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级下册 《四川盆地》教案

合集下载

四川盆地-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四川盆地-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四川盆地-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资源分布等方面的信息;•理解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掌握地图、图示等地理学习方法,在地图上找到四川盆地,在图示中读懂四川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分布情况。

二、教学内容1.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1.地理位置: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多数地处四川省境内,西部尚涉及云南、贵州两省。

2.位置特点:四面环山,盆地稍微向东倾斜,是中国大陆内的第二大盆地。

2.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1.高原地貌:四川盆地南部为亚热带红壤高原,海拔较高;2.山地地貌:北部为川西高原、岷山山脉,东南部为大巴山山脉;3.盆地地貌:四川盆地地势较为平坦。

3.四川盆地的气候特点1.气候带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2.气温:四川盆地气温高低差异较大,西北部寒冷,东南部温暖湿润;3.降水:四川盆地南部山区雨量巨大,盆地中部相对干旱。

4.四川盆地的资源分布1.水力资源:四川盆地山区丰富的水力资源在全国都很有名;2.煤炭、铁矿资源:四川盆地北部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3.农业资源:四川盆地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4.科技资源:四川盆地内拥有众多高素质人才和优质高校。

三、教学方法1.讲授:由教师主讲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资源分布等方面的知识;2.图解法: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示等形式感受盆地的自然环境;3.分组讨论: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四川盆地的特点。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知识导入让学生观看一段记录四川盆地特色景观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四川盆地的热情。

二、知识讲解向学生阐述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分布等基本情况。

三、图解讲解教师通过地图、图示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四川盆地的地理情况,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四川盆地。

四、分组讨论按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等分组,让学生深入探讨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八年级下册 《四川盆地》教案

地理八年级下册 《四川盆地》教案

《四川盆地》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分析四川盆地地形特点。

2.读图分析四川盆地气候特点。

3.了解四川盆地农作物的熟制。

4.知道四川盆地土壤是紫色土(在湿热的条件下形成)。

5.读图了解四川盆地的河流。

6.了解四川盆地的交通运输。

7.了解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丰富的旅游资源、巴蜀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完成对本节课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长江无论是长度、流域面积还是流量,都是亚洲的____大河。

2.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跨越我国地势_____阶梯,是我国_____最大,_____最大的河流,所以上游_____资源最丰富。

3.长江航运价值高,被称为“_______”。

长江流域经济较发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________”。

4.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是______。

5.长江流域的四大城市群____、____、____、____。

展示九寨沟景色图片二、新课学习巴山蜀水四川与我国哪些省相邻?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

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青海、甘肃、陕西、湖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地理位置与范围四川盆地位于______省和______市境内。

四川盆地西临______高原,南有______高原,东有______山脉,北有大巴山和______山脉。

1.看图,找出环抱四川盆地的高原和山脉2.说说盆地内的地形特点气候想一想:四川盆地的地形对当地气候会造成什么影响?1.北面高大的山地阻挡寒冷气流,盆地内部冬季较同纬度地区温暖。

2.因群山环绕,当地多云雾、少日照、多夜雨,太阳辐射低,湿气重,故当地人喜欢吃辣驱湿。

土壤紫色土广布,土壤肥沃,部分地区一年三熟P51活动山地阻挡寒冷的气流进入盆地地势中间低,四周高欣赏古诗词与谚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巴山夜雨思考:这些词句能告诉我们四川盆地的哪些自然特征?四川盆地边缘多山,山势陡峻;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加上雨水丰沛,农业生产条件好展示成都平原图片,让学生欣赏。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7.3四川盆地教学设计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7.3四川盆地教学设计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3四川盆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2.说明盆地富庶的表现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3.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盆地的自然环境和富庶。

难点: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四川盆地的部分自然和人文景观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四川盆地被称为“巴山蜀水,天府之国”。

(二)新课学习,师生合作完成过程1:巴山蜀水1.读图7.39,阅读P50文字材料,思考下列问题:A.描述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B.找出流经四川盆地的主要河流;C.观察河流流向,思考四川盆地的地势特点;2.探究:我们在讲中国的地形提到过四川盆地又被称为“紫色盆地”这是为什么呢?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四川盆地的气候特点。

