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之诉规定
撤销之诉的法律规定
撤销之诉的法律规定撤销之诉,也被称为诉讼撤销或撤销旧判决,是指当事人在一项法律裁决已经作出后,根据一定的法定条件和程序,向上级法院或裁决机构申请对原判决进行撤销或更正的一种诉讼方式。
撤销之诉的法律规定主要受法律的界定和司法实践的指导。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撤销之诉的法律规定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撤销之诉的法律规定,仅供参考。
一、适用范围撤销之诉适用于具有司法效力的裁决、判决、仲裁裁决等法律文书。
二、主体条件1.当事人:具备提起诉讼主体资格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2.起诉期限:在法定规定的起诉期限内提起撤销之诉。
三、撤销之诉的案由1.判决违法:原判决违反法律、法规或其他司法解释的规定。
2.判决错误:原判决认定的事实错误或适用法律错误,导致判决结果不当。
四、撤销之诉的程序1.提起诉讼:当事人应向上级法院或裁决机构提起撤销之诉,并提交相应的申请书和证据材料。
2.受理和审理:法院或裁决机构收到撤销之诉申请后,依法进行受理,并安排合适的庭审时间。
3.事实审查:法院或裁决机构将对原判决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进行审查,可以进行证据审查、询问当事人等程序。
4.判决或裁决:法院或裁决机构依据审理结果,作出新的判决或裁决。
5.法律效力:新的判决或裁决具有司法效力,取代原判决的效力。
五、撤销之诉的效力1.部分撤销:法院或裁决机构可以对原判决的部分内容进行撤销,而保留其他有效部分。
2.全部撤销:法院或裁决机构可以对原判决进行全部撤销,撤销所有内容并重新裁决。
3.维持原判:法院或裁决机构也可以根据审理结果维持原判,即认为原判决没有违法或错误。
六、撤销之诉的效力特点1.中止执行:撤销之诉申请受理后,原判决的执行将被中止,待新的判决或裁决作出后再行执行。
2.不影响其他权利:撤销之诉对其他权利主张的救济不产生影响,当事人仍可通过其他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3.不追溯效力:新的判决或裁决对于原判决的撤销或更正效力不追溯到原判决作出之前。
论案外人申请再审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关系
论案外人申请再审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案外人申请再审和第三人撤销之诉是两种常见的诉讼制度。
它们分别针对不同的法律情形,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可能产生关系。
本文将分析案外人申请再审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关系,并探讨在实际案例中如何协调两种制度的适用。
一、案外人申请再审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当事人之一对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有权自收到判决书、裁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原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可见,案外人并非当事人,但在特定条件下,仍有权对判决、裁定进行再审的申请。
案外人申请再审的法律依据主要体现在《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等相关法律文件中。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法律规定在部分案例中,案外人可能对原判决、裁定产生利害关系,但又不符合第一百零六条规定的当事人身份。
这种情况下,案外人便可以通过第三人撤销之诉进行利益维护。
原判决、裁定中的事实认定是否存在错误,新的证据是否能够推翻原有的事实认定等,这些情况都可以作为案外人进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法律依据。
在某些情况下,案外人也可能对原判决、裁定的程序性问题提出质疑。
虽然《民事诉讼法》中的第一百零六条更多地强调对于事实认定的再审,但对程序违法或由此导致的当事人未能进行充分陈述和申辩等情况,也可以作为案外人进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依据。
在程序性问题上,案外人申请再审可能未必能完全满足,但是案外人可以通过第三人撤销之诉进行程序方面的追索。
四、协调两种制度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案外人申请再审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关系,法院应当根据具体的案情进行综合考虑和独立裁定。
根据案外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是否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来决定是否受理案外人的再审申请。
对于符合第一百零六条规定的案外人,且存在事实认定错误、新证据等撤销情形的,应当鼓励案外人通过第三人撤销之诉进行利益维护。
【重要知识点】第三人撤销之诉-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
【重要知识点】第三人撤销之诉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一)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概念为了规制恶意诉讼,保护自然人和法人的合法权利,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新增了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赋予没有参加诉讼的第三人通过提起诉讼的方式,撤销原生效法律文书。
根据立法原意,我国的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指当第三人因不可归责于己的事由而未参加原案审理,但原案的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使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可以请求法院撤销或改变原案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中对其不利部分的诉讼程序。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特征我国的第三人撤销之诉有以下几个特征:1.属于一种事后救济机制。
第三人撤销之诉则不同于前述参加之诉,是在原案已经生成具备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之后,对非因自身原因而未能参加到原案诉讼程序中的第三人所提供的事后救济机制,以扭转其合法民事权益受损的局面。
2.属于一种特殊性、非通常的救济机制。
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对原裁判之既判力的冲击和挑战。
就我国目前的立法来看,在增设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前,对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产生冲击的程序制度只有审判监督程序。
鉴于此,在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过程中,须有效平衡保护第三人民事权益与维护司法权威和秩序之间的关系,通过适当的程序配置来避免该救济路径被滥用,并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该制度的预设功能。
3.属于一种以保护第三人的民事实体权益为主要目的的诉讼程序。
第三人未能获得充分的事前程序保障并非启动撤销之诉的唯一或核心事由,若第三人的民事权益并未受到原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损害,则其无权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
4.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提起主体具有法定性与特定性。
