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源起及其理论景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

这个时期,各种文化哲学理论都陷入偏激的争执和论战之中,各种理论群体和流派杂色纷呈,各种文化(艺术、文学、美学、哲学等)倾向更迭汰变。

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后现代主义逐渐露出自己的头角,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显学”。

后现代主义的迅速崛起反映出西方文化流向的新变化,也标示出它对现代主义的“反动”和“承续”的逻辑必然性。

因此,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成为20世纪文化发展和精神流向的内在轨迹。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一发展轨迹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成为整个文化逆转问题的焦点。

这个问题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后现代主义源起的时间及其分期;二是后现代主义究竟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还是现代主义的继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究竟是什么?现代主义在西方文化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30年代以后,它的内部诸多流派的松散组合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发难和颠覆,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发生发展起来,它一出现,立即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引起哲人们的严重关注。

后现代主义绝非如有人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文艺思潮。

后现代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倾向,是一个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的问题。

由这个高度去看文艺思潮,才会有一种新的文化“语境”,才会使其内在精神逻辑呈现出来。

进一步说,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运用,科技高视阔步导致了合法性危机(利奥塔德)。

这一状况反过来深刻地规范着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

生命的意义和本文的深度同时消失,消费意识的渗透使自然与人类意识这两个领域日益商品化。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设计一、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在历经威廉· 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Crafts and Arts Movement)之后,20世纪西方设计领域相继出现了两大流派:即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

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

”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

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

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

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

许多现代主义者,从德国的贝伦斯、格罗佩斯到美国的米斯、赖特、法国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视功能,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多”的原则作为自己从事设计和创作的依据。

后现代主义首先出现在建筑领域,是发端于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

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开始逐渐盛行。

受60年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表现出对现代主义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主义风格强调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

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追求个性化。

在设计中常把夸张变形的,或是古典的元素与现代的符号以新的手法融合到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及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非此非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双重译码的设计风格,重现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及对生活的隐喻。

设计在线.中国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被现代主义设计奉若神明的经典原则“功能决定形式”,“使用与功能无关的形式等于犯罪”。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这一变革不仅在文学形式上有所体现,更是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一、现代主义的表现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对新的艺术形式的追求上。

20世纪初,一批文化精英开始怀疑传统文化的束缚,他们试图打破旧有的文学规范,追求个性和自由。

鲁迅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与此同时,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形式的创新和实验。

例如,鲁迅的《野草》采用了多种文体,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

另外,胡适的《文艺改良论》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理念,主张用通俗的白话来表达文学思想,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后现代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文学领域,它与现代主义相比,更加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游戏性和多元文化的碰撞。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带来了全球化的浪潮,这种变革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对现实的描绘变得更加模糊和多样化。

作家们不再追求真实的再现,而是通过夸张、荒诞和幻想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莫言的《红高粱》就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它通过对家族历史的幻想和夸张来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面。

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对语言的探索和游戏。

王小波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续篇》等充满了对语言的戏谑和游戏。

他以幽默的笔调和荒诞的情节,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比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异。

现代主义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的反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加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和语言的游戏性。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二、现代主义设计特点
1.功能主义特征. 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具体建筑有: ①六面建筑; ②以柱支撑整个建筑的结构特征,幕墙架构的产生; ③标准化的原则; ④反装饰主义立场; ⑤中性色彩计划.] 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基 本反对在图版上、在预想图上设计,而强调以现代主义设 计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 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勒-柯布西耶作品
朗香教堂
马赛公寓
1
9 2

9 1
沃 依
9 3

0公
年 间

米斯·凡德洛(1886-1969,法国)
提出了“少则多”的设计原则. 他终生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 主张“少则多”,达到甚至可以 违反功能要求的现代主义设 计,从而把现代主义的功能主 义基础变成一种变相的形式 主义.另外,他一向认为设计 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非政治化、 以建筑为中心的.
著名的 巴塞罗那椅
美国现代主义先驱----弗兰克·赖特
他具有70年的独立设计经验,他本人 的风格从自然主义、有机主义、中 西部草原风格、现代主义,到完全追 求自己热爱的美国典范,每一个时期 都对世界建筑界造成新的影响和冲 击.他的设计具有相当大的个人表现 成分,他的探索基本可以说是个人的, 非社会化的,艺术型的.
这座建筑是丹麦的建筑师约恩·乌松于1957年设计,建成于1973年。因为它位于悉 尼市的贝尼朗岛,临近海洋,建筑师就把它设计成象一艘乘风破浪的大帆船,具 有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象征手法也运用得比较成功,从而使这一建筑成为澳大 利亚悉尼市的重要标志。乌松也因为这一建筑设计,赢得了国际方案竞赛的头等 奖。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后现代主义百科名片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内的表现。