3.我们知道不同的地理要素之间也是会互相影响的,试分析四川盆地过程2:天府之国1.读图7.39-7.41,讨论完成活动:A.成都平原为什么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区农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思考)B.阅读P52知识之窗,了解都江堰工程的地位及对成都平原起的作用。

2.展示四川旅游文化资源的相关图片,了解该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过程3:蜀道变通途古语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从地形角度分析古代该区交通艰难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四川盆地的这种交通困境做了哪些努力,读图7.48,找出该区主要的交通干线。

四川盆地内交通干线2.结合P56图7.54,说说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有哪些有利条件。

(三)总结与作业布置四川盆地地处我国西南部,四周山地和高原环绕,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被称为“紫色盆地”、“天府之国”,四川盆地不仅农业发达,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也形成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而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成渝经济区成为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八年级地理四川盆地教案7篇

八年级地理四川盆地教案7篇

八年级地理四川盆地教案7篇八年级地理四川盆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

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新授:(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__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

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

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

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

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活动]:看图讨论回答: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①最北:81°N;最南:11°S;②最东:170°W;最西:26°E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3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3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四川盆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为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四川盆地》,主要介绍了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文化历史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使学生对该地区有更直观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和图片,掌握四川盆地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有一定了解。

但四川盆地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其特点和优势还需进一步阐述。

此外,学生可能对四川盆地的文化和历史了解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入相关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文化历史等方面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和图片,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关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2.四川盆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3.四川盆地的文化历史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掌握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交通状况。

2.案例分析法:引入四川盆地的典型实例,分析其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特点。

3.文化历史教学法:通过讲解四川盆地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4.讨论法:分组讨论四川盆地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四川盆地的相关地图、图片和数据资料。

2.制作PPT,展示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四川盆地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四川盆地,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四川盆地有初步的了解。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5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5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四川盆地》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四川盆地》是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四川盆地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四大盆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四川盆地的特殊性,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四川盆地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等。

2.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地理素养。

3.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特点。

2.四川盆地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四川盆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

五. 教学方法1.地图阅读: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四川盆地的气候特征、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

3.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四川盆地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四川盆地的相关地图、图片和图表。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四大盆地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四川盆地。

2.呈现(10分钟)展示四川盆地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析四川盆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其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四川盆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四川盆地的特点有哪些?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四川盆地》 教学设计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四川盆地》 教学设计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四川盆地作为地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介绍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类型、自然资源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四川盆地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四川盆地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其地貌、气候、资源等方面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

同时,学生对于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可能存在一些误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类型、自然资源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地图观察、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理位置: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及与其他地理单元的关系。

2.地貌特征:四川盆地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3.气候类型:四川盆地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4.自然资源:四川盆地的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5.人文历史:四川盆地的人文历史及其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查阅资料: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地理资料,增加对四川盆地的认识。

2.地图观察:让学生观察四川盆地的地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四川盆地的气候类型、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案例分析:分析四川盆地的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理资料,如地图、图片、文字资料等。

2.准备四川盆地的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教学PPT,展示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类型、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四川盆地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对四川盆地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四川盆地》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四川盆地》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四川盆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四川盆地》一课,主要介绍了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四川盆地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盆地、山脉等地理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四川盆地作为一个具体的实例,学生对其了解程度不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四川盆地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资源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四川盆地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四川盆地的特点。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案例分析法:以四川盆地为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四川盆地的基本概念。

3.教学资源:准备与四川盆地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四川盆地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四川盆地有哪些了解?四川盆地有哪些独特的地理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1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1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四川盆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四川盆地”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资源分布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四川盆地的地理特点,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四川盆地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四川盆地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资源分布以及经济发展等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资源分布以及经济发展等特点。

2.教学难点:四川盆地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四川盆地的地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运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四川盆地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四川盆地的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与四川盆地相关的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四川盆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让学生对四川盆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呈现的地图和图片,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四川盆地的认识。

