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发展史
新中国三农问题的历史变迁及其经验教训
一
、
引言
但试 图从 我们走过的崎岖 、 经历 的坎坷 中寻找一些可供借 鉴的经验教训 , 以利 于当今和其后 的农村发展和进步。 ( ) 一 中国的农业经历 了颇多波折
17 ,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 了我 国农村贫穷落 9 8年 党
后 的历史 , 开创 了“ 三农 ” 工作 的崭新局面 。从 18 92年开
☆ 政 治 研 究 ☆ l
建国以后相当长 的时期 , 中国的广大农 村被作为社会
主义和资本主义反复争夺 的阵地 ,而冠 以各种政 治色彩。 “ 三反” “ 、 五反” “ 、 四清 ” “ 化大革命 ” 、文 等各 种形式 、 各种 内容的政治运动 , 把农村运动得风声鹤 唳, 人人 自危 。 在举 世 闻名 的“ 大跃 进 ” 运动 中 , 人们 高呼着 “ 五年内超英赶 十 美” 的狂热 口号 , 决心 “ 一年建成共产主义 ”村村建起社会 :
Th r s ar h eo y Re e c
学 — — — 一 理 m m m 论 i
新 中国三农 问题的历史变迁及其经
子
r m
I I
薇
20 2 ) 000
( 上海社会科学院 区域发展研 究中心 , 上海
摘 要 :在 回顾 了新中国农 业、 、 民问题 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 , 了若干经验教 训。 农村 农 总结 关 键 词 :三农; ; ; 经验 教训 变迁 中图分 类号 :D1 6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0- 28 (09 4 02— 0 2 5 9 20 )2 — 08 3 0
着深 刻的变化 。 然而改革 开放前 中国“ 三农 ” 问题 经历 的坎
坷, 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永久的 、 沉重 的。 认真总结和记叙 过去的经验教训 , 会使我们 的思想更加 成熟 , 将 使我们 的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在中国,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广泛且复杂的社会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农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并引发了一系列制度变迁。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夕,当时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贫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改革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农民的收入也有所提高。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业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农民的种植销售方式亟需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
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市场逐渐与全国市场接轨,农民种植销售形式由集体经济模式向家庭经济模式转变,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农村农民对于土地的流转也得到了一定的便利,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为农业经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然而,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农业面临着人员不足的困境。
农村人口的减少不仅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短缺,也带来了老龄化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适应快速城镇化的需求,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不足也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制度变迁来推动农村的发展。
政府实行了农业产业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农业产业化突破了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引导农民向规模经营转变。
集体经济改革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鼓励农村发展新业态。
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水、电、路等公共设施的覆盖率,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然而,三农问题在中国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较为传统,农民收入水平不够稳定。
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仍然不完善。
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分析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这个问题是中国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涉及面广,解决起来也相对复杂。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状两个方面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
三农问题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农民传统。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受到土地的世袭制度和赋税的压迫,生活贫困,处于社会的边缘。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农民农田的丧失使农民面临更加严重的困境。
在1949年以前,农业处于经济的核心地位,中国的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是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贫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一度遭到忽视,农民地位下降,三农问题恶化。
改革开放以后,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矛盾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农民工群体。
同时,农村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三农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复杂性,如土地问题、农产品销售问题、农村基础设施问题、农民教育问题等。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制度限制了土地的流动,使农民无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
此外,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也存在问题,一些农村土地出现闲置和流转难的情况。
同时,农村土地承包期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农民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农产品销售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不佳,无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此外,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不畅,农民难以获得合理的价值回报,导致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也导致了农村的贫困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种不平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缺乏基础设施也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民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环节。
三农问题的历程和出路
三农问题的历程和出路一、引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中国面临了诸多三农问题,但通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努力,已实现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现代化,这也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基础。
二、三农问题的历程1.早期的三农问题如今的三农问题,不是新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很大的关联。
当时,中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各种灾害频发,是典型的三农问题。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中国第一次土地改革的实施让农民拥有土地,使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同时,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农村的建设和保障,帮助农民在各种困难中生存下来。
2.改革开放和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也被重新提到了议程中,并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改革,农民收入得到了普遍提高。
其中,土地承包制度的实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的经营权,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创造出丰厚的农村经济收入。
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和农村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三农问题也成为当时中国发展的重要课题。
