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3-2DNA分子的结构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3-2DNA分子的结构一、教材的分析《DNA分子的结构》高中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上的关系”以后,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遗传的本质。
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又是学习“DNA 分子的复制”以及“基因表达”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的分析学生已掌握核酸及脱氧核苷酸的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加上我校是市属重点高中,而我任教的班级又是理科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具备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2.能力目标:通过尝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初步知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构法,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家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四、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本节课的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过自我阅读课本后制作模型,这样可让其有感性认识。
之后,通过不同小组制作的DNA进行比较,诱导学生总结这些DNA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教与学的方法拟定DNA分子是抽象的立体空间结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但对新知识有较强的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适时地、不断地启迪、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活动中,和学生一起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会将模型建构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汇总,通过讨论和交流,初步得出结论;养成在学习活动中友好合作,资源共享的科学探究习惯。
DNA分子的结构高中生物必修2说课稿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利用已有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家对DNA 分子结构的探索成果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探究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DNA分子结构模型,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也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
它与前面所学的有关《核酸》和《细胞的增殖》的知识相联系,同时也是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等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和选修中《基因工程》的基础。
这一部分内容几乎是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所以学习好这一节显得很有重要。
通过科学的有效的学习,不但可以理解本节知识点还可以进一步加深高二学生对后面各章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生物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2精美课件 第3章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
一、DNA模型建构
资料1: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是 脱氧核苷。酸 资料2:DNA是由许多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资料3: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研究得出: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 于胸腺嘧啶(T)的量(A=T),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 量(G=C)。
全部碱基的( 26% )。
代表核4糖种碱基
代表连接各组分的化学键
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A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G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T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一、DNA模型建构 资料1: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 的基本单位是 脱氧核苷酸 。 资料2:DNA是由许多个脱氧 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模型建构2】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3.下列化合物中,不是组成DNA的物质是( A )
A.核糖 B.磷酸 C.鸟嘌呤 D.胞嘧啶
4.某DNA分子碱基中,鸟嘌呤分子数占22%,那么胸腺嘧
啶分子数占( C )
A.11% B.22% C.28%
D.44%
5.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中,在A≠C的情况下,下列
哪组分式会随生物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B )
DNA平面结构
脱氧核苷酸
•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胸腺嘧啶(T) 因此,脱氧核苷酸也有4种
A
C
腺膘呤脱氧核苷酸
G
鸟瞟呤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核苷酸(DNA)链
脱氧核苷酸
DNA平面结构
DNA立体结构
1.DNA分子结构主要特点 DNA分子是有 2 条链组成, 反向平行 盘旋 成 双螺旋 结构。 脱氧核糖和磷酸 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 基本骨架; 碱基对 排列在内侧。 碱基通过 氢键 连接成碱基对,并遵循 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
人教版教学课件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2、3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课件
例2 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腺嘌呤与 胸腺嘧啶之间有2个氢键,胞嘧啶与鸟嘌呤 之间有3个氢键。现有四种DNA样品,根据
样品中碱基的百分含量判断最有可能来自嗜
热菌(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是 ( B )
A.含胸腺嘧啶32%的样品
B.含腺嘌呤17%的样品
C.含腺嘌呤30%的样品
D.含胞嘧啶15%的样品
计算:
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共有 多少个DNA?多少条脱氧核苷酸链 ?母链多少条?子链多少条?
2、有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放在含有14N的 培养基中复制三次,则: ①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是 1∕4 。
②含15N的DNA分子链占全部DNA分子单链的比例是
1∕8 。
③含14N的DNA分子有 只含14N的DNA分子有 只含15N的DNA分子有
8
个。 个。 个。
6 0
3、某生物的双链DNA分子共有含氮碱 基700对,其中一条链上(A+T): (C+G)=2:5,问该DNA分子连续复 制两次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酸的数目是 A.300个 B.400个 C C.600个 D.1200个
如果是两条带 说明了什么?