它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

相信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

“后”与“现代主义”之关系现代主义之后:“后”即“在……之后”之意。

亦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或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发生的事情。

非现代主义:“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反现代”,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

亦即后现代主义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其道而行之。

高级现代主义:“后现代”即“高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了的现代化、更加完善的现代化。

亦即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有机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有机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
• 定义: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 各 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 时间:19世纪80年代
• 地点:法国
形成的原因(背景)
•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运动一词现在被固定作为一种国际倾向 的综合名称,这种国际倾向出现于19世纪末期西方的诗歌 、小说、戏剧、音乐、绘画、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后来 影响到20世纪大多数的艺术特征。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地工业设计发展迅速,新的 设备、机械不断发展,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对 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这种各种技 术设计的开发去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无论是英国、美国 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等都解决 不了问题,因此需要有新的设计方式出现来为现代社会服 务。
后现代主义
• 定义: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 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 中,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 用的一个词,用于表达意识到思想和行为需超越启蒙时代 的范畴。 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 特殊性和唯一性。 • 时间:20世纪60年代 • 地点:欧美各国
人物及代表作品
• 【芬兰】阿尔瓦.阿尔托:“胎”椅
• 【美国】埃罗· 沙里宁量生产的家具要忠 于工业时代的精神,它们“就决不能去追求离奇”。
郁金香椅
胎椅
马铃薯椅
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之巴议会大厦
现代主义绘画
人物及代表作品
• 画家: • 塞尚:《四季》、《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 •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费尔南德头像》
• 诗人: • 马蒂:《小王子》、《自由的诗》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

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

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

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

德国建筑师密斯。

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

柯布西耶、密斯。

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

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

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

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一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

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

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

柯布西耶、密斯。

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首先出现在建筑领域,是发端于现代主义内 部的逆动,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在 20 世纪 50 年代现代主义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 潮开始逐渐盛行。受 60 年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后现代主 义表现出对现代主义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 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 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 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 ,两者的 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后现代主义建筑
美国的文丘里巳穆尔,斯特恩、格雷 夫斯、史密斯 日本的矶崎新 意大利的波尔托盖西 西班牙的博菲尔等
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
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 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 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 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 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 筑环境 经过 70 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 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 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 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 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首先从建筑开始。 现代主义设计从建筑设计开始,很快便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 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几乎所有的传达设计 等领域,成为一场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设计运动。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发展到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技术的发展 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现代主义单一的设计艺术形式、单 纯追求理性而忽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导致产品形式的千篇一律而 感到厌倦,越来越受到批评,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 设计艺术。 被现代主义奉为经典的名言“功能决定形式”, “少就是多”的 原则,忽视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达。卢齐说:“材料和装 饰是组成产品的细胞”。 功能主义反对装饰是因其以理性的逻辑 的态度对待设计,而今,时代已不同于以前,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 更复杂,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品位变得更高。因而,现代主义设 计所遵循的功能主义、减少主义原建筑师:〔美〕 M. 格雷夫斯 ( MichaelGraves )

王岳川后现代文化研究

王岳川后现代文化研究

后现代主义景观后现代主义已经来临, 这一事实谁也不可能否认。

然而 , 面对后现代主义 , 人们感到过去所依持的价值态度和观念体系开始崩塌 , 精神走向发生偏移。

于是 , 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 : 后现代主义究竟是极端的现代圭义 , 还是否定的现代主义 ? 它同现代主义究竟具有一种什么关系 ? 它大体构成一种怎样的理论景观 ?一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20 世纪 60 年代初 ,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 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阶段 , 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 , 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主义时期。

