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体用全书
二水居士太极体悟录全书
二水居士太极体悟录全书目录1、无极而生2、动静之机3、人身一太极4、分合应对5、神明之路6、松腰落胯7、含胸拔背8、虚灵顶劲9、中正安舒10、舌抵上颚11、肩肘腕指12、阴阳虚实13、折叠顾盼14、松、固、凝15、三节与三窍16、逢转必沉17、起承转合18、美人手19、鲜活流转,任运随缘20、丹田种种21、“桩”与“橦”22、活人推手桩23、内家拳的魅力24、意在形外25、拳不接手26、“丰”字狼毫27、米字架28、永字八法29、临贴的技巧30、隶书与结构31、拳中金石味32、拳中刀味33、拳中剑味34、拳中棍棒枪杆劲35、听问欺吃36、骨头劲37、用地球打人38、肘尖长眼睛39、向孩儿讨教听劲40、欣赏别人打拳41、神分阴阳42、大块文章43、奇经八脉44、顾盼有序45、鼓荡无常46、圈内圈外47、情景与气氛48、手舞足蹈49、前赴后仰50、顾此失彼51、神不守舍52、一气呵成53、懒扎衣一说54、有关云手55、长江黄河56、解钮扣57、“闪赚”杂论58、“闪赚”之后59、《浮生六记》太极之迷60、金师回乡偶记61、雪霁遇师62、打不动的腹部63、文人与刀64、荷叶承露65、“断接俯仰”试译66、“车轮两命门”解67、动静这只鸡68、攝尻如攝政69、荷葉承露70、體悟四平勢71、燒火棒72、前手和後手73、太極拳的“榫頭”74、《談談我的推手體會》的體會75、命门种种76、“泻其子”与“补其母”77、太极拳是用哪只手打人?78、拳之“用神”79、膻中穴80、“逢转必沉”之“转”81、凉台捞物82、“听筒探胸”与“贴壁避让”83、“车轮轮, 命门一”84、“乃文乃武”与“允文允武”85、意守丹田、气沉丹田与气沉脚根86、文人与剑87、辅助练功法后记1、无极而生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明旨,阐明太极大道,云:“太极者,无极而生”。
望文生义,“太”有两义:一,太者,大点也。
意即比“大”还大一“点”,可谓至大无边也;其二,太者,点大也。
《太极拳体用全书》读后感
《太极拳体用全书》读后感作者:徐高雷十字太极2022-02-07《太极拳体用全书》读后感—本是舍己从人亦须知舍人从己年前利用零散的时间,把《太极拳体用全书》从头到尾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心有感触,同时结合自己练拳的感悟记录如下:杨澄甫著分享感悟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
《太极拳体用全书》作者是杨式太极拳的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杨露禅之孙)。
这本书创作于民国23年2月,也就是1934年2月,书的定价为三个大洋(按照现在的物价换算,1个大洋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300~500元人民币),还是相当不便宜的。
书的校者永嘉郑曼青、吴江黄景华,上海大东书局印刷。
概述书的封面、开篇有民国时期的军政要员以及当时的名家对《太极拳体用全书》做了题词,显示出了这本书在当时背景下的一个影响力。
书的前面概述了太极拳的历史及杨家太极拳三代传承人图片。
后面内容大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太极拳十三势拳架,由杨澄甫先生亲自示范太极拳拳架94节,拳架图片配文字讲解。
第二部分主要讲太极拳的四正推手和大捋。
第三部分引用太极拳的经典拳经拳论。
因为平时看这本书的时间比较零,从开始看就是每天花一点时间翻阅,想起来就看一会儿,遇到一些核心要点,会在书上做一些标记与记录,相当于笔记,便于以后翻阅的时候能够快速抓住重点。
看书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拾遗补缺。
自己日常对太极拳的练习与思考,以及每一个拳架、招式的用法,通过本书的讲解,理解会更进一步。
当然,书中拳架内容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对太极拳的理解和思考来学习,活学活用。
书中的招式比较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讲解,从中挑选几个拳架内容与拳友们一起分享:除了上述我们可以直观看到的拳架讲解内容之外,还要再加上一点自己的思考,拳架在走化的过程当中,含有蓄劲和发劲的过程,尤其在定式时,发劲更加明显。
以前师父经常说,黄景华师爷提醒他要仔细观察杨澄甫的拳架。
起初,我还不是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在刚开始学拳的时候,看着书上的拳架,就是感觉动作比较规范、开展,看不出里面有什么内容。
几本必读的原版太极教课书!
几本必读的原版太极教课书!为什么要读一读历史原版的太极拳书籍?传统的太极拳招式是经过历代人的实践与修订,最后定架而成、丰满圆润,招式环环相扣、连绵而不绝。
不似今天满市场简化太极拳这么少的招式。
简化太极拳是解放后为让更多人学习运动而做的简化,没有太多传承,历史上更多的是在革命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革。
如同文革时期的文学、艺术、音乐及样板戏一样,为适应时代而刻意做的改变。
今天我们不谈改变后太极拳的好与坏,只是想认真介绍一下传统历史的太极拳原版书籍。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太极拳经杨露禅到京传播以来,即从隐学成为显学。
经杨家三代的努力,至1920-30年代,杨氏的太极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可谓是如日中天。
1934年2月,上海大东书局公开出版杨澄甫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
这是一本太极拳出版史上的不朽名著,被公认为是太极拳的经典文献。
这是杨式太极拳自杨露禅初创,经其子徒辈努力修善,至其孙杨澄甫,集三代人实践和研究成果修定成的拳架套路,既保持了杨式太极拳的传统特色,又在民众中得到了颇为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杨澄甫先生在《自序》中叙述当时太极拳的传播情况时说“余始则授徒旧都,……更南走江淮闽浙间。
……历十余年,而太极拳之风行,自河南北,及于江左右,甚且粤水之滨,习之者亦大有其人矣。
”杨澄甫拳架既有深厚的家学基础,又经实践验证,受到传习者的青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奠定了杨澄甫定型架作为杨式太极拳基本拳架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以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功架拳照为依据,修定出版了《杨式太极拳》(85式),创编出版了《简化太极拳》(24式)。
这时作为国家体育(武术)行政管理部门,确定以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展示的拳架,作为杨式太极拳的标准拳架,并以其拳式规格为动作标准。
“杨澄甫定型架”的出现,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太极拳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久远的学术意义。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浅说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浅说成都:梅应生一、“枰准”、“平准”与“秤准”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有“明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载:“立如枰准,活似车轮。
”据《中华大辞典》注解:“枰,读平,棋盘。
围棋一局叫一枰”。
据此“枰”之字义与太极拳无干,唯恐印版之谬误。
近代有若干本传统杨式太极拳著述的“太极拳论”中,皆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者。
据《中华大辞典》注解:“平,天平,计算物体轻重的器具,天平亦谓天秤。
”据此分析,天平各部件中,有天平座、杠杆、指针、载物盘、法码、中央刻度等名称,唯无“平准”之说。
笔者对“枰准”与“平准”品评多年,似觉均不甚妥,唯恐《太极拳体用全书》排版印刷时误将“立如秤准”之“枰”遗漏一撇,成为“立如枰准”之“枰”,一笔之差,文不达意,谬误至今。
拳经的每一个字,举足轻重,鄙人不才,愿与我同好共同探讨。
撰著《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年代,当时民间市贾通用计量物体的一种器具,名曰“杆秤”,从古沿袭至今。
其秤体是由木质做成,较粗的一端为秤头,系有秤钩或秤盘,用来钩挂或盛所计量的物体,秤体较细的一端为秤尾,秤体上镶有供秤砣移动计数的点状秤星;秤体近秤头端有秤毫,用金属做成,此秤毫上系有绳子,供称物体重量时拎提,名曰“秤准”。
正是《太极拳论》所指“立如秤准”之“秤准”所在。
杆秤在计量物体重量时,秤准在手的拎提下,因秤准距离秤头较近,秤头小幅度下降的同时,秤尾则相应较大幅度上翘。
但无论秤头与秤尾如何相应上翘或下降,秤准总是垂进而立。
即使拎提秤准的手向前移动或向后移动,向上提动或向下沉落,无论秤杆处于基本平衡或秤头与秤尾总是垂直而立,这便是拳经中对“立如秤准”之真实描绘。
我习拳者必先明了杆秤使用时之动态规律,方能仿效其动态规律行拳,以达拳经所指之本意。
二、车轮转动时之运行规律拳经所云“活似车轮”者,当车轮在活动时有如下运行规律:车轮在向前转动时,正如时钟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车轴始终在车轮中心点位臵;处于上方位臵的车轮如像时钟12点位臵,向前向下转动于3点位臵,然后向下向后转动于6点位臵,继而向下向后移动于9点位臵,然后向上向前转动共360度回到原来12点位臵;当车轮在向后倒退旋转时,正如逆时针旋转:处于12点位臵的车轮向后向下转动于9点位臵,然后向下向前转动于6点位臵……。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口述)20页全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口述)太极拳起势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后仰,沈肩垂肘,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松腰胯,而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揽雀尾绷法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往复不离不断,遂以雀尾比喻手臂,故总名之曰:揽雀尾,其法有四:曰绷、捋、挤、按,绷法:由起势,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后脚伸直,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绷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揽雀尾捋法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屈膝踏实,左脚变虚,身亦同时向右面转,眼随往平看,右手同时圆转,往右前出动,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裹,左手在后,手心侧向内,转至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时,速将我右肘腕间,侧贴彼肘节上,侧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向左外侧,全身坐在左腿,左脚实,右脚虚,此时敌如进攻,我即闪向胸前,右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身亦随之倾斜矣。