(全保留复制)
DNA的复制
总结:
DNA的复制 1、概念: 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 程。 2、时期: 有丝分裂间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条件: 模板——DNA的每一条母链 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 ——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总结:
例3 已知病毒的核酸有双链DNA、单链DNA、
双链RNA、单链RNA四种类型。现发现一种新
病毒,要确定其核酸属于哪一种类型,应该
高中生物_《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 DNA分子的结构二、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对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分子的分析,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科学思维结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所具有的特征。
3.科学探究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基于资料提供的证据,得出DNA 的结构特点。
4.社会责任通过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认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教学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四、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五、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了解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关键。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
他们喜欢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以亦师亦友的身份走进他们,以基础的语言启发他们,从已知的遗传物质话题开始,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以及小组之间的讨论完成对DNA结构探究历程的分析,动手合作进行模型构建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效果分析《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讲是比较抽象的,能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并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一.教的效果分析在本课教学中,通过遗传物质应该具备什么功能开始,让学生思考要具备这些功能需要什么样的结构,带着问题一步步深入探究;通过介绍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及其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成功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构建模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将抽象的微观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高三生物组柴娜一、说教材《DNA分子的结构》选自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2节。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在讲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使学生从结构方面更加了解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另一方面,它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教学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所以说《DNA分子结构》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DNA平面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DAN结构的发现历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四、说教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五、说学法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004年3月4号,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为了迎接世界华人生物学家大会,特地向北京世纪盛典广告公司订制了一个题为“旋律”的DNA雕塑。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说出DNA基本单位的名称和相关组成成分,并构建DNA基本单位的物理模型。
2.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和补充资料,尝试构建DNA 的平面结构模型和立体结构模型。
3.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学情分析1.高一的学生已经学过核酸的种类、基本单位及其组成,以及基本单位与核酸分子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习时间较长,同学们会有不同程度的遗忘,所以有必要开始复习一下相关内容,为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探索奠定知识基础。
2.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有机化学知识基础,在构建DNA结构模型中,对基团之间的连接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3.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水平足够读懂科学史,并且从中提炼有用信息,但是可能针对性有欠缺,故需要老师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阅读有所侧重。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态,喜欢挑战,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和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设置竞争游戏情境,提供DNA组件模型学具,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实现优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1.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播放一段蜘蛛侠视频。
学生:眼球被吸引,同学们都爱看。
教师: 这个视频大家都很熟悉吧,蜘蛛侠,好莱坞最好的漫画改变电影,主人公被一只逃脱的转基因蜘蛛叮咬了一口后具有了非同寻常的能力:他成了一只力量超凡、身手敏捷的蜘蛛侠,双手竟然可以放射出强韧的蜘蛛丝支持自己在空中的飞行,进而与罪犯做斗争。
活动2【讲授】设置活动情景紧急情报:蜘蛛侠的控制蛛丝合成的基因也就是DNA片段发生了改变,导致不能产生蛛丝,严重影响他拯救人类,需要帮助。
要想帮到蜘蛛侠,必需先了解DNA分子的结构。
各学习小组就是我们临时从各个国家请来的科研团队,你们需要经过我们的重重考验,以最佳表现过关者,将被我们聘用来帮助蜘蛛侠,并且成为长期合作伙伴。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设计12:3.2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编写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2节。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在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学习了DNA分子组成。
另一方面,本节内容是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认识基因的本质;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构建DNA模型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这样使学生不仅能自然地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和科研一般过程,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与升华。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DNA分子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2)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3)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算DNA分子的碱基比例。