3.新时代的三农问题新时代,在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更受到重视。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性打造下,应对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加强政策指导,使用现代科技,发挥协作和产业链等作用,使乡村经济和社会保障更加多元化。
同时,让农民参与发展的过程,积极推动新型农村政策实施,实现农村从经济到民生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将进一步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三、三农问题的出路1.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现代化是打赢“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有许多问题,例如生产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投入成本高、劳动力短缺等都需要逐步解决。
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农问题
专题(十)┃“三农”问题
(3)生产工具的改进: 北京人时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 用耒耜耕地,使用人工取火,处于新石器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加快 对私田的开垦; 东汉制成水排;唐朝出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曲 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4)水利工程的兴修:战国,都江堰;秦朝,灵渠; 隋朝,大运河;元朝,会通河和通惠河。
2.(2010· 营口中考)一批外国友人要到被称为“中国经 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他们要参观的城市 是( ) A.上海 B.深圳 C.厦门 D.广州 3.(2010· 南京中考)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 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一 格局中,第二步开放的是( ) A.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港口城市 C.经济特区 D.内地 4.(2010· 江西中考)江西省永丰县潭城乡龙洲村某农户 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下列哪一 时期刷写的?(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4.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的 认识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制度和土地 政策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2)封建土地制度是旧中国农业落后、农民贫 穷的根源。 (3)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适 当的土地政策,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奠定基础。
5.我们党历来重视探索和解决农民和农业问题,并 取得了巨大成就。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 问题。 步骤一:政策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 , 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 ②1953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党中央积极引导 农民加入 农业生产合作社 。 ③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在 “大跃进”的高潮中,全国农村开展了人民公社化 运动。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 农村的广阔天地展开,农民创造了以 为 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 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新中国的农村政策(一)土地改革1.背景:P12;2.时间:1950—1952年;3.内容:P12;4.结果: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消除了剥削,农民解放;5.影响:P13。
(二)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背景:分散经营,不适应社会化要求,影响农业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2.形式: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业合作社。
3.实质:改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土地公有制。
4.作用: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人民公社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的发展。
2.形式: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自主经营。
3.影响: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b.使农业朝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
4.实质:改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
(五)当今:取消了农业税,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六)党和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原因和启示1.原因:a、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b、从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出发。
2.启示:a、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1.统治政策的调整:(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2)秦朝的暴政:秦朝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3)文景之治: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等,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并且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史称“文景之治”。
(4)贞观之治: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三农问题的由来 和发展
中国三农问题现状 (一)农业问题—产业化问题
1996年,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改变了中国农 产品的供求格局,由长期短缺、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 的格局;从此,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从此, 中国的农产品由追求数量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主要追求质量的阶 段;从此,中国的农业生产进人了不仅受资源约束而且也受到市场约束 的阶段。所以说,1996年特大丰收以后,中国的农业发展进人了一个 新的阶段,中国的农村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就保证有效供给这 个主要目标而言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或者说,中国的农业问题已经基 本解决了。 农业问题没有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解决,还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 诸如土地和水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还 不理想、抗大灾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不健全、农业的产前产 后服务体系也还未建立起来。主要是靠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在生产, 劳动生产率、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很低,离现代化农业的目标还有很大 距离,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状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
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上总理书》 “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含着泪水给你写信。我要对 你说的是,现在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书中写道:在农 村,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 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流言”,谎话如“真理”„„。
一、中国三农问题现状
(一)农业问题—产业化问题 建国—改革开放:
粮食供不应求。实践证明,不是我们的党和政府不重视农业,也不是我 们的地不够,更不是我们的农民不会种田,而是人民公社集体劳动、统一经营、 平均分配这套体制不行。
改革开放以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农问题历史作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农问题历史作文
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伯伯、农村和农业可是发生了好多好多的变化呢!
以前呀,农村的路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就变得泥泞不堪,人们走起来特别不方便。
而且农民伯伯种地大多靠自己的力气,没有什么厉害的机器帮忙,收成也不太好。
但是后来呢,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啦!给农村修了又宽又平的水泥路,车子能开进去,粮食也能运出来。
还发明了好多厉害的农业机器,像播种机、收割机,农民伯伯种地轻松多啦!粮食也越产越多。
有个叫李爷爷的农民,他家以前种地可辛苦了,每年收的粮食只够自己吃。
现在有了新机器帮忙,粮食大丰收,卖了好多钱,还盖了新房子呢!
