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的认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的认识【摘要】有效的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和情感的和谐统一,对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感知;领悟;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学生对课文的种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在重视点拨和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朗读和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才不至于缺失学生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因此我就从学生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对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谈一些自己简单的认识。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贵在自悟自得,”讲的就是这个

“量”的问题。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要把握好4个朗读层次:1.认读,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2.课文读得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3.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4.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当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的认识还不太真切时,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教师个人的体会;这势必会扼杀“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文本,走近文本,让他们通过所读到的语言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设计了这一过程:

(一)初读课文,指导读正确

①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指名分段读课文,每人一段,正音,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对于难读或容易混淆的字词重点正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基本读上口。

(二)再读课文,反复读流利

①同桌练读;②指名学生读,③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

这样不仅给了学生充分自由阅读的时间,也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朗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学生的“悟”就是通过阅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自读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和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父子情的课文,我在引领学生品读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悟”出父亲的伟大,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通过图片和配乐,读出父子两人劫后余生的喜悦和激动;读出父子之间互相信守诺言的信任;读出父亲为有这样勇敢儿子的自豪之情;读出儿子为有这样坚强执着有责任感的父亲的骄傲之感。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在整个品词析句过程中,指导学生要根据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以朗读为主线,循序渐进,读识结合、读想结合、读诵结合,这样学生深刻地悟出父子二人的“了不起”,所以直到课文读完许多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深的感情之

中。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融合。一篇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读出文中的味道,读出文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中,我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说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 小时,联想阿曼达在废墟下等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使学生更深地感受和理解他们的了不起。一个敢于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也深深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当学生们体会到:在地震这场大灾难中,是爱的力量让这对父子创造了奇迹,就及时让学生写一写——想对这对伟大的父子说些什么?升华情感。这样不仅积累了语言,内化了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无形中也提高了语文素养。

总之有效的朗读教学,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对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起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晏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