国的民族特色进行了淋漓
尽致的展现,更在歌词的选取上贴近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歌词中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便是对中国文化中黄河母亲形象的深刻体现,
寓意着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

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贯穿始终,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影响。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深厚的民族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对时代精神的独特诠释以及个性特色的鲜明展现等方面。

《黄河大合唱》作为冼星海
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音乐上体现了中国独特的音乐风情,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诠
释和对时代精神的生动再现。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音乐音调的美妙和
旋律的动听,更在于其对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

通过对《黄河大合唱》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更好地感受到他对中国音乐的不懈追求和深厚造诣。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黄河大合唱》的背后,凸显的是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激情的革命精神。

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推荐一篇关于《黄河大合唱》鉴赏,一起来看看吧!《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整体把握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

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

浅谈《黄河大合唱》鉴赏

浅谈《黄河大合唱》鉴赏

浅谈《黄河大合唱》鉴赏蓝成森摘要:黄河大合唱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对其的鉴赏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这首乐曲的意义。

从《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艺术结构以及它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艺术结构《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代表作。

在高中阶段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想大部分老师都只是学好了后再去进行教唱这首歌,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这首作品的意义。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那时我国正处于八年抗战的开始时期,这首歌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广阔地展现了中日战争的壮丽风景,同时也向全世界发出了解放民族的号角,并且在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强崛起的意志。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极富励志,曲调振奋人心,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鼓舞士气,激励战士勇气和民族热情的作用。

下文是我对《黄河大合唱》的一个简单浅析,我认为《黄河大合唱》可以从它的创作背景、艺术结构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1939年1月,冼星海听到光未然的黄河吟后,有感而发的他在抱病期间创造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在之后的时间里共完成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就这样,《黄河大合唱》这首气势恢宏的乐曲便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气呵成,《黄河大合唱》首演于亚楠的陕北公学的大礼堂,并在表演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机很快唱响了全国大江南北,也成了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由其中不同的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体现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与精神,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英勇场面。

在《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下,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曲目早已传遍大街小巷。

它鼓舞着人们积极抗战,给人们树立了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体现着人们在苦难中的顽强斗争。

二、《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结构《黄河大合唱》全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组成。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现代声乐史上著名的合唱曲目,在中外乐坛上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是合唱的首选曲目。

因此,全面、正确地解读、赏析这部合唱曲,对于中国合唱艺术而言,至关重要。

一、《黄河大合唱》创作的时代背景《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邬祈零指导),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词作者光未然(张光年),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建国后曾任《文艺报》主编。

曲作者冼星海,我国现代著名作曲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的船工家庭。

中学时开始学习小提琴。

21岁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与作曲。

23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并参加了“南国社”。

24岁赴法勤工俭学。

26岁考入巴黎音乐院,并创作出《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音乐作品。

30岁归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出《战歌》、《茫茫的西伯利亚》、《救国军歌》、《热血》、《青年进行曲》、《夜半歌声》、《拉犁歌》等歌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他参加了救亡歌咏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创作出《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做棉衣》等救亡歌曲。

1938年冬,他接受“勇艺”的邀请,赴延安任“勇艺”音乐系主任,创作出《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1939年,创作完成《黄河大合唱》。

1940年因病赴前苏联医治,病中创作出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等。

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享年40岁。

由于他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巨大贡献,获“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张光年与冼星海1937年即已结识,并合作过许多抗日救亡歌曲,共同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东渡黄河,亲临黄河的险滩急流,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并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黄河大合唱作品赏析及感想

黄河大合唱作品赏析及感想

黄河大合唱作品赏析及感想《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

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它从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流域的炮声中走来,以气吞山河的壮阔激情,讴歌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示了我国各族人民坚强不屈、团结奋进的民族风貌,成为鼓舞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战歌。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全篇的序曲,也是全曲最为动人心弦的一章。

乐章共分三段,每段都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画面:第一段,小号以粗犷有力的音调吹出:“风啊!风啊!在我的头上呼啸!”中国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恶风暴雨,真有点不知所措,只得把唯一的救生工具——那破旧的木船,驾到高高的桅杆顶上,企图躲避这难以驾驭的狂风巨浪。

他们边用铁浆“哗啦哗啦”地使劲划,边望着逐渐逼近的大海发呆;有的则双手抱着头颅,发出痛苦的呻吟,就象即将被压扁似的。

第二段用较高音区奏出了船夫们“嗷”的呐喊声,他们不敢回答,因为头顶上那只沉重的舵板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他们。

第三段船夫们的呐喊更加凄惨,可又无可奈何,只好听凭命运摆布了。

在这悲壮的呐喊声中,表现出一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但同时也表达了船夫们哀伤与愤懑的复杂心情。

这一乐章的旋律在多处使用了平行三度和四度的跳进,既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又突出了音乐所要表现的特定内容。

像中间的八度跳进,使全曲形成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整体,同时还具有华彩的效果,把原本刻画船夫们在狂风怒涛中绝望挣扎的场面,改变为表现他们在拼搏中顽强抵抗,而又在激流冲击下昏昏沉沉的情景。

这是典型的“摇船曲式”,即以平稳的三连音旋律开始,然后逐步推向高潮,随之以一连串平行三度或四度的大跳,并形成优美的波浪式起伏,最后以平静、舒展的四分音符结束。

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以热情澎湃的旋律,深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表现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繁荣富强的愿望。

