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赏析word版本

合集下载

赏析《黄河大合唱》

赏析《黄河大合唱》

及 伴 奏 音 乐 的 全 部 谱 曲 写 就 了 这 划 时 代 的 中 华 民 族 的 音 乐 史 诗 ] 41 冼 星 海 在 苏 联 疗 养 时 又 重 新 进 行 了 加 工 9 年 整理 整部 作 品以 黄河 为背 景 的光荣 历 史 颂 扬 了 中 华 民 族 源 远 流 长 控诉
面 进 行 赏析

词、曲作者 作曲 共
《黄 河 大 台 唱 》的 词 作 者 是 光 未 然 著 名 诗 人 。 曲 作
者 是冼 星海 ( o5 45 中 国近现 代著 名音 乐家 1 —1 9 9 ) 家 在 冼星 海短 暂 的一 生 中 创作 生 活长 迭 1o余 年 创 作 歌 曲2 5o余首 大合 唱4部 歌剧 1 部
着 眼 于 歌 颂 在 结 构 上 与 第 一 乐 章 《黄 河 船 夫 曲 》 紧 密 是
亡 的深 重
中流砥 柱
深 知民 众的苦 痛 在 民族 危亡 的严 重关 头
他 加 人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为 了 民 族 解 放

为抗
相承 的。 诗人 作为 时代 的歌 手 出现
表祖 国英 勇的 儿女 势宏 伟
了 民 族 解 放 的 战 斗 警 号 三 .作 品分 析 《黄 河 大 台 唱 》 有 八 个 乐 章 结 构 十 分 完 整 并 富 于 变 共
化 各个 乐章 又富 有 寓意 每首 台唱 的 开头都 以 配乐 诗 朗
诵 加 以 贯 穿 每 个 乐 章 既 相 互 独 立 又 有 联 系 《黄 河 大 合 唱 》 演 唱 形 式 上 有 独 唱 对 唱 齐 唱 轮 唱 台 唱 在 等 在 曲 式 结 构 上 既 吸 取 了 西 洋 音 乐 的 创 作 手 法 又 强 烈 地 突出 了民族 音 乐的 色彩 风 格 在 伴 奏 音 乐 上 既 发 挥

黄河大合唱课文赏析

黄河大合唱课文赏析

黄河大合唱课文赏析《黄河大合唱》通过讲述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黄河大合唱课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课文原文: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啊,星海!这就是你的《黄河大合唱》!那是1941年吧,我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森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

好大的合唱队啊,足有三四百人!这是由几个根据地来会演的宣传队组成的。

他们从台上直排到台下,在核桃林那绿油油的屏风前,构成一个巨大的扇面。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穿过“刀山火海”走来的。

他们一个个目光闪闪,神情严峻。

乐队,也够奇特的:有洋油桶改制的大提琴,庙上摘下的古钟,两个人搂不过来的牛皮鼓,号兵连借来的马号……在林荫下排成了长阵。

从伸出来的丫杈上,吊下来一盏马灯,照着乐谱架和指挥台。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在森林的深处,一个声音深情地发问了。

这声音,把我带到了黄河畔,那里有枣花的淡淡清香,旋转奔流的雄浑河水,一个个穿着白布背心的船夫,紧握着桨,炯炯的目光射向蹲在船头的老艄公,等他发出开船的手势……指挥,缓缓地举起了指挥棒,几千人的心都被提了起来!鼓手,捏紧了鼓槌;号兵,举起了系着红绸的马号;几千双眼睛凝聚在那个小小的棒头上。

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指挥棒一跳一个巨浪,一甩一个浪花。

分不清乐声、歌声,台上、台下。

只感到扑面飞来的水珠,脚上滚滚的波浪;万千父老弟兄,盯着一个人的眼睛。

桨板,劈动了死寂的东海;号子,震醒了沉睡的山峰;中国号,乘驾着怒吼的黄河,向前冲去!直到乐声停止了,耳边还响着浪拍石崖的澎湃声。

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

嗬,好一支精悍的队伍!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

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赏析《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于1939年3月创作,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描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的大型音乐套曲,共分为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的。