(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掌握高效率学习方法进而提高解题能力。
如:比较法、类推法、示意图法。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即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挖掘学习的潜能。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学案第3章第2节DNA的结构
第2节DNA的结构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的,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遗传信息。
1.生命观念:说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2.科学思维:思考在DNA分子中碱基的比例和数量之间的规律,总结有关碱基计算的方法和规律。
3.科学探究:动手制作模型,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构建者:沃森和克里克。
2.构建过程3.新模型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这样组成的DNA分子具有恒定的直径。
(2)意义①能解释A、T、G、C的数量关系。
②能解释DNA的复制。
③模型与X射线衍射照片完全相符。
二、DNA的结构1.平面结构(如图)基本组成元素↓组成物质↓基本组成单位↓DNAC、H、O、N、P[①]碱基,[②]脱氧核糖,[③]磷酸[④]脱氧核苷酸,共4种两条链反向平行(1)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的一条单链具有两个末端,一端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称作5′端,另一端有一个羟基(—OH),称作3′端,两条单链走向相反,一条单链是从5′端到3′端的,另一条单链是从3′端到5′端的。
(2)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三、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某学习小组,利用材料制作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请将合理的制作顺序排列起来③①②⑤④。
①组装“脱氧核苷酸模型”②组成多核苷酸长链③制作若干个磷酸、碱基和脱氧核糖④获得DNA分子的立体结构⑤制作DNA分子平面结构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经历了相同碱基配对到嘌呤与嘧啶配对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作者:何花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37期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内容,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础上学习的,这让学生对遗传物质DNA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为后面学习“DNA分子的复制”、“基因的本质”等内容做了铺垫。
本节教材以现实生活“北京中关村·DNA雕塑照片提问”导入,采取故事的形式,讲述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历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精神,然后结合图形简要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模型体会其中的奥秘,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通过空间想象才能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有关DNA分子的基本知识,并了解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本节新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学生已初步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但还不完善,需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2.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说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3. 掌握DNA分子中有关碱基计算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1. 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模型构建的研究方法及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 以DNA模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认同善于利用前人成果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法与学法(一)教法DNA双螺旋结构比较抽象,需要学生通过空间想象才能理解,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加深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解。
为了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程序可采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DNA分子的结构特点”知识结构顺序,层层递进,完成对DNA双螺旋结构的认识。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3.2 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
《DNA 分子的结构》《DNA 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的第二节,主要包括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 分子的结构以及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
以沃森和克里克的模型建构过程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建构模型,加深对DNA 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之后,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学习遗传的本质。
在此之前,必修一中已详细介绍DNA 的中文名称、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及核苷酸的种类,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这一节,为后面将要学习的“DNA 复制”以及“基因表达”等相关内容做铺垫。
【知识与能力目标】1、概述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讨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拐卖儿童的一些新闻。
引发学生思考:我们怎么检测被盗儿童的身份呢?介绍DNA数据库在打拐行动中的应用。
带领学生回顾DNA的相关知识点。
DNA的中文全称: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元素:C H O N P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快问快答方式回顾4种碱基和核苷酸。
教师:那DNA究竟长什么样子呢?它有怎样的分子结构?【讲授新知】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构通过课前的预习,目前最经典的模型是什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47-48页的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沃森和克里克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从三方面进行分析:①科学界已有认识②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X射线衍射图谱)③查哥夫这就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构出来的整个科学史,那沃森和克里克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与你哪些启示呢?【讲授新知】二、DNA分子的结构接下来就共同学习脱氧核苷酸是怎么一步一步的构成DNA分子的。