这个时期 , 各种文化哲学理论都陷入偏激的争执和论战之中 , 各种理论群体和流派杂色纷呈 , 各种文化 ( 艺术、文学、美学、哲学等 ) 倾向更迭汰变。

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 , 后现代主义逐渐露出自己的头角 , 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 " 显学 " 。

后现代主义的迅速崛起反映出西方文化流向的新变化 , 也标示出它对现代主义的 " 反动 " 和 " 承续 " 的逻辑必然性。

因此 ,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成为 20 世纪文化发展和精神流向的内在轨迹。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一发展轨迹中 ,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成为整个文化逆转问题的焦点。

这个问题又分为两个方面 , 一是后现代主义源起的时间及其分期 ; 二是后现代主义究竟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 , 还是现代主义的继续 ?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究竟是什么 ?现代主义在西方文化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 , 使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 50 年代以后 , 现代主义内部诸多流派的松散组合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发难和颠覆 , 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发生发展起来 , 它一出现 , 立即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 , 引起哲人们的严重关注。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1.主体消失。

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

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

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

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

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应该看到,由于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后现代主义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启迪。

后现代文化在文学上,作为一种叙述话语和风格,表现为无选择技法、无中心意义、无完整结构,叙述的过程呈发散形,意义的中心被消解、发散到文本的边缘地带。

受它的影响,我们的身边既出现了孙甘露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也产生了消费者文学及其代表“王朔现象”。

现在来看,现在断言后现代主义是否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尚为时过早,但应看到,全然取消精神衡量指标和存在维度,消解历史意识已渐成为一种风尚。

排除几个不可能的后现代主义定义。

第一,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

那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

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如“不确定性”、“内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

从现代后现代到别现代主义

从现代后现代到别现代主义

从现代后现代到别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再到别现代主义,这是一段由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交织而成的故事。

这些思潮纷至沓来,席卷了整个世界,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于艺术、文化和现实的观念。

现代主义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欧洲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

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的兴起以及政治经济的动荡,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现实世界和个体生活的意义。

在文学、绘画、音乐和建筑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与传统观念冲突的创新作品,试图寻求更纯粹、更真实的表达方式。

现代主义以自由创新、个体表达和对传统的批评为特征,通过拆解传统形式和颠覆常规观念,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和文化风貌。

随着现代主义逐渐变得普遍和常见,一些艺术家和思想家开始质疑现代主义的局限性和对于现实的理解能力。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后半叶兴起,试图超越现代主义的框架,探索更为多元、流动和模糊的世界。

后现代主义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观念,拒绝传统的、一元化的解释和权威性观点。

它质疑普遍真理和固定的意义,认为现实是多样的、不断变化的。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也反映了全球化和后殖民主义的影响。

在西方艺术知识分子的启发下,一些非西方国家开始反思和重构自己的文化认同。

别现代主义的概念由此而来,它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流,揭示文化的变革和转化。

别现代主义试图打破传统的中心和边缘思维,呼吁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认同。

在中文语境中,这些思潮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

自20世纪初以来,许多文人、学者和艺术家在中文文化领域展开了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别现代主义的研究和探索。

他们通过翻译、评论和创作,将这些思潮引入了中国并与传统文化进行了对话。

一些作家如鲁迅、余华和莫言,在小说中表达了对现实的关切和对传统的批判;一些艺术家如徐冰和许魏洲,则通过绘画和雕塑创作,发出对现代生活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别现代主义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也是一场文化的风暴。

这些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文化视野。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探究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探究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探究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的一种文化运动,涉及许多艺术领域,如文学、艺术、建筑和音乐。

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现代技术和先进思想来追求新的创新和表达形式。

在艺术领域中,现代主义尤其独特。

现代主义艺术强调以实验和个性的形式来表达艺术的精神和真实性。

独特的色彩和形式组合,突破传统的艺术形式,使现代主义成为一场革命性的艺术运动。

现代主义艺术家通常关注人类与社会的关系,并试图在他们的作品中探索和展现人们的情感和意识形态。

他们探究人类存在的含义,倡导艺术和文化的自由表达。

在几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中,保罗·高更、皮卡索、杜布菲特、马蒂斯和毕加索等都是其中之一。