虽然每个乐章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上有所差别,但是整个作品所贯穿的思想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

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其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

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

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我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

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

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姓名:学号:专业:目录乐曲简介 (2)感想 (3)《黄河大合唱》赏析通过本学期选修汪美斐老师的《音乐欣赏》这么课程,我学到很多乐理知识,也欣赏到了像《黄河大合唱》、《梁祝》、《蓝色多瑙河》等优秀音乐作品,其中《黄河大合唱》坚定的节奏、恢弘的气势、振奋人心的歌词深深感染着我。

作者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深刻的表现出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的壮阔景象,同时也表达了我们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

当今中国,复兴在即,年轻一代,勿忘历史,发奋图强,有朝一日,中华民族,雄踞东方,万众一心,重现盛世!1.乐曲简介《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当时,冼星海仅用了6天时间,就谱出了全曲。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一部全面、深刻地概括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

1938 年11 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一支抗日演出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在途中,他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联想起中国人民正在遭到外敌侵略,大好河山和英勇不屈的人民使他浮想联翩。

1939 年 1 月他抵达延安,创作了《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当时也在延安的冼星海听后,表示要为之谱曲,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4 月13 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 引起巨大反响。

《黄河大合唱》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一再证明了“他是20 世纪中国音乐的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品”,是1840 年以来鸣响在反帝反封建的新音乐中的时代主旋律——鼓舞中国人民争自由求解放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次最宏伟壮丽的高扬。

作曲家借鉴了西方大型声乐“康塔塔”的形式,但却以中国民间音调和抗战中群众歌曲的音调加以多声化的技术处理来进行创作,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他紧扣题材内容,以不同的音乐主题和演唱形式,表现出其不同的侧面,又用朗诵词和音乐主题贯穿发展、首尾呼应等方法,联系整部作品,使其具有相当的统一性,而又有丰富的对比性的比较严整的结构形成。

和国人以往合唱曲相比,《黄河大合唱》升华为具有完整内容与音乐布局的声乐合唱套曲——他的最后完成形式则是史诗性的交响大合唱,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大合唱的一种成功模式,仅此一点,就值得在本世纪中国音乐创作的发展史上记上一笔。

下面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黄河的魅力。

音乐渐渐清晰起来,逐渐响亮起来。

恍恍惚惚中,黄河滚滚河水仿佛在河道上排排涌来,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

排排黄浪顷刻间化成堆堆白雪。

黄河大合唱古诗词赏析

黄河大合唱古诗词赏析

黄河大合唱古诗词赏析唐代著名的古诗词《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

这首诗词以豪迈激昂的文学语言,歌颂了伟大的黄河,表达了民族团结和奋斗精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下面将对《黄河大合唱》进行详细的赏析。

《黄河大合唱》是在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由胡鹏、林秋实共同谱曲,文学创作由高桥信作和田汉完成。

这首作品在当时迅速走红,成为了抗战时期最为响亮的音乐作品之一。

它以壮丽的音乐和亲切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诗词以歌唱黄河为主题,通过对黄河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和无畏精神。

诗词开头的几句:“黄河新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揭示出广阔的河流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接着,诗词引入了黄河大合唱的主题:“黄河大合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抗日斗争的决心。

诗词的前两句:“黄河新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将黄河的雄浑气势展现在读者面前。

它将黄河的声音与自然景色有机结合在一起,刻画出了黄河的壮丽景色。

这种描写方式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感受到黄河的磅礴力量。

诗词的后两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则描绘了黄河周围的自然环境。

翻涌的波浪、广阔的平原、风吹草低见牛羊,让人们感受到黄河两岸的广袤土地和丰硕农田,体现了中国人民生活的丰富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诗词在歌颂黄河的同时,还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和对抗日斗争的决心。

诗词中的歌词“红旗漫卷西风,回乡各展风沙”,揭示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红旗象征着革命的力量,风沙则寓意着艰苦困难。

这些象征的融合使整首诗词充满了战斗的气息和决心。

总的来说,唐代古诗词《黄河大合唱》以其豪迈激昂的文学语言,歌颂了伟大的黄河,表达了民族团结和奋斗精神。

它是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的表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赏析