2019高中生物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DNA分子的结构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模型名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3.模型构建历程二、DNA分子的结构1.DNA的结构层次基本组成元素:C、H、O、N、P↓基本组成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4种)↓DNA单链:脱氧核苷酸链↓两条DNA双链:DNA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1)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②脱氧核糖和①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⑤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⑦C(胞嘧啶)配对。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仔细阅读教材P47~48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探究下列问题:(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借鉴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提示:①当时科学界已发现的证据;②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X射线衍射图谱;③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错误?提示:①将碱基置于螺旋外部。
②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连接双链。
2.判断正误(1)在DNA模型构建过程中,沃森和克里克曾尝试构建三螺旋结构模型。
(√)(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经历了相同碱基配对到嘌呤与嘧啶配对的过程。
(√)二、DNA分子的结构1.观察教材P49图3-11,结合制作模型体验,探讨下列问题:(1)DNA分子中同一条链和两条链中连接相邻两个碱基的结构有何不同?提示:同一条链中连接相邻两个碱基的结构是—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两条链中连接相邻两个碱基的结构是氢键。
(2)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在所有的双链DNA分子中,(A+G)/(C+T)的值相同吗?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中是否存在同样的规律?提示:①相同。
高中生物_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物_第3章第2节DNA分⼦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导⼊新课以学⽣熟悉的公益活动“宝贝回家”视频为情境,设问:公益者以什么⽅式帮助离散的孩⼦和⽗母确定亲缘关系的?---DNA。
抛出问题:DNA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担当起遗传的重任呢?引⼊本节课的学习多媒体展⽰:本节课的内容及学习⽬标展⽰中关村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介绍此模型是谁建⽴的以及意义,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引导学⽣进⼊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的学习⼆、DNA双螺旋模型的构建历程依据沃森和克⾥克的研究历程分层次学习(⼀)沃森和克⾥克开始研究DNA的结构以前:科学界已经认识到DNA时由4种脱氧核苷酸连接成的长链。
引导学⽣结合必修⼀学过的有关DNA的化学组成,回顾DNA的基本单位的相关知识。
【过渡】沃森和和克⾥克根据科学界对DNA的已有认识,利⽤⾦属材料模拟DNA的组成部分进⽽组装起来,从⽽把DNA的抽象的结构形象的直观的表达出来,这种⽣物学研究⽅法属于⽅法模型构建⼀:利⽤组件构建4种脱氧核苷酸【过渡】这4种脱氧核苷酸是如何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的?类⽐蛋⽩质中氨基酸的脱⽔缩合过程模型构建⼆:利⽤已构建的4种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长链【探究活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阅读课本P47-48,⼩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1、当时是什么深深触动了沃森和克⾥克开始对DNA结构进⾏研究?并由此得到什么结论?2、沃森和克⾥克借鉴科学家们的发现,先后建⽴了什么样的DNA模型?1、不同⼩组构建的不同DNA分⼦中:哪些结构是稳定不变的?(供选:DNA的空间结构、碱基互补配对的⽅式、基本⾻架、脱氧核苷酸数量、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这与DNA分⼦可作为遗传物质的哪个特性相适应?2、不同⼩组构建的不同DNA分⼦中:哪些结构是可变的?(供选:DNA的空间结构、碱基互补配对的⽅式、基本⾻架、脱氧核苷酸数量、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这体现了DNA分⼦具有什么特性?3、DNA作为遗传物质,是通过什么储存⼤量的遗传信息?4、对于⼀个特定对的DNA分⼦来说,碱基排列顺序是⼀定的,这⼜体现了DNA的什么特性?亲⼦鉴定是利⽤了DNA分⼦的哪个特性?【知识⽹络构建】DNA分⼦的结构与功能【规律总结】DNA分⼦结构的“⼀⼆三四五”【课堂⼩结】【作业布置】学情分析1、【知识⽅⾯】本节是⾼中⽣物⼈教版必修⼆《遗传与变异》模块中第3章第2节《DNA 分⼦的结构》。
第2节 DNA的结构 说课稿
第2节 DNA的结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DNA的结构》。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o本节内容主要介绍DNA的结构,包括DNA的化学组成、双螺旋结构及其稳定性。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并为后续学习基因表达、遗传变异等内容奠定基础。
2.教材地位o本节课处于《遗传与进化》的核心章节,是整个遗传学知识的基础。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本节内容进一步深入解释DNA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后续学习DNA复制、基因表达与调控等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o理解DNA的基本化学组成。
o掌握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
o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对DNA结构模型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o通过对Watson和Crick等科学家研究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认识到DNA结构发现的重大科学意义,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兴趣。
o培养学生对科学家严谨治学态度的敬佩之情,并树立科学精神。
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o学生已经具备了关于遗传物质的基本知识,了解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对DNA的组成和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
2.理解难点o DNA双螺旋结构的空间形态及其稳定性原理是本节的难点,学生可能难以在平面上理解三维结构。
因此,需要通过模型或动画演示来帮助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 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化学组成。
2.教学难点o如何形象地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稳定性。
五、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o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DNA的结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帮助学生自主探究。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非常全面)
3、制作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型 按照__碱__基___互__补__配__对___的原则,将两条多核苷酸长链互相连接起 来,注意两条链的方向_相__反____。
⇒
五、DNA结构的有关计算 1、不涉及某一条单链时:
DNA中有:A=_T_、 ⇒ ① A+G=__T_+__C___=_5__0_%
(4)然后他们,重新构建了一个将__磷__酸__-_脱__氧___核__糖__骨架安排 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_内__部___的双链螺旋。在这个模型中 是_相___同___碱基进行配对的,即A与A,T与T配对。由于违背化学 定律,又被抛弃了。