第二部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晚期的艺术运动,是现代主义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拓展了现代主义的实验性和个性化,但同时反对现代主义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通常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诸如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女权主义、文化身份等议题作为主要探讨内容。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倡导文化多元性,并以摒弃现代主义单一主流文化的思想为基础。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喜欢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强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理解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之中。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们致力于反抗任何形式的权威主义,拒绝接受唯一正统文化的存在。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多样性和混乱性的结晶,注重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探讨和批判。

代表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包括安迪·沃霍尔、马塞尔·杜尚、荷尔斯顿和特瑞·贾代亚等。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尽管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美术领域各自拥有不同的观点和风格,但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都认为,现代主义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种基础,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前置阶段。

与现代主义艺术家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拒绝接受个体的普遍性和真实性。

相反,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吸取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并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试图揭示真正的自我的本质和当前的社会问题。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流派变迁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流派变迁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流派变迁艺术流派的变迁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流派变迁进行探讨,展示艺术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兴起与影响现代主义艺术流派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并在20世纪初逐渐兴盛起来。

它对传统艺术观念的挑战以及对先锋和实验的追求,使得各种前卫的艺术形式得以诞生。

例如,立体派是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中的重要一环。

它以几何形状的创造和角度的多重视角为特点,拓宽了观众观察事物的方式。

立体派的艺术家们试图通过重新构建空间和重新组合形态,来表达对于现实世界的新理解。

此外,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也是现代主义艺术的代表,这些流派在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

现实主义追求真实、客观的描绘,表现主义注重情感和主观表达,而超现实主义则试图超越现实,探索潜意识的奥秘。

这些不同的流派为艺术创作带来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然而,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挑战。

一些人认为现代主义的实验性和超前性使得观众难以理解和接受,艺术与大众之间出现了一种断裂。

这也促使了艺术人士开始反思并寻求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与发展在对现代主义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中,人们意识到了艺术对于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于是,在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开始兴起,这一流派与现代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后现代主义艺术以对传统观念的拆解、对权力关系的批判以及对大众文化的引用为特点。

它试图打破现代主义的边界和框架,强调多元性和包容性。

艺术家们开始使用各种媒介和材料,以多样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其中,波普艺术和后现代建筑是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两个重要流派。

波普艺术以大众文化的符号和图像为创作对象,将商业和大众文化引入艺术领域。

这种对大众文化的引用和反思也使得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隔阂得以弥合。

后现代建筑则试图打破传统建筑的规则和约束,强调与环境的融合与互动。

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的根源及其表现

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的根源及其表现

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的根源及其表现作者:文化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在《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中,哈维将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的根源这一问题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阐述框架之中进行了探讨,得出了福特主义向灵活积累体制的转变是引起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的根本原因,并指出对时空压缩的新体验是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特殊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资本主义积累方式时空压缩中图分类号:B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009-01哈维在《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中就针对现代主义,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精准的界定。

认为现代主义是永恒不变的“创造性的破坏”,是一种从自身的短暂和流变中建立了永恒与不变的东西。

而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这种反叛不是彻底的决裂,而是现代主义在新时期的一种新形势。

一、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根源——资本积累方式的转变1.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所产生的矛盾。

所谓的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就是福特主义.当时福特引进了一条自动化汽车装配线,这大大提高了工人的效率。

然而,福特主义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在于福特主义处理过度积累的方式。

福特主义在处理过度积累这个问题上,采取的方式不是彻底消除过度积累,而是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方面来对过度积累进行转移。

时间上的转移主要是指通过债务经济——扩大虚拟资本和印制大量的货币来控制商业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空间上的转移就是指建立新的各种地理中心,如美国南部和西部,这对于吸收剩余资本有着一定的作用。

但是,其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其吸收的剩余资本,因为建立的新的地理中心必然会带来空间竞争的加剧,这就造成了一些民族国家内部的负债、阶级斗争或企业停滞的危机。

2.二资本积累方式的转变。

由于福特主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过度积累的问题,因此随着时间的积累,福特主义潜在的矛盾如火山爆发一样呈现出来了。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异同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异同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异同前言在历经威廉·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Crafts and Arts Movement)之后,20世纪西方设计领域相继出现了两大流派,即: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

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的不仅只是物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的现代主义设计过于遵循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原则,严重忽视了人们情感和审美需要,同时也改变了设计的初衷“设计是为人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致使现代主义设计走向衰落。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起源于现代主义设计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纯理性的反叛,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在风格上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