揽雀尾挤势由前势,设敌人往回抽其臂,我即屈右膝,右脚实,左腿伸直,伸腰长往,随之前进,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向前往,乘其抽臂之际,随出挤之,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揽雀尾按法由前势,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我即将两腕,从左侧往上提劲,空其挤力,手指向上,手心向前,沉肩垂肘,坐腕,含胸,全身坐于左腿,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向前逼按去,屈右膝,坐实,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眼神随动往前从上送去,则敌人即后仰跌出矣。
太极拳经典编辑书籍230本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陈式太极拳精选.pdf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陈式太极拳图说.pdf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古拳谱第三辑之一《陈氏太极拳图说》第二卷·陈鑫.pdf古拳谱第一辑之一《太极拳讲义》·姚馥春姜容樵.pdf关于太极拳内功运用的研究(王宇.赵曼华).pdf郭福厚《太极拳秘诀评解》(1).pdf郭福厚《太极拳秘诀评解》.pdf国术太极拳(吴图南).pdf华东师大版《太极拳术》·陈微明.pdf简易太极拳架势及讲义[黄性贤][1].pdf.pdf内功解秘:杨式大极拳老六路-李和生.pdf内家拳功法揭秘(左致强).pdf炮捶:陈式太极拳第二路__(修订版)(顾留声编着).pdf 人民体育版《陈式太极拳十三式》·陈正雷.pdf人民体育版《陈微明太极拳遗着汇编》·陈微明着.pdf人民体育版《和式太极拳十三式》·和有禄.pdf人民体育版《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pdf人民体育版《吴式太极拳十三式》·李秉慈.pdf人民体育版《武式太极拳十三式》·乔松茂.pdf人民体育版《杨式太极拳十三式》·杨振铎着.pdf人民体育版《赵堡太极拳十三式》·王海洲.pdf人民卫生版《太极内功》第二版·李经梧·张天戈.pdf人民卫生版《太极内功》第三版·李经梧·张天戈.pdf三世七太极拳.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翟维传.pdf 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老架》·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拳解与论述》·翟维传.pdf 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十三连环剑》翟维传.pdf 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术》·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推手》·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小架》·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桩功》·翟维传.pdf上海科教版《吴式太极拳基础》·李仁柳.pdf绍堂先生传李派太极十三丹—杜子宇.pdf世传陈式太极拳-陈小旺.pdf世界图书出版《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原宝山.pdf 世界图书出版《中国八卦太极拳》·赵增福.pdf世界图书出版《中国陈氏太极》·陈正雷.pdf世界图书出版《中国武氏太极》·冀长宏.pdf世界图书出版《中国杨氏太极》·杨振铎.pdf世界图书出版《中国赵堡太极》·赵增福.pdf世界图书出版《中国赵堡太极推手》·赵增福.pdf 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余功保.pdf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孙剑云着).pdf孙禄堂《太极拳学》第一版.pdf孙式太极剑-孙绿堂[1].pdf.pdf孙式太极拳诠真.pdf孙式太极拳诠真[1].pdf.pdf太极长拳108式揭秘.pdf太极长拳108式揭秘[1].pdf.pdf太极打手捶法[1].pdf.pdf太极法说(吴鑑泉).pdf太极功[1].pdf.pdf太极功法.pdf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刀》·李立群.pdf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剑》·李立群.pdf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快拳》·李立群.pdf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枪》·李立群.pdf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拳慢架》·李立群.pdf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推手汇编》·李立群.pdf 太极混元内功_1.pdf太极混元内功_2.pdf太极混元内功_3.pdf太极混元内功_4.pdf太极剑法精解——附李雅轩43式太极拳[1].pdf.pdf 太极解密十三篇[1].pdf.pdf太极内功(李经梧.张天戈).pdf太极内功.pdf太极内功心法.pdf太极拳_经典拳术论文集.pdf太极拳常识-周稔丰.pdf太极拳的经典拳术论文集.pdf太极拳攻防术图解.pdf太极拳技击实践(李万斌罗名花编着).pdf太极拳讲义(姜容樵).pdf太极拳讲义(吴公藻).pdf太极拳经.PDF太极拳理传真(张义敬).pdf太极拳秘诀评解.pdf太极拳内功理法-魏树人.pdf太极拳内功修炼法.pdf太极拳内劲-吴宗周.pdf太极拳谱笺.太极拳发微.太极拳新论(徐震).pdf 太极拳浅说(徐致一).pdf太极拳全书.pdf太极拳拳谱.pdf太极拳入门(冯志强).pdf.* 太极拳散手秘诀谱.doc太极拳使用法(董虎岭).pdf太极拳使用法(董虎岭).pdf太极拳释义-董英杰.pdf太极拳体用全诀(王志远).pdf太极拳研究(唐豪,顾留馨).pdf太极拳要义.pdf太极拳之研究(太极泰斗吴图南讲授·马有清编着).pdf太极拳走架推手问答.pdf太极推手二十六式(张卓星).pdf太极推手技击传真冯志强传授.pdf太极推手秘传(安在峰).pdf太极推手真传(李亭全).pdf太极推手真传(李亭全着).pdf太极之光:太极拳心法密钥.pdf天津古籍版《太极长拳108式揭秘》·熊征.pdf图解泰拳实战技法.pdf图解张绍堂先生传李派太极十三丹—杜子宇.pdf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王培生着).pdf王宗岳太极拳经(唐豪).pdf吴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pdf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编着.pdf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pdf五十年代版太极拳丛书之二·《太极拳》·孙禄堂原着·孙剑云整理.pdf五十年代版太极拳丛书之三·《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1).pdf五十年代版太极拳丛书之三·《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pdf五十年代版太极拳丛书之四·《吴鉴泉式太极拳》·徐致一.pdf 五十年代版太极拳丛书之一·《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1.pdf武当气功太极拳.pdf武当赵堡丹功太极拳(上).pdf武当赵堡丹功太极拳(下).pdf武当赵堡丹功太极拳(中).pdf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武氏太极拳-郝少如[1].pdf.pdf武氏太极拳全书.pdf武氏太极拳图解及太极论·诀.pdf武式太极拳(郝少如).pdf武式太极拳阐秘.pdf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武学丛书第一辑之三《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徐震.pdf 武学丛书第一辑之四《太极拳考信录》·徐震.pdf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再版本.pdf杨健忠-太极拳学.pdf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铨(李琏).pdf杨氏太极刀枪精解+陈龙骧+李敏弟著[1].pdf.pdf杨氏太极拳法精解.pdf杨氏太极拳真传-赵斌[1].pdf.pdf杨式太极拳(傅钟文).pdf杨式太极拳:发劲、运气、练势.pdf杨式太极拳1963年版.pdf杨式太极拳1963年版[1].pdf.pdf杨式太极拳法精解-陈龙骧李敏弟.pdf杨式太极拳架详解.pdf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王志远编着).pdf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pdf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王志远).pdf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王志远).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魏树人).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二-行拳心法.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四-内功修炼法.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一-内功理法.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三-拆架拆手.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四——内功修炼法(魏树人).pdf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五-内功劲法.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一——内功理法(魏树人).pdf 杨式太极拳述真(修定本).pdf杨式太极拳述真之二——行拳心法(魏树人).pdf杨式太极拳述真之三——拆架拆手(魏树人).pdf杨式太极拳述真之五——内功劲法(魏树人).pdf杨式太极拳用法解要.pdf杨式太极述真_汪永泉讲述_魏树人_齐一整理.pdf杨禹廷太极拳动作解说.pdf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李秉慈).pdf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pdf原始太极拳(安声远授+骆巨方大演练)[1].pdf.pdf怎样练习太极拳(顾留馨着).pdf赵堡太极拳诠真(王海洲).pdf赵堡太极拳十三式(王海洲).pdf正宗吴式太极拳[1].pdf.pdf郑子太极自修新法.pdf中国陈氏太极-陈正雷.pdf中国拳术与气功丛书《太极保健秘旨》·王友虞.pdf 中国拳术与气功丛书《吴式太极剑》·王培生.pdf 中国武学丛书《太极五星捶》·马金龙.pdf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1].pdf.pdf中华书局版《太极拳术》·陈微明.pdf。
太极拳全书...
