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

合集下载

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重点

⽓象学与⽓候学考试重点09地信⽓象与⽓候学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名词解释1.⽓象学 P1⼈类在长期的⽣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到理性认识,再在⽣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这就产⽣了专门研究⼤⽓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之于指导⽣产实践为⼈类服务的科学。

2.⽓候系统 P1是⼀个包括⼤⽓圈、⽔圈、陆地表⾯、冰雪圈和⽣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候形成、⽓候分布和⽓候变化的统⼀的物理系统。

3.⽓候系统 P7⽓候系统是⼀个包括⼤⽓圈、⽔圈、陆地表⾯、冰雪圈和⽣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候形成、⽓候分布和⽓候变化的统⼀的物理系统。

4.太阳常数 P25就⽇地平均距离来说,在⼤⽓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 ⾯积内,1min 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I0 表⽰。

5.⼤⽓窗⼝ P32⽓在整个长波段,除8—12µm ⼀段外,其余的透射率近于零,即吸收率为1。

8—12µm 处吸收率最⼩,透明度最⼤。

6.⼤⽓的保温效应 P33⼤⽓辐射指向地⾯的部分称为⼤⽓逆辐射。

⼤⽓逆辐射使地⾯因放射辐射⽽损耗的能量得到⼀定的补偿,由此可看出⼤⽓对地⾯有⼀种保暖作⽤。

7. 地⾯有效辐射 P33地⾯放射的辐射(Eg)与地⾯吸收的⼤⽓逆辐射(δEa)之差。

8.地⾯的辐射差额 P33地⾯由于吸收太阳总辐射和⼤⽓逆辐射⽽获得能量,同时⼜以其本⾝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出辐射⽽失去能量。

某段时间内单位⾯积地表⾯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之差值。

9. ⽓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热直减率)。

对于⼲空⽓和未饱和的湿空⽓来说,则称⼲绝热直减率,以γd表⽰,即γ。

其中表⽰某⼀⽓块。

P3910. 冰晶效应 P63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当时的实际⽔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汽压之间,就会产⽣冰⽔之间的⽔汽转移现象。

⽔滴会因不断蒸发⽽缩⼩,冰晶会因不断凝华⽽增⼤。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气候系统,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主要特征是夏季西伸北跳,对全球气候和天气产生广泛影响。

本文将对夏季副高的形成机制和西伸北跳现象进行讨论,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夏季副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气候系统的控制,如季风环流和洋流热力作用。

副高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

首先,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是季风环流的核心,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相互作用密切。

其次,地球表面海温分布在副高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夏季副高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太平洋暖池的发展期,此时海温的升高提供了充足的热能,助力副高的形成。

另外,副高的形成还与太平洋副热带急流、南海副热带急流和西太平洋季风环流等相互作用产生的位涡和涡度场有关。

这些气候条件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共同作用,使得副高形成并表现出其特有的西伸北跳现象。

夏季副高的西伸北跳是副高的重要特征之一,经常引起人们的关注。

通常情况下,夏季副高的中心位置在西太平洋,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环流的变化,副高会向西伸展,向北跳动。

西伸北跳的现象具有周期性,周期一般为10-20天。

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副高的西伸北跳对气候和天气产生了广泛影响。

首先,在副高西伸期间,赤道低压带向北推移,南海、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地区进入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天气晴好,气温升高。

其次,副高西伸北跳会导致台风路径发生变化,造成我国沿海地区的夏季台风增多。

此外,副高西伸北跳还会对我国农业和水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干旱和洪涝等灾害的发生。

面对夏季副高形成和西伸北跳现象的挑战,我国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加强研究和监测副高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提高对其的预测能力。

通过建立有效的气象观测网络,收集和分析各种气象数据,精确预测副高的西伸北跳现象,为灾害预防和减轻工作提供依据。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作者:陈甜水文3班0808220706摘要:副热带高压是低纬度最重要的大型环流系统,它的活动不仅读一低纬度的环流和天气的变化起着极大作用,而且对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亦有显著影响。

此外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与中国夏季旱涝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副热带高压,无论在天气学理论上还是预报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西太平洋副高结构特征变动中国天气气候影响1.副热带高压概述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永久性气压系统,但其强度和位置冬夏不同。

平均而言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要比冷季强大的多,尤其在盛夏时期最为强大,其面积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1/4;在暖季较冷季的位置更偏西而纬度更偏高。

