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精编版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是一门多因素综合的戏剧艺术,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杂技和表演艺术等,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歌舞形式,历经漫长的发展至宋元时期,艺术形态才逐渐完整,按照艺术因素的构成的不同,戏曲可以看做是民间歌舞中滑稽戏和说唱艺术庙会以及瓦舍勾栏对戏曲的融合,这种融合对戏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明清时期将戏曲形式推向了高峰。

1. 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是一种特有的叫法,这种称呼有别于中国传统戏剧,永嘉戏曲一说最早见于宋代刘勋词人吴勇张传,同时,暨南师元代陶艺综艺南村耕路中对于戏剧之说也有着确切的描述。

包括杂剧宋元南戏明清时期的杂居、近代的京剧、以及地方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统称为戏曲。

自此,戏曲的称谓就具有了其独特的地方,这种独特性使之与其他艺术形式区分开来。

戏曲是利用歌舞演故事演绎戏曲艺术的形式,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

戏曲自出现伊始就与劳动人民的日程生活息息相关,古代劳动人民古时的人们用崇拜图腾的方式展示生活的一种方式就是图腾崇拜,这种方式映射出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憧憬以及他人事迹的向往,这种特性使得戏曲是一种是一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兼容并蓄的艺术形式。

2. 戏曲的发展在原始的歌舞形式最早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中出现,其形式随着发展而逐渐丰富与发展。

例如,为了迎合劳动人民精神需求而应运而生的“傩戏”等形式。

与祭祀的舞乐有关的描述最早见于《诗经》与《楚辞·九歌》,其歌舞内容祝福以及歌颂了祖先或神灵,并且某种程度可视为戏剧的萌芽状态。

到西汉时期,以竞技为主的形式逐渐兴盛,这种形式在融合民间表演艺术以及西域影响的同时形成了戏剧性的表演。

到南北朝时期,“代面”、“踏摇娘”、“参军”等故事内容的表演艺术愈发成熟,由此奠定了戏曲产生的基础。

到隋唐时期,中民间,“燕乐”与外来乐曲对中国音乐声律的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到宋元时期,戏曲则主要按燕乐的宫调进行分配。

戏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

戏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

戏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唐宋以来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下面我们将分步骤阐述戏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的问题。

1.戏曲的发展现状(1)传统剧种的衰落。

目前,受到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剧种的观众逐渐减少,许多剧团停业倒闭。

(2)新生代观众的持续减少。

由于文化环境的改变,新生代观众对于戏曲这种古老的文化形式不再感兴趣,也不愿意耗费时间和金钱观看表演。

(3)缺乏行业标准。

由于行业自律不严,戏曲表演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剧目的内容与服装道具等都不够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观众的观感和体验。

2.戏曲的传承问题(1)传统经典的保护和传承。

很多戏曲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目前继承传统经典的人才十分缺乏,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2)新人才的引入。

为了使戏曲得以传承,在新生代中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培养新一代的演员和观众。

(3)弘扬文化价值。

在戏曲的传承中,要注重弘扬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心,培育传统文化的带动力。

3.戏曲传承的相关政策和措施(1)加强经典剧目的保护和研究,对于一些重要的戏曲剧种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鼓励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

(2)加大对戏曲传承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扶持和引导,制订相关政策,推出一系列吸引年轻人参与的措施。

(3)鼓励戏曲市场的发展,支持相关机构和演出团体进行创新和探索,建立行业标准,加强演出质量的监管,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

在总结中,戏曲传承是一项浩大的工作,需要各个方面的积极参与和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的支持。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从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引言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二、戏曲艺术的传承1. 保护传统剧目:传统剧目是戏曲艺术的瑰宝,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收集、整理、出版传统剧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

2. 培养戏曲人才:戏曲人才的培养是传承戏曲艺术的关键。

通过设立戏曲学院、举办培训班、邀请名师指导等方式,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和戏曲爱好者,为戏曲艺术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3. 推广戏曲文化:通过举办戏曲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戏曲艺术,提高公众对戏曲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