太极拳全书...极拳全书17/429分享标签: 太极拳戚继光动作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接受圈主建议,将太极拳常识1,2,3,4,5,6全部集中到这里,有遗漏的地方欢迎大家跟贴补充,谢谢!一,太极拳基础知识1.太极拳是谁创造的?无论是河南温县陈家沟流传下来的太极拳,或山西洪洞流传下来的《通背拳》9初步调查,可能是河南温县陈家沟失传的《长拳》,都与明朝戚继光(公元1528—1587年)总结出来的拳经三十二势有关,其中相同的势名很多,在三十二势中,太极拳就采用了二十九势,相承关系是极为明显的。
而戚继光自己承认,他的拳经是依据民间十六家拳法综合编造出来的。
2.太极拳有多少种?一)三系:1)大架式——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和简化太极拳通常多采用大架。
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2)中架式——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大小适中,长于柔化。
3)小架式——以孙氏,武氏太极拳为代表,拳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二)五类:1)杨氏太极拳;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2)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兼。
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3)吴氏太极拳:柔和紧凑,大小适中。
4)武氏太极拳: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5)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特点相近,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以上所举的,是初步的归纳,若再详细列举,还有数种,各有各的特点。
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运动司主要采取流行最广的杨氏太极拳整编的。
小架可以变通成中架或大架,大架亦可以变通为中架或小架,中架亦可以变通为大架或小架。
若年老体弱或有病的人采用陈氏太极拳,亦可免做显于外的发力和震脚等动作。
3.为什么叫太极拳?一)太极图分阴阳,而太极拳动作处处分虚实,那就不符合所以称为太极拳。
可见练太极拳如果分不清虚实,那就不符合太极拳名称本身的要求。
二)太极图分阴阳,而太极拳强调全身放松,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即要做到上虚下实(特别是胸虚腹实),所以称为太极拳。
太极拳全集、剑全谱(可打印)
太极规则及要领01心静体松柔和自然02中正安稳舒展大方03均匀连贯虚实相间04轻灵沉稳刚柔相济05周身相随内外相合06动中欲静滑滑流水07大架饱满舒展饱满08势行劲不断断而复连09劲变意不断微波细澜10柔而不软沉而不僵11先在心后在身12外三合手眼身法步13内三合意气力24式太极拳01起势 02左右野马分鬃03白鹤亮翅 04左右搂膝拗步05手挥琵琶 06倒卷肱07左揽雀尾 08右揽雀尾09单鞭 10云手11单鞭 12 高探马13 右蹬脚 14 双峰贯耳15 转身左蹬脚 16 左下势独立17 右下势独立 18 左右穿梭19 海底针 20 闪通臂21 转身搬拦捶 22 如封似闭23 十字手 24 收势88式太极拳01预备式 02起式03拦雀尾 04单鞭05提手 06白鹤亮翅07左搂膝拗步 08手挥琵琶09左右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11进步搬拦捶 12如封似闭13十字手 14抱虎归山15斜拦雀尾 16肘底看捶17左右倒卷肱 18斜飞式19提手 20白鹤亮翅21左搂膝拗步 22海底针23闪通背 24转身撇身捶25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拦雀尾27单鞭 28云手29单鞭 30高探马31右分脚 32左分脚33转身左蹬脚 34左右搂膝拗步35进栽捶 36翻身白蛇吐信37进步搬拦捶 38右蹬脚39左披身伏虎 40右披身伏虎41回身右蹬脚 42双峰贯耳43左蹬脚 44转身右蹬脚45进步搬拦捶 46如封似闭47十字手 48抱虎归山49斜拦雀尾 50横单鞭51左右野马分鬃 52进步拦雀尾53单鞭 54左右穿梭55进步拦雀尾 56单鞭57云手 58单鞭59下式 60左右金鸡独立61左右倒卷肱 62斜飞式63提手 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 66海底针67闪通背 68转身撇身捶69进步搬拦捶 70上步拦雀尾71单鞭 72云手73单鞭 74高探马75左穿掌 76转身十字蹬脚77进步指裆捶 78上步拦雀尾79单鞭 80下式81上步七星 82退步跨虎83转身摆莲脚 84弯弓射虎85进步搬拦捶 86如封似闭87十字手 88收势还原42式太极拳01起势 02右揽雀尾03左单鞭 04提手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07左撇身捶 08捋挤势09进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11开合捶 12右单鞭13肘底 14转身推掌15玉女穿梭 16左右蹬脚17掩手肱捶手 18野马分鬃19云手 20 独立打虎21右分脚 22双峰贯耳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25进步栽捶 26斜飞势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29退步穿掌 30虚步压掌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41十字手 42收势杨式48式太极拳起势01白鹤亮翅 02左搂膝拗步03左单鞭 04左琵琶05捋挤势 06左搬拦捶07左棚捋挤按 08斜身靠09肘底捶 10倒卷肱11转身推掌 12右琵琶势13搂膝栽捶 14白蛇吐信15拍脚伏虎 16左撇身捶17穿拳下势 18独立撑掌19右单鞭 20右云手21右左分鬃 22高探马23右蹬脚 24双峰贯耳25左蹬脚 26掩手撩拳27海底针 28闪通背29右左分脚 30搂膝拗步31上步擒打 32如封似闭33左云手 34右撇身捶35左右穿梭 36退步穿掌37虚步压掌 38独立托掌39马步靠 40转身大捋41撩掌下势 42上步七星43独立跨虎 44转身摆莲45弯弓射虎 46右搬拦捶47右棚捋挤按 48十字手收势杨式太极拳40式01起势 02揽雀尾03单鞭 04提手上势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07手挥琵琶 08搬拦捶09如封似闭 10斜飞势11肘底捶 12倒卷肱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15云手 16单鞭17高挥马 18右蹬腿19双峰掼耳 20左分脚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23闪通背 24白蛇吐信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势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29指裆捶 30揽雀尾31单鞭 32左下势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37搬拦捶 38如封似闭39十字手 40收势38式太极拳起势01揽雀尾 02单鞕03提手上势 04白鹤亮翅05左右搂膝拗步 06手挥琵琶07白蛇缠身揽雀尾08斜行势肘底锤09左右倒撵猴10背折靠斜飞势11乌龙摆尾海底定针12扇通背13转身搬拦锤 14上步揽雀尾15单鞭 16云手17高挥马 18左右分脚19转身蹬脚 20进步栽锤21回身肘转身右蹬脚22左右打虎势 23披身坐蹬脚24双峰贯耳拦腰掌25野马分鬃 26玉女穿梭27双缠手蛟身下势28金鸡独立29白蛇吐信转身十字手30进步指挡锤31仰天观月回身下势32上步七星33退步挎虎34扫堂腿摆莲脚135弯弓射虎 36进步搬拦锤37如封似闭 38十字手收势吴氏46式太极拳01起势 02左右拦雀尾03左单鞭 04提手上势05白鹤亮翅 06左右搂膝挪步07搬拦捶 08如封似闭09白鹤亮翅 10抱虎归山11野马分鬃 12手挥琵琶13对心掌 14右单鞭15右云手 16玉女穿梭17高探马 18左右分脚19转身右蹬脚 20按势21青龙出水 22闪通背23左单鞭 24左云手25左下势 26左金鸡独立27右下势 28右金鸡独立29践步打捶 30翻身二起脚31左右披身伏虎 32肘底捶33左右倒卷肱 34青龙出水35左拍脚 36转身十字摆莲37跳步指挡捶 38左下势39上步七星 40退步挎虎41转身摆莲 42弯弓射虎43上步右搬拦捶 44如封似闭45双撞捶 46收势32式太极剑起势01并步点剑 02独立反刺03扑步横扫 04向右平带05向左平带 06独立抡劈07退步回抽 08独立上刺09虚步下截 10左弓步刺11转身斜带 12缩身斜带13提膝捧剑 14跳步平刺15左虚步撩 16右弓步撩17转身回抽 