法定性是指有权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主体由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而特定性则是指有权提起撤销之诉的只能是前诉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即原本应具有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地位的民事主体),并且该当事人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非因可归责于本人的事由而未能参加诉讼、与本诉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股权转让中债权人撤销权之诉操作指引
股权转让中债权人撤销权之诉操作指引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债权人的权益必须得到保障。
当债权人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提起撤销权之诉来维护自身权益。
本文旨在为债权人提供股权转让中撤销权之诉的操作指引,帮助债权人在面临侵权情况时能够有效行使自己的权益。
一、撤销权之诉的适用条件在进行股权转让中,债权人可以提起撤销权之诉的条件如下:1. 存在合同违约情况:在股权转让合同中,合同双方需要约定明确的权益义务,若对方违反合同约定,给债权人权益带来实质性损害,债权人则可以行使撤销权之诉。
2. 存在损害债权人利益的事实:债权人应能明确指出股权转让行为对自身权益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这包括未按约定支付债权本息、未履行担保义务等情况。
3. 撤销之诉符合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限: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债权人提起撤销权之诉的时间是有限制的。
在诉讼时效期限内,债权人应该尽快行使自己的撤销权。
二、撤销权之诉的操作步骤债权人在决定提起撤销权之诉时,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 收集证据:债权人应当妥善保存与股权转让合同有关的证据材料,包括合同文件、付款凭证、担保文件等。
这些材料将成为债权人提起撤销权之诉的有力证据。
2. 寻求法律咨询:在提起诉讼之前,债权人应寻求专业的法律咨询,了解自己的权益和诉讼的可行性。
律师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债权人法律建议,并协助起草诉状。
3. 编写诉状:根据律师的建议,债权人需撰写一份清晰而全面的诉状。
诉状中应包括股权转让违约事实、债权人权益受损的具体情况、撤销之诉的法律依据、损害的赔偿要求等。
4. 提交诉状:债权人将撰写完毕的诉状递交至法院,并按照法院要求缴纳诉讼费用。
法院在受理诉状后,将安排开庭时间。
5. 出庭参加庭审:债权人应尽量出庭参加庭审,并提供和证明自己权益受侵害的证据。
如果债权人无法亲自到庭,应提前通知法院,并授权代理律师代为出庭。
6. 等待判决结果:庭审结束后,法院将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相应判决。
撤销权及其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撤销权是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欺诈、胁迫等违法行为对合同关系的影响。
撤销权是合同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可以撤销合同或者请求撤销合同。
本文将从撤销权的概念、法律规定、适用条件、行使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撤销权的概念撤销权,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在特定条件下,依法撤销合同的权利。
撤销权是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欺诈、胁迫等违法行为对合同关系的影响。
三、撤销权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法》是我国合同法的基本法律,其中对撤销权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2)撤销权的行使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其合同:①欺诈的;②胁迫的;③重大误解的;④显失公平的。
(3)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作为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基础性法律,对撤销权的规定与《合同法》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2)撤销权的行使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其合同:①欺诈的;②胁迫的;③重大误解的;④显失公平的。
(3)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民事案件撤诉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民事案件撤诉是指在民事审判程序中,当事人依法申请或者法院依职权裁定撤销已经受理的民事案件的行为。
撤诉是民事审判程序中的一种法定程序,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民事案件撤诉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民事案件撤诉的条件1. 撤诉主体资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民事案件撤诉的主体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以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同时,法律代理人、法定代理人、法定代表人等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也可以行使撤诉权利。
2. 撤诉时间民事案件撤诉的时间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在法院受理案件后、开庭审理前,当事人可以申请撤诉;(2)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法院认为必要时,可以依职权裁定撤销案件;(3)在执行程序中,当事人申请撤诉的,应当经法院审查同意。
3. 撤诉原因民事案件撤诉的原因包括:(1)当事人自愿撤诉;(2)原告、被告、第三人之间达成和解协议;(3)原告、被告、第三人之间的争议已经解决;(4)当事人申请撤诉符合法律规定。
三、民事案件撤诉的程序1. 当事人申请撤诉当事人申请撤诉,应当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并附具相关证据材料。
法院收到申请后,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审查,认为符合撤诉条件的,应当裁定准许撤诉。
2. 法院审查法院审查当事人撤诉申请时,应当审查以下内容:(1)撤诉主体资格;(2)撤诉时间;(3)撤诉原因;(4)撤诉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3. 裁定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法院审查后,认为符合撤诉条件的,应当裁定准许撤诉;认为不符合撤诉条件的,应当裁定不准许撤诉。
四、民事案件撤诉的法律后果1. 撤诉后,原民事案件的法律效力消灭。
2. 撤诉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恢复原状。
3. 撤诉后,当事人不得再就同一事实提起诉讼。
4. 撤诉后,当事人已经支付的诉讼费用,法院应当退还。
五、民事案件撤诉的特殊规定1. 在执行程序中,当事人申请撤诉的,应当经法院审查同意。
撤裁案件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撤裁案件,即撤销裁定案件,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因发现裁定有错误,或者当事人提出裁定错误,而依法对裁定进行撤销的一种诉讼行为。