三、戏曲艺术的发展1. 创新剧目内容:在保持传统剧目精髓的基础上,对剧目内容进行创新,注入现代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2. 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将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如音乐、舞蹈、绘画等,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3. 拓展传播渠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电视、电影等,拓展戏曲的传播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戏曲艺术。

四、结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戏曲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戏曲艺术,让它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感兴趣。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昆曲的传承,以及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进行创新。

一、昆曲的传承1. 传统的传承方式昆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从师傅到徒弟的代际传承。

在传统昆曲家族中,艺术才能常常通过家族血脉得到传承,门第观念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昆曲的纯正性和传统风格。

2. 昆曲剧团的传承除了家族传承,昆曲还经过剧团的方式进行传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昆曲剧团开始兴起,他们通过演出、培训和传统曲目的传承,起到了传播和继承昆曲艺术的重要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增加了昆曲知名度,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昆曲。

3. 昆曲的非遗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也逐渐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

为了保护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设立昆曲专业学校,建立昆曲艺术团队等。

二、昆曲的时代创新1. 题材创新传统昆曲剧目主要以历史传说和宫廷故事为题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题材也被引入到昆曲中。

现代昆曲作品除了传统的历史故事外,还涉及到当代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使得昆曲更贴近现实生活。

2. 舞台形式创新现代化的舞台技术也为昆曲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灯光、音效和背景幕布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昆曲舞台更加丰富多样。

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3. 教育与推广创新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昆曲,新的教育方式也开始在昆曲界兴起。

在一些高校或文化机构开设昆曲专业或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以专业的角度去学习和欣赏昆曲。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传承与创新是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的关键。

我认为传承昆曲的核心是要求传承者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注入创新的元素。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在传承中实现时代的创新,并使昆曲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传承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之一。

戏曲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京剧、昆曲、豫剧、河南梆子、秦腔、粤剧等多种剧种,每一种剧种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唱腔、音乐演奏、服装道具等元素。

戏曲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发展和传承史可谓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一、中国戏曲的历史中国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汉朝。

当时的戏曲主要是一些民间艺人在城乡村落和市集等场所表演,形式简单,以讲唱为主,趣味性强,常将独唱、合唱、说唱、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融为一体。

此后,唐宋时期,传统民间艺人在皇宫及达官显贵的宅院中表演,使戏曲艺术趋于成熟和规范化。

元代时,蒙古族入主中国,使得蒙学和汉学相互交融,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和壮大。

明清时期,戏曲逐渐成为普及到各阶层的文化娱乐,同时也成为精髓传承的时期。

二、戏曲的三大特点戏曲有着独特的审美方式和视听效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主要有如下三个特点:1、唱腔独特。

戏曲的唱腔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从唱调、音乐符号、音乐形式和旋律组合等方面,唱腔都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2、表演形式多样。

戏曲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舞、吹、拉、弹、等元素的合成。

3、人物形象鲜明。

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爱可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京剧中的涂伦、李逵昆剧中的阎罗王,豫剧中的铡判官等众多经典角色,都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永恒的经典。

三、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戏曲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是时代与市场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如电影、电视等新的文化产品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外部文化的进入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冲击,如西方音乐、电影、音像制品等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了文化娱乐的竞争者。

为了使戏曲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组织开展戏曲的培训、传承、创作和普及活动。

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戏曲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得以延续至今,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强大的传统文化底蕴、巨大的社会历史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戏曲文化既需要继承传统,又需要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戏曲文化的传承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因而传承的历史也同样悠久,源远流长。

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过程中,师徒制度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传承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传承戏曲的技艺,更重要的是传递了戏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这种传承方式中,三代同堂的情景是最为常见的,这表明了在反传统和文化颓废重重的现代社会,这种戏曲文化传承方式依然能够得以延续,正在持续为后人传递着优秀的文化遗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正规化和机构化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建立了一系列专业的戏曲文化研究机构,大量涌现了专业戏曲学校和培训机构,专门从事戏曲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实现了大规模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人们通过这些机构、学校,接受到了更先进的教育和训练,使得戏曲表演、编剧、音乐、舞美等方面的技艺更加成熟、丰富。