在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反较冷季为弱,在暖季比在冷季其位置虽也有偏于高位的现象,但不是像北半球那样偏西而是偏东。

事实上,即使在同一季节、同一月份中,我们看到的副热带高压,常常是时而强度增大或范围扩大或西伸北进,时而又强度减弱或范围缩小或东退南移,而且一个副热带高压单体有时分裂为几个闭合中心,有时又发生合并现象。

总之,副热带高压平均而言是稳定少动,但逐日变化还是大的。

2.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于维持副热带高压的形成过程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生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自转及各纬度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所致。

首先是,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空气受热上升至高空后,向高纬度方向流动。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北的气流发生向右偏转产生西风,到达维度越高,西风分量越大,向北的风速就越小。

向北风速随纬度增高而减小的结果便造成空气质量的水平辐合,致使地面气压升高,而在副热带高空水平辐合最强,由此在副热带地区形成高压。

由于质量连续的关系和辐射冷却的原因,高掏空向北流的空气在副热带高压区内不断下沉,以补偿地面因辐射而外流的空气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

2024年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培优训练 (13)

2024年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培优训练 (13)

考点规范练13(2022江西七校联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简称西太平洋副高,是一个在西部太平洋上空的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其位置和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天气、台风影响深刻。

近年来,登陆我国东北地区的台风频次不断增多,强度不断增大。

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季节性变化是()A.冬季最北,夏季最南B.冬季最南,夏季最北C.春季最北,秋季最南D.春季最南,秋季最北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是()A.乌云遮日B.冷若冰霜C.风雨交加D.晴空万里3.近年来,登陆我国东北地区的台风频次增多、强度增大的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A.势力偏弱,位置偏东B.势力偏弱,位置偏南C.势力偏强,位置偏西D.势力偏强,位置偏北2.D3.A1题,读图可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冬季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季到夏季向北移动,强度增大;从夏季到冬季则向南移动,强度减弱。

第2题,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气流,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控制时间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的干旱。

第3题,影响我国的台风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并沿着副热带高压外围西部边缘移动。

这些台风能够在东北地区登陆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西伸北进较弱,其位置偏东,生成于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台风就沿着偏东的副热带高压南缘、西缘移动北上,在东北地区登陆。

(2022北京顺义一模)下图为北京时间2021年11月18日8时和20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读图,完成4~5题。

4.据图推断,8时甲地()A.地处高压脊,出现大雾B.位于冷锋锋前,出现霜冻C.吹偏北风,气温较低D.受低气压控制,阴雨天气5.2021年11月18日8时至20时()A.低气压中心①向东移动并减弱B.甲地天气由晴转阴,紫外线减弱C.乙地风向由东北风转为西北风,风速增大D.丙地气压降低,气流由中心向外逆时针流出5.A4题,由北京时间2021年11月18日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可知,甲地处于高压脊附近,应为晴朗天气,A错误;甲地位于冷锋锋后,B错误;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甲地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受到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偏北风,由高纬吹来,气温较低,C正确;甲地受高气压控制,D错误。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西太平洋副高这家伙的活动规律。

这西太平洋副高啊,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时不时就跑来捣乱一下。

你看啊,它有时候特别强盛,把大片的地盘都占了,这时候天气就会特别热,热得人都快喘不过气来。

就好像夏天里那火辣辣的太阳,直直地照在你身上,让你无处可逃。

咱就只能眼巴巴地盼着它能挪挪地儿,给咱喘口气的机会。

它的位置还老变来变去的呢!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儿跑到那儿。

这可就苦了咱们啦!它跑到哪儿,哪儿的天气就跟着变。

它要是跑到咱这儿来了,那可能就得迎接高温和晴朗的天气咯。

要是它跑远了,哎呀,那可能雨水就跟着来了。

这就跟那小孩玩捉迷藏似的,让人捉摸不透。

有时候啊,它就像个爱捣蛋的小鬼,把本该来的雨水给挡在了外面。

咱这儿眼巴巴地盼着下雨呢,它可好,在那儿一杵,雨就是下不来。

你说气人不气人!可有时候呢,它又会突然变得很弱,这一弱可不得了,天气系统就全乱套了。

咱再想想,这西太平洋副高不就像个指挥家嘛!它指挥着天气的变化,一会儿让这边热,一会儿让那边下雨。

咱这些普通人啊,就只能跟着它的指挥棒转。

它的活动规律对农业的影响也大着呢!要是它位置不对或者太强盛太弱了,那农作物可就遭殃了。

农民伯伯们得多操心啊,就盼着它能乖乖的,别捣乱。

还有啊,它对咱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也不小。

出门要不要带伞,穿多少衣服,都得看看它的脸色行事。

你说咱容易嘛!总之呢,这西太平洋副高啊,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它的活动规律咱可得好好研究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它带来的各种影响。