【音乐】《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音乐】《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1️⃣ 引言:《黄河大合唱》的历史背景与创作意义《黄河大合唱》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作曲,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作词。

这部作品诞生于1939年,正值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岁月。

它以黄河为背景,通过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风貌,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奋勇向前的时代强音。

2️⃣ 音乐结构与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部宏伟的音乐史诗。

这些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

每个乐章都运用了不同的音乐手法和表现形式,如合唱、独唱、对唱、轮唱等,充分展现了音乐的多样性和表现力。

在艺术特色上,《黄河大合唱》融合了中西音乐元素,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又吸收了西方交响乐的大气磅礴。

冼星海巧妙地运用了民族乐器的音色和节奏,与西方管弦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同时,作品在旋律上激昂有力,节奏鲜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染力。

3️⃣ 歌词内涵与情感表达《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深刻而富有诗意,光未然以黄河为象征,通过描绘黄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抒发了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歌词中既有对黄河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更有对民族精神的颂扬和对胜利信念的坚定。

这些情感通过音乐的渲染和表达,更加生动而感人。

在音乐鉴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河大合唱》所传递的强烈情感力量。

无论是《黄河船夫曲》中的坚韧不拔,还是《黄河颂》中的豪迈壮丽,亦或是《保卫黄河》中的激昂斗志,都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部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生动教材。

总结而言,《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它以壮丽的音乐语言和深情的歌词表达,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历史风貌。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

八个乐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音乐形象。

同时,全曲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个基本音调始终贯穿于整部黄河大合唱:即《黄河船夫曲》的主要动机(象征斗争和力量)、《黄水谣》的主题(象征民族精神)、《怒吼吧!黄河》的表现苦难的主题。

《序曲》基本上就是这三种基本音调的呈示,从而奠定了全曲的基调。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冼星海在解释这一乐章时写道:“你如果静心去听,可以发现一幅图画,像几十个船夫划船,充满战斗的力量。

……开始的紧张情形,是船夫们渡黄河时和波涛挣扎的情形。

……最后一段比较轻松一点,在他们走近河岸的时候,他们充满着愉快、希望与光明。

最后的两句,象征战斗的不断性。

”这一乐章的旋律吸取了船夫号子的音调,运用动机式的主题核心贯穿发展手法和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惊心动魄,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第二乐章《黄河颂》,由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壮阔高昂的旋律和宏大雄伟的气魄,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用三弦伴奏的诗朗诵,伴奏音乐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满江红》的曲调,痛斥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

这一乐章在演出时一般都省略。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

这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

第一段委婉深情;第二段是悲痛的呻吟;第三段的情绪更为凄凉,但在凄凉中蕴含着希望。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生对唱及合唱。

此乐章采用山西民歌的旋律,曲调和歌词结合得十分妥贴,将一问一答、互相关怀和同情的语气表现得十分亲切生动。

最后的混声合唱精神饱满,坚定有力,表达了“打回老家去”的决心。

第六乐章《黄河怨》由女高音独唱。

冼星海写道,这是“代表妇女被压迫的声音,被污辱的声音。

音调是悲惨缠绵,是含着眼泪来唱的一首悲歌。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采用二至四部的轮唱形式和坚定昂扬的旋律,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的气势。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首页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浅析王亮中文摘要:《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浅析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采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1]《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

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

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

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钢琴协奏曲<<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

[2]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为人熟悉的作品。

他很早就有一个宏愿:用音乐表现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和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创作冲动的必然结果。

今日已贵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

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

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

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

[3]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4]《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

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

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

[5]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却仍然存在,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黄河大合唱》雄壮而激奋,深刻地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时代、生活和群众的革命精神,成为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震撼着神州大地,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抗敌,夺取抗战的胜利。

《黄河大合唱》的成功之处,在于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

就合唱而言,给人以音乐与文学“协奏”的感受;歌词与音乐意境高远,形式灵活多样,富于歌唱性和音乐性;贴近劳苦大众,雅俗共赏,富于普及性;注意用情节、戏剧性渲染刻画人物;从艺术借鉴上看,它还带有西方“康塔塔”的成份。

[6]全曲由八首歌曲组成,既各成章节,又浑然一体。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我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名作,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看来,《黄河大合唱》产生的震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相比拟。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

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

[7]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中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

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

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

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

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

“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8]。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

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参考文献:[1] 何平; 关于《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征[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9年04期; 8-16[2] 周广平;《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分析[J]; 人民音乐; 1998年08期; 3-6[3] 苏夏;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J]; 人民音乐; 1998年09期; 6-10[4] 周广平; 从“普遍的音乐”看冼星海的音乐教育思想[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5年Z2期; 12-15[5] 梁荣超; 新版唱片《黄河大合唱》听后感[J]; 人民音乐; 1995年12期; 30-31[6] 郑夏冰; 音符间迸发出的民族情感——冼星海及其《黄河大合唱》[J]; 福建艺术; 2003年02期; 24-25[7] 周广平; 《黄河大合唱》在音乐创作形式上的启示[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9年04期; 24-28[8] 王登绒; 《黄河大合唱》艺术创新新探[J]; 洛阳大学学报; 2004年03期; 105-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