在我国,撤裁案件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中。
本文将从撤裁案件的法律规定出发,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解读,并对撤裁案件的程序和实体问题进行分析。
二、撤裁案件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裁定有错误的,应当裁定撤销,并重新作出裁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七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裁定有错误的,应当裁定撤销,并重新作出裁定。
3.相关司法解释(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零五条规定,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再审,但不影响裁定的执行。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零五条规定,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再审,但不影响裁定的执行。
三、撤裁案件的程序1.当事人提出申请当事人认为裁定有错误的,可以依法向作出裁定的法院提出申请,要求撤销裁定。
2.法院受理法院收到当事人的申请后,应当依法审查,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受理。
3.法院调查法院在受理当事人的申请后,应当对裁定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进行调查。
4.作出裁定法院在审查和调查的基础上,认为裁定有错误的,应当裁定撤销,并重新作出裁定。
四、撤裁案件的实体问题1.裁定错误的情形裁定错误的情形主要包括:(1)适用法律错误;(2)违反法定程序;(3)认定事实错误;(4)滥用职权;(5)违反法律规定;(6)其他错误。
撤销权之诉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撤销权之诉是指债权人在特定条件下,依法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对其不利的民事行为的诉讼。
在我国《民法典》中,撤销权之诉是债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撤销权之诉的适用条件、法律后果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撤销权之诉的适用条件1. 撤销权人必须是债权人撤销权之诉的原告必须是债权人,即享有债权的人。
债务人、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以及债权人的债权人不得提起撤销权之诉。
2. 存在债务人对其不利的民事行为债务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必须是对其不利的,包括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
3. 民事行为发生在债权成立之前或者债权成立后的一定期间内撤销权之诉的民事行为必须发生在债权成立之前或者债权成立后的一定期间内,否则,债权人丧失撤销权。
4. 撤销权的行使应当符合法定程序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提交相关证据材料。
三、撤销权之诉的法律后果1. 撤销权的成立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后,如果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撤销债务人的民事行为,则撤销权成立。
2. 撤销民事行为的效力撤销权成立后,被撤销的民事行为自始无效。
债务人应当返还因撤销民事行为取得的财产,并赔偿债权人因此遭受的损失。
3. 撤销权的时效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不行使的,撤销权消灭。
自债务人的民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债权人未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4. 撤销权的范围撤销权的范围限于债权人的债权,不包括债权人的债权人。
5. 撤销权的限制撤销权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债务人的行为是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或者债权人已经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赔偿等。
四、相关法律规定1. 《民法典》第五百三十八条规定:“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行为。
”2. 《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九条规定:“撤销权的行使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债权人必须是债务人对其不利的民事行为的债权人;(二)存在债务人对其不利的民事行为;(三)民事行为发生在债权成立之前或者债权成立后的一定期间内;(四)撤销权的行使应当符合法定程序。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实务分析与立法完善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实务分析与立法完善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指在一项民事行为中,对于非当事人提出撤销请求,从而破坏该民事行为的效力的申诉方式。
在我国民法典中,有多个条文规定了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条件和相关程序。
然而,在实践中,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诉讼难度较大,且存在立法不完善的情况。
因此,本文将结合实践案例分析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实际操作过程,并对其立法完善进行深入探讨。
一、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条件根据民法典规定,第三人撤销之诉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 该民事行为受到法律、行政法规的限制,且当事人违反了这些限制;3. 第三人未与当事人达成协议或得到他的许可。
可见,第三人撤销之诉仅适用于民事行为受到法律或行政法规限制,并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
实践中,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证明难度大。
在证明第三人有权提起撤销之诉时,需要充分证明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这需要第三人在法庭上提供足够的证据,包括证明自己与被撤销民事行为直接相关的合法权益、证明被撤销民事行为与法律、行政法规的不符合、证明自己未与当事人达成协议或得到许可等证据。
2. 法律适用较为复杂。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条件比较严格,需要准确判断被撤销民事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限制条件。
在一些特殊案件中,可能需要运用多种法律规则进行适用。
3. 诉讼风险较高。
第三人撤销之诉需要对自己的权益进行保护,但是一旦诉讼失败,可能会面临较大的损失,甚至涉及赔偿损失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诉讼前需慎重考虑。
综合以上实践过程中的问题,相应的立法完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细化条件规定。
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条件进行精细化规定,同时加强实践中的应用指导,方便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判断与申请。