(5)查哥夫: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 (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 的量。 启示:A与_T___配对,G与__C___配对。 结果: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 _形__状__和___直__径__,这样组成的DNA分子具有 _稳__定__的___直__径____,能够解释A、T、G、C的数量关系, 同时也能解释DNA的__复__制___。当他们把制作的模型 与拍摄的X射线衍射照片比较时,发现两者完全相符。
(6)最终结果:
左一:威尔金斯 左三:克里克 左五:沃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 生理学和医学奖.
思考:沃森和克里克为什么会成功呢?
①对DNA的结构非常感兴趣,并且有一定的相关知识。 ②他们善于吸收他人的经验并为我所用。 ③因为热爱,所以不怕困难,失败了再战。 ④把自己的想法用物理模型表达出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无答案):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导学提纲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班级: 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小组: 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P47“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了解科学家构建模型的研究历程,体验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2.结合教材49页图文,准确描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3.能解答DNA结构相关的计算题。
【重点难点】重点:1.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2.DNA分子结构的有关计算规律。
难点:DNA分子结构的有关计算规律。
问题记录【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和主要特点★阅读教材47-48页,独立思考,完成下列1-2:1.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和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2.DNA分子的结构(1)写出图中各部分的名称: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2)从图中可以看出,和A 配对的一定是T ,和G 配对的一定是C ,碱基对之间靠________连接。
其中A -T 之间是________个氢键,G -C 之间是________个氢键。
(3)双螺旋结构特点①DNA 分子是由两条链构成的,这两条链按__________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DNA 分子中的_______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_______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
碱基配对的规律是:________与T 配对,________与C 配对。
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________________原则。
★二、DNA 双螺旋结构有关的计算规律★3.结合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归纳有关计算规律:(1)腺嘌呤与_______嘧啶相等,鸟嘌呤与________相等,即A =________,G =_______。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发布:丁成涛时间:2007-12-5 17:05:50 来源:兴庆区教育局信息中心点击:2304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1.教学内容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2节。
本节是在必修一及前几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DNA的本质,具体地说是从DNA的物质基础、分子结构、复制功能以及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认识DNA。
从而再具体学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构建。
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与原教材比较,最大的变化是: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通过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故事,使学生不仅能自然的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
2.教学目标分析:2.1知识目标: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历程,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结构,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
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以教材中的资料故事和课外读物为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3情感目标:通过沃森、克里克不断探索、团结合作、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和钻研态度。
2.重、难点分析: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加深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使他们从结构方面了解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另一方面,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所以说《DNA分子结构》是高中生物重要内容之一。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及教学反思这九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讲解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内容包括:经典实验如格里菲斯实验、艾弗里实验以及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等,这些实验逐步确立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地位。
同时,还介绍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如何携带遗传信息。
2.教材地位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学生理解遗传信息传递和基因表达过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后续基因结构与功能、遗传变异与进化等内容的重要前提。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O理解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等实验的设计思路与结论。
O掌握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科学依据,理解DNA结构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分析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O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以验证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通过学习科学家探索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O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对细胞结构、遗传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但对于分子水平的遗传物质及其功能理解尚浅。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实验和直观材料帮助学生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及其重要性。
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设计和分析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引导和讲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等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021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二教案:第3章 第2节 DNA的结构 (含解析)