戏曲文化的创新随着社会变革的全面推进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戏曲文化日益面临着挑战和压力。

中国戏曲文化作为独特而深奥的形式,在今天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同其他娱乐文化形式相比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必须在持续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品味。

近些年来,随着新的形式和手段的探索和运用,戏曲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

比如将戏曲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创作了许多充满创新的戏曲作品,这类作品通过高科技手段,使得观众既能够领略到传统戏曲的优美之处,又更多的体验到了时代的新气息。

而在剧本创作、角色塑造、音乐运用、服装设计等方面,也在不断探索和开拓。

从现代剧目到历史剧目、从推出周边产品到建设智慧剧场,戏曲文化正在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深受人们青睐。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河南豫剧文创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河南豫剧文创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田青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步伐远远赶不上现代化的速度。

”如何顺利地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关人员一直思考的命题,也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永久命题[1]。

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

一、河南豫剧文创产品现况调研分析戏曲作为传统文化之一,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其中,中国五大戏曲之一的豫剧为人们所熟知。

提到豫剧,人们脑海中会出现色彩鲜艳的华美服饰、调色盘般五彩缤纷的人物脸庞。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以唱腔大气、独具韵味、故事生动活泼深受人们喜爱,之后作为河南特色文化被广为流传,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有着色彩鲜明、气氛浓厚的舞台灯光效果,角色服饰具有复杂的纹路,不同角色的人物服饰有着不同的色彩,由此渲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人物角色有着或婉转、或铿锵、或粗犷的唱腔,配乐或轻快明亮、或低沉压抑,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豫剧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想要将豫剧这一传统文化传递下去,亟须有关人员的实际行动。

1.现有产品的种类豫剧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贴合生活的故事背景、生动形象的人物角色,在视觉上给人深刻的印象。

如服装上色彩浓烈的拼接,舞台上或鲜艳、或黯淡的幕布,都能带领人们进入戏曲的世界。

目前,市面上有着各式各样的豫剧文创类设计产品,其主题来源各不相同。

通过调查了解,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两类。

第一,平面设计包装类。

如:河南豫剧文创插画设计周边的手提袋、手机壳、杯子、餐盘、食品包装袋等系列产品;体现豫剧元素的胶带设计;“豫见”戏剧文化文创产品包装设计;等等。

第二,玩偶类。

创作者直接以豫剧中的人物形象为原型,创作出各种形象生动的戏剧人偶,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同样以戏剧人物为原型的插画设计,与抱枕等日用品结合,增强了物品的装饰性。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地方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魅力。

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戏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不同地方的戏曲演出在表演形式、音乐曲调、服饰道具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地方戏曲具有丰富的戏曲剧种。

中国地方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如粤剧、越剧、评剧等,每一种剧种都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传统。

地方戏曲还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

地方戏曲常常是由当地民间艺人传承演出,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感情和价值观念,具有深厚的民间情感。

地方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应当得到更加重视和保护。

1.2 地方戏曲面临的困境地方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诸多困境。

由于受到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地方戏曲的受众群体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足,导致地方戏曲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地方戏曲的演员生活水平较低,传统剧团面临着生存困难,艺术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制约。

地方戏曲的舞台装备、演出场地等方面的不足也是制约地方戏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有效解决地方戏曲面临的这些困境,努力保护传承这一珍贵的传统艺术形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加强宣传推广,提高艺术人才的待遇,改善演出条件,才能有效推动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字数:206】2. 正文2.1 地方戏曲的历史渊源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一些形式的戏曲表演。

随着历史的发展,地方戏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需要弘扬戏曲精神。

戏曲精神是指戏曲艺术中所呈现的中国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例如崇高的情操、深沉的人生观、正义和道德观念等。