我们能每天吃到香喷喷的米饭,可多亏了这些变化呀!
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农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农村的房子又破又旧,好多小朋友都没有漂亮的衣服穿,也没有好玩的玩具。
农民伯伯种地要交好多粮食给国家,自己留下的很少,经常吃不饱。
可是慢慢地,情况就不一样啦!国家出台了好多好政策,帮助农村发展。
比如,给农民伯伯发补贴,让他们能买得起化肥和种子。
还教他们新的种地方法,产量提高了好多。
我们村的王叔叔,以前家里很穷。
后来政府派了专家教他种水果,现在他家的果园可大了,水果又大又甜,卖得特别好,王叔叔家也过上了好日子。
农村变得越来越美,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啦!。
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分析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之一。
历史上,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的重要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三农问题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地区存在着严重的贫困和落后问题。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这些问题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居民。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政府开始关注和解决三农问题。
粮食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近年来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中国已实现了口粮基本自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包括道路、水电、信息网络等。
国家大力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将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的三农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新的挑战和困难。
首先,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贫困问题依然严重。
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外流严重,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不高,很多农村地区缺乏饮水、道路、电力和通讯等基本设施。
再者,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特别是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农民享受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仍然不足。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其次,推动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积极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完善农民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学院:xxx专业:xxx年级:xxx姓名:xxx学号: xxx所谓“三农”系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也有质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矛盾。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乡经济社会变革不同步造成的结构偏差问题,现已构成当今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我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和化解的艰巨性,堪称世界之最。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积累,总的来看,“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农村、农民欠发达,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农民收入低,增收难,是当前全国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一、“三农”问题的实质穷不是“三农问题”的实质。
现阶阶段“三农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不公平发展问题的缩影,包含了经济、社会、权利等诸多要素的不公平。
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制约。
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增收放缓以后,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
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4761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酿收入15781元的25.15%;1998—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增加2599.02元,平均增长率不到4%,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1/3。
而且农民收入很不平衡,由于农村内部收入分化,少数高收入户掩丨盖了多数低收入户,近半数的农民收入处于零增长状态,许多农产收入下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倍,扩大到2008年的3.61倍。
二是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
由于缺乏利益保护机制,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转移中,农民是被动接受土地的特低价格而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利益;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而不能分享其利益。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国的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而三农政策就是针对农村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分析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从而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经济的变革与进步。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农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合作化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
此外,农村经济改革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规模修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98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逐渐兴起,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随后,农村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能够自主经营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等也得到了发展,为农民提供了金融支持和服务。
这一时期的三农政策为农村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进入新世纪的三农政策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农村问题更加复杂化,面临着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农村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三农政策以应对挑战。
其中,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
此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
四、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目前,中国的三农政策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农村贫困问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等。
因此,未来中国三农政策的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再者,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建国以来党的“三农”政策演变述略
关键词 : 中国; 新 土地改革 ; 农业合作化
中圈分类号 :3 0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1 12 1 ) 1 O 1 一o 17 —9 6 (00 0 一 l3 4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 、 农村、 民 农 问题始终是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如何改变 农村的落后面貌 , 建设繁荣、 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 , 使占我国人 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能够彻底摆脱贫困 ,
害。 三 、“ 大跃 进” 。人 民公 社化 运动 时期 (9 7 1 5 — 17 年 ) 97
产水平落后 , 粮食供应紧张。在这种情况下 , 对新解 提 高 。土改 的完成 ,真正 实现 了 中国共产 党人长 期
放 区进行 土地 改革 、恢复创 伤严 重 的农业 经济成 为
追求的 “ 耕者有其 田” 的梦想 ,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 为 发展 , 为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摘 要 : 中国成立以来, 新 中国共产 党始终把农业、 农村和农 民问题作为全党的中心任务来对待。在 党的政策引领 下, 中国的 新