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赏析

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赏析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中国人民拥有的一首经典民歌。

自古以来,黄河就为中国历史文化注入了深厚的底蕴,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不少精神支柱。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为了纪念黄河的传奇历史,创作的一首以黄河为主题的协和合唱《黄河大合唱》在中国成为了一首经典的民歌。

《黄河大合唱》是作曲家王孜敬和李明的共同作品,共有八个乐章组成,分别是:“壮丽的黄河”、“洪水倒流”、“缓歌浅诉”、“黄河传说”、“铭刻在心上”、“祖国大母亲”、“黄河凝结”、“新中国”。

以“壮丽的黄河”乐章为例来赏析,这首歌歌颂黄河壮阔的景色,如碧波荡漾,高楼矗立。

歌词中的比喻和比喻很好地诠释了黄河的大气:“洪水汹涌,大山延绵,沙岸永存,放歌抒情”。

此外,编曲也很出色,从强劲有力的前奏开始,到后面缓慢抒情的部分,再到最后动人的乐韵,把歌曲深深融汇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洪水倒流”乐章通过运用音乐语言艺术细腻地描绘出黄河汹涌的画面,用浓厚的本土民族色彩和激昂抒情的旋律,融合传统的音乐特色,把黄河的故事传承下来。

“缓歌浅诉”乐章则把黄河的悠久历史变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充满了一种浓浓的哀伤,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老黄河的悲苦。

“黄河传说”乐章则通过抒情的和声来表达黄河的传说,它将黄河的故事融为一首简短而优美的抒情曲,在它里面重现了传说中黄河的人物和传说,以及民众对黄河的歌颂。

“铭刻在心上”乐章则采用管弦乐的方式,围绕着歌词中主题思想中心“灿烂黄河,铭刻在心”,以优美而流畅的抒情曲配合来表达人们对黄河的热爱。

“祖国大母亲”乐章则采取动感十足的现实主义的方式,由激昂的旋律结合细腻的和声,表达人们对祖国的热切爱国情怀,以及对母亲大地的崇敬与敬仰。

“黄河凝结”乐章则采取清新脱俗的方式,以淡雅抒情的旋律表达人们对黄河的友谊,用深情的旋律表达人们为大自然的美而充满赞美意味的情怀。

最后,“新中国”乐章也把黄河的影响拓展到现代,用简洁的旋律表达人们对新中国的憧憬,用乐章谱写出新中国的现代精神和梦想。

黄河大合唱赏析(完整版)

黄河大合唱赏析(完整版)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鉴赏“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心中便似有万匹马在奔腾,每个细胞都在叫嚣着,似要奔出身体。

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首民族歌曲,那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旋律使得每一位听众都禁不住激动万分、热血沸腾。

纵使过了几十年,依旧是不衰的经典。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它诞生于中日战争前最为惨烈的日子。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灵感。

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便爆发,写成黄河诗章。

冼星海在去看望病床上的光未然时听得其朗诵了这首《黄河吟》,并为其讲述的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所共鸣,遂创作一个星期,又于半个月内完成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一部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独立于解放而奋勇前进。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独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9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既相对独立,又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形成鲜明对比。

全曲亦与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主题紧密联系。

在敌人烧杀抢掠的凌辱中,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像猪羊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死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全曲语言明快简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宏伟规模,表现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纵容敌强我弱,纵然艰难困苦,纵然经受再多磨难,亦压不倒坚强的中国人民,你看“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靳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那大刀长矛”,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正在以誓死的决心和强大的力量“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当铿锵的音乐逐渐响亮起来,你是否能感受到黄河之水滚滚袭来,千军万马飞沓而至,金戈铁马,挥斥方遒,那滔滔不绝的水声,震耳欲聋的吼声是否激起你满腔爱国之情。