传承戏曲精神可以通过加强对经典剧目的演绎和创作,以及培养戏曲艺术家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来实现。

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需要加强戏曲教育和培训。

戏曲教育是培养和选拔戏曲人才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戏曲专业教育的质量和实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戏曲知识和技能培训。

同时,也要开展普及性的戏曲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戏曲艺术中来。

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需要积极探索戏曲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方式和途径。

戏曲作为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变革。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创新剧本和舞台表演形式,打破传统的界限,吸引更多的观众,提升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还需要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社会组织和文化机构可以加强戏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民众可以通过参与观赏戏曲演出、学习戏曲知识等方式来支持戏曲文
化的传承。

总之,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只有通过扎实的工作和创新的尝试,才能使戏曲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京剧文化传承与发展

京剧文化传承与发展

京剧文化传承与发展
京剧是中国古典戏曲四大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特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民间艺术和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

为了使京剧得到传承和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传承京剧经典作品。

京剧经典作品是京剧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

要加强对经典作品的研究,保留和传承优秀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

同时也可以创造更多适应现代人群审美的新作品。

2. 培养和选拔优秀演员。

跟随着科技的进步,观众对表演的审美标准变得更加苛刻。

京剧演员需要具备更广泛的文化素质和舞台表现力。

同时,要加强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和选拔,使他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创造新的艺术价值。

3. 推广京剧文化。

要加大对京剧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拓展京剧的受众群体。

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展览等多种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并接触京剧文化的魅力。

4. 加强合作交流。

要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吸收先进经验,了解不同地区和文化的表演特色,将京剧文化引入到国际舞台。

这有助于丰富京剧文化和艺术内涵。

总之,京剧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努力。

只有在多方合作的基础上,才能让这一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浅论当前戏曲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论当前戏曲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论当前戏曲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十九大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重点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并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等多项工作,真正将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发展壮大,使之得到有效的滋养。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国家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因此,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定要突出优势,将其作为重要议题加大研究力度,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文化中戏曲文化无疑是重要组成,现阶段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因此,有必要提高对于信息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重视,将相关问题扼杀在襁褓中,使得戏曲文化实现长远化的发展。

标签:戏曲传承;发展;问题;解决戏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此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各类短视频的观看需求不断提高,却忽视了对于戏曲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视,部分业内研究人士发现继续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主要问题体现在无法与新时代的文化体系相融合,并且也难以符合现阶段群众的艺术欣赏需要。

群众观看戏曲更多的是为了了解历史相关的事件,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戏曲同样集合了听觉、文学以及表演等多项因素,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以及深刻内涵,其地位无法被替代,但是,这些年来戏曲文化的传承人就遇到诸多阻碍。

所以我们应基于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发展方案,以下为本文所总结的相关问题。

一、戏曲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第一,创新力不足,缺少观赏群众。

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创新性难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去观看,而现阶段群众对于多元娱乐形式的观赏需求不断提高,这就使得相对固化的戏曲文化的发展受到层层阻碍。

第二,人才缺失。

戏曲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它对于表演者记忆的要求相对较高,现阶段的青少年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都不感兴趣,也未能参与到戏曲传承与发展环节,这就使得戏曲传承与发展缺少相应的人才动力。

现阶段戏曲传承人员普遍呈现了老龄化的趋势[1]。

浅议戏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浅议戏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浅议戏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戏曲教育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戏曲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传统的戏曲教育注重技艺传授,但过于注重技艺而忽视文化传承,往往导致学生缺乏对戏曲艺术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应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念,重构戏曲课程体系,使其内容更加全面和具有时代感。

二是加强现代科技的应用。

传统的戏曲教育教学方式单一,多依靠口口相传和实践传授,效率低下。

现代科技可以为戏曲教学提供更多的新过程、新方法和新手段,如VR技术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戏曲运动的规律性和技巧性,模拟软件可以通过模拟复杂的背景场景、道具和角色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戏曲剧本和情节的发展。

