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第二人民医院拟提名2019年云南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3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拟提名2019年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项目一

项目名称:多学科协同治疗先天性唇腭裂的临床应用

完成人:陈涌

完成单位: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项目简介: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对先天性唇腭裂患者进行多学科协同治疗,对患者的先天畸形进行有步骤、多学科参与的序列化治疗,尤其对畸形所导致的心理及语言障碍也得到了有效治疗,既提高了治疗有效,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先天性唇腭裂患者的多学科协同治疗由口腔外科为主导,在口腔正畸科室,口腔修复科,口腔内科,临床心理科,麻醉科,耳鼻喉科等多个学科共同协作下对患者进行长期系统化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治疗效果,目前为云南省唯一可以开展多学科协同治疗先天性唇腭裂的医疗机构,甚至扩大致我国西南片区也属领先位置。

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为本项目的主持人,致力于开展与推广多学科协同治疗先天性唇腭裂的临床应用,负责项目的总体实施方案,填补了云南省对于多学科协同治疗先天性唇腭裂的临床治疗空白。

推广应用情况:培养各地进修医生100多名,多次举办国家级及省级继续医疗教育培训班,相关技术在云南多家三级医院推广应用。

获得知识产权情况:发表论文33篇,其中北大核心1篇。

项目二

项目名称: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基于临床患者与猕猴的比较完成人:尹勇;胡新天;秦冬冬;谷震;杨栩;甘露;潘雷;单灵敏;

武若雯;李川雄

完成单位: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项目简介: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由5%-63%,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增加卒中患者死亡率和自杀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采用神经介入法阻断与人类遗传、结构和生理功能相似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大脑中动脉制备卒中模型,选择卒中猕猴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卒中猕猴和卒中患者行为,称量体重,检测儿茶酚胺、细胞因子和可的松水平,分析5-HTTLPR基因型、测定局部脑血流值以及猕猴糖水消耗量和清水消耗量,评估其抑郁状态,比较卒中患者和卒中猕猴抑郁相关数据,探讨其发病机制。如果是卒中脑损伤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导致抑郁出现,则所有卒中猕猴都将表现出抑郁症状,且PSD猕猴和PSD患者生物学变化将呈现出高度统一性。如果是卒中后带来的社会心理应激导致PSD发病,卒中猕猴由于不具备人类复杂心理过程,将可能不表现抑郁行为或很少表现抑郁行为,通过比较PSD被试(包括患者和猕猴)和卒中后非抑郁被试确立社会心理应激。如果是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参与PSD发病,再通过比较PSD猕猴和PSD患者数据,判断主导因素?此项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研究发现卒中后抑郁发生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携带5-HTTLPR的SS基因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高,推测该基因型可能是卒中后抑郁发生的易感基因。卒中猕猴没有表现出抑郁症状,PSD猕猴和PSD患者两者没有呈现出生物学变化高度统一性,说明卒中脑损伤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并不是导致抑郁发生的主要因素,初步推断发PSD生是在卒中脑损伤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基础上,由卒中后引发的社会心理因素改变所致。在国内外首次选用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制备

PSD模型,观察卒中猕猴抑郁样行为,首次将脑卒中患者和猕猴脑卒中抑郁相关数据进行比对,研究PSD发病机制。

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尹勇,负责主持本项目,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获得知识产权情况:发表SCI论文5篇,影响因子合计19.368.

项目三

项目名称:脂联素及调控microRNA变异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价值评估

完成人:李奕平、杨莹、陶文玉、李显丽、杨曼、王晓苓、王飞英、熊煜欣徐凡徐波陈郊丽

完成单位: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项目基本情况:本项目在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3个省级基金项目支持下,历时14年。成果发表论文15篇,团队发表SCI论文6篇,影响因子15.899。中文核心期刊7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3篇。他引128次,SCI他引53次,其中2篇被DIABETES正面引用。项目组研究团队入选云南省创新团队,培养云南省人才1名,后备人才1名;内分泌代谢专业领军人才1名;学科带头人1名。博士2名,硕士8名。

项目简介:

随着中国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探索代谢性疾病在中国人群中的遗传倾向是当代遗传研究领域的挑战。

本项目从脂联素、脂联素受体(CDH13)和调控microRNA的变异三方面阐明其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价值。研究成果如下:

1.首次发现脂联素启动子区域的SNP-12140,其单倍型与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相关。对脂联素基因启动子区域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发现4个变异位点:SNP-12140(rs266730)、SNP-11426(rs16861194)、SNP-11377(rs266729)和SNP-11016;并证明SNP-12140、SNP-11426及其单倍型与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相关。

2.在中国人群中,首次报道CDH13基因rs12596316AG杂合子增加2型糖尿病和

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3.首次报道了miR-124a的rs531564C等位基因为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保护等位基因;而miR-146a的rs2910164C等位基因增加患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本项目研究结果为从脂联素、到脂联素受体(CDH13)和调控microRNA的变异在中国人群代谢性疾病中的诊断、防治提供遗传学数据。

项目四

项目名称:食用油洗胃联合改良胃管救治早期急性口服磷化铝中毒的应用

完成人:杨春爱,杨亚非,刘涛,朱峻波,刘子梦,付金孝,王锦文,李洪波,郑粉双,黄云祥,成忠凤。

完成单位: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项目基本情况:

1、口服磷化铝中毒的死亡率为60%~100%,死亡率高。本项目在口服磷化铝中毒家兔模型中,口服磷化铝中毒后给予食用油洗胃以及持续进行胃肠减压,是提高救治存活率的关键。

2、将食用油洗胃后持续胃肠减压治疗急性早期口服磷化铝中毒应用于临床,可以显著提高口服磷化铝中毒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3、此技术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是目前国内外救治口服磷化铝中毒的最有效的技术之一。由于该技术具有容易掌握,风险性小,疗效明显的特点,特别适宜现场早期救治,已在省内9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项目简介:

1、前期动物实验得出结论:口服磷化铝中毒后给予食用油洗胃以及持续进行胃肠减压,是提高解救存活率的关键。

2、将食用油洗胃联合改良胃管持续胃肠减压治疗口服磷化铝中毒应用于临床,观察到,早期使用该项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口服磷化铝中毒患者的治愈率。

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该同志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从事临床工作18年,负责完成本项目的临床应用的观察研究,收集本项目的所有资料,自制气体压力检测装置,解决了该项目体外气体压力检测的关键技术,参与改良胃管的设计,使本项目得以顺利实施。近年来,发表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篇,参编专著1部,科技核心论文数篇。对本项目的全部创新点做出了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