2. 加强证据保护。
在第三人撤销之诉中,对于第三人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据保护是重中之重。
应当在立法中针对证据保护制定明确规定,对于证据确凿等证据确凿的证据提供应当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
行政案件撤诉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行政案件撤诉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撤回起诉的行为。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案件撤诉具有以下法律意义:一是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维护行政法律秩序;三是提高司法效率。
本文将对行政案件撤诉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行政案件撤诉的条件1. 当事人自愿行政案件撤诉的首要条件是当事人自愿。
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
当事人自愿撤诉是撤诉的基础,也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
2. 撤诉申请符合法定形式当事人申请撤诉,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并按照法律规定填写相关内容。
书面申请应当载明以下事项:(1)当事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地等基本情况;(2)诉讼请求;(3)撤诉理由;(4)申请撤诉的时间。
3. 撤诉申请符合法定期限当事人申请撤诉,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提出。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申请撤诉的期限为:(1)一审案件:自起诉之日起十五日内;(2)二审案件:自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
4. 撤诉申请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当事人申请撤诉,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如果当事人申请撤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人民法院不予准许。
三、行政案件撤诉的程序1. 当事人提出撤诉申请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撤诉申请,应当提交书面申请及相关证据。
2. 人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撤诉申请后,应当依法审查。
审查内容包括:(1)撤诉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2)撤诉申请是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3. 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撤诉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裁定准许撤诉;认为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裁定驳回申请。
4. 当事人履行义务当事人申请撤诉经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后,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履行相关义务,如退还诉讼费用等。
民事诉讼撤诉的相关规定是什么
民事诉讼撤诉的相关规定是什么1、原告申请撤回起诉,必须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内容明确的申请。
2、原告申请撤回起诉的目的必须正当、合法。
3、原告申请撤回起诉,必须基于自己真实的意思表示。
4、原告撤回起诉的申请最迟应在受诉人民法院宣告判决前提出。
撤诉的这种情形肯定是建立在人民法院已经对当事人所提起的民事诉讼请求受理了,但是在还没有正式宣判之前,可能双方私下对当前的纠纷已经达成了一致的解决结果,所以原告方请求人民法院撤回起诉的这种行为。
如果身处民事纠纷当中有撤诉的想法,那么不妨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民事诉讼撤诉的相关规定是什么?民事诉讼撤诉的相关规定是什么?撤诉是原告自立案到判决或裁定前的诉讼过程中,主动撤回诉讼请求、申请人民法院终止诉讼程序的活动,是原告对其处分诉讼请求的程序权利的活动。
撤诉是指原告在案件审结后审判前,申请撤回起诉或上诉的诉讼行为。
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撤回向人民法院提起的公诉和抗诉。
一经撤诉,诉讼程序随即终止。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撤诉有自愿申请撤诉和视为撤诉两种,自愿申请撤诉是原告自立案到宣告判决或裁定前的诉讼过程中,主动撤回起诉,经人民法院准许终止诉讼程序的活动。
而视为撤诉则是原告或者上诉人经两次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即视为撤诉;并且原告或者上诉人未按规定的期限预交案件受理费,又不提出缓交,减交、免交申请,或者提出申请未获批准的,按自动撤诉处理。
申请撤诉是法律赋予原告专有的诉讼权利,但原告申请撤诉,必须经人民法院裁定准许,撤诉才能最终实现。
这是因为人民法院需要审查原告的申请撤诉是不是真的出于自愿,是否屈服于外在压力,以及撤诉会不会对公共利益或他人权益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原告或者上诉人申请撤诉,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准许的,原告或者上诉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而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人民法院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以裁定的方式作出,并且不能上诉。
《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研究》范文
《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日益完善。
第三人撤销之诉作为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保护第三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理论基础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指民事诉讼中,因第三人认为法院生效裁判侵害其合法权益而提起的撤销之诉。
该制度源于大陆法系国家,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民事诉讼的公正性、合法性以及诉讼当事人的平等保护原则。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设立,旨在保护非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因诉讼程序的不当导致无辜第三人受到不利的法律后果。
三、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实践应用自我国确立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以来,该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处理一些复杂案件时,该制度有效地维护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为民事诉讼的公正、合法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适用范围、程序规范等仍需进一步完善。