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其辉煌 , 亦有挫折。本文从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民公社化运动和改革开放后 四个历 史时期探 讨新中国 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农 业发展的轨迹 , 分析党的农业政 策, 总结其经验教训 , 于今天解决好 “ 对 三农” 问题 ,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具有重要 的现
国约 有 2 6 亿 农业人 口的新解 放 区尚未进行 土 .4
地 改 革 ,“ 具 还 是 古 老 的 ,耕 耘 靠 人 力 和 畜 力 , 农
无力 采用农 业机 械化 和新 的耕 作制 度 ,收获 量 象 。 15 中国粮食 产量 达到 13 2万吨 , 14 9 2年 69 比 99
三农问题的历史视角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农问题的历史视角引言: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夫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且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学院:xxx专业:xxx年级:xxx姓名:xxx学号: xxx所谓“三农”系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也有质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矛盾。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乡经济社会变革不同步造成的结构偏差问题,现已构成当今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我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和化解的艰巨性,堪称世界之最。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积累,总的来看,“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农村、农民欠发达,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农民收入低,增收难,是当前全国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一、“三农”问题的实质穷不是“三农问题”的实质。
现阶阶段“三农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不公平发展问题的缩影,包含了经济、社会、权利等诸多要素的不公平。
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制约。
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增收放缓以后,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
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4761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酿收入15781元的25.15%;1998—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增加2599.02元,平均增长率不到4%,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1/3。
而且农民收入很不平衡,由于农村内部收入分化,少数高收入户掩丨盖了多数低收入户,近半数的农民收入处于零增长状态,许多农产收入下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倍,扩大到2008年的3.61倍。
二是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
由于缺乏利益保护机制,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转移中,农民是被动接受土地的特低价格而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利益;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而不能分享其利益。
我国的三农问题历史作文
我国的三农问题历史作文“三农”问题,这可不是个新鲜词儿,它就像一个顽固的老朋友,一直伴随着咱们国家的发展历程。
咱们先回到过去瞅瞅。
在古代,农业那可是国家的顶梁柱啊!大多数人都靠着种地过日子。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科技的农具,农民们就靠着简单的锄头、犁耙,辛勤地耕耘着土地。
春种秋收,全看老天爷的脸色。
要是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家里的粮仓能满满当当,一家人能填饱肚子,还能有点余粮;要是运气不好,遇上旱灾、水灾或者蝗灾,那可就惨喽,颗粒无收都是常有的事儿。
农民们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可能连肚子都填不饱。
那时候的农村,条件也差得很。
村里的路大多是泥泞的小道,一下雨就变得坑坑洼洼,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的。
房子也大多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得拿盆盆罐罐到处接水。
村里也没啥娱乐活动,天一黑,大家就早早睡下,为第二天的劳作养精蓄锐。
再说说这农民吧,他们可是社会的最底层。
不仅要交繁重的赋税,还得服劳役。
有时候,辛苦种出来的粮食,大部分都要上交,自己只能留下少得可怜的一部分。
而且,一旦有个战乱啥的,农民更是遭殃,背井离乡,四处逃难。
时间来到近现代,情况稍微有了点好转。
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开始传入国内,比如改良的种子、简单的农业机械。
但总体来说,农民的生活还是很艰苦。
新中国成立后,咱们国家可是下了大力气来解决“三农”问题。
先是搞了土地改革,让农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种地的积极性那叫一个高。
后来又搞了农业合作化,大家一起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农业生产。
我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
那时候,村里已经有了一些变化。
虽然大多数路还是土路,但起码宽敞了些。
家里也用上了电灯,不再是那昏暗的煤油灯。
村里有了小学,孩子们能上学读书了。
农忙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
大人们天不亮就起床,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
我也跟着去过,那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头皮发麻,可大人们依然弯着腰,不停地劳作。
到了秋收的时候,大家一起忙着收割庄稼,金黄的麦浪在风中翻滚,那场景真是美极了。
百年伟业 “三农”华章——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成就及其历史经验(上)
百年伟业 “三农”华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贯通历史、现实、未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揽,回顾第一个百年奋斗光辉历程,展望第二个百年奋斗光明前景,深刻阐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是一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一条重要线索,党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走过的百年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的百年奋斗史诗的重要组成,是党的初心使命最生动的诠释。
农业农村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总结、系统梳理党领导做好“三农”工作的历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把握历史规律,汲取前进动力,接续拼搏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谱写新的“三农”华章。
一、从百年党史看,“三农”问题始终是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一以贯之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焦点和任务不同,但“三农”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这是由“三农”问题本身的一系列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三农”问题具有政治性,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长期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力量,解决“三农”问题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也必将伴随现代化全过程。
“三农”问题具有基础性,农业是关系吃饭问题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关系政权稳定的基本群体,农村是关系永续发展的战略后院,土地制度是最重要的生产关系安排,农业农村这块“压舱石”如果稍有动摇,就会影响经济社会大局。
“三农”问题具有全局性,“三农”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方面面,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事关国家现代化全局。
“三农”问题具有战略性,构建新发展格局,农业农村可腾挪的空间、可投资的领域、可激发的动能都很大,新阶段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稳住农村这个大后方和根据地。
关于三农的发展史
关于三农的发展史
三农发展史是指中国在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农问题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实行土地改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力。
1950年代,国家实行了“高粱代小麦”政策,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逐渐得到了发展。