《第三节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

《第三节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掌握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能初步说明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四川盆地丰富的物产。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中提供的各种地图和文字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学会描述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生生合作学习,体会四川盆地的富庶,理解四川盆地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体会我国区域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了解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农业。

(二)难点: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三、教学策略
(一)采用情境创设法,利用丰富的图片等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采用同桌、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采用读图和材料分析等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文字图片介绍。

(二)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独自完成学案基础题活动一,通过网络、资料等收集四川盆地的资料。

第三节_四川盆地教案

第三节_四川盆地教案

第三节_四川盆地教案第七章认识区域第三节四川盆地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势、地形,并分析其自然环境特征。

2、通过阅读课文内容,了解四川盆地的文化遗产和交通状况。

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探究学习自主阅读图7.39 四川盆地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川盆地地处我国 __________部, 位于________ 省和 _______ 市境内;四周被山地和高原环绕,西临_____ 高原,东到_____ 山脉;北起_______ 山脉和______ 山脉,南到_________ 高原。

(A类)2、找出流经四川盆地的主要河流。

(A类)3、观察河流流向,思考河流流向反映了四川盆地怎样的地势?(B类)二、合作学习根据四川盆地的地形和地势,并结合课文P51和P52的知识之窗内容,合作交流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四川盆地的温度带属___________带;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年多________ ,少 ________ ,多__________ 。

(A 类)2、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独特的气候特征呢?说说你的看法。

(B类)3、说一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原因。

(B类)4、议一议,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B类)三、自主学习阅读P53-56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四川盆地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盆地内已有、、、、、等六处风景名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A类)2、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盆地的交通得到了怎样的发展?(A类)3、想一想,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有什么有利的条件?四、课堂检测1.以下哪个不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 )A.四川盆地B.吐鲁番盆地C.塔里木盆地D.柴达木盆地2.四大盆地中,唯一无沙漠戈壁分布的是( )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四川盆地D.柴达木盆地3.关于我国盆地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四周都有高原环绕B.我国四大盆地中,四川盆地最适合发展农业生产C.塔里木盆地中有世界面积最广的沙漠D.在第二级阶梯上盆地面积分布最广4.下列选项中,表示四川盆地的是( )5.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是()A.太行山B.横断山C.巫山D.大巴山6.四川盆地属于我国的()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7.四川盆地所在省区的行政中心是()A.合肥B.重庆C.成都D.南京8.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拔低,气温低 B.四周环山,降水少C.受夏季风影响,云量多、雨雾多 D.纬度低,距海远9.有效控制长江水患,造就“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A.南水北调B.灵渠C.都江堰D.坎儿井10.世界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依自然水势而建,历经2000多年,依然经受住了8.0级地震,是个奇迹,都江堰位于________上游()A.雅砻江B.岷江C.嘉陵江D.乌江。

《第三节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2-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三节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2-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三节四川盆地
学习目标:
1.理解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了解四川盆地丰富的物产和巴蜀文化旅游资源;
3.了解四川盆地主要的城市和交通分布,成渝经济区工业的发展。

教学重点: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通过ppt图文资料探究学习
1.
5、古人常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四川盆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善盆地对外交通
6、成渝经济区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工业中钢铁、机械、天然气、食品等部门在全
1、四川盆地拥有发达的农业的原因有哪些?成渝经济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分析你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你的建议。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2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2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四川盆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四川盆地》是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四川盆地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四川盆地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可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川盆地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文字,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理位置:四川盆地的位置及其与其他地理单元的关系。

2.地形地貌:四川盆地的地形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气候特点:四川盆地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4.自然资源:四川盆地的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5.人文景观:四川盆地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等。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了解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图片教学法:通过展示四川盆地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四川盆地的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其自然资源和人文特点。

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四川盆地》。

2.地图:四川盆地及相关地理单元的地图。

3.图片:四川盆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

4.案例资料:四川盆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特点的案例资料。

5.投影仪:用于展示地图和图片。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三节四川盆地(第1课时p50—p52)授课人:李永胜教材分析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域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

这里有发达的农业、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均与其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密切相关。