它就像咱们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时不时地给咱来点不一样的挑战。

咱可不能被它吓倒,得学会和它打交道,适应它的变化。

毕竟,天气这玩意儿,咱还真没办法完全掌控,只能顺其自然,见招拆招啦!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西太平洋副高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过程分析

西太平洋副高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过程分析

西太平洋副高的调查1.副高概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分别称为西太平洋副高和东太平洋副高。

对我国的气候有较大影响的是西太平洋副高。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它的范围在500hp图上,用588等压线包围的面积来表示。

将副高的长轴称为副高的脊线,近似为东西分布,切割东北信风和西风带。

其中,脊线上最西边的点称为西伸脊点。

588线到达的最北边为副高的北界。

2.副高的内部结构温度:西太平洋副高为暖性高压场,脊中温度较高,暖中心和高压中心不重合,在底层存在一定的逆温现象。

湿度:由于高压对应的下沉气流,使得脊中比较干燥,在逆温层底部湿度较大,顶部湿度较小。

外围南北两侧对应上升气流,比较湿润。

风速:副高脊线部分气压梯度很小,水平风速也很小,可视为无风带。

在外围南北两侧气压梯度大,风速也较大。

南北两侧有急流,南侧为东风急流,北侧为西风急流。

垂直速度场:存在着大量的下沉气流。

卫星云图上副高控制的地区多晴朗无云,云带多分布在它的周围。

3.副高形成的原因如果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只考虑热力作用的话,地球会形成单圈环流,即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到高空后向两极流去,在极地遇冷下沉,在地表向赤道流去。

但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空气在流动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

当来自赤道的高空空气流动到南北纬30度附近时,原本南北向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步转为稳定的自西向东流动,这支几乎沿平行纬度延伸方向流动的空气阻碍了高空的空气南北向流动,使得空气堆积,被迫下沉,于是形成副热带高压。

4.季节变化特征从面积上来看,冬天面积最小,夏季面积最大。

从西伸脊点所在经度来看,冬季为西进过程,春季到达最西,夏季到达最东,秋季表现为西进。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活动与变异研究进展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活动与变异研究进展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活动与变异研究进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是位于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系统,对于东亚的夏季降水、台风活动以及气候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WPSH的季节内活动与变异的研究进展迅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气候系统的运行机制和预测未来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季节内活动是指WPSH在季节内的演变过程及其对气象环境的影响。

在西太平洋地区,WPSH在夏季表现为强盛,冬季减弱消散。

研究发现夏季WPSH的加强与暖水团的形成有关,而冬季减弱与冷水团的生成相对应。

夏季WPSH的加强会导致暖气流上升,形成台风季节,而冬季WPSH的减弱则会导致冷气流下沉,形成冬季降水不足的现象。

WPSH的活动与西太平洋地区的降水和气温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在夏季WPSH加强时,东亚地区的降水通常较少,气温较高。

而当WPSH减弱时,东亚地区的降水量会增加,气温相对较低。

这种相反的变化模式使得WPSH在东亚地区成为决定夏季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WPSH的变异研究是关于WPSH活动模式与其对外界影响的多样性研究。

研究发现,WPSH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的变动、强度的变化以及持续时间的延长或缩短等方面。

例如,WPSH在东亚盛行期开始时间的提前或延后、结束时间的提前或推迟,都会对东亚地区的降水、气温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WPSH的强度变化也会对台风活动、风暴潮和海洋渔业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利用卫星遥感观测、动力学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WPSH的季节内活动与变异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卫星遥感观测提供了大范围、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为揭示WPSH季节内活动特征和演变规律提供了有效手段。

动力学和数值模拟则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模拟WPSH的形成、演化以及对环境的响应,进一步揭示了WPSH的活动机制和变异特征。

研究人员发现,在WPSH的交汇点上,存在西太平洋季风、副热带西风急流和副热带反气旋等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

简答题系列05年1、简述大气的垂直结构及其特点答: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①对流层特点:a.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0.65℃b.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c.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②平流层特点:a.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b.到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③中间层特点: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b.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④热层特点: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b.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其电离的程度是不均匀的⑤散逸层特点:a.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b.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2、简述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答: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气体及其悬浮其中的液体和固态杂志所组成①臭氧:大量的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温,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重要。