四、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存在的问题(一)适用范围有限当前,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范围相对有限,主要适用于因生效裁判导致第三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其他情形可能导致第三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执行程序中的错误等。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范围。
(二)程序规范不健全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程序规范不健全,缺乏统一、明确的法律规定。
在实践操作中,不同法院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受理、审查、裁判等环节存在差异,导致诉讼效率低下、司法公正性受到质疑。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程序规范,确保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顺利进行。
五、完善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建议(一)扩大适用范围为更好地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应将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更多情形,如执行程序中的错误等。
同时,应明确规定哪些情形下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以便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指导。
民事诉讼法关于撤诉的规定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关于撤诉的规定是什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人民法院对下列起诉,分别情形,予以处理: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申请再审,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第一百四十三条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如果双方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时间里面达成一致的话可以选择撤诉的方式解决诉讼的问题,民事诉讼法关于撤诉的有关事情有着明确的规定。
撤诉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多,需要双方当事人仔细思考之后再做决定。
那么▲民事诉讼法关于撤诉的规定是怎样的,下面的小编就为大家总结一下。
▲一、民事诉讼法关于撤诉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131条第1款规定,宣判前,起诉,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原告申请撤回起诉,必须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内容明确的申请。
申请撤诉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对自己的诉讼权利加以处分的具体体现,故需有内容明确的意思表示,才有可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
2、原告申请撤回起诉的目的必须正当、合法。
依照处分原则的要求,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方为有效。
因此,原告申请撤回起诉亦须以正当、合法为前提。
也因如此,原告撤回起诉的申请并不会当然地产生撤诉的效果,而需由受诉人民法院进行审查,并在此基础上裁定是否准许原告撤回起诉。
3、原告申请撤回起诉,必须基于自己真实的意思表示。
所谓基于自己真实的意思表示,是指申请撤回起诉必须是原告主动、自愿所为,而不能是被动、违心所致。
因此,任何人(包括审判人员)既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原告撤回起诉,也不得说服、动员原告撤回起诉。
4、原告撤回起诉的申请最迟应在受诉人民法院宣告判决前提出。
不论是当庭宣判,还是定期宣判,均应如此。
这样既可使原告有较为充分的斟酌时间,慎重地适时实施撤诉行为,同时又可避免因原告于宣判后再提出撤诉申请而损及受诉人民法院所作判决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08.01.14•【文号】法释[2008]2号•【施行日期】2008.02.01•【效力等级】司法解释•【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诉讼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07年12月1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4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
二○○八年一月十四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8〕2号为妥善化解行政争议,依法审查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及当事人申请撤诉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可以在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建议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条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原告申请撤诉,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准许:(一)申请撤诉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二)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超越或者放弃职权,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三)被告已经改变或者决定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并书面告知人民法院;(四)第三人无异议。
第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一)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主要事实和证据;(二)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范依据且对定性产生影响;(三)撤销、部分撤销或者变更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处理结果。
第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视为“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一)根据原告的请求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二)采取相应的补救、补偿等措施;(三)在行政裁决案件中,书面认可原告与第三人达成的和解。
第五条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原告申请撤诉,有履行内容且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撤诉;不能即时或者一次性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撤诉,也可以裁定中止审理。
公司股东会撤销决议之诉的当事人规范、法理与实践
公司股东会撤销决议之诉的当事人规范、法理与实践一、本文概述当事人规范:我们将明确撤销决议之诉的原告资格,即原告应当是公司股东,且符合公司法规定的资格条件。