18并步平刺19左弓步拦 20右弓步拦21左弓步拦 22进步反刺23返身回劈 24虚步点剑25独立平托 26弓步挂劈27虚步抡劈 28撤步反击29进步平刺 31旋转平抹30丁步回抽 32弓步直刺收势42式太极剑01起势 02并步点剑03弓步削剑 04提膝劈剑05左弓步拦 06左虚步撩07右弓步撩 08提膝捧剑09蹬脚前刺 10跳步平刺11转身下刺 12弓步平斩13弓步崩剑 14歇步压剑15进步绞剑 16提膝上刺17虚步下截 18右左平带19弓步劈剑 20丁步托剑21分脚后点 22仆步穿剑23蹬脚架剑 24提膝点剑25仆步横扫 26弓步下截27弓步下刺 28右左云抹29右弓步劈 30后举腿架剑31丁步点剑 32马步推剑33独立上托 34挂剑前点35歇步崩剑 36弓步反刺37转身下刺 38提膝提剑39行步穿剑 40摆腿架剑41弓步直刺 42收式武当太极剑(49式)01起势 02丁步点剑03回身点剑 04仆步横扫05右左平带 06分脚领剑07叉步反撩 08马步云抱09丁步截剑 10翻身崩剑11弓步下刺 12独立上刺13仆步穿剑 14蹬脚前刺15跳步平刺 16转身平刺17行步穿剑 18行步扣剑19弓步下刺 20腾空跳刺21马步藏剑 22回身反刺23虚步崩剑 24独立上刺25撤步云斩 26仰身架剑27转身回抽 28并步平刺29行步撩剑 30仰身撩剑31盖步按剑 32跳步下刺33歇步压剑 34虚步点剑35独立托架 36弓步挂劈37歇步后刺 38叉步平斩39虚步抱剑 40叉步平带41弓步平崩 42提膝点剑43叉步反撩 44丁步刺剑45丁步抱剑 46行步穿剑47扣剑平抹 48并步平刺49收势还原杨式56式太极剑01起势弓步前指02三环套月丁步前点剑03大魁星式独立反刺04蜻蜓点水提膝点剑05燕子抄水扑步横扫06左右拦扫左右手带07小魁星式虚步撩剑08燕子入巢仆步穿剑09虎抱头虚步捧剑10灵猫捕鼠跳步下刺11黄蜂入洞转身平刺12凤凰双展翅回身平斩13小魁星式虚步撩剑14太公等鱼虚步反刺15拨草寻蛇左右下截16哪吒探海独立抡劈17怀中抱月退步回抽18宿鸟投林独立上刺19乌龙摆尾撒步平刺20青龙击水左弓步刺21风卷荷叶转身平带22狮子抬头缩身斜带23虎抱头提膝捧剑24野马跳涧跳步平刺25悬崖勒马仰身云斩26转身指南并步平刺27迎风掸尘弓步拦剑28顺水推舟进步反刺29流星赶月反身回劈30天马行空歇步压剑31燕子衔泥虚步点剑32挑帘式独立架托33左车轮剑弓步挂劈34右车轮剑虚步抡劈35大鹏展翅撤步反击36水中捞月弓步撩剑37怀中抱月提膝捧剑38夜叉探海独立下刺39犀牛望月弓步回抽40射雁式虚步回抽41青龙探爪并步击剑42凤凰单展翅回身平斩43左右跨栏盖步截剑44射雁式虚步回抽45白猿献果并步上刺46流水落花定步回抽47玉女穿梭转身下刺48斜飞式弓步削剑49白虎揽尾弓步抡劈50鱼跳龙门跳步上刺51乌龙绞柱转身撩剑52水中捞月弓步撩剑53仙人指路丁步回抽54风扫梅花旋转平撩剑55并步指南并步平刺56收势按剑还原上步接剑太极长穗剑38式01仙女托盘 02金鸡独立03渔翁撒网 04黄蜂入洞05白鹤亮翅 06流星赶月07游龙戏水 08白蛇伏草09叶底藏花 10迎风掸尘11仙人指路 12乌龙摆尾13左右车轮 14鹞子翻身15白蛇吐信 16哪吒探海17怀中抱月 18横扫千军19鹊雀登枝 20紫燕望月21顺水推舟 22童子拜佛23穿袖挑灯 24鹞子穿林25青龙出水 26风摆杨柳27灵猫捕鼠 28凤凰点头29白猿献果 30独立跨虎31抽梁换柱 32海底翻花233苏秦背剑 34古树盘根35风扫梅花 36弯弓射虎37宿鸟归林 38苍龙归海52式一套太极扇01起势开步抱扇02斜飞式侧弓步举扇03白鹤亮翅虚步亮扇04黄蜂入洞进步刺扇05哪吒探海转身下刺扇06金鸡独立独立撩扇07力劈华山翻身劈扇08灵猫捕蝶转身抡压扇09坐马观花马步亮扇10野马分鬃弓步削扇11雏燕凌空并步亮扇12黄蜂入洞进步刺扇13猛虎捕食震脚推扇14螳螂捕蝉戳脚撩扇15勒马回头盖步按扇16鹞子翻身翻身藏扇17坐马观花马步亮扇18举鼎推山马步推扇19神龙回首转身刺扇20挥鞭策马叉步反撩扇21立马扬鞭点步挑扇22怀中抱月歇步抱扇23迎风撩衣并步贯扇24翻花舞袖云手劈扇25霸王扬扇歇步亮扇26抱扇过门开步抱扇27野马分鬃弓步削扇28雏燕凌空并步亮扇29黄蜂入洞进步刺扇30猛虎捕食震脚推扇31螳螂捕蝉戳脚撩扇32勒马回头盖步按扇33鹞子翻身翻身藏扇34坐马观花马步亮扇35顺鸾肘马步顶肘36裹鞭炮马步翻砸37前招势震脚拍扇39龙虎相交蹬脚推扇40玉女穿梭望月亮扇41天女散花云扇合抱42霸王扬旗歇步亮扇43行步过门托扇行步44七星手虚步捧扇45揽扎衣弓步捧扇46捋挤式后捋前挤47苏秦背剑并步背扇48搂膝拗步弓步戳扇49单鞭下势仆步穿扇50挽弓射虎弓步架打51白鹤亮翅虚步亮扇52收势抱扇还原夕阳美太极功夫扇二套01起式白猿献果02虚步撩扇金刚撩衣03震脚抖扇海底翻花04云手拨扇插步云手05弓步推扇搂膝拗步06架扇蹬脚挑帘推窗07独立劈扇哪吒探海08回身捧扇大蟒翻身09举扇冲拳弯弓射虎10歇步带扇古树盘根11点步亮扇雏燕凌空12歇步云抱天女散花13弓步下截燕子抄水14抱扇弹踢怀中抱月15弓步推扇顺水推舟16劈扇探掌白蛇吐信17舞花击扇武松脱铐18转身云扫力扫千军19弓步扎扇白虎搅尾20插步后崩扇青龙回首21背扇推掌推窗望月22马步跨肘二郎担山23马步推扇坐马提缰24叉步反撩狮子滚球25望月亮扇嫦娥舒神26转身抱扇怀抱乾坤27转身捧扇白猿献果28歇步带扇古树盘根29点步亮扇雏燕凌空30歇步云抱天女散花31弓步下截燕子抄水32抱扇弹踢怀中抱月33弓步推扇顺水推舟34劈扇探掌白蛇吐信35舞花击扇武松脱铐36云扇前点蜻蜓点水37弓步劈扇风卷残云38掩手推扇掩手肱捶39马步推扇金鸡抖翎40崩拳蹬脚蹬一根41跳步劈扇翻花舞袖42背手后撩鹞子束身43点步上刺燕子入云44弓步崩扇披身伏虎45歇步亮扇霸王扬旗46开步抱扇怀中抱月47弓步分靠野马分鬃48虚步抱扇手挥琵琶49弓步平推如封似闭50仆步分扇分扇分掌下式51举腿挑扇独立挎虎52摆腿拍脚转身摆莲53撞拳撩扇当头炮54虚步亮扇白鹤亮翅55并步抱扇白猿献果56收式垂手还原杨氏太极扇01起势 02闻鸡起舞03白猿献果 04仙人采气05天竹叶翠 06怀中抱月07牧童指路 08送鸟归林09推窗望月 10燕子抄水11雄鹰单展 12流星赶月13神龙返首 14旋转乾坤15流星赶月 16神龙返首17叶底偷桃 18顺水推舟19华佗垂帘 20黄莺落架21风卷荷叶 22金童托印23乌龙摆尾 24鹞子翻身25上步打虎 26神龙返首27叶底采莲 28云燕南飞29俯身观扇 30左铁牛耕田31右铁牛耕田 32宿鸟归巢33振臂看花 34随风摆柳35推波助澜 36迎风掸尘37舞袖翻花 38金瓶倒水39鱼跃龙门 40神鹰觅食41饿虎擒羊 42振臂看花43退避三舍 44黑熊出洞45叶底采莲 46力臂华山47左撞金钟 48寒鸭浮水49振臂看花 50野马翻身51金花落地 52霸王举鼎53四维雄风 54引蛇出洞55倒插杨柳 56仙女捧盘57乌云倒卷 58偷步捺阴59振臂看花 60三环套月61大鹏展翅 62凤凰旋舞63白蛇吐信 64拨云见日65流星赶月 66神龙返首67白鹤亮翅 68风扫秋叶69大地回春 70倒挂金钟71彩蝶飞舞 72叶落归根73收势还原中华乾隆扇01高山劲松 02风雪花梅03阳光普照 04仙人坐莲05猛虎跋山 06风摆荷叶07霸王登鼎 08青龙出水09巨蟒行云 10跃步开扇11老君归位 12鹏程万里13蛟龙翻身 14迎风弹尘15仙人指路 16信步勒马17哪吒闹海 18黄蜂入洞19电闪雷鸣 20英雄射雕21犀牛望月 22金玉满堂23白猿献果 24班师回朝3。
古代太极拳谱之太极拳体用全书
古代太极拳谱之太极拳体用全书太极拳体用全书之杨澄甫口述杨式太极拳,是杨露禅至杨澄甫祖孙三代人的努力,而得以在世间广泛地传播。
杨家不是以炫耀“杨无敌”传世武功,而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
他们传播杨氏太极拳的奋斗目标是,国难时的救国之策----增强人民体质。
杨澄甫,在杨式太极拳的架子基础上,修定成型为杨式大架子,突出了太极拳的养生、养气的作用。
它的特点:架式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他着有《太极拳术》、《太极拳体用全书》。
杨澄甫自述太极拳译文我在小孩时,看见祖父露禅公,带领着父辈,以及他的众弟子,每天练习太极拳术。
有人单人练习,有人对练,终日不断。
我心里暗自疑惑:认为这拳术只能与一个人搏斗,是我崇拜的英雄项羽所不屑于学习的,我将来一定要学习能与万人对敌的本领。
逐渐长大以后,有一天,伯父班侯公吩咐我跟他学习太极拳,到了这时,我才将心中的疑惑坦率地说出来。
父亲健侯怒斥我说:“乱七八糟的,这是什么话。
你的祖父将这拳艺作为我们家族,世代传承的事业,你这是想要抛弃祖传的事业吗?”祖父急忙打断父亲的话,说道:“这样讲是不能够使这小子心服口服的。
”他用手按着我说:“坐下,我对你说。
我练习拳术,并且把它教给他人的目的:不是用它与人搏斗,而是用它自卫;不是用它来谋生,而是用它来救国。
”“现在的君子,只知道国家不强大的弊病在于贫穷,而不知道国家不强大的弊病在于人民体质的衰弱!所以想让国家强大起来的人,争相筹划如何救扶贫穷,没有听说有增强人民体质的计划。
正因为全国到处是病态体质的人,谁还能承担得起这使国家强大起来的重任?人民体质弱所以贫穷,贫穷实际上的原因就是在于人民体质弱。
”“考察世界各国之所以变得富强,没有不是以增强人民体质作为初步的目标。
欧美国家的雄壮、挺拔不用说了,就说日本岛国个子矮小,也不是短小而是精壮有力。