那么,到底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有什么异同呢?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一:理念知识(1)哲学上现代主义设计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后现代主义设计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2)思想上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设计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合情性、以人为本。

(3)方法上现代主义设计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后现代主义设计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4)语言上现代主义设计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装饰等于罪恶;后现代主义设计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

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

(5)形式上,反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人认为:现代主义设计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设计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两种的社会历史意义不同。

二:代表人物思想(1)勒·柯布西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

从现代主义建筑到后现代建筑

从现代主义建筑到后现代建筑

1 现代主义建筑1.1 引言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近代社会,历史跨越了两千多年。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但人们基本的建筑营造观念却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近三百年的历史间,这种观念却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是从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变,第二次是从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的转变。

这两次观念的转变导致了20世纪以来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到后现代建筑的转变过程。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20世纪50~60年代达到高潮。

此后,怀疑、批评、责难者也开始增多。

后现代建筑在对现代建筑的批判中发展成为一股极有影响的建筑思潮。

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孕育,七十年代中期取得理论界和设计界的重要地位。

1.2 现代主义建筑出现的时代背景随着生产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复杂,在19世纪后半叶对建筑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建筑一方面需要新的类型,另一方面要解决新技术与新的建筑形式的配合。

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出现,对于建筑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导致了现代建筑出现。

1.3 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路斯(Adolf Loos)1910年设计的斯坦纳住宅,简单朴素,符合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

1908年写的《装饰与罪恶》,坦诚地提出了反对装饰的原则立场,认为简单的几何形式的、功能主义的建筑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建筑的精神应该是民主的、普罗大众的。

他的思想影响了欧洲新一代的青年建筑师,促进现代建筑设计运动形成。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911年设计的法古斯工厂在世界上第一个完全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产生了新的建筑美形式,体现了结构和材料的一致性,也适合性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

他创立的包豪斯,成为集欧洲现代建筑设计运从现代主义建筑到后现代建筑From Modern Architecture to Post-modern ArchitectureYao Anhai Jin Ying姚安海 金 缨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浙江理工大学讲师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310013yaoanhai@ 2007 09 14中图分类号 TU-0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739X(2008)02-0031-04摘 要 该文对现代建筑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其历史局限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后现代建筑注重了建筑与环境、历史、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等的关系,突破了现代建筑“功能主义”和“简洁主义”的教条。

[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异同

[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异同

[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异同(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当代景观设计存在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双重思想的交织拼贴过程中,文章解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概念,寻找摘录两种思潮的设计理念,最后对两种思潮交织中的国内景观设计提出一些思考。

景观设计;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并存的当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新现代主义影响着周身的文学、艺术、电影、哲学等等,当然,当代景观设计也不例外。

1 现代主义的景观设计1.1 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诠释文章写到当代景观设计,固然是区别于纯粹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它包含着当下存在的有影响的一切思潮影响下的景观设计。

现代主义景观是一个断代的特定术语,其主要指在20世纪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具有现代主义诸多特征的景观形式。

1.2 当代景观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1.2.1 功能理性主义XX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说:“形式追随功能”,在现代主义者认为,形式追随内容,离开了内容无所谓形式。

根据功能合理的精神,创造出了以人的游憩和体验为目的景观。

他们坚持从使用功能角度出发,坚信景观设计必须与人的现实需求相一致,景观必须是为人服务的,所以人的活动体验成为当代景观设计素材的第一指南,现代主义先驱们提倡设计元素的组成部分应在人的功能活动中寻找,绝对排斥强加在图案之内的设计。

满足功能需求的设计时常也是建立在一种对人的行为的理性主义分析基础之上。

现代主义者始终坚持景观设计的职责在于解决现代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相信景观设计来自于对场地、朝向、功能安排、流线、空间序列、结构和技术等相关联的特有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处理,以便更为理性巧妙地创造实用的景观。

从古典园林对美的纯粹追求转向“问题陈述”功能理性的景观设计,曾经美学原则的崇高地位降低了,注重社会的需求和人的体验成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价值体系的基石。