三是拓展校外教育资源。

戏曲教育应该全方位地贯穿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通过参观戏曲博物馆、戏曲展览,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到戏曲的艺术和文化背景;通过参加戏曲比赛和演出,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戏曲技艺和表现能力;通过与专业戏曲艺术家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戏曲的魅力和前途。

戏曲教育需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符合时代背景需求的高素质学生。

1。

浅谈戏曲艺术的现状和传承发展

浅谈戏曲艺术的现状和传承发展

浅谈戏曲艺术的现状和传承发展作者:沈健来源:《魅力中国》2015年第49期戏曲艺术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其艺术的传承主要靠艺人的口传心授。

王国维先生在《戏曲考原》中对戏曲的内涵做了这样的界定:“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强调了戏曲在音乐性、舞蹈性、戏剧性上的统一。

许多知名艺人,既是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又是杰出的教育家。

他们掌握并承载着戏曲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的表演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源泉,又是其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

他们承前启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流派,为戏曲的传承、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石。

一、中国戏曲艺术目前现状中国戏曲凝聚着几千年来的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同时也倾注了多少代艺术家及从业人员的热情与辛劳。

就目前来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产品也日益丰富,虽然大多数戏曲种类仍然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却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与人气。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文化市场出现了多元化公共空间的压缩导致受众集体人格的变化,过去人们爱在街头巷尾、戏园子里一大群人聚着看戏,不过现在人们好像更喜欢在家看电视。

当前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导致受众审美趣味与习惯变化。

过去人们的娱乐方式少,没事的时候就爱听歌戏,在艺术形式选择多元化的今天,企图修改某种形式来涵盖一切观众面的设想肯定是不现实的。

(二)戏剧的内容陈旧不够新颖中国戏曲虽然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几千年来拥有无数热爱它并愿意为之付出一生辛劳戏迷与艺术家们。

但是中国戏曲在发展历程当中也存在着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内容与程式都是固定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何种层次的表现,不论是艺术家的展示还是戏迷票友的娱乐,其唱念做打、台词表情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套用。

如果随意更改不仅无法取得大家的认同,反而会被认为是一种对文化传统的不敬。

因此不论哪种地方戏曲,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各样故事,随着这些故事都反映着市民生活乃至历史演变和经典故事、经典人物。

新时代下中国戏曲的发展

新时代下中国戏曲的发展

13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李 璇一、发展背景分析(一)发展机遇新时代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解决了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戏曲改革和发展中,不再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戏曲作品的数量及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浪潮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标志着我国的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新时代要求我们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新要求,更是新机遇。

步入新时代,随着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自信、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较大的提升,文艺作品也得到创新和发展,成果显著。

新时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所谓“创新”是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等多种创新的全面创新。

创新已然为中国带来了丰硕的创新成果,也为新时代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技与戏曲的跨界融合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观感体验和传播形式,因为文艺作品的价值有了质的提升。

(二)发展挑战新时代背景下戏曲的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进步便利了生活,人们的生活被短视频、“热点”充斥着,真正愿意走进剧院静下心观赏一部戏曲的人屈指可数;而戏曲恰恰是极细致的艺术,演员的表情、动作都隐藏着深层的含义,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

正如郭汉城先生在《中国戏曲通史》序言中表示:当前戏曲仍处于“危机”中,形势相当严峻。

戏曲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看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实则其中的内容容易被人们遗忘。

在当前这种社会环境下,戏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在传承和创新中谋求发展。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地方戏曲的传统魅力地方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

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吸引着无数观众和艺术爱好者。

地方戏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古代智慧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不同地域的戏曲形式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地方戏曲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细腻婉转的唱腔,又有激烈激昂的动作,既有含蓄细腻的表演,又有豪放激情的演绎,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

戏曲中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和包容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力。

地方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载体。

通过地方戏曲,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共同价值,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地方戏曲传承了民间智慧和劳动力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必须加以保护传承,让其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人提供学习和参考。