以我国人民这样久饥枯瘦的形体与其对敌,谁胜谁负的判断,还用得着占卜问卦吗?所以救国的办法,就应该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最紧急的事务。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编著·完整图文版4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编著·完整图文版4《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为杨澄甫宗师生前于广东生活时所著。
本书初版刊于1934年,再经澄甫师长子杨守中先生于1938年重刊(见书中《重刊太极拳体用全书序》)。
此篇经由杏坛风整理,图文均来自网络,所有内容均参照原本,不敢一丝更改增加,以供同好共学,同谋进步,以发扬杨式太极拳,实现老宗师“付诸梨生,以全于世”的初心。
本文旨在公益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以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
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明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对《太极拳体用全书》质疑之解惑(1)
本文作者编者:1934年2月,上海大东书局出版杨公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之后有一些后辈学人提出此书由于种种原因多处有误。
上海作者李庆荣先生,对这些质疑,作了收集罗列,推敲解惑,意在论证其是否真有道理,现发武谈刊出,供拳友们参考。
《太极拳体用全书》是杨澄甫最终亲自核定的著作,为杨澄甫太极拳最终定型稿。
而自从李雅轩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例言前之眉批说有误之后,也有人提出《太极拳体用全书》多处有误,直至今日尤有如是说。
诚然,《太极拳体用全书》并非完美无缺,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人工检字排版,拍照筹划不易,遗留下某些历史性错误,但我们不能据此就否定《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整体准确性,作为杨式太极拳的圭臬,它是当之无愧的,是杨澄甫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拳术文化财富。
笔者认为,目前绝大多数质疑,是因为我们后学者未能仔细深入探究、实践揣摩,体悟未达其境所致。
我确信杨公《太极拳体用全书》的语言文字是极其精准,可为力学实践所证实的。
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杨公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1934年2月,上海大东书局出版杨公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这些著作是由董英杰、郑曼青等代笔成书的。
笔者曾就此史实求教过最了解杨家太极拳情况的傅钟文老师和沈寿老师。
沈寿老师说:“很难想象在尊师重道的时代里,出版杨老师署名的《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而又不符合署名者本意的文章和书刊。
”傅钟文老师说:“这些书都是杨老师健在时出版的,虽是董英杰、郑曼青等代为笔述成书,但以杨老师口授内容为基础,是杨老师过了目的,首肯的,当时亦未见有何异议。
为什么当时不说,现在说三道四,冒出这样那样的说法?!杨老师何以假手董英杰先生及‘习拳未久’的郑曼青代笔著述太极拳著作,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文化程度高,而是他们能尊师重道,不自以为是。
”杨家的师承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杨老师生前很不满他的学生随便改拳,由此可见,这些著作都是忠实杨公澄甫本意的。
为此,笔者对《太极拳体用全书》的质疑,作一收集罗列,给予推敲解惑,看看是否真有道理,谨供拳友们参考。
太极教学资料
太极拳教学资料站长:刘志铁教练:李运香姚凌云吴振坤许秀红乔雪花【要点提示】心静、用意是学好太极拳的基础准备,如果心烦气躁,不但动作无法掌握,而且容易使拳架动作散乱,打拳毫无感觉。
因此,必须循序渐进科学锻炼,逐步掌握要领,切切不可急于求成。
想快点学会全部套路,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这是好的一面,但研究学问,锻炼强身之道,绝非三天两早就可达到,必须有耐心、有诚心、有恒心坚持下去,为熟练掌握某一拳种套路做好铺垫。
一、避免匆匆而来,毫无准备活动就立即打拳。
应该是先练基本功,如站桩、压腿、前进弓步等,热身之后,再行打拳,注意安全,防止运动损伤。
二、在做预备势时,重在意识上的投入。
一般来讲可以做几次深呼吸,从“心静、体松、身正”三个方面逐一调整心理状态与体形,做到站立松正、呼吸自然,进入练拳状态。
【重要注意事项】科学锻炼,重视安全,防止伤病,除了在训练场地上锻炼时注意外,从家中到现场,沿路行走,骑车或乘车等等都要重视安全,防止事故,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安全第一,好自为之,自我保护,自负其责。
【太极拳概念】1、什么是太极拳?中国武术的代表性拳种流派之一。
完整形成于清代。
形成过程中曾被称为“长拳”、“绵拳”等。
以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顺乎人体的自然规律,强调养练结合。
养生上讲究精、气、神的内修,以顺、畅、遂、和为原则。
技击上主张以柔克刚,主要技术有“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等。
太极拳在运用中十分讲究劲力的质量,有化劲、冷劲、断劲、缠丝劲、沉劲、提劲等数十种方法。
太极拳中主要的流派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赵堡架等。
2、太极拳基本要领体松心静、呼吸自然、动作弧形、虚实分清、上下相随、园活完整、均匀连贯、和顺自然、轻灵沉稳、刚柔相济3、太极拳基本技术包括手型、步型、身型、手法、步法、身法以及腿法、跳跃、平衡等多种型和法的要求,都有一定规格,同是要求体现技术要领,做到:“外有形态,内有韵味儿”。
太极拳体用全书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第一节,太极拳起势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
立定时。
头宜正直。
意含顶劲。
眼向前平视。
含胸拔背。
不可前俯后仰。
沈肩垂肘。
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
松腰胯。
而足直踏。
平行分开。
距离与肩相齐。
尤要精神内固。
气沉丹田。
一任自然。
不可牵强。
守我之静。
以待人之动。
则内外合一。
体用兼全。
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
殊不知练法用法。
俱根本于此。
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第二节,揽雀尾绷法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
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
往复不离不断。
遂以雀尾比喻手臂。
故总名之曰:揽雀尾。
其法有四。
曰绷捋挤按。
绷法。
由起势。
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
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
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
屈膝坐实。
后脚伸直。
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
手心向内。
肘尖略垂。
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
用横劲向前往上绷去。
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
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
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第三节,揽雀尾捋法由前势。
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
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
屈膝踏实。
左脚变虚。
身亦同时向右面转。
眼随往平看。
右手同时圆转。
往右前出动。
右手在前。
手心侧向里裹。
左手在后。
手心侧向内。
转至右手心向下。
左手心向上时。
速将我右肘腕间。
侧贴彼肘节上。
侧仰左腕。
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