我们还将讨论被告和第三人的确定,以及诉讼时效等问题。
法理基础:我们将探讨公司股东会撤销决议之诉的法理基础,主要涉及公司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我们将解释股东会的决策权、决议的合法性和股东权益的保护等问题。
实践操作:我们将关注撤销决议之诉在实践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
这包括取证问题、法律适用的挑战以及诉讼风险的评估等。
我们还将提供一些实际案例来说明这些问题。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为相关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对公司股东会撤销决议之诉的全面理解,并为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二、股东会决议撤销之诉的法律依据公司股东会撤销决议之诉的法理基础主要源自公司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股东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对公司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如果股东会的决议内容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决议的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了公司章程,股东可以在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该决议。
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公司决议违反了合同约定或法律法规,股东也有权提起诉讼要求撤销决议。
具体而言,《公司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
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第二条、第三条对公司决议撤销之诉的当事人列置作了规定,旨在解决公司决议瑕疵之诉这一特殊诉讼类型的当事人范围及地位问题,具有公司法与诉讼法的双重法理基础。
股东会决议撤销之诉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公司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
中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构成与适用
中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构成与适用一、本文概述1、阐述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概念及其在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第三人撤销之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概念在于,当一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存在错误,且这种错误对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时,该第三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或改变原判决、裁定或调解书。
这种诉讼形式的设计,旨在保护那些在原诉讼中并未参与,但其权益可能受到影响的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人撤销之诉在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体现了民事诉讼中的公正原则。
在民事诉讼中,公正原则要求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公正地对待所有当事人,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当原判决、裁定或调解书存在错误,且这种错误可能对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允许第三人提起诉讼,就是公正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三人撤销之诉也是民事诉讼中效率原则的体现。
效率原则要求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尽可能地提高审判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诉讼浪费。
允许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可以避免因原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的错误而导致的多次诉讼,从而提高诉讼效率。
第三人撤销之诉还有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当一项判决、裁定或调解书存在错误时,如果不允许第三人提起诉讼,那么这种错误可能会长期存在,对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造成损害。
允许第三人提起诉讼,并在查明事实后作出正确的判决,可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因此,第三人撤销之诉在民事诉讼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是公正原则和效率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维护法律权威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应当充分理解和运用这一制度,切实保障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诉讼效率,维护法律的公正、权威和稳定。
2、提出研究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在中国民事诉讼法体系中,第三人撤销之诉是一项重要制度,其设立旨在保障因未能参与原诉讼而无法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第三人的诉讼权利。
合同撤销之诉
合同撤销之诉引言合同撤销之诉是一种法律程序,用于解决合同争议或取消合同。
本文将介绍合同撤销之诉的基本概念、程序和相关注意事项,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在需要时提出合同撤销之诉。
什么是合同撤销之诉合同撤销之诉是指当一方认为合同存在瑕疵、违法或不公平情况时,通过法律程序请求法院撤销合同的行为。
通过合同撤销之诉,当事人可以寻求合同的无效或取消,以恢复他们的合法权益。
合同撤销之诉的程序第一步:准备材料在提起合同撤销之诉之前,当事人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合同副本•合同瑕疵证据,例如:合同违法、虚假陈述等证据•相关证据,例如:书面通知、交往记录等第二步:起诉在准备材料完备后,当事人可以委托律师或亲自前往法院起诉。
起诉时,当事人需要提供以下信息:•原告和被告的个人或公司信息•合同的内容和签署日期•合同瑕疵的具体描述•请求法院撤销合同的理由和依据第三步:法院受理法院将对合同撤销之诉进行受理,同时通知被告方。
在此阶段,法院可能会要求当事人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或补充材料。
第四步:庭审一旦法院受理案件,将会安排庭审。
庭审是当事人就合同瑕疵进行辩论和证明的过程。
当事人需要准备充分,并通过证据和辩护来支持他们的请求。
第五步:判决法院将根据庭审过程中的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判决可能包括撤销合同、恢复当事人的权益、支付赔偿等。
第六步:执行如果判决对被告不利,被告需要履行判决。
如果被告拒绝履行判决,当事人可以申请执行,法院将采取必要的措施强制执行。
注意事项在提起合同撤销之诉时,当事人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时间限制:合同撤销之诉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提起,因此当事人应及时寻求法律援助或咨询律师,以确保不超过规定的时间限制。