《黄河大合唱》歌曲鉴赏

《黄河大合唱》歌曲鉴赏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光未然作词的影响力巨大的一部交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战斗决心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歌曲鉴赏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光未然作词的影响力巨大的一部交响合唱作品,它以黄河为背景,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战斗决心,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其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章连成一个整体。这八个乐章是: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乐章简介
《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此曲吸取民间劳动歌曲尤其是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动机式的主题核心贯穿发展手法和领合呼应的演唱形式,引子和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第二部分以原有主题核心拉宽节奏,放慢速度,表现人们登上河岸时的乐观情绪;尾声又以快速有力的动机进行,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表示中国人民的斗争仍在艰苦顽强地继续。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a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创作背景: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

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

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

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篇章特色: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

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

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

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

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黄河大合唱作品赏析及感想

黄河大合唱作品赏析及感想

黄河大合唱作品赏析及感想《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

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它从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流域的炮声中走来,以气吞山河的壮阔激情,讴歌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示了我国各族人民坚强不屈、团结奋进的民族风貌,成为鼓舞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战歌。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全篇的序曲,也是全曲最为动人心弦的一章。

乐章共分三段,每段都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画面:第一段,小号以粗犷有力的音调吹出:“风啊!风啊!在我的头上呼啸!”中国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恶风暴雨,真有点不知所措,只得把唯一的救生工具——那破旧的木船,驾到高高的桅杆顶上,企图躲避这难以驾驭的狂风巨浪。

他们边用铁浆“哗啦哗啦”地使劲划,边望着逐渐逼近的大海发呆;有的则双手抱着头颅,发出痛苦的呻吟,就象即将被压扁似的。

第二段用较高音区奏出了船夫们“嗷”的呐喊声,他们不敢回答,因为头顶上那只沉重的舵板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他们。

第三段船夫们的呐喊更加凄惨,可又无可奈何,只好听凭命运摆布了。

在这悲壮的呐喊声中,表现出一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但同时也表达了船夫们哀伤与愤懑的复杂心情。

这一乐章的旋律在多处使用了平行三度和四度的跳进,既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又突出了音乐所要表现的特定内容。

像中间的八度跳进,使全曲形成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整体,同时还具有华彩的效果,把原本刻画船夫们在狂风怒涛中绝望挣扎的场面,改变为表现他们在拼搏中顽强抵抗,而又在激流冲击下昏昏沉沉的情景。

这是典型的“摇船曲式”,即以平稳的三连音旋律开始,然后逐步推向高潮,随之以一连串平行三度或四度的大跳,并形成优美的波浪式起伏,最后以平静、舒展的四分音符结束。

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以热情澎湃的旋律,深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表现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繁荣富强的愿望。

黄河大合唱赏析 (2)

黄河大合唱赏析 (2)

黄河大合唱赏析1. 引言《黄河大合唱》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其激昂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歌词,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伟大黄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本篇文档将对《黄河大合唱》进行赏析,分析其音乐风格、歌词含义以及艺术价值。

2. 音乐风格《黄河大合唱》是一首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管弦乐的作品。

它的主要音乐风格是中国式的旋律和和声结构,同时也融入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

这种音乐风格的融合使得《黄河大合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合唱、交响乐和声乐独唱等形式,充分展现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要素。

旋律上,曲调优美,既有动听的民族音乐风韵,又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和声上,采用了丰富的和声变化和复调技巧,使得合唱声部和管弦乐之间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3. 歌词含义《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由席慕蓉创作,表达了人民对黄河的深深感激和敬意。

歌词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民族自豪感,唤起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歌曲开头的歌词“黄河在咆哮,天在愤怒,我们的歌声多么雄壮”表达了人民对天灾人祸的坚强抵抗和迎难而上的决心。

接着歌词中出现了“五千年风雨更响亮,五千年创造了黄河长江”等句,强调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明成就。

歌词的内容还包括了对黄河的歌颂和对祖国的热爱。

歌曲中提到了“黄河,黄河,我是黄河的儿子”,表达了对黄河的亲切感情和对家园的向往之情。

同时,歌词中也出现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句,表达了人们对祖国强大和繁荣的期望。

4. 艺术价值《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它通过激昂的旋律和精彩的编曲,勾勒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形象和伟大奋斗的历程。