②温室气体CO2、CH4、N2 :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却能强烈的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③大气气溶胶粒子: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溢,对地面和空气温度有一定影响。

④液体微粒:以云、雾形式出现,不仅使能见度变坏,还能减弱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⑤H2O: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而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答:1)晴天,主要是空气分子有选择地对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进行散射,使天空呈蔚蓝色。

2)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①太阳高度不同,太阳光通过大气厚度不同;②大气层愈厚则大气的吸收、散射、反射作用也愈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少;③太阳高度越小,日光垂直投射时穿过的大气质量就越大;④日出,日落时,日光通过的大气质量数最大,短波光散射增强,红色光在太阳光的比例增加。

副高对我国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副高对我国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副高对我国天气与气候的影响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则晴好,当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地区干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侧是中纬度西风带,也是副热带锋区所在,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可以从海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并输送到锋区的低层,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到北部边缘地区形成一暖湿气输送带,向副热带高压北侧的锋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温高湿的气流。

当西风带有低槽或低涡移经锋区上空时,在系统性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释放所造成的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充沛的水汽凝结而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形成雨带,通常还伴有暴雨。

根据统计,雨带位置一般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之北6~10个纬距处,其走向大致和脊线平行。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活动与我国东部各地雨季的起止时间有着密切关系。

平均来说,当副高脊线位于20°N以南时,雨带位于华南,称为华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雨季;当副高脊线徘徊于20°~25°N时,雨带位于江淮流域,这时为江淮梅雨季节;当脊线位于25°~30°N时,雨带推进至黄淮流域,黄淮雨季开始;当副高脊线越过30°N,则华北雨季开始。

副热带高压位置与雨带位置关系如此密切,故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正常变动往往会造成各地区的旱涝,如1954、1980、1991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25°N,雨带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

而1978年和1983年副高脊线很快越过20°~25°N到达30°N附近,雨带基本上未能在江淮流域稳定一段时间,江淮地区长时间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造成该地区干旱。

[2]。

气象学与气候学-辐射和环流因子

气象学与气候学-辐射和环流因子
5
5 月20 日左右,副高脊线北跳到15°N 以北,南海夏季风爆发 华南前汛期雨季开始。
6
6 月18 日左右,副高脊线北跳到25°N ,华南前汛期 雨期结束,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梅雨开始。
7
副高脊线(110-130°E) 天气
4-5月,15°N附近
华南进入雨季
6月中旬,第一次北抬20°N 江淮出现梅雨,华南雨季
3
我国的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6~10个纬距, 雨带走向大致与脊线平行, 若选择航线,应在脊线 附近。
冬季: 脊线位于15N附近。 4~6月上旬脊线稳定在20N以南,华南前汛期开始。 6月中旬,副高第一次北跳过20N,并稳定在20~
25N之间,强度增加,范围增大,江淮梅雨开始,若 长时间稳定,梅雨期长。个别年份从20N一下跳过 25N,出现空梅。
17
二、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
①全年赤道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从赤道向极地随纬度增高而 减小,极小值出现在极点。 ②夏半年在20°~25°的纬度带,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由此向 赤道和极地递减,最小值在极点。夏半年太阳位于天顶的时间 以回归线附近最长。又因纬度愈高,太阳高度角虽趋于减小, 但一天之中的白昼时间却愈增长,所以太阳辐射随纬度增高而 递减,但递减程度趋于和缓,高低纬度之间的差值较小。 ③冬半年赤道获得太阳辐射最多,随纬度增 高迅速递减。高低纬度之间的差值大。因冬 半年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角和白昼时间均 迅速递减的缘故。 ④同一纬度,冬、夏太阳辐射的差值,随纬 度增高而增大,即太阳辐射的年振幅随纬度 增高而增大。
latitudes solar radiation travels a longer path through atmosphere.
How solar energy input varies with latitude.