向左外侧。
全身坐在左腿。
左脚实。
右脚虚。
此时敌如进攻。
我即闪向胸前。
右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
身亦随之倾斜矣。
第四节,揽雀尾挤势由前势。
设敌人往回抽其臂。
我即屈右膝。
右脚实。
左腿伸直。
伸腰长往。
随之前进。
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
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
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
向前往。
乘其抽臂之际。
随出挤之。
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第五节,揽雀尾按法由前势。
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
我即将两腕。
从左侧往上提劲。
空其挤力。
手指向上。
手心向前。
沉肩垂肘。
坐腕。
含胸。
全身坐于左腿。
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
向前逼按去。
屈右膝。
坐实。
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
眼神随动往前从上送去。
太极拳术十要
《太极拳术十要》体悟之得朱廉方杨澄甫宗师所著的《太极拳术十要》,以精辟的语言和通俗的拳理,高度概括了杨式太极拳的精髓,被誉为是杨式太极拳的经典、初学者的指南、深造者的方向。
本人在40多年的实践中,悉心体会,受益匪浅。
现谈谈自己所积累的一点粗浅认识,诚请前辈和道友们指正。
一要:虚灵顶劲——刚柔相济立天地虚灵顶劲也称虚领顶劲或顶头悬。
要求舌轻抵上颚,精神提起,第三、四节颈椎骨略向后退,使头颈向后贴到衬衣后领上去,使百会穴轻向上领。
这样做自然带动下颏微收(如果颈椎不动单做下颏微收,会使颈椎向前倾斜,不符合中正的要求,练太极拳要求处处中正安舒,主要指的是脊椎要中正),目视前方,微微向下,耳听后方,微微向上。
这样能使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大脑迅速安静下来(如果只知道目视前方不知道耳听后方的话,就不符合太极拳有前必有后的拳理要求)。
古人有诗云:一片灵机写太和(虚实),全凭方寸(心意)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阿(宝剑名)。
也就是说:通过虚实的交替,凭意识引导肢体,有意无意的动作,变来了刚柔相济。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要使周身轻松利落,精神不垮,头角不低,有堂堂正正的气概;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
二要:含胸拔背——周身灵敏转腰胯含胸拔背和其它运动项目的挺胸相反。
胸宜放松、浅含,如同人们深思入静的状态,不可做成驼背的样子,更不要损坏动作中正的姿势和形象。
含胸的深浅度要按动作的需要而有所不同,盘架子和推手不同,发劲与不发劲不同。
杨式大架套路不发劲,只要把胸部放松就可以了,能配合扩大腰胯部转折的范围即可。
在化劲和发劲时须加深含胸。
这也是在刹那之间,随即又归于自然浅含。
拔背仅限于个别动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动作应是扩背。
扩背是在两肩松沉的条件下,背肌群向左右两侧延伸舒张。
如:起势,两手徐徐向前向上平举时背部皮肤稍有一点绷紧的感觉。
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陈式太极拳精选.pdf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陈式太极拳图说.pdf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古拳谱第三辑之一《陈氏太极拳图说》第二卷·陈鑫.pdf古拳谱第一辑之一《太极拳讲义》·姚馥春姜容樵.pdf关于太极拳内功运用的研究(王宇.赵曼华).pdf郭福厚《太极拳秘诀评解》(1).pdf郭福厚《太极拳秘诀评解》.pdf国术太极拳(吴图南).pdf华东师大版《太极拳术》·陈微明.pdf简易太极拳架势及讲义[黄性贤][1].pdf.pdf内功解秘:杨式大极拳老六路-李和生.pdf内家拳功法揭秘(左致强).pdf炮捶:陈式太极拳第二路__(修订版)(顾留声编着).pdf 人民体育版《陈式太极拳十三式》·陈正雷.pdf人民体育版《陈微明太极拳遗着汇编》·陈微明着.pdf人民体育版《和式太极拳十三式》·和有禄.pdf人民体育版《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pdf人民体育版《吴式太极拳十三式》·李秉慈.pdf人民体育版《武式太极拳十三式》·乔松茂.pdf人民体育版《杨式太极拳十三式》·杨振铎着.pdf人民体育版《赵堡太极拳十三式》·王海洲.pdf人民卫生版《太极内功》第二版·李经梧·张天戈.pdf人民卫生版《太极内功》第三版·李经梧·张天戈.pdf三世七太极拳.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老架》·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拳解与论述》·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十三连环剑》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术》·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推手》·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小架》·翟维传.pdf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桩功》·翟维传.pdf上海科教版《吴式太极拳基础》·李仁柳.pdf绍堂先生传李派太极十三丹—杜子宇.pdf世传陈式太极拳-陈小旺.pdf世界图书出版《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原宝山.pdf 世界图书出版《中国八卦太极拳》·赵增福.pdf世界图书出版《中国陈氏太极》·陈正雷.pdf世界图书出版《中国武氏太极》·冀长宏.pdf世界图书出版《中国杨氏太极》·杨振铎.pdf世界图书出版《中国赵堡太极》·赵增福.pdf世界图书出版《中国赵堡太极推手》·赵增福.pdf 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余功保.pdf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孙剑云着).pdf孙禄堂《太极拳学》第一版.pdf孙式太极剑-孙绿堂[1].pdf.pdf孙式太极拳诠真.pdf孙式太极拳诠真[1].pdf.pdf太极长拳108式揭秘.pdf太极长拳108式揭秘[1].pdf.pdf太极打手捶法[1].pdf.pdf太极法说(吴鑑泉).pdf太极功[1].pdf.pdf太极功法.pdf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刀》·李立群.pdf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剑》·李立群.pdf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快拳》·李立群.pdf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枪》·李立群.pdf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拳慢架》·李立群.pdf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推手汇编》·李立群.pdf 太极混元内功_1.pdf太极混元内功_2.pdf太极混元内功_3.pdf太极混元内功_4.pdf太极剑法精解——附李雅轩43式太极拳[1].pdf.pdf 太极解密十三篇[1].pdf.pdf太极内功(李经梧.张天戈).pdf太极内功.pdf太极内功心法.pdf太极拳_经典拳术论文集.pdf太极拳常识-周稔丰.pdf太极拳的经典拳术论文集.pdf太极拳攻防术图解.pdf太极拳技击实践(李万斌罗名花编着).pdf太极拳讲义(姜容樵).pdf太极拳讲义(吴公藻).pdf太极拳经.PDF太极拳理传真(张义敬).pdf太极拳秘诀评解.pdf太极拳内功理法-魏树人.pdf太极拳内功修炼法.pdf太极拳内劲-吴宗周.pdf太极拳谱笺.太极拳发微.