196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大跃进”运动,提倡农业集体化,大规模推广人工灌溉和农业机械化,但由于政策不当和技术不成熟,导致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此后,国家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逐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农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国家开始大力推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行城乡统筹发展,逐步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农民土地流转等。
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国家正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 1 -。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中国历代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
中国历代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4.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5.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③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2.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为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d、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4.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原因:a、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b、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
5.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6.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表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五、关于重农抑商问题:1.实施的原因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c、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d、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2.表现: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c、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d、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e、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3.评价: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摘要]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的城乡关系和特有的城乡发展路径,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形成和运用,对于深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对其他国家的问题进行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我国“三农”问题总的情况是农业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还很严重,主要根源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农村、农业政策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解决农民问題和农村问题,要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下决心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现有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乡镇现有的政权体制包括财政体制。
[关键词]“三农”理论产生原因农业农村农民一、“三农”理论的由来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率先实行家庭承包制,第一个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农业生产连年大丰收,到1984年粮食产出登上8000亿斤的高峰,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那几年农民得到了自主和实惠,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城乡差距缩小了。
当时就提出了农村要进行第二步改革。
“三农”理论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从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轨迹来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一般都是先从农业、农村取得资金,取得原始积累,取得农产品、农产工业原料,然后大办工厂、企业发展工业;而与此同时,农村的劳动力就大批进入工厂,工厂一般都建在交通要道,工厂聚集起来了,商业、服务业发展起来了,城市也就兴起了,大批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所以工业化、城市化是同步的。
等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反哺农业,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资料(农机、化肥、农药)武装农业,使农业现代化。
与此同时,农村的农民已经成为少数了,在市场的作用下(有些是在政府干预下),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的收入也逐步提高,接近(有的还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水平。
待城市工业发展了,国家财政雄厚了,再反哺农村,对农村进行道路、水利、电力、电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也现代化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三农发展史(古代史部分)中国的农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我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进入到了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进入原始农耕阶段。
在这一时期,半坡原始居民掌握了种粟的技术,还有蔬菜和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
我国农业文明就源于这一时期。
大家可以说出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的特点吗?1.地域差异,受气候因素影响很大,因地制宜。
2.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实行集体劳作。
距今四五千年前,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养蚕缫丝,纺织技术有了新的进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的国家。
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们纵观历史会发现生产力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会加剧社会的贫富分化,这次也是,但它同时也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因为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出现,而国家正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奴隶主和努力两个阶级形成了。
夏商周时期,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的发展。
(五谷:稻、黍、稷、麦、豆),为了配合农业发展,历法也有较大进步,我认为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夏朝的《夏小正》,它记载着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气象、天象、和农事等内容。
(此外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的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回顾历史和现实我们还可以知道统治者所做出的一切决策和行动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经历夏朝和商朝之后,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井田制相适配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这里不多讲),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给诸侯臣下,授田者只能时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一定贡赋。
那是耕地沟洫(xù)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
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牛耕技术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运用和推广,这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与此同时水利灌溉事业也有很大发展,著名的都江堰就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筑的。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
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是改变成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样,耕种土地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就转变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