第3章 基因的本质第2节 DNA 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DNA 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根据上述要求和建议,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概述DNA 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3、讨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教学实际思路首先将中关村标志性建筑DNA 双螺旋雕塑介绍给同学们,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讲解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探索历程,说明最终是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并将DNA 的结构特点介绍给同学们,同时介绍DNA 的三个特性,最后,让同学们学习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情景引入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 的结构 中关村标志性建筑。
掌握DNA 的结构特点。
查哥夫的研究成果。
DNA 的特性 熟悉DNA 的3个特性。
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模型。
DNA 的X射线衍射图谱。
结构更加稳定,所以,A与T或G与C的摩尔数比例均为1:1。
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数量占18%,那么鸟嘌呤的数量占()A.9% B.18% C.32% D.36%答案:C三、DNA的特性师生共同活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Pi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AN分子的稳定性。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相互配对的方式虽然不变,而长链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如一个最短的DNA分子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种。
实际上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是成千上万的,其排列种类几乎是无限的,这就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
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听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1.教学内容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2节。
本节是在必修一及前几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DNA的本质,具体地说是从DNA的物质基础、分子结构、复制功能以及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认识DNA。
从而再具体学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构建。
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与原教材比较,最大的变化是: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通过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故事,使学生不仅能自然的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
2.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目标:
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历程,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结构,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
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以教材中的资料故事和课外读物为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3情感目标:
通过沃森、克里克不断探索、团结合作、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和钻研态度。
2.重、难点分析:
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加深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使他们从结构方面了解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另一方面,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所以说《DNA分子结构》是高中生物重要内容之一。
而本节的重难点就是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DNA双螺旋结构的模
型构建。
4.重、难点突破方法:
本节课图片、设问的方式提出:“DNA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DNA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引出DNA的结构。
接着以“核酸的元素组成----- DNA的基本单位-----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历程 ------DNA的结构特点”为线索安排内容。
中间穿插了脱氧核苷酸结构、DNA
分子平面结构、立体结构,变抽象为直观。
另外,教材增加了“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学生实验,这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DNA双螺旋结构的特性和亲子代DNA分子在遗传上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小资料中还介绍了发现DNA结构所使用的X射线衍射法,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DNA的化学组成的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讨论总结DNA的组成单位及组成成分。
在DNA双螺旋结构特点的教学中,可应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阅读、讨论解释DNA双螺旋的3个主要特点。
然后让学生展示课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加深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特点的理解。
5.教学手段分析
教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DNA双螺旋结构属于分子水平且为三维立体结构,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DNA的空间结构3D 动画,化抽象为直观。
此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设问----讨论-----补充------结论”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教学设计思路及流程
↓
↓
↓
↓
↓
↓
↓
↓
↓
7.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通过制作脱氧核苷酸和DNA结构模型的活动,使学生理解DNA的分子结构,理解DNA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和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学会科学的制作模型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DNA立体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DNA结构中的碱基数量关系及DNA分子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从时间安排上内容有些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这节和DNA的复制结合在一起,继续用模型制作的方法探究DNA的复制规律,组成两节实验连排的课,这样知识比较完整,而且有知识深度的递进,学生的思考空间也比较大,能锻炼他们的思维品质和科研意识。
.
在教学中我觉得把DNA结构模型的制作的实验分解后,对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和DNA 的结构非常有益。
学生在实践中能准确理解脱氧核苷酸是如何构成脱氧核苷酸链,进而构成DNA双螺旋结构的,而且理解了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和数量关系以及DNA的排序等教学难点也能轻松的突破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