副 热 带 高 压

副 热 带 高 压

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高压脊线北侧的西风带中,气旋和锋面活动比较频繁,常产生阴雨或暴雨天气。

中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带,经常处于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的距离处。

西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季节性变化,和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性位移相对应。

平均而言,5月份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月份脊线越过北纬20°,主要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月中旬脊线向北越过北纬25°,主要雨带就移到黄河流域,使华北进入雨季,这时,江淮流域正处在高压脊线控制之下,梅雨期结束而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

脊线南侧为东风带,常常有东风波和台风活动,产生大量的降水。

因此,在7月中旬以后,华南又出现一条雨带。

西太平洋高压和台风的相互配臵,决定着台风的移动路径。

高压强大且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稳定西行;高压脊线呈西北—东南向时,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并在中国登陆;若高压减弱和断裂,则台风往往北上登陆或转向。

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进退和移动,同中国东部的天气以及旱涝等的关系极其密切,是夏半年天气预报中需要着重分析研究的天气系统之一。

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臵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冬季,副高脊线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转暖,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

4、5月,副高脊线在15°—20°N,极锋雨带4月在华南登陆,5月到南岭,6月中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越过20°N,在20°—25°N间徘徊;极锋雨带到达长江流域,形成梅雨,此时华南转入晴热干旱的盛夏。

7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二次北跳,脊线迅速跳过25°N,以后摆动于25°—30°N之间,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高温伏旱天气开始,黄淮地区受极锋雨带影响进入雨季,华南地区则因为赤道辐合带的北上,热带气旋、台风明显活跃,进入第二汛期,即“后汛期”。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SWPAH)常常被视为亚洲夏季风形成和季风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该高压系统的西伸和北跳对于亚洲大陆的降水分布和季风风暴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SWPAH的形成和动态特征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SWPAH的形成与热力条件和大尺度环流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由于西太平洋暖池的存在,热带东太平洋常常出现高温和上升运动的特征,形成了一片高压区。

同时,在印度洋和南海地区,也有一些低温和下沉运动的特征,形成了一片低压区。

这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就形成了。

在季风气候系统的作用下,这片高压区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地西伸和北跳。

然而,SWPAH的西伸和北跳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不规则性。

首先,SWPAH的西跳和北跳的幅度会随着不同年份的季风年代际变化(AMV)而有所不同。

AMV是指海洋表面温度在长期时间内的周期性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

在正AMV时期,SWPAH的西跳和北跳幅度相对较大;而在负AMV时期,SWPAH的西跳和北跳幅度相对较小。

这可能是由于正AMV时期西太平洋暖池的热量更加充足,导致SWPAH的西跳和北跳更迅猛。

其次,SWPAH的西跳和北跳也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

例如,副高西跳的程度与副高中心的移动速度和路径密切相关。

副高中心的移动速度越快,副高的影响范围就越大,西跳的幅度也就越大。

而副高路径的变化则会导致副高中心的位置发生偏移,进而影响到西跳的幅度和位置。

这可能是导致SWPAH的西跳和北跳的不规则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SWPAH的西跳和北跳还会受到其他海气相互作用和外部环流的影响。

例如,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IOD (印度洋涛动)等海气相互作用现象,会对SWPAH的形成和西跳北跳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北半球的季风环流和副热带高压系统也会对SWPAH的西跳和北跳产生一定的调控作用。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往往分裂成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

它的强弱、进退,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分布以及水旱灾害的发生。

副高脊线北侧的偏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通常锋面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

就平均状况而言,5月(春末),副高脊线位于15~20°N,雨带位于华南。

6月(夏初),副高脊线位于20~25°N,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日本南部一带,即梅雨季节。

7~8月(盛夏),副高脊线位于25~30°N附近,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处在副高脊线控制之下,进入伏旱期。

9月,副高脊线迅速退至20°N以南,北方雨季结束,南方沿海地带此时受台风影响,降水仍较多。

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

当副高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发生干旱。

当副高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

练习:下图是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季节活动与我国夏季东部雨带关系示意图。

据此回答1~3题。

1.当副高脊位于15°N~20°N附近时,华北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A.洪涝灾害B.沙尘暴C.灌溉水源缺乏D.土壤次生盐碱化2.当江淮地区进入“梅雨”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松花江正值汛期B.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C.副高脊位于30°N~35°N附近D.罗马进入干旱季节3.图中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位置位于副高脊北侧的原因是()A.副高辐散的偏南气流与南下冷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雨B.副高脊推动台风雨带北上C.影响我国雨带形成的主要气流是偏北风D.副高气流辐合造成北侧多对流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