[1]1.2.2 摆脱古典传统现代主义近乎与传统古典艺术决断,现代主义景观摆脱传统古典园林设计过分雕琢或者过分庄严整齐并服务于少数王公贵族的做法,它会摘取传统园林的设计元素,但会以新的材料、有所变动的方式呈现出来。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美]马克?邦兹/文钟子林/译这篇译文选自[美]哈佛大学马克?伊文?邦兹于2004年出版的《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本)中的两段文字,它们各有标题“现代主义”(第355―357页)和“后现代主义”(第440―444页)。

鉴于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涉及对西方音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国内对它又有不同理解,特别是对约翰?凯奇,有人认为他是现代主义者,有人认为他是后现代主义者,所以把它译出来,供大家参考。

本书作者认为凯奇是“最典型的现代主义者”,而后现代主义是“兼收并蓄的风格混合”。

最近国内出版的另一本书《二十世纪音乐》([法]丽-克莱尔?缪萨著,马凌、王洪一译)也没有把凯奇放在后现代主义中进行介绍,认为后现代主义“提倡把现代音乐与过去音乐重新联系起来”(228页),这一点与本书作者邦兹的观点是一致的。

――译者现代主义(Modernism)现代主义是一种现象,它影响了20世纪所有艺术,包括文学、绘画和音乐。

就它本身来说,它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使各种重要风格得以产生。

现代主义基于确信新的音乐一定要尽可能地不同于旧的音乐而不惜任何代价地自觉寻求创新。

至少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家们就已自觉地寻求产生新的艺术。

从这个意义来说,现代主义一直就是创造过程的一种推动力。

但是,在20世纪,追求新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中心地位,包括全面反对长期以来一直是基本的那些因素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文学中的线形叙述,绘画中的具象和透视,以及建筑中的装饰。

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先锋派。

先锋派(avant-guade)这个词相当于法文中的vanguard,是指在战斗中进攻敌人的先头部队,以此比喻一小群为反对听众保守趣味而进行战斗的艺术家。

在20世纪所有艺术领域中的先锋派人士――现代主义者――认为他们的责任就是带领艺术走向新的方向。

在音乐中,现代主义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放弃传统的形式和调性。

但是现代主义也对艺术的许多方面形成了长期的影响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无调性、序列音乐、偶然音乐――都使听众面对新的挑战。

现代外国文学教案: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

现代外国文学教案: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

当代外国文学教案: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学也随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现代外国文学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现代外国文学的两个重要派别,分别被认为是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两个阶段。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当代外国文学教案,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的发展和演变。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期的一个艺术文化运动。

它的出现标志着对文学、艺术和社会的思考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这个运动强调个人主义、哲学思辨和美学革新,打破了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并重新定义了文学的目的。

现代主义的特征是多样的。

其中最显著的是它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语法和文学风格。

这个运动中的作家试图通过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文字和语法,来挑战经典意义上的“文学美学”。

现代主义的作家还试图带来一种“简约”和“直白”的文学风格,从而使作品更加接近读者的现实生活。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女性士族作家参与了这个运动。

她们多半是批判和反对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传统观念的作品。

例如,英国的维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和美国的威廉·卡洛兹·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等作家的小说和诗歌都反映了现代主义运动中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矛盾。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的文学流派。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文学中,后现代主义概念被提出并逐渐成为文学论坛的主流话题之一。

后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不同,强调把文学放在真实人类生活的中心,并试图描绘现实的多层面和多面性。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多层面和多面性,它试图描绘人类生活的更多面向和艰难的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包括一系列的文学流派,例如:黑洞(Black Hole)、伟大的文学史(The Great Literature)、东亚(Eastern Asian)、委托的国家(Nation States)、遗传(Genetics)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当法国的《世界报》于1981年模仿《共产党宣言》首句句式向其晨报读者宣布这一消息时,也许并未料到这个“幽灵”蔓延得如此迅速,从欧洲大陆到美洲大陆到亚洲大陆,从二十世纪7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

通常认为,其思想先驱向前追溯到尼采、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海德格尔,甚至马克思;其风云人物则包括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德鲁兹(Gilles Deleuze,1925-1996)、拉康、博德里亚(Baudrillard)、莱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福柯、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14-1994)、德里达、罗蒂(Richard Rorty,1931-)等人——但这些人自己罕有标榜自己为“后现代”的,这个名单也只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者或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者“杜撰”出来的。