太极拳新论(徐震).pdf太极拳浅说(徐致一).pdf太极拳全书.pdf太极拳拳谱.pdf太极拳入门(冯志强).pdf太极拳散手秘诀谱.doc太极拳使用法(董虎岭).pdf太极拳使用法(董虎岭).pdf太极拳释义-董英杰.pdf太极拳体用全诀(王志远).pdf太极拳研究(唐豪,顾留馨).pdf太极拳要义.pdf太极拳之研究(太极泰斗吴图南讲授·马有清编着).pdf太极拳走架推手问答.pdf太极推手二十六式(张卓星).pdf太极推手技击传真冯志强传授.pdf太极推手秘传(安在峰).pdf太极推手真传(李亭全).pdf太极推手真传(李亭全着).pdf太极之光:太极拳心法密钥.pdf天津古籍版《太极长拳108式揭秘》·熊征.pdf图解泰拳实战技法.pdf图解张绍堂先生传李派太极十三丹—杜子宇.pdf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王培生着).pdf王宗岳太极拳经(唐豪).pdf吴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pdf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编着.pdf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pdf五十年代版太极拳丛书之二·《太极拳》·孙禄堂原着·孙剑云整理.pdf五十年代版太极拳丛书之三·《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1).pdf 五十年代版太极拳丛书之三·《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pdf五十年代版太极拳丛书之四·《吴鉴泉式太极拳》·徐致一.pdf五十年代版太极拳丛书之一·《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1.pdf武当气功太极拳.pdf武当赵堡丹功太极拳(上).pdf武当赵堡丹功太极拳(下).pdf武当赵堡丹功太极拳(中).pdf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武氏太极拳-郝少如[1].pdf.pdf武氏太极拳全书.pdf武氏太极拳图解及太极论·诀.pdf武式太极拳(郝少如).pdf武式太极拳阐秘.pdf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武学丛书第一辑之三《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徐震.pdf 武学丛书第一辑之四《太极拳考信录》·徐震.pdf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再版本.pdf杨健忠-太极拳学.pdf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铨(李琏).pdf杨氏太极刀枪精解+陈龙骧+李敏弟著[1].pdf.pdf杨氏太极拳法精解.pdf杨氏太极拳真传-赵斌[1].pdf.pdf杨式太极拳(傅钟文).pdf杨式太极拳:发劲、运气、练势.pdf杨式太极拳1963年版.pdf杨式太极拳1963年版[1].pdf.pdf杨式太极拳法精解-陈龙骧李敏弟.pdf杨式太极拳架详解.pdf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王志远编着).pdf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pdf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王志远).pdf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王志远).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魏树人).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二-行拳心法.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四-内功修炼法.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一-内功理法.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三-拆架拆手.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四——内功修炼法(魏树人).pdf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五-内功劲法.pdf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一——内功理法(魏树人).pdf 杨式太极拳述真(修定本).pdf杨式太极拳述真之二——行拳心法(魏树人).pdf杨式太极拳述真之三——拆架拆手(魏树人).pdf杨式太极拳述真之五——内功劲法(魏树人).pdf杨式太极拳用法解要.pdf杨式太极述真_汪永泉讲述_魏树人_齐一整理.pdf杨禹廷太极拳动作解说.pdf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李秉慈).pdf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pdf原始太极拳(安声远授+骆巨方大演练)[1].pdf.pdf怎样练习太极拳(顾留馨着).pdf赵堡太极拳诠真(王海洲).pdf赵堡太极拳十三式(王海洲).pdf正宗吴式太极拳[1].pdf.pdf郑子太极自修新法.pdf中国陈氏太极-陈正雷.p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第七部分第一节、太极拳起势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
立定时。
头宜正直。
意含顶劲。
眼向前平视。
含胸拔背。
不可前俯后仰。
沈肩垂肘。
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
松腰胯。
而足直踏。
平行分开。
距离与肩相齐。
尤要精神内固。
气沉丹田。
一任自然。
不可牵强。
守我之静。
以待人之动。
则内外合一。
体用兼全。
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
殊不知练法用法。
俱根本于此。
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第二节、揽雀尾绷法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
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
往复不离不断。
遂以雀尾比喻手臂。
故总名之曰:揽雀尾。
其法有四。
曰绷捋挤按。
绷法。
由起势。
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
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
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
屈膝坐实。
后脚伸直。
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
手心向内。
肘尖略垂。
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
用横劲向前往上绷去。
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
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
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第三节、揽雀尾捋法由前势。
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
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
屈膝踏实。
左脚变虚。
身亦同时向右面转。
眼随往平看。
右手同时圆转。
往右前出动。
右手在前。
手心侧向里裹。
左手在后。
手心侧向内。
转至右手心向下。
左手心向上时。
速将我右肘腕间。
侧贴彼肘节上。
侧仰左腕。
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
向左外侧。
全身坐在左腿。
左脚实。
右脚虚。
此时敌如进攻。
我即闪向胸前。
右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
身亦随之倾斜矣。
第四节、揽雀尾挤势由前势。
设敌人往回抽其臂。
我即屈右膝。
右脚实。
左腿伸直。
伸腰长往。
随之前进。
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
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
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
向前往。
乘其抽臂之际。
随出挤之。
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第五节、揽雀尾按法由前势。
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
我即将两腕。
从左侧往上提劲。
空其挤力。
手指向上。
手心向前。