1951—201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性变化特征分析

1951—201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性变化特征分析
值进行累计 ,累计值为副高强度指数 ; ( 3 )取 9 0~ 1 8 0 。 E内 5 8 8 d g a m等 值线 最 西位 置所 在 的经 度 为 副
( 一般在 5 0 0 h P a以下 ) 是和太平洋高压中心相连通 , 在 高层 是和青 藏高压词 副高脊线;北跳;大气环流
中图分类号 P 4 3 4 文献标识码 A d o i : 1 0 . 1 4 1 7 4 / j . c n k i . n m q x . 2 0 1 6 . 0 4 . 0 0 2
引言
应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 , 指 出中 国东部汛期降水异常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 的异常密切相关 , 夏季
1 资 料 分 析
本文所 用 的高度 场、风 场数据 均来源 于 1 9 5 1 —
动研 究仍需要进行大量 、细致 的工作 。 副高活动最 为显著 的特征是 季节性 的南北进退 ,
此外还包括 西伸脊点的西进与东退 。喻世华 等 试
2 0 1 0年 的 N E c P / N c A R再分 析逐 日资料 ,水 平分 辨 率 为2 . 5 。 ×2 . 5 。;用 5 0 0 h P a 等压面代表 了西太副高,
关 于 夏季 西太 平洋 副热 带 高压对 天 气 的影响 ,
已有 不少气象 学家做过 相应研究 。陶诗 言 等首先对 副 高做 了一系 列研究 ,发现太平洋副高长年存在 , 是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北时 ,东亚热带
季风区上升运动加强 、梅雨锋区上升运动减 弱;夏季
个稳 定而少动的暖性系统 ,其冬夏强度和范 围差异
的北跳 只是低 层的现象 ,从高层看来则是青藏高压 的 东移或 东扩 。任 荣彩 等 把 1 9 9 8 年 7月作为 入手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一船‎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6月中、下旬,脊线迅速北‎跳,稳定于20‎一30N间‎。

至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跃到2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一3‎0N之间,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位置。

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高的这种‎季节性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有‎时稳定少动‎,有时缓慢移‎动,有时突发跳‎跃的方式,而且北进持‎续的时间比‎较久,速度比较缓‎慢,而南退却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比较快‎,这是副高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在个别年份‎,副高的活动‎可能有明显‎出入。

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他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而且北进常‎常同西伸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

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作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3天。

长周期活动‎和短周期活‎动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大多是副高‎周围的天气‎系统活动所‎引起的。

例如,夏季青藏高‎压、华北高压东‎移并入西太‎平洋副高时‎,副高产生明‎显西伸,甚至北跳;而当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

副高开始东‎退;台风沿副高‎西部边缘北‎移时,高压继续东‎退;当台风越过‎副高脊线进‎入西风带时‎,副高又开始‎西伸。

西风带的短‎波槽脊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当副高强大‎时,一般小槽、小脊只能改‎变副高的外‎形,而脊线位置‎变化不大。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

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

副热带高压的东部是强烈的下沉运动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所控制地区会出现持续性的晴热天气。

而副热带高压的西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雷阵雨天气。

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也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

从1月到7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呈现出向北、向西移动和强度增强的趋势;从7月到1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则有向南、向东移动和强度减弱的动向。

这种季节性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

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冬季,副高脊线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转暖,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

4、5月,副高脊线在15°-20°N,极锋雨带4月在华南登陆,5月到南岭6月中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越过20°N,在20°-25°N间徘徊;极锋雨带到达长江流域,形成梅雨,此时华南转入晴热干旱的盛夏。

7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二次北跳,脊线迅速跳过25°N,以后摆动于25°-30°N之间,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高温伏旱天气开始,黄淮地区受极锋雨带影响进入雨季,华南地区则因为赤道辐合带的北上,热带气旋、台风明显活跃,进入第二汛期,即"后汛期"。

7月底至8月初,副高脊线出现第三次北跳,跨过30°N到达最北位置并在此停留,华北、东北进入雨季。

8月下旬,伴随着较强冷空气的南下,西北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撤到25°N附近,我国自北向南先后转为秋高气爽的天气。

副高

副高

副高对我国气候影响悬赏分:0|解决时间:2010-2-22 19:40 |提问者:王之瑞92南旱北涝与南涝北旱分别在副高强弱程度如何是出现?为什么最佳答案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西北太平洋的部分,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副高。

西太平洋副高是指位于北半球北纬20-35度太平洋上空的暖高压系统,其强度和位置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

在西太平洋副高内存在下沉运动,天气晴好,当副高长期控制某一地区时,会造成该地区的高温酷暑和伏旱,如果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则会出现雷阵雨天气,此时若副高稳定少动,该地区容易产生持续性降水,从而可能造成洪涝灾害。