通常认为名单上的这些思想家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建立起以“反”、“后”和“非”为字头的“主义”:“反基础主义”、“后人道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解释学”、“后哲学文化”、“非理性主义”、“视角主义”、“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顾名思义,也许是在现代主义(modernism)之后的思潮,也许是对现代主义的破坏、反动或超越,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异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甚至不过是绝望的呐喊。

现代主义的发端可以追溯到笛卡尔哲学和近代科学的产生。

这种现代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然的解释者(培根);或人是宇宙的观察者(伽利略),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改造和控制世界,主体(自我)能自己证明自己,自己肯定自己。

现代主义哲学试图成为“科学的”,它诉诣于一种精确的方法,而不是权威。

现代主义在康德那里取得了一种新的形式:它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与洛克和休谟的经验主义结合起来。

这样哲学中的现代主义便具有了超验的和经验的两个方面。

超验的方面通过理性的工具提供经验多样性的统一,“我思”确立知觉的限度。

伴随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协作(同一),现代主义哲学的基础被牢固地奠定了。

在此基础上,现代主义哲学家形成了一种主体性的观念,该观念不仅是逃避的场所,而且也是所有知识的条件。

笛卡尔、黑格尔和胡塞尔尽管处在不同的时代,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流派,但在以主体性概念为基础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也正是主体性概念使关于意识的理论成为可能。

因此他们的哲学都属于现代主义哲学。

简言之,现代主义的特征是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

[1]而对这一切的质疑便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探求绝对真理的惟一的哲学已不复存在,只存在着各种形态的哲学;真理也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话语(discourses)、解释、言谈、思考、写作和传播;“中心”不再存在,只有飞速扩展的边缘;没有纵览一切、总括一切的视角,没有“上帝之眼”(God’s-eye view),有的只是无限多的不可通约(incommensurable)的解释。

或许对许多后现代主义者来说,惟一健康的思想态度,是强烈的彻底的怀疑主义。

因此,后现代主义不可能是“哲学”,哲学在后现代思潮中已经死亡了。

后现代主义是一只口袋,里面盛满了对传统哲学主张的反对、控诉、戏谑和讽刺。

它基本上是否定性的,它欢呼哲学的终结,但并不致力于新的创造;它抛弃了以往哲学的信心和雄心,但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也并不是那么谦恭。

后现代主义眼中的世界也许是到处弥漫着碎片的世界:文化的碎片,意义的碎片,政治、伦理的、正义的碎片,而最根本的则是自我的碎片,或者自我的消失。

什么“我思故我在”,即使“我们存在”也是痴人说梦。

自我不过是一个虚构,虚构出来让我们相信能够稳定地支撑着我们的生活的东西。

但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西方传统的延续,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正是博大精深的西方思想。

它广泛探讨的主题在整个西方传统中也同样是或隐或显的问题——怀疑论;多元论;强调风格、讽谑;拒斥教条主义;怀疑“真理”、“存在”等抽象概念;尊重甚至迷恋其他思想传统或文化;等等。

当然,它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可谓深入而广泛,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批判也入木三分。

但这种反思和批判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

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游击队和正规军的斗争始终贯穿着整个西方的思想史。

在后现代主义者安享巨大的智力优越感,傲视前贤,睥睨天下的同时,他们应当为人类思想的持续摸索前行照亮道路。

如果他们丧失了这种功能,那么很快就会堙没在浩瀚的思想长河之中,每个人都只是5分钟的明星而已。

西方哲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曲折历程,时至今日,已经是一笔巨大的思想财富。

西方哲人对智慧的探求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如群峰竞秀,高山仰止。

思想危机常常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沧桑巨变,但每一次危机来临之时,也是重大的哲学创造爆发的契机。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西方哲学传统的解构也同样蕴育着未来哲学的转型。