教学目标1、通过视频图表材料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分析盆地气候、河流与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走近“天府之国”领略她富足,感受她发达的农业。

3、树立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理性看待四川盆地的富庶。

教学重点:了解盆地的自然环境,理清地形地势与河流、气候特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川味麻辣串火锅,激起学生学习四川盆地的兴趣,同时设置疑点导入新课。

二、新授探究:1、读图7.39,结合P50内容,说出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

2、师补充四川盆地和天府之国的相关资料及视频,结合P52页浅谈影响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的因素,此问题不深究,重在设疑,以备带着这些归纳出的因素探究后面的河流、地形、气候等。

3、顺势探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悠久历史和作用。

4、读图探讨四川盆地的主要河流,关注流向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5、以古今蜀道的对比,借助图表共同探究四川盆地的地形地势特征以及陆上交通的变化情况。

6、以川菜的麻辣特色和图表数据对比,学生合作讨论归纳出四川盆地气候湿热的特征以及与地形地势的内在联系。

7、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再次探究天府之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三、总结归纳。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四川盆地》说课稿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四川盆地》说课稿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四川盆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四川盆地》这一节是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描述,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四川盆地的特点和魅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主要地理区域和地形地貌的基本知识。

他们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如对地理术语的理解、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对四川盆地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四川盆地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四川盆地的基本情况。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等内容,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4.案例分析:分析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对四川盆地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地理四川盆地优秀教案

八年级地理四川盆地优秀教案

第七章认识区域第三节盆地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析盆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2、说明盆地富庶的表现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3、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个体对图文资料的阅读、表格的填写等,领略她的富足、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体会我国不同区域生活内容的自然景观。

【使用说明】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50-56和地图册P30—33的内容及图片,在课文中圈划出重点、疑难点。

然后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局部。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学习重难点】1、主要的地形区2、的气候类型及特征3、盆地的六处风景名胜【自主学习】〔熟记标有★的局部〕学习任务一:巴山蜀水1、位置范围:盆地地处我国____________,位于___________省和_____________境内,西临__________高原,南有____________高原,东有______________山脉,北有大巴山和_______________山脉。

而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

〔1〕气候:盆地属气候,气候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北部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山脉阻挡冬季风南下,所以盆地内部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地区_____。

这里全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条件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局部地区一年三熟。

〔2).河流:盆地内主要的河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该地河流的流向为,反映了盆地地势特征。

(3)土壤:盆地是全国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因而盆地又被称为。

(4)典型植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分析四川盆地地形特点。

2.读图分析四川盆地气候特点。

3.了解四川盆地农作物的熟制。

4.知道四川盆地土壤是紫色土(在湿热的条件下形成)。

5.读图了解四川盆地的河流。

6.了解四川盆地的交通运输。

7.了解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丰富的旅游资源、巴蜀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完成对本节课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长江无论是长度、流域面积还是流量,都是亚洲的____大河。

2.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跨越我国地势_____阶梯,是我国_____最大,
_____最大的河流,所以上游_____资源最丰富。

3.长江航运价值高,被称为“_______”。

长江流域经济较发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________”。

4.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是______。

5.长江流域的四大城市群____、____、____、____。

展示九寨沟景色图片
二、新课学习
巴山蜀水
四川与我国哪些省相邻?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

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青海、甘肃、陕西、湖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地理位置与范围
四川盆地位于______省和______市境内。

四川盆地西临______高原,南有______高原,东有______山脉,北有大巴山和______山脉。

1.看图,找出环抱四川盆地的高原和山脉
2.说说盆地内的地形特点
气候
想一想:四川盆地的地形对当地气候会造成什么影响?
1.北面高大的山地阻挡寒冷气流,盆地内部冬季较同纬度地区温暖。

2.因群山环绕,当地多云雾、少日照、多夜雨,太阳辐射低,湿气重,故当地人喜欢吃辣驱湿。

土壤
紫色土广布,土壤肥沃,部分地区一年三熟
P51活动
山地阻挡寒冷的气流进入盆地
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欣赏古诗词与谚语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巴山夜雨
思考:这些词句能告诉我们四川盆地的哪些自然特征?
四川盆地边缘多山,山势陡峻;
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
加上雨水丰沛,农业生产条件好
展示成都平原图片,让学生欣赏。