1.2 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地方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发展的形势下,地方戏曲面临着外部文化冲击的挑战,传统剧种逐渐消失,传承人口减少,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日益突出。

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戏曲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保护与传承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地方戏曲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是各地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保护传承地方戏曲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地方戏曲是一种民间艺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保护传承地方戏曲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担当,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保护与传承,地方戏曲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戏曲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中国文化弘扬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戏曲传承和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戏曲传承戏曲艺术传承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自古以来,中国戏曲艺术就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戏曲传承的历史中国戏曲艺术从唐宋时期开始产生,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元代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四大传奇”、“四大京剧”等优秀的剧目,也形成了京、豫、川、湘四大戏曲剧种。

明清时期,京剧逐渐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成为官方推广的艺术形式。

2.戏曲传承的重要性戏曲艺术无论是在技艺、内容还是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巨大的价值,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戏曲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其传承和发展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戏曲艺术的传承不仅可以让优秀的剧目和传统技艺得以保存,还能够传递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思想精髓,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二、戏曲发展戏曲艺术的发展是传承的进一步,也是戏曲艺术从传统发展到现代的过程。

戏曲的发展不仅可以改进戏曲剧目和表演技艺,还可以让戏曲艺术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1.戏曲发展的历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变化,中国戏曲艺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20世纪初,戏曲艺术逐渐从官方主导转向了市场主导。

此时,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戏曲艺术开始去古从新,走向现代。

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政府对戏曲艺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整顿,使得戏曲演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渐扩大,戏曲艺术得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观众的需求。

2.戏曲发展的意义戏曲的发展不仅是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戏曲艺术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竞争的必备条件。

非遗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创新发展申论大作文

非遗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创新发展申论大作文

非遗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创新发展申论大作文《非遗在新时代:传承、创新与发展》一、《老手艺的新活力》在我们居住的小县城里,有一位做糖画的老师傅。

他的摊位就在那个小小的巷口,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一个小火炉,一块光滑的大理石板便是他的全部阵地。

小时候,每次路过那儿,我都会被糖画散发的香甜气息吸引过去。

老师傅做糖画堪称一绝。

只见他用小勺舀起一勺糖稀,手腕轻轻一抖,糖稀就像听话的小蛇慢慢落在石板上。

他时而快,如飞龙在天;时而慢,似春蚕吐丝。

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糖画就出现在眼前。

在那个没有太多娱乐的年代,这糖画对孩子们来说就像是神奇的魔法。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像这样的传统手艺渐渐被各种新的零食和玩具冲击。

老师傅的生意不再像以前那么红火,有时一天也没几个孩子光顾。

新时代,非遗该如何传承创新发展呢?我想对于糖画这样的非遗老手艺,首先要勇于走出去。

老师傅可以与当地的学校合作,走进校园开设兴趣班,让孩子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和学习糖画手艺。

其次,可以在糖画的形式上创新。

比如制作一些卡通形象、潮流图案的糖画,像超级英雄、热门动漫角色等。

也可以把糖画包装成小礼盒,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

要是能利用社交媒体,拍一些老师傅制作糖画的短视频发布出去,肯定能吸引不少网友的点赞关注,让更多的人知道糖画这一非遗文化。

用这种创新并且传承的方式,也许老手艺就不再仅仅是老手艺,它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就像那老师傅脸上的笑容能再次灿烂起来。

二、《剪纸大妈的新征程》在我们社区,有一位剪纸大妈。

她家的窗户上时常贴着那些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红色的纸张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在讲述着无声的故事。

每次路过她家,我总会忍不住驻足观看。

大妈剪纸是纯手工的,一把剪刀在她手里宛如魔杖。

把纸张折叠几下后,那剪刀就开始弯弯折折地穿梭起来。

她剪出来的花鸟鱼虫灵动逼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纸张上跳出来或者飞走似的。

那细密的线条,小巧的图案,没有几十年的功底是剪不出来的。

但是在社区里,向大妈学习剪纸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大家都忙活着各种各样现代化的事情。