因此副高是控制和影响中国雨带南北移动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天气系统,它的移动是造成我国旱涝的主要原因。

副高存在季节性北进和南辙,西伸和东缩,其位置、强度和范围在冬季和夏季有很大差异。

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过程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是表现为稳定少变、缓慢移动或跳跃。

冬季副高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随着季节转暖,高压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大致到6月中旬,高压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过程,超过北纬20°,在北纬20-25°之间徘徊。

7月中旬出现第二次跳跃,高压脊线迅速跳过北纬25°,以后摆动在北纬25-30°之间。

约在7月底至8月初,高压脊线跨过北纬30°到达最北位置。

9月以后,随着西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高压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高压脊线第一次回跳到北纬25°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北纬20°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高东西移动对我国气候影响悬赏分:15|解决时间:2007-12-24 21:28 | 提问者:例如夏季副高西移,为我国内陆带来雨水.为什么被副高控制了,内陆反而会多降水呢?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就伏旱了啊?老师举的是98年四川洪水的例子,可我还是不懂!还有啊,有时候内陆低压强盛,副高被迫东移到海上,那时侯我国是干旱还是多雨呢?问题补充:我们现在高三复习,太晦涩的我看不懂,请尽量简便点!还有啊,我只想知道副高西移为什么会给我国内陆带来降水,它东移到海上,会给我国带来干旱还是降水!!!!最佳答案位于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被分割而形成几个高压单体,称为副热带高压。

副高

副高

副高对我国气候影响悬赏分:0|解决时间:2010-2-22 19:40 |提问者:王之瑞92南旱北涝与南涝北旱分别在副高强弱程度如何是出现?为什么最佳答案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西北太平洋的部分,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副高。

西太平洋副高是指位于北半球北纬20-35度太平洋上空的暖高压系统,其强度和位置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

在西太平洋副高内存在下沉运动,天气晴好,当副高长期控制某一地区时,会造成该地区的高温酷暑和伏旱,如果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则会出现雷阵雨天气,此时若副高稳定少动,该地区容易产生持续性降水,从而可能造成洪涝灾害。

因此副高是控制和影响中国雨带南北移动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天气系统,它的移动是造成我国旱涝的主要原因。

副高存在季节性北进和南辙,西伸和东缩,其位置、强度和范围在冬季和夏季有很大差异。

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过程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是表现为稳定少变、缓慢移动或跳跃。

冬季副高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随着季节转暖,高压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大致到6月中旬,高压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过程,超过北纬20°,在北纬20-25°之间徘徊。

7月中旬出现第二次跳跃,高压脊线迅速跳过北纬25°,以后摆动在北纬25-30°之间。

约在7月底至8月初,高压脊线跨过北纬30°到达最北位置。

9月以后,随着西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高压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高压脊线第一次回跳到北纬25°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北纬20°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高东西移动对我国气候影响悬赏分:15|解决时间:2007-12-24 21:28 | 提问者:例如夏季副高西移,为我国内陆带来雨水.为什么被副高控制了,内陆反而会多降水呢?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就伏旱了啊?老师举的是98年四川洪水的例子,可我还是不懂!还有啊,有时候内陆低压强盛,副高被迫东移到海上,那时侯我国是干旱还是多雨呢?问题补充:我们现在高三复习,太晦涩的我看不懂,请尽量简便点!还有啊,我只想知道副高西移为什么会给我国内陆带来降水,它东移到海上,会给我国带来干旱还是降水!!!!最佳答案位于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被分割而形成几个高压单体,称为副热带高压。

高中地理小练习: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附答案解析)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和气候的一个重要环流系统。

副高的活动是我国天气预报员进行夏季天气预报所必须关注的。

用以表征副高特征的指标很多,其中500hPa(平均约5500米高空)等压面高度分布图中588线(即500hPa等压面在此处出现的高度为5880米)包围的区域常常用来表征副高的位置。

下图为夏季某时刻500hPa等压面的高度分布状况。

(1)在图中适当位置用平行斜线标注出副高的范围。

(2)受副高控制的区域其天气一般比较干热,说明理由。

(3)图示时刻,我国华北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形成了强降水天气,推测其原因。

2、(2016·上海)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出现的暖性高压系统,笼统地称为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副热带高压在北半球主要有三个中心,即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和北非副热带高压。

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侧,习惯上称西太平洋副高。

它的位置、强弱变化对我国东部的雨季、旱涝灾害和台风路径等产生重要影响。

(1)简述西太平洋副高的形成过程。

公众号地理678整理发布(2)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移动与我国东部的雨季密切相关,据图判断雨带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台风的路径大致有三条,如果副热带高压西伸并加强,推测台风的路径方向,并说明理由。