作品中的音乐激发了听众内心的热情和梦想,唤起了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向往。

其次,作品结合了民族音乐和西方管弦乐的元素,创造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国际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中国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此外,作品的歌词与旋律紧密结合,表达了对黄河的深深感激和敬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自信。

音乐欣赏与《黄河大合唱》

音乐欣赏与《黄河大合唱》

音乐欣赏与《黄河大合唱》篇一:音乐赏析《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一、关于作者曲作家:冼星海,生于一九零五年,留学回国后,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曾为《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做音乐指导。

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他的“天鹅之歌”——《中国狂想曲》。

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

词作家:光未然生于1913年,原名张光年,湖北省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

1939年3月,到延安后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二、关于作品《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

《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武汉沦陷后,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

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

鉴赏

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

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戏骄傲。

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毛主席为冼星海所作的评价恰如其份,作为民族英雄,毛主席最能理解黄河大合唱的真正意义和内涵。

每次听到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就受到一次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这样的作品数十年来再未出现,现在的衮衮诸公,尸位素餐者有之,醉生梦死者有之,你们何时再有佳作奉献人民,有否感到愧对先贤?难道我们民族真永远逃脱不了在苦难中奋起重生,在安逸中堕落沉沦的轮回宿命吗?同胞兄弟们,真到了必须常常用黄河大合唱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争,为民族而牺牲的时候了!黄河大合唱创作前,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

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

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

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颇具篇章特色: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抗战时期的伟大史诗,以其铿锵有力的力道影响着抗日的人民,激励着中华名族的前进。

如此伟大的作品,当它出现在和平安逸的今天,更能给人以一种精神上的催化、灵魂上的洗涤。

与其说《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振奋人心的作品,不如说它是被压迫的人民奋起反抗的动力。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听完《黄河大合唱》,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再配上激昂的旋律与深情的朗诵,使人顿时心生敬畏,唤起了灵魂深处的斗志。

下面,就分三方面对其进行我个人浅陋的赏析。

一、硝烟弥漫中的产物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

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其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

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

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我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二、浅谈《黄河大合唱》各章节
《黄河大合唱》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8个乐章组成。

每一乐章相互独立,却共同表现着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爱国。

《序曲》:这是管弦乐队演奏。

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

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这是一首混声合唱曲。

开始在强劲的前奏引入之下,唱出急促、喊叫般、特性极强的乐句:“咳呦!划呦!划呦!划呦!划呦,冲上前!划呦,冲上前!”紧接着,长音呐喊与领唱、合唱,强化了号子的音乐特征。

其中后半拍起的小节
和同音八分音符与同音三连音的反复加以强调,使情绪更加紧张。

随后一阵错落的大笑声,缓解了喘不过气来的激烈搏斗般的紧张气氛。

舒展的弦乐间奏后,平稳的四部合唱,重复唱出弦乐演奏的舒展旋律。

随即,音乐又转入强烈的搏斗式的旋律和浓厚的号子音调。

全曲在船工号子的基础上,经高度提炼、加工,用精当的合唱技巧组成了紧张搏斗、光明展望、继续奋战三个鲜明的场景,写出了一个斗争的运动过程,勾勒出一幅音乐图画。

第二乐章:《黄河颂》。

这是男声独唱,也是一首深情而豪迈的民族颂歌。

朗诵之后,乐队在中声区奏出连绵起伏的悠长前奏,这段前奏系由歌曲的第一句旋律演化而成,三个大的波浪线和几个富有特点的旋律片段,提示出全曲发展的主要音乐素材和内在的气质特征。

五声调试的旋律进行,典型的引申发展的手法,都使这首歌曲酣畅淋漓,气势宏伟,并富有象征性的艺术感染力:以雄伟的黄河象征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永不停歇,必将浩浩荡荡,更加辉煌。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是一首独特的歌曲——朗诵歌曲。