戏曲传承研讨会发言稿范文

戏曲传承研讨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戏曲传承研讨会,共同探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在此,我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戏曲界发言,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戏曲传承的思考。

首先,我想说的是,戏曲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审美观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艺术面临着诸多挑战,传承问题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戏曲传承进行深入探讨。

一、戏曲传承的重要性1.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戏曲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 培养戏曲人才。

戏曲艺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只有传承下去,才能保证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

3.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戏曲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戏曲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

二、戏曲传承的现状与问题1. 传承人才匮乏。

目前,戏曲传承人才严重短缺,许多传统剧目面临失传的危险。

2. 传承方式单一。

戏曲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传承,缺乏创新和多元化传承方式。

3. 市场需求不足。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增多,戏曲市场逐渐萎缩,传承环境日益严峻。

三、戏曲传承的对策与建议1. 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戏曲传承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戏曲传承工作。

2. 创新传承方式。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多元化的传承方式,如戏曲进校园、网络传播等。

3. 培养戏曲人才。

加强戏曲教育,培养一批有才华、有担当的戏曲传承人。

4. 拓展市场。

加大戏曲宣传力度,提高戏曲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戏曲艺术走向世界,让更多国家和地区了解和喜爱中国戏曲。

总之,戏曲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让这朵中华文化的瑰宝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时代戏曲的传承与
发展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论新时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星,它自出现在人类文明起便已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所具有的虚拟性、综合性、写意性都因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除了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和昆曲外,地方戏曲也不容忽视,它们都在孕育自己的土地上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

虽然地方戏的历史都比较短,主要在20世纪初开始活跃于各地的戏曲舞台上,包括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都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当地浓厚的乡土特色,往往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地方戏曲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步下降,人民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喜欢欣赏地方戏曲了,能够接下前人戏班衣钵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然而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呢又应该怎么把它们传承下去呢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型期: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从乡村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转变为城镇市民占大多数,从一元的价值观、伦理观变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伦理观。

社会的转型必然给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领域的各种形态带来较大的冲击,一切不适应新的社会机制的都要被改造,甚至被淘汰。

戏曲,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分子,自然不能例外,一样会受到冲击,若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型。

那么传统戏曲如何融入当代呢?
改制的本质,是打碎现有的铁饭碗体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要想在戏曲表演的行业内成为名角、红角,没有本事是不行的;想在行业内站住脚,并得到不菲的报酬,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自己“绝活”,也是不行的。

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让传统的戏曲融入当代的意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造。

客观地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局限性。

保守派不了解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变化:元杂剧不同于宋杂剧,南戏不同于元杂剧,就连今日之京剧也是既不同于“同光十三绝”时期的京剧,也不同于四大名旦时期的京剧。

他们更不了解当下的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如农民,也不同于30年前的农民。

激进派多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之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话剧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戏曲。

他们在戏曲振兴工作上所做的努力,有的出于自身专业的需要,有的则出于对民族戏剧艺术的情感,而对底层社会的生活状况以及草根阶层的审美要求则了解甚少。

就目前情况来看,最好的态度是允许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

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传统的农业文化、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都有很多信奉的人群。

就拿过去统领一切的农业文化来说,虽然退出了主宰的地位,但是并没有消亡,也不可能消亡。

因为它是构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灵魂之中,成了我们性格、品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就算是知识分子阶层,也并非铁板一块。

他们中有的认为,西方的文学艺术比起本国的文学艺术要胜出几筹;也有的对西方文化不以为然,认为世界的动荡以及目前社会的种种弊端,都是西方文化造成的;还有的则主张,中西方文化都各有优长,也各有缺陷,因此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内涵。

其实,正确的态度应是:让戏曲园地百花齐放,既允许表现传统文化的戏曲样式存在,也要吸收现当代艺术元素的多重舞台表现形态,以满足不同群
体的文化和审美要求;既要让戏曲重新回到市场,又不能完全撒手不管。