•证据保全:当事人应确保保留合同副本以及与合同相关的所有证据。
这些证据对于证明合同瑕疵的存在至关重要。
•法律援助:如果当事人经济困难无法支付律师费用,可以向法院申请法律援助,获得相关的法律帮助和支持。
结论合同撤销之诉是一种解决合同争议的法律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六条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
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
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前两款规定的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经审理,诉讼请求成立的,应当改变或者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诉讼请求不成立的,驳回诉讼请求。
第一百一十二条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十四、第三人撤销之诉
第二百九十二条第三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提起撤销之诉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出,并应当提供存在下列情形的证据材料:
(一)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
(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错误;
(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
第二百九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和证据材料之日起五日内送交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起诉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意见。
人民法院应当对第三人提交的起诉状、证据材料以及对方当事人的书面意见进行审查。
必要时,可以询问双方当事人。
经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内立案。
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第二百九十四条人民法院对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
第二百九十五条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是指没有被列为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当事人,且无过错或者无明显过错的情形。
包括:
(一)不知道诉讼而未参加的;
(二)申请参加未获准许的;
(三)知道诉讼,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参加的;
(四)因其他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第二百九十六条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是指判决、裁定的主文,调解书中处理当事人民事权利义务的结果。
第二百九十七条对下列情形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程序等非讼程序处理的案件;
(二)婚姻无效、撤销或者解除婚姻关系等判决、裁定、调解书中涉及身份关系的内容;
(三)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未参加登记的权利人对代表人诉讼案件的生效裁判;
(四)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受害人对公益诉讼案件的生效裁判。
第二百九十八条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人民法院应当将该第三人列为原告,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当事人列为被告,但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中没有承担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列为第三人。
第二百九十九条受理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后,原告提供相应担保,请求中止执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第三百条对第三人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的请求,人民法院经审理,按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请求成立且确认其民事权利的主张全部或部分成立的,改变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的错误部分;
(二)请求成立,但确认其全部或部分民事权利的主张不成立,或者未提出确认其民事权利请求的,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的错误部分;
(三)请求不成立的,驳回诉讼请求。
对前款规定裁判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上诉。
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内容未改变或者未撤销的部分继续有效。
第三百零一条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审理期间,人民法院对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裁定再审的,受理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将第三人的诉讼请求并入再审程序。
但有证据证明原审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先行审理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裁定中止再审诉讼。
第三百零二条第三人诉讼请求并入再审程序审理的,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对第三人的诉讼请求一并审理,所作的判决可以上诉;
(二)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的,人民法院可以调解,调解达不成协议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发回一审法院重审,重审时应当列明第三人。
第三百零三条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后,未中止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执行的,执行法院对第三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提出的执行异议,应予审查。
第三人不服驳回执行异议裁定,申请对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再审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案外人对人民法院驳回其执行异议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错误损害其合法权益的,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申请再审,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一百四十四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发现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和解、调解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