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而这种交租方式已持续就是2600多年。
直到2006年我国才完全免除农业税,这是后话。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变法。
新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有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如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cuī)征”(只根据土地的多少和田质地好坏征收赋税)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行按亩征税),都属于这一种情况。
战国时期,奴隶主地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时机已经成熟。
这样,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其中重要的有李悝(kuī)在魏国的变法(主要内容有,“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制定《法经》,加强地主阶级专政等)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从根本上瓦解奴隶制),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王嬴政以其雄才伟略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里我们只谈有关农业方面的,他在全国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让老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入户籍,户籍上有了年龄、土地等项内容,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和徭役。
这成为封建国家统治人民的根本制度。
在秦朝末年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十分沉重,土地兼并严重(整个封建社会没有一个朝代解决过这一问题,为什么?因为统治者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首先要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秦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九百多戍卒,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自公元前207年秦国灭亡到公元前202年初,这是楚汉之争的五年,公元前202年初项羽乌江自刎,刘备称帝建立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训,“反秦之弊,与民休息”。
他采取了一系列轻徭薄赋慎刑的措施。
例如,他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包括:大量士兵罢归家乡,复故爵田地,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抑制商人,减轻田租为十五税一。
(上述政策的实行有哪些好处?增加了农业劳动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等)【汉初规定:商贾及其子孙禁止出仕做官;商贾不得拥有土地,但要加倍征收人口税;商人不得穿名贵纺织品,不得乘骑车马、携带武器。
以限制商人势力的过度膨胀。
其实整个封建社会都不同程度的实行过重农抑商政策。
问: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对封建统治有什么作用?○1我们前面说过统治者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国家的统治基础;○2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地主阶级,他们是不能容忍商人的大量滋生和发展的,因为商业要和农业争夺劳动力,你愿意当一个没有农民为你种地的地主吗?○3商人的流动性比较大,这不利于国家的户籍管理和行政管理,还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4征兵征税比较困难。
等等】。
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推行修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一、文帝和景帝重视农业生产。
他们多次减免田租赋税,后定田租为三十税一。
(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下降。
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这证明了农业总产量的提高)开放山林川泽,鼓励农民进行副业生产,活跃商业市场(但统治者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二、改革法律;三、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俭省财政支出。
汉武帝即位后,西汉国库里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实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同样是一个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社会)。
同时,国家也存在着土地兼并,商贾膨胀,边境不安定等问题。
为此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这里不作详细阐述,只看一下经济方面: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的营业税和财产税,等等。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在他的大一统之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价钱,西汉统治达到鼎盛。
统治者是不愿意用鼎盛这一词的,因为鼎盛之后就是衰落了。
西汉后期,重用外戚和宦官(在中国封建史上宦官不止一次干政乱政,至于其原因大家自己想),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
公元9年,外戚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已经相当严重,而这个王莽,在即位后,为解决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不切实际的王莽改制(如对货币的改革,他推行新的货币去取代五铢钱,二此时五铢钱在社会上流通率相当高,人们不愿意用新的货币,于是就把新币放在一旁继续使用五铢钱)。
沉重的赋役,战争的破坏,残酷的刑法,使农民完全丧失了活路。
他们纷纷起义,最后汇成几支大的起义军,推翻了王莽政权。
(中国的农民非常善良,除非被逼的没有活路时才会起来反抗。
谁让农民没活路,谁就自寻死路!)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汉宗室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建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年,经济凋敝,社会动荡。
刘秀采取安抚的统治方法,即以“柔道”治天下。
在经济方面,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裁并地方官衙,消减官吏,复原军队,让大批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经过光武帝的多年努力,社会安定下来,经济得到恢复,户口增加,史称“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统治越来越腐朽。
皇帝大造宫殿,对百姓搜刮无度。
民不聊生,被迫铤而走险。
184年,巨鹿人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为号召,利用宗教,组织全国几十万人同时起义。
起义民众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
黄巾军焚烧官府,攻打豪强地主田庄,队伍一度发展到一百多万人。
但最终还是被镇压了下去。
两汉的农业发展:汉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备受重视,因此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广泛推广(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耧车;等);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黄河流域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如漕渠、白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制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一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西北则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进步较快;农学研究取得可喜成绩(农学家氾胜的《氾声之书》以关中为对象,细致地探索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总结出著名的区种法;《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特点明显:江南迅速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土地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江南农业的开发: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到岭南和闽江流域。
那时,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但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平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的粮区。
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大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二)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期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
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
主要表现在:第一、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