3、以下材料中:左图为一般年份西太平洋副高的高压脊活动示意图,右图为某年8月某日的副热带高压脊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左图,说明一般年份副高移动规律及其移动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2)读右图,与一般年份相比,此年8月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有何不同?对我国天气有什么影响?(3)受到副高控制或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4)副高控制区天气闷热少雨,请说明理由。

副高答疑

副高答疑

首先应明确这里的“副高”是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常年位于副热带地区的高气压带常分裂为若干个高压中心,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有不同的名称。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永久性的活动中心,属于暖性高气压,中心位置平均在北太平洋东部,美国西南海岸附近,随着季节变换而不断移动,冬季它的势力最弱,中心位置在西经128°和北纬35°处,中心气压为1018毫巴。

此后逐渐西移北上,夏季最强,中心位置移至西经151°和北纬30°处,中心气压增至1027毫巴。

西太平洋地区受此高压脊控制,它的东西、南北活动对东亚地区的东南季风影响很大。

副高如何引起我国夏季降水?这里要注意不是副高本身导致我国夏季降水,而是来自副热带高压里的暖气团通过东南季风和北方冷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降雨,即锋面降水。

那么,副高与雨带的位置关系如何?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在20°N以南,很少伸入我国。

春末,副高位于15°N—20°N 之间,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在15°N左右,雨带的位置在23°N左右,即华南地区。

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20°N,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在20°N左右,雨带的位置在30°N左右,大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7-8月,副高推进到25°N -30°N,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在30°N左右,雨带位置在40°N左右,主要位于华北地区。

由此可以看出,雨带始终在副热带高压脊以北,并且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大约相差5-10个纬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一船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6月中、下旬,脊线迅速北跳,稳定于20一30N间。

至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跃到2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一30N之间,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位置。

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高的这种季节性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有时稳定少动,有时缓慢移动,有时突发跳跃的方式,而且北进持续的时间比较久,速度比较缓慢,而南退却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比较快,这是副高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在个别年份,副高的活动可能有明显出入。

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他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而且北进常常同西伸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

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作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3天。

长周期活动和短周期活动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大多是副高周围的天气系统活动所引起的。

例如,夏季青藏高压、华北高压东移并入西太平洋副高时,副高产生明显西伸,甚至北跳;而当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

副高开始东退;台风沿副高西部边缘北移时,高压继续东退;当台风越过副高脊线进入西风带时,副高又开始西伸。

西风带的短波槽脊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当副高强大时,一般小槽、小脊只能改变副高的外形,而脊线位置变化不大。

但发展强大的长波槽脊,对副高的影响就十分可观了。

当有大槽东移时,能迫使副高压脊不断东退;当大槽在东亚沿海加深时,沿海副高南退,海上副高因与槽前长波脊迭加而北伸。

可见周围系统同西太平洋副高是相互影响的,影响大小视周围系统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发展程度和相互对比关系而异。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

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

同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

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

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

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异。

梅雨可以出现在5-7月间的各个时段。

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7月的梅雨称正常梅雨。

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

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

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

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

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

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

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

实际上,副高的南、北季节性移动经常出现异常,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水涝的反常天气。

例如,1956年西太平洋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这一年梅雨很盛,长江中下游流域雨量过多。

1954年副高比较久地稳定在20一25N间,长江流域梅雨持续时间达两个月之久,结果造成江淮地区几十年罕见的大水。

1958年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这一年空梅,造成了干旱。

由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由于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空气渐重,在距地面4-8公里处大量聚集,转向南北方向扩散运动,同时还受重力影响,故气流边前进,边下沉,各在南北纬3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气增多,气压升高,形成了南北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它是因为空气聚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属暖性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高会对它所控制的地区的气温造成影响.首先,赤道低压属热力低压,副热带高压属动力高压,副极地低压属动力低压,极地高压属热力高压.
由”热低压”产生的赤道低压使气流从赤道上升到高空,并向极地高压流动.高空气流不考虑与地面的摩擦,在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垂直气流方向向右,南半球相反)的影响下,最终,在纬度30度附近气流方向与纬线平行,阻碍了气流运动,导致空气发生聚集并下沉,由此形成一个动力高压--副高.由于副高纬度较低,且空气下沉导致降雨稀少,所以副高温度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