沉肩垂肘。
坐腕。
含胸。
全身坐于左腿。
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
向前逼按去。
屈右膝。
坐实。
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
眼神随动往前从上送去。
则敌人即后仰跌出矣。
第六节、单鞭由前势。
设敌人从身后来击。
我即将重心移在左脚。
右脚尖翘起。
向左侧转动坐实。
左右手平肩提起。
手心向下。
一致随腰。
左右往复荡动。
以称转动之势。
两手荡至左方时。
乃将右手五指合拢。
下垂作刁字势。
此时左掌暂驻腰间。
与刁手相抱。
手心朝上右足就原位。
向左后转动翻身向后。
左足提起。
偏左踏出。
屈膝坐实。
右腿伸直。
同时转腰。
左手向里。
由面前经过。
往左伸出一掌。
手心向外。
松腰胯。
向敌之胸部逼去。
沉肩。
垂肘。
坐腕。
眼神随之往前。
俱要同一时动作。
则敌人未有不应手而倒。
第七节、提手上势由前势。
设敌人自右侧来击。
我既将身由右侧回转。
左足随向右侧移转。
右足提起向前进步。
脚跟点地。
脚尖虚悬。
全身坐在左腿上。
含胸拔背。
松腰眼前视。
同时将两手互相往里提合。
是为一合劲。
右手在前。
左手在后。
两手心左右相向。
两腕提至与敌人之肘腕相衔接时。
须含蓄其势。
以待敌人之变。
或即时将右手心反向上。
用左手掌合于我右腕上挤出亦可。
身法步法。
与挤亦有相通处。
第八节、白鹤亮翅由前势。
设敌人从我身左侧。
用双手来击。
我速将右脚收回。
即提起直前踏出。
稍屈坐实。
身随右脚同时转向左方正面。
左脚移至右脚前。
脚尖点地。
左手心同时合于左手肘里。
沉下至腹时。
右手随沉随起。
提护至右头角上展开。
右手心向上侧。
左手急往下。
从左侧向下展开至左胯旁。
手心向下。
则彼之力即分散而不整矣。
第九节、左搂膝拗步由前势。
设敌从我左侧中下二部。
用手或足来击。
我将身往下一沉。
实力暂寄于右腿。
左足即提起向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
右足亦随之伸直。
左手同时转上至右胸前向左外往下。
将敌人之手或足搂开。
右手同时仰手心垂下。
直往后右侧轮转旋上至耳旁。
张掌。
手心向前。
沉肩坠肘。
坐腕松腰前进。
眼神亦随之前往。
向敌人之胸部按去。
身手各部须合成一劲。
意即扬长前往。
便为得力。
第十节、手挥琵琶由前势。
设敌人用右手来击我胸部。
我即含胸。
屈右膝坐实。
左脚随稍往后提。
脚跟着地。
收蓄其气势。
右手同时往后收合。
缘彼腕下绕过。
即以我之腕黏贴彼之腕。
随用右手拢合其腕内部。
往右侧下采捺之。
左手亦同时由左前上收合。
以我之掌腕。
黏贴彼之肘部作抱琵琶状。
此时能立定重心。
左列右采。
蓄我之势。
以观其便。
谓之手挥琵琶也。
第十一节、左搂膝拗步此势与上第九节用法说明同。
第十二节、右搂膝拗步此式亦与上第九节动作用法说明同。
唯将左右动作一更易便是。
故不赘。
可参看上节自能领会。
第十三节、左搂膝拗步用法与说明同上。
第十四节、手挥琵琶式同上第十节第十五节、左搂膝拗步说明与用法同上第十六节、进步搬拦捶由前式。
设敌人用右手来击。
我即将左足微向左侧分开。
腰随往左拗转。
左手即往后翻转至左耳边。
手心向下。
右手俯腕。
随转至肋间。
握拳。
翻腕向右转腰。
右拳随之旋转至右肋下。
此谓之搬。
同时提起右脚侧右踏实。
松腰胯沉下。
左手即从左额角旁侧平向前击。
谓之拦。
左足同时提起踏出一步。
坐实。
右足伸直。
右手拳即随腰腿一致向前打出。
然此拳之妙用。
全在化人击来之右拳。
先以我之右手腕。
黏彼之右手腕。
从左肋上搬至右肋下。
其时。
恐敌人抽臂换步。
即将左手直前随步追去。
寓有开劲。
拦其右手时。
即速将我右拳。
向敌胸前击去。
则敌不遑避。
必为我所中。
此拳之妙用。
所以全在搬拦之合法也。
第十七节、如封似闭由前式。
设敌人以左手握我右拳。
我即仰左手穿过右肘下。
以手心缘肘护臂。
向敌左手腕格去。
如敌欲换手按来。
我即将右拳伸开。
向怀内抽拆。
至两手心朝里斜交。
如成一斜交十字封条形。
使敌手不得进。
犹如盗来即闭户。
此谓之如封之意也。
同时含胸坐胯。
随即分开。
变为两手心向敌肘腕按住。
使不得走化。
又不得分开。
此谓之似闭。
似闭其门不得开也。
随即用长劲。
照按式按去。
眼前看。
腰进攻。
左腿屈膝坐实。
右腿随胯伸直。
合一劲。
向敌击去。
此为合法。
第十八节、十字手由前式。
设有敌人。
由右侧自上打下。
我急将右臂。
自右向上大展分开。
身亦同时向右转。
左脚与右脚合。
两手由上分开。
复从下相合。
结成一十字形。
全身坐在左脚。
右脚即提起。
向左收回半步。
两脚直踏。
如起式。
此一闭一合劲也。
际我用开劲分敌之手时。
正恐敌先乘虚由我胸部袭击。
故我即结两手成一合劲。
其时手心朝里。
将敌之臂棚住。
如敌变双手来按。
我即用双手将敌手由内往左右分开。
手心朝上。
或向下均可。
惟结成十字手时。
同时腰膝稍松。
往下一沉。
则敌所向之力。
即自散失不整矣。
太极拳爱好者园地版权所有copyright by 太极拳爱好者园地1999.2.17第十九节:抱虎归山由前式。
设敌人向我右侧。
後身迫近击来。
未遑辨别其用手。
或用脚时。
急转腰分开两手。
踏出右步。
屈膝坐实。
左腿伸直。
右手随腰向右方敌人腰间搂去。
复抱回。
左手亦急随之往前按。
故右手先用覆腕搂去。
旋用仰掌收回。
如作抱虎式。
倘敌人手脚甚快。
未能为我抱住。
但仅为我搂开。
或按出。
则彼复换左手击来。
我即用捋势捋回。
故下附揽雀尾三式捋挤按同上。
抱虎归山捋式抱虎归山挤式抱虎归山按式第二十节:肘底看捶由前势。
如敌人白後方来击。
我即转身。
其动作如上单鞭转身式。
可参用。
迨身将翻转正面时。
左脚直向正面踏实。
右脚即偏向右前。
踏出半步。
坐实时。
则左脚提起。
脚尖翘起。
两手平肩。
同时随身向左转,此时即用左手腕外平接敌人右手腕。
向右推开。
至其失却中定时。
即将左手指下垂。
缘彼腕间。
向内缠绕一小圈。
右手同时向左。
与其左手相接。
自上黏合。
则彼之左右手都处背境。
而失其所向。
我即将左腕。
抑其右腕。
右手急握拳。
转至左肘底。
虎口朝上。
以蓄其势。
向机而发。
未有不应声而倒。
此之谓肘底看捶也。
第二十一节:倒撵猴由前式。
设有敌人用右手。
紧握我手左腕。
或小臂间。
倘又以左手托住我肘底拳。
则我先受其制。
不得施展时。
即翻仰左掌。
用沉劲松腰胯。
向左後缩回。
左脚亦退後一步。
屈膝坐实。
右脚变虚。
则敌之握力顿失。
右手同时向後分开。
至其失却握力时。
急向前按去。
此式虽然倒退一步。
仍可撵去敌劲。
故谓之倒撵猴。
其要尤在松肩沉气也。
第二十二节:倒撵猴附左右倒撵猴同一意。
其身法步法。
及姿势皆相似。
练法退三步。
五步。
七步。
均可。
但以右手在前为止。
第二十三节:斜飞式由前式。
如敌人自右侧。
向我上部打来。
或用力压我右臂腕。
我乘势往下沉合蓄劲。
随即将右手向右上角分展。
用开劲斜击。
同时踏出右步。
屈膝坐实。
似成一斜飞式。
其用意亦须称其势也。
第二十四节:提手上式提手同上第七节第二十五节:白鹤亮翅白鹤晾翅同上第八节第二十六节:搂膝拗步搂膝拗步同上第九节第二十七节:海底针由前式。
设敌人用右手牵住我右腕。
我即屈右肘坐右脚。
转腰提回。
手心向左。
脚亦随之收回。
胸尖点地。
如敌仍未撒手。
更欲乘势袭我。
我即将右腕顺势松动。
折腰往下一沉。
眼神前看。
指尖下垂。
其意如采海底之针。
此时虽欲采欲战。
皆往复成一直力。
不意为我一挫。
则其根力自断。
便可乘虚进击也。
第二十八节:扇通背由前势。
设敌人又用右手来击。
我急将右手由前往上提起。
至右额角旁。
随将手心向外翻。
以托敌右手之劲。
左手同时提至胸前。
用手掌恸开。
直劲向敌胁部恸去。
沉肩坠肘。
坐腕。
松腰。
左脚同时向前踏出。
屈膝坐实。
脚尖朝前。
眼神随左手前看。
右腿随腰胯伸劲送去。
其劲正由背发。
两臂展开。
欲扇通其背。
则所向无敌矣。
第二十九节:撇身捶由前式。
设敌人自身後脊背。
或胁间用手打来。
我即将左足向右偏移转坐实。
右足变虚。
腰随转向正面。
右手同时即握拳。
暂於左胁腋间一驻。
,左手心朝上合护左额角。
即时右拳由上圆转撇去。
交敌之手由右胁侧间用沉劲叠住。
同时左手由左侧。
急向敌人面部击去。
则敌必眼花失措矣。
撇身捶之二第三十节:进步搬拦捶进步搬拦捶用法同上第十六节。
太极拳爱好者园地版权所有copyright by 太极拳爱好者园地第三十一节:上步拦雀尾捋挤按。
参阅第三节第四节及第五节。
第三十二节:单鞭单鞭同上第六节。
第三十三节:云手由前势。
设敌人自前右侧用右手击我胸部。
或胁部。
我即将右手落下。
手心向里,即以我之腕上侧。
与敌之腕下相接。
由左而上。
往右旋转。
复翻下向左行。
划一大圆圈。
如云行空绵绵不绝。
左手同随落下。
手心向下。
随往下向上翻出。
与右手用意同。
身亦随右手拗转。
眼神亦随手腕看去。
旋转照应。
右足往右侧往左移动半步坐实,左足亦即向左踏出一步。
成一骑马式。
此时而手上下正行至胸脐相对。
则右脚又变虚。
向左移人半步。
则续行为第二式。
惟变化虚实交互旋转时。
万不可露有凸凹断续之意。
此式之妙用。
全在转腰胯。
然後可以牵动敌之根力。
应手翻出。
学者其细悟之。
第三十四节:单鞭同上第六节。
第三十五节:高探马由单鞭式。
设敌用左手。
自我左腕下绕过。
往右挑拨。
我随将左手腕略松劲。
手心朝上。
将敌腕叠住。
往怀内采回。
如上图。
左脚同时提回。
脚尖著地。
松腰含胸。
右膝稍屈坐实。
同时急将右手由後而上圆转向前。
往敌人面部。
用掌采去。
眼前看。
脊背略耸有探拔前进之意。
第三十六节:右分脚右分脚捋式由前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