歌词内容十分丰富,从黄河悠久的历史到黄河的壮阔景观和炎黄子孙今日的觉醒、奋起与对未来的呼唤,构成了宏伟的篇章。

一般曲作无法表现如此丰厚的内容,于是作曲家借鉴西方歌词与伴奏互相独立的歌唱形式,采用民族乐器三弦进行伴奏,并融入古曲《满江红》和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的一些旋律,以凸显民族化特色。

而在实际演出中,这首歌曲常常被省略不唱。

第四乐章:《黄水谣》。

这是女声二部合唱和混声合唱歌曲,也是一首谣唱体的抒情歌曲。

歌曲的旋律委婉而又深情,并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使简洁的再现部音乐首尾呼应,完整统一。

开始的乐句为上下13度的宽阔音域,包含了全歌曲的最高音和最低音,并成为全歌曲音乐发展的基本音乐素材。

前8句为一个乐段,旋律发展流畅自如,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与黄河息息相关、辛勤劳作、世代耕耘的血肉关系,营造出人河一体、人地一体的音乐氛围。

随后,音乐进入对比性的第二乐段,以速度、节拍、音色的对比,产生了令人痛楚、震惊的艺术效果。

中间补充、连续性的间奏,为小调性的和弦。

第三乐段歌词只有两句,曲作将其扩充,重复歌词,形成全曲的结束。

补充部分由器乐演奏完成,虽然带有一点痛苦呻吟的意味,但并不是颓废不振的情绪,而是充满着希望与奋斗。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

这是一首男声对唱、重唱与混声合唱歌曲。

通过黄河岸边两个老乡的相互问答攀谈,表现出两个人共同的身世、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仇恨、共同的决心——为国当兵,一起打回老家去。

歌词以个两小分句的一问一答为一节,共7节。


五节则重于叙事,用对唱的形式,上下句之间均有短小的过门。

后两小节表现共同的心愿,采用重唱的形式,甲、乙同时演唱各自声部的旋律,然后再颠倒过来连续演唱。

而后混声合唱与重唱重叠,最后是节奏扩展一倍的强劲的结束句。

整个歌曲就在上下两句旋律的重复和结合的基础上,共重复13遍,但并不显得单调乏味,反而显得丰富多彩。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两个曲调具有纵向可动对位的规律,即用复对位的作曲法生成;另一方面,两个旋律分别建立在不同的调式变化上,因而简单中寓丰富,不变中有变化,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精炼集中的艺术效果。

第六乐章:《黄河怨》。

这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也是一首抒情歌曲,并不是一首可以独立演唱的艺术歌曲。

歌曲以悲愤的音调,表现出被日寇践踏之下中国妇女的哀怨之情。

与歌词的排比句式相匹配,歌曲的乐句紧缩加大了哭诉的情感含量,并且由悲到痛、由痛到愤,形成了音乐的层次感。

结尾的音乐推向高潮:“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成为中国人民的集体呼喊,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这是一首齐唱、轮唱歌曲。

节奏整齐,句式短小,采用变化重复的作曲手法,使音乐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成双成对的民间音乐的发展手法,与音乐主题紧密结合。

快速的演唱更加上口易唱。

两部轮唱、三部轮唱、四部轮唱,使旋律的民族风格更加浓厚。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这是一首混声合唱歌曲,也是整个大合唱中分量最重的一首合唱歌曲,也是整个大合唱中分量最重的一首合唱歌曲。

前奏即显示出激越、果敢的气势,随即由三次重复的“怒吼吧,黄河!”构成的开头乐句,音域由四度逐层扩展到六度、八度,节奏也由短顿而拉开一个长句。

接着,男高音、女低音、女高音、男低音各差一拍依次唱出。

复调作曲法显示出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景象。

然后又变为先女声二部、后男声二部的“啊”,又由如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女低音唱出,以模进模仿、横向逐步紧凑等主复调结合的手法写出出色的音乐段落,充分表现出历史要峰回路转、继往开来的音乐主题。

又通过和声色彩、力度聚集、直线旋律构成等手法,把音乐推向最高潮,使整个歌唱完满结束。

三、《黄河大合唱》给予世人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

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想,每一个华夏儿女听《黄河大合唱》时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啊,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

当我们潜心聆听时,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

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

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