关键的问题在于,哲学应当始终铭记它原始而有深邃的涵义:爱智慧。

而哲学所爱的智慧、对智慧的爱既有理论上的,也有实践上的,既发端于对宇宙的好奇,又着眼于人类安身立命的要旨。

哲学应当关注时代,历史-现实永远是哲学创造力的源泉。

作为爱智慧的哲学是在对现时代的思想危机、社会危机的关怀中彰显出它爱智慧的品性的。

当哲学不再是“科学之科学”,被褫夺了“科学的女王”的宝座之后,它原始而终极的关怀反而愈加显露出来。

哲学不是哲学王的事业,它是真正平民化的;哲学不能扮演被假冒的上帝的角色,它始终是此岸生活和有限生命的关怀者。

哲学家也不能再扮演没有音乐才能的音乐家,也不能再效法不赚钱的律师,甚至也不能把自己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员的角色,而要在一个沧桑巨变的时代,恢复爱智慧的本色,回应时代的种种难题、困境和危机。

这不仅仅是西方哲学所应承担的重任,也是其他任何文明的哲学思想必须面对的。

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作者:吕川(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经济系南京近年来,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理论思潮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理论界就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存在形态、理论特征与当代西方哲学走向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现将这些研究作一综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学术界普遍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包括后现代艺术、社会学、哲学在内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

但由于对“后”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主要又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从时间角度来理解。

一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续与发展。

如意大利学者蒙加蒂尼就说,“后现代性仅仅是现代性的一部分。

”2.从字义角度来理解。

一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反现代主义。

它不具有时代意义,只要思维方式上符合后现代的标准,哪怕产生时间较早也可当作是后现代主义。

3.从综合角度来理解。

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既需要一种历史的,又需要一种理论的界定。

它包括连续性、问题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相辅相成。

从这个角度出发,又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指19世纪5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思潮。

它们批判了各种类型的近代哲学,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后哲学主义是指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

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奎因、罗蒂等哲学家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

他们既否定笛卡耳以来的西方哲学,又否定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

正是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建构。

二、后现代主义的功用及存在形态在后现代主义的功用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专讲“摧毁”和“否定”。

它的功用就是消解我们的理论和摧毁现代文明套在我们身上的枷锁。

在生活中,他们反对男权主义,反对种族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父权制,反对经济主义等现代文明的“毒瘤”;在理论上,他们贬低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企图消除人们对现代理论的依靠。

另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不仅具有摧毁、解构和否定性的一面,而且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后现代主义不同于否定主义。

其否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反对任何假定的“大前提”、“绝对的基础”、“唯一的中心”、“单一的视角”,目的是为了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为人们争取自由。

这种建设性功用表现在:第一,倡导创造性。

通过创造性活动,建构更合理的世界。

第二,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

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重构世界的多样性。

第三,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强调个人与他人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关系。

倡导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重新建构起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和整个世界的形象。

第四,走向生活。

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从对后现代主义功用的不同理解出发,学术界又将其存在形态划分为三种:1.激进的后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是福柯、德里达、利奥塔、费耶阿本德等。

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否定性。

侧重于对旧事物的摧毁,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因而带有否定主义、虚无主义、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

2.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是罗蒂、霍伊、格里芬等。

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建设性。

面对现代主义的危机,他们既不是“袖手旁观”,更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侧重于积极寻求解决办法,重新建构世界的“蓝图”,重新建构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

因而他们的哲学摆脱了否定主义的困境,带有更强的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性。

3.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是杰姆逊。

其根本出发点是对前两种形态的简单化理解。

主要具有四种特征:(1)坚持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

(2)抽掉后现代主义的底蕴,仅抓住其某些表面特征,以偏盖全,视其为本质。

(3)视后现代的策略为目的。

(4)用单一的原因解释后现代的产生及其理论内容。

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根据后现代主义的不同形态,其理论特征也有所不同。

但学术界认为无论哪一种后现代主义,都具有以下特征:1.反基础主义。

所谓基础主义就是泛指一切认为人类知识和文化都必须有某种可靠的理论基础的学说。

这种基础是由一些不证自明,具有终极真理意义的观念或概念构成。

后现代主义的反基础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反形而上学。

他们认为现代哲学反对前现代是用“理性”取代了“信仰”,用“人”取代了“上帝”,模式的多项发生了变化,但模式本身没有改变。

因此要发动一场彻底的革命,消除“中心”本身,而不是“中心者”,以取消一种统治的哲学。

另一方面,通过解构主义,摧毁哲学中对基础和理论框架的信念,打破哲学中的等级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