分组讨论
P52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1.地势低平
2.土壤肥沃有“紫色土”
3.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4.有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5.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
世界文化遗传名录--都江堰
通过课本文字,了解都江堰的历史与作用
体会四川盆地物产丰富
分析四川盆地旅游业的优越条件:
独特的地形(山高谷深)
独特的气候(温和多雨)
欣赏丰富的旅游资源
黄龙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
若城廓,故名青城山。

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巴蜀文化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

成都,是戏剧之乡。

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巴蜀文化中我们感受到当地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特色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想一想
古语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请从地形角度分析古代四川盆地交通艰难的原因。

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
四川盆地的交通
找一找贯通四川盆地内外的交通干线,完成P55页活动。

1.铁路运输:宝成线、成昆线、成渝线、襄渝线、川黔线
2.水上运输:长江及其干流
3.交通枢纽:重庆、成都
想一想
在地图上找一找四川盆地的主要城市,并说说其分布特点是什么。

主要城市:重庆、宜宾、成都等等
分布特点:沿长江、沿交通干线分布
成渝经济区
想一想,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有什么有利条件?
如今,随着成昆线等众多交通线路的修建,方便了成都与外界的联系,使成都的辣椒等物产可以运往全国各地。

试从地形角度出发,思考山区中交通线路如何布局?
多避开高大山脉,沿山谷,河谷延伸,呈“之”字型分布
读图体会蜀道变通途
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59.5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地震还诱发了多处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一个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分析本区域滑坡、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①多山地;
②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发地震,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③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致使滑坡、泥石流多发。

三、结论总结
1.地形:
盆地,中间低四周高,四周被山地和高原环抱。

2.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多云雾、多夜雨,少日照
3.熟制:
一年两熟或者一年三熟
4.土壤:
紫色土(在湿热的条件下形成)
5.河流:
长江,岷江、嘉陵江、乌江
6.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被称为________。

四川盆地内有六处风景名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熊猫栖(qi)息地、重庆大足石刻。

7.蜀道变通途
铁路运输:宝成线、成昆线
水上运输
交通枢纽:重庆、成都
四、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四川盆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西北地区B.位于非季风区中
C.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D.位于半湿润区
2.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海拔低,气温高
B.四周环山,降水少
C.受夏季风影响,云量多、雨雾多
D.纬度低,距海远
3.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了重大地震,当时震坏了某种珍稀动物的保护基地,这种动物是()
A.扬子鳄B.恐龙C.藏羚羊D.大熊猫
4.四川历来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其形成主要跟下列哪个条件无关?()
A.地形复杂多样B.土壤肥沃有“紫色土”
C.有都江堰,水源充足D.雨热同期
5.关于成都平原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势低平B.土壤肥沃
C.人口稠密D.粮食产量不稳定
6.“昔日蜀道难,今日大改观”,四川盆地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是()
A.成昆铁路和川黔铁路向南联系云贵地区
B.宝成铁路、成渝铁路穿越秦岭联系东西
C.长江向东穿过巫山联系长江下游地区
D.川藏公路穿过云贵高原联系东西
7.四川盆地大多数的城镇都沿交通干线公布的原因是()
A.便于对外联系B.人口集中
C.有丰富的资源D.自然条件优越
五、作业布置
1.完成对应习题。

2.预习北京市。

六、板书设计
1.地形:盆地,中间低四周高,四周被山地和高原环抱。

2.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多云雾、多夜雨,少日照3.熟制:一年两熟或者一年三熟
4.土壤:紫色土(在湿热的条件下形成)
5.河流:长江,岷江、嘉陵江、乌江
6.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
都江堰水利工程
物产丰富
丰富的旅游资源
巴蜀文化
7.蜀道变通途
铁路运输:宝成线、成昆线
水上运输
交通枢纽:重庆、成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