中外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但凡脱离了市场的艺术,都是没有前途的;而历来得到长足发展的艺术,全是由市场推动的。

市场兴隆,收益较高,自然地会吸引许多有才干的人投身于艺术行业,形成竞争的态势,从而促进艺术形式的进步。

那么在新时代下戏曲发展的新方向
戏曲的形成和每一次发展都是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精华的结果,要使戏曲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必须使之以一种融合当今众多表演技艺的“新杂剧”的艺术形式出现。

在我国表演艺术的历史上,有过“百戏”、“杂剧”的名称。

所谓“百戏”、“杂剧”,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舞台演出的单位时间内,呈现出歌唱、舞蹈、小戏、杂耍、武打、杂技等各种表演艺术。

戏曲在宋代形成之后,许多类型仍然以“杂剧”名之,如宋杂剧、元杂剧、永嘉杂剧、南杂剧等,它们虽然是纯粹的戏剧,但是,它们的表现手法依然是“杂”的,有歌唱,有舞蹈,有说白,有武术,有杂技等等。

观众可以在戏曲中,听到悦耳的歌声、诙谐滑稽的笑话、声情并茂的说白,看到让人欣怡的舞蹈身段、高难度的武打杂技和神似于生活动作的表演,只不过是将多种表演形式高度地融合在一起罢了。

戏曲的形成和每一次发展都是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精华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戏曲发展的重要规律。

过去的戏曲是如此,现在和未来的戏曲,一定还会如此。

要使戏曲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必须使之以一种融合当今众多表演技艺的“新杂剧”的艺术形式出现。

不过,在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的过程中,应有下列的做法,否则,“新杂剧”很难保持住戏曲的特性。

一是要像魏良辅创立“水磨调”那样,对众声腔潜心研究,将每一种声腔中最悦耳、最有当代气息、最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元素抽绎出来,进行融合、锻造,形成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声腔,以达到不论东西南北、男女老幼,人们都由衷地喜爱它们的效果。

它们不仅可以是舞台上的剧曲,亦可以成为百姓日常唱的清曲。

现在中青年观众之所以不太喜爱戏曲,很大的原因是戏曲音乐过于陈旧、旋律简单,而且还有很大的地域性。

创建新的声腔音乐,不能仅仅局限于戏曲剧种的音乐,亦可以吸收流行音乐、外国古典音乐中适合于剧情、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分。

但是,主体音乐一定要是民族的、传统的、戏曲的,否则,戏曲音乐特有的韵味就减淡了。

二是在表演上要将戏曲的表现方式,与诸如话剧、电影这样的体验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戏曲的表演程式是昔日艺人们对某一类型之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行动与情感所创造的艺术符号,“起霸”显示着将军的威武风采,“甩发”表现的是人物受冤含屈后的愤怒,“捋须”则表示主人公在沉思。

这些符号和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行动与情感表现有着很大的距离,但它们具有共性,而且美观,在之后无数次再现这些符号之后,这些符号便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赞赏,成了戏曲表演的特色。

然而,客观地说,其表演动作机械、重复,由于演员没有进入人物的内心之中,甚至有些演员对于人物形象根本就没有什么认识,只是按照代代相传的一套动作来演,至于为什么用此动作而不用彼动作则从未去想过。

这样,就很难将所演人物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更难将观众的情感带入到戏剧的情境之中。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表现与体验、理智与情感、神似与形似有机地结合,以前者为主,让后者为前者服务。

具体地说,将体验到的人物情感,通过相应的程
式性的动作表现出来。

动作与情感的表现虽然还是夸张的、变形的、唯美的,但是,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情感都有人物心理的依据。

当然,可以和戏曲表演方式相结合的,还有音乐剧、芭蕾舞剧、歌剧、现代杂技、现代魔术、现代武术等等,只要有助于戏曲表演艺术发展的一切表演技艺,在保持戏曲特性的前提下,都可以汇入。

三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融合成一体。

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愿可以永远的传承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